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极地》这两部藏地纪录片把拍摄目光放在西藏,而《香巴拉深处》则聚焦四川藏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部纪录片有不同又一脉相承,《第三极》的总制片人颜占领也是《香巴拉深处》的总制片人。
总导演闫大众,是曾辉煌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总编导。
看这样的人员构成,这部片子不会差。
摄制组用两年时间,行程11万公里,穿过四川甘孜、凉州、阿坝等地,270天跟踪拍摄。
最终从40个人物故事,选用20多个进行讲述。
“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人间仙境,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
而这部纪录片,展示了现实中的香巴拉: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高山、深谷、草原、密林。
这里还有超过18000多种植物和2000种脊椎动物在此共存,许多古老的民族在此落地生根。
如果跳过片头,你会错过导演组的用心和意大利作曲家Simone Giuliani创作的唯美的音乐。
在片头,转经筒、佛塔、神鹿、经书、莲花……共同构建了虚拟的极乐世界。
这部纪录片由5集构成,分别是《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
5集中不同的故事和片段,共同构成了四川藏地人们生活的日常。
而且本片独有4K超清镜头,精美地还原藏地风景人物,让每一帧都美如画。
在草原上,人与动物相伴而生,共享相同的草原、水域,和睦共处的同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
麦冈村气候温和,农作物丰富,梅花鹿也会跑到田里偷吃庄稼。
但梅花鹿是保护动物,又是山上的生灵,村民不能猎杀它们。
只能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扎围栏,不断加高,这样反倒增加了自己的活动量,甚至有人从高处掉下摔伤。
然而不守住庄稼就代表着一年的收成没有了,村民只能在夜晚分成小组在庄稼地里巡逻,追赶鹿群时,还不能追得太急,担心鹿群受伤或死亡。
由于退耕还林,现在很多牧民都已经定居下来,但赛马和放牧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帕花甲的赛马姜玛儿的名字迅速在一场赛马比赛后传遍了整个草原,它是一匹冠军马,而拥有一匹冠军马是一个家庭的最高荣誉。
姜玛儿也是帕花甲儿子达娃的最爱。
“坐汽车会晕车,但是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很舒服”。
人和动物相处久了就会有感情。
为了让赛马接受更专业的训练,父亲准备把它卖给俱乐部。
送姜玛儿离开的时候,达娃儿子忍不住地掉眼泪,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能送他一匹新的赛马。
牦牛是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最忠实的依靠。
当牧人随季节迁徙的时候,牦牛是最合适的驮运工。
它们的牛绒用来制作衣服,牛毛纺织成牛毛布,用来缝制帐篷。
牦牛奶可以用来制作酥油和奶制品,为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牧民提供营养和能量。
草原的生活主要依靠牦牛,从小在牛群里长大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会记得他最亲密的伙伴。
泽仁拉姆是个很美的姑娘。
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缝纫技术,已经是家里第三代裁缝,村里人的藏服,几乎都出自于他们家。
五之是来自北京的设计师,为了寻找灵感来源一直在川西工作,她找到泽仁拉姆,想让她当模特。
他们让村民自己做模特,用传统的元素设计衣饰,通过拍摄写真,让传统的手工艺品能被更多人看到。
次仁拉姆要代表裁缝工作室去北京参加一次展览,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她的眼里有不安,但好像也有更多的期待。
香巴拉深处,一代代人走出去又回来,他们不断探索着自己和世界,但从没有忘记,这片土地上热情善良的人们、可爱忠厚的伙伴、生生不息的生命还有家乡的一缕缕炊烟。
白鹿莲花,菩提树下,用神秘的图腾将我们引入香巴拉的深处,探求着这方极乐园的人间香火味。
没有浮夸的雕饰,没有戏剧的冲突,有的只是藏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流淌着淡淡的的欣喜与浅浅的哀愁。
导演通过,禅意盎然的诗意语言,意蕴丰厚的镜头语言,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带领观者走进这片纯白无暇和睦相处的雪域高原。
一、禅意盎然的诗意语言 纪录片以颇具禅意的解说词,旨在写出意境的高远点名了,影片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和睦相处的朴实无华的真善美。
纪录片以这样的解说词开始“高山、深谷、草原、密林,这里被人们用藏语赞誉为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人间仙境,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
”既介绍了香巴拉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与所拥有的,充满诗意与禅意,以及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观,以极乐世界人间仙境为描述,体现了对香巴拉的无限赞美与无限的憧憬。
使观者不由想揭开这层香巴拉神秘面纱的帷幕,走进去体会人文关怀,感受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神秘魅力。
导演跟重视人文关怀,以这样的解说词“走出去,更清楚地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中的乐园。
”为中心,总引起了乐园一篇中的六个关于,香巴拉居民的人生轨迹,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然后走出去又走回来,念念不忘的便是这片土地,这一方水土养着这一方人,这一方人又用独特的方式,尊重着这片土地,尊重着这片土地生长着的动植物。
以这样诗意的富有人生底蕴的解说词,更是纪录片本身增加了人文主义关怀与流淌着的对人地关系的关怀。
二、意蕴丰厚的镜头语言 这部纪录片大量采用了长镜头、拍摄角度转换、精巧构图,使观者以近乎全知性的视角感受着香巴拉的真善美。
而当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导演对于长镜头的使用。
在秋收季节却遭到梅花鹿的袭击,村民采取各种方式来阻止粮食的丧失,其中一组长镜头,便是跟着当地的妇女一起爬上围栏,加修围栏。
摇摇晃晃的镜头,铺天盖地的暗沉的天色这一自然光线的拍摄,给予了观者以真实感,现实感与参与感,感受到了藏民对于梅花鹿以及这片土地万物的尊重,藏民的善良与他们古老的传统习惯的保存都是观者不由的赞叹,同时,深深陷于对于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矛盾的深深思考。
在讲到骑马片段时,一组长镜头拍摄马腿奔跑,通过放慢速度,使观者能细致的观察到,马腿的强劲有力,赛马者的高超技术,那飞扬起的尘土,既是对马本身有利魁梧的赞叹,又是对赛马者的高超技术的赞美。
这段中将节奏放慢,连续的一组长镜头,感受藏民们养马放马赛马的原生态美学,是观者迫不及待的走进那个世界,感受马背上的趣味。
从而更进一步的走进赛马的奔腾的生命力和当地民俗风味的意趣。
三、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 纪录片通过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展示了当地的人文风情,亲情友情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尊重。
帕花甲的小儿子,在得知父亲赛马得到冠军的那一批,马要被卖给俱乐部时。
通过对面部表情的拍摄表现出了小儿子的不舍,看出了藏民们对于马天然的依赖,天然的清净,仿若把他们当做亲人,这是在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地区的人民难以做到的,人性趋利使乃天性但在小儿子身上,那股纯真真实自然就照亮了众多观者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人性的纯洁。
在描绘到泽仁拉姆片段时摄影师邀请她拍照低头的那一抹羞涩充分显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藏族小姑娘的纯真可爱,而在拍摄时与白鹿相处自然的动作,抚摸白鹿的自然无不体现了藏族人民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点点滴滴。
而在与同伴谈论要去到大城市时,眼中掩饰不住的欣喜与雀跃,但通过用手不断的摸翠色的水杯时,把一个久居香巴拉的小姑娘的局促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为拍摄对象,丰富了形象,也使观者更全方面的了解到香巴拉居民的生存状态。
无论是藏区的秀丽山川,还是直达人心的说出坚持就是胜利的可爱淳朴的藏区人民,和那些色彩丰富的独特的藏族服饰,与独特的传统风俗都是观者倾心不已。
导演通过这一纪录片传达给观者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待,也将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处于都市中人们的生活。
土产的电影电视剧不堪入目,但土产的纪录片有些还是可以看看的,尤其介绍民风民俗、吃吃喝喝那种和政治无关的类型,这里面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些片子都是由CCAV立项、拍摄、制作和发行的,产销一体,不用担心没钱,不怕卖不出去,而且是朝廷直属机构,资源打通起来毫不费力,别人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拍到或者直接拍不到(地方上不让拍)的东西,他们都能轻而易举拍到,所以片子的素材很多、很好,成片的质量相对较高。
当然,这也只是内部比比,你跟道兰、BBC、Discovery比起来还是差远了,脑子不一样。
推荐这部《香巴拉深处》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对藏文化很向往,二是那里的风景确实美,是壮阔的美,没人的美,人多了就是景区,就不美了。
对藏文化向往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觉得他们的文化遗世而独立,有自成体系的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和文字是造成人与人不同的根本原因。
他们很讲究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具体讲就是我们这边的人和动物很难亲近,藏人可以和动物亲密的呆上半天,当然,你要说那很脏我也不反对。
二是我去过拉萨,虽然只是呆了短短五天,但产生了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情。
拉萨的十月份喜欢晚上下雨白天放晴,玩了一天回到旅馆坐在窗边看外面的雨点从深不可测的天空飘落,与世无争,分外恬静,感觉很好。
和绝大多数讲西藏的纪录片一样,这个电视的画面非常美,尤其它还讲的是寻常人很难涉足的秘境香巴拉,那更是美到天上去了。
这个电视很注重人和环境的互动,花了很多篇幅讲香巴拉里面的人,有世代久居从未外出的藏民,有带着妻子骑着机车穿山过湖的川蜀之人,还有在此地研究昆虫的哈佛博士、美籍户外运动店老板和世界上最有名的兰花教授,他们携家带口落脚于香巴拉,把这里当成了他们最幸福的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甚至是他们飘荡的一生中的最后一站。
这就是这个电视做的好的地方。
它拍摄的这些人完成了很多人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但这个电视的情绪感染力还是不如同样讲西藏的《第三极》,那已经达到了天地人合一的境界,直接把我看哭了,在此一并推荐。
如果你找不到资源,可以在打赏之后后台留下邮箱,我两部打包发给你,一起了解西藏,一起洗眼洗心,一起被打动。
人物同期声的精湛运用,让纪录片整体的艺术层次升华,也使《香巴拉深处》结构完整。
既有辽阔的感悟,“旧社会这个山谷有很多猎人,现在时代好了人们也富裕了,人不再捕杀动物,动物也不再惧怕人类。
”也有轻柔的真情流露,“在山里待久了,人的气味就会消失……”质朴的话语营造了《香巴拉深处》温馨柔和的气氛,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主题。
人生百态,彼此联结,种族、地域、文化……“什么样子才叫真的家?
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才叫家。
”它们所不能阻隔的,是情感。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丈夫与妻子的举案齐眉,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是对生命探索的不断追逐。
你看过西藏的极地风光,可曾看过四川藏区也同样让人着迷。
湖泊雪山、原始森林、山居生活、藏式风俗等魅力景象交叠在一起,让许多人对川藏线上的美景魂牵梦萦。
关于四川藏区美景,终于有了这部《香巴拉深处》带我们一览四川藏区风光。
俄么塘花海神圣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若尔盖黄河十八弯,在雀儿山遥望群山,在四姑娘山看幺妹峰的妖娆,去牛背山看风起云落的云海,到峨眉金顶看日落日出的似水年华。
“香巴拉”代表着人们向往的仙境与净土,也是四川藏区文化的象征。
毕棚沟风景风驰的骏马、土拨鼠在你身旁与你抢镜、泼猴争抢你身上的零食,还有四川梅花鹿在你屋旁偷你家的庄稼。
这,只能在四川藏区看见!
高山、湖泊、丛林、草原……这里有淳朴的人民,魅力的风景,值得您亲自来体验。
感受四川藏区的魅,体验四川藏区的惑,朝夕之间,“一日四景”,都能看见不一样的风光!
海螺沟风景有幸去过瓦屋山、海螺沟、毕棚沟、峨眉山、若尔盖、俄么塘花海、孟屯河……感受雪崩在耳边的轰隆作响,阳光洒在绿油油的草原上,让内心得以平静关于四川,还有太多值得您去的冷门景区,这些地方,才最有资格代表四川藏区最为独特的自然风光!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
导演颜占领说:他并不是为了纪念或强化这个符号,而是为了试图拔开那层神秘面妙,去记录、发现一个散发泥土气息、充满人间香火味的香巴拉。
片头一出就不禁让人叫绝了: 白鹿莲花,千手菩萨,神秘图腾打开的是一个通往秘境的世界。
如果你看完整个纪录片,你就会发现,这些在片头出现过的不同元素,其实是对应着影片记录下的不同故事,可以说是非常有心了。
《香巴拉深处》纪录的是川藏地区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西藏,殊不知四川也有藏区,作为川妹纸一枚,我当然是亲眼见识过这个被称为摄影者天堂的地区,这个东方文化里最为浪漫的香巴拉,它有着如镜面一般的湖水,白雪覆盖的山峦,绵延如蛇的公路,还拥有丰富的植被与野生动物的密林……这些美丽的景象在纪录片里展现无遗。
然而导演并不仅仅只想给我们看这些,摄制组历时两年,行程超过11万公里,这浩浩荡荡地奔走更是为了将我们带进香巴拉的自然与人的传奇里。
我一直觉得,不干涉不参与,只是真实的呈现纪录,才是纪录片该有的态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纪录片。
《香巴拉深处》做到了,影片里的故事都很平凡,没有戏剧化的渲染,也没有多余的煽情,人物饱经风霜留下的皱纹都没有刻意去回避它,镜头的直接让人震撼。
它不是想通过画面来刺激你的眼睛,它想刺激的是观众的心。
观看的过程里心慢慢沉淀,从中看见那些身处香巴拉腹地的人们,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与最虔诚的信仰。
金川梨花沟里熬了一辈子梨花膏的老奶奶,觉得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就是幸福。
做跳金刚面具的工匠认为,做手艺就像吃饭一样,不能着急,着急就吃不出来味道了。
一家放牛牧羊的居民收养了被鹿群遗弃的小鹿,细心陪伴它长大之后又打算将它放回山林,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在香巴拉生活的族人们,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大自然怀着无比虔诚的敬畏之心。
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劳作生活。
他们关心一朵花的盛开,一棵树的生长,关心着在城市里被我们忽略的一切,看见他们脚踩大地用力地活着,我有种说不上来的感动,应该是被他们这份朴实的平凡所打动吧。
看完纪录片,我又听了一遍小柯、老狼联袂创作的主题曲,两个没有被岁月带走赤子之心的老少年,在歌里唱着:我竟然突然流下了泪水……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会突然流下了泪水,那是因为出走半生,归来寻到了无忧无虑的蓝天,蓝得像孩提时候的单纯,蓝得好像从来不曾被世界污染……
你打的分,是你所处世界的分数,这个分数和香巴拉无关,和这部记录片无关。
美好往往被忽略,它容易被世俗掩埋,被物欲湮灭,被偏见抹杀,被狭隘挤压。
用虔诚感恩知足善良单纯包容富饶绝美瑰丽来表达善意用原始无畏粗犷简陋笨重艰难贫瘠清苦寂寞来传承自然可能你觉得充斥着各种制作套路,人物设定,政治立场,种种被放大的美好但是你不能否认的是它最终想呈现的善意 对这片土地善意的赞美 和对自然的敬畏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有怎样的过去?
你有怎样的理解?
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思考?
你最终会看到什么?
一部纪录片,用镜头后的善意让你收获到感动,赞叹,思考,震撼,就已经很棒了,况且它还那么美, 可能应了那句话,有瑕疵的眼睛终究会看到有瑕疵的世界吧,愿他们的眼里无沙,心里无杂。
愿你见到美好时,能真正识别它。
“我们翻越天山南北、我们奔向喜马拉雅我们游弋南海岛礁、我们驰骋内蒙戈壁有史以来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般可以如此大跨度地饱览祖国河山这是一个追逐美景的黄金时代然而若论中国极致风光最密集之处也许不是天山,不是喜马拉雅也并非南海、内蒙而是位于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开发和保护希望都能做好十年内能格聂神山地区能否开发好呢?
希望香巴拉永远都好(刚好第二次看完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7.7[英] 詹姆斯·希尔顿 / 2015 / 浙江文艺出版社这部纪录片是渐入佳境型的,开始的一两集还觉得有些无聊,后来发现拍的不错。
个人更喜欢第三极。
川西双重奏丨香巴拉深处,在天堂,亦人间原创 2018-02-03 南云禾Dagny 云禾的彼得潘藏区,不等同于“西藏”。
藏文史籍记载,“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以方言区的不同,被划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域,呈现更加细化的地貌和文化差别。
通常被人们潜意识等同于“藏区”的卫藏,即今日的拉萨、山南、日喀则和阿里,而我更喜欢的是蜀地藏区,即横断山区的四川甘孜、阿坝,被叫作“康巴”的地方。
2013去九寨黄龙,途经汶川,房屋街道已一切簇新,但城外山坡上的石流痕迹,依旧提醒着曾经的灾难。
到达九寨的当日遇上雅安地震,而在15年时再从色达前往康定时路过它,看到水中刻着经文的玛尼石遍布河道,才恍然与人共生的自然肃杀冷酷,但也从不赶尽杀绝。
西藏的美在于壮阔且原始的自然景观,在感官和心理的双重领域,震慑观者。
它被镜头偏爱,被纪录片一再赞叹,伫立于此闭上眼睛,仿佛可以听见来自上古时代的风声。
而川西的美要融合了更多人和生灵的气息,于是有人将视线投向它,有了《贡嘎》和《香巴拉深处》这两部文案极好的纪录片。
另一部主题相似的纪录片《贡嘎》藏语“贡”指冰雪,“嘎”为白色,所以贡嘎的意思是“白色冰山”。
在周围45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中,它以7556米的海拔耸立于群峰之巅,是名副其实的“蜀山之王”。
纪录片《贡嘎》分为三集,通过辽阔壮美的景象、外来者、原住民等自然和生命奇观,讲述贡嘎的“今生前世”,它独树一帜的美丽和它不为人知的温情。
片头的蒙古呼麦居然毫不违和。
草原、高原,广袤的天地即便面貌各异但总是具有相通的气质。
登山者的放弃不是失败,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征服”这个充满对抗意味的词汇越来越少被使用,人类开始接受自己的局限,将其视为磨砺心性的动态课程,人有敬畏的事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曾在色达的后山上俯瞰整个佛学院,4月的大雪依旧可以让目之所及一片白色,肃杀的风急速吹过裹挟着细碎的雪花,远处低地的枯草在雪层下透出一股子苍凉,一时间四下唯有经幡掀起的飒飒声,仿佛时间在这里相对停滞。
风气雪落,是这片土地无处不在的神灵在活动筋骨,它以空间的力量独立于时间之外,保留着上古时期的风貌,岿然不动。
不为人知的景和人散发着猎奇的味道,它特殊的地形和气候被重点描写。
绿绒蒿、垂精异黄茎、白腹锦鸡…保留了这些珍稀动植物的横断山脉,仿佛是一座远古时期的生态博物馆,吸引着国内外的专业人士来此,甚至扎根下来。
由于进入西藏的条件苛刻,以及它本身就有着太多值得讲述的人事,《第三极》和《极地》都花费了重彩在当地的人文上,《贡嘎》以山为中心向外扩展,叙述与其相关的宗教、平民和越来越多的外来者,尤其是给了外来者,那些选择和此地建立联系的人们发声机会。
它展现了新鲜的信息,却在编排上略显杂乱,故而三集看完不太具有独特的记忆点。
而另一部《香巴拉深处》,可能是由于5集时长更加充分,在编排、定题等叙述结构上,更胜一筹。
追溯至更早期偏风光大览的同类纪录片,一路看下来不禁在思考:一个陌生地域的故事应该如何被讲述?
以此为主题的纪录片目的何在?
当一个新奇事物不断被作为创作主体,它是否存在最佳的叙述结构?
相比于《贡嘎》,主题相似的《香巴拉深处》有着我更加喜欢的结构。
它以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为分集主题词。
人是绝对主角,不止是当地人,外来者也被推到台前,而香巴拉则是自古至今影响着他们生活方式的隐形却重要的力量。
和《极地》的手法相似,区别是前者主角的独白放在每集末尾出现作为总结,而《香巴拉深处》则是将其穿插在所叙述的故事之中,更充满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
即使不打“景色”这张王牌,这方天地的故事已足够值得讲述,风景以更简单的姿态出现,成为故事与故事间的衔接。
交通、通讯等现代力量以不同的速度在所有人类居所渗透,在香巴拉,虽然地形和天气减缓了这一过程,但变化是必然的。
当古老和现代必不可少面临着一场碰撞,看似千年不变的生活规律被融入了时代的新事物,寻找双方都能满意的折中点变得尤为重要。
外来者提供第三方视角,起到更新、软化、指导的多重作用。
刘璇是一个在理塘格聂景区工作的汉族规划师,她的专业能力是她不断尝试在保护和开放之间的寻找平衡点。
为了提高收入,很多居民试图烧掉老屋盖汉房作旅游接待,刘璇说,最可怕的是,当地人在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已经做了。
于是她反复叮嘱,“你要答应我,房子绝对不能烧,我给你想办法。
”
对于植物学家帕奈来说,横断山区拥有的极为丰富的植物形态,是这片土地给他的礼物,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利用专业知识在高原研究蔓越莓种植,希望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这是他的回赠。
王正阳,25岁,哈佛大学生物进化学博士。
他学习藏语,充分享受野外工作带来的乐趣,寻找各种珍稀甲虫、飞蛾、蝴蝶。
高学历、高薪资,当物质条件得到保证时所作出的选择,可以说明内心。
片中也展现了在古老习惯中长大的当地人是如何和现代文化和社会环境接轨的。
次仁拉姆是一位裁缝,她和来自巴黎的五之相识,制作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服装,并亲自担任模特。
一位试图从古老中寻找灵感,一位试图通过古老,获得见识现代的机会。
这种文化之间的双向流动性,能够使两者都焕发勃勃生机。
热西才让旦是个音乐家,也是一位声音记录者。
无论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朝圣者的诵经声,当地人的民歌还是穿过雪山垭口的风声,它们为记录者提供素材和灵感,也像利用飞鸟传播花粉一般,利用它们的魅力让有心者折服,从而将其待至更远的地方。
“香巴拉”,其意为“极乐世界”。
很多人并不会有机会在此地长久生活,大到语言、文化,小到生活习惯,都不是可以短时间内习惯的,更别说融合。
即便到此旅游,人们亦无法不对这片土地进行自己的猜测,习以为常的意识体系就像去博物馆参观时,和展品间隔着的那层玻璃。
“他们不在意时间的长短,时间的流逝在这里并不明显。
”人们希望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带着历经变化却仍保持不计较的轻松。
科技更新、信息过时,这些让“时间”演变成为在现代社会时刻让人们神经绷紧的元凶,在这里都偃旗息鼓。
香巴拉养育着原住民,也满足外来者的需求,它的神圣中并不具有母性,它所提供的丰饶需得让人放下舒适、便利,以最谦卑的姿态祈求它的赐予。
当你遥望贡嘎或者任何一座藏地神山,云层在顶端如水般流动,它流动了千万年,并将继续流动下去。
看完真的控几不住我寄几了!
先说几个最重磅的,4K高清的纪录片!
在家里用大屏电视看,觉得没有辜负感人的画质。
镜头的切换非常细腻,特别是动物在山间的走动,还有人物面部表情的捕捉,对于神秘文化的娓娓道来,一口气就想追到底!
感觉中国纪录片已经走在了商业片的品质前面了。
作为一个登山控,对于四川藏区的美景憧憬已久,关于香巴拉的传说是早有耳闻的,它代表着人们向往的仙境与净土,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
不过这片子,几乎已经呈现了我们心中的“香巴拉”,想立刻背上包也去里面去走一圈。
完美的作品,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最感人的就是连片头的动画都做得这么走心。
是一系列的3D动画,栩栩如生的做了许多有宗教以为的意向。
颜色和音乐搭配的,具有神秘的美感。
每一集纪录片当中所选取的故事也都具有藏族特色,让我们能看到秘境深处的人们,他们如何理解生活,以及如何理解世界的。
每一集里都有几个小故事,虽然节奏缓慢,但是有一种蜜汁魅力,让人看一会就沉到里面去,心态也变得和画面的气质一样,沉静,柔和,纯美。
有毒停不下来!
这是个关于鹿的故事当然,在天堂般的地方,动物的生活里,也有人类的故事。
比如这个是关于妇女们翻越阻挡鹿的篱笆外出场景,虽然危险,但是她们仍心存温暖。
最有趣的是这个,老爸用来鼓励儿子的片段。
真是羡慕死了!
父亲奖励他的,不是最新款的游戏机,而是一匹最好的赛马。
我内心OS,人家玩的高级多了,长大了一定能当真正的男子汉。
美丽的藏族小姐姐!
想给她打电话!
泽仁拉姆15岁跟着父亲做裁缝,用手工缝制美丽的衣裳。
后来与设计师相遇,成为了藏族模特。
她的轮廓,自带着藏族的古朴美貌,一颦一簇之间,比那些什么整容脸,美丽多了吧?
这位是医生小哥哥!
十二三岁开始学藏医的巴尔机,到现在已经学习了十八年,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品尝药草的味道,用最传统的方式研磨草药,听上去就很厉害的样子。
还有个好玩的智慧游戏——辩经。
以前在别的片子当中看到过片段,远远看着就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又拍手又跺脚的。
据说辩经时候双方会把对面辩手当做文殊菩萨,然后在辩论的时候每一个论点都要有经文依据,标明出处,这样可以让学习的经论迅速消化。
即使辩不过了也不会胡搅蛮缠,脸红脖子粗,失败的一方会更加努力地钻研经典。
《香巴拉深处》只有五集,真的是怎么看都看不过瘾,期待能出到第二季!
在片子当中,配乐、画面,加上冷静的配音,把生活里油腻的烦心事都给洗干净!
洗眼睛的好节目!
《香巴拉》呈现的是我们憧憬的天堂。
那里的人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没有喧嚣,时光静静走过,唯宁静永存。
那里的人心怀信念,他们坚定信仰,他们无所畏惧。
生活不过就是如此,在感恩世界中,享受世界赐予的一切。
摆拍得很作。说实话很空很假。谁看谁知道。
印象最深的是片子的手艺人把看起来很震撼的禅城做好又把他毁掉,认识无常。
最后一集一下哭一下笑,理塘的村干部着急想带着大家致富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很快会有个少年让全中国都奔向这里吧。
在自然的秘境前,人的装点让香巴拉深处更加独特,更加多元
景色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特别是第四集 相遇 藏民和小白唇鹿的相遇,他们没想把鹿占为己有,而养大是为了让它依旧回归自然,这份和谐纯粹是大城市人们鲜有的。
流于表面的风光民俗入门篇
如果说《极地》的拍摄是内向性的,更多的是记录西藏更原始深处的居民生活,是比较封闭式的。那么《香巴拉深处》拍摄视角则具有很强的外延性。不仅记录了四川藏区的藏族人民生活,更多的也记录了它与外界的联系,是开放式的。每集题目标题起的都很应景,旁白词写的也很好。一部比较文艺的纪录片~
与生硬的讲解不同,这部纪录片看上去很舒服,敬畏自然,记录着不同家庭、不同工作、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图功利、呈现完美!
浪费了美景,变成了流水账
塔公乡是甘孜州的,不是阿坝州的
才看了第一集,景色美则美矣,但其中一些立意有问题,不喜欢有些人高人一等的姿态,后续如有改观,再来加分
瑕疵很明显,旁白和人物采访都令人膈应,像是三季舌尖上的中国浓缩成一坨鸡精向你砸来。好在里面的人都非常棒。
8分,西藏的风土人情。
真美。除了景美,人也美。在香巴拉的深处,有那么多还在为着藏文化的保存与流传而努力着的人儿。
妹子好看,内容没意义,看上去说了一堆,其实啥深度思考都没有,宣传片
感觉藏区纪录片同质化严重有些地方美化严重发展是必须的但是也要正视问题
豆瓣上關於藏地的紀錄片幾乎都超過了八分,除去風景,其它都很生硬,同樣劇情接地氣卻永遠超越不了「喜馬拉雅」。
对天地的敬畏,对神灵的敬仰,使得一切美的好的都将汇聚于此。
太刻意了太刻意了,我讨厌好多片段比方说摄影师的居高临下比方说英文配乐的文不对题!导演你知道你暴殄了多少天物么!?还有,旁白仿佛在看台湾纪录片,后鼻音就像感冒一样吐字不清!故事脉络轻重缓急不分,摄影浮夸炫技,你是纪录片你不是广告和猎奇!做作!
看得想骂人,这么好的摄影和配乐就被浪费了!当然浪费的还有我大四川的美景。编剧和剪辑屎一样,不会讲故事就不要讲,非要像知乎样天天编故事么,编得还很差。这两年的纪录片真的越拍越好,但是导演们也都开始矫揉造作的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