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咚咚响》在寒冷的冬天里,一个寻找父亲的留守儿童,一个找寻儿子的孤独父亲,两个孤苦的灵魂相依为命。
一张创口贴,遮住了半路父子各自的伤痛;一个拨浪鼓,激响起浪迹社会的心酸无助;一辆破货车,承载着义无反顾的双向救赎。
这对半路父子,就这样在世间相遇了。
他们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从敌视到陪伴到难舍难分。
他们相识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一路上抱团取暖、相互治愈,两个苦命人看见了生活希望。
一场意外,一对父子,一辆货车,一个故事,一段奇特的寻父之旅,一场黄土高坡的公路之行,足以温暖这个寒冷的冬天。
人性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你无法看到人性堕落的底线,也无法测度人性超越的高度。
当广播声再度回放:“蔬菜瓜果米面油,日用百货全都有”;拨浪鼓咚咚响起,他们在路上,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拨浪鼓咚咚响 (2020)7.4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白志强 / 惠王军 白泽泽
北京首映二刷了,一部质朴、纯粹的电影,节奏很好,素人演员表演也很自然,作为导演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很是不错,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演员调教能力都很强,值得一看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还是两位完全没有演过戏的素人,一个本身就是留守儿童,一位居然是位出租车司机,第一次演电影居然能演的那样自然和真实!
货车司机苟仁,儿子患绝症离世,好友卷款失联,他曾多次想过自杀,可心有不甘,命运让他遇见了毛豆,这个帮助他填补遗憾的留守儿童。
毛豆,母亲在他百天时因家庭贫困离开,父亲从此踏上外出务工致富道路,陪伴他的只有奶奶,奶奶用尽全力温暖着他的心灵,可人终有老的一天,奶奶的离世让他明白“没人亲我了”,他带着父亲的照片,优异的成绩单,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躲进了货车后备箱,却因怕黑点燃了车厢内的杂货,与苟仁产生了交集。
其实他们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失去至亲至爱,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使自身并不富裕也胸怀大爱。
在寻找爸爸的过程中,苟仁逐渐在毛豆身上看到赖赖的影子,调皮、懂事、坚强,他对待毛豆的态度也悄然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找到毛豆爸爸追偿烧毁的货款钱到必须送毛豆回去上学以谋求未来好的出路。
这样一个拮据的人,棉袄坏了舍不得买,车窗破了用纸板粘上,鞋子开线用洋钉钉上,在和毛豆相处的朝夕中,他给自己和毛豆买了城里人的衣服,入住有钱人的酒店,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塞进毛豆书包,他将对赖赖的爱投射在了毛豆身上,带他走出大山看向了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鼓励他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也许毛豆已经知道爸爸“不要”他了,也许他在村里还是会受到欺负,也许未来他并不能如愿走出大山,就像憨憨,那个傻里傻气跟在一群孩子后面被遗弃的可怜人。
苟仁曾经带给他的片刻温暖,弥足珍贵的记忆,将会支撑他走多远,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
现如今,留守儿童现象在欠发达地区仍屡见不鲜,当地匮乏的资源及就业环境使得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如何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就如本次五一爆火的淄博烧烤,通过东北人民热情与好客的风采展现,流量引导,有效拉高了当地GDP。
其实不仅仅是在欠发达地区,在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仍存在夫妻一方北上广谋生的现象,为了迎合这内卷的社会,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夫妻一方除节假日外常年处于“丧偶式婚姻”状态,网络及交通的快速发展,是否真的将人与人之间拉得更近,“曾经的日子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缩短了,让相隔千里的人能够即使通讯,可也许正是因为它来的太容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变得更宽、更远。
时至立夏,万物繁茂,愿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2022年十月初,大象来西安做放映,大抵是当初主创预估短期内能够上映,同时又对影片质量自信,想现在影片里展示的这片土地上的影迷先睹为快。
不过在政策的反复中,点映无限期搁浅,上周拨浪鼓终于在西安举办了媒体场,确认了可以在年后公映的消息,而今天我也终于补上了这场迟来三月的放映。
如果不是因为在影院,我大概会哭的更加放纵一些。
不完全是因为煽情,更多的感动反而来自于主线剧情以外的内容。
我震惊于可以在如今简中院线的大银幕上看到如此真实的土地,如此真实的人们,如此真实的话语。
相较于寻亲和追债,导演真正的重心实际上在于整个旅途过程中,所谓“西北黄土浮世绘”的展现。
从毛豆生长的村子里的村民孩童,到一路询问的民工群体,到同样走街串巷的同行,最终又回到清涧的小村。
毛豆像被亲生父亲这个实体消亡之后仅剩的一点情绪和符号价值召唤,被苟仁这个误入他生活的沦落人拔出了小村的泥泞,一路驶向神木,追寻一些二人都无法确定是否真正存在的东西。
神木部分常住人口极高的收入水平是西北人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神木的中上阶层在这片土地确实可以算得上富甲一方,而令人唏嘘的是地理位置距离其极近的清涧,却常年在温饱线上不断挣扎。
因此神木就如同一个乌托邦,成为周边落后地区唯一的信仰和心之所向,似乎只要去了神木做工,总有一天也能住进今天亲手盖起的楼房,也能在这个“好时代”实现自己的阶级跃升。
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跟随着两人追寻毛豆父亲的打工行踪线索,我们也可以隐隐读出这个中年男人在穷途末路之时来到这里,依然辗转漂泊,居无定所,业无常驻的几年民工生活。
最终他早已往生的事实并不令人震惊,或许影片我已经无数次暗示了这一结局。
工地大门上的“建设魔都”,假爹出厂前白纸黑墨的控诉横幅,桥头蜂拥而至蜂蛹而往的招工队伍。
甚至于就在影片的开头,毛豆爬上桌面想要擦干净装裱父亲照片的相框,擦亮他对父亲最后的记忆,但是却失败,相框摔碎,父亲照片的面部黏连在碎玻璃上,只剩下一张“无头照”成为最后的念想,以及当做后来寻人启事的图片。
现实中的父亲也恰如这张照片一般,客死他乡后被偷偷埋回村里,他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故乡,而另一部分则被带到了远方漂泊,辗转,最后再次回到了这片土地,可无论如何,无论是对父亲的回忆还是父亲这个人,最终以甚至无法用手捧起,拼不成一个“人”字。
但好在毛豆还遇到了苟仁,一个酱思念和仇恨金金背负在肩上的沧桑男人,一个因为他的闯入变得更加落魄和无措的底层挣扎者。
全篇真正正面展示二人亲密情感的戏非常少,结尾之前只有溜冰一场。
大概两个都以哀思为第一驱动力的人,在一起也真的诞生不出我们想象中那样啼笑皆非,阖家团圆的温情场面。
两人的救赎都发生在无形之间,甚至二人台词对白都非常少。
其实两人之前错过的就是一个机会,他们苦苦追寻的也是一个机会,做父亲的儿子的机会和做儿子的父亲的机会。
因此当他们最开始以“找你那个不知道在哪的爹还钱”这跟我荒诞的缘由上路之时,也结下了最终注定互相治愈的缘分。
正所谓精心编排的往往落空,不曾期待的却早有安排。
最终苟仁手里没有了刀子,心中的刀子也终于落地,毛豆终于拥有了一次父亲,只是这个父亲最终也依旧需要离开,但“父子”这一路上让他所领教的成长,已经足够他在未来走出这原野,或许去实现二人半玩笑讲出的那些志向。
最终苟仁的卡车驶回了清涧的小村,迎接毛豆的是村长和一排排胸章。
这无疑借鉴了小偷家族的结局,由于各方因素,主角不得不离开充满温情和“人味”的“假爹”身边,被迫迎合由冰冷的机构和体制代表的“真爹”身边。
最后的哭喊追车也是偷师小偷家族的,但是导演在拨浪鼓里最克制,最写实,反而是最动人的修改是,始终没有让毛豆尬喊苟仁“爸爸”,他始终都是苟叔,是一个注定的过客,这也让最终离别更有分量,我们都知道二人最终情同父子,但是这份“革命父子情”不必要被解释的那么通俗和普适。
因此代替“叫爸爸”的结局是毛豆边追车边喊起苟仁摆摊时喇叭里的叫卖口诀,苟仁看着后视镜里追逐的毛豆也一同打开了卡车上的喇叭。
除了这段叫卖词是勾连二人情感的纽带以外的是,这段接地气的新概念“劳动号子”,是属于这片土地的,是属于这片土地上那些真实的人的,是只有放在黄土之上,苟仁与毛豆之间,才感人至深的存在。
二人的遥相呼应不仅是他们想要把这份情感继续勾连的代指,更是导演呼唤西北更多的像二人一样的群体,能够早日与至亲重逢,重回故土,让这号子可以不再悲怆。
导演说他做这部戏最大的使命感来源于他认为要替这片土地代言,替这片土地上的人发声。
这部戏涉及的群体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的广,严肃地讨论也很难说其中构建起了多么具有体系的批判,毕竟这是一个同样艰苦的剧组筚路蓝缕的成果,还有很多的地方有待提升。
只是我认为,摄影机对准了这群人,这片土地的时候便已经是一种胜利。
自由表达的胜利,底层发声的胜利,电影作者的胜利。
如果它未来上映可以拥有正常的宣发,让更多的观众看到,那也许会是院线和观众的胜利。
而只要这样讲“我们的故事”的作品和作者越来越多,那也将会有中国电影的胜利。
最后再谈一点看了幕后花絮之后的感触。
最让我触动的有三个细节。
第一是导演提到自己为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代言,而剧组的生活居然真的就和片中的人物一样,他们由于资金和拍摄地的限制,也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和苟仁毛豆一同在黄土路边吃着盒饭。
当你刻板地以为大多数创作者都是【回到】故土来做代表发言的时候,会惊诧地发觉拨浪鼓的主创,和他们要代言的这群人们,真的是一群人。
第二是片中苟仁两次让毛豆在债条上按手印,怕他逃走不还钱。
而现实中导演因为投资人接连的拒绝,自己同时担任总制片人和总导演,不得不不断的去银行贷款,按手印。
这一刻形成了戏剧与现实的互文。
戏内与戏外的照应。
第三是影片这没被覆盖掉的青涩和粗粝,这不仅代表着一种创作精神,代表着这片土地上的一种生活精神,大概也就如同最后的创可贴,我们生长的土地如此,能做的就是缠上绷带继续记述和前行。
我想在2023年开年在大银幕看到这部片子,确实是一件幸事。
最近大家也津津乐道于线上线下的春节档各种琳琅满目,冰雪似乎真的在慢慢消融,只要你我都还在看电影,拍电影。
从简介的上半句「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和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就能轻松联想到下半句「从嫌弃到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
这种剧情常见且简单的电影原本不是我喜欢的一类,但这部片子胜在不过分用力又完成度很高,所有人看起来真的在这生活。
而且尤其突出地是,拍得很美。
常见的生活场景被纳入恰好的构图里,柔和的胶片质感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枝裕和。
陕北的山峦从侧面看起来像手指印,联排拱形窑洞形似一些欧式建筑。
拨浪鼓上的小贴画是美的,刻着神秘符号的巨型门是美的,土地上的红烧牛肉面袋子也是美的。
人们讲的方言听着也不土了,是可爱的。
唯一打破审美的,是为了过审在片尾加上的公务人员。
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追着导演连看七场点映。
但,假如有非商业大片能把我的家乡拍得如此温柔可爱,我也会多看几遍。
另一处喜欢的地方在于,一些冲突情节处理得特别轻盈。
小孩做错事连累大人被打,欠了债要还,弄坏了人家的东西要赔。
对于小朋友来说应该挺有教育意义哈哈。
原本对某些设定和情节有疑问,在其他帖子下见到导演一篇篇答疑,挺感动的。
所有疑惑都解开了,值得我把四星改成五星了。
于是把自己写在朋友圈里的影评搬到豆瓣来了。
这部电影和《人生大事》以及《隐入尘烟》有些相似之处,相较下来我更喜欢这部。
没有前者那种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又回避了后者极度贫困下的男女平权议题。
P.S. 白志强是我第一位亲眼见到的导演。
穿着大衣,微胖,看起来怪像咱们裸熊的。
行头还没有旁边戴着导演帽的主持人足。
气质非常谦逊,几乎顺着每位观影者的话说。
电影周边很有心,是小时候见过的光栅卡,某个角度是银河下的片名,某个角度又是盛放的烟花。
很喜欢导演的审美。
电影本身和演员主创们都极可爱、质朴,主题和立意觉得都蛮好,导演在其中埋了很多中原地区的社会问题。
于上海大象放映首映场观看,十分的话个人给七分。
但可能对我来说,并不是能让人哭的电影就好,结构比较套路,煽情用力过猛,完成度不够高(例如配乐出现的比较突兀等)主创们很真诚,更期待后面的正式公映~
还是想给这部电影写一篇影评,因为它真的给了我很多触动。
或许影片本身,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业故事,但是这部电影的创作本身就不是作为商业片来的,因此,这部电影有些冷门,很少有人听说过。
但是观看下来,还是值得我们坐下来,去细细品读。
从影片的故事来说,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你甚至在影片的开头就能猜到它的结尾,但是影片内容里,嵌入了很多如此刻骨真实却又不易被我们察觉的真实。
关于留守儿童,关于留守老人,关于农民工,关于为生活而奔波的透明小人物,更关于社会上无数真实生活着的小人物。
这该死的要命的真实,就是我对这部电影以及创作它的故事的所有评价。
或许在观看的时候,你并不会想到这么多,而只是关注到片中一些令人厌恶的人、整体脏乱的影调,甚至是有一些不太舒服的观影体验,但是当你沉下心来去静静解读的时候,真的能够收获很多感动。
或许这也并不是一部合格的文艺片,我对它的评价就是很《隐入尘烟》的一部电影,所以要命的真实就是它最大的亮点。
然而,正是这要命的真实,才是我们所很少在大荧幕上能够看到的。
《隐入尘烟》就给了我一种窒息的真实感。
但是不久就被下架。
所以那段时间,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害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失去对贫穷的想象力”,这才是最可怕的。
隐入尘烟 (2022)8.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李睿珺 / 武仁林 海清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同样是如此。
真实中所包含着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文化,是真的很难被触及的。
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是商业化的中产阶级文化,而底层文化因为缺少商业价值而理所当然地被掩埋、被忽视。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需要这样的故事,也需要更多地去挖掘这类型题材的作品,不仅仅是电影,而是对所有作品来说。
我们需要走进影院,走进底层,去接触,去发现,去挖掘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大抵就是如此。
早早在豆瓣大V连城易脆群里得知的这部电影,记得公映前脆脆作为宣发方和白导四处奔走,我本想趁着寒假旅游的机会参加路演,不料还没等出发去成都,成都的活动就结束了,刚准备从成都前往重庆游玩,重庆也恰好路演过了,屡屡错过见面会的我只得暗自嗟叹,兜兜转转,直至今日才在零星的排片表中抓住了机会。
观看过后,只觉得和这部片子“相见恨晚”,虽然没有机会和导演面对面交流,但是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似乎听到主创们如涓涓细流般地轻声诉说,为了回复创作者的一片赤诚之心,我便下笔写这篇短文,这一来一回,也算无声地交谈过了吧。
毫不夸张的讲,这部电影是我两年里在院线看的最舒服的电影,电影院的灯光缓缓亮起,只剩下了不舍和百感交集,这是我最喜欢的观影状态,也感谢《拨浪鼓咚咚响》让我又抵达一次这种境界。
想自学编剧的我比较关心影片的剧作方面,从类型上讲,本片是典型的公路片,双主人公或者说一大叔一小孩的设置甚至可以说本不稀奇,很让人联想到《菊次郎的夏天》等许多名片佳作,但是这部电影绝不是此类电影的泛泛之辈,编剧以写实和浪漫兼具的笔触反映了留守儿童这一有着地域特殊性的社会问题。
其实,不论影片质量怎样,这种给予这些“墙角中的孩子”关注,并且能上映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
奈何影片质量也颇高,故事节奏时急时缓,恰如其分,开场抢鞭炮照相一场戏就交代了毛豆的倔强和可怜,苟叔的身份和小市民性格,效率极高。
我特别喜欢剧本中悬念的设置,题眼拨浪鼓是苟叔儿子留下的念想,前半部分毛豆就淘气弄坏了它,观众全程都在担心,直至最后苟叔把拨浪鼓送给了毛豆,给了个拨浪鼓上贴上创可贴的镜头,原来苟叔早已接纳了他,让人感动,这个爆点太好了!
苟叔的秘密慢慢展开,终在和毛豆关系逐渐升温时爆发,观众担心他冲动之下闯下祸事,还好毛豆已经把刀扔了,回应了摁手印时的刀的特写,这个处理也是绝了,不经意间互相救赎,互相取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并且也升华了主题,妙哉!
虽然在开头我们就可以窥见毛豆的父亲死于非命,但是因为这两个悬念的设置,让本能看到头的情节中多了许多波澜,全程吸引了观众。
找父亲和为儿子报仇两线一明一暗,齐头并进,特别清楚还不那么刻意,话说回来,还是节奏把握的好。
演员的演绎可谓精湛,尤爱毛豆,在第一次玩拨浪鼓被打的时候,他扭过脸泪眼朦胧的样子特别真实,就像我小时候过马路捡东西被训斥时的反应,那种不是故意冒犯却被训斥的委屈让人五味杂陈。
还有最后下车时的沉默腼腆,劝架时的拽衣角,太爱了。
苟叔两场打人戏很让人触动,尤其是痛锤白明明,那种决绝和痛苦让人窒息,感觉他的演法特别自然,在我心里他就是那个生活失意的苟叔,在此我想感谢演员的精彩表演。
整部影片音乐用的不多,比较凸显写实风格吧,很多都是这种有时代背景的BGM,《我和你》直接把我拉回那一年,2008年,我八岁,和毛豆差不多的年纪,想到我俩天差地别的际遇,心里很是沉重。
好喜欢摄影,黄土高坡的构图,让村庄有了一种粗犷的美。
虽然不是专业人士,超级影迷都谈不上,从我可怜的阅片经验中,也感受到了镜头出色的调度,在苟叔回房子时有行人走过,如此简单易让人忽略的画面都是动的,可见调动之丰富。
剪辑特别喜欢偷偷开门苟叔做梦那块,美术我就不大懂了,反正质感挺好的,再次向全剧组成员表达诚挚的谢意。
说说我觉得有点困惑的地方,有点不理解毛豆生抢同伴鞭炮扭打的动机,还有前半程一直给拨浪鼓特写的用意,以及最后穿制服的人的身份。
我不会写专业影评,也不想写东西去评论什么,我在想,作为一个观众,他为电影写的就应该是他观看前后的所思所想。
观影的前一天,碰巧打开了去年的现象级电影《隐入尘烟》的导演李睿珺在B站的最新访谈,两部电影都是聚焦农村,当问到当今农村的问题时,李导谈及留守儿童,自杀率上升,妇女压力过大中性化,这些都是我作为个城市里过着衣食无忧生活的孩子难以想象的。
看视频的第二天就看了这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让我更进一步地带入影片的故事中,可能是电影之神为了让我票钱花的更值吧。
蓦然想起,身边有个同学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她自立而坚强,热心又自律,因为老师的欺瞒报考失误白白浪费了70分,却没有自暴自弃,依旧挑灯夜读,我没怎么关注过她的童年,看过这部电影我仿佛看到了她。
环境的锤炼造就了留守儿童们独立坚强的性格,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他们本可以依偎在父母的臂弯里,他们本不需如此懂事,他们只是孩子啊,更何况他们中的更多最后也只是走上父母的路,甚至走上了不归路。
城市化进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还是有无数在车站溢满渴望的稚嫩脸庞,而关怀留守儿童的舆论声音,却愈来愈低,仿佛事情已经解决似的,是这部电影又让人们忆起这个社会问题,虽然难以解决,但是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关注本身就是帮助,这也许就是这部温馨又心疼的电影的人文意义。
一些电影可以是舰队起航时的集结号,而一些电影是土路上撵过的车辙印,他们共同组成了时代的轮廓。
比起前者的名声大噪,也许后者的默默无闻更加让人敬仰,他们就像拨浪鼓上的创可贴,虽然我们这些拨浪鼓依然无法敲响,但是最起码他们看到了鼓的伤疤,给你暂时的慰藉。
“咚!咚!咚!”这次拨浪鼓真的响了。
故事感人,容易引起共鸣,这个电影总体来说还算可以的,剧情也比较好看而且有意义。
支持!
支持!
支持!
该片呈现了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和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从不共戴天到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
这段寻父之旅使充满复仇心里的苟仁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使寻找父亲的孩子毛豆找到了心灵归宿,二人相互救赎了彼此 , 我觉得很好看!
昨晚去看了《拨浪鼓咚咚响》的点映。
继《隐入尘烟》之后又一部西北方言的电影。
导演之前拍纪录片,这是第一次拍故事片,有点像邱炯炯。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讲黄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中国大多数人的倒影。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苦难已经太多,从柳青到路遥,都在写这片土地。
柳青是榆林市吴堡县人,也是路遥敬爱的作家。
而路遥正是榆林市清涧人,是本片导演和两位主演的同乡,故事就发生在清涧,片中台词也提到了这位大作家。
我高中时期非常喜爱路遥,拜读了他的全集以及一本传记,他称得上是用生命写书的人。
而白志强导演关注留守儿童,给本片赋予了一些温情。
片中的陕北方言与风俗真的很有意思。
剧本也是基于真实的记忆改编。
清涧去鄂尔多斯三百多公里,去神木将近三百公里。
最后一分钟我是绷不住眼泪了。
和朋友一起举手好几次,终于有机会提问。
关于卡车上的字画,导演是这样解释的,他本来想弄个不孕不育广告,“塬上清涧”是县领导题的字,想着宣传一下。
陕西清涧白姓是个大族。
而惠王军是导演小学初中的同学,本来是开出租车的,为了演戏也是成了戏痴,看完电影之后他也是止不住眼泪,情绪很激动。
总之是能打动人的一部电影。
能推出这样一部电影,也是极为艰难,感谢投资人与大象点映吧。
寻父和念子的两个男子汉踏上旅途。留守儿童的题材非常有意义,也拍出了动人和真实的力量,克制,粗粝,生猛,悲悯,有趣的互动也消解了一些沉重。两个演员都非常好,特别喜欢小演员!小成本制作有这样的成色太不容易了,很适合爸爸带着儿子去看,如果爸爸能抽出时间的话。
最近看到电影中的烟花看的有点多呀 从小时候觉得烟花就是热闹 到长大后觉得这是虚无缥缈 不实际 再到经历了很多事情在看这浪漫的烟花
住酒店那段有点夸张
国产公路片之一种,传统的一大一小寻亲路,常见的灰头土脸工地中国,演员表现不错,故事太苦太苦,值得一看。
非常有心机并且充满刻意和设计感的作品,我不太能理解面对烧了自己四千块钱的货一路闯祸惹麻烦的小男孩,还能建构起所谓的父子对应关系。可能是一些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不懂,但是看得生气
3分不能再多了,太差了……从任何方面和角度都是,比学生拍的还差。
的确是认认真真的拍电影,就会有观众认认真真的看电影,但电影只有真诚还是不够的,所有桥段都设计的过于平庸,剧情的每一段发展都可以完全猜到,缺乏悬念,而真正用心设计的“换刀子”桥段,合理性也是不足,天天带在身上的物件不一样了,会发现不了吗?影像质感也是接近电视电影,毫无西北底层故事应该带有的粗粝感,仅仅捕捉了苦难的表层,再怎么堆砌,也是在美化现实。难以鼓励的小成本作品。
近些年东北近乎成为文艺领域的犯罪特区,但苍茫西北穿梭不断的大卡重汽,矿地与烂尾楼齐飞的荒蛮丛林,同样有着浓度不低的犯罪想象。拔浪鼓咚咚响在催泪的父子情之外,也有着更隐秘的悲情陕北。
啊原来是导演处女作!其实能看出来影片无论是从剧本还是拍摄手法上都比较稚嫩,但是毛豆这个角色演的太好了,非常有灵气!几处感情细节表现的也很到位,女性角色的缺失不知道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还是确实忽略了这个性别在影片中的话语权,唯二出现的女性角色一个是去世的奶奶一个是街头要饭的小姑娘。
作为电影,不球行。
请问这喜剧类型是在哪里体现的??
补.公路片要的就是这种朴实无华~
今天是拨浪鼓正式全国公映的日子,如果从2月4日北京的全国首映礼开始算起,我已经陪同导演白志强一共在22天的时间里走过了全国20座城市,累计城际交通也近13000公里,而此刻正在这部电影诞生的地方陕西路演的奔波过程中,后续还有一个礼拜的行程。我想我和导演是否也打破了中国小成本文艺院线片路演的一个纪录?人数最少,城市最多,预算最少,距离最远!这些日子每天起早贪黑,平均只有5-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的确非常非常辛苦和疲惫。虽然不知道最终能取得怎样的市场反响,但是至少已经拼尽全力努力过了。中国电影的大银幕上从来不缺英雄和奇幻的故事,而拨浪鼓愿意把镜头对准最底层的普通人自然非常难得,毕竟他们完全没有发声渠道,被彻底边缘化,能有电影为他们立传,真正体现了电影的社会属性。愿本片播撒更多的善意。
一个丧子,一个寻父,非典型父子档公路片,视听有想法,表演立住了,情感出来了,各方面都很稳的处女作。
菊次郎的夏天,苟仁的冬天。
导演真正做到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记录了可能无人问津的地球村一角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纪实性的叙事元素和镜头语言是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几处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切换让观众更能代入到剧情之中。当二人望向高档酒店时,摄影机采取了仰拍视角,并且酒店、二人和地平线刚好构成了一个平衡的三角。正因为过于接地气,看到用浅焦镜头之时不免觉得可惜。苟哥终于找到仇人并将他摁倒在地打算狠狠杀害时,围观群众全被模糊处理,视点的确聚焦在苟哥身上,但画面显得不够丰富,少了很多信息量,且脱离了之前塑造的真实感。最后抓住了破掉的拨浪鼓和叫卖广播这两个点,狠狠地煽情了一把。毛孩儿这个角色有点让人恐婚恐育,他把这部片子弄成了“苟哥受难记”,角色本身的讨喜之处还是太少了。
工整的疗愈型公路片,结尾的处理很巧妙。
一般,强煽,只有与其他公路电影/现实题材相似的情节,没有人物背后的动机和成长。对不起,实在没哭出来:)
友情加一星,主演本色出演,前半段剧情不错,后半段煽情。
硬煽痕迹很重,但对可怜兮兮小朋友的怜爱之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