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左右吧,定档在双十一的黑色星期五炸弹案,联动了导演和编剧的两部作品《非自然死亡》和《机动搜查队404》,感觉分数偏高,但单独作为剧情片倒也还不错。
前面进度实在是缓慢,支线也太过冗杂,符合一贯的日剧特点,128分钟的体量还是宽裕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编剧电视剧拍多的后遗症,没有把握好电影的节拍表,不过后面剧情紧凑,节奏快起来了就足够精彩,比如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运用的就很娴熟得当,几次爆炸前的气氛都紧张的恰到好处。
伏笔处理也几近完美了,以为只是随口提的台词都圆上了,包括埃琳娜说装防护网防跳楼等等,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那个耐高温的电机,是开头部分提到因为做的电机质量太好,所以倒闭的工厂生产的,简直和花十分钟吃饭但猝死的快递员遥相呼应啊。
总感觉和整部片立意很合,罢工后涨了20元工资的员工们,还要继续登上无法停止的传送带,迎接下一个黑色星期五。
虽然逻辑上略有瑕疵,看作剧场版的话也就可以原谅。
除了无可挑剔的视听,女主角色的塑造也很喜欢,满岛光本来就很契合这种狡黠的立场不明确的混乱中立角色,演绎更让片里角色魅力大溢出,小表情都非常生动可爱,果然还是要女导演和女编剧才行,这种很爽的感觉屈指可数,而且这个角色性转趣味会尽失...做事果断下达命令准确,遇到大事件冷静也能权衡利弊, 帅气干练的领导!
但后面又可以做到很有人情味儿(虽然这里转变生硬),理智应对危机,好灵好喜欢,拉踩一下人设没什么用演技也不咋地酷似黄晓明老师的冈田将生,以及除了快递员父子一众工具男角色。
抱着本片今年在日本本土作为真人电影取得优秀票房成绩的期待值去的,不过当然,最主要还是抱着看看“日本拍的原创悬疑片到底怎么样“的好奇心去的,结果,完全没有失望。
如此高的期待值,收获不负期待的观影体验,实在是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一大幸事啊。
————关于电影联动彩蛋会有一点点剧透的分割线————星野源出场的时候我还没觉得有啥,只想到“不愧是全明星阵容出演”,石原里美的“非自然死亡”出现,我才意识到,哦哦哦哦哦,这不就是之前在哪里看到消息说,有一部日本电影巧妙融合了不同犯罪题材电视剧吗,原来这就是那部电影啊。
因为我没看过星野源,也没看过石原里美各自的电视剧,收获的惊喜还更小一点。
可以想象如果我在一部古代悬疑电影中,同时看到卢凌风苏无名和《御赐小仵作》里的角色(后者电视剧我没看过),想必真是一件非常非常有趣的事。
而且这部电影将其他日剧的“关键人设”融合的也挺好的,我作为一个完全没看过那些彩蛋电视剧的观众,也从这部电影里他们出场的短暂片段里,get到他们电视剧的“卖点”。
尤其是《非自然死亡》的验尸情节,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关键反转。
这些联动客串对电影本身的主线故事既不多余,也不喧宾夺主,完全是锦上添花,厉害了。
————电影本身很多剧透的分割线————虽然电影海报是男女两个主角大头并列,不过这部电影最大的戏眼在女主身上,而且最后的呈现也很不错。
看前半段,作为观众会觉得摆出一副为资本主义卖命、嘴里各种诡辩标语的女主有点讨人厌,也有点不对劲,知道她肯定藏着什么关键秘密,等着看她什么时候暴露。
厉害的是片方猜到观众看到那张电梯监控照片,肯定先怀疑女主,居然真的找来了两位“独特的鼻子”形态几乎一模一样的女演员。
以及揭晓女主真实身份的节奏也非常棒,在男主拿出切实证据质疑女主删掉员工信息,以及观众几乎也要猜到什么的节骨眼,让女主自己摸到炸弹的方式,让她自曝身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虽然女主的真实身份真的有点“无聊”,但结合电影本身的主题,又确实没毛病。
而且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的时间,也是一年一度电商最大促销的日子,“困在系统里的人”放在这个我们这个环境中,也是完全适用的。
虽然现实是,这辆高速运转的火车已经开起来了,怎么都不可能变慢了,除非付出跳车摔的遍体鳞伤的代价,否则就只能成为维持这辆高速火车运转的一个零件。
本片还有一个处理很出色的,就是“无差别炸弹客”的犯罪者本身的结局。
从世俗价值观的角度,无论你自己有怎样的冤屈和愤怒要报复一个具体的对象,但当你选择用无差别犯罪的方式,将完全无辜的人们拖下水,那就是个死不足惜的恶人。
——这种价值观放在现实中,就是近几年的无差别恶性犯罪背后,深度报道的全然消失,大家总会说“不要告诉我这个人渣的故事,我只想看ta死!
”这里不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对恶性犯罪者深入挖掘和报道的“必要性”,只从虚构作品的创作角度,这部作品就做到了某种“平衡”。
总之,虽然现在几乎没有拍排片了,毕竟我早半个月看的时候排片就少的可怜,叙事方式和反转反转再反转的角度也没有《因果报应》那么“神”,但真的是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电影呢。
另外,趁着我为了《双城之战》充的B站会员还有时间,我得赶紧把《非自然死亡》等剧集给看了。
首先,笑死难怪选这个日期上映,完全双十一快递物流打工牛马血泪控诉史,连档期都要选在国内双十一正式结束之后的第一周。
怎么,审片老师你们看的时候也是感同身受了吗23333前半段编剧的写法和导演的拍法,会让大家用爆炸受害者的角度来思考,用光妹来迷惑观众,把她塑造成了一个以公司利益第一的伪反派,都出人命了,那么多人受伤,你居然还只是想着公司的股价和声誉?!
并用各种线索和假象,来营造出光妹作为山崎女友想要借机报复公司社会的错觉。
后半段在光妹发现玩具炸弹的自白开始,导演才将真相开始逐步揭开,把光妹“洗白”重新塑造艾琳娜这个角色形象。
但我看完整片的感觉就是,前半段把艾琳娜拍成了0分角色,后面即使用力拉回来了,这个角色也就是60分及格的形象。
PS:深夜就是会冲动消费乱买东西,这句真是哪都一样啊。
本质上,故事就是绕了一圈就讲了个无良公司剥削底层的故事,就像是汉堡肉,你把它压扁了做成肉排,再淋上了各种芝士酱汁,旁边还加了许多蔬菜但本质上这就是一个汉堡肉。
比如说,女友发现山崎跳楼的真相后,不远万里来美国见光妹(一开始没懂,最后光妹和女主管聊天透露,应该就是女友写了举报信,女领导没理,女友才来找光妹希望光妹能帮忙)又或者,光妹和女主管视频的时候,说女主管建议光妹来日本后,最好把山崎的资料删掉(这里我没记清楚,我的理解是女上司可能是担心山崎的资料在系统里以后会被查到,于是好心和光妹说你最好把山崎资料删了,别让他影响到你)还有后面光妹在储物柜那里看到2.7M/s之后,阳光照在脸上,泪流满面。
我后面的妹子就一直在问,到底在哭什么。。。
好滴地方的写法其实还是日本人的那套绕来绕去的逻辑,有时候没把一些话说太全,让一些观众就会觉得产生“这里为啥会这样子”的感觉野木亚纪子可能不是最会写悬疑案件的导演,但的确挺懂日本职场的,传真机笑死,新冠再现是吧还有快递员父子短短几场戏,拼死拼活把自己当成社会的螺丝钉想要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的父亲,得过且过虽然心有不甘也只能把热情埋在心底的儿子,把日本两代人的工作观念差异给立起来了。
影片围绕世界知名电商Daily Fast的黑色星期五大促销活动展开。
在这场全年最盛大的网络购物狂欢中,接连有快递包裹在顾客拆封时发生爆炸,警方立即展开调查。
物流中心新上任的负责任舟渡一边与警方周旋,一边还要保证出货和送货流程的顺畅,同时应对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
在排除了各种可能性之后,舟渡发现炸弹其实来自于物流中心内部。
影片中的炸弹危机是工作压力的极致呈现。
现实中即便没有爆炸案,仍然会有各种状况需要应对,来自于顾客的需求和上级的压力也会源源不断。
这种压力自然也会转移到下游服务商如物流公司和基层员工包括临时派遣员工的身上。
影片重点表现了压力对处于各个环节的人的吞噬和异化,爆炸则是对此极端化的反抗。
舟渡原本是一个工作狂,工作忘我,掌控力强,靠辛苦打拼做到了负责人的职位。
在了解到案件的原委之后,她开始反思系统的合理性,积极采取行动为自己和系统泄压。
舟渡的解决方案是帮乙方联合起来逼迫甲方提高服务费,自己则选择退出游戏。
然而,这种方案能否持久,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影响系统,是很成疑问的。
毕竟,压力的根源是消费者对低价格、高品质、快物流永无止境的追求,电商和物流公司只能迎合并满足。
网购商品为消费者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愉悦和幸福,影片对此也专门用了一条故事线加以表现。
所以,正话反话都让它说了,问题最终还是一个死结,舟渡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这个结,殊不知商品社会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片中有近年来两部热门日剧《非自然死亡》和《机动搜查队404》的联动,这也是影片宣传的着力点。
两部日剧的原班人马倾巢出动,看起来的确花团锦簇。
不过,这种联动只是加成,并没有触及核心。
为了联动,案件的侦破占了大量篇幅,反而使影片有些散乱,重点不够突出。
《最后的里程》试图将日本社会、当代消费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三重批判性主题,与探案悬疑的类型化诉求,做一个复杂的结合。
它的野心非常大,又试图将各个经典日剧IP的元素都引导进来,也找到了相对最合适的形式与载体,但其形式恰恰决定了呈现力度的过浅,形式确实是兼容并包的最恰当方案,却也停留在了“形式”本身。
它从当代消费主义社会中最标志性的消费爆买事件“购物节”切入,展现购物网站、物流平台、货运公司、各买家部门的在线购物生态链,随着货品的运送与落地,串联、展现其全过程,由此组成了消费主义、互联网经济、资本主义的完整生态,且一并集结成了“日本社会”。
作为主题的落点,它构建了通向“人心欲望”的通路,即货品配送的经典课题“最后一公里”,以此承载主题性与类型化的双重寓意。
“最后的里程”即是如此所指:既是货品运送到客人手中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案件走到真相的最后一环节,更是主题性的最后答案,多层面社会的共有本质,架构其上所有生态之运转逻辑的最深处、最根本存在,即导致社会现状的“人心欲望”,以及扭转而生的真正本质,“人心善意”。
作为形式而言,它确实包容了所有层面的表现对象。
购物节是当代人物欲的极端体现,在线下时代即存在,在互联网时代则基于媒介的传播、对接商家与买家的能力,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
它又成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当代的具体执行系统,因此对接到了这一层面的“本质”,作为一切运转基础的贪婪之心,对金钱、物质的无穷榨取。
进一步地,黑五购物节来自于美国,在日本落地,由此具有了当代日本社会的典型特征,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高度依赖美国。
最后,它从线上到线下,在日本社会中运转,由此牵连了社会中的各个环节与部门,因此具有了对日本社会整体的展现能力。
而对于日本社会的部分,其本质依然是“欲望”,因为变强、变富的欲望而依附于美国,也因此而克扣支出、自私自利,让社会机制在事实上始终落后,难以互相合作、高效运转。
作为具体的展开,作品从货物的角度开始,货物里的炸弹引出了案件,随之在剧情层面上开始了“推进”。
镜头跟随着货物在各个流水线上的前行,从装配到集装运输再到配送的最后一公里,而案件也在各个环节的“流水线”上推进,警察们顺着货运流程而奔波各处,串联起一个个部门对彼此与警察的反应,展现其运转方式、在系统中的定位与职能,以及共有本质的“自私,服务于购买数字之欲望”。
导演设计了很多概念,表达上述的逻辑。
他始终保持着跟随镜头,跟随着各个人物与货物,强调“配送流水线”的概念,也在片头直接外延到了日本社会的层面:跟随镜头变成了公交电车,将人运送到社会的各个局部。
随后,远景镜头展现了配送中心的庞大生态,各个自动化环节的流水线,而人在如此“自动”地进入中心,为了货物而服务,自己也成为了又一种“货物”。
男女主角所在的配送中心成为了日本、资本主义、当代消费文化等多层面社会的集结载体。
即使是固定镜头,也往往处在强化纵深的“长廊”式构图之中,由此强调流水线的前行感,也让人物成为身处其系统中的“货物”,深陷于流水线象征的当代多重环境,被其影响着毁灭、挣扎于物欲。
女主角的名字是“舟渡”,暗示着其多重的连接与平衡,日本与美国,物欲与文明,在现实中达成完美的社会运行状态。
当爆炸发生后,她努力争取着一味强调销售数字的上司的支持,希望对方配合拆货调查,同时也在努力地与警察协调,试图保持配送,冲击销售额。
作为手段,她掌握、运用着配送系统的诸多机制,解释配合调查与保持配送的合理性,即使有所延缓也可高效率配送,即使不详细调查也可否认嫌疑。
同时,为了与警察周旋、让乙方配合,她也拿捏着资本主义与日本法律的诸多原则与规矩,作为甲方用业务占比去要挟乙方,作为经营者而抄起商法去对抗警察。
由此一来,女主角就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完美形态”的化身,借用多层面的系统机制,达到"销售数字”的完美结果,也就此满足了各人的购买与销售之物欲,且没有产生爆炸犯罪的严重问题。
但是,她第一次出场时,位于公交车中,自己已然成为了货品之一,是被系统掌控的存在,且打着瞌睡,身边则是“你想购买什么”的广告播片,由此暗示了其努力的不切实,内心中并不坚信自己的行为与象征之意义。
并且,此时她穿着广告中货品的红色衣服,爆炸发生后则再也没有穿过,演示了其完美状态随着“爆炸”之物欲黑暗面现实爆发的迅速消退。
此后,她只是在勉强自己而已,如同多层面系统对自身正当性的维护一样,摇摇欲坠。
她购买自家货物,试图说服自己与他人去相信,也努力平衡着各方,既保证爆炸不再发生,也冲击销售数字,但迎来的只是一次次的连环爆炸。
犯人并不停手,警察也找不到犯人,日本高层更是推动了“顺势爆炸,扩大返点范围”的纯商业方案。
影片也找到了一种概念性的形式来表现多层面环境,即“英文为主的专有名词”。
它用来描述犯罪的化学药品,更多的则是商业经济、物流配送、互联网经济中的各种复杂概念,特别是当代企业中的SLOGAN,企业理念、价值观、文化。
女主角等企业人熟练地使用它们,让当代系统似乎显得非常高端、正确,条理性、理论性极强,实际上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只是对膨胀物欲诱发过程,表现方式,根本诉求的装点。
在各个部门中,作品放入了“清醒”的人物,冈田将生在开头即凝视着物流配送的目的地标识,空洞的圆形宛若“欲望落点”,而他也是隔绝配送中心与大企业的无欲望者,快递站的中年人则是传统制造业的旧员工,企业因为过度良心而败于价格战。
他们始终处在倾斜构图之中,作为环境现实面的表现,而女主角在第一个镜头中也同样身处于此。
作为传统而朴素的“正义”化身,老警察则磕磕巴巴,说不清楚这些名词。
他们也是对抗这种当代堕落系统的光明存在,必须冲破各个环境与部门对自己的阳奉阴违,将查案优先于购物节,他们的查案流程同样是一层层生态链追下去的流水线,与货物“欲望”配送的流水线相抗衡。
初登场时,他们被物流中心的自动电脑系统阻拦在外,必须有门禁卡,与女主角用卡进入的自信满满状态形成对抗,也代表着双方对于当代“先进自动化”环境本身的态度。
在影片的中段,美国总部与日本上司开会,日本上司甩锅女主角,由此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日美层面上,美国人表现出了“我只关心我的销售额”的态度,而在日本这边,物欲黑暗面凝结的结果“犯人”也开始显露出来。
导演制造了两个可能的犯人备选,双方在前半部里均有出场。
男人受雇于物流中心而重伤,引发了家属的报复犯罪,另一边则是处在消费系统底层的消费者,是真正的“最后一公里”终点,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系统的“底层本质”,其小女儿同样想要跳楼,生活在直观的“暗光线房间”环境之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类型化的悬疑性,也暗示了日本全民维度的犯案与受害,既是当代环境里的受影响者,也随时有犯案而堕入更深度黑暗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游走在压抑中爆发的边缘,才是日本社会始终处于“爆炸案”阴云的真相。
在初到岗时,女主角表示“一楼应该放个防跳楼的垫子”,作为其努力维持平衡与运转的暗示,实际上却无助于改变命案与爆炸案的事实。
同时,当她必须依赖线下系统的先进性,去应付更大规模的爆炸危险之时,才发现了日本各个部门的落后,还在用传真机或手记,管理也是一塌糊涂。
这打破了当代环境在现实中的正当性,暴露出各层面的“欲望”本质,也让女主角开始转为对抗当代的一方。
专有名词、自动化科技,包装了当代的先进之表,实际上内里却是日本社会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人心观念之上的同等“落后”。
导演将多重层面的转折节点结合到一起,引出了作品的转向,转而呈现日本多层面社会的积极希望,即“物欲”之负面本质的另一面,“温情”本质。
虽然社会环境是落后、恶劣的,但国民的心中始终有着彼此之间的善意,温柔相待,支持着日本社会的环境变革。
这正是大多数日本社会性文艺作品的共有主题,也让它们的批判性始终难以做实,而是被过于轻飘地化解,以人情之暖去消除更严重得多的整体性弊病。
事实上,管理体制与群体观念的问题并不能靠“彼此善待”去优化,无异于一种避重就轻。
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往往是“情感基础的打造程度”,优秀的作品能够真的让观众感动,让人物彼此营造出更可观的温情,由此增加化解问题的合理性,但平庸的作品则显得效果不足,没有够质量的戏剧内容去支撑情感浓度,只能靠人物之间的口头交流来传递感情、打动彼此、消除矛盾,以此让体制问题导致的局部冲突被化解,基于彼此的理解。
作为具体的呈现形式,就是单薄的“嘴炮”了。
就本片而言,它的高概念设计很好,由此丰富了作品的呈现形式,人物也成为了“货品”的隐喻对象,被放置在了非常明确的“系统”(自动化流水线)之中,互联网、消费物流、商业模式、经济运转、自动科技的线上线下管理,乃至于日本社会的全局。
他们的物欲成为了货品被消费的本质,也在系统中受限、暴露出其弊端,在表面上的彼此和谐、象征“当代系统先进”,在内里的受困于物欲、深陷当代系统之病,从而彼此产生冲突,彰显系统运转不灵的问题,货物的爆炸是弊端与问题的极端形式,也引发了各人与各环节的冲突爆发,无法再维持“先进”的表象。
但是,当作品推进到“解决与未来”的阶段之时,它终究需要情感浓度去引导人物,让他们能够理解彼此的内心,从而消解人物之间的冲突,而个体的冲突也意味着其代表各环节的润滑,从而引出整体系统运转的恢复,一切的根基正是“内心的善意本质”---人物彼此确认了它的存在,也让他们与“货物”的内核从彰显、引爆系统弊端的“炸弹(物欲)”,变成了促成积极转变的“良善与温情”。
因此,为了引出案件、个体人物、象征“系统”与社会的同步好转,后半部格外需要情感的浓度,但这也正是它缺失的部分。
导演设计的转变节点其实非常精准。
当警察与观众一起追查、接收到案件真凶的一家时,女主角也接到了炸弹。
她拥有对当代系统的绝对信心,实际上却意识到其弊端,只是勉强维持着自己,通过购买促销商品、不断确认其“没有炸弹”的安全,来强行自我说服。
但是,当她愈发看到日本体制与商业公司的问题,自己购买的货品也成为炸弹的时候,终于直接接触到了一切的真相,随即彻底失去了说服自己的能力。
此时,她象征的“完美当代系统”也就荡然无存了。
导演同步推进了其个人与系统各环节的真面目展示。
她先是被揭露了“并非福冈而来”的真相,甚至被误导成了犯人,由此极其强烈地带来反转,揭破其完美表象,也相对地制造了类型化的悬疑感。
她早就接触过犯人,知晓了商业系统的问题,但说服自己去无视,间接引发了本次的爆炸事件,因此才会流露出“防止跳楼的垫子”等说辞的一面。
但是,当她自己面对炸弹的时候,一切遮掩的努力终告失败,也直接承认自己对公司、案件的知情。
与此同时,警察们也找到了昏迷中的犯人相关者,查明了其带有的“企业真相”,引出多层面系统的社会性真相:他成为公司苛求配送效率的牺牲品,被其明面上的自动化先进效率、高大上的理念slogan所驱使,成为其内里“物欲”的压迫对象,只能跳楼自杀来对抗,以身体卡住流水线的传送带,阻止当代系统的运转,也象征着其自杀对整体社会、企业环境的改善。
但当领导盖上其身体的时候,身后的流水线再次运转起来,意味着其以死相抗的无效,只是徒劳地被系统与社会所吞噬、消耗掉而已。
这也扩展到了男主角的身上。
在一连串的快速剪辑中,他成为了频繁更迭人事的该岗位继任者,暗示着“被吞噬者”的人数,而企业则始终未曾改变,为了赚钱卖货、高效运转的自身欲望满足,一直将员工当成了耗材。
男主角此前在压榨员工加班的黑企业上班,此刻则成为了又一个更深度黑企业的清醒者,意识到企业的真面目与不可撼动,因此自己冷静、拒绝物欲,却也只是隔绝一切、独善其身,并不对抗它,因为他凝视着前任留下的遗言,计算如何跳楼才能卡住传送带的数字,也看到了其反抗的徒劳。
并且,导演顺势将重点引到了女主角象征的“系统”之上。
女主角诉说真相的时候,镜头带到了她在开头顺利进入的自动化入口,匆忙应付炸弹而来的警察被入口需要的门禁卡所阻拦,陷入一片混乱,而后景的自动门还在正常开合,由此凸显出“先进自动化科技系统”的消极本质,只是造成、扩大了炸弹与员工健康的危害。
并且,导演也带到了物流公司的部分,经理愤怒地反抗着无情的命令,却意识到自己会被老板开除,成为对方物欲驱使“强迫运输”之下的当代企业牺牲品。
而在“最后一公里”的线下配送环节,客人面对着物欲负面凝结的“炸弹”货物,不敢接收,配送员父子也只能悻悻而归。
作品从开头就强化了父子二人的亲情互动,以及儿子出身传统信义企业而破产的经历,与类似互动的警察师徒一样,是传统化--特别是由双方的老年所象征--的存在,也在当代系统的各环节中受到了抑制。
同时,“最后一公里”的失败也带来了其上所有环节的系统崩溃,意味着当代体系的瓦解。
女主角直接触碰到炸弹、其过往的揭露、警察接触到案件真凶、真凶引发的各环节失灵、多层面系统的社会真相,以及男主角对这些内容的补充说明(在女主角接触炸弹时),这一切情节都在同步地发生,带来了影片的转折节点,将负面的真相抬升到了极致。
同时,这也引出了积极转变的要素。
男主角看到的0是前任写下的遗言,具备了双重的寓意,既是前任感受到的“难以填平的物欲之洞”(强调景深的隧道式构图),也是反抗当代系统运转之目标的“停下传送带”。
男主角每天凝望着它,既反复感受其失败的结局,也接收着意志本身,形成了一种情感的传递与理解。
因此,当他与女主角解决炸弹的时候,自己决定留下,与对方产生了首次的诚恳交流,排除了对对方的怀疑,也展现出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彼此理解之意。
同时,经理对老板的反抗,配送员父子之间的亲情,同样得到了展现。
导演将这种转变落实到了女主角对经理的直接接触之上,从个人放大到了“系统”。
此前,各环节之间始终以自动化的先进科技作为媒介,用互联网进行自主管理与任务分配,人的交流也靠邮件和电话,此时则是女主角首次打破屏障、与经理面对面地交谈,由此产生了系统自动化的被推翻,也由此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了解,“你比我想象的年轻/能干”。
女主角想要解决案件,需要经理的配合,经理却已经受制于老板的威慑,成为当代系统的牺牲品,消极地对待女主角,此刻由女主角“修正自动化当代系统”的“面对面交流”才得以扭转。
二人之间的真情互动、善意确认,由此形成的案件走向转折,连续爆炸的被抑制,打破环节自动化所产生屏障之弊病的系统优化,就此得到了同步的推进。
此外,导演也带到了配送公司的环节,配送员儿子救助经理,父亲奔向儿子,三人一起相拥,达到了多重关系的和解,一起消除了爆炸的杀伤,随即引出了多层面“系统”之集结的物流公司的转变,沐浴在曙光之中。
从概念与呈现形式而言,上述的设计是精确、恰当、有效的。
但是,它涉及到了过多的方面,镜头频繁地切换于不同的局部组织与人物之间,继续着前半部的节奏,也让人物塑造、关系推进,变得愈发单薄化。
在前半部中,它需要强调自己的概念,“物流自动化系统”指向的多层面“整体系统”,给出影片的社会性寓意,叙事焦点就此变得非常分散,始终游走于“流水线”的各处,强调其概念,而人物只是“货物”等同的存在,货物被直接赋予“物欲炸弹”的象征性,人物的表现程度也类似于此,用一些简单的方式去表现自己对企业与系统的态度。
哪怕是女主角,也没能幸免于这个缺陷。
她非常机械而突兀地表达着积极的一面,依靠台词自述,以及对他人和案件的生硬交流,反复将信心灌输给别人与自己。
这固然有着创作所需的“勉强说服自己”之感,同时也没有更加具体的行为,停留在了她运用各种规则、应对警察调查、反复纠正男主角理解错误并自己念诵企业口号的程度,缺乏对企业运转机制、各层面环境系统的深度接触与应对,更没有非常彻底地接触到案件之中。
她强行说服自己之时的表达是有效的,“感受真相,愈发无法抑制自己”的部分却不够,只能靠转折时的自白来补充交代,一次性地揭露自己对案件与企业弊病的早早知情。
女主角尚且如此,蜻蜓点水程度的配角们就更加严重,经理、配送员父子、警察师徒,都完全不够塑造力度。
在主题的设计层面上看,本片试图将炸弹做成强烈的隐喻载体,将之放在具体形式的自动化流水线之上,意味着先进科技系统的不安全之真容,而流水线又成为了当代社会体系的具象化,先对接到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企业,再延伸到资本主义生态,最后再扩展到日本社会,其自身的“工匠”传统精神堕落,以及对美国的依附关系,一起处在貌似先进实则“炸弹”的状态之中。
案件成为了剧情层面的“爆炸点”,引爆多重系统的表面状态,揭露其破坏性的内里。
它带来了一个极端化的事件,炸弹让流水线承担安全考验,案件则让科技、企业、社会的系统承担精神态度、工作效率的考验,并逐一揭晓了其不经考验的虚弱,无法找出炸弹、查明真凶。
警察代表着社会正义,随着案件的进程而逐步去到系统的各个环节,也检查流水线的各个局部,让所有部门与人物做出反馈,由此展现了其人与环节的问题,而侦破与寻找工作也停滞不前。
这带来了逐层上升的“环境架构”,人都在被上层压榨,生活阴郁,每环节都因为上一环节的缺陷而不够安全,放过了炸弹,从而构成了系统性与社会性的问题。
最底层的“消费者”是女子一家,家庭不够和睦,向上是一线配送员,儿子就职传统制造业而被破产,父子关系不和谐,再向上是他们与配送公司经理的矛盾,经理剥削他们的人工费,随后则是经理自己的生活困境,以及公司被购物平台压榨的状况,再往上是平台巨头、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小员工被压榨工时,男主角正是代表,经理压榨了他,也是电影中最上层的领导存在,但同样面临着美国总公司的压榨,而美国公司的女领导则在结尾成为了女主角口中的“你也一样,送你了一个礼物,还有炸弹”,其同样身处在美国内部的相同“流转炸弹”系统之中。
作为所有人的最极端形态,犯人情侣正是被系统极度压抑而自杀的存在,男方跳楼,女方作为炸弹案件的直接案犯,更是自身在最开始就承担了第一个炸弹,由此开启、引发了整个案件的后续连环爆炸,也“引爆”了多重系统的揭露。
这是很好的概念。
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分析犯人手法、寻找炸弹与犯人的内容,能够与流水线配送系统的研判与漏洞分析、系统各环节管理问题与员工待遇缺陷,非常好地结合起来,由此带到各环节与整体性的问题,且融合探案的类型化与人物受压迫之塑造、环境不美好之主题。
可惜的是,本片实在是过于“贪多嚼不烂”了。
它的结构过于庞大,涉及到了太多的层面、环节、人物,每一个部分基本都没有落到实处。
所有人受制于上层压榨的弱势生活都不具体,追查炸弹、呈现系统与流水线问题的部分同样显得单薄。
它给出来的程度,只是警察与女主角分别出发,跑到、联系到各个环节,简单地对话、交代最基本的流水线作业,让人物略作展现,带到其日常生活的部分,随后转向下一地。
系统的运转问题、各人物的被压榨,都变得形式化,其承载的“组织弊病”也就明显不足。
导演用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将当代科技企业标志性的SLOGAN、企业文化,反复地使用出来,逐渐从装点表面的光辉语句,变成了内里隐藏的“吸血”本质。
但在另一方面,日本上层如何剥削员工、员工如何压榨下层乙方,乙方经理如何压榨配送员,配送员又如何地为了保证配送效率而不送货上门、只是放到当代的自动储物柜之中,以及自身由此外延的生活困境,由于自身所处环节的呈现度不足,自然也就不够丰富了。
作为他们的极端形式,犯人情侣的人生可以持续关联到案件,对其的身份追查、动机判断,与寻找炸弹的过程保持平行,后者是各系统中环节的逐一揭露、组成“环境问题”,前者则是各环节之人的境遇的各自表现、组成并集结成“代表者犯人”。
犯人情侣得到了相对最多的呈现戏份。
但是,它基本来自于倒叙,不免失之于碎片化,直接呈现的“被压榨状态”反而需要对系统问题与各当下之人的表现做补充,而这正是缺失的部分。
流水线与系统的案情追查戏,虽然数量多,但都是一带而过,对犯人的涉及也就比较笼统。
有一组警察专门追查犯人过往,由此形成了“一组警察找炸弹、揭露系统,另一组警察找犯人、揭露被压榨之当代人”的叙事架构,但在来回切换之中,前者更繁杂,占据了太多的空间,自身又频繁地内部切换各局部,而后者则同样地戏份不足以真正深入展开。
在这些基础之上,影片加入了男女主角作为特别的存在,象征着当代企业。
男主角是当代黑企业之实质的承受与揭露者,直接看到了案件犯人留下的自杀讯息,彻底且持续地接触到了“炸弹”,消极地工作着。
女主角则早早接到了犯人女友的会面与信件,明知企业问题“炸弹案件隐患”,却依然勉强维持企业运转的“积极表面化”存在。
作品想要展现二人的转变过程,各自从“知晓极端黑暗之真实”的状态出发,男主角完成积极努力的转变,女主角则先是意识到系统性问题、维持系统表面运转的平衡各环节努力失败,随后再次积极地试图质变,共通组成“当代系统”的好转之相。
这是很好的初衷,但也让影片的人物塑造工作更加繁重,观众立场上的男女主角缺席了过多警察部分的内容,自己也要得到相应的表现空间,最终互相掣肘。
在结尾的部分,导演努力地挽回着影片的表达效果。
流水线系统的缺陷导致了货品记录与审核的漏洞,漏掉了放入储物柜即“完成配送”的统计设定,这也意味着“人与人直接交流之情感”在当代日本社会的缺失,“间接交流”已经等于“完成”。
这形成了“十一个炸弹”的疏忽,而这又形成了犯人的诡计,以此让警方漏掉实际存在的第十二个炸弹,将之最终引爆。
同时,这也是对流水线系统、象征多重体系的引爆,更是对犯人最黑暗人生的引爆式揭露。
影片开头部分的爆炸正是犯人的自杀,由此制造了后续“炸弹已经找完”的错觉,而她承受火焰之痛的姿态也正是人生的煎熬,以及不惜以此也要报复企业的更大痛苦,是系统极度压榨人这一真相的“引爆”,由此确立了后续整个案件、所有相关人、系统本身的真相与调性。
而在类型化之上,它又带来了案情的波折与反转。
此外,导演也继续使用“自动流水线”的概念,作为女主角等人对抗系统的表现方式。
女主角与下层经理达成和解,对大企业做出反击,拿着各种符合日本劳务法律---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的条文,且按照企业办事规矩与口吻,逼迫大企业提高对乙方的待遇,以此换取下方的配合,恢复系统运转。
在这场戏中,导演先对准了持续工作的跑步机,稳定节奏地前进,对应着流水线的履带,随后被女主角冲击,跑步机与上面的领导一起凌乱,最终在女主角威胁“拒绝配送”时被迫停止。
跑步机的速度,也正对应了公司与当代系统对“效率数字”的极度追求,管理核心理念看似高效、先进,如流水线的自动化,却造成了对下层人的无限压榨。
而在旭日升起、照耀企业工厂的段落中,空镜头下的各流水线环节反而是停止的状态,意味着“系统环境”必须停下重来,才能得到质变的“朝阳”。
此时,领导也终于躺在了地面上,与闪回中的自杀员工产生了共情,由此带来了公司的提高待遇,物流公司重新开始配送。
最终,领导自己也来到下层,而完成积极质变、更加热心工作、又深知企业弊端的男主角,成为了下一任领导,意味着环境的改善。
但是,男女主角此前的人物塑造不够完整,在这里给出了女主角的一大段自白,“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储物柜的问题”,以此作为其象征企业的反思与改变,就显得有些强行了。
这是很好的切入点,储物柜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当代物流系统的“最后一公里”终点,让配送变得更加高效,符合当代企业基于“效率数字”的标准。
但是,它却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由此带上了一种无人情的冷漠,象征着各层面---上层对效率与金钱之数字的追求,由此压榨下层---的冷漠,也埋下了象征弊端的“炸弹”:储物柜中藏着炸弹货物,躲过了侦查与分析,而当代自动化管理系统也漏掉了这个环节,是系统中唯一由配送员和消费者手动存取的部分,“只追求数字”的冷漠则是多层面体系的黑暗根源,由此成为了通向负面真相“爆炸”的“最后一公里”。
女主角与配送公司的经理达成和解时,说“终于见到你本人了”,正是对此的扭转,而当代管理系统中的“发邮件、打电话”的沟通方式无疑是主流,也多是下达命令与回复“明白”的简单交互,一切只围绕着“数字目标”的发布与执行。
在影片开头,配送员父子只能使用储物柜,埋下了炸弹货物,而二人原有的热情与父子情也在絮絮叨叨中体现,却又被抑制成了负面的形式。
储物柜的要素,作用于案件与主题,且至少带到了配送公司、消费者的两个环节,而“不面对面配送”直接表现出的当代物流配送问题、主题层面中最关键的“冷漠”,显然也非常重要。
如果影片在展开部分中做得更加实在,通过分析推导,层层追查系统中问题,将目标逐渐对准储物柜,在过程中细化“不面对面”(管理、交流、配送)的人情冷漠,突出数字效率的唯一追求,最后再引爆出“储物柜藏炸弹”的多层面真相,就能给出强烈的表达效果。
但是,此前的一切都没有真的围绕它,只是非常片段地带过了“电话交流、终于面对面”的涉及点,对压榨员工、催促其完成数字的表现也都是在各人身上的机械“下达命令、无视其处境”与各人非常外化的“困窘哀嚎”。
并且,当女主角尝试改变企业本身的时候,导演同样一次性地给出了非常直白的揭露形式,展示一些文件,说明大企业如何在金钱上剥削下层乙方。
这本应在之前呈现各环节的部分中落实,却需要在这里提出,未免太迟,也让企业剥削的揭露变得非常简单,并没有企业的更细致压榨方式,作用到“被压迫之人的生活”这一观众更切身的部分。
经理如何受困于经营窘迫,随之无奈地克扣、压榨员工,员工又如何地陷入困窘,在切换到自身环节的时候,应该得到呈现,却无从得见,只有形式化的“经理一脸压力大”与“配送员父子不睦”。
围绕着犯人的表现,导演试图制造反转,让犯人成为所有人事弊端的最极端“引爆”。
真正的炸弹犯是自杀员工的女友,而前半部中反复切到的母女一家则是最后一个炸弹的接受者。
这引出了案件层面的最后一炸,也是案情、犯人代表的“系统中人”、各层面环境系统的“最后与最大一炸”,彻底揭露出黑暗的真相。
母女一家成为了物流系统的最底层一环,消费者,前半部中的种种关系不睦、生活黑暗,成为了最底层之人的“被压榨”,由此将物流象征的多重系统之“层层压榨”的黑暗性落到了最后一环,成为了叙事顺序、货物“炸弹”配送、案件先后、主题、系统与人性“剥削与贪欲”的“最后一公里”,通向了黑暗的最终真相。
同时,她在前半部的表现,也制造了自己为犯人的错觉,由此加成后面的反转,增强类型化效果。
但由此一来,这家人的存在就变成了影片中最不扎实的部分,与主题的关系过分抽象、工具化。
作品根本无暇展示她们的真正生活内容,母亲为何与女儿关系不好,小女儿为何频繁做出“跳楼”的暗示,前者只能理解为一种笼统的“全民窘迫”,后者更是对跳楼犯人的对等性暗示,且以其年龄而具备了对日本未来的悲观预测,一切都不会好转,却根本没有得到任何交代。
同时,为了加强叙事诡计的悬疑感,导演又要反复给到这一家人的镜头,让他们机械地呈现“黑暗生活”,使得本就不够分的戏份变得更加局促。
特别严重的是,这一家人是错觉中的犯人身份,因此往往与追查犯人的一组警察被剪辑成先后关系,分流的正是对真犯人的呈现空间,直接导致了其塑造力度的下降,而犯人也是影片中几乎唯一贯穿全片、相对完整的“被压迫者”,是所有人物的极端形式与统一代表。
在最后的部分中,导演安排了配送员对消费者与炸弹的拯救,由此完成了系统中最底层环节的“面对面配送”,物流、企业、社会的“传统”随之修复如往昔。
并且,最终解决炸弹的是配送员儿子曾经企业制造的洗衣机,往昔的工匠精神让它无比结实,足以抵消、解决当代“黑暗极端形式”的炸弹,而其“HINOMOTO”的品牌名也正是象征性极强的“日本”。
随之,最高维度的“系统”日本社会就此回归了传统,沐浴在朝阳之下。
女主角也完成了对日本控制者美国的反抗,始终坚持说日语,并揭露了对方“只有争取我配合时才说日语”的虚情假意、虚伪平等。
在国际化的当代环境中,美国正是日本的上层者,剥削着日本的一切,需要女主角去推翻,她名为“舟渡”,意味着两国平等桥梁的建立,方能达到多重系统的运转,但最终放弃说英语,说明了其努力的不可实现,象征“正义”的日本警察最终也没能念对其名字“FUNEWATARI”,而是音读与训读混搭的错误形式“FUNEDO”,暗示了训读形式中“WATARI”的“渡过”意义的不可行。
然而,导演也试图埋下伏笔,表达影片如此结尾的过度理想化。
女主角对美国领导说“你也会得到一个炸弹”,暗示了美国内部系统的同等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外扩黑暗的程度,并不会随着日本的解决而彻底根除问题。
并且,当代世界显然是一体化的,日本必不能独善其身、彻底独立,因此自身的解决也就变得不扎实起来。
象征企业与环境的女主角在旭日下伸懒腰,似乎“苏醒”,转瞬却睡倒在了警车中。
并且,她最终还是要打电话给消费者,没能“面对面”,也没能亲自阻止爆炸的发生。
她确实来到了现场,想自己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却被警察代劳。
这一切都是对女主角代表的“当代商业与企业系统”、“消费主义之下的当代日本社会”的负面暗示,实际上并没有根除“最后一公里(冷漠人情)不足”的弊病。
而在最后的镜头中,似乎已经转变的男主角坐上了领导的位子,却再次看到了犯人留下的遗言,即将被其吞噬,而同样转变的领导拿着ID卡来到物流车间。
流水线运转入场,ID卡也滑动在栏杆上,随即却突然停下,暗示着当代自动化系统的再次停止,领导也做出了跳楼的姿态,人、事、环境的质变被抹除了。
基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以及日本在东亚的政治状态、经济情况、文化认同感,日本都无法摆脱美国的控制,而美国也同样拥有“炸弹”而不够完美,因此日本的当代现状是不可改变的。
影片在结尾的暗示非常恰当,此前的积极落点更多是对类型化、商业片诉求的契合,也制造了虚假的错觉,暗合着日本政府在每次丑闻事件、社会危机中的应对姿态。
同时,这种留白也是悬疑类日剧的惯用手法。
但是,日剧会受限于体量,导致这种留白变成一种低完成度的“烂尾”,本片同样如此,虽然体量足足2小时,却层面过多、架构分散、概念形式大于内容深入。
它甚至还要分一些戏份给客串程度的经典日剧“彩蛋”,《非自然死亡》组的验尸甚至承担了最关键的犯人揭露环节,而男女主角就此缺少了这个直接承受冲击、完成自身转变的机会。
因此,原本很恰当的留白,也就有些苍白和生硬,甚至由于“日本依附美国”部分作为最高维度而格外单薄的表现度,而显得意味不明了。
人物塑造过于单薄,基于善意确认、彼此理解的个人与象征系统之优化,也就同样流于表面形式,只是概念上的推进而已。
本片陷入了日剧化的表意水平,女主角与经理的交流与开解是“嘴炮”,此后的各种重要交流也同样如此,由于人的独立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不够丰富,最后解扣时的情感呈现力也就非常空泛。
此时,人物对接的各种事件,从弊病浓缩集结的“案件”本身,到企业、社会、各局部环节到整体环境,也同样失之于单薄。
导演继续使用着“高端名词”的表意设计,女主角在处理炸弹时说出了SLOGAN,以此完成与男主角的真诚交流,警察也首次流畅说出了流水线中环节的复杂名称,大家也首次通过物流配送与货物管理的系统机制,一路找到了潜在的炸弹,由此完成了对“当代系统”的积极化运用,意味着整体希望的存在。
它是前半部中“当代自动化流水线、高端化科技与文化”的正向发展,其承载的概念性表意才是影片做得好的部分,或许也是导演最重视的角度。
案件作为类型化的主体内容,事实上并非本片的重点,早早地揭示了真相,只是影片引向后半部的引子而已。
它是“炸弹”,被揭示的“爆炸”带来了现有当代系统的揭破与崩塌,随后则是废墟之上、基于真实面的纠正与重建。
对当代系统的呈现、揭露、修复,批判其弊病,呈现其可造之希望,凸显“最后里程”指向的人心真相,从“物欲”到“善意”的本质,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
它架构在“购物物流、配送流水线、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形式之上,以“爆炸案”带来类型化的元素,导演却并不重视相应的打造,包括对女主角的“不讨好”观感也是如此。
它有很好的概念,也用到了《非自然死亡》等日剧名作的要素,与之形成了互文效果。
在多环节的切换之中,各名作的人物逐一出现,展现应对危机的积极一面,与本片的主题形成了呼应。
各名作中的异常事件正是社会日常之中的“负面内里”,由人物的传统之善意、正义感所对抗,逐步地消除,还社会以光明。
这加持了本片的趣味性,也“蹭”到了名作们的热度,商业诉求的同时也没有将之变成消耗资源戏份的单纯彩蛋,反而互文、加持了主题。
特别是绫野刚的一组人马,自己带着某种“感性之情”的雀跃,也率先接触到了犯人基于真情的负面爆发之真相,在医院关灯、让犯人休息的一幕非常强烈,意味着他与对方的共情,陷入的黑暗则标记了“女主角接触爆炸”的消极高峰,再由共情奠定后续转折的根基。
事实上,本片也用爆炸物的传播暗示了病毒的传播,各环节的管理失当,由此指向了疫情时期的表里,日本政府始终试图为了经济而掩盖危险程度,勉强维持隐患极大、不顾忌人命的社会正常运转。
但在执行时,它只是在各个局部的组织、人事之间不停奔波,跟随着货物与追查的推进,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新出场的人物,介绍其地的运转规则,展现其表,再通过对购物节、甲方、客人的态度,表现出“围绕物欲与私利”的本质。
女主角先是与各部门合作,警察则对抗女主角与其命令的各个部门,随后强弱势地位再行倒转,女主角真的开始意识到危机,一层层追下去,才发现各部门的落后与迟钝。
但作为悬疑案件来讲,一切就过于简单了,主角对案件的处理只是“追货物、要求部门配合调查”而已,他们的敌人更多是摆在明面上的固态“系统机制”,即企业规矩、商业法律、公司上级,作品必须先明确交代这一切,随后展现人物对此的受制与依赖失败,再推进到下一部门,重复流程,后半部再继续对抗、逆袭。
每个部门都难以深入,而是走“全面涉及,拼凑系统环境全貌”的路线,于案件侦破而言过于单薄。
而作为类型片,它设立的主角显然不足以承载观众的先天立场,女主角在前半部中保持着勉强为之的乐观积极状态,作用于主题表现,但于观众而言就显得非常拧巴、矛盾,完全不够讨喜,甚至让人反感。
更重要的是,始终切换的叙事重点、在各环节与人物的蜻蜓点水,加上对概念化表达的依赖,也让作品无法聚焦于某一人物、事件、局部环节,深挖下去,让人物深度感受、应对某一具体事件,有感于自身所处的集体。
此时,主题呈现就停留在了多层面环境结合、集中于“物流”的高概念之上,难以对任一社会、企业、商业的局部环节,真的深入挖掘下去,更聚焦于其本身,展现内在问题,更谈不上对整体环境的深度表现与分析。
它的野心颇大,但终究没有做得很实在,成为了一部比较浅度的高概念作品,形式其实并不足以承载主题立意的目标深度,也反过来影响了类型化的打造。
《电影旬报》给高评价,更多还是出于概念设计的角度。
首先说结论,这个故事本人还是非常喜欢的,满分10分至少能达到7.5分以上的佳作了注意:以下内容涉及剧透故事的完整性非常强,三线并行,并且伴有伏笔回收第一条线:男女主推理连环爆破案的凶手的故事第二条线:送快递父子的故事第三条线:单亲妈妈和两个女儿的故事主要还是主线剧情比较吸引人眼球,剩下的两条线只是作为辅助作用,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点,一是满岛光对女主的演绎,女主是一个曾经因为工作而身体精神崩溃不得不接受心理咨询并且吃药的人,停职了很久才回归职场,遇到这种爆炸案强装坚强其实内心早已破碎,光妹的演技实在是太强了,把这么复杂的一个角色几乎演绎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第二个喜欢的地方是中村伦也的演绎,贯穿整个电影的山崎,山崎是一名普通的流水线员工,工作到身心崩溃,于是开始计划死亡,想让传送带停下来,想让快递的稼働率下降到0%,他计算好自己降落的位置,并且死前在衣柜里留下记号,“2.7m/s,70kg,0”(是否是0还有待商榷)”前两者代表传送带的速度,传送带的承重量,于是纵身一跃,倒在了血泊中,与此同时,当时的负责人五十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息事宁人,传送带只停止了一会,他就被工作人员搬离,公司的业务继续,他在血泊里看着这一切,感到了真正的绝望,在彻底失去意识之前,说了一句,我到底做了什么蠢事啊…中村伦也对于这个角色的演绎也是达到了极点,虽然只有一句台词,但是已经彻底地塑造好了整个角色,非常厉害!
与此同时,伏笔回收,山崎有一个女朋友,想要彻底曝光公司的黑幕,但是被山崎的父亲阻止,于是跑去美国本部找女主商量,但女主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是向亚洲主管女上司提交了报告,女上司其实收到了山崎女友的邮件,但也没有彻底放在心上,但是在派遣女主去日本之前叮嘱女主,最好把山崎的资料全部都删掉,这也是女主后来这么做的原因女主一直以来都想着山崎女友的话,沉浸在后悔中,同时,山崎女友开始实施复仇计划,用自己做出品人的方式掉包来安装炸弹(总计12个),在买来的身份的出租屋里,在面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下,泪流满面地引爆了屋子里的瓦斯…文笔不好写的有点流水账,整个故事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有很多地方令人值得思考,其他想到再在评论区补充😂
我把打五星的理由放在最前面:2024年,能在电影院里看到志摩一未和伊吹蓝依然在一起,甚至感情更上一层楼,我不知道我有什么理由不给满分。
比较盲目,相当脑残,这我心里清楚,可是我很幸福啊!
🥰LM这电影呢,从故事的容量来讲也就是一集电视剧的大小,但是还是硬撑着拍了一百二十多分钟,所以其实整片的节奏是有些勉强的。
野木老师的东西都还在,塚原导演的拍摄手法也都很熟悉,但确实有些过长了,如果能删减十五到二十分钟的话会比较好。
另外虽然说情节上无论看没看过非自然还是miu都不影响理解,但如果没看过这两部电视剧的话,那么真的会减少非常多的观影乐趣,因为两部剧相关的彩蛋和关联应该是占了这片百分之五十的亮点。
这也说明,LM的影片质量和它作为非自然与MIU延伸/关联的新的展示平台相比,显得有些失色了。
当然,毕竟我的能力有限,日语水平属于除了我熟悉的梗基本听不懂的程度,所以肯定会影响我对这片的理解。
野木老师、塚原导演和新井制片,她们这个团队的这套东西,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有些刻意?
太过说教?
老生常谈?
太是非分明?
那萝卜白菜个人口味,没什么好多讲的。
而我作为非常喜欢的那一方,当然会忍不住偏心一点,所以上面这部分几乎可以说是批评了,下面还是讲讲开心的吧。
以下有剧透:刈谷和毛利这对新搭档很可爱,真的,刈谷在片里有个梗真是熟悉的miu的味道,属于伊吹蓝听到了会嘲笑的程度(但以伊吹蓝的英文水平他估计也念不明白)我倒是很喜欢推上有位网友写的:“刈谷和毛利虽然总是以搞笑的部分出现,但是他们俩眼里都带着冷静和理智,谨慎地甚至有些冷酷地观察着周围收集着线索,可以说两个人都非常擅长警察这个职业。
”除开对非自然和miu的感情,我觉得这一对新的侦探搭档(当然他们并不是miu那两位的那种感觉),是影片最大的亮点。
非自然最好笑的部分还是中堂,只能说クソ不会消失只会转移😂不过我看到快结束的时候还挺担心非自然团队出现的部分是不是有点太勉强了?
当然还是我多虑了,ta们最终还是发挥了具体的作用,不是单纯地为出现而出现。
(因为我觉得作为这种联动电影,或者说share universe,最难做好或者最该避免的就是纯粹为了吸引粉丝进场而强行加入某些对剧情起不到作用的角色或者团队,好在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LM有在尽力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MIU的部分,可能看到胜俣出场是最感动的,这种感情没看过MIU就真的很难理解,他就是桔梗说过的“5年、10年后的未来。
”所以听到他说,“我是机搜的胜俣”,作为观众很难不感慨,算算时间应该是警校刚毕业吧?
还是一脸稚嫩,而且这孩子运气也真是好,一想到他是跟阵马桑搭档就觉得很安心,既能学到东西又能安定地成长,阵马桑还鼓励他说出找到的线索,怪不得推上有人说:小九可能会嫉妒吧?
😂另一个类似的角色是非自然第七集的白井,在电影里看见他有在用力地活着,还是很感动,其实看到他的时候,联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白井在后面还起到了一点小小的串联作用(把非自然和MIU联系在一起,404二位去医院(就你们说合照背景像教堂的那张)的时候,白井正在给六郎送紧急的包裹)。
所以说,在避免为出现而出现的这方面,LM主创们确实是用心了的。
(另外虽然没什么关系,但顺便一说,演白井的这个年轻演员,还演过绫野刚和星野源合作的《产科医鸿鸟》,应该是第一季第五集,中学女生怀孕的那个故事,他演导致女生怀孕的男同学,所以看见他跟绫野刚和星野源在这里面有交集也是有点风与微风。
)哦另外一件事是,之前官方一直没有发胜俣的照片或者在视频里截掉了(因为这事也有些争论),我猜的可能是胜俣和白井其实是同一个功用(同样是惹上麻烦的少年,同样是在经历过后努力活着的年轻人,我觉得这是这个世界观里最宝贵的部分),官方在公布了阵容后可能还是想保持悬念吧(当然这就意味着公布阵容是一次失误),所以后来就避免提到胜俣这个角色了。
(个人猜测,LM官方懒得再吐槽了)(刚猜测完,官方就发了解禁消息,所以看来真是这么考量的)404的部分。
以下部分非常脑残,全是对伊吹蓝的爱,对志摩一未的爱和对他俩感情的爱。
我这哪是去看什么电影啊,我这是跨越半球和时差,穿过相反的季节去看你俩谈恋爱啊!
伊吹蓝主题曲比伊吹蓝出现得早,我听到的时候才理解推上有人说那一刹那直接哭出来的激动,原来在这里我们就见面了啊我的蓝😭两个人出场都是从手部镜头开始(。
导演,好会。
印象里,伊吹蓝的手是在推动车档加速,志摩一未的手是在拿起对讲机,正好一人一边,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总之我性癖动了🥵(当然也可能镜头没有接得那么紧,只是我只记得这两个画面)(看第二遍发觉不仅一开始两人镜头都是手部特写,甚至两人最后一个镜头也都是手部特写——大拇指在抚摸某样东西,导演你也太会了❤️💙所以再拍是不是可以十指头紧扣了(?
)之前好像看到过,十元说她们的戏拍了一天,然后麻生桑也说她拍了一天,但是404这边说的是拍了两三天,再加上看到的物料(服装和场景),那对他们的戏份多少其实还是有点预期的,哪怕觉得差不多没了的时候,又还有一点。
所以也不得不讲,主创团队对404真的是很偏爱了,甚至伊吹蓝球鞋都有两双!
真的是!
看到他另一双新球鞋的时候真是亮瞎我了——什么嘛,之前我还吐槽志摩就那么点戏份还换两套衣服真不愧是都市丽人!
原来伊吹蓝你新球鞋也没少买啊!
你俩这个日子真是过得跟伊吹蓝的新球鞋一样——红红火火!
伊吹蓝被笑话好久那句“欧耶~~~第一个到的~~~”的台词在电影并不是在预告里他跑向公寓的那个场景,我记得是他还在车上跟志摩说的(没错,他在车里用的就是那个撒娇的口气,好烦)当然我觉得最好笑的还是伊吹蓝说完“有种Q露的感觉之后”,志摩一未一脸——“我的家犬他又说听不懂的话了而且我还要把这种话翻译出来骚扰大家实在是太不合适了但是我不说别人也听不懂我只能硬着头皮上”的抱歉——“すみません”——对前面一鞠躬——“すみません”——对旁边二鞠躬——鞠完之后虽然面有难色,但是那份难色里可没有把伊吹蓝摘出去的意思,更不是觉得伊吹蓝犯了什么错误,他只是忠实地翻译了自家狗的意思,并对自己的用词直白感到抱歉罢了。
而且志摩一未抱歉归抱歉,但是从头到尾不管伊吹蓝做什么他都没有说过一个 “不”字:伊吹蓝说他要第一个到,志摩一未没有反驳,到了现场伊吹蓝往前冲,志摩一未没有阻拦,检查房间问伊吹蓝有没有手套,那人得意洋洋地扯出来(真的是扯出来,手套扯变形了都!
(看第二遍发现人家伊吹蓝手套没有扯变形(是我脑补了对不起我的蓝但是你就该手套扯变形嘛))炫耀给他看,志摩一未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故意跟他不服气地斗嘴,甚至连在大庭广众之下突然跑过去跟桔梗打招呼还吓了桔梗一跳,志摩一未也没有批评他。
是包容吗?
应该是吧。
或者是志摩一未已经放弃了?
也有可能,那不已经放弃四年了嘛。
但更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关于伊吹蓝的一切,在志摩一未眼里,已经不存在对错的概念了吧?
他要装逼要逞能要第一个到,那又怎么样,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哪怕不合规矩,会被人误解,也没什么要紧吧?
既然放出狗绳的是我,那去理解狗去维护狗的当然也应该是我。
可能这就是志摩一未四年前说的放弃吧——放弃了让野犬一个人在外面没头没脑地瞎跑讲些无人能懂的话,老老实实把狗领回家,安安心心地跟狗相处,努力去理解狗想要表达的东西,说不定还有一本狗语词典呢——Q露代表什么?
水润又是什么意思?
毕竟志摩一未自己早就说了啊,牵好狗绳,伊吹会很好用,所以他用这四年时间好好学会了怎么牵狗绳——只为了让伊吹蓝成为伊吹蓝。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四年后,我们发现,伊吹蓝居然还是那个伊吹蓝。
因为志摩一未,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狗语翻译器,并且伊吹蓝only.
为了碟醋顺便去吃盘饺子(醋是MIU404)。
看完之后的直观感受是2星,但回看整体,又觉得从切入视角、故事结构建立、演员演绎的角度,逻辑上或者说文学上也自有其道理,就还是3星。
首先是切入视角。
总体来说这还是一个带有悬疑性质的案件,作为观众需要了解整个案件本身,并在事件中理解各方的立场。
叙述当然可以从各个立场角度、从事件的各个时间节点切入,电影选择了某种程度上的当事人视角,这就天然带着叙事主体上的倾向性,从这部电影来说还带着批判性。
对于观影的我本人,对于这个设置可以理解,但我直觉上这个视角没那么直接,而且人物后期反转前期还有信任接纳问题,就会感觉前戏太长,叙事也不够流畅。
故事结构建立方面,随机包裹炸弹事件与关联的员工跳楼事件,倒也是层层递进的完成了叙事任务,就是故事本身比较平庸,事件相关人物的细节对于叙事来说既不够简洁也不够细腻,情绪没推上去。
女主的人设呢,体型瘦削、近似破音边缘的颤音、有点神经质的自说自话,也不是不能理解这样的人会有前后的反转。
但就感受层面,不是受众。
试图理性但最后的结论还是主观,思考的里程也不算没有意义。
正好在黑五前后来看真是应景/恐慌啊,这有点像文化近亲版的困在系统里的人(虽然系统和结果都不太一样)。
设想一下如果入职就遇到这种事件,只有九个正式员工(包括一个别扭属下)但有成百上千的派遣人员,业务无限依赖庞大的自动系统,汇报还得被说太年轻啊啊啊设想一下我就要当场爆哭发疯(是的就这点心理承受力)。
又想到以前很多共事过的电商渠道的,活动期要出差通宵打仗的同事们,再看到那些指责推诿甩锅压榨的一本正经的办公室对话,我就想摔掉饭碗去扇每个人的耳光(ptsd确实还没好)!
最后看着朝阳升起,我心情就是,希望困在系统里反正早晚会被机器智慧代替和消灭的我们,能享受暂时的一点快乐,能回忆起哪怕一点点人类尊严吧🙏里面callback 结实可靠但不能压缩成本所以破产的老品牌,虽然有点老套倒是有意思~和MIU404和Unnatural的联动太可爱了,每出现一个熟脸都是惊喜,说起来忽然觉得舟渡桑和三澄桑应该能成为好朋友呢[思考] 还有就是终于又在大银幕上看到masa了,虽然镜头很少也很满足了。
上次还是去年上影节看的某个男人(BUT我认为那部影片绝对是在浪费卡司!
),masa快去接更多类型的影片吧浪费才华是有罪的…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慎点!!!
】。。。。。
电影中,笕真理香为了报复公司将炸弹放进特价出售物品的包裹里。
有说法说,她这样做是在伤害无辜贫穷的普通人,这一点我并不否认,如果她是以其他的方式直接报复资本家,将受害者将所受到的伤害原封不动地返还给加害者,这当然可以将“复仇的快感”即时反馈给观众,毕竟,没有比“恶有恶报”更让人觉得痛快的事情了。
生活不是电影,开挂的受压迫者终归是少数,成天被PUA“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底层打工人才是常态。
炸弹当然可以是物理意义上的炸弹,但它更有可能是无法排解的戾气、被压迫的屈辱等一系列常年积压的不满。
当一个人的身心都已达到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是没有办法对周围环境做出理性的判断的,而他做出的非理性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往往都是无辜的人。
所有人都抱着侥幸心理觉得“炸弹”不会落在自己身上,无意识地传播着“炸弹”,但“炸弹”的碎片或多或少,总会波及并不处于爆炸中心的每一个旁观者身上。
我们普通人是“炸弹”的传递者、受害者,而真正将“炸弹”制造出来的人们却隔着厚厚的防护玻璃冷眼旁观着底层人的自相残杀。
埃琳娜说,我做事认真,聪明能干,这些本该是优点的特征却让自己疲惫不堪;孔说,我不敢在简历上写曾经是黑客的经历,因为怕又多出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让社会高效运转的能力、经验却成为了打工人的“累赘”?
这依然是一个能者多劳的时代,但不再是多劳多得财的时代,而是多劳多得病的时代。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快递员儿子之前工作过的洗衣机公司倒闭了,所以跟着父亲一起开始送快递。
结尾处,当炸弹快递即将爆炸的那一瞬间,儿子把快递扔进了洗衣机中,试想如果这台洗衣机是一台利润至上,在做工上偷工减料的机器,它是不是就无法承受炸弹的冲击力而导致女孩一家三口以及快递员父子身亡呢?
但遗憾的是,这样以生产性能优良,质量过硬洗衣机的公司最终却走向了倒闭。
而无限度地压榨员工以降低生产成本,打着顾客至上的旗号掩盖为了更多利益的贪婪,这样的公司反而能做大做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2.7m/s是传送的速度,而让它停下的唯一方式是让它承载70kg的重量。
我们处于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可以是数字,效率可以是数字,人同样也可以是数字。
我们创造出数字,却又被数字困住;我们使用着数字,却又被数字定义。
如何在被异化的环境中生存,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考验吧。
日剧迷一定会不断起鸡皮疙瘩的一部电影!明星多到简直是日版《建国大业》(胡说)。当然当然是标准商业片,但好像这样标准商业的日影也是久违了。还是有触及老龄化、过劳死、跨国公司对员工层层剥削等社会问题,甚至借光妹之口吐槽了一些日本国民性问题。光妹这个英语啊,破破烂烂,直到最后骂美国人才顺溜一些,不过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能让他们小瞧了日本人的团结和力量,对吧。哈哈哈。
果然得把两部剧看了才能看明白
定档在双十一也算是极大的讽刺了,同为牛马看到中村伦也那纵身一跃也阻止不了的传送带内心除了绝望已经没有任何想法。顺便想说,mini和unnatural的联动太太太好了。
对得起导编演的招牌和阵容。没有落空。这几年最可以看的霓虹原创商业片,没有把观众当白痴也没有让大家太费解。终于让能说正经英文的说英文。着眼点一二三都特别野木,时长没有浪费圆得蛮好。冈田的戏确实可以再重一点啊。几部剧作联动很自然。 / T Joy
最开始觉得这种社畜侠的角色怎么能让精灵一样的满岛光来演,看到后面逐渐开始认同选角,令这样精灵一样的人都开始被异化,上班就是这么残酷的事情。
补标。题材的视角其实挺有趣的但是故事一塌糊涂...说悬疑推理吧也很单薄,要说贺岁路线吧又不够欢乐。想讲的太多最后啥也没讲好...
映画としては物足りない演出倒是啪酷啪酷炸的经费足足的看起来很牛,但故事整体感觉拍一集剧就够了,拿上荧幕就有点なんかじゃない豪华cast和情怀看着确实是舒服了,miu和アンナチュラル的bgm一出来情怀就赚到了,小满足但除了miu和アンナチュラル客串的部分,就最后去小女孩家拆炸弹和女主抱着炸弹两段还有点那种紧张感…不要抱太大期望会比较好…宣传的有点夸太大
好乱的节奏……刻意把miu 和udi 串进去,尸检还算是保住了《非自然死亡》的温馨度,但机搜几乎就是纯打酱油,为了联动而联动,只剩下Bgm让我感怀了。物流中心也是令人头疼,出了那么大的事前面都在干嘛啊,不早点排除一下购买问题商品的账户吗?人物线隐晦得很,破案后也没有满足的感觉,最感人的是“日之光”洗衣机和平凡的底层快递员,白瞎整个阵容。
没看过相关作品无情怀滤镜,女主整个人设就很……怪,全程看得非常不舒服,从表情到语言她一个人的テンション总是和当下情境相反显得突兀且莫名其妙。花了乱糟糟一大篇就为了传达早就周知的物流界black和心理有病就快去看,我就问你们一个过得那么寒碜的家是怎么能用上那么贵的洗衣机的?下面又怎么会有那么好的宅配box?and,音乐也恕我欣赏不来🙃
剧情走向很别扭,悬疑感很低,倒是搞出很多温情戏
TBS打过最富裕的仗了吧,全资拍摄加国际化加大取景,被东宝调教后TBS终于不是拍SP水准学会拍工整的“柯南式”主题化剧场版了。与之相反的则是野原一部部在下滑的剧本水准,从404就有,到逃耻特别篇和围栏出现,这次和今年的新剧她开始依赖于先定主题再倒退剧情,并且想要给每个角色加上口号式升华的毛病算是显露无疑了,并且是抱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去结果收尾却一直避重就轻的程度。这和她曾经征服观众的底层共鸣已经有点偏离了,不是个好的信号
院线年度人道精神奖。她来她见她罢工,她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她是人民大救星
第2555部,日剧粉丝电影,骂着资本主义,让大家别上班,却以同作者各种最火的剧集世界的拼贴吸引着观众进入到最班味的资本主义。这故事讲得老是通过突然转折,确实就像搞电视剧的人拍的电影,可以不在乎节奏,只在乎是不是之前的剧情,在后面几集圆回来...
没办法太喜欢满岛光和中村伦也和MIU和十元了🥰🥰🥰两星的剧情和五星的演员和五星的客串中和一下
当牛马决心要报复资本之后,回头发现,炸伤的是另一群牛马,累死的也是另一群牛马……喜欢买特价的牛马没惹任何人
我劝绫野刚以后少发ins story骗人!我花1500是为了看你五分钟吗?电影本身就是写这么多屁话扪心自问假不假???对抗血汗工厂需要union啊东哑人!!!!(
从中村伦也跳下去那一刻就开始哭了是野木亚纪子和冢原亚由子以往的水平,udi miu404的大家基本都出来露了个脸希望宇宙能不断扩大下去,世界需要女导演女编剧拯救故事方面,来日本后就特别能感同身受,这种社会系统中的去人性化,世界只不过是个巨大的传送带,我们都是其中的零件或荷物。虽然最后谈不上解决问题,但还是几年前在miu404评论里写的那样,能够让大家意识到问题就足够了不起。果然野木亚纪子是我最喜欢的社会派脚本家,没有之一。//二刷之后发现第一遍虽然台词没有全听懂但理解是到位的,还是那句话,看不懂的有难了
感觉就是在电影院大银幕上看了一集SP日剧,犯罪、调查、反转、动机的设置都没什么新奇,而且同样的制作团队做出来的味道太熟悉,已经审美疲惫了,我也没那么喜欢unnatural和MIU404,所以并没有联动的欣喜。整体就那样的质量吧,不过不失,不难看但也没有太出彩
影像风格和叙事节奏沿袭自《非自然死亡》,毕竟是同一世界观下同一导演的作品,而且《非自然死亡》的主要角色也客串了比较关键的戏份,但就像神探夏洛克上映电影版的时候一样,我仿佛在大银幕上看了一集日剧,不是说这样不好看,就是觉得有点怪。而且很多细节也有点语焉不详不太清楚,部分场景设置也有些违和,比如那么大的办公室,这么重要的时间,只有男女主两个人,而且感觉上他们就很像一种演出来的忙,状态不像一个夹在中间的中层打工人,像一个高高在上的顶层决策者,而这个公司的顶层决策者全程除了开完全没用的会,可以说是毫无存在感。另,因为凶手扣一星。最近发生了很多事,但不管事情背后是什么故事,恕我直言,我实在没办法共情伤害无辜者的出生。杀人,是远在剥削诞生前就被确定为罪的行为,当人挥刀向无辜者时,你的故事我毫无兴趣。
將職場與懸疑進行類型嵌套的社會派推理,從懸念到推理,從人物塑造到議題討論,都不乏亮點,尤其是兇手開篇已死的反轉,稱得上推理最高光時刻,劇本比電影更加出色。雖然案件有兇手,但是電影的真正反派是公司,系統管理的高壓如同一次次服從性測試,逐漸將從上到下的員工馴服,公司利益竟然可以大於公眾利益與生命,整個社會都被綁架了。滿島光的表演低於她的平均水平,沒能處理好角色的覺醒與轉變,相較之下更出色的還是阿部隆史、中村倫也、仁村紗和等配角,與《MIU404》《非自然死亡》的聯動有驚喜,但是也確實打亂了電影自己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