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与伟人,似乎只是历史的决断,在主体自我的世界里,并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理解和评判,只能从他所展现的行为去揣测他的精神世界。
于是,在中国“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的阐释下,不论我们如何认为希特勒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都不能否认由他带来的种种灾难。
在这层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名《恶魔的崛起》倒也符合对他的形容。
控制与权力,似乎希特勒的人生之乐在于对他者的掌控,在掌控中获得权力的快感,却也并不沉溺其中。
杀伐果决,具有煽动才能,在演讲中体会到操纵情绪的乐趣,并因为理解人性而发挥了“符号与象征”的最大作用,给予情绪价值、给予正向回馈、给予神圣的仪式与别致的形象。
或许,希特勒在一定程度上,先塑造了关于德国的“理想”,并通过国家权力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服从”与“荣誉”相联系,“罪恶”与“恩赐”从神的“法则”降落成为人的“工具”,于是,越野蛮越荣耀、越屠戮越光辉,人对事物的认知便迷失于集体的赞颂中,而历史的评判只能由胜负所决定。
我想,人民或许并不能真正地决定历史的进程,甚至不能决定历史的评价,人民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无助的观察者。
犹如此刻,现实的苦难与历史交织在一起,遥远的死亡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在我们面前,犹如我们曾经的苦难透过言语投射到我们心间。
可是我们除了感受,并不能采取什么措施去改变这一切。
从巨大的无助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惯性,同样也在类似《叫魂》式的写作中,去理解“恐惧”的具象化。
《三体》中黑暗森林的枪响了,人人都看向了枪响之处,端起自己手中的武器,将生存与毁灭的问题又一次悬在了世界的中间,美好的世界只是一种理想的“景观”,我们不能因为景观之美,就忘记其建立在坚固阶级土壤之上,建立在社会机器稳定运转的历史车轮上。
在描写希特勒的偏执和邪恶方面不遗余力。
但是,2003年,二战结束58年后,还是这个认知层次就让我感到遗憾。
纳粹德国的形成,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所为。
没有英/法/美这些所谓“一战”胜利者的积极参与,仅仅靠希特勒忽悠,德国人从上到下,几千万大活人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
法国强迫德国割地赔款,英国表面叫嚣赔款暗地里却贷款给希特勒德国,美国不仅贷款给德国,后来还两头卖石油和军火。
凡此种种,最终促成了希特勒建立纳粹德国。
二战后民主德国总理勃兰特有“华沙之跪”,难道英国/法国/美国不需要为这样的人类灾难承担任何责任?
其实,纵观“二战”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争,只有希特勒德国是为信念而战,英/法/美都是为利益而战。
美国人为自身利益,不惜发动战争。
当然,普通士兵和老百姓,都只能被裹挟,身不由己。
而普通人里,坚持自己的判断,拒绝同流合污,最终付出生命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任何一个时代,只有他们是我们这个物种得以延续的精神来源,是我们在贪婪和恐惧的沼泽里坚持向前挪的精神支柱。
个人权位的从无到有:打铁还需自身硬希特勒 一个落榜艺术生大头兵开始是一无所有的,但财团和军队能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支持他,离不开他个人坚定的政治信念、凌厉的灵魂力量和狭隘虚幻却憾人心魄的演说口才。
得民心者得天下再者便是在他语言魅力和雄辩论据下获得的群众基础,本土群众和纳粹党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他在纳粹党心中的地位无疑是不可取代的,以至于无论是否竞选总统,他一直都是纳粹党唯一的元首。
枪杆子里出政权三是因他心硬如铁 杀伐果断,在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路上,所有的绊脚石都将被无条件碾碎,连当初帮自己一手建立纳粹冲锋队的罗姆,也因影响他掌握国防兵权的原因被冠以罪名枪决,影片里在罗姆死之前还高喊元首万岁,镜头很触动人,可想而知希特勒这人有多冷血。
阴暗心理的产生:造就一个人心理扭曲的原因,无非是从小所处环境影响。
首先是家庭环境,父亲娶了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希特勒的母亲,且有暴力倾向,这些在希特勒身上都有体现,他同样以暴力的方法逼死了自己的侄女。
再者是大环境,本土日耳曼人在犹太人的带领下,于一战战败后随 同盟国 向 协约国 妥协,这自然加深了亲身经历一战炮火的希特勒本就对犹太人的仇恨,也导致了后来希特勒掌权后对犹太人的无情屠杀。
被纳粹党派视为高高在上入侵者的犹太人,迎来的是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极端激进分子将其赶尽杀绝的憎恨。
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永久解决种族间矛盾的方法绝不是将仇恨延续。
曾在几年前在堂哥的家里看了一本厚厚的书《希特勒传记》,当时我对希特勒是不理解,对于他的世界不单单是一本书就能让年少的我了解通透的。
今天有幸通过这部电影能有所了解。
电影主要讲述了希特勒(出生于1889)在幼年时到创建政党并成气候的这一段剧情。
电影的开始是 十八世纪的英国政治学家 伯克的一句话“恶人的得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好人的袖手旁观。
” 以这句开头 应正着全剧情,恶人当然是 阿道夫 希特勒,而好人在这部电影中也有,是一位以新闻人的身份出现的,但他个人的力量太小太小,当他在舆论上揭露希特勒时,希特勒已经成气候。
在这部电影中,有这么几大人物,希特勒,政府代表人物 冯卡尔,军界代表人物 鲁登多夫,以及西特勒初期互相扶持的 小军队领袖 卢恩上尉,希特勒 左膀右臂 罗那格林 和那唯一理智的好人 新闻记者葛立贺。
大体剧情就是围绕着这几个人展开的。
希特勒的父亲与母亲是近亲结婚,叔叔与侄女。
而 父亲推崇的是 骑士精神。
所谓的骑士精神小编有所了解,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
一种封建主与奴役的。
而当父亲 说“骑士精神是德国的理想,他是力量 坚定和纯洁的化身。
电影所给我们展现的是 希特勒那幼小而仇恨的眼神。
并会在父亲鼓励希特勒好好学习而坐拥职权时,骂出”十足的白痴“。
电影在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的是 希特勒与父亲的仇恨,这种基调。
并没有详细讲解为什么,也许用了一幕代替了这些复杂的仇恨形成过程,父亲”作为叔叔娶了自己的侄女,他是上帝派来惩罚我的“。
是的,这一句话就能简单的说明了,希特勒在幼年时缺乏父爱。
父亲因病去世多年后,希特勒的母亲被查出患有乳癌。
希特勒想出远门学习艺术,母亲却不支持。
医生告知希特勒 说活不了今年的圣诞节。
希特勒这时已经是一个小青年了,他说”这不是真的,她为了毁掉自己的前程而不择手段“电影在这里就塑造了 希特勒一些偏执的性格。
后在母亲去世后,他那同父异母的姐姐安慰他时,他大声叱骂,更是将他偏执的性格展现的很充实。
他在外地学画画的路并不光明,院长将他拒于门外。
小编不得不吐槽,那这个院长不就是二战的罪人么?
他一个人带着仇恨的眼神走在大街上,因为没钱在街头风餐露宿。
路人和市长向他灌输 德国之所以这样,而生活这么不如意,这一切都是犹太人害的。
在这里他就被感染上了 ,民族主义,最后发展到极致。
1913年早晨,画面从义校的标志 卐 ,落满灰尘的叉子和干面包划过,暗示着这是未来纳粹领袖 希特勒最黑暗的时期。
1914年他拿过姐姐送来的遗产来到德国的慕尼黑。
报童的呼喊声”奥地利王子被暗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展开。
刚来到这,他接触了他人生听的第一次演讲,并受到感染去参军。
在军队中,希特勒是最积极的,当有冒生命危险的任务别人避之不及时,他是第一个自告奋勇的。
并在第二次任务后,用自己的话说服长官履行承诺,为他发勋章,十字勋章。
但有剧情有一个细节小编注意到,他在任务途中捡到了一只小狗,当时小编还在想,希特勒当时还是有善心的。
但小编错了,他在后来命令小狗坐下,小狗不听话。
让希特勒在战友面前大为光火,他追着小狗跑出营帐,用皮鞭抽打它,电影在这用了个欲抑先扬的手法将希特勒的残暴与冷酷表现的非常充分。
还有,他受伤住院。
听到有人以自残的方法逃避战争,他非常生气并大闹。
这里小编想说,希特勒当时还是相当爱国和责任感的。
在军队中,希特勒无时不刻在向周围的人诉说 犹太人的可恶。
说犹太人不会参军。
而剧情偏偏安排了一个犹太人站出来反驳。
以此暗示希特勒憎恨的盲目和不现实,种族主义。
他在最后一次战役中,受到毒气弹袭击差点死掉。
当他醒来时,却迎来了德国投降的消息。
他接受不了,疯狂的呐喊,在噩梦中惊醒,撕掉绷带,那受毒气弹影响的血红的双眼诠释着”仇恨“俩字。
一句”还没有结束“ 结束了一战,预示着二战终会到来。
1914年德国慕尼黑。
民主制下的德国几十个党派涌现而出。
除了工人党,共产党是当时最为热火,上尉卢恩带领军队回到慕尼黑屠杀共产党。
新闻记者葛立贺在去参加婚礼的路上目睹并记录了这一切。
希特勒作为卢恩的线人去听工人党的演讲。
在上呈的文件中加入了自己的意见,并更清晰地展现了自己的种族主义,他说”想象一下没有犹太人,这个地方时多纯洁,天堂有犹太人吗?
“ 希特勒非常支持工人党的政治精神,并在这里进行了第一次演讲。
这时候的希特勒演讲,小声,畏缩。
但他大胆将自己的疯狂诉说出来。
他不停得在街上发宣传单,在报纸上学习词汇。
他的演讲也越来越具有说服了,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愿意听他演讲,支持他,为他鼓掌。
他无疑在踏在了成功的路上。
将小部分德国人的仇恨引向犹太人。
而希特勒将所有演讲得来的资金赞助给了上尉卢恩。
达成了互助的协议。
画面转向犹太人开的夜总会,犹太人老板一句话”德国不需要民主,只需要音乐欢笑“这里编辑对这句话的安排思考了很久,也许是说犹太人爱和平不爱战争吧。
作为希特勒以后的好友兼左膀右臂的汉夫丹格在听了希特勒的演讲后被深深地折服。
汉夫丹格是一个会弹一首好钢琴的绅士,他在剧情中更是希特勒的 安慰人,包装人,在宣传上出谋划策。
也是他让希特勒有想法设计出了卐气质。
希特勒认为它有着无敌的力量。
希特勒对于民族主义对于犹太人的憎恨已经根深蒂固了,这也许和他偏执的性格有关系。
有一幕是有犹太人的聚会,和犹太人争执,哪怕有人给他做个台阶下,他都不愿意去避开。
而犹太人一句话更是将希特勒的心理说了出来”煽动的国人的仇恨已达到他的个人目的“相对于一战中面对的犹太人战友的避开,是一种升级。
希特勒的到来与演讲,为工人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思想也越来越顺服希特勒。
一个组织内一定会有决策分歧,而希特勒的投资也有了回报,他借助军队将党内整治并顺利接管了主席的位置。
到这里,他已经具有很大大群众支持和影响力了。
但剧情却峰回路转。
德国总理同意支付战争赔偿,并履行凡尔赛条约。
这使得德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人民暴动。
德国内阁委员颁布国家紧急调令,他认为 希特勒的演讲会使暴动火上加油。
冯卡尔取消了希特勒的演讲行程。
这无疑使对希特勒的一种打击。
纳粹的宣传部长兼希特勒的好友汉夫丹格,安慰他。
他认为希特勒已经具有相当影响力,并推动希特勒革命。
他介绍了新闻人葛文贺,葛文贺也为冯卡尔写过稿件,希望从他那搭上冯卡尔,参与革命。
但葛文贺对希特勒并不支持,他与冯卡尔评价希特勒”疯子!
神经病!
“ 这也无疑体现了这位媒体人的理智。
希特勒发动工人党与共产党暴力冲突,冯卡尔不得不屈服。
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希特勒,许以内阁位置。
但冯卡尔内心并不把希特勒当回事。
希特勒也是选择性的听从冯卡尔的意见。
回劝他的盟友卢恩上尉,最近安分点。
希特勒另一方面也是联系上右派民族主义的 鲁登多夫将军,在这里,小编觉得:全剧情中的德国人大部分具有纯洁的德国人血统思想,大部分具有民族柱主义。
罗登多夫曾说”我们需要真正的德国人治国“ 回顾希特勒看的第一次演讲,他们也是极大的声称自己是日耳曼血统,该参军一些话。
1923年的科伦马戏团演讲,在小编看来,这又是剧情的一个转折点。
演讲台下一排戴有袖标的党人,工人党已经具有规模。
而在这里希特勒的演讲才能更是展现的淋淋尽致,那手势,那满脸的汗水,那激动疯狂的表情,那极具煽动力的言论,他成功了。
人们纷纷同希特勒欢呼,举起那那极具代表性的手势。
不得不说,希特勒是一位伟大的演讲家。
由于冯卡尔玩弄诡计,打算抛弃希特勒。
希特勒因为群众支持而底气。
这年11月8日,希特勒同工人党计划攻取柏林。
在这里有三个画面,一个是冯卡尔的演讲攻击着工人党,一个是犹太人夜总会舞女的歌声,一个是希特勒带领穿戴整齐手持武器的军队。
三个画面暗示着高潮的到来。
而舞女的歌声更是一种暗示,渲染。
希特勒抓住了冯卡尔等政府要员,并胁迫他们支持希特勒。
希特勒更是获得了群众的支持,而计划偏偏没有赶上变化。
鲁登多夫背叛了希特勒,他说的”那个矮子真的成功了?!
“那惊讶的讽刺语气,完全没把希特勒看上眼。
更是在希特勒离开后将冯卡尔放了,用了个搞笑而蹩脚的理由”怕他们的太太担心“最后希特勒的政变失败,人们仓皇而逃。
希特勒逃往他的好友汉夫丹格家中,他透过车窗那不可置信慌乱的眼神,不得不承认,他失败了。
希特勒意欲举枪自杀,但被汉夫丹格的夫人劝住了。
希特勒心中乱极了,哪怕是看到镜子中举枪的自己也是被吓了一跳。
希特勒入狱,麻木呆滞。
口里念念有词,以绝食表示抗议。
在法庭上”希特勒,你被控告叛国罪,你认罪吗?
“ ”我承认“人们惊呼,不相信他竟然就这么承认了“如果你去拿回被偷走的东西,你有罪吗?
”人们掌声响起。
控告人抗议这不是演讲,但法官不予理会。
的确,希特勒的演讲就是这么有吸引力。
希特勒通过他的演讲成功把自己的叛国罪诡辩到“争取德国人权利的罪名”希特勒抓住了德国人的内心,他又一次成功了。
而新闻人葛文贺听了妻子的劝告恍然醒悟,回到报社对希特勒进行舆论抨击。
最后一天宣判,“希特勒叛国罪名成立……”人们惊呼“罚200马克金币……”人们议论纷纷“入狱5年……”人们惊呼声更大了“可以在9个月后假释!
”人们的欢呼声响起。
是的,德国人民支持他,尽管他政变失败了,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他胜利了。
-end-希特勒,在历史上是一个战争发动者,是一个屠杀者。
后人对他褒贬不一。
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演说家,屠夫,战争贩子,偏执狂,伟人……/囤云
“希特勒”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名了,被赋予了太多的符号化的象征,不论是前几十年的单纯恶魔化还是近些年来的一些新思考(尽管在某些方面改变了希特勒纯恶魔的形象,但仍然缺乏人情味儿,学术气太重,希特勒不被当做一个人而似乎是一种虚构的人格符号来研究。
)。
本文下面结合影片和希特勒其人主要阐述两个问题:一,以研究一个人的视角来研究希特勒。
二,从同学们对影片的认识来分析希特勒式形象在我们周围出现可能会引起的反应。
一, 以研究一个人的视角来研究希特勒。
l 希特勒的性格在精神层面上总体是偏执的,这种偏执恰恰与中国传统所强调的中庸精神是对立的。
希特勒的性格是不讲究调和的,有一种始终如一的贯彻性,就像在影片里的一个情节所表现得那样:希特勒坚决不同意为了党派合作壮大势力而对自己的纲领做丝毫的修改。
这种性格使得希特勒可以执着的坚持个人目标,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这种执着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某种类似于坚定的品质,还有残酷,不惜一切代价。
从这一点上讲,希特勒的性格倒是具有德国人的某种特质,虽然不总是智慧和理性的作出决定,可是一旦作出某种决定,总是坚定不移地走到底。
德意志也许并不总像德国国歌里吟咏那样:Deutsch uber alles(德意志高于一切)!
但德意志却应该是忠诚的,但忠诚有时可以是非理性的。
其实这种精神的执着性并不是希特勒的特性,应该讲这种执着应该是一切某种专才所共同需要的品性,如果说这种执着就是“希特勒”的话,那么这就该是一个遍地“元首”的世界了。
中庸可以缔造一些社会性的天才,感性的分析与协调,用通俗的讲法就是情商很高,善于交涉,外交家大部分可属于此类;偏执混同始终如一的贯彻性使人能够缩进自己的小空间里长时间思考一性问题,很多专项人才都出于此类,比如科学家和一些文学家或者哲学家。
当然这也不是说要鼓励我们努力中庸或者努力偏执,因为极端的中庸和极端的偏执都是在社会系统中要被滤过反对的极端成分,除极少数特定情况下成就某些领域的大师外,大部分这类人都被社会系统所遗弃。
l 上文所提到的偏执而始终如一的贯彻性具象化到希特勒身上还带有一种所谓“精神纯性”。
主要是两个方面:服从的纯性和领导的纯性。
希特勒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对于自己所尊崇的思想和主张会不遗余力的支持捍卫,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东西确是会以毫不留情的方式去扫除。
服从的纯性在希特勒这里主要体现在希特勒的民族荣誉感,对德意志祖国的爱恋和作为一名士兵的服从意识。
影片在刚开始的有关一战的一部分中就可以对比出希特勒和其他士兵的区别。
希特勒对战争那种由衷的热爱,对于铁十字曼图亚饰章的尊崇,使得他在作为一名士兵的角色时无愧于他的誓言和荣誉。
领导的纯性在希特勒这里主要体现他对于领导权的果断的争取和把握,领导的纯性是保证希特勒个人“精神纯性”能够实现的前提。
其他人的意见其实都是不重要的,希特勒个人拥有的精神信仰就是他所有的一切,否则希特勒就会觉得精神受到了“污染”。
对于罗姆和冲锋队的清洗,对于施特拉塞一切建议的排斥,对于犹太人的屠杀都是在这种个人“纯性精神”的引导下完成的。
总的来讲,希特勒的偏执和始终的贯彻性需要通过“精神纯性”来实现。
希特勒的领导和服从的都是个人偏执的空间,并在实际行动中始终坚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不乏有这样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内在思想并且能始终坚持,可能是积极地也可能包含某些可怕的东西。
他们并不同所有人都交好,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人不够圆滑,不是中国传统上所说的“聪明人”。
但是他们往往会更加执着坚持更有韧性,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会有惊人的执行力。
其实,在混乱的年代里,那些伟大或者邪恶的人又有哪个是靠圆滑精明成就事业的呢?
l 淡去精神层面的问题,希特勒有着一种对事物宗教式的崇拜或憎恶,具体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控制欲。
瓦格纳的音乐,德意志的神话和非理性哲学等共同构成了希特勒性格的神龛。
对于这些事物,希特勒是有宗教式崇拜的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膜拜的程度,而且在接受一切新知识新事件时,他也总是选择性吸收或者选择性解释。
对于事物强烈的爱或者恨都是通过极端的控制来完成的,当他把一件东西抓到手里,那么那就成了他的奴隶,他的外甥女的悲惨境遇似乎就是这种性格的写照。
其实很多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有这种宗教式的控制欲,尼采抑或梵高。
二, 从同学们对影片的认识来分析希特勒式形象在我们周围出现可能会引起的反应。
l 第一种想要提到的就是我们青年学生中经常出现的“愤青”形象,带有一种类似犬儒主义的倾向,习惯批判一切,怀疑一切,好像这样就是有个性,有思想。
他们讥讽那些在影片里追随希特勒的民众,觉得他们傻得可笑,但却从不考虑当时的德国人民生活上确实已经存在的窘况,也不能提出任何比希特勒更好的能够解决德国当时社会问题的手段。
一味抱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味嘲笑是不能够抬升自己的,也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们不应该只习惯于用着高级的电子设备挑刺儿讥讽,至少该在见解上比菜场上家长里短的大妈更有创建性。
前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人民生活的拮据,社会经济的崩溃是客观事实,民众必须谋求某种改变,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为德国人民提供了危机的一些解释(像犹太人的破坏等等),同时又提出一些使民众获益的纲领,事实上也在上台以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德国人民生活的窘况。
这样一来,如果站在当时民众的立场上去思考,纳粹的反对凡尔赛条约的一系列决定就很有煽动性了。
同样,在1919年的中国,我们的学生和社会各界不也一样是运动如洪波涌起吗?
愤青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讥讽或者不满,而是自私。
自私使得愤青们不只是对各种社会现象不满,在彼此的交流中也是不服气的,总觉得自己的主张就是一切(这点有点像希特勒,但却缺少希特勒那种始终的贯彻力和精神的纯度),结果就是一种分散在社会各处的聒噪。
任何一股社会洪流来临,这些相互独立自私的愤青们就会被无情的冲散,他们不会是洪流的引领者也不会有人让他们作新社会思潮的同盟军,他们永远只能是被扫荡的角色。
l 在我们学生中间更广泛存在的是一种看客视角,旁观者心态。
人们不再严肃的对待本来严肃的近乎残酷的历史,而是以一种李普曼描述的“娱乐至死”的心态来看待一切。
希特勒那蛊惑千万人的演说,在这些为数广泛的看客眼中只有卓别林式的滑稽。
他们其实没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视角,依靠在群体中来生存。
对于他们来说,一切与自己没有切身瓜葛的东西都被当做娱乐性的存在,其实在本质上还是表现为一种自私。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群体的存在是很难被像原有的希特勒那样的宣传所煽动。
事实恰好相反,当面对希特勒那种尼采式的强力意志出现并且直接作用于看客群体时,他们却是软弱的。
因为他们本来就缺少坚定的立场,以娱乐的心态来看待一切,现在一种强力意志被作用于他们之上时,一种理性以外的盲从就在看客中间蔓延开来。
这些人嘲笑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希特勒的滑稽可笑,但当一个新的希特勒式人物降临时,他们是第一批盲信者。
希特勒首先是个凡人,不是恶魔,只有这样看待希特勒,才能分析出他的性格精神与行为的某些关系,他的偏执,始终如一的贯彻性,精神的洁癖和对事物极强的控制欲等共同形成了希特勒人物性格的内在要素。
从这个层面上说,希特勒不一定只是个特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人是可以再次产生的。
我们青年学生对待这种人物及其连带现象的态度不该是讥讽也不该是娱乐地旁观,而应理性的去认知,学会用一个独立的灵魂去发现。
这样,即使是希特勒本人再现,我们也不会忧惧无望。
对比的文本是伊恩克肖的《希特勒传》1、希特勒虽然是偏执狂,但是对于母亲的爱是最深的,希特勒的每个办公室都有母亲的照片。
影片可以把希特勒演绎成冷血无情的反社会人格不算是妥当的。
给他母亲治病的是一位犹太医生,后来被特许离开德国。
2、希特勒在一战中捡到的狗是他的部队在转换战线后被人偷走的,据他战友回忆当时希特勒非常生气。
3、希特勒的反犹太、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据考证可能是在一战后从事政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当时社会上一些极右政党都是反犹太反马克思的。
在他早年维也纳求学期间因为经济原因一度以售卖自己的明信片和插画为生,跟希特勒合作的一些广告商都是犹太人,希特勒更他们的关系还不错。
4、纳粹党的发展要比影片展现的更为艰难,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慕尼黑的边缘小党,由于德国党派互相内斗,政府不断垮台重组,让纳粹抓住机会崛起。
5、希特勒没有像影片中那样脑残,他会根据听众的不同而表达的观点不同,不会每次都将反犹观点抛出来。
比如他在跟工商业的资本家们演说寻求支持的时候,基本不会谈反犹太,只是在反共。
6、希特勒最爱瓦格纳的作品,在维也纳期间家里寄来的生活费都让他花在看瓦格纳戏剧上面了。
因为没钱导致自己吃不饱饭,所以年轻的时候看着瘦弱和其营养不良。
这本传记我还没看完,后面的内容之后有机会在更新。
童年受到的的暴力和青年从艺之路不顺造就了希特勒偏执的性格;一战德国失败的经历使得至高无上德意志的幻灭,以及对犹太人的仇恨,这和戈培尔的人生有相似性,使得德国人思想混乱,没有了普遍的信仰,这是上台的群众基础;minzhuzhengzhi是其上台的动力,吊诡的是,希特勒有自己的媒体,有自己的武装,但是只是小规模的revolt,造势,没有通过大规模战争上台,完全是和平的,议会席位的一点点占据,zhengdang和zhengzhi人物极其短视,总是想着占据席位,联合其他人,甚至有的人帮了希特勒,没有人考虑希特勒到底多可怕,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政客,没人考虑德意志未来,而那些送希特勒上台的人也被杀了,minzhu也灭亡了。
正如戈培尔说的一样“minzhu亲手把消灭自己的武器交到了自己对手的手中”。
我很怀疑,韦伯20年代若在世,有很大可能支持希特勒……
2024年6月23日08:21:18(一)中国古代的农村流民会进行农民起义,现代社会的城市游民也是危险的很。
城市地区没有房子就只能成为流浪汉了,希特勒也不例外。
(二)希特勒上台的关键还是得到了本地贵族的支持,开始阶段他也只是一个传话筒罢了。
先是中产阶级,后是军方大佬,希特勒这才稳了。
(三)希特勒先支持党内的一个失败者鲁道夫,他失败了,就该把希特勒抬出来了,这时候希特勒就成了众望所归的了,这个方法和欲擒故纵是很像的。
(四)无论怎么斗争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
从开始到结束,纳粹的钱一直不够。
输掉战争是必然的。
慕尼黑市长日前宣布,因新冠疫情被迫中断了两年的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十月节)今年将恢复举办¹,这个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狂欢节之前只停办过两次,都是因为战争,分别在一战和二战期间。
那一年去欧洲游玩,虽然到慕尼黑的时候不是十月,但也感受过当地的啤酒文化:德国慕尼黑,1999.6.15,LANCY 摄影慕尼黑啤酒节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办的那一次,导火线也算是在这家啤酒屋里点燃的,因为: 希特勒在慕尼黑皇家啤酒屋(电影 Hitler The Rise of Evil 片段)_腾讯视频据说文化艺术名人莫扎特(Mozart,1756-1791)、歌德(Goethe,1749-1832)等等,皇室及政治名人茜茜公主(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1898)、列宁(Lenin,1870-1924)等等,都曾经是这家啤酒屋的座上客。
今天,慕尼黑皇家啤酒屋(HB)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德国慕尼黑,1999.6.15,威 廉 摄影在 HB 里面,随时都有巴伐利亚传统音乐的现场表演来助兴:
德国慕尼黑,1999.6.15,威 廉 摄影现在有很多不同品牌的德国啤酒涌入中国市场,喝过之后,就感觉我们平常喝的国产罐装啤酒味淡如水,而且卖得也不便宜。
当然这些罐装啤酒,比起鲜榨啤酒就差远了。
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在慕尼黑皇家啤酒屋的那段历史公案,我菩提祖师有很特别的见解,详见:成为希特勒——13年前的一次电影剪辑练习。
¹ https://newsrnd.com/news/2022-04-30-yes-to-oktoberfest-2022--mayor-reiter-announces-oktoberfest-decision---and-makes-promises-to-munich-residents.SyMixOXcS9.html
第一,就是立场问题,英国人拍的片子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希特勒和德国人,好像他们在希特勒上台的过程之中,一点点推动作用都没有,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
第二,就是对希特勒上台的过程描写的过于简略,你能说希特勒坏,但你不能说希特勒菜,至少1941年以前的希特勒,没人敢说他菜。
而且希特勒和普通人相比,绝对不菜。
这些反而是应该重点描写的,描写这些,才能让民众对希特勒式的人物提高警惕。
第三,就是对希特勒的描写不够客观,看完之后就感觉希特勒完全是一个低情商的神经病,动不动就跟个神经病一样的吼人,影片中,希特勒主要的敌人,尤其是那个正义感爆棚的德国记者,好像就是被希特勒那么一吼,感觉希特勒的情感控制能力就跟平头老百姓没有任何区别,只要他生气,他就会吼人,思考不考虑这样做的后果。
这不是真实的希特勒,真实的希特勒和一切社会的黑帮老大一样,不会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推着走,一个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底层人很难成为国家元首。
所以离开希特勒,并反对希特勒的。
编辑的水平是小学生吗?
第四,就是对希特勒的演讲表现的过于用力,可能就是因为这是英国人拍的,想要黑德国人。
真实的希特勒搞演讲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只能说演员表现的过于蹩脚。
第五。
历史的细节不够讲究,当然,英国人也没心思讲究。
反正是英语片,肯定是给英国人看的,充满了一种英国人的傲慢。
在三个小时的里,一些时间节点还是表现出来了,比如纳粹为什么是“国社”,但是与社没有一点关系,不过说到底还是类似肥皂剧的电影,很多东西夸张或者简化了不少,没有什么比较深刻的反思,不如德国人的同类电影对问题反思得深刻,CMCT字幕组也乱搞翻译。如果不能快进,那我可能会关掉。
拍得跟明星八卦似的
是不是对希特勒排犹倾向刻画过多了?
元首您回来全世界联合起来彻底消灭犹太人
6.5 非常尴尬的一部片 英语圈拍不出欧洲大陆历史的大气与厚重;虽然演员很努力却显得滑稽 多处改编让人看得不舒服 特别关于希特勒身边的人的故事;兴登堡竟然是彼得奥图扮演;历史总会开倒车 善良的人能做的就是当邪恶兴起时不要继续保持矜持的沉默而袖手旁观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犹太人在暗中掌控世界并阻止的男人,不过现在犹太人也是掌握世界经济命脉。
有新闻说阿根廷有一个128岁的老人自称是阿道夫·希特勒。对最近的魔幻现实主义非常绝望,如果连这个新闻都是真的,那这世间真的太可怕了。电影无功无过,只怕这一切自以为的真相都不是真的。
连我都看的斗志昂扬,拍的很紧凑很好看啊,希特勒还是有他的才华的,无可非议。
拍的不错,一个神经质的little man
西海/
希特勒是英雄
这不是在洗白元首,而是洗白造成二战悲剧的真正力量,认为战争的悲剧是由一个人发起的,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可怜而又幼稚,背后的政治,文化,经济,阶级矛盾,利益分配,各种复杂的原因全都被掩盖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男人只是点火的一个人,就算没有他,还会有无数人起来点这个火
非常令人失望的希特勒传记电影,上下两部的恢宏片场没用来刻画战后德国的社会民情对极端主义出现的影响、或是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在崛起过程中的策略斗争和内部撕裂,反而抓住希特勒的私生活不断刻画他所谓“性格古怪、偏执极端”的性情,整个片子就是一个怪人在一群人的反对之下莫名其妙成为了德国领袖,纪实性艺术性都令人失望,上部尚且按部就班讲了些德国的大事件,到了下部就疯狂缩时长流水账,长刀之夜儿戏的令人发指,若非对德三历史有所了解的观众,根本看不懂故事的逻辑走向。
因为上课 关注希特勒……
绝对力荐之作、
我想举起我的右手
这是我看过最离谱的希特勒。
英语片子味多少还是不太对,但男主演技没得说。脸谱化有点严重,那个离谱思想在当时兴起可真不是仅仅他一人讲讲话就给煽动出来的,而是在种种铺垫下应运而生的
最初的爱国之心变成了极端偏激主义,但人物维度有些单一
小胡子做事做干净吧,虎头蛇尾,你看现在巴勒成了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