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许是爱了《绯闻女孩》很多年的缘故,乍一看布鲁克林这个标题自然而然地以为片中与之相对的,说的应该是来自布鲁克林和曼哈顿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
再加上豆瓣剧情简介语焉不详,一早燃起的“GG”八卦之魂在愣是在本片浓郁的爱尔兰之风里被撞击得支离破碎。
故乡是一杯浓茶,轻咂一口,浓香溢齿,却苦涩盈腮。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恰好幸运地出生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之所在地,也由此方才会生出古今中外那么多“淘金梦”以及当今的说法——“国家梦”。
尖酸刻薄、势利粗蛮的老板娘凯莉是故乡的某种邻里街坊的缩影。
他们年事已高到恰好可以倚老卖老,或已不再需要那追寻未知远方的梦想。
他们谙熟本地人情,亦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对本地人情风俗最有发言权的人。
他们说,呵,你也要去远方?
你可怜的姐姐要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啦,还有你那可怜的妈妈……这个国家追逐“美国梦”的人越来越多,被“丢下”的总是母亲……言之在理,却听来心酸。
幸好还有亲人,有为了支持我们去远方打拼从不计较自己将要付出多少努力的家人:姐姐说,在故乡我可以为你买一辈子的衣服,我愿意这样做的。
但是在故乡我却买不起一个你想要的未来,这是我送你离开的原因。
当故乡成为不了支撑一个年轻人自我的支点,那么它就会变成你追寻远方的起点,变成临别时,姐姐满面热泪不断挥舞的双手;变成母亲不愿加剧精神负担的提前转身。
故乡是一把沉重的心锁,它牢牢锁住了每一颗游子的拳拳之心。
不管我身在何处,无论深处顺境或逆境,但我知道我的不快乐关乎于你。
因为我是个后知后觉的反射弧奇长之人,曾经的我一度以为“乡愁”与我无关。
我只知道在远方求学的时候时常念着旧时同窗的好。
终于不用被各种限制在外就餐之后竟奇怪地发现再美味的异乡珍馐也不及家里的普通菜肴……我也记得母亲来看我临走时,自己不知为什么借口要开课了提前离席的仓促。
害怕告别,所以不想告别。
影片里看到这些细腻刻画,唤醒许多旧时回忆。
这一次读懂了女主的淡蓝色眼睛里的忧郁,也读懂了过去和曾经的自己。
故乡是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勇敢前行的路。
影片中有很多动人的声音,如提琴和钢琴协奏的纯音乐主题背景;如特殊又可爱的爱尔兰口音;亦如时常贯穿影片情节的来自故乡的姐姐满是关怀和思念的温暖书信……但全片最令人动容的声音当属一段来自老者的爱尔兰式动人独唱。
身在他乡偶遇乡亲的喜悦,未曾离乡的人不会明白。
看似服务老者的圣诞善行,对于女主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呢。
我们一如曾经的他们,因为这座城市需要,所以我们留在这里。
也许这一留就是一辈子,架桥修路……尽自己能及的贡献。
女主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回爱尔兰?
”要回去吗?
回得去么?
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走好当下的路是来自故乡的希冀和源动力。
于是她认真工作,认真学习,有了目标,获得尊重。
其实很久以后的我才明白,身在他乡初时最缺乏的那份安全感,或许并不纯粹来源于缺乏认同,而是归属感。
当我们足够努力到获取异乡认可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成功融入的那一天。
故乡,或许小到只是一枚烙印,但它深深地刻进我们的骨骼和灵魂。
浅薄之人以你的故乡来定义你,而睿智之人以你定义你的故乡。
这是我在离乡多年来关乎世情的一点小小感慨。
影片里那个知事尚浅的意大利小男孩肆无忌惮的“叫嚣着”我不喜欢爱尔兰人我们全家都不喜欢爱尔兰人。
童言无忌。
此时的女主角已不再是初时那个略带羞怯和土气的爱尔兰小女孩了,她已经融入了新的生活,她已经有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稳步前行。
她自信宽容地积极生活博得了本地人的青睐。
而这一切,善良、聪颖、良好的家教修养正源于故乡的烙印——家庭的一脉传承。
理所当然地,她也征服了热情可爱的意大利小伙儿和他本不喜欢爱尔兰人的家庭,收获了爱情。
我也时常想,如果我终究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我知道那与我的故乡有脱不开的渊源。
不管我在哪里收获喜悦,我知道给我深切影响的故乡无可替代。
故乡,终究会大到成为你绕不过去的一项重大抉择。
身在他乡,最欣喜是获得家中讯息闻得家中一切安好;最不能承受,亦是来自故乡的噩耗。
不知道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
以为已经融入他乡,貌似离故乡渐行渐远之时,才发现一转身,家就在你眼前。
女主回爱尔兰的这一段从爱情角度看(篇幅还不小)确有三心二意之嫌。
但从故乡他乡的矛盾角度看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今日,一直重复发生。
当曾经不起眼的平凡小女孩儿在他乡找到自我,华丽转身之后,这个来自布鲁克林的小天鹅的光辉于故乡人看来也丝毫不亚于曼哈顿的名流千金。
曾经不敢奢望的酒馆继承人来了,不仅多金且英俊迷人。
这看起来很现实,但更现实的是,母亲需要她,家需要她,故乡需要她留下来。
“田园将芜胡不归?
”抑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短不过七字诗句,却绵亘于一生的亲情。
同为女儿,永远难以忘记和释怀的是女主母亲那一句“你走吧,你走之后,我的身边再无人了”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在那个年代该如何抉择,这是一个残酷的论题。
女主再次离开时,她可以以义正言辞的态度这样与凯莉女士对峙了“我竟忘了这小镇原来的模样”独在异乡为异客,但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回到故乡,谁又能确定身为何处之客呢。
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这会是一种选择。
P.S.独挑大梁的女主小姑娘年纪很轻,表现很不错,胖胖的,很贴合爱尔兰小姑娘的形象。
她给我的感觉让我想到金铭,都是很有灵气气质又让人舒服的女孩儿。
这绝对可以做美国移民局的官方电影了。
工作?
帮你找好;学习?
免你学费;恋爱?
男人倒贴;乡愁?
不好意思,我的家在美国布鲁克林啊。
我绝对绝对不相信,如果刻薄大妈没揭Alice老底,女孩会“毅然”回到可怜的意大利水管工身边。
这部电影对于残酷现实(至少就大多数人而言)的描写极少,充满少女的梦幻——为工作克服乡愁,为学习刻苦努力,为恋爱,她什么都没做,甚至连必要的酸涩都没有,只是做了一个看似艰难的决定。
除了把cardigan穿好看了,《布鲁克林》这部电影其实没有什么其他的太多亮点。
但怀着不同心情走过美国海关的女孩子,不管她是不是爱尔兰裔,应该都能从电影的一些片段里找到共鸣。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长辈教我人要保持理想和理念的统一,不能朝秦暮楚方能获得社会的尊重。
这个长辈说对我这些话的时候目光如炬,好像这真理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不出15年,我就清楚的看到说这话的人如何在婚姻里面过着伪善的双重的生活。
我现在不想怪他们灌输给我一些他们自己都无法做到的道理,毕竟,如娄烨问记者的:“你们当中有谁没有和除了妻子以外的女人睡过觉呢?
” 人的幸福确实是从那种同一性当中来的,可人没有办法不怀有双重的理想,不去经历双重的人生。
不幸也是生活的主题之一。
《布鲁克林》描述的就是一个刚刚步入青年的女性的双重生活。
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其中一种生活理解为新大陆上的幸福生活。
那我们就无法看到那种不幸以及不幸之下的漂亮人格。
事实上,美国也是不幸的第二故乡。
当年出走的中国女大学生,被塑了像的哪一位,多年以后也被写信举报了远志明牧师强奸她的事实。
我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因为女人没有故乡,女人是故乡的喻体,而故乡是被用来宣誓主权、使得契约生效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爱尔兰牧师对Eilis说,我们需要更多的爱尔兰女孩到纽约来。
Eilis就是在这样的需要下背井离乡的。
这层女人和故乡的隐喻曾经让我非常反感,以至于开始使用交友软件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不能接受任何中国男生发来消息第一句就问:“中国的?
”好像如果我是中国的,这就为他在我面前更自信而做了背书一样。
而事实上,如果你对一个人有好感,最先失去的难道不应该就是那种对自己的把握、换言之就是自信吗?
因为我是你故乡的人,你就觉得胜券在握,这不是想在故乡身上骑马打仗当土匪、揭竿而起、占山为王吗?
对不起,你不可以在我这里当军阀,也没有做执政党的优先权。
我不是你的故乡行政主权的喻体,我要做就做红河谷。
因为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不觉得Eilis的美国梦,和很多人一样是“美国金梦”,她是移民浪潮里一朵安慰人心的小花,是别人梦的点缀。
她没有辱没使命,给以了很多人安慰,这里面有爱尔兰难民,也有羞赧的意大利裔青年。
在这个青年怯懦时,她给了他机会;在他失去信心时,她用非常严肃的承诺给了他巨大的安慰(婚姻)。
从任何层面上来讲,她都是一个圣女,纯洁的付出着爱 。
女人没有故乡,弗吉尼亚伍尔夫早就这么讲。
可她想不想拥有故乡? Eilis的这种需要、如果不是遇到乡绅的儿子、她大概自己大概都忽略了。
我们也需要纯洁坚韧的故乡男孩作为我们心中故乡的喻体啊。
由于这想象是在太有限,我一时间都无法描述那种画面。
也许比较接近我过去常常提到的那种“brotherhood”:是你在异国深夜宿醉接头时,一个说普通话男孩的关切问候; 也许更深沉一些,像布兰登上校一样,永远等待着帮你收拾劫后的心情。
不要保护我们不受掠夺、不受侵略,像兄弟一样,给我们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吧。
这也是电影并没有表现得当的地方。
爱尔兰的情绪,不够浓烈,比不上它的烈酒。
乡绅的儿子的儿子毕竟不是贾樟柯,不知道怎么在山河故国里,和心爱的姑娘分享一颗大白兔奶糖。
也不知道怎么在新修的大坝前,最后跳一支舞。
最后的最后,只能靠一个恶毒的老女人把女主角逼回纽约,怎么都有一点牵强。
看完这个电影,我有一点想故乡男子。
我们应该像同一篇文章的上下文,念完了,才知道山河万里,我们永远是承前启后首尾呼应似曾相识的一些章句。
看了《布鲁克林》。
很多网友推荐这部电影,讲述一个来自爱尔兰小镇的姑娘来到纽约布鲁克林的故事。
遂想看之。
网上查了影讯,到跟前一看,是IMAX影院,惊艳。
电影根据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改编,女主叫Eilis。
Eilis第一次远行,到达美国海关,心中默念面对海关官员要注意的事项,和我当时怕查出千里迢迢带的一点鸭脖子挺像,连影片中美国海关的布局都和现在的好像。
可是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越来越像了,Eilis心中的走出海关大门的景象是一片圣光笼罩,而我当时坐的航班几乎全是中国人,所以在海关排队的也几乎全是中国人,来接我的是中国室友,回来见的是中国室友,晚上吃的中餐馆,完全没有到了美国的感觉。
直到第二天早上醒来,看着窗外,“我到美国啦”,安静,舒服,一片圣光打进来。
Eilis初到异乡的茫然和无助,对于现在的我感同身受的感觉少了点,只因北漂多年,逐渐成熟。
倒是让我想起刚到北京时的自己。
Eilis在饭桌上听到家里寄来的信恨不得不顾礼仪立即放下碗筷去看信;在她工作的售货台前因为想家面对顾客也忍不住泪眼汪汪;在教会听到同乡唱家乡的歌曲不禁眼睛湿润。
第一次离家,爸爸送我来学校,分别之日,哥哥送我回校,姐姐送爸爸去车站,两路人马迅速转身,快步离去,生怕对方看到自己流泪。
一个月后国庆回家,爸爸说起这幕竟然哽咽。
大一时政治思想课的老师很喜欢聊家乡聊亲情,搞得我上着课就低着头偷偷抹眼泪。
这些已经离我好远,我也可以和初出家门的姑娘谈谈生活和未来了,心里想:不管你信不信,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电影中有几个重复出现的场景,随着时间推进,女主逐渐变化。
例如,家里的饭桌上,Eilis从起初的呆板羞涩到能够加入室友们的话题到成为话题的核心,她的衣服也从开始的正襟严肃到越来越漂亮时尚;再如,Eilis工作的售货台前,从最初的害羞不知应对到能够与顾客交流到大方自信的推销商品。
何其相似。
我从高中时的心情压抑到刚上大学时的不爱说话,可慢慢就变了,变得开朗,愿意社交,愉快玩耍。
教会的牧师对Eilis说你已和那个从爱尔兰小镇出来的姑娘不同了,Eilis说:"It seems like years." Or centuries.当百货部的主管问Eilis怎么像变了个人,Eilis说因为她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
Eilis在教会认识了一个对她很好很贴心的男票。
她能够向男票滔滔不绝地讲述在夜校学习的会计知识;她和男票家人见面时在饭桌上谈笑风生。
遇到一个让你放心使你欣喜的人,你对他/她打开心扉,做真实的自己,本质上就是个爱笑和喜欢交流的姑娘啊,也逐渐对其他人打开心扉,因为要做更好的自己。
大概是这样,时间有点久,但大概是这样。
大家常说你会遇到越来越好的人。
事实如此。
看电影时有个新想法:原来越来越好的人也遇到越来越好的我啊。
剧情的转折点是Eilis在家乡的最亲爱的姐姐去世了,这是全片唯一让我眼睛湿润的时刻。
我仍然看不了亲情。
于是Eilis回到爱尔兰小镇,这是被广泛吐槽的电影后半部分,观众们不理解为什么她就乐不思蜀了、为什么结局又大反转了,我也不理解。
试图理解。
原著作者科尔姆•托宾谈创作意图时说:“《布鲁克林》源自我十二岁时听到的一则故事,不过只是几句话,讲一个女子离开我长大的那个小镇。
”1950年代的爱尔兰小镇还是个谁和谁谈恋爱、谁比较有成就都人尽皆知的地方。
Eilis已和当初离家的害羞女孩判若两人了,成熟、自信、漂亮、时尚、人见人爱、人见人夸。
她隐瞒了在美国秘密结婚的事实,谈了别人介绍的高大上男朋友,继承了姐姐的、自己也向往的会计白领工作,这些都是去美国前想得到但得不到的,现在却都可以得到了,而且这是拥有童年记忆海滩、拥有宁静舒适生活的家乡啊,似乎永远这样下去就好了。
直到Eilis在美国秘密结婚的真相被人发现,已然自信的Eilis愤怒地对揭穿者说:Because I forgot what my hometown looks like. 可是夺门而出的 Eilis迫于现实立刻买了明天回纽约的票。
她用假想营造的虚空的美梦瞬间破碎了,只能奔向只属于她自己的生活。
我仍然不成熟,仍然说不清人生的无奈选择是为什么。
在我看这部由约翰·克劳利执导的电影之前,我的一个朋友说这就像是一部不那么轰轰烈烈的巴兹·鲁赫曼的电影(注:巴兹·鲁赫曼是澳洲一位导演,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罗密欧与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红磨坊》)。
这部电影改编自科尔姆·托宾的小说,描绘出了一个完整的、细腻的、真实的世界。
故事主人公是50年代一个移民到纽约的年轻漂亮的爱尔兰女人,这部电影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完美,毫无瑕疵。
西尔莎·罗南在这部电影中献出了自己演员生涯中迄今为止最好的表演,她所饰演的艾莉丝是一个腼腆害羞的女人。
在2015年看到罗南出色的转型真是令人愉快。
爱尔兰女孩儿初长成整部电影看下来,在正式进入颁奖季的11月,各大提名潜力股影片扎堆上映期间,在那些真实故事或者真人经历改编的沉重电影当中,这部有关爱尔兰移民爱情故事的影片,单纯的令人疼惜,亦如女主角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那个可爱的蛋糕女孩儿:西尔莎·罗南。
据说之前的英国影片《青春作证》也曾邀请西尔莎·罗南出演,但是档期原因而错失了。
而这部《布鲁克林》,更像是为她量身打造的舞台,父母都是爱尔兰人的西尔莎·罗南出生在纽约,后又在伦敦生活的她,很早就爱上了跟父亲相同的职业,成为一名演员。
出道以来她并不着急,而是冷静的等待机会。
这一次本色出演爱尔兰女孩儿,她更是沉稳老练,影片中大量的人物特写,透过她丰富的情感演绎,令人物鲜活又不失沉稳,从一个小镇走出来的女孩儿,到一个时髦健谈的纽约姑娘,她的表演可谓是渐入佳境。
影片中的女主角:艾丽斯,遇到的两位男士也都是令人无法拒绝的优秀。
一个是意大利小伙儿:托尼,由艾莫里·科恩饰演。
虽然土气,但是却憨厚诚恳,他的出现,令孤身一人在布鲁克林的艾丽斯,找到了倾诉的对象,生活也有了数不清的新节目:看电影、逛游乐园,拜见对方的家庭成员,这一切都让不她应接不暇,突然之间,她和这个城市有了联系。
而回到家乡后,遇到的吉姆,由多姆纳尔·格里森饰演。
他是众人眼中的高富帅,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梦中情人,正是因为他的出现,令回到家乡的艾丽斯仿佛生活在梦境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她甚至想把在纽约发生的一切都忘记。
本身也是爱尔兰人的多姆纳尔·格里森与西尔莎·罗南站在一起,只能说,阳光好刺眼,两位典型的金发碧眼爱尔兰人并肩而立,英伦的气息扑面而来,照片都散发着青春的光芒,只想对他们说:在一起。
多姆纳尔·格里森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西尔莎·罗南的表演非常细腻完整,令人痴迷。
而年纪尚轻的西尔莎·罗南(1994年生人),被问到将来希望在哪生活时,她坦言自己马上就要搬去纽约定居了,那里不仅仅是她出生的地方,繁华的一切都令她激动不己,感觉自己的生命里流淌着纽约的血液。
回到影片,故事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主要围绕女主角:艾丽斯,讲述在上世纪50年代里,大批来到纽约布鲁克林的爱尔兰移民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抉择。
影片2015年1月在圣丹斯电影节举行首映,首映的第二天,福斯探照灯开价900万美元取得了北美发行权,该片还获得2015年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
影片的商业潜力和观众认可,主要来自两层面:诙谐幽默的生活细节 和 移民时代的乡情共鸣(以下内容涉及剧情)首先,同样来自爱尔兰的导演:约翰·克劳利,以《男孩A》而名声大噪的他,这次只是单纯的讲述爱尔兰民族的故事。
虽然大背景是充满时代色彩的沉重,大批的爱尔兰人漂洋过海,到美国去谋求新生活。
但是他通过人物的个体性,找到了突破口。
一个性格内向,甚至有些羞怯的女孩儿:艾丽斯。
如何在家乡饱受冷落,不得不去纽约开拓自己全新的人生。
由于父亲的早逝,可怜的母亲由家里的大姐一力照顾,并为她这个唯一的妹妹,铺好了未来的路:她求助纽约的亲戚资助艾丽斯念夜校大学,在百货公司柜台打工,寄宿移民家庭。
面对这一切未知的安排,艾丽斯只能放手一搏,因为在这里,她同样一无所有,只是面包店里,一个被女老板欺负的小女孩。
无论是小小的一箱行李,等不及送行就离开的母亲,还是依依不舍的姐姐,亲情的牵绊一直是艾丽斯心灵的港湾,犹如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孩子和家庭。
在轮船上的几天几夜,犹如噩梦一般,但是同宿的女生教会了她,如何将自己打扮的漂亮,谈吐自信的走过海关,像美国人一样思考。
这里的三个要素,虽然有些符号化,但是依然是大多数人们亲身经历的体验。
初到纽约,土里土气的艾丽斯无法融入寄宿家庭的用餐对话,她不知道肥皂还有不同的品牌,更不懂这里的女孩儿都在忙些什么。
而随着她开始恋爱,寄宿家庭中的奶奶,犹如长辈一样的信任她,给了她有单独门房的地下室单间。
还提醒她第一次跟男朋友去海边,得小心不要成为最后一次。
一众同居的姐们,更是个个教她打扮,坦诚的给她忠告。
逐渐的,艾丽斯的纽约生活,从思乡的哀怨女孩,变成了姐妹中的焦点人物,而同意大利男孩儿的相遇,更是让影片走进了爱情喜剧的节奏。
片中的笑料层出不穷,当众人指导艾丽斯如何优雅的吃意大利面时,旁边的姐妹还吓唬她,如果你掉了这勺意大利面,你就是把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全家的意大利人颜面给毁了!
搞得艾丽斯去到托尼家吃晚饭期间,只能以慢动作的方式吃面。
而托尼家最小的弟弟,爆出的那句:我们家人向来不喜欢爱尔兰人。
更是令人捧腹不止,不断坏事的小家伙,在被带离餐桌不久后返回,不情愿的对艾丽斯说:“I’m an idiot.”,结果被老爸敲了一下脑袋,又补充了一句:“I’m a rude idiot.”,简直是笑点不断。
导演对影片节奏的把握极好,离开家乡之前的艾丽斯,有一个望着朋友和舞伴远去的特写,挂在她脸上的,有憧憬羡慕,也有暗自神伤。
而同样的长镜头,也出现在纽约的爱尔兰人圣诞聚会中,当听到有人唱起家乡的歌谣时,艾丽斯是默默凝视并落泪的。
然而之后在舞会上,邂逅了意大利男孩儿托尼之后,艾丽斯的纽约生活变成了快进的节奏,她开始出入娱乐场所,夜校下课有人随行,她不再孤单,更慢慢体会到了,什么是“爱”。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通过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对话中流露体现,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还有些感同身受。
然而,接下来影片的后半段,急转直下。
大姐的突然病逝,打破了一切。
悲伤之余的艾丽斯,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思考。
这一次,生活确实对她开了个玩笑,再一次回到家乡的她,突然拥有了一切。
每个人都因为她从纽约回来,而对她改观。
她接替了姐姐的体面工作、阔绰酒店继承人的追求,还有母亲殷切的期待,她无法拒绝这样梦幻般的生活。
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在艾丽斯身上是矛盾的,在纽约度过第一个冬天的她曾说,感觉这一年发生了好多事,初到纽约的经历,好像过去了好多年一样。
而当她在纽约隐婚的事情,被恶毒的面包店老板娘得知,企图戳穿她的时候,她情急之下,也只能是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纽约一切好的,让她忘记了家乡的一切。
相信每个观众都会假设,如果没有别人的介入,艾丽斯还会不会选择回到纽约,但是其实这只是一个时限。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力,但是终将面对事实。
鼓起勇气,离开母亲,回到纽约的艾丽斯,是坚强自信的。
她了解了现实和梦幻和区别,她选择了自己创建的家庭,而不是因为物质和虚幻,固步自封。
虽然托尼只是个小小的水管工,但是他待艾丽斯如挚爱,有着意大利人的浪漫和温情,当然也留着冲动的血液,威胁弟弟帮自己写情书的部分,令人想起了《教父》中的意大利族群,也同样是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重要的移民群体。
影片对情感的处理,皆是滞后的,大量的特写镜头,关注角色的内心表达, 更多原声音乐的延续,延长了人物的心声。
西尔莎·罗南的演绎没有丝毫重叠,每一次的悲与喜,都是不同方式的呈现,无论镜头停留在她面前多久,她都没有怯场,而是笃定的演绎,承接变化。
她在采访中说,自己不断地去揣摩,那个一张船票,人们会“消失”的年代,只有信件的往来,那样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
豆瓣有人放上了一句作者对乡情的描述,说到:“真正心碎的经历,是你怀着思乡心切的情感回道故乡,却感觉到格格不入时,不是家乡变了,而是你自己变了。
”,相信这句话,刺痛了很多新移民和迁居大城市的年轻人。
影片中规中矩的从一个鲜活独特的小人物入手,展开了大背景的移民时代故事,结尾处艾丽斯给予另一个初涉纽约的小镇女孩儿的忠告,再一次点出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最后艾丽斯背靠高墙,身后就是标志性的布鲁克林大桥,这里是她人生的下一站。
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都将无一例外的经历心灵的蜕变,从不安失落的离家者,变成独立坚强的城市人。
脱下的是不安与自卑,换上的是自信与魅力。
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留守还是创造,没有对错,只有无悔。
2015年11月27日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沙丘》严肃影评:剧情、人物关系和未来十年的沙丘宇宙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当你再次回到那个你曾经厌恶的闭塞的小镇,你接替了姐姐体面的工作,遇到了一个体面的追求者,小镇上所有人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样了,你不可避免地有了一种幻觉——我可以在这儿拥有和布鲁克林一样有希望的生活,甚至是更好的生活。
直到和那个刻薄的杂货店老太婆相遇,她三言两语就击碎你的幻想,原来这个小镇没有变,它的美好和丑恶都没有变,变的是你自己。
你不一样了,你已经逃出来了,所以无法再回去了。
请感谢那个恶毒的老太婆,是她拯救了你的人生。
人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选择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但时间是公平的,你把时间花在哪儿,哪里就开出花来。
A故事(表面故事):女主在移民美国暂时稳定之后,回到家乡,寻到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然而她却无法摆脱美国对于自己的影响。
于是便离开家乡,再次回到了布鲁克林。
B故事(内在思想):美国移民的身份认同
前4分钟讲述女主在英国的职业,看人下菜的老板。
直到三分18秒的时候,女主公布自己要动身去美国的这个消息。
紧接着又是被老板一顿猛怼,且道出女主的家庭情况,她有一个sister.
临走前和闺蜜参加聚会。
闺蜜受邀一同跳舞。
再次揭示出女主在这个地方当中一没喜欢的工作,二没对象。
这也揭示了他前往美国的必要性。
8分,女主挥别家人,乘游轮离开。
16分,女主准备迎接美好生活,然而迎接她的却是各种的不适应。
20分,女主对于美国的生活感到了极度的不适,此刻她产生了思乡之情。
女主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对家乡的思念和母亲的往来书信当中。
25分,转机,就在女主最悲伤绝望的时候,那位曾经资助她来美国的牧师找上了她,并再次资助她上学。
27分,女主去为无家可归的老人发放食物,而她了解到这些老人很多曾经和他一样,都是爱尔兰人,然而现在却无家可归。
女主的思乡之情,再次被勾起
35分,一个转折点,前面都是A故事,这里是B故事的开头,女主开始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女主在舞会上遇见了他的未来男友。
同时这场舞会也促进了他和舍友之间的关系。
女主在爱情的滋养下更加适应布鲁克林的生活
44分,女主寄往家中的性也从一开始的思念与抑郁等负面情绪渐渐的转向了积极。
女主在积极地融入周围的环境
男友深情表白,女主很感动,但是她却没那么喜欢他,也是在为后面女主的犹豫做铺垫52分,女主明确自己对男友的心意
58分故事转折,全片二分之一处,在女主最好的时候,她的姐姐病逝了,女主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1小时8分,女主和男友领证,注定她必须回来女主回家因为朋友要结婚的缘故,需要多呆几天。
在美国的生活让女主从一开始的灰头土脸,变得风情万种,也更有能力1小时19分,得到了姐姐之前的工作
男友开始催女主回家,然而女主和老家的高富帅感情越来越好
1小时31分,女主曾经渴望的好的工作和爱情,在她从美国回来之后,全部都一一到来。
1小时35分,女主以前的烦人的老板过来找上他,告诉她自己知道她在美国已经结婚的事实。
本来还对家乡恋恋不舍的女主听到了这一番言辞之后,立刻买了一张回美国的船票。
1小时41分,女主离家前往美国,女主在船上遇见了一个和当初的自己一样的小女孩,她也当起了一个指引后辈的长辈,告诉她种种注意事项
女主回到了布鲁克林,回到了男友身边,A故事结束,B故事的全貌浮出水面,既美国移民身份的自我认同
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都走的很稳,我甚至觉得还不错,然而在后半部分的时候,整个片子都跑偏了。
这就是我不得不吐槽的一个地方。
这部片子他原本是想通过女主在布鲁克林生活,随后又回家寻找,到了更好的机会之后,又再度回到布鲁克林的这一系列的经过来,表达出女主对于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种认同感,以及对于自己移民身份的认同。
然而,然而,然而。
女主真正要回到美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思念美国这个国家,或者说他离不开美国,而是因为在他老家,有人知道了他在美国已经结过婚的这件事实,使得他没办法继续在老家呆下去。
所以他不得不回美国。
女主回美国回的心不甘情不愿,就这最后还强行加上了一句话,是我忘记了这个小镇上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可是作为一部讲述移民自我身份认同的一部片子,他最后并不应该是女主不得不回美国,而应该是她心甘情愿,并且非常渴望回到这个国家。
整部影片当中表达女主深受美国影响,进而习惯美国思路,我在这个片子当中找了很久,唯一一个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泳装这个情节。
还有从一开始,女主乘船前往布鲁克林的地方,她遇到了一个和她同样回了家之后再前往美国的人,而她所给出的答案就是回家是个错误的决定,去美国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正好表现出来他们都是对于美国这个地方的向往。
然而整部影片当中都没有非常明显的表达出来,女主对于美国的向往与依依不舍,还有美。
女主深受美国影响所产生的那种美国思维,这片仅仅只是在讲女主回到家之后有了更好的对象,更好的工作,然而她却迫于无奈不得不回美国。
所以B故事呢,电影的内核思想呢?
文不对题,如果是个作文,都是跑题的。
导演和编剧不是一般的粗枝大叶,而且我敢打赌导演一定没有这样的体验,不然也不会拍成这个样子了。
这个题材本身就不好表现,外加没有经历,就更不好拍。
就这还能提名最佳改编剧本,我也是无语,估计八成是靠着移民主题上的吧(说句题外话,因为我本人就有类似女主的经历,所以看到这样文不对题的电影,真是..............)
「Try and remember that sometimes it's nice to meet people who don't know your auntie.」「We talk about you every evening, of course. We want to know everything. I'm sure you're busy, but even if your letters were two hundred pages, they wouldn't be long enough for your mother. Take care of yourself. Love.」「All I can say is that it will pass. Homesickness is like most sicknesses. It'll make you feel wretched, and then it'll move on to somebody else.」「Home is home.」「You'll feel so homesick that you'll want to die, and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about it apart from endure it. But you will, and it won't kill you. And one day, the sun will come out you might not even notice straight away-it'll be that faint. And then you'll catch yourself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or someone who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 Someone who's only yours. And you'll realize that this is where your life is.」
再有几个小时,这一年就又过去了。
想起了社交网络上那个段子,估计最后一波“Kelvin”和“Rachel”也已奔回被唤作”狗剩”和“二丫”的家乡途中。
故乡之遥远,自比不上电影《布鲁克林》里描绘得那样重洋远隔,但京沪广深的你我,何尝不是第一次少小离家,就把故乡永远抛在身后,自此后,每次“回家”就是一趟越行行越远的征途。
在今年颁奖季,《布鲁克林》算不得是什么大电影,如果不是天才少女西尔莎罗南贡献了非凡演技,再加上20世纪初的爱尔兰和布鲁克林风光着实清新明丽,《布鲁克林》不论从文艺还是商业的角度,都略显寡淡无趣。
但看完电影,竟放不下的又网购了一本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
薄薄一本,返乡飞机途中正好翻完,小说情节其实与电影无二,只是细节更丰富细微,牵动“异乡人”感同身受。
《布鲁克林》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偏居爱尔兰恩尼斯科西小镇的少女爱丽丝要去美国生活,她告别了母亲和姐姐,来到了布鲁克林区,挤进了一家少女公寓,以百货收营员身份开始了新生活,思乡的苦闷被新鲜的生活填满冲淡,舞会遇上移民自意大利的小伙儿,恋爱憧憬美好未来。
如果不是姐姐病故的消息不期而至,她仿佛永远不会面临返乡和留下的选择:故乡依旧,而布鲁克林的爱丽丝已不是当年的恩尼斯科西少女。
作为商业电影,《布鲁克林》故事的确太清淡,一个平凡姑娘的一小段生活,一点乡愁和一点困惑,于他人能激起多少波澜?
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些更早到美国又回不去的爱尔兰工人,他们留下了布鲁克林建设的痕迹,一生漂泊不语人知,最后不过融进平安夜被布施的三两杯苦艾酒。
旅人都如针脚,缝在了历史的背面。
《布鲁克林》动人的那部分,可能也刚好也来自作者对平凡主人翁真挚朴实的同情与赞美,这种感受读小说时更强烈。
作者托宾出生在恩尼斯科西小镇,又曾在布鲁克林的纽约大学任教,他写的既是同乡往事,想必也投射了自己的影子。
而这些细微的情绪,对五十年后继续经历城市化进程的我们来说,一定能找到熟悉的接头密码,原来一代一代离乡奋进之人,都有同样无法寄托的别绪与乡愁。
电影开篇有个细节,是爱丽丝乘海轮去美国,颠簸在风浪之上,然而比汹涌海浪更吞噬人的是初次离家面对陌生的恐慌:陌生人的善意和敌意,都一样让人无所适从。
我记得我第一次离家也是顺江直下,三天两夜的江轮飘荡去上海,而更深刻的记忆是第一次坐飞机,大四在报社实习,我被领导吩咐了单独出差福州,取票、安检、登机,一步一步都紧张地跟在别人后面学样,飞机上不知道怎么系安全带,就打个结用手捂着飞了一程;哈哈,现在想来就剩有趣了。
《布鲁克林》的后半段其实有点坍台,爱丽丝的人物形象因为犹疑而失光彩,还好西尔莎罗南一脸朴实无辜挽救了人物的“绿茶”。
让爱丽丝纠结的表面看是情感,两个同样优秀的男性并无品格高下之分,实则一个代表了保守的安逸,一个代表了浪漫的未知,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情感皈依被作者有些简单刻意地弱化成生活方式的符号。
电影改编倒有一处华彩,是爱丽丝面对故乡道德标杆凯利夫人诘难时,那句满脸通红的回应:“我差点忘了这个镇子是怎样的“,促使我们迈步向前的,从来都是那双刻意拉住我们的手。
“她回布鲁克林了“,爱丽丝知道,多年后,这句话会对听到它的人意义越来越浅,对她却越来越重。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最美好的。
爱丽丝歪头靠在墙边,迎接马路对面的托尼,不远处就是托尼给他们许下的大房子——现在还是一块空地,将来就是他们的王国。
未来之所以让人期待,不是因为必然美好,而是充满未知的希望,而这就是让我们奋不顾身地一次次从狗剩、二丫的家门走出,志气满满变身Kelvin和Rachel的原因。
写下这些时,春节的暖意已将故乡装点得热烈丰满,和爱丽丝的恩尼斯科西小镇相比,我们这代人的故乡少了田园诗意,多了躁动不安。
“故乡”好像不只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个时间概念。
当我们返乡时,陌生的亲邻有如凯利夫人一样代表着昨日的道德准则,而信息时代的裹挟,他们又前所未有把你所飘荡的大城市视做财富和成功的希望。
“物是人非”似乎已经不足以描述那种奇妙尴尬的陌生,而终有一天我们可能会明白,有关故乡的记忆和情感其实承载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乡。
PS:给大家拜年,万事如意。
爱尔兰玛丽苏知不知道无所谓的老套乡愁爱情故事,boring~
现在挂着女权的片子大多跑偏到太平洋了吧。这部电影三观就跟去年那部涉足荒野一样炸裂。好好的故事就讲成了明明结婚了还回来搞暧昧然后被拆穿还推说是小镇人民gossip的锅然后一副啥事没有的样子滚回纽约去了。感觉除了乡愁和生活小琐事女主遇到的人都挺好的,回来的暧昧纯属自己作。表演加分。
跟Room观感一样,喜欢之处和遗憾之处都很明显,也同样都是表演抢眼,艾莫里·科恩很有魅力。女主最后怎么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的决定无关男人无关其它外界因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是重点。
无聊又过时 女性觉醒不是觉醒自己已婚吧?
非常积极主流的价值观,教会同乡前辈的帮衬扶持,此心安处是吾乡,在移民的电影里对异乡不是贬损,而是用我差点忘了自己从哪里来的小镇是什么样子的处理转折真是善良舒服真诚不少。喜欢前后两段爱情的细致描写,宿命里的时差感,就连回到故乡差点重婚觉得也是很实际和情有可原的。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与《甜蜜蜜》里我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找你的相比能很好的看出华人在情感上的不同,当然罗南的表演完全超出了预料,最后海报里的场景为自己选择而坚定的那份美丽相信未来必定错不了。资料馆。
【谷阿莫】这故事是告诉我们,不要承诺太早,不然容易后悔是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614396
前面都挺好的作为移民有感同身受之处,后面简直WTF…最终决定再次离开的动因只是秘密被揭穿的话,后面说啥都冇说服力啊。服装好看😅
没小说好
还可以
Me watching Brooklyn " Awwwwn<3.....WTF?!!!!.....uh, okay"
分明是女主被男主一纸婚约、一个没有考虑好而被催着作出的决定留在美国的故事啊。美国的自由vs小城的束缚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女主在爱尔兰又不是不能工作?男二又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足......I forgot what it was like here就决定走完全没有说服力.......
两星半。很多情节推动都比较生硬,缺乏铺垫,不够自然。另外不知是不是个人思想的问题,我总觉得这其中好多小资、自私的因素。
多给一星,实在是因为这是非常棒的改编!超越了原著!最后忍不住潸然泪下了。做到了一部好电影最重要的内核——饱满,情绪饱满,比如乡愁比如家庭比如爱情亲情,人物饱满比如并不坚定比如成长。前半段当然好,但是若不能理解后半段,就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人。
剧本不成立且很婊。若非影像、演技和颜值,很难坚持看完。
吾心安处即吾乡,触动我心的内核。祝福所有海外的游子游女。意大利小哥笑起来太迷人了。
sucks
本质还是小妞片吧,我选择留在彼岸,因为你在,哪儿都是家。有新的生活,新的梦想,这个结尾怎么这么主旋律啊
两个男人,一个代表故土的留念,一个代表布鲁克林的未知,最后一句我忘了这里的样子,让她再次起航,这个立意带给了这部电影两极分化的口碑,爱情真能代表一个漂泊女孩的心境和成长吗?所以,很多人不喜欢这个女孩的人设。
人生里会有几个大妈跳出来说几句?~
女主角非常像亦舒笔下的人物。经历移民的过程,一系列文化冲击,努力向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