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起源

Origin,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种姓:分裂我们的根源,Caste,Caste: The Origins of Our Discontents

主演:安洁纽·艾莉丝-泰勒,乔·博恩瑟,维拉·法米加,奥德拉·麦克唐纳,南希·纳什,尼克·奥弗曼,布莱尔·安德伍德,康妮·尼尔森,芬·维特洛克,维多利亚·佩德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起源》剧照

起源 剧照 NO.1起源 剧照 NO.2起源 剧照 NO.3起源 剧照 NO.4起源 剧照 NO.5起源 剧照 NO.6起源 剧照 NO.13起源 剧照 NO.14起源 剧照 NO.15起源 剧照 NO.16起源 剧照 NO.17起源 剧照 NO.18起源 剧照 NO.19起源 剧照 NO.20

《起源》长篇影评

《起源》短评

将德犹印贱美黑的历史拼凑起来而得出结论。不过我奇怪的是这种结论还用研究吗?任何种族民族地域贫富宗教……的歧视,都是源于维护自身利益所创造的价值体系,然后用各种方法进行维系。什么叫阶级?

4分钟前
  • 卧雪乌云
  • 较差

是个有意思并完全可以展开细细讨论的观点。全塞在一部电影里还是有点太过,稍微溢出了餐盘的感觉,失衡,很多旁白都很科教频道,说教意味意外很重。但奈何情绪渲染极其到位搞得我时不时擦眼泪旁边观众也在擦鼻涕。男主和女主之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理想爱情啊我请问。除了完美推荐了主角写的书,现在我非常想拜读,还有,急需她的书单。我需要了解。我们需要了解。抛开作品内核的观点是否是全然成立且正确,这是一部强大的作品,具有现实意义。两段对待亲人和爱人的离开真的太杀了,台词很美很美。导演真的是纪录片出身,这部镜头也一股记录片味。

7分钟前
  • 南辕北辞旧城
  • 推荐

教育片。

10分钟前
  • 镜子
  • 推荐

一篇披着电影外皮的论文

13分钟前
  • 赛博术士
  • 还行

完全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受到震撼。黑人奴隶制、纳粹的犹太种族灭绝与印度的种姓制度,结构到底是一个群体认为自己高于其他群体的产物,跟种族、性别都无关系。电影更像纪录片,要是用纪录片方式可能会更受欢迎

15分钟前
  • ox-ox-ox
  • 力荐

这么大的一盘棋,能布局成这个样子已经不容易了,但我还是觉得说教味浓了点,特别是配上女主那深沉的旁白自述。仿佛特别符合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和政治语境,为了感动自己而感动的意思特别明显。

16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本以为能稍微跳出循环,结果又拍成这样...导演自己证明了:苦难配得上你们,你们也值得苦难。

18分钟前
  • momo
  • 很差

不好看

20分钟前
  • tick
  • 很差

科教片感有点重

21分钟前
  • chffhjfg
  • 还行

非常有野心,这个导演有意思

26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美国最近几年越来越重视政治正确……女主试图把美国的种族歧视和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的种族灭绝联系起来,只能说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了🤷在我看来有点牵强,毕竟出发点不同,还有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原因,印度的种姓制度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可以说刻在骨子里了😂而纳粹单纯为了灭绝,包括中东地区因为宗教原因导致的男女不平等,美国奴隶制度是资本家为了获利,不能一概而论的……

29分钟前
  • daydayup
  • 很差

尝试探讨人间不公——美国的种族歧视,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第三帝国的灭犹行动。沉闷无趣。

30分钟前
  • 南安坤隐
  • 还行

你用普利策的专业口吻谈论种族歧视的起源是种姓制度,我笑说不,应该是中国的城乡二元机制,倡导者是温铁军

35分钟前
  • 张3勇勇
  • 还行

看到最后才知道这书2020年才出版的,那……着什么急呢,急到对话场面的剪辑都是乱的,某场戏四个人坐在桌边倒了好几杯酒了酒瓶还是几乎满的……片子哐哐拍了140分钟情感上的力量还不如片尾曲来得强。另外短评里面的各位啊,不是讲人怎么写论文的电影就叫论文电影……

40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贼无聊看一半走了 amc unseen老踩雷真看不动了

43分钟前
  • 刘野
  • 还行

caste everywhere

46分钟前
  • 变态超人爱睡觉
  • 推荐

装逼范儿十足,但对于想反映的主题,只是一堆历史情节简单的堆砌,并没有呈现出宏大主题下该有的叙事。

49分钟前
  • 影视圈前沿观察
  • 还行

自以为是

54分钟前
  • 油浅乳深123
  • 还行

#venezia80 excuse me?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出来后正好碰到两位德国人在讨论,对于德国和印度部分也都是一脸问号。影片和书有点美国中心主义叙事。作者来柏林不是为了了解大屠杀,而是为了断章取义的找到支持她理论的证据,和拍得假惺惺的感动。美国人对二战德国总有一种fantasy,喜欢用他们的逻辑来观看、解释和演绎,并不在乎历史本身的样子,而且喜欢动不动就拉纳粹做比,都是一些他们以为是的比较。😑导演把所有东西都放在一个盘子里,书的形成过程和成文可能确实这样,从电影本身来说,不太利于理论梳理(《汉娜•阿伦特》明显清晰得多),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体现了普利策作家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深入思考。一团浆糊,回头还是看书吧,即使书不一定写得完全合理。

59分钟前
  • Q影誌
  • 较差

纽约时报Best Seller,又一部带有知识分子社会关怀视角的影片,从关注中部沦陷的三广到居无定所人群的《nomad city》,导演和影评人的关注视角再不是阿甘和肖申克的救赎人类普世的乐观情绪,而是社会公共议题。先枉论对种族问题的思考是否先入为主,本身的影片结构就值得给高分,一个黑人教授为了论证自己的一篇论文—到底种族主义矛盾的根源是肤色吗?还是其他invisible的原因?带着这样的天问,镜头随着她访谈当事人,调研图书馆,在史料中嵌入历史影像画面,同时伴随她自己和白人丈夫及家庭成员的情感线索,巧妙得将一次论文和著述的撰写过程和美国黑人知识阶层的生活缩影相融合,从二战的欧洲再到当代的印度,影片让观众随着主人公的科研线索,进入最终的结论:人类(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并不是肤色,而是,阶级。

60分钟前
  • 王欣莹或小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