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一部只有三名演员的电影《老兵》,老戏骨金士杰饰演国民党抗战老兵卫国。
有一种悲哀是仅属于自己的日渐孤独。
金自己花钱请仪仗队为昔日战友麻子举行葬礼,在一间破旧的屋里,一群人在流程化地进行奏乐,嚎哭。
金则坐在灵堂门口,没有哀伤与不舍,只有面无表情的淡然与无奈。
葬礼结束,金掏出皱巴巴的三百元,送走请来哭丧的人后,从屋里墙上拿走一张布满折痕的泛黄战友合照,作为对麻子的怀念。
葬礼对于他人来说,仅仅是一单生意,对于金来说,则是战友情怀,是责任和义务,亦是内心使然。
金打电话给二虎说“麻子走了,我过去操办了一下,走得还算体面”。
麻子走了,又少了一名与金共同坚守和等待的昔日战友,这种日渐的孤独只有金才知道其中滋味。
有一种辛酸是坚守信念的躯壳成为了社会摆设。
金的居住地,是昔日的抗战总部旧址,大门破旧,屋内堆满杂物。
金摆上拍照二元的牌子,点上一根烟,等着一拔拔的旅游团前来参观,配合着游客微笑,摆剪刀手…… 金对于游客而言,不过是他们怀念抗战文化旅程中,向亲朋好友证明的一张合照摆设而已。
合照对于金来说,仅仅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
金的坚守与等待并不是为了向往美好幸福生活,而是为了一份承认,就像他所言,我不是为了钱!
而是尚有未了心愿,为了给那些已经牺牲和尚存于世的战友,为自己年轻时的抗战岁月讨个说法。
当电视上新闻播放着关于七七事变的国际舆论、国家导向、社会反应以及人民态度时,金很不屑地关掉电视。
对于他来说,他不需要大放阙词的同情,亦不愿被人义正言辞地讨论。
他只是想被历史承认,给在抗战中付出生命的战友一个交待,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待。
正如金说“还是打鬼子的那些日子痛快,打完了,就没意思了”。
生活对于金而言,是一段漫长的坚守岁月。
有一种痛楚是无人分享的喜悦。
当电视新闻播放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二周年庆典,将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出席,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正视国共两党抗战历史时,老人面流满面,泣不成声。
不计其数战友的七十二年憋屈被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以痛哭流涕的方式,在一夜间释怀。
金是不幸中的万幸,还能活着等到这一天。
第二天一早,他来到小店的电话旁,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用颤抖的手焦急地拔通二虎战友的号码,想与他分享天大的喜讯,可电话那边传来二虎已离世的噩耗。
老人瞬间变得一脸茫然与不知所措,坐在小店门口点上一根烟,在人来人往的街边,慢慢平复内心的哀伤…… 金回到住所,坐在阴暗的房间,借着窗外微弱的光线,打开笔记本,翻到二虎那一页,用笔划去最后一名现存战友的联系方式…… 只是,像金一样坚守岁月中终于等来历史承认的战友,还剩几人?
影片讲述了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每天都有无数的旅客来到他这里参观红色文化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
随着时间流逝,幸存的战友一个个的离开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决定用剩下的时间将战友的名字刻于木板,让他们的这段故事在世上留下一丝印记。
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宣传,选择在2015年9月悄悄上映于几家视频网站,无疑是在默默地向抗战胜利70周年表示致敬。
在当今的内地电影市场娱乐化的大环境下,这样一部扎实的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或许比《我和我的祖国》之流更深远。
影片的整体色调是灰黑色的,时间流淌得非常缓慢。
全片镜头极少切换,绝大多数是固定镜头,镜头就像藏于暗处,被动地记录着佝偻着背、老态龙钟的何卫国无聊的生活。
加之基本寂静的周遭环境,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寥寥可数的人物对白,奠定了本片内敛压抑的感情基调。
导演在五十分钟内设置了三个悬念,环环相连。
最近在看三八线,今天看完老兵眼角有泪。
主流媒体为何不多宣传这类大义和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
老兵坐在纪念堂门口,参观人群离开后,那种孤独感。
下棋的时候,老兵那句:我不要钱。
等等画面,看完内心很激动。
希望我们多多关注这些老兵,算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我们在享受前任浴血奋战得到的果实后的一点点馈赠。
老兵加油!
虽然说电影碍于时局和片幅,还没有做到完美。
但是我依然选择力荐。
我想这部电影,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比《百团大战》之流更高。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抗战纪念70周年最感动的作品,没有之一。
先讲演员,严格来说,这部电影不算是演绎,更像生活。
金世杰老师,作为国宝级的演员,在这一次,将演技发挥到淋漓尽致。
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表演方面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然后说故事。
故事再简单不过。
就是讲述了一个国民党老兵老了的故事。
他独自一人,守着一个红色景区。
独自一人,给故去的战友操办丧事。
他唯一的陪伴,是战友留下的一条狗,唯一的朋友,是一位共产党老兵。
接着说说剧情。
不想说太多剧透,只是提几处感动我的地方。
第一处是卫国老人给战友操办完了丧礼,给另一个战友打电话。
电话里说,麻子走了,我给他操办了一下,走的蛮体面。
那一瞬间,我几乎眼泪就出来。
可能是因为我爷爷也是老兵的缘故。
我依然记得爷爷故去的时候,他的老战友来送他的情形。
那位老爷子努力站直了身体,给爷爷的遗像鞠了一躬,然后说老伙计,你也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轮到我了。
第二个给我感触很深的场景,是老人看电视,电视里播放领导人肯定抗战的时候。
虽然这里有点刻意的感觉。
但是我想那种这么多年,终于被人承认的感觉,肯定很好!
同样的抗战老兵,许许多多的国民党老兵压抑了好多年吧?
最后,当老人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岁月。
身边一个个虚幻的战友擦身而过,冲向前方。
是否也预示着历史的滚滚洪流,也开始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壮哉!
老兵!
一个被时代进步所遗忘的老兵 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 但却被独自困在这个笼子里缅怀过去 他没有任何立场去为自己呐喊 或许已经被时间消磨了他的力气 他们的被遗忘也许是因为人们的粗心所导致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 应该去记住这段历史缅怀这段历史 现今中国抗日战争的老兵平均年龄都达到了90岁以上 他们的人数正在急速下降 他们值得被所有人善待和尊重导演及合作人为了表达对电影题材的尊重没有加入任何的植入广告 想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有意义 导演对电影的用心很深 不想让这段情怀过于直白让剧情更压抑 有一种明明深情但却又故作抽离的手法 让人对这位有故事的老兵好奇 这样用心拍电影的导演也同样值得被大家记住。
剧中,说到打完鬼子就没有了。
十几年(经常说成八年抗战,实际上31年就已经开始了)的与异邦周旋,经过艰难的拼杀,终于赶走了日本鬼子,本以为赶走了日本鬼子可以太平了,不料还要与自己的同胞杀个你死我活。
厌烦了战争,厌倦了各种厮杀,最后却不得不再拿起枪!
为了什么?
真的是如所说那样么?
历史本来就是姑娘,任胜利者蹂躏···········但是历史终究会被还原,留予后人说。
《老兵》:岁月尘封下的无声呐喊在电影的长河中,有些作品如璀璨星辰,以宏大叙事和绚丽特效夺目;而有些则似隐匿的微光,凭借质朴与真实直击人心。
《老兵》无疑属于后者,这部时长仅五十分钟的影片,在2015年那个特殊的年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上映,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却凭借其深刻的内涵,在观众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影片以一位居住在旅游景区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为主角,用细腻且克制的镜头语言,缓缓揭开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前半部分,导演将镜头聚焦于老兵平淡又略显凄凉的日常生活。
他居住在荒凉山村的破屋里,陪伴他的只有一条老狗。
曾经的革命遗址虽每日游客如织,可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只能靠与游客合影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导演通过诸多细节渲染了老兵的孤独与落寞:他给战友办完葬礼后的沉默,打电话给老友听到忙音后默默划去名字的无奈,与共产党老兵下棋时对往昔的欲言又止,都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麻木。
其中,有一幕令人尤为心碎:老兵坐在戏台下看霸王舞枪,正看得入神时,裤管里却悄悄流下了尿液,失禁后的他失声痛哭。
金士杰老师将老兵身体的力不从心与内心的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声低嚎都仿佛穿透屏幕,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
后半部分,随着剧情推进,情感的浪潮逐渐涌起。
当电视里传来国家对抗战老兵的肯定与尊重时,老兵泪流满面,那是多年来被忽视、被遗忘后的委屈与欣慰。
第二天,他满心欢喜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战友二虎,却得知二虎也已离世。
这接连的打击让老兵意识到,他必须为战友们做点什么。
于是,他换上整洁的皮鞋、笔挺的军服,买了酒,缓缓走向村中的山头。
在攀爬的过程中,蓝天白云绿草相伴,这画面宛如《飞屋环游记》开场那段动人的蒙太奇,充满了温情与希望。
终于,他抵达了山顶刻着他们曾经荣光的石碑前。
此时,导演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交融,那些年轻士兵在战场上拼杀的场景浮现在老兵眼前,他们从他身边快速跑过,与敌人做着殊死搏斗,而老兵轻轻哼唱的《大刀进行曲》,将全片的情绪推向了巅峰。
这一刻,观众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了老兵们为国家、为民族所付出的牺牲与奉献。
《老兵》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金士杰老师出神入化的表演。
他无需过多的台词,仅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将老兵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演绎下,老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而是无数抗战老兵的缩影,承载着那段沉重的历史。
同时,导演何一铮的叙事手法也值得称赞。
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战争片套路,用激烈的战斗场面来吸引观众眼球,而是以一种缓慢、沉稳的节奏,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来展现老兵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震撼,在细微处体会到深情。
这种“慢电影”的风格,搭配大量的空镜头与客观视角,使影片带有浓厚的纪录片色彩,让观众更能贴近真实的历史,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看,《老兵》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个体的电影,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望,以及对所有抗战老兵的崇高致敬。
它让我们看到,在战争的硝烟散去后,那些曾经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英雄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他们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以及对尊严和认可的渴望。
影片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应被遗忘,英雄更不应被冷落。
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有责任铭记他们的功绩,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在当今娱乐化的电影市场中,《老兵》宛如一股清流,它没有商业大片的华丽包装,却凭借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它让我们明白,爱国主义电影并非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无需刻意煽情或强行灌输观念,只需真实地呈现历史,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让人们在观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老兵》这部电影,让那些逐渐凋零的老兵们的故事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也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倾听历史的声音,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
希望这部电影能被更多人看到,让老兵们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虽然是个文艺片,故事性也比较弱,共情点可能不是强,但意思我大概看懂了。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姜文之前上节目说过的,他说他们拍电影很想拍出真正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世界是不会有那么多矛盾错杂此起彼伏的事,都是一些平凡普通的琐事,但是在这些平淡普通中,却有着很不普通,此起彼伏的感受。
这个电影我想就达到了这个效果,通篇有什么不得了的矛盾冲突么?
可以说基本是没有的。
都是平淡的叙事,他普通日常生活,接触普通的人下着普通的棋,但俩老头对话给人的感受,却一点都不普通,直击我们内心,这或许就是真实带来的冲击感受吧,这和无数刻意安排的矛盾冲突,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当然导演编剧也是有主要的几个感情点的,不是给我们搞流水账在哪瞎扯淡,他要表达最重要的几个意思,我是看出来了。
一个是对国民党老兵逐渐凋零,却很久没被认同的感伤。
他们的身份很特别,都是抗日的国民党老兵,共产党人坐天下了,可是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遗忘了这些国民党的老兵。
最后镜头那个纪念士兵的石碑都坏了,上面字很明显看到是民国的,老人在哪个石碑下万千情绪,却对导游介绍的各种纪念碑毫不理睬,这很明显,里面没有一个是他的兄弟,我们不得不承认遗忘了这些老兵很久,直到13年才给他们各种福利。
但就像老人说的,我要的不是钱!!!!!
他要的是尊重和承认!
尊重那些在战场上死亡的300多万国民党将士!
不过好在今天政府也记起来了,五年前的阅兵,不知道是多少国民党老兵的愿望。
可惜他们无数在等待中逝去的兄弟,当生命抵达终点都没看到这一幕。
不过等老人们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应该会最先告诉他们吧。
第二是对民族同胞手足相残的悲悯。
这个我也很不爽,因为一小部分资产阶级利益,发动数百万同胞厮杀,里面有无数曾经的抗日英雄,互相有组织残杀,他们没有死在日本鬼子手上,却死在了曾经托付后背的兄弟手上!
这简直是可笑的!
这场战争应该永远定在民族耻辱柱上的!
我小老百姓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我很清楚,国共共同执政最受威胁的,就是国民党资本家利益,从这一点,我就有理由相信他们更渴望发动手足相残!
在哪个特殊年代,老蒋最后发动了战争,,必将被后世万人辱骂。
老人片中的情节也让我感慨,他说我打完日本鬼子就回来了!
打日本鬼子是真的痛快!
打完鬼子,后面就没意思了。。。
他没接着往下说,我们都明白他什么意思。
第三个是老人把手中获得的胜利糖果给到我们,也把保家卫国的重任交给了我们,希望我们带着他们的胜利,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强大。
最后他缓缓退出了历史舞台,和我们说“去看看老朋友”,叫我们“回去吧回去吧。。。
”直到下台的最后一刻,老人用最后的力气,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曾经的样子,让我们感受一次他们当年引以为傲的气质。
即便对面是天下第一剑客,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因为狭路相逢勇者胜!
即便最终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虽败犹荣!
这就是我们老一辈曾经的魂!
舞台谢幕了,老人也跟着曾经的兄弟,缓缓离开了我们。
我曾经看到一个摇着扇子的人,说我们中国自古不尚武也不善战。。
我承认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尚武的,自古都讲究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但是如果说我们国家不善战,今天的中国它就不姓中,姓日了!
如果我们不善战,朝鲜现在已经姓美了,甚至中国到底现在姓什么都不知道。
在那么落后的战术武器和装备的环境下,即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还是能大声说,中国赢了!
我们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犯我中华者,虽然必诛。
我们是不尚武,但我们善战,而且敢战!
那些精美精日甚至精印度的人,哦不,它们不能叫人,我想前一辈要知道后辈会出这样的畜生,他们一定会先把这些畜生踢到战场的第一线,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民族,什么叫做国家,什么叫做他妈的战场!
历年来以抗战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题材一向很多,电视剧为了收视率以手撕鬼子,裤裆藏炮弹之类的剧情赢取观众,而电影这个有点节操的地方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雷人情节但是消费抗战题材这个例子也多不胜数。
而这又分为广电亲批不看票房的红色电影比如《开国大典》,和名导为了展现自己情怀而拍的抗战片比如冯小刚的《集结号》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出现了更多的关于抗战的电影,而偶然发现的电影《老兵》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个低成本的电影,没有出名的导演,没有出名的演员,没有强有力的宣传,甚至片长1个小时也不到。
总之没有任何吸引现今年轻人的噱头,这部片子大量充斥着黑白和灰暗的镜头,基调沉闷。
然而以打发时间看这电影,没有任何期待,却带着满满的感动看完。
片子刚开头就有长达数秒的黑屏,只有逐渐响起的哀乐。
镜头逐渐拉远,离世之人的画像在屏幕中央,伏哭在地的年轻人声音夸张而不带感情,左边是面无表情的奏乐之人,右边是低头抽着烟的老头,给初看此片的人唯一观感就是又像是一个消费战争消费抗战老人的片子。
出于点开了就看完的心态,耐着心再看了两分钟,镜头转至老人哆哆嗦嗦的从包里掏出钱,穿着丧服的人脱下丧服随丧乐队离开,才恍然大悟,夸张而没有感情的哭声不是因为演员演技不行,而是演员他演的本就是一个职业哭丧员,哭只是他的工作而不是人。
作为这部影片唯一的主角——老头卫国。
片头就是他帮他的战友操办了一场“体面”的丧礼,虽然参加的人员只有他,还有一只叫家福的狗。
卫国已经90多岁了,居住在一个红色旅游景区里,每天依靠和参观的人合影的钱过生活。
参观的人匆匆的来匆匆的走,带着一时的感叹又转眼间忘记。
有人问老头子你以前是哪个部队的啊,老头沉默以对,为何不回答呢?
因为他的身份是国民党的抗战老兵,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为国家奉献生命,现在却不被承认拥有同样的抗战老兵的待遇,就像片里老人说的我不是为了钱,剩下的话藏在海碗的酒里,藏在低哑暗沉的二胡里。
片中反复出现了新闻联播,从最开始老人听到日本不承认侵华行为而关掉电视,到听到习大大说国民党抗战老兵同样值得尊敬而哭的像个孩子。
老人想将喜讯分享,却又得知战友逝世,一个通讯录里,都是被划掉的名字,都是曾经的战友,都是已经离世的人。
大悲后的老人,带着刻有回忆的木板穿着曾经的军装离开家,小女孩问爷爷你去哪啊?
爷爷去看看老朋友,当时就让人泪流满面,是的我只是去看看老朋友,整理他们的坟冢,给他们坟钱放一碗烈酒。
这是一个让人用笔写不出来的故事,一个老戏骨,一个年轻导演用他们的诚意带给我们呢的观影感受,影片有很多细节都处理的很到位,无法一一列举,真心值得一看自己感受。
英雄已然流血,不应再次流泪!正确的看待历史,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向所有卫国英雄表达最崇高的敬意!金士杰先生的表演,无可非议的精彩,赞👍
画面很美,难得国产片画面这么大气的!摄影师——薛斌。演员也蛮到位的。可惜的就是本子太浅了。
一般
最后部分很精彩。
不知为何总是无法欣赏金老师的演技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福山“历史终结论”的错觉,一件事15年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但怎么会知道事态之后到底如何发展?也只有老兵们走时定格的那一刻,才是他们历史真正的“终结”。长期经营舞台事业的金士杰老师戏实在太好,好到在电影中往往会凌驾电影本身,每句台词明显都经过推敲打磨,反而显得失真,好的电影还是需要导表编美摄,各个环节相得益彰合成的化学反应,长板太长,也是不行的。这应该也是金老师北上阶段最想接的一个角色。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老兵不死,国还于民!
金士杰的独角戏。尤其是最后在山顶唱抗日进行曲的一幕,演得表现力喷张。导演也用心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
在通讯录上划上最后一条杠。满是心酸。故事的结尾太感人。大赞金士杰演技。
很感人,催人泪下
向他们致敬!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主人公根本就不像90多的人,当然其实也很难找到90多的人来给你演戏,但你动作这么麻利是否还是有点..... 桶蘸价值体系和现在尚不相同的时候的历史产物,作为非官方的作品出现了der Mann der nicht genannt werden soll 的名字和声音还是有点惊人的
抗日战争我党牺牲60万,国民党320多万牺牲。。。有些话作为党员不能随便发表。但是迟迟到2013年,才有人意识到这些国民党老兵也是需要大家去关注的
全靠老戏骨撑着!
没意思
热泪盈眶,历史就是历史,任何人也改变不了,那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而做出贡献甚至牺牲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都是我们的英雄,不论出处,不论身份。片中一句台词道:咱们都是小老百姓,那些事,咱们都做不了主,只为吃口饭。是的,他们都是老百姓,但是他们都为我们民族做出了最无私的牺牲,如若不能记住他们,不能尊崇他们,那我们的民族还能剩下什么???另,金士杰的演技,我五体投地
只有情怀,这50分钟也太单薄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