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其实是一个老故事,从暴力的父亲、隐忍的稔和 稔在猛晚上从东京回来后对他的试探,不难猜出他其实是一个潜在犯罪者。
最后一段,猛回忆起稔的伤疤,有点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意思。
拍摄手法上说,过吊桥的晃动、水流的急、稔和智惠子起冲突时消失的声音,拍的很好。
最后一幕的留白也拍的尤其好,开放式结局。
人物上说,智惠子作为社会与家庭的边缘人物,在片中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
没有一个人真的在意她,想听到她的心声。
稔不可能理解她。
她在河边向猛倾吐心声,也被无视。
影片更关注稔、猛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
猛看似没有推千惠子,但他并不无辜。
另外,这个父亲真是代表了传统父权制的大家长,使用暴力、不做家务、拒绝沟通。
最后,猛说 其实从吊桥上摔下去的是他。
猛和千惠子一样,都想去东京,离开稔。
猛做到了,也与自己的哥哥隔阂、不信任。
是一部很用心的片子,伏笔埋得不错,一步步解谜也挺好看的。
香川照之演技太好了,完全就是稔本人啊…
看电影有时边看边感想是会造成很大偏差的。
看这部片子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介绍,我喜欢不知情的状态下去看任何一部电影。
看了介绍思绪就会被介绍所牵引。
这里的感想也是随着影片的开始而慢慢发生着改变不富裕的家庭如果散发的都是负面的情绪,你说能有好事发生吗?
(看完整部片子后,这一观点明显有很大的偏差,但个人比较讨厌自卑又自怜的人所以才有此偏激的感想)被告哥哥一直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看着可怜,实则挺可恨的,同时也牵连于他的弟弟。
自卑的被告因为自卑,所以自怜,转而面对所有人撒谎,包括他自己,同时把所有的责任错误全都推到别人的身上,来体现自己的无辜。
这样的人很敏感,会发现别人自己也没察觉到的情绪。
这里,他就觉得弟弟并不相信自己清白,当弟弟发现被哥哥说中的时候变的不安,暴躁。
也许在看的过程中,一直都是跟着弟弟的感觉去走的,所以把哥哥就放在了对立面,真的以为一开始是想保护哥哥。
可我们不知道所谓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因为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记忆也都会有偏差,这部片子就很好的体现了所谓的偏差,导致的影响有多大。
越到结尾才越接近真相,我承认我是整个被影片的思绪所带着走,才发现当初的记忆是错误的。
可是我们所说的话已经产生了作用,那么唯有的只能去弥补。
(未录音,手机速记,可能与实际有出入)Q:请介绍一下这部影片的创作背景,当时是在怎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A:拍第一部片,当导演对我来说是非常偶然的。
我以前在学校也不是学电影的,也没有想当导演。
在拍摄现场工作让我觉得不适合当导演,更想当编剧。
是枝导演跟我说你先试试吧,我就拍了,当了导演。
完成第一部电影之后,周围很多制片人问我,你下一部电影怎么样。
于是我想那再拍一部吧。
那时候我做了一个梦,关于两个人信任关系的变化。
我把这个梦变成了这个故事。
Q:梦是如何变成这部电影的?
中间经历了哪些过程?
A:我做的梦是我的一个男性朋友把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推下瀑布,我看到了这个行为。
我把这个梦改编成电影的时候,沿用我的性别,男女关系就比较复杂了,改成兄弟比较好。
从有这个故事到完成这个电影大概一年半时间。
Q:跟小田切让和香川照之的合作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A:香川的话,是因为看了《鬼子来了》,觉得他很不错,所以用他。
反而不是因为他在日本电影里的表现。
小田切让跟我是同龄人,所以我一直想跟他合作。
两个人的性格确实非常不一样。
香川照之觉得这个角色跟他很像,所以他演这个角色是很热情的。
比如拍摄探监时他也很积极地练习打拳这个状态。
(这句不太懂)小田切让是非常酷的人。
他说你写的这个人我觉得很坏。
跟他们拍摄我觉得很快乐。
Q:本片涉及犯罪元素,有很长的法庭论辩戏,但跟日本一般的犯罪类型片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犯罪类型片您有哪些独到的看法或者设计?
A:虽然我用的是悬疑的方式,但我更想表达的是两个人关系的变化,以及他们内心的东西,把内心的东西释放出来,两个人的关系就反转了。
庭审戏是我采用的手段,通过这样的手段让观众接触到他们的心理。
Q:这部电影和是枝裕和之间的故事?
A:我已经忘记了。
(笑)因为我们经常互相提出自己的意见。
比如是枝裕和导演经常把剧本或剪辑好的片子给我看,我也会给他回复很长的邮件。
这是我们之间经常的工作状态,所以我不太记得了。
当时是枝裕和导演想把这个故事更明确化。
到底哥哥有没有做,需不需要展示证据,他提了这样的建议。
但是我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不想把哥哥是否有恶意做了这样的事儿明确化。
当我看是枝裕和导演的建议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剪辑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调整剪辑,让观众不这么想。
是枝裕和导演给了我这样的帮助。
Q:电影与小说版之间的差异?
A:小说是我拍完电影之后写的。
做两小时左右的电影,但我准备的时候会写很多,关于人物背景、家庭故事,做很多材料准备。
可能其他导演也会这样做。
我在电影里表现的是这里面的一部分,就像用冰箱里剩下的食材做的一道料理。
可能电影和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在小说里可以写更多内心描写,表达得更丰富。
我写这部小说是很久以前了,因此我记得没有那么清楚。
我记得一个情节是在女孩掉下桥死掉之后,有一个场景是让死者出来讲话,这是电影所不好表现的吧。
拍电影要考虑很多东西,资金啊电影长度啊拍摄难度啊之类的,但在文字里可以表达得更充分更从容。
Q:有没有关注的中国演员?
A:黄轩。
因为看了娄烨的《推拿》。
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的男主王景春。
Q:您刚才提到不想在电影中表现确定的真相,为什么您会选取弟弟猛这个视角?
A:是枝裕和导演看了之后说这个故事是《罗生门》啊。
可能自己的记忆、以前自己相信的变化可能因为时间的推移和接受了其他的信息而觉得无法相信自己之前的认知和记忆的时候,人是会觉得很恐怖的。
猛经历了这个过程。
所以我觉得选取这个视角比较合适。
Q:我觉得这个电影好像也可以叫《坠落的审判》。
想问导演,几次吃饭的场面都剑拔弩张,我想问问导演这样设计的想法。
A:我去年看《坠落的审判》的时候也觉得很像。
(笑)吃饭时候父亲发怒那场戏我自己很喜欢,我会经常看。
没有女人的这三个男人,默默吃东西,是没有颜色的、非常冷的。
其实我也觉得像是枝裕和导演一样拍看起来很温馨、东西非常好吃的场面是很好的,下次拍一下吧。
Q:为什么弟弟指证哥哥时,会说是因为想要找回哥哥呢?
A: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一个回答:弟弟在审判过程那样说,他应该也是说了他的心里话或者说真话的。
经历过这件事,他对哥哥有了某种怀疑。
如果他说出这样的话,哥哥会被判刑,他也知道。
但他想找回他们之间原有的信赖与爱。
这也是弟弟对哥哥的爱的告白吧。
Q:《摇摆》的小说和电影的一大区别,我觉得是扩展了父亲早川勇和伯父早川修的恩怨,为什么没有电影里表现呢?
A:因为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超过两个小时,排片就少了,就回收不了成本了。
制片人会很在意。
如果多拍父亲和伯父的关系,可能需要四个小时的篇幅吧。
电影是艺术,但同时也是生意,要做很多剪裁,所以我把这些内容放进小说里。
因为我拍完这部很久了,印象已经不深,而大家刚刚看完,所以有些问题我回答不太好,实在不好意思。
可能很多导演都一样,如果要拍下一部片子的时候,要忘记原来的作品,如果一直沉浸在前作的爱和感情中的话,会妨碍下一部作品的表达。
我现在也在筹备一部新片,希望到时候大家会观看并告诉我你们的感想。
非常感谢大家。
AS 导演 西川美和主持 朱君翻译 中山大树 余梦娇 第一次中国放映《摇摆》。
关于从《蛇草莓》到《摇摆》~我不是在学校学电影的,一开始也不想当导演,先写剧本,当编剧。
是枝裕和导演让我拍,我就拍了第一部作品。
第一部拍完后,朋友问会不会拍第二部。
做了个梦,两个人性爱关系有变化,后来他们的立场有很大变化。
我把两个人的关系变成兄弟,有了这个故事。
关于从梦到电影~我做的梦是我的一个男性朋友把喜欢的女孩子推倒了瀑布口,我看到了这样的行为。
我改编成电影的时候怎么改,能让更多人理解这个故事。
男女关系太复杂,改成兄弟可能更好。
从梦改编到电影,花了一年半时间。
关于选角~香川照之的话,是因为看了《鬼子来了》,觉得这个演员很不错,所以决定用他。
小田切让是跟我同一年代的,2000年代代表日本的电影明星吧,所以想跟他合作。
合作起来两个人性格很不一样。
香川照之他说这个角色跟自己非常像,所以他对演这部戏是非常热情的。
比如说两个人在看守所见面,隔着玻璃谈话,他也练打拳,做他的状态。
小田切让是非常酷的人,他对角色的评价也是,“你写的这个人物真的很坏啊”,但是开机的时候可以很快进入状态。
两个人反差很大。
关于对犯罪类型片的独到见解~虽然我用的是这种悬疑的方式,但是我更想表达的是这两个人物关系的变化,他们内心内藏的东西往外出来,两个人的关系就反转了。
我用的形式是法庭或悬疑的关系,是吸引观众的手段,想让观众走进他们的心理。
关于是枝裕和导演的建议~忘记了。
因为我们经常互相这样提出来自己的意见。
比如是枝裕和写完剧本、剪辑完也会给我看,给他写长长的邮件。
《摇摆》并不是特别的,所以我也不记得了。
当时是枝裕和导演想把这个故事更明确化,到底哥哥有没有做,需不需要证据,他是提了这样的建议。
但是我是不一样的。
我不想把这个哥哥他的意图明确化,到底他是不是有恶意的做了这样的事。
我看了是枝裕和导演写的建议以后,发现现在的剪辑,看的人是会想这样的问题的。
我应该改一个方向,做另外的剪辑的结果、故事。
可能是枝裕和的建议对我有这样的影响。
关于同名小说~小说是我拍完电影以后写的。
做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但是我准备的时候会写很多,这些人物都背景啊,他们家庭的历史啊,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写在笔记本上。
可能很多导演都会这样做,有很多这样的笔记本。
电影里表达的只是一部分,我觉得有点可惜。
就像是用冰箱里剩下的食材做一道菜这样的感觉,我写了这本小说。
可能电影和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在小说里可以写更多的看不见的他们内心的东西,用文字很丰富地表达。
因为我写这个小说是很久以前了,我也记得没有那么清楚。
好像小说里有一部分是女孩从桥上掉下来以后,她的讲述。
已经死的人说话,这是小说才能表达的吧。
对我来说,拍电影过程中要考虑预算啊,几十、几百名工作人员要怎样用啊,是非常烦恼的。
小说可以更自由、更轻松。
观众提问 关于和中国演员的合作~黄轩。
看了娄烨《推拿》。
《地久天长》主演王景春,斯密马赛,没记住他的名字。
关于为什么选择弟弟视角~也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的这样的方式吧。
其实我一开始写故事大纲的时候给是枝裕和导演看了,是枝裕和说这个故事原来是《罗生门》啊。
《罗生门》是三个视角嘛,我想以别的方式,一个视角来进行这样的故事。
可能自己的记忆,以前自己相信的东西,各种信息有变化,不能相信之前的记忆的时候,可能人是有恐惧的。
主人公以前一直相信自己,没有怀疑过,通过这次事件,不能相信自己了,可能是很恐怖的故事。
可能写这样的人物比较合适。
关于吃饭的戏~我去年看《坠落的审判》的时候也觉得很像。
吃饭的戏,那个女孩子死了之后,父亲和兄弟三个人吃饭,父亲愤怒,这个戏我经常看,我特别喜欢。
没有女人的三个男人,默默地吃东西,这是没有颜色的,像黑白的,冷冷的镜头。
像是枝裕和那样拍很美好的吃饭的镜头也是很好的,可能我下次会尝试吧。
关于最后弟弟对哥哥的指控~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回答了你的问题。
弟弟在审判过程中那样说,他应该是说了他的心里话的。
因为通过这个事件对自己的哥哥有了一种怀疑,他觉得这是哥哥对我的某种阴谋、生气,如果他说起来这样的话,那哥哥要去监狱,他也知道。
但是他这样说是他想找回他哥哥原有的他们之间的信赖和爱。
所以他为了找回这样的以前的哥哥,他说了这些。
这是弟弟对哥哥的一种爱的告白吧。
关于小说写的上一辈的恩怨~因为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两个小时,影院放映次数少了,观众少了,票房少了,回收不了成本了,这是制片人非常强调的一点,所以时长不能超过两个小时。
如果可以拍四个小时的电影的话,也可以描述这样的内容的。
电影是艺术也是生意,要剪掉很多的内容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写小说的时候写了这些。
最后我想加一句,因为我拍完这部影片已经很久了,你们是刚刚看到,印象比较深刻,我可能回答不了你们的问题,有点不好意思。
可能很多导演都一样,如果要拍下一部片子都话,需要忘记以前的作品。
如果一直想着以前的片子的爱呀、感情的话,这样的力量是到不了下一部作品的。
所以要忘记。
现在在筹备下一部作品,希望你们看了给我感想。
谢谢。
在这冰冷的天气中 我拼命的揣测《摇晃》想说得故事弟弟猛小田切让的造型很漂亮 是个摄影师 粗鲁暴躁多疑 情商低下 怀疑亲情 没有安全感哥哥埝则敦厚诚实敏感温柔 自控能力好情绪压抑稳定 中规中举 弟弟逃离了一成不变的小镇 到充满诱惑繁华的大城市发展 在眼花缭乱中逃避自己空虚的内心哥哥留在老家 跟父亲一起经营小小的加油站母亲去世为契机 弟弟回到久别的老家见到了昔日的情人 如今却在哥哥的加油站工作当年不顾一切要出去闯荡时 她没有勇气跟着他离开多年后只能在他的摄影集中感叹 没有成长弟弟却已经更加放浪 轻易的要求 吊桥古老破旧 在两个山崖间摇摇晃晃的挂着弟弟为了躲避女孩咄咄逼人的诉苦 过了吊桥女孩认为这是改变自己人生的重要机会而追了过去哥哥是有恐高证的 但是女孩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仅有的暗暗希望幸福的一丝火花 不能让她走啊他也追了上去他害怕的仅仅抓住女孩的衣服 嘴里却说着 别怕别怕 明明是需要别人安慰的却反过来想要假装安慰别人的窘态 女孩在经过了弟弟激情的洗礼后 更加无法忍受她推开了哥哥的手然后掉了下去到底是自己失足还是被哥哥推了下去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弟弟混乱的记忆是哥哥恼羞成怒 完全失去希望之后的行凶 还是本持善良的秉性 仅仅是想出手相救 却无意将女孩逼上死路?
弟弟一直对哥哥是充满崇敬 对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来说 那种隐忍是伟大的牺牲所以最开始 弟弟取出自己的所有积蓄要拼命的帮哥哥洗刷罪名但是哥哥完全陷入混乱 他的压抑背后蓄积了熊熊的不满 在女孩掉下桥之后终于爆发为什么是兄弟 却有这么大的不同 枯燥平淡的生活 洗衣做饭 听父亲的絮叨 忍受顾客的刁难生活在完全没有幸福颜色的灰白世界中 眼看着彩色却堕落的弟弟回来一下子带走了最后的爱情幻想那个时候哥哥确实是崩溃了 本来坚信的亲情完全不足以支撑他走过自我怀疑的峡谷他朝着弟弟咆哮 吐唾沫弟弟觉得莫名其妙 明明自己这么努力的想帮助他 得到的仅仅是怒骂 然后渐渐明白哥哥在真相后隐藏的恶意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被辜负了其实明明看到哥哥和女孩的亲密 既然已经成为过去 就该尊重现状但他没有控制自己的欲望 他总是这样 想要得到就完全不顾后果该遵守的伦理约束 遵守的人充满痛苦 而不遵守的人放纵而快乐却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于是弟弟推翻自己所有的证词 一口咬定是哥哥推下了女孩为了什么?他看到的已经是充满黑暗气息的哥哥 不再是那个拥有伟大人性的人哥哥也算是解脱 在大厅众目睽睽之下被推向罪犯的深渊 他甚至没有动一下眉毛却有放松的表情在吊桥上 他心中闪动确实是杀意吧七年后 弟弟继续着摄影的营生 似乎忘记了一切 哥哥出狱在杂乱的旧物中发现小时候同游吊桥时哥哥的温柔 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之后 吊桥上的记忆重现 哥哥伸出手拼命的想要救下女孩现实都是人心的映射啊 到底那个才是真实的 已经不再重要哥哥在马路对面的慢慢浮现的浅笑才是他的本性只是原来琐碎平淡的生活真的会让人崩溃看似平静的水流下 不知道聚集着什么样汹涌的波涛
本来是冲着小田切去的,结果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香川照之。
不是小田切不够好,只是香川将角色诠释的太出色,以致于我在看完片子之后很久脑海中仍能浮现出他的每个眼神。
类似于香川这样与偶像全然无关的演员,能在竞争激烈的日本演艺界生存下来,自是具有深厚的功底的,也只有在这样的电影中,才能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
片中的哥哥是个比较复杂的角色,在他看似唯唯诺诺的外表下,是被压抑的愤怒,在他的爆发于冷漠中又藏着对弟弟的感情。
这样的电影,总是在平静的节奏中让你看完后才醒悟自己得到的什么,这样的演员总是在你惊叹于他的表演后才发现错过了什么。
文/梅飞朔舞早川兄弟做事风格迥然不同,母亲去世后,敦厚善良的兄长对家庭和亲情更是充满了怀恋和寄托。
兄弟俩都对横山美惠子怀有爱意,不同的是哥哥的爱带着责任和更多包容,弟弟的爱却没有任何承诺,给美惠子带来很多困惑了迷茫,在弟弟眼里,选择权取决于美惠子,然而后者各种被动和犹豫,加剧了两兄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命案发生后,弟弟原本想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哥哥的自由,哥哥也渐渐从自卑自责放弃生活的希望的状态中走出来,配合诉讼,眼看就要出现转机,然而尸检结果证实美惠子有情人!
弟弟突然变卦,告知法庭美惠子的死跟哥哥有关,此时他暴露自私冷漠,不相信任何人的,甚至是亲人的性格特点。
剧情的跌宕起伏,让人充满了疑问?
吊桥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哥哥的动作到底是故意?
还是意外?
七年后,在哥哥即将刑满释放之时,弟弟打开了母亲留下的影像,回想哥哥小时候恐高,走吊桥的时候紧紧握住他的手,突然之间他回想7年前,哥哥吊桥上伸出的手是想帮助美惠子!
手臂上留下那深深的伤痕,弟弟悔恨交加!
本片有很多情节都隐隐地透露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弟弟抱怨父亲没有很好的爱护母亲,造成母亲早早过世,哥哥委曲求全,在暴脾气父亲的加油站不辞辛苦的工作,依然得不到父亲的疼惜,他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命运仿佛更喜欢折磨他,弟弟放荡不羁却是风流潇洒,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对善良的哥哥实在太残忍!
《动摇》算是最近蛮有感觉的片子。
好几天前看的,忙着考试所以拖到现在才写。
由于中间隔了太长时间,和刚看完的时候比,感觉或许有点走样。
不过,好电影本就该花一段时间来沉淀情绪,一个收集和思考的过程。
剧情什么的不想说,这片子有它的悬念在里面。
我看介绍,说是灵感来源于那位编剧兼导演西川和美同志的一个梦。
这点我相信,因为对于“梦”这种东西的潜力有过切身体会。
(笑)除动漫外,日本电影看得不多。
仅有的几部往往也是故作高深,卖弄玄虚。
(就不举例说明了,做人要低调,免得挨砖头)这部《动摇》却很舒服。
看起来并不复杂,可是暗藏了玄机。
画面中规中矩。
演员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小田切让和香川照之这两个名字完全有理由被记住。
就像影片的名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动摇,怀疑,摇摆不定的经历。
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相信,而是对于选择“相信”之后的结果和将要付出的代价,实在难以权衡。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我们都不是孑然一身了无牵挂的人,自然摆脱不了迷惘和犹豫。
猛和稔之间有着太多牵连,不只是兄弟亲情,应该还有更复杂的东西。
他们彼此都把对方视作另一个自己,自己难以成为的那个理想。
由于有对方的存在,两个人才能随时参照出自己的人生。
可是当这种平衡被智恵子打破,稔的动摇已是无法避免。
莲美河上,导演选择悬空摇摆的吊桥作为冲突的爆发地,也是颇具巧心。
之后是猛的摇摆不定,他一直要保护的,其实只是自己内心的平衡。
事情发展到后面,稔变了,动摇让他变得像一个陌生人,而这也是猛最害怕的。
尽管猛一直在逃避,逃到东京,逃离家乡,亲人,逃离忠诚和责任,成为了现在的玩世不恭。
可是只要有善良温和,忠诚孝顺的稔在,他也就是完整的。
所以,“因为我想找回真正的哥哥”,最后猛在法庭上说出了这句话。
表面上看,猛的盲目让他把无辜的稔送进了监狱,可细想一下,这却是维持两人平衡,不再动摇的最好办法。
7年以后,稔还是稔,而一直心怀愧疚的猛,也从母亲遗留的旧录影带里找到答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半圆弧。
最后一幕,彼此停伫于街的两边,泪流满面的猛和稔一闪而过的笑容,宣告了动摇的终结。
说不清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结局有一点点悲凉。
电影《摇摆》讲述了一段兄弟情,弟弟猛在东京找到自己的生活——做一名摄影师,身份、地位、女人,这一切让家乡的人倍感羡慕,包括哥哥。
哥哥稔在乡下经营一间洗车店,可能就这样经营剩下的一生,只是智惠子的到来让他觉得未来可能并不这么简单。
但结果他们卷入一桩杀人案,死的正是兄弟俩同时爱着的智惠子,哥哥是嫌疑人。
对于弟弟的成功,稔应该多么骄傲!
毕竟他是自己的亲弟弟,可他竟然是自己的亲弟弟!
于是对于稔,不公就显得尤为露骨,一桩桩、一件件,甚至身边这个寄托着所有生活幻想的女孩儿也义无反顾地渐行渐远,这一切显而易见,只需一个小小的计谋。
而猛也渐渐发现了一个真实的哥哥,这个哥哥并非如他设想般完美。
我们始终无法专注生活,我们始终不能满足,无论外壳多坚硬,当你掩入阴影的时候,你会深深相信自己的委屈,这种感觉坚定,坚定到恨。
可我们究竟可以了解别人多少?
又可以了解自己多少呢?
对于我们预设的种种幻象,多少求证都是徒劳,但幻象离真实究竟有多远?
最终,无论现实如何复杂,你只需相信:昨天那双拉过你的手,今天依然温热。
1.第一部是偶然当了导演,我以前在学校也不是学导演的 我在片场也觉得自己不适合。
所以选择了当编剧 是枝裕和导演说你去试试当导演吧 我就去了 第一部片完成后 很多周围的人问我 下一步打算怎么样 刚好我做了个梦 两个人的信赖发生了变化 所以立场也发生了变化 我就把这俩人关系改成了兄弟 形成了这部片的想法2.从做梦到写完剧本 花了一年半时间 曾见到一个男性好友把他的女朋友推到瀑布口 我把这个改成了兄弟之间的故事 男女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兄弟相对简单一点3.看了姜文的鬼子来了 发现香川照之是个很好的演员 小田切让是和自己同时代的人 是2000年代日本电影重要的代表性明星 一直很想有合作的机会 香川照之说角色和他本人很像 所以很有热情 在拘留所打拳就是他本人的动作 小田切让是个很酷的人 他就讲“这个角色真的很坏啊”,但开演的时候他能很快的进入状态 3.电影里有悬疑元素 但是我更重视心理的变化和关系的变化 悬疑和法庭元素是我用来吸引观众的手段 我想以此让观众来接近角色的心理4.我和是枝裕和经常互相提建议 看剧本 看刚剪好的片子 《摇摆》也和其他的片子一样 给是枝裕和看了 好像没啥特别的 是枝裕和当时建议故事情节更明显一点 比如哥哥的犯罪到底有没有证据 但我不这样想 我不想明确哥哥的犯罪动机 所以我发现最开始的剪辑版本会让观众一直注意到这个问题 所以我听了是枝裕和的建议 重新剪辑了5《摇摆》小说是拍完电影之后写的 拍两小时的电影 我会写很多人物背景家庭背景的设定 我在电影里展示的只是我准备的东西的一部分 我觉得很可惜 用冰箱里剩下的材料再做一道菜 我就是用这样的心情写了小说 电影和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小说里可以写更多看不见的人物心理活动 文字可以写到很丰富 拍电影要考虑预算 考虑百十个人的团队协作 很烦人 写小说会自由很多 小说是以死去的女孩的视角来写的 这个角度就很自由6 希望以后和娄烨《推拿》的主角黄轩 《地久天长》的男主王景春合作7 我一开始写了多视角故事大纲给是枝裕和看 他就讲 这是罗生门啊 我后来就改成了单视角 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和接触的信息量发生变化 所以弟弟最后发现自己的记忆会变化 并不可靠 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冲击的发现8 我去年看坠落的审判 也觉得和摇摆很像 女孩死后 父亲和兄弟 三个人一起吃饭并发火的戏 我经常看 觉得很有意思 9 弟弟在审判过程中 说的是他心里的真相 他开始怀疑他的哥哥 他觉得虽然会把哥哥送进监狱 但是说出真话 可以找回哥哥和爱 这是对哥哥的爱的表白10 这个片子我拍了很久了 很多东西不记得 回答不了大家的问题 抱歉 很多导演也是一样 在筹拍下一部电影的时候 需要忘记上一部电影 如果一直想着之前的电影 就没法投入下一部 现在也在筹备新的电影 到时候大家看了欢迎再来向我提问题吧
我们总相信我们所愿意相信的回忆,记忆是怎样的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回忆的人心境发生了变化吧。香川照之和小田切让演兄弟,长相上的说服力有些低啊
#西川美和电影展# @资料馆。一年半时间完成的剧本非常扎实,两位主演都贡献了不凡演技,不过以庭审戏对比去年那部大热,就感觉西川在导演方面还是缺了点天赋。
还是不不喜欢家庭伦理剧啊~sleepy~
风格摇摆不定 曲水但不流畅
可能是我看的版本翻译实在是太差了
人与人之间存在一条桥,随着人心摇摆。三星半
没看懂 到底是推下去的 还是自己摔下去的?内心的谴责啊
原来世界上最不可靠的 就是回忆了···
家庭伦理还是???
意外的很赞,西川美和镜头的感觉太好了啊!故事的可解读性超强,每一个设置都很有意思,但是整体又没有说教性。最近已经几乎对情节免疫的我,看着看着还会惊呼What?! 特别一颗星给香川,刚开始觉得叔在演好人也不错我真是太单纯了…太NB的演员衬的小田切弱了点,但好在这是他最适合的那种角色~
吊桥-人生-摇摆,和中学作文一般的紧扣一个事物来表现一段事件感情。想回去想改变的时候,都不知道它还在不在。香川照之太有戏,joe桑最后大喊出哥哥我们回家吧的时候,情绪完全被带进去了。
#西川美和电影展 @资料馆小西天 场景的失衡让我对这部片喜爱不起来,断桥-法庭成为主要的场景构建着整部影片,场景的“摇摆”也带动着角色、观众近乎所有的东西跟着一起,分裂。但最后导演似乎想凭借着“电影之神”来将这种“薛定谔的猫”的存在状态定帧,按下记忆-影像的暂停键来直接观察这种量子状态,当然居然是直接就锁定到了,微笑、哭泣。但我认为这样粗暴的“按下暂停键”是放弃前面整个叙事状态,是使得弟弟这个人物成为某种“独裁”的观察者。
哥哥的家人都在有罪推定的基础上为之努力。让他心寒的不只是女友甩开的手,还有全家人的不信任。爱情、亲情、友情早就跟吊桥一样摇摇欲坠了。
整部电影的节奏缓慢了点
香菜叔太绝了!结尾黑幕的时候一条弹幕骂弟弟这个贱男人,我也想骂,就是和刚洗完头发乱糟糟顺毛的让叔接吻,疯狂做爱,即使第二天就被他害的很惨,我也愿意,最后只无奈骂他一句贱男人。
小田切让曾说这部电影是他至今为止的巅峰 确确实实他和香川照之的演技在此片中早已超过预期 一部伦理结合悬疑的电影 全片紧紧围绕 摇摆 二字 哥哥弟弟心态的反复摇摆 破旧的木桥的摇摆 整个剧情的峰回路转般的摇摆 使电影紧扣人心 虽然仍有几处难以理解 但这绝对是人性剖析的佳作
当年写过长长的影评。香山叔和JOE,还有美女导演和音乐,不同凡响。
“我曾认为,在《摇摆》中,自己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因此觉得,再演个两、三年,自己就拿不出什么新东西了。那段时间,越来越找不到自己想演的作品,因为没有吸引自己的电影而导致心情焦躁。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一直对日本电影充满了期待。而那时渴望创造更好作品的想法,化作语言,就成了‘我想息影’
两人的生活都可以解读为一种悲哀 一个是被平淡生活和平凡自我淹没 一个是在逃避和怀疑中挣扎最后却被自己内心的细绳缠死 惠子的死戳中了两人隐藏的最深的软肋 最后该相信的相信了 该放下的也放下了片子的节奏在我接受范围的 Joe酱好看的脸好看的身材好看的LOOK也让我深夜看片的我有了不少兴奋点 !
記得Joe桑好像說這是他最滿意還是怎樣的一部作品。和「夢売るふたり」一樣模模糊糊的感覺,大概我不太適合看西川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