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

主演:冯远征,耿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2

《百花深处》剧照

《百花深处》长篇影评

 1 ) 《百花深处》:百花绽放已去,深处故人何存。

新旧更替,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则,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下,有多少文明被摧毁,时代摧毁的不只是那些破旧的建筑,更多的还是那些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关于“根”的归属。

陈凯歌的这部短片,短小精悍,以平实而幽默的表达、深刻而沉重的内心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情切哀浓、笑中带泪。

片中的冯先生,不,应该说是“疯”先生,他是老北京文化的保护者。

讲话时不时会翘起的兰花指,兰花指正是京剧文化的代表动作,而他的住所百花深处胡同是北京较为优雅的住所,传说万历年间有一对姓张的夫妇在这里植花种树,使这里成了一处优雅的所在,城中名人雅士多前往游赏,因此称之为:“百花深处”,而他的家具里也有着紫檀木的柜子,这种柜子在明清时代一般是王亲贵族才能使用,这几个细节足以说明他在北京的生活,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种文化中,老北京文化对他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他所代表的就是旧时代的那群人,他在这里生活的太久了,这里就是他根,他的归属。

当新时代来临,精神家园被摧毁,他“疯”了,一次一次的自言自语,“这不在这的吗,”他眼中的“家”是存在于老一辈人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在他对着废墟一遍又一遍的描述着曾经建筑的位置时,我们不仅会反思,他是真的“疯”了吗,是他疯了,还是我们疯了。

当我们对着新时代的成就沾沾自喜时,是否也会想到我们牺牲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搬家队的一群人代表的是新时代的一类人,他们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些老北京文化在他们身上早已不见踪影。

“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对于他们来说,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标准模样,凡事有偿而为,对比《老炮》中六爷,老北京人都有一个热心肠,凡事都是一句话的事,有事您说话,这样的人才是地道的北京人,这才是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下来的。

在新旧文化的更替中就会有摩擦的产生,而搬家时花瓶的打碎,正是这种摩擦的象征,时代更替必定是要付出些许代价。

那棵大槐树孤零零的立在那,周围已经是一片废墟,远处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这仅存的一点文化也是在艰难的生存,虽说新的最终会代替旧的,但旧的并不是要完全摒弃,就像铛和铃最后的结合,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影片最后出现了百花深处胡同的水墨画,这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虚虚实实,这才是人们心中那个美丽的胡同,那个曾经的美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我们牺牲了太多,需要有人来唤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给精神找到一个归所。

END

 2 ) 深藏的家园

本片名为《深藏的百花》,短片以冯先生的视角为主,疯子冯先生带着一群搬家工人去百花深处胡同搬家,工人们却发现冯先生的家因为拆迁早已空无一物,仅剩大槐树和一片泥地,为了得到搬家费,所有工人从陪着冯先生表演“搬家”,到真正想象出冯先生的家,展现了一幅荒诞滑稽却引入深思的时代画卷。

导演陈凯歌以平稳朴实的风格,再一次聚焦土地,聚焦底层人民,展现在风云变幻、发展迅速的北京,一部分北京土著被迫失去世代生存的家园的痛苦和遗憾。

片名的“百花”隐喻在新时代发展下失去的旧时家园和历史文化,“深藏的百花”隐喻那些失去的家园和文化依然深深留在像冯先生一样的痴人心中,他们能在这仅剩的泥地里细数家里的陈设和摆件,构造出逼真的想象,却难以适应飞速变化的北京,搬家工人一句“现在,老北京反而在北京迷路”正是这一现象的最佳注脚。

导演陈凯歌善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和声音、色彩为这个叙事结构简单的故事增色。

本片大量使用特写和远景镜头,经常特写突出冯先生的面部表情,远景展示环境特色,而对搬家工人的刻画,以中景为主,以服装和动作显示他们的身份。

在一开头于搬运司机隔着车窗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的隐隐傻气和痴意,为冯先生其实是一个疯子作了大量铺垫。

随后在车上,男主角探出窗外,镜头以冯先生的视角平移,仰角度一览商业化的北京城,凸显北京的宏大和个人的渺小。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远景是冯先生爬上山坡在空无一物的泥地向搬家工人展示自己家,此时镜头拉远,一个远景展现环境——泥地和大槐树。

而我认为本片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镜头是,冯先生找到风铃的全部,沿着车向百花深处胡同奔去,工人们视线随之变化,瞬时落英缤纷、花红柳绿的四合院以水墨画的形式在工人们眼前铺开,又逐渐消失,变成土堆。

这一幕我在观看时,全身汗毛竖起,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大为震撼,感慨导演的巧思,为我们复刻这一片梦幻唯美的家园。

在声音技巧上,陈凯歌导演也颇具巧思。

开头爵士乐音导入“陈凯歌”三字,开头以鞭炮声、人声(后几个搬家工人的劳作声和说话声)等画内音向观众交代背景为搬家。

在滑稽幽默的情节采用俏皮的鼓点等画外音,所有人陪着他演戏,路人都以为是一群疯子,营造出一种滑稽戏谑的场景。

在工人“砸碎花瓶”时鼓点停,二胡响起,转换情绪,转喜为悲。

最绝的是根据冯先生的想象模拟画外音,工人搬“鱼缸”时模拟水声“哗哗哗”,搬紫檀木衣橱时有重物落地声。

当冯先生知道工人失手,把“花瓶”打碎,他眼前却真的有花瓶碎裂的图像和声音。

陈凯歌导演把想象赋予实际,十分大胆有趣。

总而言之,《深藏的百花》是一部极富深意的影片,以一种对逝去的旧时代的留恋和哀叹,表现老北京底层人民面对时代发展的哀伤和无可奈何。

 3 ) 主观重塑世界 ——评陈凯歌短片《百花深处》

情怀,让一个人成了疯子。

我老家拆了将近十一个月了,那张门牌也是摆在床边大半年矣。

老家,旧城,是一个人童年与青春难以磨灭的一部分。

或许是那份对老家的情怀,让他成了疯子,有了去久违却已然是广袤黄土地的“老家”搬家的故事。

陈凯歌导演的这个历经沧桑的短片,表达了对旧城改造的别样思考。

这短片善用仰拍与俯拍的不同拍摄角度对比来展现人物的地位。

在开场时疯子求搬运车司机载他一程的外反打镜头,以及到达疯子的故地一开始都是对疯子采用俯拍,对搬运工采用仰拍,后来改为对搬运工采用俯拍,对疯子采用仰拍,体现了搬运工们为疯子的顽固与执念所折服。

此外,在表现新房与摩天大楼的镜头采用仰拍的主观镜头,让观者在疯子的视角感受这些现代建筑对疯子的一种压迫,以及在平常人眼中的宏伟。

除此之外,在去农村的路上进行主观镜头的组接,充分展现从疯子视角的城市与在作者视角的疯子。

在疯子刚到乡村时,采用了升镜头,用俯拍的大全景展现出废墟的全貌以及疯子的在这废墟中的渺小。

巧妙借用自然光线,表现城乡冷与暖。

在拍摄城市的片段中由于是阴天,多为云层的散射光,使得环境显得昏暗,偏蓝,偏冷色调。

然而到了后来,拍摄乡村的景象时,夕阳欲陲,呈现出温暖的景象,这正好反应了疯子的内心——城市的那种冰冷僵硬与乡村、故地的温暖与柔和,任凭是黄土地上的废墟,也因拥有曾经的味道而值得回味。

尤其到了最后,搬运工们帮疯子“搬”完了家,疯子一副激动的样子冲向那株橡树,那是夕阳将近地平线,且正好是背光,因此有了剪影的效果,渲染了氛围,为短片画上了令人难忘的“句号”。

此外,在拍摄疯子时多用正侧光,其中在城市时由于是阴天要人工补光,而在乡村则借落日的光,勾勒出疯子的人物形象。

善于运用框架构图,既强调了环境又为影片奠定下了情感基调。

在去往乡村的路上,借用了废弃的房屋中挖空的窗子,拍摄边上道路驶去的车子,使得废墟给人一种压抑的沉闷的悲伤的感受。

在搬运工不解疯子之心而驱车离开时拍摄车内的后视镜,让镜中的疯子一人与车内众人的影响进行组接疯子与搬运工二者形成对比,表现出疯子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此外,隐喻蒙太奇的运用,有个镜头拍摄事实中不存在的花瓶落碎在地,帮助观者还原了疯子眼中的世界,增强了短片的叙事能力。

陈凯歌2002年在《十分钟我们老去》短篇集小号篇第七部的短片《百花深处》以老北京“百花深处”胡同拆除为背景,通过一疯子(冯远征饰)这一反常的人设,荒诞的情节设定,带给人不同的观感,传递了对家的热爱,以及对旧城改造的思考。

旧城不旧,改造留情。

十多年后,的今天,又上演了与入世之初相似的,甚至更疯狂的拆除热潮,在拆除的过程中少有人能注意对旧城的保护。

有些人人物自己已经在保护,认为只要文保单位不拆就为合理,可是,他们忽略了现在的旧城中的更多,对于以后都是文物,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更迭,这些文物上凝固了愈来愈多的乡愁,愈来愈多的童年与青春的记忆,他们因有了更多的故事,而更有价值。

平民的记忆也值得留存,平民的屋舍也值得保护,他们不但是一个人的岁月的象征,而且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

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不论贵贱都是文化的结晶。

应此,旧城改造应该落实到“改”,而不应乱拆,这样只有损失与肤浅的获得感——那些仿造的淋漓尽致的建筑,而只能凭情怀由主观重塑世界。

我的老家|打锡巷1-1号QYuQi[首篇短片影评]2019年10月5日

 4 ) 疯的是冯先生,还是这个社会

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上的分类是喜剧,难道陈凯歌导演的本意是拍一部十分钟的喜剧吗?

还是说喜剧的背后都是悲剧才是这分类想表达的意思。

影片仅仅十分钟,却显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感受,不得不佩服陈凯歌导演当时的实力,整片中没有特别的明示却仍能让人隐隐感到对过去的惋惜!

开篇,冯先生说大家都称他为冯先生,这平平无奇的姓却暗示了他的--疯,或许人们称的并不是冯先生,而是疯先生。

在去百花深处的时候,冯先生的行为令我感到疑惑,为什么他对这个城市探头探脑的?甚至连那条道都不知道。

看完后才明白,这可能就是旧社会对新社会的陌生吧。

而头的一句话也点醒了众人,他说:“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也体现了老北京“过时”了!

冯先生对新社会的陌生

搬家这段我认为是整片的最高潮了。

初次观看,谁能料“百花深处”竟然只是一片土地,此时人们或许也意识到了,冯先生就是个疯子,但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于是头一伙人为了钱也“疯”了起来,看到这一幕不紧觉得这些人也是“疯子”吧,对着空气搬东西,同时也为演员的演技而感到敬佩。

在搬东西时,或许从冯先生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才是“疯子”,连衣橱,金鱼缸都不认识;连花瓶应该摆放的位置都不知道(虽然我也不知道),就好比现在一个连手机都没见过的人一样,在冯先生眼中这种人不也是令人笑话的吗!

而这里,也恰恰隐喻了现在的人对过去文化的不了解,因为在现在没那么多摆放的讲究啊!

中间有一段镜头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位骑单车的人看见他们的行为拔腿就跑。

也许这就是新时代人们对待旧时代文化的态度吧!

而搬家的人或许也渐渐的成为了“疯子”,最后看见那消失的庭院火系或许也是最好的解释。

在花瓶碎之时,隐喻着过去的破碎,也为冯先生后面搬新家做着铺垫。

而冯先生之所以能猜到前方有沟,我想是因为这块地始终不会变。

即使院子变了,没了,但地依然没变,所以冯先生也能准确的说出这块地的样貌,甚至是小沟!

而在最后捡到铃铛后,搬家的人们也看到了冯先生住的胡同,真正的“百花深处”!

此时他们或许已经跟开头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已经能看到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文化,即使作为一个现在的人!

人们看到了“百花深处”而感慨,激动最后,冯先生越走越远,嘴上喊着:“搬新家了!

”但他要搬去的是哪?是新时代的地方吗?

新时代能有他的容身之处了吗?

还是说,他也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的一份子,旧时代的人与文化也渐渐逝去了呢!

冯先生开心的喊着搬新家了本剧中一共出现了三类人:冯先生,搬家的人,还有骑车的人。

我认为冯先生是旧时代的代表,他是旧文化集一身的缩影,而在开车途中他作出的动作也体现了他喜欢看剧。

搬家的人,代表着新时代但又保存旧时代理想,与幻想的人,这也是他们在最后能看到“百花深处”的原因,因为他们此时的心中已经有着这悠久的院子与文化!

骑车的人,代表着对旧时代抵触的人,他们将旧时代的东西视为“疯子”,完完全全的“疯子”,他们甚至不会靠近旧文化的人,见到就跑。

而我觉得这也是现在大多数资本家的样貌吧!

陈凯歌导演的这部短片让人不仅感慨:到底谁才是疯子!

是一眛的保留旧时代的意识,被人称为疯子?还是跟骑车的人一样,一眛逃跑才是正常?或许最后一经给出了答案,作为新时代的人们,看着曾经的“院子”。

把这文化放在心中!

百花深处 (2002)9.1200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短片 / 陈凯歌 / 冯远征 耿乐我写的很烂,但还是要感慨一下,所以不具参考价值!

(滑稽)

 5 ) 还挺好的

《百花深处》感谢同学昨天推荐的这部短片。

忙里偷闲看完了,虽然只有十分钟,但情感已然浓烈似酒。

这次,陈凯歌终于完成了一次他苦苦追求的“时代下个体命运的叙述”。

一部短片最为精彩的便是它的反转。

反转的好,四两拨千斤,反转失误,片毁剧亡。

不过,很显然,这部短片的反转打动人心。

在城市化进程如此之快的今天(二十年前),曾经的四合院(记忆中的家),曾经的风铃(记忆中的声音)都被推倒(遗忘)。

当事人(冯先生),固然是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但如果我们细想,到底是他遗忘了过去,还是不想记住现在呢?

他知道自己要搬家了,可原来的家仍存在(在记忆中),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无家可归之人在记忆和现实中,寻找自己曾经的和即将拥有的家。

这和陈凯歌的想法,不谋而合。

实际上这部短片,便是一种陈凯歌式的“时代反思,人文关怀”,时代的步伐不可能停下,只希望慢一点,再慢一点,等一等活在过去的,需要时间拥抱新世界的人。

 6 ) 人生归途,哪里都是百花深处

10分钟的小影,极富戏剧张力。

但要说转折多么突兀,倒也没有,随着卡车驶过的一大片拆迁荒地,故事的走向已经有了端倪。

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由来已久,但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百花深处。

拿笔者来说,儿时在父亲单位大院里长大,度过了孩童时代,后来大院拆迁,举家搬进了城市另一头的新家,如今每次回到故土,一有时间就会一个人兜转到大院那片废墟,看着它从残垣瓦砾,到如今拔地起几栋新式的商品房住宅。

这是笔者人生第一阶段的百花深处,终究是变了大样。

自打上学记事起,每个学期的寒暑假都会去县城的外婆家,院子里的栀子花香,夏日阳台上的蒲扇和竹椅,还有街坊邻居电视里的《紫日》,成了那些年月里所有的记忆。

后来高中学业愈紧,外婆年纪也愈大,这样的日子也越来越少。

今年立春,外婆化作春泥,魂归故土,第二阶段的百花深处,自然也随之消逝。

而后,无论是大学时光,还是入世后的奔波,都成了人生第三第四阶段的章节。

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每个人的故土和精神家园都不再局限于一处,变的四散飘零。

人总要往前走,处处皆故土,处处是百花深处。

 7 ) 百花深处 影评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系列作品中,陈凯歌导演运用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讲深刻富有哲理的思考融入进了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中,从而达到寓理于情的效果;《百花深处》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一所不存在的房子,而工人们又装模作样的搬那些只有他才能看到的“家具”的荒诞故事,尽管看上去可笑,但内容却发人深省。

在影片的开头,“慢点”这句台词被反复的强调了多次,作者在这里想要慢下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除了是剧情中让工人慢下脚步之外,更是作者想要借角色之口,对那个匆匆忙忙发展的时代说一句“慢点”。

然而,正如影片中那个不理会工人言语的小孩一样,时代也并不会因为存在这样的呼声,就慢下前进的脚步。

作者用仰拍的方式给了高楼一个特写,随着镜头的上摇,凸显出了人物的渺小,映衬出了高楼所代表的,历史规律的坚不可摧,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也同后面从车窗探出一个脑袋的,象征着传统的冯先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表达的效果。

在城市繁华的道路中,作为“老北京”的冯先生显得局促不安,甚至认不得回家的路,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在当代中国快节奏的发展中,千千万万个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无情的抛弃在历史浪潮中的小人物内心的无助和迷茫,巧妙的将历史的宏观与个人命运的围观融合在一起,一种悲剧感油然而生。

场景从高楼林立的都市逐渐转移到破败的旧城区,这一转换象征着探寻的过程,即从现代社会想着古老的过往的一种探寻。

百花深处胡同深处冯先生的家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一株矗立在空地上的老槐树。

槐树的意象有一种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心理的象征,而在这里也同时象征着几乎被破坏殆尽的传统文化最后的记忆,然而,这份记忆是深深扎根在脚下的土地当中的,正如那些逝去的历史是深深扎根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之中一样,是不能被轻易抹去的。

在工人们帮冯先生搬他不存在的家具时,失手“打碎”了一个花瓶,实际上,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建设者们“打碎”的那些他们未曾看到的古老传承又何止一个花瓶?

但是,这些属于这个民族的记忆真的消失了吗?

我想并没有,这整部影片搬家的历程,不正是一步步向着古老过往寻根的过程吗?

正如影片中冯先生的台词所说:“您看,这不是在这儿吗,找着了!

”这些记忆,这些文化,不过是被遗忘在了历史的一角,湮没在了浮躁的尘埃之中,只要拨开灰尘,细细的去搜寻,我们依然可以找回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行李,而影片也诣在提醒我们,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不要把这些真正珍贵的东西给遗忘了。

影片的最后,在清脆的铜铃声中,我们又一次的看到了记忆中古老的四合院,听到了磨剪子的吆喝声,他们一直都在那,正像那夕阳中的老槐树依然在那一样。

纵然年华老去,岁月流逝,铃声依旧清脆。

 8 ) 画面分析

(0.5-0.55)用仰拍的方式给了高楼一个特写,随着镜头的上摇,凸显出了人物的渺小以及高楼的宏伟,也给人一种非常沉重压抑的感觉。

(2.48-2.52) 在影片中的中间部分,一个镜头从一个破烂的画框里去拍摄搬家车驶入百花深处一个画面,在画面中,画左一个树桩遮拦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车子从画右驶向画左,慢慢消失在画面中,导演刻意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营造一种窥视感和距离感,表达着作者面对即将改变的事实却又无能为力,而表现的一种无奈。

(2.02城市,3.08旧城区)场景从高楼林立的都市逐渐转移到破败的旧城区,这一转换象征着探寻的过程,即从现代社会想着古老的过往的一种探寻。

百花深处胡同深处冯先生的家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一株矗立在空地上的老槐树(3.28)。

槐树的意象有一种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心理的象征,而在这里也同时象征着几乎被破坏殆尽的传统文化最后的记忆。

 9 ) 霸王别姬导演自证捍卫证明之一

★★★★★ 确实是精彩,过去人留在了过去,拽着槐树摇摇曳曳的叶子不远离开,“花瓶怎么会在这,花瓶怎么能在这,花瓶应该在哪?”这是对搬货小伙的追问,也是对是个时代的追问。

因为自大毫不在意,把灯摔了怎么办呢,能怎么办呢。

拆了那些承载着历史的一砖一瓦。

那一大片曾经的美好记忆被时代车轮拓平。

只留下冯先生的嚎啕大哭。

留在过去的人不愿离开,一人树一鬼,槐树矗立在施工平地上,格格不入。

短短十分钟,精心编排的情景调度环环相扣,人物和时代的呼应,镜头运用,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挖的东西。

着实厉害

 10 ) 新旧矛盾

《百花深处》是有陈凯歌指导拍摄的一部10分钟的微电影。

该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一名老北京人也是一名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搬家公司到冯先生家时发现一片废墟,明白自己被一个疯子耍了,为了赚取冯先生的费用,在一片废墟上上演了一出无实物表演的大戏。

从而反映本片所讲述的主题,在极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丢失。

从视听语言方面分析,1.本片刚开始导演就利用摇镜头加上仰拍展示了现代社会高楼大厦的全貌,给人一种压迫感,可以看出导演对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持怀疑态度。

2本片很好利用了几个框架式镜头来进行分割,使观众能够明显发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界限,例如在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时,以车门为框架区分开冯先生和搬家公司,这里也利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区分的是以冯先生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和以搬家公司为代表的现代文明。

后面进入百花深处胡同时也利用了一个框架式镜头加隐喻蒙太奇将以繁华都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与以废弃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分割开来。

3.本片的色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冯先生的穿着头戴黄帽子身穿红裤子在一堆以灰绿色为主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即突出了主角也暗示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格格不入。

4.本片的音乐也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在本片的高潮也就是搬家公司在废墟上无实物表演的那一段,导演配上了节奏明快的音乐给人一种戏谑之感,而从花瓶碎了所配的相应音效开始转折,明快的音乐开始变成悠长呜咽的萧声,给人一种苍凉之感。

似乎在为传统文化的没落感慨。

5.影片的最后,冯先生手拿铃铛跑向日落也暗示着传统文化的落幕。

该影片在足够吸引人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如何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中找到与传统文化平衡的点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百花深处》短评

小号之一曲。

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这才是陈凯歌的匠气啊,现在拍的都是什么玩意儿。

13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推荐

时代之间的痛点被陈凯歌精准的抓住了,如果《我和我的祖国》里面有这一段,能提分不少。

17分钟前
  • 黑骨精
  • 力荐

十分钟年华老去

20分钟前
  • 苹果树和椰子
  • 还行

时代的变迁,对快速发展的错频去,不同年代生活方式的差异。

24分钟前
  • frontboy
  • 还行

对老北京胡同的不舍,拆掉了胡同也抽空了人的精神。最后只找到满身土的铃铛,挂铃的地方全夷为平地了。想法挺浪漫,拍出来还是有点煽情。

27分钟前
  • 老睿
  • 还行

吃老本的陈凯歌,莫名其妙的特效,毫无来由的9.1

32分钟前
  • Russell.
  • 较差

我们有权利和权力来拒绝拆迁吗?不,我们没有!

35分钟前
  • 小鬼家的师公
  • 力荐

那时候的陈凯歌在美学表达上就有荒野大树、落叶繁花,徘徊天际、命运写照这些符号倾向了

38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其实从这儿就看出来了,陈导喜欢以小见大,虽有人文关怀,但并不见得立意有多高明,不是很喜欢。

42分钟前
  • @_@Jason
  • 还行

被强拆也是21世纪的命运

44分钟前
  • 亚马乌罗提
  • 还行

严重怀疑学校里有人抄这个片子了

49分钟前
  • ww
  • 还行

好伤感 中国的古建筑摧毁的太多了

52分钟前
  • 疾走
  • 还行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短评区这句完美概括

55分钟前
  • 玳安
  • 还行

结合现实背景,探讨精神家园。实际上没什么特别的东西,五六代反复拍了十几年的新现实的东西搭上个超现实笔触,50s的德西卡已经提供出足够多的创意了。毕竟短片嘛,创新奇,明意立,博众人一乐。

60分钟前
  • 杨小槑
  • 还行

比起它很烂其实更让人觉得可惜的是它其实还行,无实物表演,真假声音交织,想起了穿裘皮的维纳斯。有时代,也有人物,但太短了并承载不了什么,短片和短篇小说可没法比,前者是真的没看到过什么有表达的,能做出风格,有影像质感的就已经是顶尖了。

1小时前
  • 祝默
  • 较差

十多年后重看 还是蛮震撼。砸花瓶神来之笔 打破了好几层人和人的隔阂 最后在那个铃铛声中 血液里共同的声音被唤起。疯的不是男主 是这个时代和被时代大潮所裹挟的人。很可惜的是,陈凯歌自己也成了这样的人

1小时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现在的是幻觉,从前就不是幻觉?

1小时前
  • JESERAI
  • 较差

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

1小时前
  • 储蓄泪窝
  • 还行

不能让个真大爷演冯远征那个角色吗,他有点阴阳怪气

1小时前
  • 䟇鑄㩭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