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疫情后的世界影坛,今年欧洲三大电影节终于全面恢复,勉强回复昔日的光彩。
不过在我看来,今年柏林和戛纳电影节各自选出的最佳影片并不太如意,而是充斥争议声浪的两极分化之作。
评委们像是在努力迎合时下盛行的话题,而非完全从艺术角度出发考量。
如果说金棕榈影片《钛》满足了诸如“第二位金棕榈女导演”和LGBT这类炙手可热的话题,那么金熊奖影片《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就分明冲着疫情时代背景与当下的短视频热潮狂抛媚眼,在疫情后的狂欢情绪下做出了不太严谨的选择。
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在疫情期间创作的这部作品实在看得出不少捉襟见肘的窘态,一来是疫情期间的拍摄限制,而素材匮乏是另一方面,而这些全都反映在三段式的叙事结构里。
前后两段合起来是一个完整故事,然而篇幅内容实在太少,怎么办?
那只能想办法在中间插入一些“现成”的素材,从哪搞来这些东西呢?
疫情期间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于网络世界。
第二段琳琅满目的“短语辞典”就是导演此前最擅长的“影像论文”手法,从各种杂乱无章、荒诞无稽的影像素材里筛选、剪辑出用作讽刺和批判的武器,而批判对象则在第三部分的批斗大会上粉墨登场。
这种手法在《死去的国度》里初次尝试,此后不断翻新花样,直至《野名留史又如何》臻于成熟,炉火纯青地与复杂的戏中戏叙事结构相互辉映,大胆挖掘出罗马尼亚在二战期间的黑历史,无情地讽刺罗马尼亚的反犹传统。
然而,这种手法在新作里并未让观众有豁然开朗或逐步深入的观感,却反而有一种耍小聪明似的取巧意识。
观众突然间面对这大量堆砌起来的影像素材,视听冲击力度有了,却难以从中读懂罗马尼亚人的丑恶陋习、歧视异国文化的来历。
事实上,这些短视频的内容指向了当下全球化的面貌,往往是一种狂欢的表象,无法企及表象下的深层根源。
▲一场狂欢的审判整个故事由女教师的色情自拍视频而起,最终回到一场象征式的公开审判。
从家长们聚集观看视频罪证,到双方对峙过程中,家长们暴露出各种丑陋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分歧,再到投票结果公布后的失控乱象,无不沾染上狂欢的氛围。
而这种谄妄的气氛根本无助于阐述讨论第一段提出的主题:性爱私隐被暴露后,当事人应否受到道德谴责,乃至蒙受损失?
导演显然只是借这个话题做幌子,用作讽刺罗马尼亚反对性自由的保守道德观念。
不过,导演最出色的莫过于对疫情时代的环境和大众心态的捕捉。
这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疫情题材影片,却处处有着疫情时代的反映。
在第一部分,女主角奔走于布加勒斯特街头的画面足以呈现出疫情时代的特点:忧心忡忡、郁闷无处发泄。
这也许是第一部让观众直面疫情时代的作品,第一次看到主角戴口罩演戏,市民在公众场合遵守社交距离排队,进入场所测温洗手,以及定时清洁和消毒环境。
摄影机镜头心不在焉地跟随主人公穿梭大街小巷,却不太在意主角本身,更关注城市的户外广告、建筑物等,颓败和荒凉感扑面而来。
这些焦点忽然转向的镜头刻意将故事拉到疫情当下的环境里,而女主角烦闷的心情也跟疫情期间人们的情绪产生了共鸣。
那种无处发泄,无法正常社交沟通,憋屈的情绪总想找到出口。
而在第三部分,女主角意料之中的情绪爆发显然满足了大众的期望,这恐怕是影片能获得一众评委青睐的杀手锏。
11.27周六 宿舍打三星,但7分吧。
一个半小时的剧情片,三部分组成。
整体节奏缓慢,叙事平静,空镜头很多,特别是第一段“全程街景展示”;隐喻(metaphor)和讽刺(satire)很多,对society,对culture,对history,尤其第二段“短视频裁缝”;深刻社会理论很多,尤其在第三段“决定去留的辩论”。
可爱呢
讽的好由于懂得社科知识少理解能力差,刚开始一直猜是哪个country。
France?German,慢慢才知道是Romania。
还是有很多涉及history和politic的台词不懂,该恶补了。
无助啊
PPT影片虽然看似平平无奇,看了先睡。
但还是有特点的,多段式类似PPT的结构分别采用不同拍摄情景,街拍,短片,会议辩论,但整体主题核心抓的很好,以小见大,从疫情时期罗马尼亚的一件社会小事着手,完美展现了其国现当代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人民思想等。
并以历史作为一重要线索贯穿全片,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基因,是一切社会现象与人类思潮的根源吧。
很喜欢这段台词——“历史和生活不像小说和故事,不谈肤浅的生活情趣,不图精神和感官的快感,对历史的思考更像是激发灵感,不盲目地贬低人性,而是冷静地看世界。
”的确,通过看过去的历史,看现实的社会,应该激发有益的思考,更好地反思才能更好地前进。
说得好才疏学浅,姑妄言之,敬请斧正!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2021)7.22021 / 罗马尼亚 卢森堡 捷克 克罗地亚 / 剧情 喜剧 / 拉杜·裘德 / 克劳迪娅·耶利米亚 奥林匹娅·马莱
自问自答:多久没有自己看电影了?
很久。
为什么?
在忙别的事。
真的吗?
可能吧,也可能是有点迷失了。
Does it help?嗯,我又找回了自己。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标题很吸引人的眼球。
任何人,任何成年人,不管自诩多么正直,很难不在看到 “色情“二字时禁不住侧目想要再瞅一眼。
正如影片里道貌岸然的学生家长们一样,即使声声讨伐女主,却还是在大会上围成一圈,“批斗”一番所谓罪恶的影像资料。
我免不了俗,也是好奇这么个标题能拍出一番什么样的电影。
开屏雷击,是一段劲爆的录像。
然后开始铺垫故事的背景——虽然手法新颖(对我来说),但这种碎片化的、意识流的概念堆砌,难免让人感觉枯燥无味。
影片真正精彩的部分是后40分钟:大段的对话,甚至是对峙!
冲突、不停地抛出概念,把我的注意力牢牢吸住,妙极了。
我在标题写“合理诉求”,其中之一是主人公作为女性对性的诉求,其二是她作为老师对开放的教育环境的诉求。
well,我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得来的观点——女性的性需求往往是被忽视的。
虽然自己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受到委屈,而且我也不想让自己看上去像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但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沾染性意味的产品或活动:电影、广告、游戏、短视频,都是在为男性服务,都意在牺牲女性需求,满足男性需求。
也许有人反驳说:女性也可以观看色情产品,男性也有出演色情电影的,怎么不公平了?
但social stigma就是如此:色情产品中的女性总被打上slut, cunt的标签,而男性则是“干她!
干得好!
”,充斥着力量的表现。
观看色情片的人群里,大多数女性也不会有男性那么自在。
如果女人表现出强烈的“想要”,在很多语境下会被认为有失体面,她们被更多地当成一个“接受的角色”;男性却更加自如,可以“我想给你就给你,可以称你为baby也可以称你为whore。
我不否认女性有时渴望被风骚地称呼,但更多时候是被强加的,就比如本片里审判的部分。
所以不仅女性的性需求被忽视了,而且还被加上了一种被动的耻辱感。
上述诉求的被误解和被忽视,很大程度上是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导致的。
这样的意识形态存在于所有人的心中,无论性别,这也是为什么最激烈反对女主人公的是一位女性家长。
说到意识形态,本片展示的意识形态远比“性”复杂的多。
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另一个冲突上:教育与环境的冲突。
女主角是一位历史老师,面对的是罗马尼亚各个阶层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家长:神甫、机长、军官、知识分子、商人,以及民族主义者、阴谋论者、右翼、白左······即使她是一位优秀正直的历史老师,想要教会孩子们对待历史、对待学习正确的价值,但她面对众人的审判百口莫辩。
你怎么敢用肮脏的犹太宣传来灌输我们的孩子?
你还反对禁止同性婚姻,怕不是马上就要开始向孩子们宣传同性恋了你跟我女儿讲成绩不重要!
低分数意味着二流的高中和被毁掉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希特勒和集中营指挥官都是犹太人, 杀害自己人作为建立以色列的借口······感到深深的无力。
即使主人公的辩驳非常清晰有条理,甚至引经据典,但仍然可悲地无法和改变舆论的风向。
作为老师,她在尽力了,但被允许传授这些知识却成了一个无法被满足的诉求。
也许有时理想主义者是被迫成为的——明明是一些合理的要求,却无法被满足,只能当作理想。
也正像电影的结局一样。
3个可能的结局:没有被开除,但被愤懑不平的家长羞辱进而厮打;被开除;或者最后一个——理想——化身porno女侠,以fake dick为武器,把家长们捉住疯狂报复一通。
当然还可以有一些关于隐私和公开的讨论,这些大部分影评都说过了。
就此打住。
凌晨3:04我把那个电影看完了我感觉看完一部电影说什么都是多余的说也说不好但我还是想说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吗对我觉得表现形式很先锋啊厦“美还是挺牛的我喜欢看这种题材的因为荡妇羞辱的情节容易波动我的产生微风海面的一漾一漾的痛苦沉浸在这个痛苦中我觉得有种舒服的感觉凌晨3:10驴得水也是震撼我的电影我感觉“震撼”这个词写出来好无力啊只有诗性的语言才合适然后看舆论审判的情节时我想如果我在场厦我不擅长滔滔不绝也不擅长吵架,我会在他们辩论的时候在底下写一篇稿子然后站到女主旁边对着底下的人读,只是几条老生常谈的反驳,真正的现代人都知道的逻辑,我感觉在这里,我行为的意义在形式而不是在内容上,所以我也不会继续听他们的反驳,我做完我应该做的支持,就闭麦,我在幻想我读稿子的时候眼眶有点湿,我想到罗翔对勇气的论述凌晨3:16最后那个审判不过我还继续往后想我想到我出名了罗翔发视频点名夸我我觉得用很戏谑的感觉拍的很重确实是高明的手法我想到南方公园有一集结尾是类似的手法我当时看的哭了南方公园是一个恶搞动漫那集在众人的嘲讽和喜剧的bgm中牧师依旧坚定的讲述着圣经厦土木土木:我觉得用很戏谑的感觉拍的很重以轻写重厦凌晨3:21感觉这电影不需要读懂还是解读什么前面的那些无意义的碎片信息带来的碎片的思考和碎片的感受本身就会影响你这部电影对我说的话是这个the cear RengoTr 顺“厦我在理性之后崇尚心也许她说的是对的也许她误读了“心”,也许我们的文化定义的心是更好的厦然后因为我原本是浅薄的理性健我感觉到辩论会的情节里那个学术 “厦 J男的言行所展现出来的讽刺太狠了不留情面凌晨3:26浅薄的理性就是这个满口哲学家言论的男的“厦导演是个有复杂的思考反复的反思w 重的人有理论的高度和对多样的人确切的认识。
中国能有这种思想的导演,就不多吧。
我感觉这样的人来用“电影”这个题材来着手“性别”这个复杂的议题,是合适的凌晨3:39在那个辩论会里内容真的不重要也没有任何意义逻辑好像只是个工具在空中的丝线谁都可以把它揽到自己跟前扭动它,辩论的双方干的事青,就是扭动这缕空中的丝线,但它和真正的东西无关厦
看完电影第三部分关于教师去留的辩论,很精彩,这让我想起冠希哥的艳照门事件,同样的当事人什么都没做错,没成家,没传播,男女婚前的嬉闹。
只是同样的电脑维修被人泄露,只是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同样的要遭到全社会的毒打和批判…这部电影二三部分引人深思,人性都是不愿意揭开自己的那块遮羞布,喜欢用别人的来掩盖
不太建议跟朋友一起观看,不过熬过开头一段尴尬的画面,后面倒也颇值得找个人一块儿聊聊。
剧情其实很简单的,一部意外上传的夫妻小电影只不过为了引出关于社会倾向的一个很宏观的讨论。
拉杜裘德一如既往地喜欢用这种结构来讲述一部电影,不过每次看都有新的惊喜。
整部影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借用女主的视线滑视整个罗马尼亚的社会全貌,应该说来不过是从布加勒斯特的街景以小见大。
感觉很多场景在我们周边也不算多难见到。
街景看着旧旧的,又显得很宏大,曾经阔过既视感。
罗马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啊第二个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看似没有剧情,却用一些提炼出来的词语概括了整个历史,很妙。
而且想不到的是,最喜欢的竟然是暴君卡里古拉的那句,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愚昧的见证。
看到这句话甚至有对卡里古拉稍微改观一些的感觉,打算回头再找他相关的书来看看。
第三部分总算开始对女主进行审判,整个讨论会其实就像一个道德小法庭,每个人其实在陈述的,不单单是对女主行为的看法,更是在说明自己的社会,政治立场。
显得有为荒诞的,还是一群人一边对着女主的小电影看得津津有味的,一边又立马对此大加鞭挞。
像谁像啥,大家心里应该都有对照。
结局也是很有意思,现实里的结局女主怎么也讨不到好处了的,可电影会有第三种结局嘛。
友情提醒:如果你只喜欢本片的前三分钟,并反复钻研,那么你可能并不适合阅读本文。
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创作,并非全部个人原创。
PartⅠ 单行向前or向后导演拉杜·裘德的第7部长片作品,这部柏林金熊奖得主很大胆地撕掉了现代文明社会的遮羞布,单用罗马尼亚几处街景和一场道德审判,将这个时代的伪善揭露,可能大家觉得罗马尼亚甚至不能代表今日欧洲,但我却觉得,这几处特写浓缩了疫情下全球范围的焦躁与不安,甚至发掘出人性暗面。
这部直白且贴近当下的电影,足以引起反思。
本片多采用固定机位拍摄,镜头除了跟随女主角行走而摇动之外,还有从人物出发摇到四周环境的空镜(G),尽可能全面地展示疫情生活和街道细节,这也给观众一种低平位置的电子眼视角的感觉,正大光明无时无刻地监视、凝视,而片子的起因也正是因为私人视频被公之于众,第一段的表达也许有这种对应。
G:我最喜欢的是part 1,人与城市景观的融入与跳脱很有意思,这片子也有一定的挑衅意味,表现对现实的讽刺。
电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街景与第二部分的字典以独特形式为第三部分审判铺垫情绪。
第一部分的点比较散,会留下几处让人印象深刻的元素:贴满大街小巷却无人关心的选举广告;不断被机动车霸占,支离破碎的人行道;因精心计算商品价格,而被嘲讽的穷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正义人士对满大街软色情广告牌视而不见; 对贩卖儿童器官不觉残忍,反而觉得合理的老年人和医护(两种不同需求);从谈论纳粹转到理科生歧视文科生的青年(女主角就是文科老师);在精致都市中时不时出现的残垣断壁;大街小巷的典当行和店铺出租广告,以及第一部分最后一幕的一家待租电影院。
2020年是全世界都在倒退的一年,全球化突然瓦解,经济衰退,正常生活被打破,让很多人不知所措。
但以上罗列的现象有多少是疫情后才突然冒出的?
其实它们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疫情前全球性的向右急转让未来蒙上一层阴影,只是在全球停摆之后,因更加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导致之前的伪装难以为续:生活被按下暂停键,却不是我们反思现实生活的契机,资源不足,行动受限,某些根深蒂固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
这个世界并没有表面上看得那么坚不可破,而是像在熙熙攘攘的街道旁那些破败的无人修缮的建筑,千疮百孔。
而第二部分Q:辞典的那一部分,就是碎片化的信息社会的缩影,认识论的“再现”方式会过滤掉很多知觉信息,裁减了许多丰富的知觉之后,将剩余信息锁在一个简单的知识、概念或者词语上,这就形成信息爆炸。
相比之下,第一部分的“闲逛” 恰恰是女性知觉经验丰富的一种游牧 。
如果说第一部分还有女主行走这条线串起导演的表达,那第二部分就完全变成一地散沙,第一遍顺着看完肯定一头雾水,只有把电影全部看完再回味,才能明白导演的用意,这些关于大屠杀、性、政治等等的词汇在第三部分的审判中都有对应,导演对它们或严肃或嘲讽的注释,十分有趣。
然后我们会在第三部分看到这个时代最文明、最民主的对话方式是如何被一些野蛮思想践踏的。
我们真的可以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吗?
我们真的能自主营造出民主氛围吗?
“投死那个无辜之人!
”其实在第三部分开始校长便提醒“要进行一场冷静、理性的对话”,但之后无任何一人为女主辩护,注定这是一场悲剧的开始。
第一部分自由行走的女性,在第三部分被牢牢钉在了耻辱座上,整个场景与女巫审判别无二致。
作为审判者的家长们,身份几乎涵盖社会各个阶层,有军人、白领、神父、知识分子、移民等,代表各自阶级的立场对当代知识女性展开批斗,包括同性间的批斗。
有趣的是除了审判“黄片教师”事件之外,各位审判者还抨击女主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观点,不断发出反犹、反同、反女等极端言论。
这些偏见对于孩子来说要比黄片凶猛,黄片也只是引子,无法根除的社会偏见正逐渐让人们失去底线。
C:我喜欢part 3,尤其喜欢这个结尾。
这三个结局,没有一个对女主有利,因为这种近似公开处刑式的审判本身就无意义:第一个结局,女主获胜,仍免不了被辱骂,甚至暴力相加,最后仍会失去身份和地位;第二个结局,女主挫败,仍会被骂,在社会上还是会失去身份和地位;第三个结局,唯独女性获得神力(或巫术),才能镇住那些“审判者”,真言套索捆住秉持偏见的大众,并用他们所不齿的假阳具堵住他们的嘴,不靠暴力好像很难获得话语权。
神奇女侠的形象如今是全球女性独立的标志,为女性平权提供精神力量,但普通女性没有神力,只靠颅内小剧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女性地位仍无法与男性平起平坐,这也是本片最后三个结局表现的无奈,无法激起更大范围的反思,那本片也只能是个笑话。
G:第三部分充分展示人们的道貌岸然,结尾的宣泄也很无力。
Part Ⅱ 偏见字典(不一定对)埃米内斯库:占据最大面值罗马尼亚货币正面的名人。
柏林电影节:最热衷于给政治向电影颁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荡妇羞辱:因嫉妒或愤怒而不允许女性有性欲或必须掩藏性欲的语言攻击。
广告牌:就连怪兽打架都会绕开的价格昂贵的装饰物。
黄片:人人都爱看但又装作并不在乎的视频。
阶级差异:因默许让一部分人赚另一部分人的钱并一直富下去而产生的社会现象。
街头文化:肆意生长的后现代艺术的总称。
交通系统:可以让人瞬间拉满愤怒值的公共系统。
看不懂:一般后接“大受震撼”表达最高赞扬。
拉杜·裘德:一个很会拍黄片的导演(!??
)。
罗马尼亚:位于巴尔干地区的欧洲三姓家奴。
民族主义:民族自豪感的最高阶形态。
女性主义:不是非要把男人踩在脚下,仅想获得起码尊重和应有权利。
女巫:因威胁到男性绝对权力而被妖魔化的一类女性。
齐奥塞斯库:典型社派领袖的标准形象?!
社会性别:延续自生理性别,影响个人权利。
审判:之前是政体对个人进行评价的行为,现在也可个人对个人。
唐娜·哈拉维:通过对科学表达上的钻研,关心女性未来权力的学者。
性爱:人人都需要但又被禁止在公众场合谈论的行为。
性别红利:常被某些性别群体忽视的自身优势。
字幕:一种 人翻译错会被骂,机器翻译对也会被骂的网络产品。
(第二部分要是能看英语字幕版的话可能会更有意思一点(Y))
Part Ⅲ 审判1.身份审判——女性从《圣经》(甚至更早)开始,女性就承受本不属于自己的非议,无论是中国古代志怪传奇里的狐仙女鬼,还是美国塞勒姆的女巫,被妖魔化的女性形象层出不穷,相对的,女性抗争者的形象也一直存在。
Q:电影里提到的汉娜·阿伦特,她说过一句话被认作是第二波女权运动的重要口号:“私人的就是政治的”。
这句话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就是纳粹大屠杀,因为她也是犹太人,所以她接受采访时说,我的身份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女性出来工作,从私人领域走入公共领域,在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就产生了:要不要生育,要不要做家庭主妇等等。
其实生育是女性的私人问题,但它已然成为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问题。
就是在这个过程里,第二波女权运动产生了。
时至今日,女性个人权利仍以不同形态被作为政治问题对待,受到足够重视是好事,可尽管近些年metoo运动如火如荼,但个别地区女性权益还无法得到保全,由于女性身份造成的审判也不是每次都以公正结束。
W:这个片让我想到了艳照门。
当然事件性质不能相提并论,但事件起因是类似的,也就是审判过程中最大的争论点,视频不是当事人公开的,当事人要不要负一定责任?
家长们认为,谁上传的不重要,女主角一定要负这个责任。
这是预先定罪,无论是不是当事人自愿上传黄片,人们抱着的态度都是,一定是女方问题,就算女方一点责任没有那她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甚至有家长怀疑与女主角拍摄性爱视频的不是她丈夫。
在第一个结局中,投票让老师留下的大多是男性,但前面对女主指手画脚的男性也不在少数,相比于女性对女性的抨击,男性则显出又当又立的虚伪?
像极了那些求种后又站上道德制高点的人们。
Z:针对这个问题,国外的讨论比较全面,不过无论在什么国家,私密的性行为都不应该被公开,容易被人扣帽子。
片中有家长指责女主是荡妇,仿佛有道德污点的是女主,而不是上传视频的人。
G:这是共通的。
现实中是有自愿公开性爱视频谋取利益的网站,如果本片上传视频的是女主或她丈夫,那讨论余地就小得多,但显然本片女主不是这个情况,女主也是事件的受害者,但片子里没有一个人谴责上传视频的人,甚至一句都没提起,提到的只是“口交就是妓女行为”这样对女性的污蔑,道德正义在审判女性时偶尔会失效。
C:国外和国内对于“艳照”这件事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国外不关心视频被谁上传这件事,而是关心上传视频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国内对性比较敏感,成人也不能看成人电影,其次就是涉及女主角敏感的职业身份——小学教师。
2.身份审判——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我提出一个假设,假如未来有了孩子,孩子的老师在道德上有不检点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但没有公之于众,且只有你知道,你们会让孩子转班吗?
因为团友们都没当过父母,所以讨论相对浮空。
最终大家觉得还是看教师的业务水平再去判断教师私生活的影响。
但真正有了孩子之后是否还会如此判断?
我不敢假设,但很可能不会像大家现在回答得这样迅速。
到时候不仅要考虑孩子的身心是否受到影响,还需要考虑行为上有污点的老师在孩子中失去信任这个问题,孩子们忙着取笑,也就不会认真对待老师了。
H:这就得看现在的学生对于性方面的了解程度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羞于提起还是感觉无所谓?
L:这个因人而异吧。
因为面向的是三观尚不健全的小学生,所以这个问题又棘手很多。
电影中有个家长提出,黄片在全班传开,自己女儿被吓到,并表示自己对婚姻的抗拒。
确实这次意外已经造成实际影响了,尽管女主角所说不错,家长应该限制孩子可访问的网站,但碍于女主角敏感的身份,社会则会再强加一道道德审判——师德。
教育对任何国家来说都不是说说而已,因为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会如何,任何一点歪门的影响都可能影响政体利益,教育是政治手段,而非理性思考或其他,以至于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变得越来越固化,越来越形式主义,而父母作为教育监管一方,如果发现教育者给孩子教授的是违背政治大方向的知识,那他们绝对会想方设法“挽救”自己的孩子。
3.审判隐私每个人都有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可真当这个欲望被满足,他人隐私被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往往会报以苛责而非同情。
或许有人会认为女主活该,因为对自己隐私不重视酿成恶果,但在如今信息化时代,谁能保证自己隐私绝对安全?
盗走隐私简直易如反掌。
电脑维修工轻易窃走私人视频并公之于众,隐私像病毒一样传开,屡禁不止,同事对博眼球的小报人肉爆料,甚至家长存下视频作“罪证”,公德审判俨然变成隐私审判。
社会针对女性的指责大都是私德上的,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如果隐私泄露,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再传播。
本篇讨论的观点过多过杂,每一点都有话想说,可能读起来也比较混乱,尽管如此,最后还是要加一个Q老师小课堂。
加课时间Q:有一个女性主义哲学家叫唐娜·哈拉维,她也是一名科学家,她专注的是通讯工程技术的研究,她有很多理论是非常当代的和女性主义思想挂钩的,就是女性主义思想如何与新技术、信息社会的环境相关联之类的理论。
电影中有个男性知识分子为大家读了一些关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被指责带着明显的大男子主义姿态。
当时还以为是大家比较浮躁,不喜欢听长篇大论,但也许是因为这个知识分子的知识观太咄咄逼人?
因为他冒犯的是精英女性,所以导演这个点一定有什么寓意。
再看看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她指出的是现代科技中女性的缺失和"边缘化"地位,或许是个解读方向,也是理解后现代女性主义的钥匙。
(其实是Q给我的一个写作方向,但实在不太好融入文章,也是我读不太懂,这里单独以资料形式出现,供大家阅读)【唐娜·哈拉维】赛博格宣言:二十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9211743?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plat=android&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amp=1618220559&unique_k=9keZr0唐娜·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观解析http://www.cssn.cn/zhx/zx_kxjszx/201310/t20131026_621418.shtml
part1刚开始的色情视频为整部影片奠定了道德基础。
porn的基本设定是女主有头有脸,男主的作用好像就是展示他的dick。
这个视频也是如此,所以大众和社交媒体才会揪住女主不放,因为对于观看者来说,她是视频中唯一在场的人,有脸=我可以骂你。
神逻辑!
这部分女主一直在大马路上走来走去,镜头带着我们领略了罗马尼亚的市井生活、建筑风格、风土人情,其中司机停车停在大马路沿子和斑马线上的画面出现了两次,足以体现这帮男人对社会norms的无视。
part2完全是各种历史社会和当下社会的剪影,用拼凑小视频加字幕的方式拼凑出了一段默片,有好几段我还专门暂停思考了一阵,内容按理说都很常见了,但是不仔细思考,一般人还真注意不到这些社会细节。
part3是对女主的道德审判,并让各位家长和老师投票,看这位色情老师能否继续执教。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女性拿着平板站在女主旁播放女主的色情视频,底下的观众用粗俗的语言肆意谩骂女主,但是他们一个个看的比谁都认真,他们面部表现出来的的那种饥渴难耐根本无法掩盖,仔细看的话,能发现一个男人捂着自己的dick的片段一闪而过。
还有一个老年女性在批判女主的时候,说她年轻的时候比女主的性行为更为开放狂野,但是此时此刻的她却在这里道德审判女主,这不就等同于年老的自己审判年轻的自己吗?
这部分还讨论到了性和教育、学校教育的本质、应试教育和学会思考等俗气但意义重大话题。
电影给出了这位女主老师的三种可能结果,最后一种真的没想到啊!
把男权社会中有男权思想的男男女女狠狠把玩了一番!
这部电影不算是很出色的那种,甚至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它恶俗,但是我认为,它属于对人的影响持续深远的影片,它需要观众自动把各个片段联系起来思考,结合罗马尼亚的社会现状(全人类的社会现状)去思考影片外的现实社会。
影片里讽刺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性、疫情、口罩、社会不平等、男权社会、教育、社交媒体、porn、职业道德、宗教等话题。
最后一幕拍的实在是妙!
低俗但解气!
第71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如果你因为这惹眼的片名,或者说是“我替朋友看看”而打开这部电影的话,开头堪比p站的3分08秒素人自拍绝对让你进入贤者时间。
本片是法国新浪潮时期典型的—— 三段式论文电影故事非常简单。
疫情期间,学生居家上网课。
一名精英中学历史女老师的性爱录像被众人在网络上恶意传播,家长们联名抵制女老师,学校出面协调召开家长会,决定女主的去留。
最后本片给出了三种结局:1、(言情模式)女主经票选留任2、(现实模式)女主经票选离开3、(爽文模式)化身神奇女侠干翻全场
详细图解如下
笔者自绘
如果说《倒霉》是一篇学者论文,那么他对于世界的后现代主义深刻思考的确令我服膺,尺度、暴力、反讽、魔幻,审判和被审判。
《倒霉》透过性爱录像的议题,借着疫情的时代印记,表达的对于导演对于历史/政治的看法,向我们解读了一个值得慎审思考的问题——对于那些让我们心生恐惧的、我们不敢亦或是不愿意去讨论的敏感话题。
例如政治的腐败、领导人的无能、大屠杀又或者是今天的疫情,我们应该去面对它?
但是,他作为一部论文电影,却呈现出了“思想高级——影像低俗”的两极分化。
本文着重聚焦他的“论文思想”
罗马尼亚,作为东南欧最大的国家,在加入欧盟之后经济发展迅猛,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对,国内则是呈现出了经济水平与社会生活质量的严重不匹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而二战的历史遗留则使犹太问题依旧哽在社会的咽喉,是一个不可被提及的伤疤痛处。
暴力、压抑、歧视、血腥充斥着整个底层社会,仿佛只待一个火星便可以点燃这个“巴尔干火药桶”。
2020年开年疫情火星一起、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紧张局势“大火燎原”。
与罗马尼亚相比中国的疫情防控显然很给力,但疫情的爆发也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这个社会的不合理之处。
湖北籍的司机在高速上断粮漂流,却没有一个服务站接受他!
河北的女大学生隔离期间因买几包零食被网友热嘲!
驰援武汉的实习护士回到原籍后却被裁员!
第一段“单行道”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这组画面。
片中作为主角的爱米拉始终游离在镜头边缘,占据着镜头大段篇幅的是“疫情时代的罗马尼亚社会图景”。
穿着讲究的绅士为几毛钱与收银员挣得面红耳赤、挺着啤酒肚的壮汉殴打路边怀孕的罗马尼亚妇女、出租车司机狂郁暴躁一言不合就驾车撞人。
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了一种压抑的躁郁。
女主因为性爱录像泄露的时间从家步入这条通往学校的单行道,穿起衣服的她对性闭口不谈,但四周的性暗示、无处不在。
厕所里随处看见的小广告、街道广告牌上的隐晦的性暗示,超市里老妇人与路上司机下意识的“性粗口”。
画面之外环境的噪音被放大,借此表达女主的焦虑。
其与新浪潮电影《我略知她一二》用法相同,边缘化的镜头表达与环境噪音递进的营造了一个压迫环境,进一步反映了疫情期间罗马尼亚真实的社会现状。
女主的性爱录像病毒一样在网络肆意传播,这不难让我们想起在疫情期间的“女童直播母亲洗澡事件”。
两者形式不同但同根同源,都是打着消费女性的幌子得取利益,影片中众人将性爱录像视作一笔谈资,这是他们在无聊的隔离居家期间的心情调剂。
现实中女童为吸粉直播母亲洗澡,以此获得他人关注。
在新闻拼贴组合段中,有一段罗马尼亚的传统舞蹈视频,三个男子以木棍代替手拉手在原地歌唱转圈,嘴里不断强调着“1米5,注意距离”,这是一段裘德在视频网站上截取的真实素材。
疫情将我们困在家中,在外保持1米5的安全距离。
现实社交的距离拉开了,但网络社交无隐私的盛宴却开始了。
这是影片中罗马尼亚社会显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现代文明冲击下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
……这篇影评有点长
第二段“魔鬼小词典”中有一个有趣的词条解释——美杜莎之死。
雅典娜命勇士击杀美杜莎,但每个正视了美杜莎的勇士都变成了石像,于是雅典娜派遣第一勇士珀尔修斯前去,并警告只能透过反光的盾牌观察美杜莎,绝不能正视美杜莎的眼睛,最后听从雅典娜警告的阿喀琉斯成功击杀美杜莎。
这个隐喻对应到影片中:美杜莎=性爱录像持有者艾米拉雅典娜=社会伦理规则阿喀琉斯=家长盾牌=擦得发亮的圣人雕像延伸到现实状况中:美杜莎=我们的恐惧的社会复杂议题雅典娜=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比如领导、电影局、导演……阿喀琉斯=观看的人,比如你、我、他……盾牌=电影屏幕我们能关注到的,是透过别人加工的真相,面对真正的真相我们无从得知,同时我们也恐惧真相,我们恐惧的仅仅是恐惧本身。
在影片中,人们正活在自我享受的的,却无法真实表达的操蛋生活中。
世界各地正上演着一出出“公权力”压倒了“私权力”的闹剧,宗教、学校、网络、媒体、舆论……一切可支配的手段无形的控制着人们,社会不允许女主“做爱”,背后却用权力二次强奸人们的意志,最后再嫁祸给人们。
当《野史留名又如何》为导演拉杜·裘德引起西方关注,《大写的印刷体》让他崭露头角,《倒霉》甚至赢得了金熊的青睐时。
我们不难看出,在杜拉·裘德近年来的电影序列中越来越显示出批判学者的深邃思考,可矛盾的是:这是为他赢得西方电影艺术节青睐的敲门砖,但对于“犹太问题”的硬刚也让他逐渐远离了罗马尼亚的本土市场与观众。
(甚至是主流市场)本片的副标题是“一部流行电影的草稿”,其实不如改成“一场行为艺术的实验”更好,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讲,这样的行为艺术我接受,这样的流行电影实难入目。
最后说回电影, 《倒霉》中赤裸裸的男女肉体,毫不避讳的“淫词艳语”,遍铺在影像空间中的性暗示,尺度堪比P站的性爱自拍视频,让一向以前卫、先锋、实验著称的柏林金熊也挑战十足。
但如果你抱着“看X片”的心态打开它,你就会陷入导演织造的讽刺笑话之中,因为你会发现你此时的行为与影片中那些失智的路人“NPC”所出无二。
而当你因为本文的第一段阅读了这篇无聊的文章时……
今天来吹一下这部罗马尼亚电影。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得主——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只想说,评委们真是火眼金睛。
电影通过一个历史老师与丈夫流传的性爱录像带切入,你本以为故事会走向一个性喜剧的路子,可不是,它通过这个「线头」引入,慢慢为观众带入了罗马尼亚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性……简而言之,将罗马尼亚的近代史尽收眼底。
(顺便说一句,其中不少场景恰好与去年我国国内的一些事件有呼应效果,相信留心的观众一定能发现,会心一笑,转而沉思……)结构是充满魅力的。
电影的三段式结构,恰好对应了中文古典小说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凤头」是承担吸睛的重任,如果无法把观众变成好奇的猫,那么「线头」就失去了意义;「猪肚」是词条拼接艺术,妥妥的结构主义玩法——当字幕成为影像主角,词条拆碎,提示观众罗马尼亚这个前社会主义国家——或许疫情下的整个世界,如今早已面容模糊;「豹尾」将(代表各阶层的)家长们汇聚一堂,讨论对这位老师的处理意见:「不雅视频女主」老师,是走,或留?
抱歉,这只是表面问题,家长们的争论,所投射的罗国当代中产群像,才是题中之义。
——性本身可能毫无意义,关于性的态度和讨论,或许才是最大的意义。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会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为什么「性与政治」,从来都是一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
这不是一部喜剧,也不是一部悲剧,它就是忙于叙述,怠于定义,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告诉我们:我们依然活在历史的后果里,我们的当下也正在构成历史,只是词语已经有些失语,影像充满歧义,隐喻构成了新的意义载体。
历史从未终结。
欧洲电影的结构和立意,已经走到了这个阶段,确实挺让人震撼的,需要看两三部好莱坞大片缓一缓……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2021)7.22021 / 罗马尼亚 卢森堡 捷克 克罗地亚 / 剧情 喜剧 / 拉杜·裘德 / 克劳迪娅·耶利米亚 奥林匹娅·马莱
无语
5.2/10。碎片拼凑式电影挑战观众忍耐极限。第一部分街景展示,第二部分地狱笑话合集,第三部分《搞黄社死的剖析》,最后外加三个结局,只有最后一个结局深得我心,看老娘用假几把捅穿你们这群假道学的破嘴。
不是说电影尺度大有什么不好或者不好,即使是大到P站的程度,只不过这种直来直去的方式,对电影来说不一定是好的方法,会让电影失去他特有的东西。
1.布加勒斯特版清明上河图;2.名词解释;3.群嘲;4.结尾有个大沙雕。
3.5/5,被片名误导了,看似讲tape泄露造成的教师遭遇,但经由第二段的词典解构,实则是实打实地讲述了罗马尼亚社会本身,也因此在解构之上成为了有国家经验观影门槛的社会电影。不过理解起来其实并不费力,毕竟罗马尼亚前身和那啥和那啥都是差不多的嘛,看在眼中,感同身受在心中。以及还是很喜欢拉导在电影里念诗。
7分,话题型电影,论文式的影像拼凑与各种隐喻。
喜欢第一部分的跟随扫视镜头,从人摇移到社会景观,有属于电影影像的魅力,关于语义的模糊与暧昧,当词典与辩论出现,就沉入在庞杂、明确的智识层面打转了。
80/100 我们可以将第一部分定义为一部公路片;第二部分是带有罗马尼亚国内思潮的短视频合集;第三部分是各方鸡同鸭讲的庭审片;第四部分以《夜班》式的互动电影结局收尾。通过第一部分反复的暗示与强化,社会被鲜明地分割为两个阶层:把车停在人行道上的富人(道德感薄弱)与在队伍中谈论政治的穷人(正义感过强),而知识阶级则尴尬地处于两者之间,借由黄片事件成为了被双方舆论攻伐的对象。恰似《雪山之家》当中那个永远无法开始的宴席,由不同社会身份人士聚集起来的家长会就好像一个浓缩的罗马尼亚社会,争论得不止不休以至于毫无结论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怀揣不同政治理念各方观念结构性的不可弥合。第四部分看似戏谑的多结局处理正印证了罗马尼亚的未来就如同死局一般无解,没有人能说服谁,也没有人能被说服,看似是喜剧,实则是悲剧。
第二段有多丰富,第三段就多乏味;第二段确实值得反复回味,它提供的不仅仅的图像本身,更多的是在呈现诠释;历史图像的部分的庄严与当下景观的Tik Tok式消解互为参照,或是蒙太奇真正的叛乱,影像的一次《庸见词典》式汇编,构成一种独特的景观文体;大量的旁征博引,与其说是印证某种历史观,不如说在解构历史感。
不说人话
看的挺懵逼。罗马尼亚人民宫(世界第二大行政大楼,极权标志,女建筑师安卡·佩特雷斯库设计,满足了齐奥塞斯库的自恋标准)
虽然两星,但实在有意思,按顺序是:P站自拍小黄片、广院毕业作水平刚学摇镜头还磕巴的街拍、抖机灵的A-Z图配文+有趣抖音合集、小剧场撕逼实录、挽尊三结局,真的不能因为得奖默认这是好东西和新方向,然后费尽心思倒推到底好在哪里怎么才能拿奖了,而应该正视最直接的个体感受:这破玩意是咋回事?欧洲佬是不是黔驴技穷了?【上价值的第三Part,是玩旧了的手法,把一个命题丢进荒诞情境,进行身份各异“哲思”争辩。毕竟罗马尼亚不是欧洲中心,味儿还不正,这么适合打拳的题材没点波伏娃、权力与规训不搞点福柯、谈谈自由再喷点尼采的酒神,再配点新“大师”,这才算齐活儿。这种小剧场审判曾经新锐过,现在也没意思了,就跟网上撕逼哪个普通网友没点自己的想法呢,个体无限细分+站队网暴+道德审判+思潮混乱,一团chaos硬掰艺术吹点,
一开始全镜像的成人电影,然后跟着女老师逛街,中间加一段罗马尼亚风貌词典,最后再辩论一段自己玩和让你们看到我玩的合理性正义性的辩论,当然最终的结果都是一塌糊涂的。批判未见高度,解放未见效果,喜剧没啥好笑,即使是黑喜剧,也没那么可以把玩……
列入年度十佳。开放,当代,时髦。无比崭新的电影。《倒霉性爱,发狂黄片》的好是历史性的,在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后,其影史地位将会持续上升,在社会学层面的意义也是如此,等着瞧。
开头吓一跳,第二部分幻灯片形式,努力搜刮头脑里对罗马尼亚的残存记忆,更喜欢最后的家长讨论会。
太厉害了。第二部分里讲到电影屏幕是雅典娜擦亮的盾牌,实在是一个太精彩的比喻。第三part一个类似戏剧舞台的场景集中突出了人类认知水平的参差,看到这一场的时候恍然觉得是clubhouse里的鸡同鸭讲。校工点燃女主背后的火完全是中世纪烧女巫的隐喻。
知道尺度大,但在朋友家大厅点开投影,所有人还是被吓住了。色情片开头过后,以为进入到导演处女作《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那种揪心的现实与影片对等时间,结果还只是按着罗马尼亚新浪潮模子给出第一段。到了第二段变成戈达尔式的语言双关或多义游戏,又或者是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式注解。第三段将一个布景彻底的花园,变成一座话唠的荒诞戏剧舞台,“集中营和大屠杀就是犹太人干的,以便给以色列建国机会”,一轮轮的高帽扣上,最终让P站视频女主角变身复仇的神奇女侠,让人实在过瘾愉快。
不错的点子。适合两倍速观看。
毛片开头之后的都是啥玩意儿?就这拼贴主义也拼不出啥讽刺的力度,辩论会想荒也荒不出诞。女主戴着口罩装糊涂,就像疫情那段时间,又让我想起前两天地铁上遇到的要保持三八线还戴着口罩拿折叠伞戳别人的神经老女人。
4.0哗众取宠影片与现实一样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