没有开眼界的小朋友如果长得漂亮总是会遇到想看着你仿佛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欢呼雀跃就满心欢喜的爷叔想邀你见见世面,怎样面对见仁见智,处理得好总能更上一层楼。
这样的教育想通了没什么不好,反正万事皆讲究心结而已,过了自己的槛就成。
或者只是当奇遇看看,毕竟Jenny本身的生活也不算太差,算不上超体面但对于并不那么想要出人头地的人来说除了爸爸烦了点也不失温馨可爱。
当然想和做也总有落差,究竟怎样踏出这一步,或许在如今更容易一些,这样假装彬彬有礼的把妹指南也往往被一夜情或者更直接的物质交换所取代。
唯一的问题是一个风流倜傥乍一眼还有几分像马特戴蒙的帅叔叔突然就摆出一副嫖客姿态穿着白汗衫马甲躺在床上看着雏妓一样的少女...这种场面真是叫人夺门而出。
另外演爸爸妈妈的演员才真是功力,Alfred Molina是The Company 里的“巫师”, Spiderman里的教授,在这里变成唠叨俗气的父亲,就当光看他也值回票价。
SDMS评分:81分当下雨天,我和我的大提琴在街道边淋雨,这时有一个开着限量跑车,长得又还算英俊的男士,主动请缨要求伸出援手。
并将我所有已经顾虑到的以及尚未意识到的顾虑通通声明了一遍,还能提出只搭救大提琴,让我跟着汽车步行的幽默建议。
那么我说,什么家教矜持,见你妈的鬼吧,我上车了。
很多时候,尤其是很多小男孩们,对老男人厌恶之至。
走一趟中国的大学,尤其是文科和艺术类见长的,多少好车停在外面,每到夜幕降临,姑娘们像小鸟归巢一般。
很多时候年轻人不理解,以为这样就算一路直奔纸醉金迷,对于男孩来说这是一个太残酷的游戏,因为他还没来得及踏进社会,社会已经踏进女生寝室。
我也有好多女同学接受过“成长教育”,高中开始就有,大学更不用提,除非是实在因为某些原因怕伤及自尊,否则怎么不是人人跃跃欲试?
我还记得曾经跟一帮哥们抱着啤酒瓶吹水,像电影中的Graham一样,以为人间自有真情在,然后说起哪个女生与老男人厮混,心中无限鄙夷。
活到现在,算是活开了,现在再来一个女的,要求指点迷津的,我就告诉她,找男人别找30岁以下的,不靠谱。
《成长教育》里,导演用Graham和David在Jenny家中的表现,说明了很多问题。
Graham是不切实际,不通人情世故的,而David有钱,有能力用三言两语搞定Jenny那个固执的父亲。
Jenny与David在一起后,整天出入于高档餐厅、音乐会、拍卖行……甚至远赴巴黎,一个女人在一生可以享受的乐事,她几乎在几个月就享尽了。
然后,她当然可以嘲讽牛津的学生是四眼妹,她当然也可以认为学校里的老师是已经濒死之人。
导演并没有把David和Jenny塑造成一对沉迷于声色,而不再自我修养的人。
相反,Jenny认为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书籍和艺术。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于Jenny来说,放弃大学去享受生活,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觉得现在也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会认为老男人带走小女生,即是利用了自己既得的社会地位,展开了一场不平等的以物质为武装的感情较量。
可能也是因为这种饱暖思淫欲的,年轻时候没玩上、老来要报复社会的人比较多。
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男人的学识、阅历,味道,远远会在像Graham一流的男孩之上。
那么只要一个女的还有一些品位,她理所应当做这样的选择。
《成长教育》所挑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生活的乐趣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那么教育和学历还有没有绝对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问题让校长和老师都哑口无言。
不过电影最后还是仁慈地给了所有人一个还算公道的结局,让Jenny在泪花中幡然醒悟:“人生没有捷径。
”但这个电影结果并不是一个让人太满意的东西,因为它把所有的问题都一股脑地扔给了一个男人对婚姻的隐瞒上。
甚至连David的求婚,在我看来,都是不符合电影逻辑的。
我其实并不是要看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是怎么被一个已婚男人一步步欺骗,说到底,这只不过是又一个痴心女负心汉的故事。
我想看的是电影对一些切实存在的问题的冷静思考,而这是最后《成长教育》所逃避的。
假如David就是一个未婚的男人,拿他与教育本身相比,如何做抉择?
《成长教育》该给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结婚?
还是不结婚?
读书?
还是不读书?
因为你无法用一个电影的结局,来否定所有一本正经的想找个好姑娘的成功男人。
这让我觉得《成长教育》也许只是为了拍出来以正校园风气。
然而一个人的希望落空,就能否定希望本身的意义吗?
除此以外,这部电影对一个挣扎于爱情、自由和教育、学历之间的女性角色的塑造,对一个固执、吝啬、势利的父亲角色的刻画等等,都是极为出色的。
总有那么一个人,TA在你浑然不知的时候带你跨过所谓幼稚与成熟那条模糊的界限,让你明白生活可以有另一种方式,人可以有多种多样,对与错其实没那么明显,黑与白之间还有大片的灰色地带。
跟着TA的脚步,你开始尝试所谓叛逆,所谓非主流,小心翼翼地冲破曾经不假思索遵守着的规则,甚至在同伴中炫耀那种危险的与众不同。
学着TA的样子,你的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邪典电影、哥特式音乐,通通试个遍,大笑、猜忌、哭泣,所有强烈的情感都一下子宣泄,像用一年过完了整个人生。
但是当你真的变得成熟,知道了不是要去尝试每一种生活才能互相理解,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没有别人能替你承担后果,明白了有些道路没有捷径可循,有些想要的东西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直到这时那个曾经作为导师的TA才会渐渐淡出你的世界。
也许偶尔TA还会出现,像个reminder不断提醒你的成长历程,这时你想把TA和自己的过去一起丢进忘怀洞。
也许TA一直停留在原处,已经不能跟上你的步伐,在寿司店里,TA娴熟地点餐,恰到好处地照顾在座的每一个人,而当你充满向往地描述未来的自由之路时,TA冷冷地说有些东西,不让知道就装作不知道吧,这时你甚至有些鄙视TA。
但不管怎样,你都要感谢TA,因为TA给了你人生绕不过去的成长教育。
An Education这部电影的题材本来很好,可惜却被拍得不知所谓了。
上牛津是美丽聪慧的Jenny 原本的梦想,当成熟富有的David和浪漫奢华的生活一起出现,曾经学业上的勤奋努力和优异成绩变得好像都毫无意义了。
可惜电影老套结局,骗子现形,无知少女迷途知返。
导演和编剧到底想展现什么呢?
有钱男人的不可靠?
女性自立的重要?
牛津对于Jenny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结局时Jenny反省时说:“The life I want has no shortcut." 由此她重拾学业。
可见牛津对于Jenny不过是通往她向往的巴黎式浪漫奢华生活的跳板。
既然同样是跳板,那么如果她有机会通过婚姻得到一个更便捷的跳板,又何乐而不为?
如果David可以娶Jenny,或者如果Jenny再有机会和另一个有钱人相爱结婚,那么牛津对于Jenny是否就毫无意义了呢?
由此电影回到了一个非常老套的话题:一个女人,到底是要“学得好干的好?
”还是要“嫁得好?
” 我们不能指望电影能给我们什么答案,可是好的电影应该把观众引向更深层面的思考。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灌输式的不能使人信服的答案。
我想真正的教育,会引导人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找到自己乐于为之付出的事业,由此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
教育不是跳板,而是通向内心充实快乐的桥梁。
一个女人可以通过婚姻获得安稳富裕的生活,可是唯有教育能给她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机会,给她更高层次的快乐。
牛津不是通往巴黎的跳板,巴黎也不是通往牛津的障碍。
牛津和巴黎都是女人生命中该拥有的风景。
ps: 喜欢片中那首法语歌 Sur Les Quais Du Vieux Paris
珍妮犯的错误,很多17岁的少女都会犯的吧,只要她们也能够在青春躁动期遇见一个温柔多金、帅气体贴的大叔,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艳遇罢了,或者说,没有拥有这个艳遇的资本罢了。
人都是免不了俗的。
学习很枯燥,为生活打拼很枯燥,将来生孩子教育孩子又是重复我们年轻时的生活也很枯燥……可是,这就是生活,没有这个枯燥的过程,你永远成为不了生活的宠儿。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想走的路,没有捷径。
我昨天吃了一个粽子,吃到最后发现只是一个江米团子,别说千奇百怪的馅儿了,连一粒红枣都没有。
今天一早就看了这个电影,跟又吃了一个没枣的粽子一样。
你说它不是粽子吧,形状也对;你说它没味儿吧,芦苇叶也香得很正宗;你说吃它没乐趣吧,也得费劲八拉扯得一手粘乎乎,乐趣绝不亚于那些带枣的;可没有枣到底还算不算粽子?!
我一直盼着看到一部真正的教育片——教育人学会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
可是事实上,我是看了90分钟的江米。
真没枣儿。
那我们只好聊聊这些江米了——■ 爹妈什么样的爹妈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珍妮的爹势利财迷而又在独掌家中大权,珍妮的妈早些年也文艺过来着,后被老公无情打压。
不必担心这种家族模式下的孩子入了下流,但也绝成不了奇才。
珍妮代表着很大一群行尸走肉的孩子,当好学生的时候当得行尸走肉,向往物欲的时候也向往得行尸走肉。
艺术却不崇高,单纯却不纯洁,勇敢却不诚实。
当她听到大卫说上过牛津欺骗了她的父母时,当她几次听到“海伦姑妈”时,当她了解了大卫的钱是怎么来的之后,珍妮都选择沉默。
她无非是和她的父母一样见钱忘义并且没有是非观念的小人。
因而她哪有资格去指责父母?!
上当受骗的人不只她一个,父母比她对大卫知道得更少,或者说是被骗的更多。
如果她能及时跟父母讨论,父母未必还会把女儿推向这样一个男人,哪怕他再有钱。
是的,爹妈错了,错在急于钩个金龟婿;而珍妮却大错了,大错在竟然无视于自己人品问题,而以为自己无非是想找条生活的捷径而已。
还是那句老话,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如果大卫是主犯,那她至少是个从犯,受害人也是她和她的爹妈。
■ 男人他们在想得到什么时都很有办法,在想抛弃什么时也都很有决心,并且知识面越广的就越得心应手。
真的,这只取决于知识的广度,而无关深度。
艺术大部分时候都只被当成搭讪的幌子用。
既然是幌子,要那么深干吗?
不是有句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么,其实有钱就变坏的男人,没钱的时候也好不到哪儿去。
钱不过是个催化剂或者导火索。
能有多少男人是靠道德和人品征服丈母娘的,大部分还是得靠房子靠车,情有可原是因为没有爹妈不希望女儿出嫁后衣食无忧,所以这套真的很管用。
所以男人通常更愿意女人提出更具体的物质要求,而不是精神的。
因为那样也更好实现一些。
大卫完美熟男的形象,在开车逃离的那一瞬间坍塌。
如果说珍妮的父母自私,珍妮更自私一些,那大卫就是自私到令人发指。
和很多男人一样,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是看着别人家的锅。
这不仅仅是大叔和小萝莉的问题,那些现在乳臭未干的小年青十几二十年后未必是什么好鸟。
既然天下乌鸦都一般黑了,不如挑个诚实善良又勤劳肯干的乌鸦。
■ 欺骗从珍妮身上我们能看得到,如果一个女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伤痛的话,还是早点好。
伤好得快,之后做一切改变也都还来得及。
但是在日后所有岁月中,必须要正视自己的过去。
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过去,还想让谁来尊重你的过去呢?!
当珍妮再看到埃菲尔铁塔时,再看到柏恩-琼斯的艺术品时,甚至再想起17岁生日时,她会什么也想不起来么?!
如果不能真正淡然地面对,这些谎话只会在更深处埋下了种子。
天知道它什么时候发芽结果,天知道会为带来什么。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好吧,如果真正的成熟就是欺骗的话。
她不能否认大卫拉高了她的LEVEL,不能否认她对艺术的很多真实体验都来源于这段错误的爱恋。
如果没有这些,她还真未必就吸引得了她如今的枕边人。
她以后无论说多少谎来隐瞒这一段历史,被欺骗的只有别人,永远欺骗不了自己的心。
■ 结尾这个结尾就像当我证实真的没枣后就扔掉的那一部分粽子。
电影一开始给人们画了个很诱人的问号,让人们内心无限痒痒。
随着剧情一层层被剥落,好容易盼到最后一张纸,上面却写着两个大字儿——“挠挠”。
错了吗?
没错!
管用吗?
管用。
可解痒的祖孙传密方要真就是这个,那还用得着费这么大劲包180层纸外加絮叨一个半小时么?!
做错事情不是不可以,却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倒更希望看到的结尾是,珍妮因为她的错误再也没法去大学学习,但她在掏粪工人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同时又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了自我修养的同时,再获得破格录取的资格,然后她再放弃资格,用自己的钱再次去了巴黎,在铁塔面前若有所思。
哇哈哈这样片子就有意思多了。
真正有骨气又有能力的人,不会只靠学校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当然喽,我看我们还可以再轻松点,直接把该剧当成植入故事情节的牛津大学广告宣传片儿。
演员俊美程度、画面、原声,都颇可圈可点。
这么说下来,原来粽子实在没枣也不是不行,但江米就必须要是好江米了。
英格丽小姐最近在博客上提到了《成长教育》,她在最后附言道:“男主角有点像leslie,女主角很像小水,很诡异”个么谁不希望有一个很像自己的女主角和一个有点像Leslie的男主角谈恋爱啦,出于纯粹的虚荣心我立刻去看了这部电影。
Carey Mulligan其实已经25岁了,但在片子里演一个17岁的女学生,抿嘴笑的样子倒也是天真与羞涩兼具,她这次还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了。
至于像不像我,我也说不好,看官可以自行鉴定,但是明显女主角比我年轻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要强,英格丽不说那个话我也就当一般片子去看了,但她既然说了我一边看片不免就时时比较,自然是挫败得不得了。
不过Peter Sarsgaard哪里像Leslie了啦,松垮垮的肚腩遮都遮不住,另一部《鱼缸》也是讲已婚大叔隐瞒婚史勾引萝莉的故事,Michael Fassbender的身材明显要好得多,一出场就是裸着上半身穿一条低腰牛仔裤,镜头简直离不开腰线。
但大叔的魅力到底也不在身材上,《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带17岁的小萝莉去听歌剧参加拍卖会还去巴黎旅行,轻松获得了一个成年女人奋斗一生都难以企及的人生;他还很体贴,萝莉说要暂时保持处女身,他说那我看一眼就好,她就真的拉下睡衣给他看,他也就真的只看了一眼,然后帮她穿好衣服;即使是骗子,那至少也是花心思的——他甚至去见她父母,连她父母一起骗进,一家人都以为招了个金龟婿。
努力学习考进牛津也不过就是为了得到这种生活,那现在已经有人给她准备好现成的一切,以前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呢?
萝莉的爸爸想了想说,如果你不够聪明的话,他也不会喜欢你,是吧,反正到目的地就行了,谁管你怎么过去的呢。
廖一梅写:“年轻的时候偏爱年长的男人,觉得同龄的男孩简单无趣,而跟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交往,便觉得自己聪慧、成熟,占有了更多的岁月和经历,向人生伸出了更长的触角,有了更深的理解。
长大以后,知道岁月和经历每个人都会有,积年累月,只嫌太多,这才体会到年长男人的心态,当年你以为自己聪慧、成熟,其实他看见的只是年少活力,他们的赞美其实是对生命的谄媚。
”不过英格丽又说,“不但成名要趁早,受骗也要趁早。
”看来这种事情也总要深入过了才能真的看穿舍弃,不然还是会像英格丽一样发出“简直想回到17岁也有运气遇到这样的人”。
大叔和萝莉的组合之所以能发生,总有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的原因。
当《成长教育》的小萝莉和同班同学说他要带我去巴黎,在课上晃着订婚戒指,包括把一瓶Chanel No.5放在女老师讲台上,心里总是颇得意的,不仅赢过自己的同龄人,还赢过大叔的同龄人。
不仅如此,还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和人生普遍的可能性,这种惊奇也会被误当做爱。
就像《卑微的神灵》(即《微物之神》)里说的,“她或者过于年轻,以至于无法理解,她充分肯定的自己对于查科的爱,实际上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模糊的、畏怯的发现。
”大叔也有虚荣心,不仅是“对生命的谄媚”,还因为可以清楚看见自己是怎样轻而易举地在一个年轻的生命上施加影响的,就像亨利勋爵对道连·格雷的做过的那样。
他享受她的惊奇、她的崇拜、她的感激,饶有兴致地看她进入一个力所不逮的世界却尽量不动声色、不想现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他很温柔地看着她,一副爱不够的样子,魔法一样实现少女的所有梦想——他大概当自己是半个上帝哦,朋友帮帮忙好哇。
结果结局还是最老套的,如此glamorous的大叔是结过婚的,老婆在家里领着孩子看一个又一个的小姑娘找上门来又哭着离去,大叔还好意思说我会帮她离婚的。
萝莉死心了,于其是因为亲眼看到他的妻儿,不如说是看到就算自己和他真的在一起了,以后也不过是变成面前这个黄脸婆的样子。
总会有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的小萝莉出现的,萝莉虽然喜欢加缪,也没打算做挥剑斩桃花、春风吹又生的女版西西弗。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丢人的反而是大叔,《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喝了一瓶酒,最后还是怂怂地开车溜了,《鱼缸》里的大叔还要吓人,刚刚干好小姑娘马上就说对不起我越界了,提起裤子就跑。
英格丽说:“在大叔和萝莉的故事里赢家总是后者。
如果萝莉还没赢,那是故事还么结束。
要知道时间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全中。
《成长教育》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叫《午后之恋》,萝莉是Audrey Hepburn,大叔是Gary Cooper,两部片子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女主角都是学生妹,都学大提琴,男主角都是懂浪漫有情调的绅士。
不过运气是《午后之恋》的大叔没结婚,萝莉又恰好有个做侦探的父亲,她碰巧知道了自己要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情场浪子。
大叔也都是在快要深陷的时候企图抽身逃掉,赫本就跟着火车追呀追,终于在最后一刻被拉上了火车修成正果。
看起来这似乎纯粹是个运气问题,只是在最后一刻有的人上了车,有的人没有,一切都在大叔的一转念。
但后来想想,赫本胜出也是有道理的,她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抱着必输的心态去赌的。
《成长教育》的萝莉则要大叔为她负责,甚至蠢到为了结婚连学都退了,完全不留后路的样子,大概输在太自信。
我想人渣在老男人中的比例应该和人渣在男人中的比例是一样的,和人渣在人的比例中也是一样的,总有踩着狗屎的时候,这完全是概率问题,跟摸彩似的。
差劲的赌徒呢就是《成长教育》里这种以为稳赚不赔全部压上,终于血本无归的,到底还是小孩子;好一点的算准自己能承受多少再下注,赢了自然好,输了也能承担,这种能为自己负责的已经是成年人心智了;不过最厉害的赌徒还是没有胜负心的赌徒,为了赌而赌,为了爱而爱,但这样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人渣——大叔就没有胜负心,不强求,萝莉反而会被这种洒脱迷惑,乖乖上钩。
《成长教育》的编剧是Nick Hornby,他太了解中年男人的心态,从《极度狂热》到《失恋排行榜》,他都重复着一个真理——男人不会长大,他们只会长胖。
同时他还是温柔的,所有的故事都皆大欢喜,大叔狼狈逃走,萝莉考进牛津,简直是励志片。
《午后之恋》的编剧是Billy Wilder,他当然懂男人是怎么样的,不过他更懂女人想看什么,所以给了个happy ending。
这个结局聪明在电影结束在赫本被库珀拉上火车,深情拥吻时,好像这就是一切了。
但是电影会结束,人生还是要继续下去,赫本有多大的几率不变成黄脸婆,大叔有多大几率从此收心?
库珀也太老了些,等到萝莉性欲最盛的年龄,大叔的身体机能却漏洞百出,她大概也会后悔自己当初干嘛要追那辆火车。
最后再引一段英格丽的,“很喜欢她的同学男友,那个日后可能会写出书的人,不过萝莉爸爸讲写出名著的人不如认识名作家的人。
人家小男孩多么知道进退,小小年纪就如此谦让隐忍。
日后不知道可以长成怎样宽厚的胸怀。
”这个角色我也很喜欢——大叔可能有一万块,给了萝莉一千块;小男孩只有十块钱,全给她了,只是萝莉都焦急地要成长,只贪恋台面上亮出来的。
萝莉爸妈问小男孩说你接下去准备干什么,小男孩说我想休学一年,四处看看。
他那么年轻,就深得晃膀子精髓,萝莉还是太世俗,直接奔向偶像剧的大叔男主角(还是个结了婚的老骗子),却错过了一个“刀锋”式的好青年。
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女记者 Lynn Barber 的回忆录。
16岁那年,她人生的唯一目标、她处于下层中产阶级的父母多年来的唯一期待,是让她考上牛津大学。
某一天在雨中等公共汽车回家的她,引起了一个开着闪亮跑车的男人的主意,上前说可以搭载她――的大提琴回家。
这个比她大许多的潇洒男人,从此不仅成了她的男朋友,带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餐馆、音乐厅、夜总会、巴黎,而且还成了她家的座上客。
Jenny的父母对这个谈吐风雅、举止阔绰却身世模糊的David的喜爱,似乎比她更甚。
当他向她求婚时,Jenny尚在犹豫不决之中,她的父母却答应得十分痛快。
然而从始至终,我们总是觉得David来历不明,有着可疑的企图。
女主角所受到的“教训”,可以说是多层的,最简单是不要被人的表面所欺骗,更深一层的影响,是让她看到了成人的虚伪与背叛――她对父母的指责是“小女生被人骗,你们都是大人了,怎么也把我往火坑里推?
”这一点在 Lynn Barber 的原著中说得更为清楚,她感到最大的伤害,是来自她的父母:十几年辛辛苦苦培养她上牛津,教育她要自立有智慧等等,有钱人一出现,就立刻忘了所有大道理,把女儿推向他的怀抱。
女主角 Jenny 的饰演者 Carey Mulligan 无疑会凭本片成为一颗明星。
她的角色,在一个聪明勤奋的少女,和一个装扮出来的女人之间的转换,非常令人信服。
电影所展示的Jenny与David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并非“无知少女遇流氓”那么简单,Jenny 不仅知道 David的谎言,而且帮助他向父母撒谎。
与其说她爱上了David,不如说是她爱上了这个男人所代表的绚烂诱人的成人世界。
她是一个思想超过年龄的女孩,Carey Mulligan 的演出,展现了女主角性格的两面:一个“看人看走了眼”的良家少女,和一个心中永远有一块无人能够征服的土地的自信女性。
和Carey Mulligan 演对手戏的Peter Sarsgaard 也十分出色,观众当然第一眼看到这个角色,就觉得他非常可疑,在他用魅力征服Jenny一家时,我们总是在审理他的动机,总想看破他真诚无辜的表情,可是到电影最后,我们甚至对他还略有同情。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批出色的配角:Jenny 的父母、David的朋友Danny和Helen、关心她的老师(Olivia Williams)、只有很少几个镜头的女校长(Emma Thompson)。
这是一部在掌握步调色彩气氛,以及处理人物关系上几近完美的电影,但是在影片的最后一段,却似乎草草结束,我觉得女主角所受的影响,应该可以展现得更好,我想这是本片的唯一弱点。
后来我去看了Lynn Barber自传的缩略版,才发现她的自我剖析更为深刻,可惜电影嘎然而止,未能再深入下去。
An Education (2009)http://taohuawu.net/2009/11/30/an-education-2009/An Education (2009)地区 英国导演 Lone Scherfig编剧 Nick Hornby 原著 Lynn Barber主演 Carey Mulligan、Peter Sarsgaard、Alfred Molina、Cara Seymour、Dominic Cooper、Rosamund Pike
大多数人完这部电影的感觉都是纯情小女生被无耻老男人骗感情骗色相,我有点不同的想法.David敛财的手段可能让人不齿, 自己的学历也不高,交往的朋友也不怎么高尚可他不是一个坏人, 他尊重Jenny的想法, 带她去体验她渴求的生活,他在用自己的方法让一个聪明的, 稚嫩而又渴望成熟的女孩成长.也许他的婚姻不美满, 也许他的妻子很忍让, 一而再再而三地包容他对于既定生活的反抗和背叛, 但这不代表他不爱Jenny.相反我觉得其实他爱她, 爱得足以知道自己即便离了婚, 恢复单身也没有办法给她她应有的生活. 不仅仅是爵士乐, 红酒和美食, Jenny要的是一个可以跟她讨论文化绘画哲学的人, 而David在这个时候只能靠宣布订婚来勉强挣回一些注意.他害怕失去Jenny, 因为眼前这个眼神明亮思绪敏捷的女孩可能是他生命中发生过最美好的事情, 于是在他发现娶了个花瓶的朋友对Jenny也有兴趣之后才会草草求婚, 因为他害怕, 因为他自卑, 因为他知道, Jenny总有一天是会走的.于是这个故事的另外一种解读是一个被丰实的阅历和不凡的外表充实起来的自卑男人无可救药地被一个聪慧却没有经验, 稚嫩却继续长大的女孩子吸引, 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 却忘记了, 爱情对于他, 对于她却是有不同的理解. David当它是种解脱, Jenny当它是种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说, David还是那个可怜的被爱情抛弃了的人, 而Jenny是从中获益了的那一位.所以请不要指责一个平凡的,爱慕才华的中年男人, 他只是在她身上, 看到了自己所不能达到的美好而已.
我16岁的时候,如果问我希望将来的爱人是什么样的话,我会怎样回答呢?
总得懂点俄罗斯文学吧,总得爱看法国电影吧,非常深沉非常有内涵。
至于职业,好歹得是个作家。
而后排那个胖乎乎的时不时冒出两三颗青春痘,和女生说话就脸红的男生。
谁在乎?
怎么可能和我扯上关系。
于是,差不多十年后,那个胖乎乎的男生成了我现在的老公。
而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自己,真想冲到10年前给自己两个大嘴巴,“醒醒吧你!
”。
十来岁的女孩子,过得最普通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同学很平凡,老师很平凡,父母很平凡,唯一能让人觉得激动的就是未来。
我们总把自己的未来想成一片粉红色,就像jenny,光着脚躺在地板上跟着唱机里的法国香颂哼唱着,我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绝对不会像我的父母。
会去念大学,会去巴黎,会去体验父母从未体验过的,会从此过上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
十年前,我常常读一些艰深晦涩的书,记着那么几个高深的专用名词,时不时还故作高深的和人讨论一番;我们也常常装模作样的喝着咖啡,说着些老成的话,即便比起咖啡来其实心底里更喜欢美禄。
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老成,更成熟。
但是,那时的我,不懂生活,不懂得怎么生活。
我热爱时尚杂志上勾绘出的生活,但是从不考虑怎么去实现;我喜欢看到酒吧里出入的品味男女,但是我不知道欲望是个无底洞;我几乎了解所有的奢侈品品牌,但是我不知道虚荣是个沼泽,一旦沦陷,就再也找不到立足之地。
我们都没那么“幸运”,从来没正巧碰到过一个david。
他成熟,我们身边从来没出现过这样的男人;他有趣,总会把你逗乐;他能带给你一切你想要的,无论是派对,华服还是巴黎。
但是,成人世界的背后是暗黑童话,你辨不清他说话的真假,拿不准他的真心,是是非非让你困扰。
这时候,你才觉得,比起这些来,那胖乎乎的小男生干净的双瞳是多么的可贵。
我们都不是jenny,生命中也不一定有david的出现;但是我们的心里都曾经有过jenny,并且最终成长起来(即便没有david的出现),知道真正的生活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一般吧,没什么特别的。没有自己喜欢的演员在里面
低级励志片。一个愚蠢少女思春的故事,芒果剧浓缩一下给你看。虽然最后她发现那个男人骗她,可是这并不影响她在学校的那番言论,我不晓得她在悔悟什么。我只能将其看作是一个在西方世界发生的中国式的故事。就像珍妮自己讲的那样,实在boring。
OST好棒
非常羡慕,青春浪费在同龄渣男身上真不如拿出来长长见识。我的三观也是越来越歪了。
唉,其实就是个很俗套的故事,成长中的少女被一个把妹高手的大叔用跑车名画大提琴巴黎给俘获。成长与物欲的深层次矛盾,中产阶级的虚伪面纱。不喜欢这样赤裸裸的一个故事和女孩的naive,但反过来想一下,自己如果面临这种情况,恐怕也会同样拙劣地陷进去。
人生无捷径
愚蠢无知自以为是的傻女生,道貌岸然卑鄙下流的老男人,拿年龄装逼是最肮脏低级的一种,而连这都看不透的女孩更是无可救药。结局的拨乱反正不仅没能抵消全片的暖昧立场,反而显得矫枉过正而无聊主旋律,这是女性情结的悲哀。两星给海报。
这不是英国版的一半是海水一般是火焰吗
主旋律片,简单但有诚意,可惜天朝没有
弄花了眼影的是眼泪还是寂寞
不知道为什么,分明的觉得自己看过
0.不要把高等教育当做约会上流人士的入场券,过于功利容易走歪路 1.不能拿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去换对方不那么宝贵的东西,被骗的几率很高 2.想靠男人翻身一要够漂亮二要够运气,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不少 3.最后十分钟真是多余,不过跟珍妮一样,生活不也给了我第二次机会吗
应该是成长教训或者代价才是...
影片还是没正面回答,少女主跟校长吵架说的“这一切意义何在“的问题,只是为了剧情及教育需要,将男的设置成已婚中年男骗子,可如果他不是?熟面孔倒不少。觉得R.Pike这个正宗牛津女演一个无知金头女,瞪大眼睛问”为何牛津女全如此多痘痴肥又四眼,估计是风水不好“的时候完全是出于恶意:D
和革命之路一样,说教的都是很普世的价值观了,也就第3世界的孩子们捧了看看。
成熟多金男勾搭无知少女的故事对我毫无吸引力,我不喜欢看耍猴一样的恋爱戏。唯一的泪点在电影结尾处,貌似古板的女老师展现出那么丰富的精神世界,完美诠释了我心向往之的良师诤友。
直白到让人不断翻白眼的程度,创作思路未免太清晰可见,就差直接在片尾加上一长段女性觉醒宣言了。
三星半
An.Education.DVDRip.XviD-ALLiANCE
喜欢上凯瑞·穆里根的起点~电影感觉一般般,感觉拿奖的都没有什么娱乐性。男主可以找个更帅、更fit的,看到男主的肚腩时稍微恶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