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完此片,三观已毁,着实不能不吐槽一下,看完只有俩感受如果你不信上帝,ok,出门就会被车撞死(教授)如果你信了上帝,ok,那会生不如死,会有以下几个后果要么,失恋,即使你们已经交往五六年了(男主,教授女友)要么,得癌症(Amy)要么,被赶出家门,甚至差点被父亲掐死(阿拉伯女)要么,和父亲闹翻(中国留学生,早晚的事)要么,老年痴呆(教授女友母亲)愿他们所谓的主去救赎他们吧顺便吐槽那个中国留学生,看其行为以及PRC的细节,在国内也是个用功读书认真学习并且热爱祖国的好学生,在美国留学不到一个月被洗脑成功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呵呵,于是这部片便有了政治色彩,为什么要拍PRC这个与电影毫不相关的细节,因为要强调这个学生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为什么单单安排这个中国学生成为信徒而其他没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中国文化再博大,你中国学生再爱国,没用,到了美国分分钟信仰上帝,然后,额,不说了,说多了不让发表
《上帝未死》电影尝试用两种方式来证明“上帝未死”,一是借助一名大学生与一名哲学教授的辩论,一是借助信徒、牧师的经历来证明。
也就是说一是通过理论,一则是通过实践。
这样的构思很明显是相当了不起的。
电影到底有没有实现这一构想呢?
一、宗教意味着信仰(语言的艺术)因为辩论的部分更更多讨论的地方,所以这里先谈实践。
当然里面设计了很多情节,这里我们着重来看两个部分。
第一个是与正面人物牧师马丁有关的两件事。
主人公惠勒,一个大一学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选修哲学课。
而教授却要学生在“上帝已死”下签名。
他坚持不签,所以教授让他在课堂上证明“上帝未死”。
他感到巨大的压力,所以到教堂去,可是坐了很久,却没有感受到上帝的支持。
这时神父马丁来了。
问惠勒:“你需要帮忙吗?
你在等人?
”惠勒说:“是的,你可以这么说。
看起来,在这一刻,祂好像出去了。
”马丁回答:“好吧,那可能就是祂派遣我来的原因吧。
”当我们需要上帝时,的确他不会现身。
问题是如果有人出来帮助,那么这又为什么不能说是上帝的安排?
所以,这很巧妙地回答了惠勒的问题,也回应了“无神论者”或者“心怀困惑的信徒”的问题。
接着又是一件事,神父马丁自己跟朋友要去弗罗里达,但是很奇怪的,他的车无法启动;更奇怪的是,他电召来的租赁车,居然也无法启动。
最后,当他再一次地要出发时,他同行的伙伴跟他有这样的谈话。
马丁:“我为什么要带上我的手提箱呢?
”朋友:“没带上,显示你缺少信心。
哦,慈爱的天父,求祢让这辆车可以启动吧!
阿门!
”马丁疑惑道:“就这样?
”朋友回答:“为什么,难道你有一个比‘主啊,求祢让这辆能跑’更好的祝福?
”马丁:“没有。
”朋友:“那么,就让我们试一下吧。
”马丁回答“好”,但是他没有带上自己的行李,而是自己走向驾驶室。
朋友反对:“不,不,……先把我们的行李放在后备箱。
大卫,我们用我们的整个生活去实践信仰。
现在,我要你显示你的信心。
”结果当他们把行李放好,进入车中后,车子居然启动了。
就是原来那辆车子。
这个故事同样很有说服力,作为神父,马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不相信神的存在,而相信科学的存在:车子坏了,那么就得修理,不可能靠上帝。
这是很具有现实性的一件事,神父都如此,何况其他人。
问题是,他的朋友却让他明白了,其实一直宣称“因信称义”,却没有把信放在每时每刻,这样自然如马丁引用《圣经》教育惠勒一样: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
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
上帝又如何帮助你?
所以,这个案例,很明显又非常巧妙地以一种“逻辑循序”引导我们去思考:是我不相信上帝,所以上帝不存在(不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还是上帝不存在,所以我不相信上帝。
而结论自然是:只要我时时刻刻相信上帝,上帝自然时时刻刻守护我。
当然这也就指出了宗教的关键:信仰,信!
第二个是反面人物成功投资人谢利的故事。
涉及谢利和记者女友艾米的对话,以及他跟母亲的对话。
当然这两次谈话得串起来分析。
艾米说自己得了癌症之后,谢利不仅没有任何安慰,反而提出立马提出要分手。
以下是他们的谈话。
谢利:“这不能等到明天(再讲)?
”艾米很受打击,说:“什么?
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
我想你是爱我的。
”谢利:“是的,但你改变了我们的约定。
你破坏了我们之间的协议。
”艾米:“你让这听起来像一个合同谈判。
”谢利:“那么,你认为这是什么?
”艾米:“我认为这是爱情。
”谢利:“长大点吧,艾米。
爱在英语语言是最被滥用的词。
我们想要的一些东西的时候,会说这话,当我们需要一些东西,你也应该跟其他人一样感到内疚(为违背利益约定)才是。
我们在一起挺有乐趣的。
你是我狂热,年轻的女友,还有份别致的工作。
我是你引导你进入上流社会、迷人、成功的男友。
我们在一起,因为我们彼此在这关系上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这很好,实际上,也挺让人满意的。
不过,现在这些都已经结束了。
”艾米:“我怎么没发现你是这样的人?
”谢利:“因为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
”艾米:“你明白我可能会死吗?
”谢利:“我只能说,对此我很遗憾。
”谢利好不容易在妹妹的提醒后,看了一下母亲。
然后,谢利就在角落里看着母亲,深有感慨地说:“在你的整个人生中,你一直祷告而且相信,从来没有做错任何事,在你却在这里。
你是我所知的那个最好的人,而我是最差的。
你有老年痴呆症,我的生活却是完美的。
请向我解释。
”没想到痴呆的母亲居然回答了他:“有时,魔鬼允许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因为它不希望人们转向神。
你的罪像牢房,除此之外都很美好、舒适,而且似乎没有任何必要离开。
大门是敞开的,有一天,时候将到,窄门猛一关闭,突然……为时已晚。
你说你是谁?
”的确,谢利代表的是没有信仰,或者说只谈“利益理性”,不谈“感情”的众多现代人。
他们不需要宗教,不需要道德,不相信感情,只相信交易。
他们活得很好,甚至还无灾无病。
他们还害怕什么呢?
其实,就如他自己总是强调的,每个人都得经历一些事。
他自己难道可以不经历衰老、疾病,难道可以不面对“死亡”的恐惧。
这时候,他就需要宗教的依赖了,可是一直是接近“魔鬼”的人,他有自信能够进入上帝的天堂吗?
这两段对话,不仅让我们可以理解一些无法单独用上帝来说得圆的问题,因为还有魔鬼在作梗;还可以让我们理解上帝的门始终为我们而开,只是我们自己愚蠢地放弃。
上面两部分的内容,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搜集起来的故事、对话或者神父讲的启示,有现实基础的。
而且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其实,宗教和科学一样都有非常强大的“解释力”。
理解这一点,就是我经常会因为“迷信”的问题和母亲争论。
然后我发现,母亲代表的“迷信思想”,居然也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尽管在我们眼里是荒唐可笑的。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理性,一种真正的理性:世界本来只有一个,但是信仰却有多,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信仰,而不是傻得要去说服对方。
二、辩论的技巧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来辩论,那会是怎么一回事。
然后又想,世界上有没有真正的辩论?
因为,光论题在概念上就有很多值得斟酌的地方。
首先,自然的上帝、道德的上帝、还是人形的上帝。
每个人本身就有一个上帝。
其次,“未”,是时间定义。
上帝是在时间中吗?
按照宗教的说法,或者按照现代的语言表述,上帝不受时空的限制,他的本质更像是“光”。
“死”,是性质定义,是“存在”的话,那么“精神死亡”?
此外,“神”又是一个“宗教意义”的概念,不管是什么宗教,多神还是一神,人性化的神,是否存在?
放下概念不说,辩论胜负是非的判决常常在于辩论的技术,而不在于辩论的观点本身。
所以,庄子主张“辩无胜”,称: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
我果非也邪?
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
而果非也邪?
其或是也?
其或非也邪?
其俱是也?
其俱非也邪?
而且,任何辩论,就是在两个观点系统中的“中间地带”进行,所以必须有“共同的语言”,当然真正“共同的语言”是很难存在的。
不过我们在辩论时,都是尽量地在往这方面靠,尽量地寻找一种共同的语言来进行沟通。
因为表述本身自然包含了立场与观念,所以我们现在看待两种观点的辩论,必须寻找其中共同的“辩论语言”,或者准确地说“辩论的技术”。
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是因为辩论自然就陷入了一种对于技术的依赖,对于胜负的贪恋,而最终影响了真正客观的、公允的、合理的观念。
我们现在来看其中的辩论。
首先要提醒大家一点,我们必须尽量地保持中立,就是先舍弃我们原来的“有、无神论”的立场。
我们只是观察其辩论技术。
电影中的辩论有三个部分,发生在哲学教授雷迪森(下称R),和他的学生惠勒之间。
雷迪森因为童年丧母而厌恶上帝,拒绝信仰宗教。
惠勒(下称F)则是年轻、充满希望的学生,也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
R一开始罗列了诸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伯特兰•罗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贝尔托•布莱希特、弗里德里希•尼采、安•兰德、乔治•桑塔耶拿、德谟克里特斯、狄德罗、戴维•休谟、约翰•穆勒、阿尔贝•加缪、理查德•道金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诺姆•乔姆斯基博士(Michel Foucault,Bertrand Russel, Ludwig Feuerbach,Bertolt Brecht, Friedrich Nietzsche,Ayn Rand, George Santayana, Democritus,Denis Diderot, David Hume, John Stuart Mill,Albert Camus, Richard Dawkins, Sigmund Freud,Noam Chomsky.)他们的共同之处:无神论者。
接着,又指出:上帝死了。
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但一个说明性的意义,不是说上帝已经死了。
而是祂从来没有首先存在,只是超出了我们祖先能想像的到而已。
祂在过去的时代是一个有用的童话,祂的烈怒被用来解释的瘟疫发生,和农作物歉收,疾病和灾害,我们现在所归诸于细菌和病毒、染色体疾病,和板块构造。
总之,是科学和理性取代了迷信,这一切都变得更好。
(苏评:这里很明显教授的辩论有漏洞,其实几乎所有的辩论都能够找到这样的“技术性”漏洞。
罗列再多的科学家指出上帝已死也没有用,就像爱因斯坦反驳那一百个反对相对论的物理学家一样:如果能够推翻“相对论”一个就够了。
当然,我们还是喜欢这样,就像动辄拿出“N个院士如何如何”之类的傻话一样。
而另一个观点,则指出了现实,但是却是“基于信仰”的理论,因为在宗教信徒心中,依然可以用上帝的愤怒来解释灾难,因为人类的确也是越来越过分了,而现在的灾难也真不少。
)雷迪森要求学生在“上帝已死”下签名,这样他就不用浪费时间在课堂上讨论涉及宗教的问题。
其实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确保自己的学生都是无神论者。
这应该也是现在很多科学家本身心里都有这样的共同企图,因为科学本来就是他们的信仰。
但是有一个学生,名字叫惠顿的,拒绝了,惠顿是个虔诚的宗教信徒。
所以,教授要让他在以后的课堂上提供证据,与其辩论。
1、第一辩:宇宙的最初(上帝还是宇宙大爆炸)H:无神论者说,没有人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是的,他们是对的。
但我是说:没有人能反驳上帝的存在。
辩论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看现有的证据,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在判断上帝(是否存在)这件事上,由雷森迪教授担任检控官,而我作为辩护律师,而你们(指其他同学)都是陪审团。
(苏评:开头是对的。
因为这是理性的观点。
空洞的争论,或者说不同的立场都很难说服对方,所以要讲究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证据)大多数宇宙学家都认同,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称为宇宙大爆炸。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理论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芬•温伯格关于“宇宙大爆炸”的描述。
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们能肯定在他的描述中,没有任何信仰倾向。
“起初发生了一个大爆炸,在最初3分钟里,形成了宇宙中98%的物质。
”我们有一个已有2500年历史的宇宙。
大多数科学家同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个稳定状态的宇宙一直存在,没有起始,也没有结束。
但《圣经》不同意此观点。
在20世纪20年代,比利时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他其实是一位有神论者。
什么是有神论者?
有神论者是那些相信上帝存在的人。
他说,整个宇宙横空出世,在万亿分之万亿分之万亿分之一秒,自虚无至不可思议的强烈闪光发出。
这就是他对宇宙形成的回答。
假如上帝确实如在《创世记1:3》中那样发出命令“要有光”,换句话说,宇宙的起源开始呈现。
读《创世纪》后,确实是如上所述。
在2500年间《圣经》始终是正确的,科学却曾发生谬误。
……(中间插入另一些人物事件,等于编剧省略其他的论据)(苏评:这里,惠顿的目的是借助两位科学家的相似论述,将“宇宙大爆炸”与“上帝说要有光,于是造出宇宙”等同,而这个开端正是“上帝所为”。
而这就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问题是,两者其实并不是一种同样的表述。
尤其用语言来说,就好比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在摇头,但是我们摇头意思是否定,而印度人摇头是表示肯定。
“宇宙大爆炸”观点,只是至今科学界比较公认的一个宇宙起源观,但是并不是宇宙真正的起源就在于此。
但是科学家的努力和方向就是一定需要有个“起点”,即使这个起点我们永远也跟不上。
而这跟宗教的观点是不同的,《圣经》中强调上帝是“最初”,但是宗教信徒又为了避免回答“上帝从哪里来”的问题,所以指出上帝是一直存在的,本来存在的。
所以其实宗教的观点就是没有“最初”。
当然,这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一个结论。
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本身理论的根基和目的就不同。
所以,惠勒其实用的是一种“混淆概念”的方法。
此外,惠勒指出宇宙有2500年历史,还强调这2500年来《圣经》一直是正确的。
的确科学是在谬误中前进,但是《圣经》却没有多大的“前进”空间,难不成可以不断篡改。
所以自然说不上“正确”。
而2500年,中国有记载的历史都不只这么短时间了,何况人类的历史,宇宙的历史。
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谬误。
所以,惠勒这里用的是“强加观点”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指向有一个上帝创造了它(宇宙)。
你看,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从来没看到事物由无到有存在,但无神论者希望在这规则上做些小例外,即宇宙和其上的一切本就存在。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上帝错觉》中,如此述说:“假如你告诉我,是上帝创造了宇宙。
那么我就有权利问你,是谁创造了上帝?
”道金斯的议题必须在“谁创造了一位上帝”中才有意义,这对于基督徒所信仰的上帝——“不被创造的上帝”(苏注:自在永生,无生无死)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甚至在方程式中把上帝替换,我也有权利把道金斯先生的问题还给他,询问他:假如宇宙创造了你,那么谁创造了宇宙?
你看,无论是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背负同样的问题。
关于物质的起源,我希望你能领悟到,你没必要先把先天知识给扼杀掉,再去相信创造主背后的创造。
在某种程度上,你根本不允许有上帝,你会很难找到一个可令人难以信服的另外解释:物质是如何产生的?
(惠勒这里又巧妙地运用了于我前面提到的“自相矛盾”的手法。
科学的无神论观,其实也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那就是“你既然相信一定有个起点,那么那个起点为什么就不能是上帝呢?
”因为科学至今发现的理解的离真相依然很远,但是你相信有真理存在,为什么上帝就不能是那个真理呢?
)R:好的,我能想像你对自己刚才说讲的很满意,我看到你在小心避免史蒂芬•霍金这个人,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学家,还有他也不是一个有神论者,最近出来,提出“一个自我设计的宇宙”。
(H:我没有回避,我只是没有……)你只是不知道这件事。
嗯……好吧,让我们来看看霍金教授,这位剑桥大学的“卢卡斯”物理教授,占据了由艾萨克•牛顿爵士曾持有的头把教学椅,(他自然)不得不说一下宇宙的起源。
那么,我引述下(他的说法):“因为万有引力等定律,宇宙可以并且可能从无到有,自发形成。
自发创造可以解释为:宇宙中并非无物存在,这是宇宙存在以及我们存在的原因。
这就没必要借助上帝来推动宇宙的运转。
”("Because there's a law such as gravity, the universe can and will create itself from nothing. Spontaneous creation is the reason there is something instead of nothing. It's why the universe exists, why we exist. It is not necessary to invoke God to set the universe in motion.")引述完毕。
那么,你可以从来没有发现过他的论点,但他的观点依然存在。
你怎么回答?
(其实雷迪森所引述的霍金之言(可对比《大设计》),很明显,霍金也不过是学宗教信徒的方式,将“最初”的问题,理解为:宇宙是自然存在的,一直存在的。
印度佛教相似地也认为“佛就是如来的意思,而如来就是本来如此,一直如此,永远如此”,中国道家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也是一样的。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确一个问题:宗教信徒与科学信徒,用的辩论方法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信仰却是不同的。
)H:在上节课,我被问了一个问题。
当时我回答不出来,雷森迪教授指出:斯蒂芬•霍金是一个无神论者。
他还写了本叫《大设计》的书。
他在书里是这么说的:因为万有引力等定律,宇宙可以并会从无到有,自发形成。
而说实话,当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反驳这一点。
我的意思是,毕竟,霍金是一个天才。
但是,教数学和哲学的兰•约翰教授(牛津大学教学)已经剖析过,那个简单的句子中不只存在一个,甚至二个、三个逻辑误区。
而且这些都仅基于循环论证。
霍金基本上是说,宇宙存在是因为宇宙需要存在,并且因为宇宙需要存在。
因此,它自我创造。
打个比方,如果我告诉你,我可以证明午餐肉是有史以来最好吃的食物,是因为在历史中,没有食物曾有过更好的味道。
你可能会奇怪的看着我,并说我还没有证明过任何事。
而你说这是对的。
你说做的一切只是在重申原来的主张。
而霍金声称,宇宙的自我创造,是因为它需要自我创造,然后提出关于它自我创造的原因、与自我创造的方式。
我们不会立即承认他在做同样的事情,不过他确实是的。
对此,兰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废话依然废话,即使是由著名科学家讲的,即使一般公众误认为这些是科学的结论。
”(其实非专业,甚至专业的语言学家、逻辑学家都很容易在具体的表述中出现谬误。
因为我们毕竟是人,而且是成长、生活在世俗世界的人。
短时间的科学语言锻炼很难与潜移默化的非科学表述相对抗。
而且这只是霍金的表述,其实霍金的观点同样是经历了一番论证。
当然,我们前面也谈到了,这其实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霍金的结论,其实与宗教的回避“最初”的方式是一样的。
)R:这太目中无人了。
你是不是想说,你一个大一新生想说斯蒂芬•霍金是错误的?
(苏评:这就是辩论中,所谓的“诉诸权威”。
在没有反驳余地的时候,搬出权威来。
)H:不是我说,是兰•约翰说的。
一位数学和哲学教授,他发现霍金教授的推理是错误的,我同意他的逻辑论点。
但如果你不能忍受不同意霍金的思想,那么我建议你翻到他书的第5页,在书上,他坚持“哲学已死”,如果你如此确信霍金教授绝无错误和哲学真的已死。
那么好,这门课程其实也真的没必要了。
(苏评:这里,惠勒倒是高明了,他利用了“自相矛盾”这一最有效的辩论利器。
不过,具体地说,这里其实又是在“偷换概念”,因为霍金所言的“哲学”并非一般的哲学,他指出的是“传统哲学”落后于“物理学的发展”。
但是其实牛顿在他的书名《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已经包含了这种作为物理学家、数学家夺取“传统哲学”地位的野心。
)按照电影的编排,这里很明显雷迪森输了。
当然,这并是无神论输了,而是雷迪森的辩论输了。
而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一开始这就是两种对宇宙不同理解的信仰,必然导致的结论。
2、第二辩:生命的来源(神创论与进化论)H:女士们,先生们的陪审团,在过去的150年间,达尔文主义一直在说:在解释人的存在时,上帝是不必要的,而进化论可取代上帝。
但进化论只是告诉你生命拥有后发生了什么。
那么,生物是从何而来?
其实,达尔文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他假设是闪电刚好击中了,一些合适的化学物。
好极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产生了。
但它只是没有那么简单。
(达尔文清楚地阐述了,物种的来源,是演变而来。
虽然他没有指出最早的物种,但是现在科学家已经沿着他的方向,找到个最初:单细胞生命。
而惠勒所言的生命诞生过程也被实验室所证明。
)你看,达尔文声称,所有生物的祖先都来自那一个单一的,简单的生物体,再经过长时间的变异,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复杂的生命体。
这些都是他沉思后的学说。
达尔文所说的名言:“Natura non facit saltum。
”(拉丁文)意思是“自然界并不进行突变式发展”。
著名的(基督徒)作家史特博•李指出:你能想像这样一幅场景,科学家们把整个38亿年历史浓缩为一天,即24小时。
至最后90秒时,开始闪现大多数主要现有动物形状、动物群的身影。
并不是达尔文预测的缓慢而稳定的(进化),几乎是在瞬间。
(这里的论据很明显就有问题。
以高度浓缩的时间表达来当作现实时间,然后把演变当突变,这样来反对达尔文,很明显是相当荒谬的。
就好像说,人一辈子几十年,对于我们而言是很漫长的,这就是我们的全部人生。
但是我们又经常用弹指一挥来强调时间过得快。
几十年也可以用弹指一挥来表达,难不成这就说我们的生命真的短到弹指一挥。
所以这里其实还是用“偷换概念”。
)因此,“自然界并不进行突变式发展”变成了“自然界产生一个巨大的飞跃”。
那么,有神论者如何解释这突如其来,开天辟地出现的新生物信息?
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创世纪1:21)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
(创世纪:)换言之,创造发生了,因为神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甚至在我们看来似乎是盲目的、无目标的过程。
其实从开始到结束,真的是神在控制。
很明显,电影为了展示三局两胜,甚至完胜。
不说在场的大一学生看起来都非常轻易就接受了惠勒的观点。
我所知道的,美国高中的科学普及程度应该不至于这样差吧。
而作为大学哲学教授,就算再差劲,也不至于毫无反驳的余地吧。
是的,他没有对此作出任何反驳,而是听了之后,另起一个反驳。
3、第三辩:神爱世人?
R:谎言,谎言,和更多的谎言。
(H:这容易忽视掉,到底你真的是不知道?
还是你不想去知道?
)答案应在那里,狂热的信徒所必备的装备。
只有你打开圣经,读圣经,那么你才会明白。
这些都是那个勇敢、年轻的大一新生所说。
“你们真是子民哪!
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约伯记12章2节)。
约伯另外还告诉我们什么?
“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伯14:1)“飞去如影,不能存留”(伯14:2后半节)“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伯14:12)“等到天没有了”(伯14:12前半节)好吧,至少他得到了那部分权利。
(惠勒:你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一个岁大的(男孩)看到他那身患癌症,即将死去的母亲。
很自然的为了母亲的生命向上帝乞求。
他向那个虚幻的。
在天上的阿爸父许愿。
包括永远爱祂、敬拜祂。
只要祂饶过她。
(惠勒:有时候,答案是否定的。
)告诉我,有一天,你失去你所爱的人,你会怎么样?
她在相信那谎言中死去。
她以为死了以后,在那里会有(上帝)爱她。
甚至在被祂扼杀生命时,她还是怎么想的。
一个允许这事发生的上帝,根本不值得去相信。
这就是为什么,惠顿,你会发现。
最坚定的无神论者曾经都是基督徒,但我们对此却都视而不见。
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真实情况。
你看,莎士比亚说得对,“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很明显这又是编剧在搞鬼了,这个所谓的哲学教授,居然“诉诸同情”了。
因为他论证的愚蠢,居然是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因为我求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答,他背弃了我,所以我不相信他。
这本来就是不合乎逻辑的辩论:因为我们同样不能说,医学治疗不了癌症,所以我就不相信医学了。
)H:罪恶,现在,据说“罪恶”是无神论者攻击基督教信仰最有力的武器。
不过,确实也是如此。
毕竟,存在罪恶牵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如果上帝是全善、上帝是全能的,怎么会允许罪恶存在?
在其核心的答案是非常简单的:“自由意志”。
上帝允许罪恶产生,是因为“自由意志”。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神容忍罪恶在这个世界上是暂时的,有这样一天,那些真正选择爱祂的,将与祂一同住在天堂,摆脱罪恶的轧制,从而具有良性的自由意志。
换句话说,上帝对罪恶的态度,就是有一天摧毁它。
(有意思的是,这里惠勒居然不直接反驳。
却转移了另一个问题,一个本来就没有问题的问题。
上帝并不容许罪恶,因为按照《圣经》,上帝曾经用大洪水来惩罚恶人。
而且也将在未来以末日大审判来裁决恶人。
论证并没有意义。
很明显这是在“回避问题”“避重就轻”。
因为如果说上帝是仁慈的,是爱世人的,那么最少应该让他的信徒远离灾难。
)R:真好,太方便了。
有一天,我将摆脱在世界上所有的罪恶。
但在那之前,你只需要处理所有的战争,和大屠杀,海啸,贫困,饥饿,艾滋病,美好的生活。
接下来,他通过道德的绝对性来教育我们。
(这里,教授的观点倒清醒点了,他指出许多灾难并非只针对恶人所为,那说明什么?
这本来是最好的反对仁慈的上帝存在的依据。
因为仁慈就不会这样做。
比如非洲挨饿的儿童,他们能够有什么罪过。
注意基督教可没有什么上一代罪这一代受罚的观点!
但是,很奇怪地,他自己居然转入到另一个问题去:道德的绝对性。
很明显这是编剧必须尽快把话题转移到目的地去。
)H:但是,为什么不呢?
雷森迪教授,谁显然是一个无神论者,不相信道德的绝对性,但他的核心教学大纲说,他计划在最后一周对我们进行考试。
现在,我敢说,如果我设法为了得到一个“A”,在考试中作弊,他就会突然用上基督徒的语调强调说:“欺骗是错误的。
”我应该知道这点,然而,他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我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帮助我成功,那么,为什么我不应该执行呢?
对于基督徒来说,道德的标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一条直线,最终直接向上帝(负责)。
R:哦,所以你说,我们需要一个上帝是具有道德性的,一个无神论具有道德是不可能的。
(同上,这里反驳也算是清醒的。
因为惠勒的大漏洞就在于,不相信上帝,也可以有道德。
就像中国几千年,靠儒家道德约束。
)H:不是的,但没有上帝,道德没有任何真正的意义。
我的意思是,甚至不存在,道德行为的标准对于基督徒来说,说谎,欺骗,偷窃。
拿我举例,我偷拿了并非我自己赚取学分等级是被禁止的,它是盗窃的一种形式。
但是,如果上帝不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的名言所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可以任意妄为。
”虽可妄为,但毫无意义。
如果雷森迪教授是正确的,那么所有一切,我们所有的奋斗,我们的辩论,无论我们在这里决定了什么,也是毫无意义的。
我的意思是,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死亡,比金鱼也好不了那里去。
这是荒谬的。
R:所以,毕竟你的讨论,你所说的这一切无非归结为:选择相信或不相信。
(这里教授又一次犯大错误了。
他根本就没有反驳:既然没有宗教,也可以有道德。
甚至没有道德,即便道德沦丧我们还有法律。
人在生活中生活本来就不可能任意妄为,那会受社会遗弃的。
同样的,没有上帝和天堂,难道人类就没有奋斗的人生意义?
这也一样是荒唐的。
所以,这里又是编剧尽量转移到自己目的地上去。
)H:对的,那些就是我想说的,那些我想说的也曾发生过,你我位置之间的唯一区别:就是你拿走他们的选择。
你要求他们选择的标题就是:"我不相信。
”R:是的,因为我想释放他们。
因为宗教就像是……它就像一记父母遗传给他们孩子的病毒,而基督教就是那最糟糕的病毒。
趁我们软弱、生病、无助时,它慢慢地潜入我们的生命。
H:因此,宗教就是像一种疾病?
R:是.是的,它感染了一切。
它是理性的敌人。
H:理性?
教授,你在很久以前就没理性了。
你在这儿上的不是哲学课。
它甚至也不是无神论课。
你所教的是反神论课。
这还不够,你自己不相信。
你还能让我们一起跟你不相信。
你为什么不承认事实?
R:你只是让他们陷入你的原始迷信中。
H:我要的是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才是上帝想要的(赐自由意志原因)。
R:你不知道我有多享受你将要的失败。
H:哦,但谁才是你真正希望失败的对像,教授?
我还是神?
你恨上帝?
这甚至都不是一个问题。
好了,你为什么恨上帝?
R:这是荒谬的。
H:你为什么恨上帝?
请回答这个问题。
你已经看到了科学的论据。
科学都在支持祂的存在。
你知道事情的真相。
那么,你为什么恨祂?
为什么?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教授。
你为什么恨上帝?
R:因为祂把我身边的一切都夺走了。
是的,我恨上帝。
我对祂只有恨。
H:你怎么能恨一个人,如果他们不存在?
已经证明不了什么。
也许不是。
他们可以去选择。
是上帝已死?
还是上帝未死?
上帝未死。
(因为教授犯了傻,自己都忘记逻辑,只剩下个人情感。
人非草木,所以一旦在辩论中涉及情感就糟糕了。
而那些大智者往往也因为过于自负,性格上更容易陷入“愤怒”引发的非理性。
所以一句“恨”,其实就等于自己表明自己承认上帝的存在。
所以洋说最后惠勒的论证又一次借助“自相矛盾”,胜利了。
问题只是,编剧把曾经有的一次好辩论,勉强地放进去。
专业的辩论不会傻到如此的。
至于最后,一群大学生就因为这样的辩论而全部站起来宣称“上帝未死”,说实在的,我大一时也可能这样。
问题就是我们缺乏逻辑思考,只相信那种气氛和感觉。
)
一口气看了美国谈宗教信仰的电影《上帝未死1-3》,虽然不是教徒,不会为宗教狂热,但是还是觉得这部系列影片很有意思,有的地方也很有感触,特别是第二部。
女主角历史老师葛蕾丝因为在课堂上回答了一个学生关于马丁路德金和耶稣思想的相通之处,但葛蕾丝是在课堂上把圣经里关于耶稣的记录给复述出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在课堂进行了传教灌输?
老师和学校方面都不相让,一场官司就这么开始了。
控方认为身为老师的葛蕾丝这样回答是利用课堂时间传教,把宗教带进课堂,引导操纵了学生思想,破坏了学校不在政治和宗教上站队的规矩,影响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影响多数人权益,从而引起学生和家长抗议,甚至被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y Union,ACLU)告上法院。
控方律师在法庭证明耶稣并不存在“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上帝已死。
”但辩方律师最终帮助女主葛蕾丝胜诉,让陪审团相信“上帝没死”,信仰在基督信众心中。
电影引发一个问题,学校该做什么?
老师该说什么?
李克、沈燕《蔡元培传》中关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的历史》一章上也有类似情形:“蔡元培“教育独立”的主张与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政策也越来越格格不入。
“党化教育”,曾被国民党在所谓“训政”时期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党化教育,在狭义上指执政党在学校推行自身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即教育的党化。
广义上指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推广到社会的教育。
”……1929年,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演讲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我们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
”回到电影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缠绕世人与哲学家千载的难题,看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怎样“归谬法”来证明上帝的不存在。
大前提:上帝若存在的话,就一定既是全能的,又是慈爱的。
他是全能的,所以他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他是慈爱的,所以他一定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小前提: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
因此,要么上帝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要么上帝不是慈爱的,所以不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可是,这都与大前提冲突。
结论:因此,上帝是不存在的。
显而易见,教授的逻辑与观点和伊壁鸠鲁一脉相承。
神义论则试图解答这个难题。
伊壁鸠鲁和教授的“苦难反证法”看似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实际上,在他们的前提中已经预设了信仰的现世功利性,因此规定:上帝须为现世苦难负责。
这一点正是许多哲人、作家反基督教的实质所在,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未信者抗拒上帝的主要理由,以及信仰者面对苦难时的莫大困惑。
电影中不少台词也很有意思,如:——若我们坐视不管、随波逐流,那今天的压力,就会成为明日的逼迫。
——如果准备坚持认为基督徒信仰的权利要从属于所有其他的权利,那就不是权利了(Somebody is always going to be offended. Two thousand years of human history proves that. )。
总有人会(因为别人的信仰而感到自己)被冒犯,2000年的人类历史一直证明了这点。
看了介绍后对该片非常期待,等可以在网路上看到了,虽然有感动我掉泪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影片拍得一般。
本片的主题思想应该是突出的,但中间穿插了几条可有可无的支线和人物让人觉得这些人物的出现莫名期末。
结局不高明,安排教授死亡让人不能不理解为:得罪了神被降了灾祸。
教授和《创世界》中的拿八有点像,他们不是不知道上帝的真实存在,而是因为个人经历而恨上帝。
教授一直否定上帝源于内心深处对上帝的不满。
个人观点以为,即使是信徒,因上帝的不听祷告而心中有不满或灰心丧气也是正常的事。
这种摔跤的过程或长或短。
直接因此就被安排死了,好像一不小心得罪神的结果就是死亡,多少有些可怕了。
因为上帝一直说“我就是爱”“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喜欢真理。
”让人钦佩的是男主角,在极大的压力下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这种勇气非常像圣经中的一些先知,在完全被孤立、被嘲笑、被否定的情况下,不为讨人的欢喜讲人爱听的话(大多数先知属于后者),宁可被孤立也坚持传讲真理。
实在是勇气可嘉。
我们自己或我们下一代在这种环境中的时候,能否坚持自己还是随波逐流??
这是这部不算成功的影片给我的最大收获。
另外片中的几首赞美诗都非常棒。
《God’s not dead》观影感受宗教可以研究,但信仰不能多谈。
尤其当那个坐在你对面的,是无神论者。
乔什说:I can’t,I can’t do what you want. I’m a Christian. 他没有绕过,选择“迎战”。
马太福音10:32-33:“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不认他。
”有人问我:“你怎么能接受那样一个东西,神?
”如果没有证据,我就站立不住。
摩西行神迹,直到击杀长子之灾,法老才点头放以色列六十万百姓离开埃及。
血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陆续降临,法老的心刚硬,不容以色列人去。
可见,证据与事实无绝对关系。
但还是要有。
朝圣者上行,前往圣地。
你向他要证据,他或许会告诉你:要体验。
克尔凯郭尔有句话:“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神。
”不然,人也许会疯。
哲学自下而上,无限向上,不断延伸,没有尽头,人于是说:没有神。
继续延伸,直到完全没有了结论。
神在哪里?
看不到。
理性作怪。
所有科目归根到底,皆属哲学范畴,科学亦是哲学的衍生物。
但在哲学之上——神学,来自托马斯•阿奎那的解读:信仰高于理性,理性是信仰的补充。
既然哲学自下而上,反之,神学则自上而下,来自一位——我们称之为神,与犹太教千百年来的教义相同:独一神观。
不是因为明白足够了而信,正是因为不明白才信。
义人约伯无故受苦,迫切渴求答案。
神从旋风中回答他。
约伯惶恐,说:“我说了一次,再不回答;说了两次,就不再说。
”“谁用无知的言语使你的旨意隐藏?
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
求你听我,我要说话,我问你,求你指示我。
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到你。
因为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
”(伯40:5,42:3-6)看起来,信仰,与知识无关。
不见得明白了就信,不明白就不信。
若是不明白,仍信,似乎又变成不求甚解,糊涂的信仰。
那一直寻求神,寻不见的,在哪里?
当一个人以理性自居,想要解构神,神不在。
神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不在哲学之中,不在字句之间。
犹如西奈山上,以利亚走了四十昼夜,到了神的山。
神在哪里?
烈风大作,崩山碎石,神却不在其中;风后地震,神也不在其中;地震后有火,神也不在火中;火后有微小的声音,以利亚出来,神在那里。
以利亚把心里的困惑大声说出来,他也不懂。
谁也不能全都明白。
无神论者说,没有人能证明神的存在。
但我说,也没有人能反驳神的存在是虚假。
以赛亚书55:9“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
”宇宙大爆炸的起源是什么?
物质何以成为物质?
斯蒂芬•霍金在《宏伟计划》中挑战基督徒牛顿,提出:“因为有重力,所以宇宙可以自发地形成,从无到有,世界和人类才会存在。
”宇宙的存在,是因为宇宙需要存在,因此它自我创造,然后提出关于它如何自我创造的原因。
如此,解释也可放在神身上。
神存在,是需要存在,是自我创造及如何存在、充满万有。
罗马书第一章: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宇宙之精密令人叹为观止,自然形成的机率何其低,并且至今尚无一人能解释“物质从何而来”。
八岁信主,十七年过去了,人越大越需要神。
原本小时候习惯上说的那句“感谢主”到今日,多半发自内心。
听过许多见证,体验许多恩典,看过许多书籍,最终回归HOLY BIBLE,内心的完全平静、相信、倚靠。
可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不足以说明什么。
我问过一个朋友,当你每天结束,白天那些几近癫狂的疯玩真的快乐吗?
她确定地点点头。
是我错了,心里预备的答案无效。
如果她摇头,我想现在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先后离开教会。
神揭开一点,人就多明白一点。
真理虽一次交托,却是逐渐显明,所以仍有那么多不明白,用一生坚定。
那时候朋友诧异极了。
“我以为你信耶稣是追求心中的‘稻草’,真的相信天堂么?
”“是的,我信圣经的话。
”——From Duckling
烂片,槽点无数,靠着各种煽情配乐、恐吓跟诱惑,就是想告诉你上帝顶呱呱。
通片的主旋律无非就是:信上帝者得天下,得妹纸/男友;不信上帝的人?
呵呵,惨死!! 而且死之前还是要convert to Christian 的!! Pain for a while now think of all the heaven.男主恶战折翼教授的三场辩论竟然让中国留学生信上帝了!! 还有频频死火的汽车就是上帝冥冥之中安排了教父去跟Mina吃午饭还有堵车在教授车祸现场?
挖槽,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脸谱化?
台词能不能不要这么直白?
男主的主要论点有:1) 因为目前没有人能详尽解释世界是怎样"出现"的 + 目前有的科学家的假设跟圣经里面描述地可以"无缝吻合"毫无PS痕迹 = 上帝创造了世界2) 达尔文在A处说进化不是突然的 + 生物进化理论人的出现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占比很小(可以理解为相对的"突然") = 达尔文说的话前后矛盾 = 达尔文说的话全部都是bullshit = 生物进化理论是bullshit = 上帝创造了人类3) 没有上帝 = 没有道德伦理规范 + 社会不能没有道德伦理规范 = 上帝/基督是存在的看完上面3条公式,彻底无语了吧?
特别是第三条,中世纪跟近现代天主/基督教会跟传教士们做的各种恶事/坏事就不想提了...P.S. 看片子时候想起高中时候一位同学,他就是基督教徒,而且是真的beilieve in God的那种,有一个晚自修下课之后在宿舍,他真的尝试让我们也相信上帝跟基督的存在(当时讨论重点貌似是基督的裹尸布什么的),然后他没能说服我们中的任一人,然后有一位同学拿着MP4过来share波多野结衣老师的新片,然后包括那位同学在内的所有人都围起来看得津津有味..... 现在想起,如果当时基督跟上帝在场,不知能不能抵挡波多老师的无码诱惑?
Tell me, what would Jesus do?
一口气看了美国谈宗教信仰的电影《上帝未死1-3》,虽然不是教徒,不会为宗教狂热,但是还是觉得这部系列影片很有意思,有的地方也很有感触,特别是第二部。
女主角历史老师葛蕾丝因为在课堂上回答了一个学生关于马丁路德金和耶稣思想的相通之处,但葛蕾丝是在课堂上把圣经里关于耶稣的记录给复述出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在课堂进行了传教灌输?
老师和学校方面都不相让,一场官司就这么开始了。
控方认为身为老师的葛蕾丝这样回答是利用课堂时间传教,把宗教带进课堂,引导操纵了学生思想,破坏了学校不在政治和宗教上站队的规矩,影响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影响多数人权益,从而引起学生和家长抗议,甚至被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y Union,ACLU)告上法院。
控方律师在法庭证明耶稣并不存在“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上帝已死。
”但辩方律师最终帮助女主葛蕾丝胜诉,让陪审团相信“上帝没死”,信仰在基督信众心中。
电影引发一个问题,学校该做什么?
老师该说什么?
李克、沈燕《蔡元培传》中关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的历史》一章上也有类似情形:“蔡元培“教育独立”的主张与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政策也越来越格格不入。
“党化教育”,曾被国民党在所谓“训政”时期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党化教育,在狭义上指执政党在学校推行自身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即教育的党化。
广义上指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推广到社会的教育。
”……1929年,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演讲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我们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
”回到电影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缠绕世人与哲学家千载的难题,看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怎样“归谬法”来证明上帝的不存在。
大前提:上帝若存在的话,就一定既是全能的,又是慈爱的。
他是全能的,所以他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他是慈爱的,所以他一定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小前提: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
因此,要么上帝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要么上帝不是慈爱的,所以不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可是,这都与大前提冲突。
结论:因此,上帝是不存在的。
显而易见,教授的逻辑与观点和伊壁鸠鲁一脉相承。
神义论则试图解答这个难题。
伊壁鸠鲁和教授的“苦难反证法”看似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实际上,在他们的前提中已经预设了信仰的现世功利性,因此规定:上帝须为现世苦难负责。
这一点正是许多哲人、作家反基督教的实质所在,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未信者抗拒上帝的主要理由,以及信仰者面对苦难时的莫大困惑。
电影中不少台词也很有意思,如:——若我们坐视不管、随波逐流,那今天的压力,就会成为明日的逼迫。
——如果准备坚持认为基督徒信仰的权利要从属于所有其他的权利,那就不是权利了(Somebody is always going to be offended. Two thousand years of human history proves that. )。
总有人会(因为别人的信仰而感到自己)被冒犯,2000年的人类历史一直证明了这点。
我最害怕的经文:上帝是良善的这是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这是个信仰被扭曲的时代,这也是信仰被迫害的时代......但是,这也是一个信仰重新被建造的时代,在火窑中被匠人反复锻造出来的宝剑才是最锋利无比的,在逼迫中仍然不悔坚持的信仰才是精金。
“我宁与上帝站在同一边,被世人论断;也不愿与世人站在同一边,被上帝论断。
”这是《上帝未死2》里面女主角对于美国法庭和律师说出的捍卫词。
我十分佩服她这样的勇气和智慧,敢于一个人面对所有恶意的质疑,就像《上帝未死1》中男主角在课堂上公然反对教授的信仰逼迫一样,拒绝签署“上帝死了”的声明。
世人都在质疑上帝的存在,怀疑上帝的慈爱,他们必须为了捍卫信仰去证明“上帝未死”。
而哲学家尼采说:“上帝已死”。
他并不是说上帝真的“死了”,而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终极目的。
每个人都在上帝视角解释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规则。
文明社会的进步不仅让人类从压抑的制度中解放,也不断的让我们被自由主义所捆绑和欺骗。
社会永远是一个矫枉过正的存在,真正完美的平衡并不存在我们充满罪恶的世界中,但真正完美的神却时时刻刻存在于这个肮脏的世界中,并不是为了祂,而是为了我们,祂真爱我们,而祂深知我们的软弱和有限,所以祂时时刻刻与我们同行,和我们一起争战。
我在这里并不想像《上帝未死》中的男女主角一样费尽心思去证明“上帝未死”,因为圣经中其实已经说过: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1:20和合本)我们灵虽然与神隔绝,但最深处深知神的存在,透过奇妙无解的大自然,透过浩瀚的未知宇宙,透过人世间伟大感人的亲情之爱......这些叫我们无法推诿。
但是,事实上,电影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部分怀疑论者并不真的诋毁和不信上帝的存在,而是质疑上帝的良善。
那个逼迫大学新生必须签下“上帝已死”的表明书才能及格的教授,其实他如此的反对上帝,仇视上帝,是因为他真的相信有位神,但是祂相信那位神是恶意的神,是故意操控让他最爱的家人突然去世的神。
但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当然知道不是的,神是良善的神,亘古不变。
GOD is good all the time.十字架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牧师:保罗华许在一次讲道中说“我要跟你们分享《圣经》中最叫人害怕的经文:上帝是良善的。
(路18:19)”全场愕然。
他继续说道“为什么知道上帝是良善的是一件叫人害怕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不是良善的。
作为罪人,我们得罪上帝,得罪自然,我们互相得罪,整个受造界都见证着我们的罪行。
问题在于:如此公义的上帝要如何赦免罪人?
如此圣洁的上帝呼召罪人与祂相交往却依旧圣洁?
答案就揭晓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上”。
祂是公义的,所以必须定我们的罪,祂亦是爱,所以取了人的形象,降尊为卑,被捕,被审,被打,被辱,被钉十架。
这是怎样一份长阔高深的爱。
十字架的死是至高之爱的表达,但是世人不知道耶稣为我们每个人的罪而死在血染的木头上,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论断那位公义慈爱的救主。
他们臆想的神是一个看到我们受苦会心满意足的神,是一个虐待狂。
但是苦难并非上帝专意制造出来来折磨我们的产物,而是祂用其来陶造我们的场所。
我们面对家人的意外、亦或者飞来横祸、或者是人生的不如意,都会不自主的质疑祂的良善。
但是我们要清楚,所有的苦难背后有祂美好的定意。
苦难很苦,但是祂让苦难结出的果子是甜的。
保罗说: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 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罗马书5:3-5和合本)我们在世有许多苦难,或是因为信仰的逼迫(提摩太后书3:12),或是因为天灾人祸......我们不可避免和控制,因为我们在灾难面前如同蝼蚁般渺小。
在遭遇苦难的考验时,我们也许祷告过祈求神来拿走这些痛苦,但是我们更应该祷告求神让我们更多勇气和智慧,让苦难的结局结出美善的果子来。
因我们相信祂是良善的神,一直如是。
在《上帝未死》的信仰挑战中,我好像看到了男女主角身披信仰的铠甲,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我也更多的看到他们背后的神,祂是威严无比,所向披靡,捍卫真理和正义,保护卑微的人,祂的利箭刺穿敌人的心窝。
因此,任海涛汹涌澎湃,群山摇撼颤抖,我们也不惧怕。
因为祂是我们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祂是良善的神。
What is the next scene have for you to doLeave the dishes in the sink Leave your fear there tooLive the story you would write for you Wake your heart and break apartThe walls that keep you from being you And walk toward the light Don’t stop till you live your lifeLike someone die for you Just step out Your life is waiting And as you fall you’ll find that you can fly You can find a million words to build a wall of fear Safe behind that wall imprisoned hereTake that someday step today to who you’re meant to beAnd turn your dreams to plans so you can breathe ...灵魂拷问 发人深省 ✟✟
宗教对上帝的追求是不是一种偏执?
我本无罪,为什么要我赎罪?
因为信仰,自己仅仅得到心中的满足,却失去了外在的一切,值不值得?
正如,为了保护心中真善美,自己的躯体却受到损害,值不值得?
没有外在的躯体,内心的完整,真善美 怎么保存永久?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自己有思想,有追求的目标,就不需要宗教宗教是人类懵懂时期的原始狂热。
最后让无神论教授临死前皈依真是脑残情节。
那么上帝n 都存在,想统战我,哼!
影片水准很一般,探讨得不够深,结局剧情太狗血,不禁怀疑这是变相在黑基督教。
这么厉害的同学 三次课拿下所有人 哪里寻呐
当下美国青少年群体,无神论/不可知论者的比例愈来愈高,这类低智的福音电影功不可没。
我觉得教授最后死了实在是没有意义;内容来说都是老生常谈了,非要和进化论和科学血拼有意思么?
诡辩论。
作为电影来评价的话,有失水准,不论剧情和电影的拍摄风格。每个人物的与神的紧密型没有真正的连接起来。很多时候,剧情为了感动而感动,为了推动剧情更佳drama,人物性格的塑造略突兀。
God is good all the time ?。
看了一个版本,严重怀疑字幕组是软件翻的,逻辑不清。看了几分钟后,简直看不下去,有些福音电影很好,可这部剧主线不清,人物繁多,看不清楚,要不是场合不适合走开,根本就看不下去,
把唯物与唯心主义讨论直接与自由意志挂钩是深度不足的妥协。
这个主题的电影本来应该是可以拍的挺精彩的吧,但为什么很多情节总给人一种很生硬牵强的感觉呢?是因为背景音乐不够恰到好处吗?还是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显得过犹不及……整部戏老年痴呆的老奶奶的演技最好了,说话声音听起来也舒服
荒诞喜剧
总感觉是个讽刺剧 但人家其实拍的是正经剧你也没办法 最大的讽刺估计是 这个电影的很大一部分票房都是去看笑话的人贡献的
虽然有些说教,但触动人心!不信的终归不信,信的人努力前行!
把非基督徒写得有点太不好。。。但传达的理念没错
很有情怀的电影
题材的完美毋庸置疑。不过,剧作太嫩,演技太嫩。
简直不知道怎么评价
无神论人就是没有信仰 以自我为中心 老师真无耻 这在中国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