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1
巴勒斯坦青年沙迪和卡莱德
沙迪女友苏哈黄瓜切成片,番茄旋成段,没有沙拉和各种调味品做佐料,最多沾点盐,用手捏着吃,还说好吃,不知道咋好吃的,反正今天的中国人是不以为然的,可这是片子里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人体炸弹
人体炸弹组织上派亚马尔通知沙迪和卡莱德两个青年作为人体炸弹,去执行一次自杀式恐怖袭击活动,命令宣布后要贴身监护人体炸弹直至去执行任务止,因此而吃住在人体炸弹家,大概也有不让他分心没时间走神的意思吧,想想都恐怖,和亲人马上要诀别了,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表现出来,多么残忍和冷酷。
反抗有很多种,用人体炸弹来制造恐怖袭击属于泯灭人性的极端行为,再高尚的事业也不应该成为理由。
宗教的洗脑还真的够强大,足以让人心甘情愿的赴死。
临别前,组织领袖阿布•凯伦亲切的接见了这两个有去无回的人体炸弹。
仪式搞得庄重而神圣,但是难掩虚假的谎言和残忍的行为。
领导接见
最后的晚宴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捆绑炸弹的皮带居然涂上了强力胶,即使反悔也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
毫无人性道义可言。
且不说中国有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语,躲在后面让战士们去送死,咋看都像极了当年的国军将领们。
甚至还不如国军将领,国军急了还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呢。
临别赠言
两个人体炸弹一路的持续洗脑“只有不怕死的人才掌握着命运”,咋听都有点扯,不怕死的人也只能是去撞大运,根本不可能掌握命运。
真希望两个青年人能对滔滔不绝的亚马尔问一句“说的辣么神圣,要不咱们一起……?
”不知亚马尔会当场吓尿裤子不。
两个青年人提出“爆炸以后会发生什么?
”时,亚马尔显然没有准备,愣了一下,旋即随口回应“两个天使会来引领你们,你们看着吧”,又拿宗教糊弄人,这也太扯了吧,死球了还咋看着?
也不知是巴基斯坦青年是单纯好糊弄还是他们的教义太肤浅,反正上帝和神忽悠不了佛系的中国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
衣着奇怪的沙迪在穿过铁丝网和中间人阿布•察包波汇合时以色列军警不期而至,慌不择路的沙迪和组织跑散了,身上绑着炸药到处乱逛了一天,才被找到。
沙迪女友苏哈成功策反了卡莱德,沙迪却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不归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上了一辆坐满以色列军人的公交车……。
可以想象,一道白光,血肉横飞,尘埃落定,两个巴勒斯坦年轻人的生命伴随着几个以色列军警的生命一起永远的逝去,一切恢复平静,明天太阳照样升起。
对于宗教和政治,我无评论可写。
对于剧中人的命运,除了唏嘘还是唏嘘。
生活在那样的地区,背负上那样的身世,不是几句言语也不是几部电影能够改变他们的思维,能够挽救得了他们的生命的。
只是我们都希望,无辜的人不要成为牺牲品,世界本就残酷,但愿还有天堂。
影片的很多细节是颇值得玩味的,比如那段录像场景,辛酸而又讽刺。
而我更要提一下两次巴士上的不同境遇。
一次,赛德正准备走上公车引爆炸弹,可他犹豫了,看到一个孩子后,更是选择了放弃;一次是在片尾,赛德还是义无反顾地坐上了巴士,为影片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
没有天生的人肉炸弹,人其实都有血有肉,都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只是没有人给他们享受真正人生的机会。
珍惜生命,珍爱和平,一句大话,却也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一直看的時候, 想起了慕尼克這部電影。
慕尼克是代表以色列, 立見天國是代表巴勒斯坦。
兩套觀點與角度皆完全不同, 甚至可以說他們是相反的, 但看過這兩部戲的我, 卻一點也不混淆於其中。
可以說, 慕尼克 是比較感情為先的戲, 而立見天國卻以寫實行先, 也勝在比較客觀的去說故事。
人肉炸彈、以巴問題, 對於在生活在香港這一塊還為"巴士阿叔成為熱話"的"樂土", 可能真的不會理解為何人家會為自己的國家而不要命去做。
看電影的好處是可以從比較間接地了解一些你平時不會知的事, 例如比較嚴肅的政治話題。
全片沒有血腥渲染, 在片未的留白, 卻震動了我的思緒。
斯皮尔伯格拍的《慕尼黑》,从以色列特工的视角展现以色列的暗杀行动,本片从一个巴勒斯坦青年的角度表现他们的生活与选择。
在两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巨大的不对等:以特工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其中不乏各个专业的技术人才,瑞士银行的账户上有足够的现金,以色列强大的力量是他们的后盾,当行动有困难时,先进的军方力量随时可以帮助他们,还有舆论战对他们的有利形势。
而巴青年和他们的策划者组织者,躲在被炸成废墟的地下室里,出门时保持高度警惕,因为随时有可能会有来自以色列的子弹或导弹。
这些青年们所拥有的武器好像只是他们的身体,自杀式袭击是他们只能选择的方式。
而行动成功时,以特工的暗杀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而巴方的每一次自杀式袭击在偏以的媒体上总被以恐怖主义的定义而攻击。
所以,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以方的军事打击,还有媒体引导下世界舆论的指责与不理解。
尽管巴以双方的行动者具有这么大的差距,但是导演都刻画了他们面对这种任务时的犹豫与思考。
萨义德十岁时父亲作为烈士去世,他朋友们的父辈也是如此,从小生活在难民营里的他们,生活没有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权力,像他们一样自小深受不公平对待的每一个难民营孩子,长大后都是潜在的圣战者。
当然,他们也会对这种自杀式袭击有所怀疑,他们会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他的搭档正是在接受了来自更好环境的女孩劝说后,放弃了这次行动。
而萨义德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后,仍然坚定的坐上了载着以大兵的公交车,影片最终他的眼神无比坚定 ,在越来越近的镜头逼视下,深不可测,就像他这次行动的效果一样,搭档问他:我们的这次行动会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萨义德也是知道的,他们的这种行动效果很小,但是他只能做到这一步,“带着天堂的梦想死去,总比活在现实的地狱中要好”,也许,他最后坚定的选择完成任务,只是为了逃离这个他自小便生活于其中的不公平的充满屈辱的现实吧?
愿他进入来世的天堂,就像他父亲一样。
而以特工在经过痛苦思索后,选择了放弃。
当然这种结尾安排并不能掩饰如评者所说的、影片开头为这场暗杀行动设置的起因,即是巴方的挟持并杀害人质事件,而应该更早一些,那就是以色列的突然出现和大批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就像萨义德一样,在难民营长大。
另外,片中以特工最终的放弃,也有对家人的安全顾虑,他发现自己深陷一个复杂的网络中,自己既是猎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别人的猎物。
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他选择了退出。
当然,以特工选择退出时,他可以回到娇妻爱子之中,过他的温馨生活,但萨义德呢?
“我再也不愿回到集中营中去”,这就是他的誓言,这种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也是他们在经过了苦苦思索后做出相反决定的重要原因。
两片都是优秀之作,与媒体中对袭击者的简单定义相比,他们都刻画了每一个袭击者的复杂内心,他们其实也和你我一样,都渴望一个安全的环境,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打钢琴师以来很久都不会去找一部这样虐心的电影来看了。
同是取材自动荡的阿拉伯半岛,奥斯卡最佳的《拆弹部队》更像是一部战争纪录片,不会产生太强的代入意识,而在《天堂此时》中,追随着两个普通的“人弹”,常常会想如果是自己身上绑满炸弹在生生死死间来回会是什么情形,死亡的威胁会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我焦躁抓狂到崩溃的吧。
两个人中的卡勒德活泼热血,正是脑海中对所有逞着宗教狂热份子和人弹们的经典形象,这样的人不论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都有,好比文革时的红卫兵--领袖的话都是对的,领袖要打到牛鬼蛇神,领袖要砸烂一切艺术文化,安拉要打圣战,安拉要杀异教徒,安拉要复仇……于是炮灰们埋葬了生存的意义,高举着安拉之剑前赴后继地去了。
所幸的是,最后的最后他终于回味起生的喜悦和快乐,回头是岸了。
卸下炸药的过程仿佛完成了一个仪式,一个蜕变的仪式,他似乎明白什么才是真主真正的意志。
而另一个人萨义德,他的平静一开始就令我惊讶,这样一个温醇的人,与基地录像带里高举ak47叫嚣的极端主义者是那么截然不同,为什么也要去做人弹?
而且刮了胡子后萨义德的气质反倒更贴近于犹太人,英雄的女儿可能爱的便是他身上的这种安详。
片子越到后来越感到他绝不可能是为了那些所谓宗教民族的伟大目的去赴死,他似乎原本就明白这种行动断不会对以色列的高压政策产生任何影响,只是又一次无意义的送死。
当看到萨义德回到自己温馨的家,坐在洒满阳光缀满枝条的白墙下与母亲温柔地拉着家常时,才明白原来他真正在乎的其实是自己的家族啊。
为了洗刷叛徒父亲带来的屈辱,为了让家人挺直腰杆在名誉高于生命的伊斯兰社会生活下去,他选择了同胞们最能认同的方式灰飞烟灭,在屏幕变白的那一刻,我的脑中也是一片惨白,前面几十分钟所积累的嘲笑,压抑,释然,愤恨,惋惜通通归结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一步步踏上祭台,头也不回-看哪 !
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 孽的 。
出自《约翰福音》
他是个恐怖分子,人肉炸弹,他渴望生活,他的爱情刚刚开始,他眼中的深情灼灼如光,他爱这个世界,他却选择了天堂,一片白茫茫的虚无,伴随无声的静默,静默将沉重传给观看者,无法言说,无处释怀,我只能陷在枕头里,用手捂着脸。
还记得他喜欢苏哈时,眼里的脉脉深情;还记得知道已被选中后,他眼中片刻的怅然;还记得与亲人最后相聚,傍晚,他倚在阴暗的门角贪恋地看母亲在明亮夕阳下做饭,然后享受着家庭烦躁又亲密地吵闹;还记得他夜晚四点跑去看心爱姑娘的最后一眼,喝一杯茶,加了三块糖;还记得卡勒德举枪宣誓说到愿追随安拉去死时,他吞咽口水时喉结的涌动;还记得他打算上第一辆公交去爆炸时,突然看见一位小女孩笨稚的身影,他一脸隐忍和坚定;还记得他对苏哈说起自己父亲,身为叛徒被处死给他带来的沉重负担,他眼里含满了苦痛;还记得他在离别时对苏哈的轻轻一吻,当时他顿了一下,然后大力地打开车门离去的身影;还记得他在以色列的出租车上,窗外掠过丰富诱人的生活情景,新款的samsung手机上市了,路人下班后夹着公文包的闲适,骑自行车的欧巴桑转头看他,人们衣着随意地在海滩上散步畅饮,小孩拿着救生圈在嬉笑,两位比基尼的美女身材火辣地说笑走过,他都贪恋地看着,他不想死!
一点都不。
他,萨义德,有活着的选择,但不是不愿,只是不能。
恐怖爆炸有什么意义?
能改变巴勒斯坦人的不幸现状吗?
能摧毁以色列的统治地位吗?
能让世界上变得更幸福吗?
能让母亲开心吗?
能和她相爱相守吗?
能让自己升入天堂从此解脱吗?
不能,都不能,而他知道,都知道,知道了还要毅然决然走向这荒谬的死亡。
他不是不愿,只是不能。
历史已经奠下了他生活的基调,他无从抗拒,生活布置了他人生的背景,他无能为力,人生引导了他步伐的节奏,他无可奈何,步伐决定了他选择的结果,他无法拒绝。
生活总是展示无穷尽的可能性,仿佛我们如果能决定自己每天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我们也能决定一切似的。
这真真是幻觉,上帝给我们肉体,是一具装有生物发条的神奇机器,饿久了困极了,它都会报警都会让人丧失意志地去补充休整。
万物无时无处不联系着,联系亦是囚禁,使你任何选择都不能自主,除非虚无,除非死亡,而这人类意志真正的、唯一的自由,受尽了命运的摆布后,萨义德保留了这一尊严。
我们站在桃树下,美妙的桃子触目皆是,仿佛只要伸手就能幸福,于是,多少渴望,多少激情,多少热爱,多少真挚啊,又原来只是虚幻一场梦,梦啊梦,看见了就能抓得到吗?
抓到了就能拥有吗?
拥有了就能幸福吗?
幸福了就能长久吗?
抑或其实我们根本没有选择,只是被生活洪流席卷着向前?
生活那极小的自主选择仅仅只是那一刹那,就像囚犯被宣告罪行后,能自己点点头,然后枷锁立即就套在了头上,而如果你拒绝点头,生活也将强行把你拖走,任何姿态都是无力可笑的。
你想反抗吗?
反抗也无非是换一套新枷锁,而整个世界都会惩罚你嘲笑你,碾碎你仅有的自尊和坚定。
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承受的无力。
人生在世,有多少牵绊,有多少无可奈何?
又需要多少叹息来须臾消解那绵如抽丝的遗恨?
多少惆怅来隐忍那桃子美妙的虚晃一枪?
可笑吧,莫名其妙吧,我在呻吟生而为人的悲哀!
呵,你不是不愿,只是不能!
我抚心大恸,泣涕不止。
克汉雷(Ali Suliman 饰)和萨德(Kais Nashif 饰)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两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在特拉维夫某抵抗组织内接受了人肉炸弹的训练,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这一切都无从得知。
训练结束后,他们将在身上绑着隐蔽炸弹,穿越巴以边境去执行一项光荣且没有归途的任务……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蓝天使奖、大赦国际电影奖,2005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达拉斯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6电影预告片奖最佳外语剧情预告片,2006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等。
©豆瓣
新闻天天报道恐怖分子的恶行,这部片子就站在“恐怖分子”的角度去看战争。
如果这些恐怖分子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和亲人,结果发现他们都是人而已。
男主是个普通的汽车维修工,家人关系和睦,刚刚遇到喜欢的姑娘,正是要开始生活的年纪。
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原来他们也是有血有肉,被生活困扰的普普通通的人。
男主某天晚上接到消息后就要慷慨赴死,导演把临行前最后一餐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布局,所以在后来朋友退缩的时候毫不奇怪。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爱和抗议。
电影处处提到真主,宗教的信仰充满了这些青年的生活,他们以真主的名义用偏激的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
男主和朋友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回归真主的怀抱,男主家的门上都是伊斯兰教的标志,这样虔诚的信徒最后决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看似处处都是宗教,导演却清楚的告诉我们没有天堂。
片子从开始不到二十分钟男主就带上炸弹,一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预期的爆炸和一片血肉模糊,含蓄压抑,却有着比爆炸真实来临更强烈的震撼效果,片尾男主坐上公交车后坚定又绝望的眼神,只能扎根在你我心里。
女主给男主和他朋友都讲过她对战争和自由的看法,明明一开始特别坚定的朋友最后改变了主意,而男主却没有。
其实从一开始录像机下宣誓的时,朋友讲了妈妈,有个牌子的滤水器更便宜...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朋友是冲动但又深爱着家人的,他在最后改变了主意却一心想男主也能改变主意。
但男主给他们恐怖组织的头讲述他身世的时候可以知道从他10岁父亲被当作通敌分子被杀了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思考,思考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在逃跑的途中他也动摇过,在厕所里拍打自己的脸,告诉自己是被真主选中的人。
电影讲了巴以关系,以色列导演以巴勒斯坦的角度看待问题。
和平究竟是什么,信仰纠结是什么?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电影全篇无音乐,却没有苦闷,有人觉得对白昂长,主次情节不突出,这种半现实主义的表达却是最贴合生活的。
都是为了活下去。
换个角度,世界原来还是讲得通,生活还是逼迫着你我喘不过气。
人类是本质是追求和平的,但人类的本性是杀戮的。
自相矛盾的结果造就了今天中东如此复杂的背景。
基督教世界,为了偿还二次大战对于犹太人的摧残,将耶路撒冷这个三教的圣城,还给了犹太人,于是全世界所有的犹太人都回到了故土。
但,犹太人的回归,却造成了,穆斯林人的无家可归。
当以色列人的空军和坦克,一次次的封锁约旦河西岸的时候,当巴勒斯坦人一次次的流离失所,一次次的在难民营中度日的时候,总会有人开始反击,总会有人站出来。
曾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讲提名的影片,史上第一次站在巴勒斯坦人的角度上,看待整个巴以问题。
当这位以色列人,借着苏农这个英雄之女,说出反暴力宣言的时候,不知道巴勒斯坦人会作何感想?
刨除信仰,巴勒斯坦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托,可以依靠。
满目的黄沙和错落有致的隔离墙,以及以色列士兵的荷枪实弹之外,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和在地狱无异。
当爆炸了侵略成为家常便饭的时候,我想没有一个民族会沉沦或懦弱下去。
Said是对于父亲的救赎,或者是对于以色列的仇恨,让他为了真主,为了家庭,为了友情,也为了刚刚开始的爱情,选择成为人弹。
从而将自己带出这片地狱。
没有一个国家像巴勒斯坦一样,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国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让他和中东最为强大的国家,抗衡了达20余年。
而人体炸弹,则被西方国家称为,恐怖分子,也许,当以色列的坦克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肆虐的时候,当以色列的直升机定点清除哈马斯领导人的时候,就不是恐怖主义。
当一次又一次的扩大犹太人定居点的时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巴勒斯坦人,怎么会不拿起武器,为了并不存在的家园义无反顾呢?
也许,当巴勒斯坦人拥有空军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弹一次次的在以色列进行所谓的恐怖袭击了。
记得《慕尼黑》中,说到世界上没有任何的民族解放运动会成功,除了巴勒斯坦的建国,因为所有的抵抗运动都有家的存在,而巴勒斯坦连家都没有。
犹太人的复国,则造就了巴勒斯坦人的无家可归,如果,巴勒斯坦人还不拿起武器,转而使用所谓的西方的民主和人权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会出现在埃及和约旦。
为了信仰,为了国土,为了希望,为了真主,我永远都是个真主的志愿军,因为除了仇恨和救赎我们什么都没有。
救赎和信仰,宽恕和仇恨我们我所谓既,我们义无反顾
我一直想知道Said那晚和紧紧贴在身上的炸弹一起躺在父亲的幕碑前的时候,他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或者只是满天的星星,或者是父亲的灵魂,或者是,永恒的天堂。
因为那之后的他,仿佛已经死去,当他麻木的坐上了那辆满是以色列士兵和平民的公交车,当特拉维夫高楼林立阳光沙滩的景象与巴勒斯坦难民营中的贫困嘈杂零乱拥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时候,他小心翼翼的擦拭着和炸弹交接处身体的汗水,他温柔的吻了吻暗生情愫的女子,他从母亲的窗口逃开,他放弃了一切生的希望,只是不能再回去难民营,这个人间地狱里,他梦见了自己会身处天堂。
色调大部分时候偏黄,就像陈旧的电影,或者只是难民营的黄沙,但是线条是那么的清晰,就像那并不遥远的历史尘埃战争矛盾压抑在辛苦过活的现代人身上一样,讽刺着,无法避免的伤痛着。
Khaled和Said,让他们成为人肉炸弹的动力已经不全是宗教信仰,Khaled都在Suha的逼问下承认“我们在生活中已死,我们用死来逃避苦难”,这是怎么样的痛苦和绝望,是身在安宁之中的生命所永远无法体会的,电影的作用,就是让你感受你从来未曾经历的感受,经受未曾设想过的痛苦,思索单调生活中不曾意识过的问题。
所以当你看到Said照片上凝固的表情和汽车上空洞的眼神的时候,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你是宇宙中多么脆弱却又多么顽固的灵魂。
巴以冲突到现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耶路撒冷,已经丧失了宗教的神圣意义,变成了战争分子和反抗组织的精神信仰所凝固成的怨念,真主安拉与上帝耶和华的距离,隔着的是人类永远无法放弃的自私暴虐仇恨和杀戮。
可笑的是,宗教的教义,总是让我们放弃这些恶,以便求得救赎,以便升入天堂。
熟知,每一刻的天堂,都被我们无情的摔碎。
《天堂此时》在2005年横扫各大奖项,电影讲述的是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弹,导演却是一个荷兰籍的犹太人,他们都身陷在这场争斗的泥沼之中,疑问着战争中被杀死的生命、人肉炸弹下死去的平民,意义到底何在。
只是看过电影之后,我更加疑问了,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忍耐与非暴力的反抗背后,难保换来的不是蔑视和更肆虐的侵犯。
如此就是现实,如此就是本性的话,我们真的配拥有伊甸园、乌托邦,我们真的配拥有天堂吗?
我们已经麻木,每天总有爆不完的炸弹,流不完的鲜血,停不了的冲突,和遮挡不住的政客们虚伪的说辞。
已经不再有人会意识到,电视里的一句播报,报纸里的一行字,网页里的一个链接,每个的背后,都有一条鲜血淋淋的生命,和你我一样曾经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的生命,已经丧失了任何选择活下去的生命。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的只是明星炒作的八卦,泛滥的低俗色情,和各种变态话题的“社会新闻”。
我看到这样的现实时总会听见John Lennon唱着Image,每次有什么全球性的和平宣传活动,这是无法让人忘记的配乐,可是就是他,就是那样的他,就是那样的被射杀在纽约的街头。
我总是忘不了我永不曾经历过的这一幕,也许那一刻,天堂已经将我们永远的抛弃。
May God forgive us all.
没想好为什么做之前不做,想好了就一定要去做
情节单一,节奏太慢,宗教太沉重,对于我这种无宗教的人来说,除了心里骂傻逼,也没啥可以做的了
人肉炸弹殉道者的最后视角 没有高呼口号冲过去自杀 而是更多的生活琐碎 他们可能也不想死吧 或者并不是宗教的力量让他们去自杀式袭击。
天堂此时,地狱此时,心在何处?
失去人的尊严的人,只能用极端的方式找寻尊严。快速移动的镜头,新闻片冷漠的叙述方式,使绝望的抗争和迷茫淋漓尽致。
题材是有挖掘的,但没做好,前面磨磨唧唧不知所云,后面到了主题又疲软无力。文艺。
非常标准的文艺片格式,有才华但不多。
Suicide Bombers 的背后的故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隔河相望,刀枪相向,世代为仇,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唉。
看的时候鸡皮疙瘩一层一层的
课堂要求 感觉需要一点历史背景才能看明白 对那一段他们每个人都光膀子剃毛为伪装成犹太人(还是要靠弹幕解释…)背景传出prayer声音的scene印象很深 节奏慢 感觉很容易看着看着就走神了(可能是我的问题)平淡的感觉像伪纪录片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人肉炸弹,令人胆战心惊的题材。
“以色列投资,以色列导演,以色列演员,以色列上映,搞了一部反思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有多不人道的片子,然后拿到国外电影节,代表巴勒斯坦参赛。”
哎
感动~
又是你教我看的。
啃爹的 字幕 没咋看懂
a very sad movie
2024年看这部电影真是讽刺至极。
物以稀为贵,因为题材稀有所以备受关注。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