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式教育中,很多家长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女身上,无论他们是否喜欢,都必须遵从,若有反对,要么会拿出“我是为你好”的温言软语去胁迫,要么来个直接断绝关系的结局来阻止。
对于这样的中国式教育,我称之为集权主义,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里,由父母以垄断的方式掌控孩子的生活,而孩子是没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
在《面子》里却讲述了另一个中国式的教育:在美国从小长大的单亲中国女孩Wil整日被母亲逼着相亲,却不想母亲高蕙兰竟怀上了不知是谁的孩子,因为觉得败坏家风,Wil的外公外婆将母亲赶出了家门,于是母亲住到了女儿家,而女儿也一直隐瞒自己是女同的秘密,因为家庭,两人对爱缄默、畏缩,但两人又因为爱,勇敢、果断。
在这部影片中,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中国人是为其面子而活,不如说是两个“女儿”去改变家庭本质的故事。
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很多父母即使在孩子成家之后仍然没有放弃他们作为父母的掌控权,当然,这和孩子是否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有关。
像电影中的母亲,结婚多年(虽已单亲),但仍然与父母住在一起,在很多事情上她秉承了中国式儿女的软弱和顺从,这一点从外人的评论中就可以看出:她老爹看得可紧了。
而当母亲怀上了不知是谁的孩子时,她的父亲开始发难了,而这里不仅是人们所看的因为面子问题,更多是因为突然发现自己掌控的孩子竟然脱离了控制,假如母亲一开始就独立生活,从丈夫去世那一刻起便已经有了重新寻找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当发生这种事时,以这种局面来被处理。
其实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式的家庭也存有这样一个问题,从小被父母要求做那做这,无论对与错,父母说了算,等到了成年,本该是开始自己独立做决定的时候,却因为习惯性的依赖父母,造成了独立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而影片中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当然,这也是她们最可悲的地方,因为被圈养在父母身边,受到父母自我良好式的教育,无法走出去看真正的世界,如同似乎一辈子都要生活在唐人街的华人圈的母亲。
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不是因为父母给予孩子多么富有的生活环境,而是他们知道如何在教育上做到换位思考,更好得理解孩子。
相对的,作为孩子,其实有时候也是父母的老师。
当女儿准备给母亲相亲时,母亲忽然没有了自信,不仅是因为年龄,还有肚子里的孩子,可是女儿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赞美母亲,鼓励母亲走出去。
相反的,在外公眼中,母亲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权利,作为母亲的父母,他没有去体谅自己孩子失去丈夫,多年孤身一人的苦楚和寂寞,反而为此责怪,甚至想趁早将母亲与他人凑合,以免损伤自己的面子。
两代人的差异就在于此,一个是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一个是为了别人的眼光屈从生活。
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两种家庭教育,一个顾忌他人,一个更在意自己。
这也是我在影片中所理解到:爱不应该是控制,而是理解和包容。
相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她其实也是徘徊于这两种教育之间。
从很早知道女儿的取向却未曾提及,到又再次看出端倪,母亲未曾说出任何严词,不以过来人的身份去伤害女儿便可以见之,而从好多现实故事中,假如知道自己儿女是同性恋,一场大吵大闹是完全无法避免的,即使是我如今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无法接受超出自己的认知的事情,不是它们太过先进,而是超出了他们的控制。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无法做出决策,准备受到命运枷锁的禁锢时,身边总是会有幸运之神降临,那个人也许是你的朋友,也许只是一个陌生人,但我更希望是你自己。
当女儿得知母亲是为外公的面子无奈嫁给他人时,女儿不愿母亲受苦,阻止了这场婚礼,并且让母亲去嫁给她爱的人时,孩子的真正父亲站出来了。
而这时,冲破枷锁的母亲带着女儿冲出了婚宴,并让女儿去找她的爱人。
到了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曾经屈从于父母意愿而小心翼翼生活的女儿,而是终于敢于主动站出来去寻找自己生活的女人。
文章开头我说这部影片是另一种中国式的教育,它不仅包含了中国式父母特有的集权主义,但它更为我们表现出家庭教育中孩子与父母之间更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和包容,这是使一个家庭变得更加和睦欢乐的必经之路。
2006年,网友“懦弱矜持”在天涯右岸发表了一篇《写下些回忆》的帖子,记录了作者景明留学英国期间和英国华裔女子沈芳的一段同性情谊,这个故事满足了很多人对御姐、红色权贵、浪漫爱情的好奇和想象,文笔情节俱佳,成为右岸第一高楼,后来有人扒出沈芳的原型是荣毅仁的孙女荣明方,种种传闻让作者不堪其扰,于2011年从网络蒸发。
记得帖子里的景明和沈芳都喜欢一部电影——《面子》,这部电影2005年在台湾上映,由华裔女导演伍思薇执导,杨雅慧、陈冲、陈凌主演,讲述了一个守寡多年突然怀孕的妈妈和同性恋女儿之间的情感转变。
27岁的小薇是个颇有前途的外科医生,每日穿梭在公寓和医院之间,不爱打扮,不爱社交,小薇的妈妈则着急为女儿物色结婚对象,强拉着她参加定期举行的华人聚会。
这次小薇被介绍给一位股市新秀,两人跳了几分钟舞后一拍即散。
就在外公发表聚会感言的时候,小薇转头发现有个女孩正饶有兴致地瞅着自己微笑,她尴尬地咧了咧嘴。
过了几天,小薇在医院又遇到了那个女孩,她叫薇薇安,在市立芭蕾舞团当领舞,是小薇上司的女儿,两人简单交谈了几句。
回到家后,小薇惊讶地发现妈妈从外公家搬到自己家来了,妈妈看起来既慌乱又神叨,坐在床上听些奇怪的音乐。
小薇跟外婆一通电话才知道妈妈竟然怀孕了,而且打死也不说孩子的爸爸是谁。
妈妈就在小薇的公寓常住下来,她成了圈子里中年妇女的八卦对象,大家都在猜测孩子是谁的,妈妈索性辞去了超市工作,整日在家一边看言情剧养胎,一边吃医生老余开的安胎药。
与此同时,小薇和薇薇安的恋情进展顺利,只是相比舒展自信的薇薇安,小薇一直谨慎犹豫。
在外公的勒令下,妈妈决定为肚子里的孩子找个父亲,她不停地相亲,最终选定了暗恋了自己十五年的周先生。
另一边,薇薇安收到了去巴黎跳舞的邀请,她希望和小薇的感情能有个结果,但小薇没有挽留的勇气。
妈妈和周先生的婚礼开场之前,小薇无意中看见了妈妈安胎药里藏着的一封情书,以为孩子的父亲正是老余,于是跑到婚礼现场说出了真相,众人愕然,老余更是连声否认。
这时,老余的儿子小余站起来承认自己才是孩子的父亲。
现场哗然一片,外公颜面无光到说不出话来,小薇拉着妈妈的手逃了出来,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畅快。
她们坐上公车,得知薇薇安今天要去巴黎,妈妈鼓励小薇赶紧去追……
《面子》是豆瓣评分最高(8.7)的华语女同电影,它经常被和《喜宴》拿来比较,两部电影都是爱情喜剧类型的家庭片,家庭关系一直是同性题材电影的重点,《喜宴》里探讨gay的父子关系,《面子》则是les的母女关系。
小薇和妈妈之间是传统中国家庭常见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女关系,前期妈妈以爱之名让女儿满足自己对婚姻的美满期望,女儿则在独立和孝顺之间徘徊挣扎,双方都过得不痛快。
好在陈冲饰演的妈妈不是那么“正确”,她自从丈夫去世后寄住在小薇外公家,没有婆婆妯娌勾心斗角的历练,也不用为生计操劳,所以身上留存着少女气和孩子气,看她吃饭说话的样子,背着女儿看小黄片的举动,都显示出一颗骚动的心,给了妈妈接受小薇性取向的裂缝。
妈妈怀孕这件事是破局的最大裂缝,谁能想到她48岁了未婚先孕,孩子父亲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这样她没有底气站在道德完美的立场上指责女儿搞同性恋,二十多年前妈妈迫于小薇外公的压力嫁给一个不爱的人,现在又是为了顾全他的面子要嫁给同样不爱的周先生,她已经认命了,也下意识地将这种宿命感灌输给女儿。
然而,小薇大闹婚礼的举动帮妈妈打破了命运的枷锁,她像个追爱的小女孩一样,和女儿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后的理解更深入。
除了母女关系,《面子》也涉及到父女关系。
小薇的爸爸很早之前去世,由外公托养,薇薇安也被离异的爸爸寄予厚望,对她们而言,父辈的亲情里含有高高在上的权威。
作为德高望重的教授和大家长,外公对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辈子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但是相比母女的终生幸福,他的一点点面子实在不足挂齿,妈妈和小薇在父权下的逃亡充满讽刺喜剧色彩。
《面子》结构精巧,节奏轻快,人物生动,对白机智,导演擅长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性别偏见的角度发掘矛盾,随处可见令人错愕或者会心的幽默,它能带给观众感官、情感和智性的三重愉悦,这是很多此类电影达不到的高度。
I love u mum,I'm a gay全在这句话里了,如果你可以读懂它,那么你的心就会变得更宽阔。
她在屋子里面勾引她 然后她倒下 她亲吻她 那一刻觉得搞笑也觉得暧昧 喜欢他们这样的开始 还有他们隔着铁丝网凝视对方 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 你看着她 她就是整个世界 我说 闭上眼 就只有我和你 多美好 他们在机场的通道里 她说 kiss me 记忆犹新 她对着她然后尴尬 想着 如果她冲过去吻她又会如何 她走了 然后带着对她的爱回来 两个人 极其的美丽 从女女第一次出现以后就爱上她的马尾辫子还有样子 特别喜欢里面华人的英文对白 自然 舒适 让人爱不释手 如果是家庭和世人讽刺了我们 那么就是老天讽刺了世人和家庭 如果相爱何须在乎任何所谓的理由 而不在一起 答案就是 她没有爱你爱到那个份上 或者她不爱你
SAVING FACE,中文翻译:面子/顾足颜面。
讲纽约的华裔圈子里一对母女的情感历程。
内容涉及女同性恋,因此这部影片在各大同性恋电影节上备受瞩目。
这张片子除了预告片以外还特别收录了SUNDANCE电影节的录像,完整片花,访谈录,甚至还可以选择影片导演ALICE为你一边讲解,一边收看这部电影。
片中有很多桥的镜头,ALICE说这是她最喜欢的风景之一。
除了陈冲以外,片中还有王洛勇客串,其他两位女演员表现也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尤其喜欢Michelle Krusiec,她扎着马尾辫,身穿蓝色衬衣,运动裤,背着书包,十分可爱,熟悉。
Lynn Chen,在片中穿着吊带背心做了一个倒在地上的芭蕾的动作,以及在登机口渐渐离Wil远去的背影和她那件大衣,都让人回味不已。
以前认识几位性格和生活环境跟片中Wil及其相似的女孩子,百分之百的ABC,会讲一点带着英语语感的汉语,自信,大方,独立,迷人。
影片配角好多都是讲上海话的,美国华人中上海藉的还真不少,在婚礼现场有一个女人站起来骂她的老公“XX”什么的,我好像没有听清楚,看字幕是DOG XXX什么的,下次请教一下别人。
摘录影片中的对白:Wil: So how come we never met before now? Vivian Shing: We did meet. Nineteen years ago. I was 8, you were 9. Outside the temple. Wil: I don't remember. Vivian Shing: The Wong boys were taunting me about my parents' divorce. You beat the crap out of them. You were wearing a Kristy McNichol t-shirt, tan cords and a pageboy. You spilled your mom's groceries. We scooped them into a bag. Wil: That's right, and then... Vivian Shing: And then I kissed you on the nose. And you ran. 看完整部影片后很久,每当再次遇见身边的各色ABC女孩子,总会自然的想起那个扎着马尾辫的清新Michelle.
我不是一个爱情的原教旨主义者,所以一切的爱情都是美好的,不论年龄、不论种族当然也不论性别。
以女主角wil的视角而言,电影里再现了三种爱情的形式,首先是爷爷的爱情,这是最为传统的中国式爱情,老夫老妻,历经沧桑,时间成为其爱情的见证。
其次是母亲的爱情,先是因父母之命嫁给没有爱情的人,单身又又险些因父母的面子再次嫁给不爱的人,最终在女儿的启蒙下选择了和自己女儿年纪相仿的真正爱的人。
第三是女儿的爱情,同性之爱,简单而纯洁,不顾及传统基因中的阻碍,最终和自己爱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爱情是她们爱情的见证。
故事的主角是现代美国社会中的一个传统气息极为浓重的中国城,虽然千水万山,仍然未能改变其从遥远的东方继承来的厚重与端庄,如有没有周围环境与语言的区别,俨然一个传统小城,恪守着传统的所谓道德,在这样的文道之下,任何反叛性的爱情都会成为异类而成为酒席舞会上的谈资。
或许也正是由于爱情天生所具有的自由色彩,又由于自由本身是相通的,不存在单只属于爱情的自由,所以自古以来,爱情都被当做一种颠覆性的力量而被防范。
但恰恰因为是太过于本真的自由,所以往往都会不断地有痴男怨女(或痴女怨男,当然还有痴男怨男和痴女怨女)试图对无形的传统做出抵抗之状。
在传统的中国,亦不乏各种抵抗的英雄儿女,不过在现实意义上似乎都不会有太好的后果,自挂东南枝,千古共唏嘘,除了以死亡代对抗之外,更多的抵抗最终都难免被现实收编的结局,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某位神仙姐姐的帮助之下修成正果。
总得来说似乎都难以跳脱悲剧的结局。
那么换一个环境呢,这个电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并给出了它的答案,其实人与人正如不同的叶子之间一样,除了仔细观详,基本都是一样,尤其是涉及到基本的人性时更是如此,谁都想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生活,不论民族和国家,那么给古老而凝重的中国城镶上一条美丽的蕾丝边又有何不可呢?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切题的片子,情节都围绕面子展开,但是感觉还是单薄了一点,毕竟是人家的处女作。
我喜欢片子里的vivian,长得漂亮,又妩媚又有个性,男人女人都会喜欢的类型。
其實,只要自己願意,無論在人生的什麼階段都可以獲得重新開始的機會。
這部電影是寫給母親的一封“情書”,想對母親說,無論何時開始自己的初戀都不會太遲。
———伍思薇 这是一部两年前的电影,既是导演伍思薇放弃微软高薪职位,耗费6年苦心拍摄的电影处女作,也是她献给自己母亲的一封情书。
“我不是前卫电影人,实际上我要的是悄然颠覆”--入围金马奖应该足以实现伍思薇对自我创作的期待。
要面子还是不要面子?
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问题。
为此,中国人做事向来忍字当头,奉“家丑不可外扬”为行事原则。
出了事就瞒,瞒不了就躲,躲不了就逃,真逃不了要撕开脸皮了,也寻思着控制传播范围,能不张扬就不张扬,而真的到人所共知的地步,也就只好颜面扫地,夹着尾巴过日子。
运气好的,事隔多日,自然平息,运气不好的,也就时不时要在唾沫池子里游次泳。
这就是一个凡事都要讲面子的国家。
这甚至是一个将面子和幸福划上等号的国家。
每个人都在维护面子,维护那份面子上的幸福。
《Saving Face》,这真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
28岁的漂亮女医生wil开始要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一连串问题:48岁的寡妇老娘未婚先孕,因为不愿意说出父亲是谁而被古板严肃的外公扫地出门;老娘不喜欢她的黑人邻居;发现自己爱上同性的舞者vivian,无法面对忙于为她张罗终身大事的老娘。
这是一个美国的华人社会,也是在异国文化背景下传统观念更为凸现的生活环境。
wil退缩了,或者说她不知道退一步和进一步,哪一个选择才能更接近幸福。
于是,她决定帮老娘物色夫婿,而面对深爱着的vivian,始终有所保留。
可是,生活不是停滞不前的,也不是顺应理想的。
当她终于鼓足勇气对她老妈说:“mum,i love you.i am a gay",她被拒绝了。
之后,她遭遇分手,vivian也要在为院长父亲长面子的期许下远赴巴黎的芭蕾舞舞台,她伤心离开。
wil始终在意周遭人的眼光,无意间丢失了更为重要的东西。
而在老娘的婚礼上,wil终于明白自己的妈妈不能再错过这辈子真正的爱情。
于是有了那段异常精彩的对话:“她不爱他”“她爱他”“你不爱我”“我不爱你”“她爱的是他”“不,不是我”“是我!
”--孩子的父亲,竟然是老余的儿子,一个29岁的年轻帅哥。
一瞬间,所有的固有观念被颠覆了。
曝露在众人眼光里的,究竟是一场撕破脸皮的闹剧还是一个选择自我人生的机会?
要面子?
还是要幸福?
这是一个问题。
电影的结局完满的一塌糊涂。
wil在家族聚会上稳步走向vivian,她终于可以做到在众人面前吻她。
老妈和帅哥甜蜜的让人妒嫉,而外公似乎也已经放下压力,坦然接受了所有的一切。
真是让人感动得完美,我爱这样的完美结局,也相信生活本该就是完美收场。
伍思薇说电影的情节不是自传,但其中的感情却是真实来自于她和母亲间的情感联系。
她的母亲并非陈冲饰演的母亲那样受传统文化庇护,然而,同样的,身为同志的伍思薇向其母亲出柜也经历了很多的心力路程。
如今的坦然面对必然也是双方不吝付出的结果吧。
陈冲演的很好。
比起当年的诸多成名作品,这部影片中韵味十足的母亲更让我印象深刻。
看似孩子气却勇气十足。
和wil之间是母女也更像是朋友的感情充满温馨。
用木讷的语调将诙谐的台词演绎的别有风味。
而wil的扮演者楊雅慧Michelle Krusiec和vivian地扮演者陳淩Lynn Chen实在是让人惊艳的出场。
表演自然,没有过分修饰的痕迹。
她们毫无疑问的为影片加分不少。
“我现在做回了自己”伍思薇说,怡然自在地坐在那里,如她所陈述一般。
“我以前曾告诉自己,要成为这样的人,要成为那样的人,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成为我期望的那样。
现实是,做电影这件事会搞得你精疲力竭,耗尽你每一分力气,剩下来的你根本无心考虑要成为什么了,除了乖乖做自己。
然后你忽然醒悟,这事没什么大不了。
” 是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人生和幸福面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个人觉得这是我看过以美国华人为背景的最好看的电影之一,还喜欢《喜福会》,但两剧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好看是因为导演的细腻和演员的表演。
作为首次执导影片的Alice伍来说,这部电影体现出了她,作为一个华人女性,同时也是一个gay,从平常人的角度,拍出了这么一部幽默又不乏温情的处女作所体现出的功力。
而扮演Wil的Michelle Krusiec更凭此片获得了05年香港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这部影片还参加了圣丹斯电影节,足以显示影片的不俗。
故事发生在Flushing,这个最近在美国崛起的华人新移民的主要社区。
两个性格迥异的美籍华人女les: 害羞又被动的外科医生Wil,热情而主动的芭蕾舞演员Vivian,在一次年轻人都不屑参加的华人社区舞会上不期而遇。
从她们互相注视的眼神就知道以后肯定会有发展了。
导演对于色彩的运用很顶真,糖果贩卖机的绿色背景,Vivian家的黄色金色装饰,就连Vivian演出剧院前的马路导演都特别要求用水冲洗一遍来显示出她需要的那种效果。
其实从导演配音版我才得以知道,那台糖果贩卖机是她剧组人员跑了很多地方才买到的旧货,从糖果售价就看出了:50cents,现在哪里还有糖果卖这么便宜。
Vivian跟Wil约会的小细节也让人觉得很温暖:小便条,贴心的热狗。
全片始终不失幽默:Wil摔倒的那个场景、Vivian去Wil家拜访时的饭桌暗斗,陈冲第一次看porn,都让我捧腹。
幽默是智慧的表现,可见导演是个聪明人。
由于是独立电影,导演没有充足的资金,从她的自述中得知,陈冲看的porn其实是她的剧组人员和他妻子配音的。
影片里的配乐都是导演喜欢的歌,但她们买不起版权,所以尽量就让别人帮忙翻唱。
影片开头的大桥也是导演所喜欢的。
总之,点点滴滴都透露出导演对这城市和影片的热爱。
两条矛盾的主线:女儿压抑着的同性恋情+母亲不清不白怀孕所导致的家庭和社会舆论,使得观众总是揪着心,并且希望看看究竟谁是孩子的父亲。
为了不让自己的妈妈一直住在家里干涉自己的生活,也让外公放心,Wil开始set up dates for妈。
而Wil和Vivian看似平静而美好的拍拖其实也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Wil对这种关系的羞耻之心使得她们始终没有出柜,一直如地下情人般偷偷摸摸---这样子的关系是不会长久的。
终于,两个矛盾爆发了,但让我们屏气凝神,看看结果会是怎样。
这部影片也是导演献给自己母亲的一封信,希望她看过之后能够明白她的一番苦心。
就如Wil在片中对她妈妈陈冲所说的那句:妈,我爱你;我也是,gay。
《面子》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浓浓的家庭味儿,首尾呼应的剧情和台词,女儿同性恋和母亲忘年恋一明一暗两条线的设置。
看过很多遍,越看越有意思。
最近观影让我颇为印象深刻的是Vivian。
同志占总人口的5%,女同对半分也就2.5%,在这个绝大多数都是异性恋的地球,异性恋找到真爱的几率都寥寥无几,更别提2.5%遇到2.5%并且还是真爱的概率有多大。
对于那些仍心怀真爱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爱情的蕾丝边们,Vivian这样的姑娘大概就是梦想情人了吧。
在性生活中,Vivian是受,是被动的一方,但在这段关系中,Vivian一直都是主动争取的那一方。
Will和Vivian在华人聚会上对上眼,是Vivian在Will购物时用呻吟声给出暗示,是Vivian用信封和零钱留下信息要Will去看她的演出,也是Vivian在演出结束后聊天时说出那句“Then I kissed you on the nose”,对于爱情,Vivian的示意足够明显吧。
接下来的发展,是Vivian教Will不受伤摔倒时打算亲热Will,并且Will刚去Vivian家时那幅画着两个姑娘的画也很有意思。
Vivian生日,她们关系陷入僵局,Will通宵过夜的经历看似Will争取实际是Vivian主动给的。
以及Vivian后来要出国发展,都是Vivian主动争取Will的挽留。
但Vivian也是个聪明的姑娘,就像那句俗到骨子里的“如果我们之间的距离有一百步,我会先走九十九步,然后等你走那最后一步”一样,机场Will欠Vivian的吻,也必须等到Will在聚会时的主动奉上才肯复合。
所以,妹子们,遇到Vivian这样的梦想情人就嫁了吧。
每次听中文台词都很尬。糟糕的节奏,糟糕的语气。感情戏也很不流畅,难有代入感。老外眼里的中国人形象总是那么刻板,里面的服装造型太一般了。
表面是同性题材,里子就是爱情喜剧的类型片,戏剧冲突很频繁的缺点就好接受了,能把华语电影里少有的女同戏拍得这么好看就挺不容易的,也得益于两位有魅力的华裔女演员大胆细腻的演出。虽说有《喜宴》的影子,但女导演把自己的经历融合到对海外华人社区的传统礼教风气、种族性别年龄等辛辣幽默的展现得精彩到位。电视里台词配合剧情的运用就很精妙还有好多迷影梗,影音店里扫过《末代皇帝》后却租了色情片,出嫁前父女很小津的一幕,女儿与母亲逃婚后登上大巴的《毕业生》,《曼哈顿》的剪影。最主要是陈冲真太绝了,谁还会不爱上这样的她。法国文化爱酷电影周完整版。
就看你什麽時候給我添個外孫了...=_='
说实话,我比较担心那个外公的心脏,他承受了远超普通华裔老年人平均承受水平的冲击 / 果然还是华裔拍的片子,结尾不可避免地染透了美利坚特有的rose-tinted perspective / 女儿闯进妈妈的婚礼并带她逃走,我爱这桥段!
咋突然上榜,ntxl要崛起了吗
生活就是这样 有些人为别人而活 有些人愿意为自己而活 选择不同 出路不同。
笑喷,我真的很想知道伍导的感情史,怎么这么浓的执念,艺术女孩主动表白品学兼优的驼背马尾格子衫女孩是真实存在的吗?
Vivian就是那种你遇见就完了的梦中情人:充满神秘的魅力,可以热情似火也可以转头就离去,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强的掌控感,或许是出于自身条件带来的底气;Wil就是多数年轻人的写照:醉心事业又难以兼顾感情,鼓励别人做自己但自己面对选择的时候又唯唯诺诺。那些欲言又止和心照不宣,对国人心态的描写异常精准。最后高潮的情感冲击力简直是爆炸式的,可以让人想立马辞职去谈恋爱。陈冲就是屌,跟角色整个合二为一。
跟导演片完聊天后才知道她在拍这个片子之前原来是微软女码工,斯坦福BS MS都是计算机的。在00泡沫前离职花了5年才把这个片子拍出来,也真算是勇敢又艰辛的旅程。而且女主本来是要找萧芳芳演了,陈冲实在太漂亮了,不过陈冲当年非常积极最后还是拿到了角色。
哎
强悍的女儿,更强悍的母亲
+0.5又是为绝美爱情流泪的一天,除爱情喜剧成分其他不及喜宴
第一感觉是编剧很老派,不看出品时间会以为是1994年。总的说来除了情节连贯性有些差之外,戏剧冲击力算是平缓而有力的,喜欢里面充满了暗喻的感觉 PS:T君有别样的帅气韵味
调度剪辑全乱来,可是陈冲往镜头前一站,我心就软。
爱
年近半百戀上年輕鮮肉未婚先孕的媽媽,同志的女兒,一個要十幾個字才能說清楚狀況,一個兩個字講完,卻都是中國傳統意義下的丟臉,放在現實里,故事可能會更慘烈,不過電影卻以童化式的表達,能讓人歡笑出來的有趣。陳衝,四兩撥千斤,輕輕鬆松搶了所有人的戲,讓人不得不服氣。
这片子是怎么让我一边看一边大皱眉头的。。。。感觉导演的目的太强烈太刻意了以至于里面那些人们的表演真的是让我别扭得起鸡皮疙瘩,好像为的就是让老中人看得浑身不自在一样。而且,作为2004的片子,拍得怎么都还是上世纪那些经典的刻板印象cliche,把李安的那些片子揉了一团消化了十几年怎么还在拍这些…令人无大语。
爱情戏写的又甜又可爱,但剧情还是好刻意。每次看这种讲海华的片子都觉得恐怖,海外华人群体看起来都精神不太正常的样子……
女儿:妈,我爱你,我也是,Gay。母亲:怎么可以一口气说着两件事,一面说你爱我,一面这么伤我的心?★★★★
外公是个传统的老顽固,母亲和比自己小一半的人有了孩子,女儿又是个拉拉,在那个保守的华人圈子里,这一家子的面子真算是“丢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