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金像奖里面,唯一引起我兴趣的一是《翠丝》,二是《沦落人》(还没来得及看)。
《翠丝》之所以让我觉得动容其一是因为它的主题——LGBT,其二则是姜皓文独挑大梁。
姜皓文一直在香港电影中担任不同配角,这一次终于能够担当主角,而且还是“女”主角,这无疑对演技是一个大大的考验。
看完电影我觉得姜皓文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尤其是在“做女人”之后,那份自然和畅快演绎的淋漓尽致。
再说回电影本身。
电影是关于跨性别人士的,并非主流LGBT电影(很多LGBT都偏向于讲LGB的),影片中姜皓文扮演的大雄是一家眼镜店老板,虽然在外总是文质彬彬,家庭美满和睦,但其实他一直受到性别认知的困扰,每天上班他都会去到自己办公室换上女性内衣内裤,方才能让他感觉到真正做回自己,在他骨子里他一直觉得自己就是女儿身,正如hocc《汽水樽里的咖啡》里唱道男人的粗犷身体 装了女人心我有否心理问题大雄也一直认为自己是女人灵魂却进错肉体,然而自己却也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他深知自己是跨性别者,却始终不愿向家人坦白,向朋友坦白,甚至自欺欺人过着看似美好完满的婚姻生活。
阿邦和Darling哥的出现是导火索,也是大雄的救世主,Darling哥曾是粤剧名伶,也是一名跨性别者,而阿邦则是大雄朋友阿正的男朋友(gay),在和阿邦的交往中大雄开始慢慢正视自己,在一次为Darling哥梳妆打扮换女装去酒吧蹦迪中,Darling哥离开了人世,这对于大雄来说是一个打击也让他认清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于是他决定回家坦白,甚至鼓起最大的勇气用行动去证明自己是女人,用行动去表示自己对于这副身躯的厌恶,最终他活出自己,他接受变性手术,让自己后半生人生在“不后悔”中渡过。
可能会有人觉得大雄很自私,亦或是很可怜,其实谁何尝不是自私的呢?
片中大雄太太曾暗示她早已知道大雄喜欢着女装,然而她却不闻不问,只知将自己生活经营包装的完满美好,不是人人都能像《丹麦女孩》里小雀斑老婆那样,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无法大度无法原谅,大雄也理解,所以他选择离开不打扰。
最近在看《与恶》,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对一件事情的结果做判定,做评价,然而归根结底,究竟为何事情会走到这一步?
难道我们永远都只能做“收拾烂摊子”的那一个?
对于LGBT这个维度也是如此,我们不理解,不了解,我们从未走近过,所以我们妄下定论,给这样的群体贴上“精神病”的标签,然而我们却不知道这群人在黑暗之中的挣扎。
我们开始指责,开始带上有色眼镜看待这样的群体,但事实是他们不过也是普通人啊。
难道我们的性别真的只能由染色体决定?
难道社会规定我们只能爱异性?
然而最讽刺的是许多与社会道德价值观有悖的行为能在阳光下大肆发生,在人们的默许中盛行,但一回到这群并无他害的群体我们却做不到包容和理解。
更有甚者还会将“同妻”的悲剧怪罪在这群人身上,确实,LGBT群体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然而普罗大众就没有错了吗?
如果我们足够包容,如果我们愿意走近他们一点,他们需要以这种极端方式充当自己的保护色吗?
这样的电影,是对大众视觉和观感的冲击,也是对大众传统价值观的一次冲击,然而多少人在看到主题是LGBT而选择弃片?
如果我们连对电影都无法包容,那何以包容这群和我们本身没有不同的群体呢?
你可以做到不拥抱,但请不要成为指指点点的那一类。
人耳朵如果进了水就会像有个小水球在里面晃荡,还不时发出“咕咕”的声音,特别不自在。
所以自己身体的隐疾只有自己最清楚(包括秘密),所以早早发现这些问题,并正视自己才会有更多的解放、自由、相对就减少了一些周围不必要也许牵绊一生的痛苦。
但人能做到坦露自己又谈何容易,所以这恰恰就是影片的可贵之处。
也许会有人说故事安排太假,不真实,但我认为影片在点点滴滴,徐徐展现中自然地演出了主角们在人性中得到同理性的部分并为之感动到理解的柔软,甚至在某一两个发光的瞬间看到了这个压制的社会依稀一座可贵的桥梁。
最后,真得希望这样的桥会越来越多。
新普九零后导演李骏硕是个有想法的人,在香港电影不景气的现代怎么拍香港人自己的影片,他是有突破和思考的。
电影非常顺畅又不拧巴,也反映出全世界地域、潮流、新思想对传统香港文化的冲击。
也暴露出了香港存在的一些社会性问题。
这是一位非常有前途的导演。
影片的演员们也很给力。
大赞姜皓文和惠英红两位男女主演,配角们大多也都演得很到位,特别是香港老演员袁富华(饰演打铃哥),他有当年香港烟火人间的影子,轻松自然乐天悲情的香港普通市民。
《翠丝》收到了它要表达的反馈,我很喜欢这样一部作品,希望导演带着他的《浊水飘流》能在第十五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中取得好成绩(竞赛单元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一次看跨性别者的电影,居然哭的如此稀里哗啦的。
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大雄和打铃哥穿上女装那一刻以及去酒吧蹦迪的场景。
原来那些内心渴望成为女性的人是如此热爱首饰长发那些bling bling的事物的。
让我明白自己拥有的性别可能也是他人十分羡慕不已的。
阿邦鼓励大雄选择变性说的那番话也十分深刻,他说你选择结婚是对自己老婆、儿子和女儿的不负责任,正是因为你的懦弱而导致他们的不幸福。
可是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勇敢的,而且是在这么传统的社会环境下。
后来大雄决定回去跟老婆坦白的那一场戏,看得我内心很痛。
是啊,的确是因为你的自私而导致这么个结局。
他老婆说了一句话,你不要再说了,我不愿意听,你以为我真的不知道吗?
能不能就这样骗我一辈子?
大雄却说他决定变性了。
他老婆是自私又无助的,而大雄是勇敢又自私的。
但是无论如何啊,即使到了50岁才来变性,才决定真真正正为自己而活,这种勇气真的值得钦佩。
因为很多人就觉得,人啊就这么一辈子好了,不想做出改变,因为担心后果自己承受不了。
但其实也并不是那么难,因为大雄告诉了他的好朋友的时候,他没有作出任何反应除了觉得自己很笨没有早点发现之外,他还带着阿邦和打铃哥一起化妆和蹦迪。
支持你的,永远是爱你的人。
到后来,大雄去找他妈妈,当时他妈妈说了那句话真的太触动了,“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我生的”,她很明白自己儿子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她也支持他做自己。
Love wins, as always.🌈🌈🌈
《翠丝》“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是《霸王别姬》里“虞姬”的唱词,却出卖了我的心思,虽是男儿身心却嵌着蕾丝,我就是女人只是上帝在造人时失职,还好勇气战胜了怯懦的心智,回归真实自己的我在想这世上还有多少人不能也不敢遵循自己的意思。
纯正的港片还是味儿正,故事没有达到得奖的水准,但是各路配角的演技都是封冠的级别,如果你有坐得住的耐心和细细品读的精力,你可以看这部电影,如果没有,不推荐!
不建议!
QJ
这应该是姜皓文离金像男主最近的一次了,当年如果没有黄秋生的《沦落人》,单跟剩余的几个入围的角逐,机会还是大大的。
不过,袁富华和红姐舍我其谁必须提前预定最佳配角的演出,让姜皓文这个千年老配在对戏时确实有点招架不住。
我会在想这个角色如果从对手戏或者变装后的效果这些角度考虑(当然不排除制片方想通过姜皓文的硬汉风格制造反差),如果让梁家辉或者任达华来演应该更能hold的住。
和袁富华的darling哥一比,姜无论穿内衣还是变装去酒吧,都不太翠丝,差在了气质与细节把握,感受不到那种自内而外的纯粹的快乐。
这个作品让我更多的了解到T这个群体,原来以为就是纯为了High或者迫于生计,其实T们不是,而且和G的0也不一样,T们是从心底和认知中认为自己就是另外一种性别,并且渴望转变,就像D-Wade的儿子来自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困扰。
其他人可以在出柜与否的边缘徘徊和继续享受着,而留给T们的选择除了片中说的“受虐狂”似乎并不太多。
佳片推荐:《翠丝》,被称为港版的《Danish Girl》,也是华语影坛第一部实验性的探讨Transexual主题的影片。
姜皓文饰演的51岁中年男士,与惠英红饰演的妻子有一双儿女,但一直压抑着自己男儿身女儿心的本性,直到童年好友阿正(同志)的同性伴侣带来他的死讯,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勇敢地作出了变性的选择。
立意与剧情其实并不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演员的表演,姜皓文真的是被忽略的好演员,众所周知,出演此类影片是需要极强的细节把控能力的,姜皓文并不具备小雀斑或是休格兰特或是哥哥那样的特质,但凭借实力,照样把角色刻画得出色到位,而惠英红也把一个长期没有夫妻生活,只为维持面子与尊严的传统妇女在无可挽留时的奔溃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二人之间的对手戏,值得所有电影学院学生当作范本学习。
本片已经斩获了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女配等重要的表演类奖项。
有着那么多演技精湛的好演员,谁能说港片已死?
年龄越长,越觉得命运有趣。
上天早早对你有了安排,起点和终点是在同一位置,但是时间纬度却不同,要你自己领会。
出生的那年,计划生育抓得正紧。
为了生我,老妈产房大出血差点被阎王爷唤了去,生下我后老爸也因超生进过局子。
据我外婆描述,生下我后老妈就把我送到了当时还没结婚的舅舅家养活,把幼小的我放在里屋樟木柜里,半掩着门,外婆就坐在正屋门槛旁,一边提着耳朵留心我的呼唤,一边守着大门口,有人来了就赶忙迎到院里说话,绝不让街坊邻居踏进屋门半步。
暂且不说我在柜子里不哭不闹多么争气识大体,单是听到出生后就在柜子里躺了一个月这样的剧情我就已经心里妈卖批,抬头望着这恶趣味的上天,鼓掌围笑“干得漂亮,Bitch!
”外婆就这样把我带到了六个月大,非常的不容易。
于是我疑问就来了,我问我妈,计划生育抓这么紧,你还生我干什么!
正在扫地的我妈腰杆子突然挺直了说:干啥?
还不是为了生个男娃,指望你传宗接代!
我听后内心杨幂同款苦笑,再次睥睨苍天,唾沫横飞“Bravo,son of Bitch!
”翠丝的主人公是个要做变性的50多岁的老男人,可见,变性对于跨性别者来说是内心永恒汹涌的渴望,这份渴望不过时、不褪色,甚至每当你打开时都一如最初时保有那份新鲜和活跃。
同样的对于身为同志的我们来说, “出”或“不出”这也是一个恒久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活过。
有人评论说,这么大年纪还不顾妻儿折腾?
我只能淡然“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切的不合理现象背后其实都有着最为合理的部分,并非每个人都能够看到。
谎言中往往最能蕴藏生活的真相,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探究。
痛苦的源泉就在于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许多不得已。
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而不幸又不能共通的,不幸的表现形式千奇百怪。
今天你因为生活的苦难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明天我因为生活的压抑亦可浓妆艳抹,鬼魅众生。
搬到台面上,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今天我笑你老婆传销被抓,锒铛入狱。
明天你笑我儿子搞同性恋,不知廉耻。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你甚至不用撕开来看,你只需定睛就能发现人生百态,作为生活主角的我们,你笑笑我,我笑笑你,落幕后各自江湖依旧,柴米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
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去品,平凡的生活依旧,没有人替你去过。
物竞天择,人类是惯会趋利避害的生物。
人是可以得过且过的,有人可以一辈子不出柜,把秘密带进坟墓。
单身的时光游戏几场恋爱,婚后也用钢铁般的心智对妻儿尽责。
我礼貌的回问他:这么晚了还不睡在干嘛?
他说:刚草完老婆的逼。
我只能为他鼓掌,他说: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我手机打过去一个赞,随手拉黑,真是可会了,引起老娘的不适。
我只叹他们是聪明人,不得已听从生活的指令,无奈中却也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适者生存,不适者痛苦生存。
他又有什么错呢,能够让自己活得舒心一点可以理解。
以后看着儿女成群,想必他也会像主人公佟大雄一样“我忽然有一种感恩的感觉”。
只是,以谎言为根基的戏,做的再全套再完满,这个中真的有对得起谁么?
你什么时候才会坚定地想要做自己呢?
为什么做自己这么难呢?
因为真正能够直面自己的人很少,能够将自己解剖开来认识自我的人更少。
出柜,从来不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你与他人与世界的抗争,它首先是你与自我的抗争和救赎。
出柜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阿邦对大雄说:如果你可以活到80多岁,你还有30多年的生命。
是啊,如果我能活到75岁,我还有48年的生命。
这是一个事关48年往后余生的选择,不可逆的选择。
出柜又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在于它并不能决定你往后的生活是否一定会有幸福。
因为人会懒惰、会嫉妒、会贪婪、会作妖,生活依然有众多过不好的可能。
任何动机不纯的的出柜和草率的决定都将被生活一个个耳光回敬,你就在这回敬中品味痛苦与成长。
每个社会和时代都有自己的选择,剧中“打铃哥”所生活的时代“跨性别”这个词都是没有的,他作为男扮女装的花旦艺伶更是不人被看得起,但这依然不能剥夺他生而为人,正视自我的权利(该句摘自某影评)。
他是个善良的人,也是个坚韧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者袁富华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金马金像的双料最佳男配。
金马评语四个字:浑然天成。
在剧中那一低头、颔首,下颌微颤间尽显人间无奈。
后续更是在落幕前贡献了一次情感高潮的蓝莓之夜。
我本是女娇娥,恨天生做男儿郎。
错位的人生,最是无奈。
再次画上精致妆容的他已经芳华不再,他也曾是冠绝一时的名伶花艳红。
如今朝闻道,夕死可以。
爱若虚假,终将褪色。
爱若真实,有何不可。
Jolin在金曲奖发表感言:在任何时刻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某种少数,所以我们更要用同理心去看任何在我们身边的人。
这首歌献给总认为自己完全没有机会没有选择的人们,你们一定要记得选择自己,支持自己。
我拒绝可笑的隐忍,我更拒绝无奈的悲壮,生命中的隐忍和悲壮不该用在这么可笑的事情上。
我只想和一个心爱的人平平淡淡过一生。
最好的报复是美丽,最美的盛开是反击,多和自己较劲,少向他人索取,不祈求陌生人的善意,但同时热爱这个世界。
同志也好,跨性别者也罢,少数群体需要的或许并不是理解,而是一个出口去呈现真相,结束压抑多时的谎言和欺骗。
上天将你生为同志,是他相信你可以带着这个身份过好一生。
而答案,冥冥之中已经藏在你的过往,你的内心,去探求吧,进而指引你的未来,愿你深柜深得舒心,出柜出的坦然,不在出柜中爆发,就在出柜中“梭哈”,“一切尽在卡牌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永远不要忘记:要加油!
我们相依为Gay,啾咪!
无意间看了一部香港电影,关于跨性别群体的,让我颇有触动。
主人公阿雄是一个50岁的中年大叔,有了二十几年的婚姻,有老婆,有一儿一女,有菲佣,有一家眼镜店。
他准备送儿子出国念书,女儿已结婚待产。
他们家养了一条漂亮的萨摩耶。
店里有两个店员,生意并不辛苦忙碌,随时可以回家,遛遛狗,看看报。
他老婆时常去茶馆听听戏,兴致来了,自己也扮上唱上两曲。
生活看上去殷实和惬意。
因为一个陌生人的电话,他的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这个电话是他高中的好朋友的妻子打来了,这位妻子是个年轻的男孩,同性恋人。
几年前,他们在英国注册结婚。
他说阿正在伊拉克意外去世了,希望他的骨灰能回到香港,落叶归根。
这个电影的社会深度从这一幕蔓延展开。
﹏﹏﹏﹏阿正的妻子阿邦在香港入境的时候,骨灰被扣押,香港还没有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相关法律。
阿雄主动帮忙,跟阿邦有了频繁接触,聊到了很多往事,勾起了很多回忆。
﹏﹏﹏﹏他做梦也越来越频繁。
梦里,高中三个小伙伴他阿雄、阿正、阿俊,时常去那一滩清澈翠绿的湖水。
他们嬉笑打闹,无忧无虑的画面多么美好,而又多么梦幻得易碎,给后面剧情的张力埋下了伏笔,形成撕裂感的反差。
﹏﹏﹏﹏他羞涩胆小,阿正格外照顾他,渐渐在他心头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他从小对女性的服饰和装扮有莫名的喜欢,越长大,这种感觉越强烈。
他越来越讨厌他男性生理特征的躯体,他也不知道怎么办。
﹏﹏﹏﹏他的父亲被劫匪杀害,这一家庭的变故,迫使他不得不充当男性角色,强大起来。
辍学,在他叔叔的眼镜店打工,一干就二十年过去了。
他母亲为了他生活得有尊严和体面,为他包办了一门亲事,就是现在的妻子。
他也完成了作为一个老公的责任,生儿育女,抚养家人。
但他真的快乐么?!
无数个夜晚,他在噩梦中惊醒,他时常梦到阿正牵起他的手,他们赤身在湖里相拥。
他得多么无助和惊慌失措。
他内心深处爱着他的好朋友爱了那么多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的发达,他应该慢慢认识到他是属于跨性别者,他不是同性恋,也是不异装癖。
他虽然有着显著的男性特征的外形,但他的内心坚定认为他是一位女性,他渴望像正常女性那样生活。
但他又犹豫了,他觉得他的人生已过了三分之二,他现在有家庭,马上要当外公了,就这样波澜不惊的过下去,对谁都是最好的安排。
他只能压抑自己的性特征,继续扮演着丈夫和父亲的角色。
在办公室的阁楼里,换上女性的内衣,躺下,蜷缩着那一刻,才能有丝丝安全感和慰藉。
这一幕看得让人无比心痛,悲凉感隔着屏幕一层一层渗透出来。
他说无比羡慕阿正,能够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一名自由摄影师,游历全球各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生活。
阿正的妻子阿邦鼓励他说,其实阿正也一直爱着他,牵挂着他,他也能感受到你有同样的情感,只是彼此没有捅破。
不管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他喜欢的是你这个人,他希望你能幸福快乐。
阿雄,阿俊和阿邦把阿正的骨灰洒向维多利亚港后,在阿邦的鼓励下,向阿俊坦白了自己隐藏多年的秘密。
阿俊痛哭流涕,觉得自己像一个傻子,活得如此低俗,而你们如此坦荡面对自己的情感。
真挚的友情,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我无须过多解释,你全都能理解和明白,并义无返顾地支持和相拥,这是世间最动人的情感之一。
﹏﹏﹏﹏阿雄和另一位故友,也是跨性别者,在阿邦和阿俊的帮助下,换上女装,四人一行去酒吧,痛痛快快地释放了压抑多年的自己。
这一幕是全剧最明艳,最有活力,最有朝气的情节。
那位故友年迈,突发心脏病当天离世了。
他是含笑离开的。
那一天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也是活出真实自我的一天。
这位演员袁富华,演技实在是太好,表情和动作入木三分,很细腻,富有情感,那种忧伤,那种无奈,特别动人,他因此片获得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阿雄被他儿子在酒吧门口撞见他的女装扮相,他恐慌许久,回家决定向他老婆坦白。
他老婆扮演者惠英红,实力派没得说,但这场全剧最高潮的争吵的激情戏,她用力过猛,有点神经质的感觉了。
结婚多年,阿雄以肢体接触恐惧症为由,没有跟她同房睡,她应该早有察觉,她还以为是她老公喜欢男人,不喜欢女人,或是在外面有外遇。
她竟然说出一、三、五她可以扮男人配合他,他来扮女人这样失去理智的话。
女人卑微到这种程度,不是可怜,而是可怕。
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个女人离婚后,在这个社会无法生存,会受到歧视。
这种观念还教育到她女儿身上。
﹏﹏﹏﹏这场激烈的争吵持续了十分钟,两个人不停拉扯,十分惨烈。
女方坚决不同意离婚,以死相逼。
我以为会出人命,没有。
最后留阿雄一个人倒在地上,撕心裂肺地扭曲自己的身体,毫无尊严。
他用剃须刀割自己的下体,那股深入骨髓的刺痛,是何等的绝望。
我当时就在想,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有的人来说无比艰难。
我们属于普遍情况的人来说,顶多是遭生活的罪,但社会上有些群体,他们不仅仅要遭生活的罪,还要遭身体和心灵的罪。
长期精神上的折磨比身体上的痛楚更致命。
阿雄的儿子年纪轻轻,吸毒,约炮,吃喝玩乐,不学无术。
阿雄的女儿怀孕期间,她老公多次出轨,还装腔作势说有多爱她,不要跟他离婚。
男人不要脸到这种程度也是卑劣到了极致。
阿雄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需要人照看。
阿雄的老婆有洁癖,十分强势,对生活要求苛刻。
生活残忍得无法直视。
阿雄生活了五十年,他怎会不知其中的苦和难,但他还是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七个月后,跟他老婆离婚,做了变性手术。
她穿着优雅的长裙,戴着精致的卷发,化着精致的妆容,佩戴着精致的首饰,坐在海边,喝着下午茶,看着她女儿发来宝宝的视频,她当外婆了。
她叫翠丝,她的自信和从容,美极了。
这是她母亲的名字。
她母亲虽然已经不记得很多事,但她记得那个引以为傲的儿子。
她摸着她的脸,摸着她的头发,一遍又一遍,她说我知道你小时候很辛苦,这么多年受苦了,不管你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我的孩子。
翠丝默默流泪,逗她说,妈,你知道么,我改了名字,叫翠丝,你的名字,我觉得好洋气呢。
她母亲哈哈大笑,其实这是穷人家的孩子,女孩子不受重视,随便取了父母的名字一人一字。
她们相依站在山顶看着风景,好温情。
那一刻,我红了眼眶,多数的父母其实是最懂儿女的,最不愿看到儿女受到伤害和委屈。
她去看了阿正在香港的摄影展,也是他的遗作。
她走在一面电子墙前面驻步,那是曾经的他,她说再见了,阿雄。
她手捧着一本阿正的旅记,放在胸前,眼看着窗外,任由列车驶向远方。
或许她沿着阿正走过的足迹游历远方,或许她寻一个阿正住过的地方安度晚年,又或许她和阿邦心里守着同一个人相伴余生。
一生只爱一个男人,翠丝她做到了。
一生只爱一个人,阿正也做到了。
这样的情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太纯粹,太圣洁。
看到影片这样的结局,我的心里是暖暖,眼眶是涩涩的。
“这部影片通过对特殊群体的观察和她们的生活境遇,激发我们对生活的反省和自省。
”我们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踩在脚下,卑贱得如尘土。
是一种生活状态。
我们纵使全然了解生活的本来面目,但我们也绝不妥协,绝不向现实低头。
我们拼尽全力,与它一搏。
生活不让我们好过,我们也决不轻饶了生活。
我们昂首阔步,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即使遍体鳞伤,也无怨无悔。
因为就此一生,这是我的一生,我们才是最应该对自己负责的那一个。
图片来源网络文案属原创 需转载请联系小兮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一路小清兮”如果喜欢 别忘了点赞和转发哦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那么人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随着知识 年龄的增长,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从社会学的茶室交易到如今的跨性别者,我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但是转念一想,如果这是你身边的人就是你的父亲母亲,你还能接受吗?
答案显然是需要经过很努力才能得出。
这个社会没有公开承认的事情那就是问题,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也很难让上一辈搭上潮流快车,其实我感觉当今社会大多数的理解就是好奇,因为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所以装出一副理解的样子,满足的还是自己的窥探欲。
真正的理解应该是泯然于众人,不觉得惊奇,不觉得无理,不觉得错误。
很难做到吧,因为我就没做到。
世上只有一个翠丝,世上有很多个翠丝。
性别不止男女,性事不仅上下。
这世界繁复,这世界简单,如果单从一个人的生殖器去判定一个人的性别,一元。
如果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多元。
看不懂、听不惯的事情很多,善意的人,会倾听,会思辨,会尝试包容。
偏见之人,有歧视,闭耳目,棒有恶言语。
男权社会文化语境下,大众审美屈从且单一,何为美,何为丑,成年男性的气质就只有一种吗!
阳刚有无标准,能否量化。
女性只有高挺的乳房,脱毛的腋窝,及圆润的屁股才算靓吗。
没受过美的教育,就难言审美,知美,不懂美感,不识情趣。
眼中尽性器,短视且粗鄙,丑陋又可悲。
也许一个善意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至少改变一天的心情。
井底之蛙多诽谤,特立独行影孤长。
人们长讲:一生一世。
如果一世是一个世纪,一百年。
那一生不过几十年。
人类社会有两点公平的,一是无论贫富贵贱只能活一次,二则人生几十年,没有人能预知自己的寿数,给每个人留下一个最难的谜题。
生活相同又不同,是在有限的时间,做自己,还是在有限的时间,去做无数个他人。
答案会比未知的生命终点更难吗。
比较失望。剪辑拖泥带水,台词空喊口号,强行大团圆结局,表演也不在同一个状态内,黄河的角色尤其出戏,红姐则是用力过猛,姜皓文不功不过,只有袁富华让人眼前一亮。三代人三条线没有完整叙述,越到后面越像一盘散沙。只剩下不够引人入胜的猎奇噱头和难以深入人心的社会意义。
打铃哥确实是最出色的角色,其次是儿子,再次是太太。
中规中矩的性别认同议题,最大的困扰是与身边人尤其是家人的伦理关系。特别不喜欢演阿正伴侣的演员或者说是不喜欢这个角色吧,一副“傻白甜”的自我状态。
导演的镜头感和故事布局很好 好几处看着角色的生活日常就几欲落泪 到了片尾主角获得母亲认可的那一刻顿时叫人泪如雨下 几位演员都非常好 每个人都把感情演绎得无比真实 仿佛在看一部纪录片 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寻找自我认知的漩涡里 又有几个能真正找到自己 找到的人 到底是有福的
能够看出来创作者的用心,比如特意编排了戏来提醒观众异性恋也会乱性;设置了各种立场的人物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有直白的吐露出对香港边缘群体权利缺失的不满。但很可惜,这些优点在无法真实表达出真挚的爱情的状况之下变成了浪费,只靠主要角色干嚎实在有点吃力不讨好。
刻板,做作,选角辣眼
后面实在太拖了,一直收不住的感觉。有些台词和设置也过于刻意,低于预期。
连看二部比想象中好太多的香港本土作品,每个演员都发挥出色,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并理解这些边缘人,尤其这部边缘人里的边缘人。1. 姜皓文粗壮的身材(目测180以上,还很壮)+黝黑肤色+毫无gay气才让tracey这个角色更有戏剧张力,让他渴望成为女人的难度无限加大,如果让娘炮且毫不纠结的漂亮男孩演trans就太顺拐了。2. 袁富华演技爆棚,完全看不出他演绎的“阿姨”和《叔叔》里的老gay是同一个人,他完美诠释了transgender从外到内的所有部分。
女婿沾花惹草,是风流不是薄情。丈夫表里不一,是怪物不是观音。女孩可以在身体画上不同阶段的印记,他怎敢卸下这裹了半生的皮。男孩可以在机场捧回老公的骨灰,他只能对着投影缅怀密林的河。穿上格子衬衫为世界表演,戴上粉色假发向自己坦白。这屋子不许有性欲,这河流不许有转向,这世界不许有差异。
影片的结局对跨性别者非常友好,得到理解,获得新生,然而这并不是大多数跨性别者的现实,而是大多数LGBT人群的理想。个人认为姜皓文黝黑粗壮的形象扮演跨性别者不是问题,或许跨性别者一定很娘才是一种刻板印象。姜皓文的卖力演出和袁富华的不动声色、惠英红的情绪张力实在不再一个维度里才是问题。
很欣喜“Dignity always prevails.” 再一次被提及,这是社会永无止境的目标。这位新导演可能暂时不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从他对这个话题的展开来看有些瞻前顾后,不够流畅。但他应该是个不错的社会议题研究员,本身研究跨性别,剧本展现得很明确,对此有呼吁甚至夹藏自己的私心也没准,总之都是更有助于LGBT更良性地讨论。袁富华的角色是现状,大雄的结局应该是理想。感叹红姐的戏真的太好了
@东京国际电影节 为什么所有牵扯到LGBT的挣扎觉醒的电影都如此用力过度?LGBT是没有错但是配偶子女又何辜? 当初既然选择压抑自己做个普通人享受了普通人的merit之后又觉得自己受社会常伦的迫害而挣扎反抗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的行为不懂有什么好歌颂的。 戏剧冲突过于刻意惠英红达令哥演技吊打男主,男主和bond的床戏也发生的莫名...
太差了。(我願意多看幾遍誰先愛上他的
真的非常走心,唯一有点介意的是,姜皓文变成翠丝以后,他的工作是怎么处理的?他要如何支撑以后的生计?这些人的命运要复杂得多,很多难关要过吧?
题材大胆,但没有带来惊喜,好在姜皓文在本片中彻底地释放了一次。作为最近几年香港最活跃的男演员之一,各种类型片中都有他的身影,本片让我们看到他真正独当一面,可惜年龄不小了
情节、角色戏份比重分配的问题实在太大。姜皓文的戏写的也不好,即便有些细节上的自觉处理,这个角色的面貌也相当模糊。
电影里的角色都超级可爱,我反对用力过猛的说法。虽然结局的那种美好,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很难实现。当我们用common sense来边缘化某些群体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们有权利去建构自己的身份,某种程度上来讲,大雄变成女人后的快乐,和我买到相机在街上抓拍的快乐别无二致。
一个电影中的性别异托邦。仿佛只要过了自己这关,什么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评论傻b了吧,“情感扎实”“编剧出色”?这tm看得尴尬症都犯了,编剧明明是个too young的小年轻好吗?简直是拍成一个政治正确的口号标语片了要,动机线、演员都一塌糊涂
男主角一直坚称自己不是gay,他是女人!他们只是生活在男人躯壳里女人。但依旧很多人把这部电影标上同性标签。这是对这部分人群最大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