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少关注此类电影,因为好奇,选择试看下,结果被震撼到,当然这属于个人观感,可能难以引起共鸣。
罢工对于欧洲人、尤其法国人是司空见惯的,以纪录片的手法、手持拍摄就成为非常合适的选择,与之贴切的是,演员们丝毫看不出表演的成分(可能他们平时经验丰富),特别是两场工会内部起内讧的戏,再真实不过了,观众们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我站在哪一边呢”;另一方面,欧洲人人文素养的高度另我等草民望尘莫及,以几场谈判戏为重点,无论工人、资方(大小BOSS)、政府官员等各方可以坚持底线、针锋相对,但都以尊重为前提、法律为界,试图一步一步达成各自的目的;但最终的悲剧还是发人深省,到底是资方的逼迫,还是工人的暴力导致的?
我倾向于后者,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看有关西班牙内战的电影时,也描述了工人运动最终走向暴力的事件,近一百年了,这个话题欧洲人早已给出了解答,而我们似乎没有认知上的变化。
最终,我们还是作壁上观吧。
约这部电影,被鸽了两次;看电影时,还被人骂了一回前5分钟,看得一阵烦躁,前面的小伙子回头问我:你看得什么电影?
我说:权益战争啊!
他一边狠狠说了句我艹,一边狂奔了出去。
剧情非常简单,工厂要解散,工人要工作。
每一次冲突伴随着鼓点声层层递进,直冲人心纪录片似的镜头让人眩晕,也真实得可怕一半的时候,我和同伴说,他们怎么这么傻,不可能成功的啊!
而且他们没什么道理她说,是啊,在中国早就怎么样怎么样了劳伦的两次演讲震醒了我:“方圆50公里内没有工作”“和我们谈判的人,他们也有分歧,为什么他们没有破裂?
”“从古至今,莫不如此”劳资纠纷,工人阶级,这些我们应该最熟知的历史早已经烟消云散了,我们早把自己当成了“主人”电影的后半段,忘记了不适的镜头感,沉浸在这艰难的战斗中,自己已然成为其中之一最后大结局,眼泪还是忍不住掉下来
得了戛纳特别奖的法国电影《开战》,如纪录片一般的真实,看着劳资双方各执己见,罢工、谈判、冲突、自焚,让人跟着透不过气来……资本家追求最大利益错了吗?
一家开在法国小镇的德资企业,在仍然营利情况下,股东与董事会决定关闭工厂并迁址罗马尼亚(用工成本低),1100名当地工人将依法得到一笔劳动合同补偿(3、4万欧元),并且劳资纠纷经历了法国的诉讼程序,法院书已判决资方胜诉。
工人维护自己工作的权利错了吗?
即使得到合理的赔偿金,但面临的是失业与小镇的更加萧条。
工人坚持企业仍然是营利的,是黑心资本家太贪婪了!
那个工人们誓言要保卫的、看起来已经破败的工厂,到底是属于谁的?
法国当地政府协助的谈判没能达成任何结果。
我在想,换作是在这里,政府面临失业恐慌的稳定压力,大概会为了保住工厂,进行税收补贴,抑或由本地企业资产重组?
但是就这样意味着,在市场中缺乏营利能力的企业负担,将转由全体纳税人承担,优胜劣汰的自由竞争难道不是市场的最佳机制?
小镇已在持续萧条中,愿意接受安置补偿的工人也难以另找工作养家糊口,影片中德方代表对此的回应是“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
” 但换来的是工人更大的愤怒,因为这里是自己祖祖辈辈的家乡啊。
但是转念想,为什么不可以离开?
你的祖辈当年也可能是迁徙到此地,这里今天才成了你“最爱的家乡”,你怎么就知道,这世上碰巧是这片土地,才更值得你爱?
一部分工人决定放弃抗争,冲突却升级到德方老板被人身伤害,罢工眼看就要被瓦解,连一部分赔偿金都可能要落空。
然而就在此时,作为工会领袖的主人公最后一博,这个公司门口自焚的“义举”大概会被当地人用来树碑立传的。
可是真的是义举吗?
他年逾六十,独身一人,女儿刚刚分娩了可爱的外孙,他真的是“了无牵挂”了,他不是不珍惜他生命的价值,而是自焚才是他实现生命价值的辉煌一瞬。
这个“义举”一下子将博弈扳回,因为太惨烈了,契约、法治、市场规则都显得失去了“道德的底气”。
我只想说,这有点“无赖”。
那么,还要不要抗争?
到底为什么开战?
请打开合同,逐字逐句,字字句句中去争取工人最合理的安置补偿。
因为除非工人合力赎买,企业的所有权是属于资本家属于股东的,不要说贪婪,一个赚不到钱的企业不值得存在。
富士康在依法依合同补偿好工人的前提下,它愿意关闭,它要迁到越南老挝柬埔寨,你拦得住吗?
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 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
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 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
昨天还是手捧婴孩的慈爱祖父,今天却是引火自焚的绝望斗士。
昨天还是并肩作战的维权工友,今天却是彼此内讧的利己羔羊。
成城总是容易瓦解,死亡总会迎接新生。
没有战争一定胜利,没有斗争便永远待宰。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已经真实到接近纪录片了。
全片几乎都是手持摄影机,镜头一直有轻微的摇晃;每每人物开口讲话时,镜头前总会有一个近距离的他人遮挡物,这种通过长焦镜头来展现事件的手法在这部片子里随处可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插入一段电视新闻,缓一缓电影节奏...这些处理不仅让影片的表达更加自然和真实,更让观众扮演了一个见证者,甚至是偷窥者的角色。
这种处理一直延续到了影片结尾。
最具张力和震撼感的一幕居然是通过一个手机录像呈现出来的。
太真实了。
整个故事的各种矛盾,无论是劳资矛盾还是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在恰当的时刻被恰当地刻画出来。
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冲突,还是通过人物外形和说话方式展示的差距,都被处理得极其真实可感。
在讲述各种矛盾的同时,导演也安插了一些富有情感的情节,在适当放缓戏剧节奏的同时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另外啊,导演的选角也十分有意思。
当时有个女主角的独白情节,耳机里的评价员直接说:“这位女主真的是非常典型的工人形象。
大概是近几年欧洲电影里最丑的女主了。
” 还有关于资产阶级大boss的选角,是一个秃顶薄唇的男演员。
当他在“聆听”工人们的心声时,那一副皱着眉头微微撅嘴的表情真的太符合资本家的形象了.....可是啊,让人唏嘘的是,资本家永远是团结一致保护自己的钱,工人却四分五裂,各有各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表达流利、热情似火的男主角在最后透出了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他妥协了。
并最终选择了“不成功,便成仁”的结束方式。
男主角去医院看望刚出生的外孙那一段大概是全片节奏最慢的一段了。
镜头难得地长时间集中在一个点上,即使是男主角转了个身把镜头挡住了,拍摄依然在继续。
这一段把生和温暖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和之后男主的“赴死”行成了残酷的对照。
再说到人物形象。
这部片子里的人物都没有很明显的脸谱化形象。
甚至主角光环都十分薄弱。
他只是一个站出来的人而已,他也有自己的家庭和情感,他也有无助压抑欲说还休的时候。
尽管最后的结局许是有点点多余,但影片是需要这样的角色和情节的。
还有配乐。
我太喜欢了。
大量的后摇乐出现的时机都精准到了极致。
把人物内心世界和环境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这时候不需要任何台词和同期声。
需要的是安静。
安静的注视。
期间有段时间犯困的不得了,是配乐把我拽回来的。
还值得一说的是,导演真的是一个非常善于把控戏剧节奏的人。
每每在情绪和氛围达到一个顶点之时 都会..戛然而止。
然后切到下一个场景。
在长时间的积淀和渲染之后是一瞬间的静默。
作为一个看到中途甚至有点犯困的观众,我是被这样富于变化的节奏吸引了的。
影片在集中展现矛盾的时候,人物台词那叫一个狂轰滥炸。
可导演似乎很能抓住观众的“疲劳点”,总能在在合适的时机“叫停”密集的轰炸,好把我们从走神的悬崖边拉回来。
说到这里,片子里还有多次画幅的变化。
影片尺寸在“电影(纪录片)”、电视和手机三者之间切换,让画面更加富有运动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
(怎么感觉像是在答阅读理解题)(我真的写不来影评)(啊好苦恼)还想谈谈我最欣赏的最后一段“手机录像”。
先是完全看不清的乱晃,然后勉强聚焦到男主角身上。
而且只聚焦到了他一个人身上。
手机没有照到他人的任何反应,而且也是在男主自焚的一瞬间停止了摄像。
这样一个极具张力的情节居然以一个画质很渣的手机录像来呈现。
这种巨大的反差反而会增加事件的震撼力。
死亡。
这件事对于任何人都是震撼的。
无论是同伴还是敌人。
无论是经历者还是旁边者。
有时候想想,哪怕只是改变这件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许都不会落到这种地步。
但这种想法的出现已经是在事件发生并且尘埃落定之后了。
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事啊。
话说回来呢,这样的情节要是放到国产片上,指不定会如何如何大肆渲染,胡滥煽情催泪。
我完全可以想象它的套路了。
虽然影片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中国,但国产片很多套路化的东西也许该去除去除。
听故事嘛,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故事也许会更好听一点。
其实我很难得会欣赏这样类型的片子,以前也没有看过类似题材。
包括对于阶级矛盾和工人斗争这种也不感兴趣。
但《开战》这个片子,是真的优秀。
导演太会“讲故事”了,演员们也太会“讲故事”了。
这两个“讲故事”不一样。
总之我这个听故事的人,听得很舒服。
真的。
结尾的掌声雷动,大概是最好的反馈了。
影片看起来很真实,镜头很真实,剧情的发展也很真实,除了那一刹那的暴烈。
剧情描述的是一次反对全球化的罢工,影片开始不久,我对结局就有了预期,工厂一定会关闭,工人们会争取到更多的钱。
这个结论让我有了最初的感观,工人们的做法不合理,没有实际意义。
而随着影片中一次次的争吵,我的观点产生了变化,直到最终的沉默。
1.工人们是占理的,撕毁协议的不是他们,他们要求的是公司履行协议(公司还在盈利,有履行的基础);2.整个事情不仅仅是理的问题,它是两个阶级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公司希望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牺牲掉工人的利益。
我所在的阶级和那些工人是一样的,我应该站在他们这边。
而我最初习惯性用领导层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事情,实属严重被洗脑。
Laurent Amédéo想做的这件事用罢工是无法解决的,他需要推翻整个阶级或者重建社会制度,这需要的是一场革命,而革命时机显然还不成熟。
“自古凡革命 无不有流血牺牲者”这都是我国先辈践行过的话,所以结局很惨烈。
世界无法被个人所改变,他至少改变了这件事的结果。
看完了《开战》,心绪难平。
影片所批判的公司采用了三种策略来对抗罢工的民众。
1、拖延;2、分化;3、激怒。
这大概是西方处理这类事情最好的办法,当民众被激怒后做了暴力的事情,一下子走到了道德的底端,大势便去了。
在法制不健全的国家,还有其他的办法:1、找带头几人的污点,在道德和法律上制服他们,比如“嫖娼”;2、找到曾经帮助过带头几人的“伯乐”,让恩人规劝他们;3、找到带头几人的家人们,晓之以情,威逼利诱,让他们劝说带头人浪子回头。
其实,看看《水浒传》,大概能明白很多道理,梁山好汉是怎样对抗朝廷的:1、提倡不近女色,没有家室,自然了无牵挂,朝廷没法策反;2、有家室的要接到梁山,甚至不惜害死全家(卢俊义);3、纳“投名状”,凡要入伙,必先杀人,杀了人,就成了朝廷的犯人,再没回头路了,也就不会被分化了。
若论现代化进程,法国是无数社会学家喜欢钻研的地方,无论是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还是勒庞的那本《乌合之众》,都能给法国大革命涂上“波澜壮阔”的色彩。
曾经那么多年的流血,终于建立了一个保障人权的制度,才有了《开战》中的那种文明,影片大半段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高度文明的国民,他们所有人都相信“使用暴力”根本没法解决问题。
然而,就是这样高度文明的国民,最终仍然没能控制住暴力,而主角竟然用“自焚”的方式来抗议……思考的尽头,是一种巨大的绝望。
如此文明的国家,竟然依旧无法让弱者获得尊严。
影片的立场在民众一侧,当真理模糊的时候,真正的知识分子都会选择站在鸡蛋一边,而不是石头那一边。
真庆幸真理是模糊的,所以知识分子可以用这样的电影去批判。
但假如,没有总公司、分公司,仅仅是机器取代人呢,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势必遭到淘汰,失去工作后他们可能还能生存。
但是不工作,就没有尊严——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尊严比钱更稀缺。
所以,我绝望。
看得过程中百感交集 一群人忙活了两个月只为了见老板一面 好大的谱啊 经典领导嘴脸 我恨不得进电影里弄死它 看见两个资本家走狗下来哄弄人那段 警察把他们推出去和强行进工厂那段 罢工者内部分裂那段 为什么全世界无产阶级者不能联合起来 太可悲了但也太现实了 确实没有办法 结尾处那段处理我自己理解的挺有意思 因主角的牺牲 公司让步 一方面来说这是给他在天之灵的安慰 一方面来说这是对资本家批判的留情 给资本家小小的洗白!
资本家就是万恶的 从它们目中无人的态度上看 怎么批判它们都不为过 现实就是这么可悲 我们在现世应该怎么做?
做一个加缪式的勇士 为注定失败的事做斗争 我想我们所有无产者都应该心存理想 心存信念 在需要我们抗争的时候绝不退缩 即使困难即使注定失败 但也要斗争 这不是我们想不想的问题 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使命!
这是我们的责任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 拍摄这样电影也是一种责任 文艺工作者要属于人民 为人民发声 希望所有无产者都心存理想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 世界就是我们的 世界属于人民 伟大的人性光辉属于人民!
而那些资本家 那些上层阶级的禽兽 它们属于地狱!
它们终将属于地狱!
在欧盟影展的片单里,《开战》的推荐原因是在今年戛纳电影节放映结束后,媒体集体起立鼓掌十分钟,所以我想看的理由也就超级简单,希望亲眼一睹能让这些专业媒体给予高度认可的影片是什么样的。
我之前也有思考过,看电影若要拓宽自己,就应该去挑战一些跳脱出自己舒适圈的片子,《开战》就是这样一部影片。
大量的激烈冲突,高声调的对话争吵,游移晃动的虚焦镜头,看的过程中并不是艺术层面上的享受。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呢,电影的真实性也因此突出,加之使用了许多从新闻视角出发的播报,《开战》有伪纪录片的特征。
影片的意义不可磨灭。
“开战”顾名思义,展现的是一场战役,它并非真刀真枪的碰撞,但对于被追求利益最大化,违反合同契约的上层剥夺了个人权益的劳工们来说,这场战役关乎他们的生死存亡、家庭幸福,是必须要打的仗,不能退!
西方社会总是在强调平等、人权,可社会现状呢?
不平等、没人权的事情时时刻刻会发生,即便是现在也偶能听说罢工、游行等热点新闻事件,《开战》所反映的正是此类社会现实问题。
而在这场战役中,与各方斡旋、对话的领袖人物付出的最多,最后的悲剧性结尾也明示了我们这一点。
其中也许有极端、孤注一掷,但从他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为劳工群体利益而拼命奔走,据理力争,看到的是他身为领袖的责任、担当和牺牲。
电影结束后的掌声我想不止于对影片质量的肯定,也有对这位领袖人物的深深敬意。
看了法国电影En guerre,看的时候因为太饿(没有吃午饭)所以头晕晕的,加上是非常写实的罢工镜头,所以晃得厉害让我有点难受。
故事很简单,场景也异常简单,甚至我觉得这是一部特别低成本的影片,但是拿到戛纳特别奖,就是因为写实。
主线就是一家总部在德国的汽车公司要关闭在小城Agen的零部件工厂,理由是该工厂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两年前1100个工人给公司签了协议同意每周从工作35小时到40小时,以换来稳定的工作。
但是两年后,公司在每年盈利超过1800万的情况下仍然不守诺言要关闭工厂。
(背后的原因是想转移到东欧的工厂雇佣更廉价的劳动力以扩大领导层的收益)。
工人有工会组织Laurent为首去找法国的PDG谈判,几次三番被忽悠不得见人,都是下面的小喽啰来挡。
后来还找了爱丽舍宫的顾问帮忙协商,但由于在一次抗议活动中工人情绪太激动导致了一些动手事件以致政府不再愿意介入。
之后工人们坚持要求法国PDG联系德国大老板坐下来谈判,几经周折德国老板终于答应与他们见面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个好结局。
无奈,谈判无果。
结局?
Laurent居然自己跑去Dimke德国总部门口自焚而死,为其他工人争取谈判的机会,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做牺牲可以,但是到这个地步,真的值得吗?
记得让我感觉最真实的部分并非是所谓的简单的“穷人向富人讨个说法”这个故事,也不是在事件中企业、政府和群众产生的利益冲突、更不是Laurent一声声声嘶力竭的“请问你们遵守你们的诺言了吗?
公平何在?
”,这些,身为观众的我,基于对社会、对世界、对法国的认识,并不意外。
真正让我感觉到真实的是:罢工的工人在艰难持续3个月之后产生了两组分歧意见,一小部分人想要争取拿到更高数额的支票,买断。
但以Laurent为首的大部分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他们要的是“每个月都能领到的支票(工资)”而不是一次性买断。
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多都4、50岁了,都有自己的家庭要养,表面上牵涉到的是1100个员工,背后是4000多个人的生存问题。
电影里Laurent对着一个支持谈高价钱买断的人说,你已经55岁了,你现在可以拿2万5的支票,甚至4万欧走人,但是之后呢,你有没有想过以后?
你还去找工作吗?
Agen附近根本没有别的工作机会,我们不保住这份制造汽车零部件工厂的工作,我们以后怎么办?
你到退休的那几年,你怎么办!?
在两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有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站出来想说些公道话,说自己是公司的cadre(管理层)但也要随着工厂关闭而失业,虽然和大家不一样(别人都是ouvrier工人),但是他希望大家理解到领导层最想看到的就是罢工的人自己内部产生分歧(要钱还是要前途),然后一个女的很激动地要他报出自己的工资,男人自然没说,是的,他如果说了肯定只会引发更多的愤怒,那女的说你不说我说,我现在四十多岁了,我每个月就挣1400欧,我还有三个孩子要养!
当时真的是很震撼,也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个现实中,回想影片开头的那句bertolt brecht 的名言黑底白字地打在屏幕上:Celui qui combat peut perdre, mais celui qui ne combat pas a déjà perdu. (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有些人,是有使命感的。
比如Laurent,他对大家说,我女儿已经21岁了,孙子刚出世,我没什么可输的。
如果你们不想斗,我现在就走人。
可是他最终为了大家的利益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
值得吗?
我不知道,但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有血有肉有使命感的人的。
无论世界教会我们如何圆滑。
(完)
比预期喜欢。这样的摄影风格看久了也腻,特别前景总在虚化,想让挡着的人让让…
@天津嘉里汇百丽宫
開宗明義。由勞資糾紛引發的打工仔革命。資方對勞方說,這裏生活不如意大可搬往他鄉。勞方掀起罷工,有收到外地別城來信說加油課金支持,說他們的故事不止發生於我城兄弟們爬山各自努力,也有收到冷水指責他們搞事打攪別人原本的安穩生活。勞資雙方談判膠著,和理非建議持續平靜罷工以文明服人,勇武派認為和平理性的示威推不動高牆半分,然而不割蓆不督灰實在講易做難,一次衝突下群情洶湧暴力在所難免,昔日手足頓變condom被批判被追擊。有人心灰意冷黯然退場,有人舉起氣油引火自焚。電影結局勞方退讓撤回惡法惡令願意重新坐下展開對話,現實是2018年的劇本終歸由人撰寫結局發生於情理之中,並沒有讓2021年的觀眾看得到出路。
结尾挺亮,没想到是个写人物的片。电影通篇的遮罩客观镜头又是叙事者态度明确的主观镜头,始终浅景模糊,焦点准确的聚焦式视觉母题保持地很完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情绪和无产阶级锁链的主题表现的不错,左的有态度。
【2019年6月28日-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2019法国电影展映」】吵了整整两个小时,看的很累、也很烦。建议做成纪录片,比剧情片更讨巧。个人既得利益和集体资本主义的对立,影片中两方都有错,个人认为维权者的做法过于偏激。(摄影太笨了,一点都没有灵性,即兴的拍摄找不到重点和拍摄主体,这水平还是去电视台做摄像吧)
# Venezia 80th 补课【C+】接受这种煽动性,几乎直指了矛盾的必然出现和难以调和,外部施力与内部分裂几乎是不可逾越的现实情况。此外有意做出了一种节奏性,强密度的争吵与对琐碎的关照相搭配,形成持续性的战斗姿态,事件呈现与新闻转播恍惚间成为一体。当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疲惫。
长达两个小时的吵架片,看了半小时脑子轰轰作响
镜头平稳的太过苍白,审美老旧的油腻。
至少在那里,他们还拥有对话的机会。
看了前30分钟,几乎都是在跟资方和衙门磨嘴皮,这种“小媳妇”的腔调没意思。忒国企业来发国开工厂,想必已经忍了很久。光是嘴皮子,越来越像茶杯里的风波。没看出当年大胡子老马提出的先进性在哪里。看了60分钟就关了。[zxzj]
纪录片的拍摄视角。
最后抱孩子的桥段出来真的乐了,原本就是一张没有任何情感的、被利用的白板,最后还不忘记榨干他最后一丝价值,成为了「有温度的白板」。这么声嘶力竭地喊了半天,主角和传声筒的功能并没有多大区别,并只限于此,也就是这部电影仅有的一点点价值
重新思考了一下,还是难以忍受这个灾难级的结尾。
看这人物就觉得非常奥特
手机摄影后戛然而止会不会更好? 3.5
3.5 唔 非常法国的电影
各种越肩的浅景深镜头把中心人物固定在视觉中央,让摄影机有种很高的参与感,有一种会议谈判纪实的错觉。但是剧本的确写得好,以工人内部矛盾为例,其分歧从抗争方式到抗争结果逐步渗透和发展,而在现实中可能在联合的一瞬就可能已经其心各异。谈判过程资方的嘴脸基本是是首相是大臣的现实演绎版本,一般人没有明确的思路和足够的冷静很容易就被其熟稔的文字游戏带偏,于我有一种看商战片等我类型满足快感。最后的神圣暴力更是神来之笔,不仅在剧情上带来震撼(源自之前用于缓冲节奏的人物生活戏和谈判戏份的巨大反差),也蒙上悲剧的色彩,给出了创作者自己对工人抗争的悲观。从主题上来讲,全球化就是全世界的有产阶级联合起来,其内部的矛盾产生的损失完全可以承担,同等时间内无产阶级抗争产生的成本却只会压垮联合。
去年的《每分钟120击》和今年的《开战》,才是最能体现工业实力的那类电影。为什么?不仅仅是将开会和谈判拍得扣人心弦,还有演员。不是几个主演互飙演技,而是十几个、几十个、甚至多达上百个演员,极致真实地集体演绎,且能做到,每个人都不漏掉哪怕一个细微的情绪。真的,我们现在真拍不出来这样的电影。太精彩了,结尾那一瞬间,想在影厅里仰天长啸。(另:坐我旁边戴棒球帽和口罩裹得严严实实不时还从包里掏出护手霜擦擦的妹子,我怎么越瞅越像奶茶妹妹。。)
抽离决策过程来拉节奏,拍的非常像是一部爽片。
法国人还是过得太好了。所以才需要一个如此惨烈的结局。而通过一个惨烈的结局,还真的扭转了乾坤,迎来了新一轮的谈判。你们可真是过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