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现情势之紧急,让角色们同一时间再遭遇一个困境2.表现lehe(麻烦),在困境里放置三个女人3.表现角色的不幸,让他(她)一次又一次被伤害(受同样的伤)4.强势广告植入,无所谓,关键是商品够正,方法有同类商品的弱势反衬,水雾透视致幻,重复20次。
结局分钱是正路啊。
回归常规感情线也不错。
亡命激情,惺惺相惜,天涯殊途,相互利用,生死存亡,于心不忍。
2015年,动作惊悚犯罪电影《玩命速递:重启之战 | The Transporter Refueled》欢迎收看奥迪广告重启之作,奥迪R8!
其实这个系列没什么重启的必要吧,因为和一些比较成功的电影都有些设定重合了。
而且系列已经拍了3部了,效果都那么回事的说。
说实话,没了杰森斯坦森还真少了那味儿了帅哥美女外挂车,貌似没什么新花样,总感觉主角的爸爸更加出彩,当然不是因为“双飞”。
失足少女的复仇计划。。
话说这些失足少女们过的都不错,有胆有识,会电脑还会抢银行 也不知道哪里学的特攻技能,确实666中间还有特意展现车性能和功能的桥段,我真的是看了个有剧情的长广告
15岁左右的你,还真的有些沧桑
相比稚嫩的主角,这个萌萌的老爹更有料?
拖时间故意引起警察的注意,要不如何飙车呢?
这种设定,比第一部的时候牵强多了。。
小伙,这生意挺大的,每次接单都要报废一辆车
这段广告看的我有些尴尬
本以为会有喜闻乐见的福利,可惜并没有这次奥迪的广告策略在于,智能和操控,手机控制,自动驾驶什么。。
并没有像A系列的奥迪那样的防弹和潜水功能,也算是与时俱进了不过也有可能是A系和S系的侧重点不同吧。
--我是皮条客的分界线推荐指数:★★★(6/10分),奥迪广告又重启,来看看酷车和车模吧
一边看一边想,fuck?!
这难道不应该是今年应该出现的007 ?!
相对今年让我失望的007的火爆场景,这无疑也算是又一个安慰,另外安慰来自于碟5。
男主,五官不够大气,但是身材很正!
身手不错。
1.2.3.4.5都是女配,不愧是有法国参与的电影,黑帮大佬总是那么容易接近,and 各个女性角色都是满脸的东南西北欧的五官和身材,唯一有看点的镜头是女主脱衣半露pp的画面,nice ass! 说真的,007有没有考虑换一下编剧...
开头是俄罗斯黑帮与受压榨的女主角,这让我预感到接下来的整个故事氛围想必会是非常凝重压抑的。
结果男主角一登场我的猜想就被证明不成立了。
他本人倒没什么,忧郁的眼神、稀虚的胡渣子、神乎其技的拳法,真正屌的是他那辆车。
奥迪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有,还是双钻的。
本片这个汽车广告的植入,粗暴到让人不免怀疑导演是在故意放大这种由广告带来的违和感以制造蠢萌的笑点(就像《万万没想到》等网络剧做的那样),貌似纯粹的汽车商业广告在展示汽车方面用的力道都不如本片猛。
男主角作为一个非常讲原则的老司机,最大的原则就是没有原则,被女主角和他老爸溜了一整集。
听说本片饰演弗兰克的艾德斯克林为了这么部电影而推了《权力的游戏》,我真想抽死他。
追剧最反感中途换演员了,特别是我对艾德斯克林演的达里奥还颇有好感。
他恐怕也是瞅准了本系列重启这个机会,想趁机一跃当上系列电影的男主角。
经典电影系列的成功重启确实可能让演员一炮走红,比如现任007丹尼尔克雷格。
但在好莱坞商业片越玩越大的当下,依靠欧罗巴这家实力不算特别雄厚的法国公司想让自己成为杰森斯坦森第二恐怕没那么容易。
我倒觉得如果艾德斯克林不是这么急着想拥有自己主演的电影系列,而是潜心再演两年电视剧,没准能赶上下一次007换演员。
当然,如果艾德斯克林碰到的007剧本是像今年《幽灵党》这个水平的,那他的星路估计得比现在更黯淡。
我对本片的全部好感都来自同期那部007电影的衬托。
两部电影有个共同点,就是最值得一看的都是法国美女。
整个故事基本上都是安娜弄的大新闻,她身上有点蛇蝎美人的感觉,最后好姐妹都被连累死,弗兰克以及男主角弗二代这爷儿俩、俄罗斯黑帮分子们全都被她耍得团团转。
如果最后关头她突然露出狰狞面目连主角一起干掉了我也不会觉得意外。
但最后还是让她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了,而且还散尽千金,表明她虽然杀人、防火、绑票、下毒、骗炮、盗别人网银,但她还是个不贪财的好姑娘。
果然是样子好看就都能被原谅。
就像吕克贝松一直不遗余力的用他出品的电影黑自己国家的治安状况,但同时又不忘了展现她的美好风光,所以就算一路上除了血光就是硝烟,这些电影仍然成了法国风光的极佳宣传片。
比起没节操的汽车广告片,作为法国旅游宣传片的这一重身份还是很能让本片挺直腰板的。
开车偷运几个长腿美女逃跑、中途有长腿美女死于非命、男主角性格模糊、女汉子威武雄壮能顶半边天、都是拍到第四部然后换男主并重启,这么说起来,其实本片跟上半年的《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也有点像。
动作片有不同的风格,有“糙”的,典型代表是《疯狂的麦克斯》;有“绚”的,典型代表是《复仇者》以及类似的带点科幻元素的动作片;还有“巧”的,典型代表嘛,可能有人想说《加勒比海带》或者成龙的功夫片,但我想说的其实是《猫和老鼠》。
本片毫无疑问也归属于第三类,当然前两类的风格它多少也沾一点,不过动作设计上还是以小巧精致为主(同样的,前两类的电影业不可能完全没有“巧”的成分)。
本片中最能体现这种“巧”的我觉得有两个地方,一是那场“抽屉大战”,还有就是开车钻登机通道。
这种动作设计像我这种对细节严谨性要求不高的观众是最爱看的,因为在视觉呈现上很有趣味性,但也往往会被更严苛的观众吐槽“何必呢”,因为这种戏份常常有舍近求远、故意卖弄之嫌。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看的不就是他们在卖弄嘛,不然像猫抓老鼠,如果汤姆真的像现实中各位猫奴供养的猫主人一样步步为营、辣手无情,那还有什么好玩的(然而现在的猫奴们貌似往往也不舍得劳累自己主人的贵体让他们去抓老鼠了)。
对于这一类的动作片,就把它当做是一场有西服、有豪车的马戏表演就好。
每种类型的动作片在视觉表现上各有所长,无所谓孰高孰低,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你把电影拍成了汽车广告就一定会被喷。
不过如上面提到的,跟好莱坞的大佬们比起来,吕克贝松的欧罗巴影业实力算是比较薄弱的,因而对赞助商妥协得多一些以换得更多资源,这方面也能理解。
本片主角的老爸好歹也是个前特工,却像《圣斗士》里的雅典娜一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绑架,除了有一段同时给两个(还是三个?
)女施主开光的戏份之外,并没有展现出更强的战斗力。
与其说他是被几个女施主绑架了,倒不如说他是同情她们的遭遇而主动帮忙,一些鬼点子说不定都是他想出来的。
主角两父子都叫弗兰克,而且身份背景相似,这让我一度怀疑这个老弗兰克该不会是老版的主角吧?
不过转念一想,这可能性应该不大,不然本片就不应该拍成汽车广告,而应该拍成生发水广告。
最后反派一号拉着女一号上了奔驰大G,看着这么牛逼的车我以为男主肯定驾驶奥迪跟奔驰拼一下,木有想到,男一号飞身踹碎了大G车窗玻璃,踹飞反派,解救了美女,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镜头一转,大G车窗玻璃好好的😄……至于说金发美女中了一枪第二天没事人一样,迅速恢复作战能力等等,就非常好理解了,看了奥迪广告片,我有钱了还是买奔驰大G,自动换玻璃,欧耶!
文/梦见乌鸦《玩命速递》(其实个人更喜欢当年的民间译名《非常人贩》)这套电影不知在各位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从小弟的角度来说,是比较喜欢的。
因为个人是比较偏爱带有B级片风格的动作片。
来自吕克·贝松主导的这套动作片故事俗套但简单粗暴,节奏明快,动作养眼,香车美女等等非常适合俺这类从90年代一路追过来的动作电影粉丝。
这些电影野心不大,但追求的是那种瞬间爽快的观影体验。
《玩命速递:重启之战》从片名来看就是当年三部曲系列的重启,实际上也是翻拍,类似于《蜘蛛侠》与《超凡蜘蛛侠》之间的关系,但观众关注这套电影其实主要在于当年的演员杰森·斯坦森。
新版电影在没有斯坦森的情况下作何表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部《玩命速递:重启之战》究竟效果如何。
吕克·贝松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电影人,因为他不但能够导演出很多名垂影史的电影如《碧海蓝天》、《第五元素》,同时创立了欧罗巴公司,自己也能够监制、编剧出大量商业电影,这些电影成本不高,但往往代表着商业爆米花电影的顶级水准,其中《玩命速递》系列就是典型的该片。
这套电影的故事都很简单,弗兰克·马丁,一个退伍军人,经营着自己的私家车担任货运,私家车不必担心货物被查,同时自己军人的背景相当为货物找了一个靠谱的保镖,不管自己服务的对象是是银行抢劫犯还是国家领导人,他更关注协议与原则。
简言之,一个为金钱而生的暗黑uber司机,有着身手不凡的本领和超凡的车技,从第一集他偶然接到一单货物,发现是一位美女(第一集里是舒淇)开始,这个模式便沿用至今。
可以说,当年吕克·贝松所创立的这个故事模式非常新颖,融合了街头竞速与警匪电影的双重特性,特殊的运货模式、特殊的货物、以及万变不离其宗的阴谋论,加之快节奏的动作片技巧,几乎可以看做是缩小版的《速度与激情》。
这个系列发展到重启之作,故事其实完全可以忽略,毕竟在为这套电影而来的观众早已摸清了该系列故事的一贯走向,也没几个是冲着电影的故事来看电影。
本片的故事完全没有脱离该系列的一贯模式,毕竟当年第一集所创立的故事模板本身就格局毕竟小,故事方面施展空间真心不大。
一个uber司机带着美女货物遭遇各种阴谋和险情,故事梗概一张横格纸就能搞定。
本片有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大量阴谋论,在此基础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弗兰克对待货物的状态,从第一集的“胁迫”、到第二集“友情协助”,再到第三集的“被迫协助”,如今这部《玩命速递》,竟然玩起了“反胁迫”,弗兰克深陷阴谋漩涡,险些被“货物”玩死。
这样一来,是在原有模板故事上加深了迂回和曲折,但也就那样。
故事有变化当然是好的,只不过在一部以动作为主的电影中,故事深度实则有限,还是那句话,《玩命速递》的故事格局本身就不大,再变能够变出几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玩命速递》在电影格局的纵向方面受到原有模板的限制发挥有限,那么只能在横向方面,所谓的横向,当然是这部电影的动作场面了。
本片在动作场面方面是没的说,且有点好莱坞大片风范,大量航拍和回旋镜头,飞机、摩托艇、摩托车等激战追逐,海陆空全方位特技,同时引入大量阴谋论中的限时任务,只会让电影的节奏越来越快,显得更为紧张紧凑。
个人是比较偏爱这类动作片。
废话不多,上来就硬碰硬开干,加之快节奏飙车场面,速度感极强,在碰撞、翻车等场面上大做文章,直来直去、硬碰硬的原始版互拼手法,这样一来,镜头简单直接,少了一丝跑车翔驰的美感,多了一分暴力互飚的畅快。
其实电影的动作理念有些类似如今的《速度与激情》,脱离了竞技的束缚也让暴力飞车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再来说下主演,来自《权力游戏》的艾德·斯克林接替斯坦森饰演弗兰克,这位总感觉长得很像尼古拉斯·霍尔特,别看眉清目秀但肌肉大条,其角色定位基本上遵循了杰森斯坦森的风格,硬汉底蕴十足,且说实在的颜值比后者要高,也算是吕克贝松力捧的新人。
还有另一位“主演”——弗兰克座驾奥迪车,从第一集的宝马750到第二、三部的奥迪A8,直至本片中的奥迪S8,让奥迪几乎成了该系列的标志。
其实这类作品最大的优势在于赞助商,就像《速度与激情》中的道奇和《变形金刚》里的雪佛兰,以车为主题的电影,赞助商必须舍得花钱,导致撞坏的车辆也会更多!
司机换人,然而味道还是没变,奥迪还是奥迪,司机还是老司机。
这是一部企图表现法国风情、法式故事的电影,主要在摩纳哥和法国尼斯取经,不幸的是除了风景之外完全没有法国味道。
影片对白几乎全部都是英文——听起来像是中国人写的英文台词——生硬、做作,请了个有点面熟的美国演员,企图装得很像好莱坞的样子。
本片情节僵硬不合情理。
男主角本身是个黑车(专车)司机,笔者看不懂起初和几个妹子还不熟的时候为何要为了那点钱出生入死,赚的钱目测根本不够其可预测的成本(片中至少损失一部S8,另一部也需要不小的修理开支)。
帮派对几个反叛的姑娘应该很熟悉,既然被原帮派挟持,毫无道理依旧带着金色假发发,唯一的理由就是这是符合港片导演品味的吧。
通篇无非由奥迪露骨地展示S8汽车的诸多功能和自动驾驶等功能,大战各种廉价的法国或摩纳哥警车,另外搞不懂主角在驾驶这样一部自动档性能车的时候为何需要经常换档,难道不是一开始逃跑时就挂在S档上吗?
片子里展示各种苹果手机和平板,实际上这几样苹果产品已经比较普及,难说得上新鲜,特写多了反而很low的样子。
打斗大概是这部片子唯一算得上比较好的地方——如果非要找个该片的亮点的话,毕竟洋人身高马大,在碧海蓝天之间或在逼仄空间打几架都能体现武术指导的智慧。
另外,本片在99%的时间里都没有必要用3D展示,不知道上IMAX是不是只是为了多赚钱而已。
综上所述,该片就是企图借着此前《TAXI》的好评来混点票房,其实就是个用洋外观包装的港片。
在和《007:幽灵党》同时上映时应该毫无质感优势。
那个信封里装的金条也不够买一辆奥迪S8吧??????
男主上来就是一张我最拽就怕你们不知道我很牛逼的脸!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我是为了凑字数的。
2024.1重看,没有太强的拉片必要。
当年在高中课间午后,不知道谁拿电脑投影放的,不知不觉看完的。
这次重看还算看得下去,某些节点观感还不错,6分总感觉偏低了一点。
可能因为换了男主所以跟预期不符,也可能当时仍盛行大场面爆米花片,像疾速追杀这种短小精悍的片子满足不了这类观众胃口。
剧本是疾速追杀式的“找个理由就开干”——女主先用男主父亲威胁男主替自己办事,而后男主被卷进来,父亲又被反派抓,男主又去找女主的团队帮自己。
整体文本稍微比疾速追杀好一点,起码女主是有弧光的。
她不是单纯利用男主,然后良心发现又去帮男主。
结局做了反转,揭示她其实设了个套,诓了所有人,想把所有人弄死自己卷钱跑路。
但最后回忆起和男主一系列相处,又因为自己同伴的死,最后放下屠刀,最终逍遥自在以后,还不忘给所有昔日伙伴汇钱。
虽然结果没变,但加了这么一番就显得没那么粗暴弱智了。
动作部分拍得很有诚意,但除了执行任务时换车牌、中途换车毁尸灭迹这些操作可能是本系列特色,其余每段都似曾相识。
用救生圈、抽屉一挑多让人想起成龙式杂耍;飞车顶飞消防栓、追飞机救人又跟速激雷同,不过相比速激6的夜景,这一部开车去跟飞机对齐,然后救人的桥段起码是白天的戏,不至于看不清细节。
唯有飞车开进机场航空站那一段,反而让人怀疑后来邱礼涛《扫毒2》的中环地铁飙车,是不是从这儿来的灵感。
其实本片可以跟速激系列好好做一个对比。
这部电影整体观感比速激7(温子仁是神)之前那几部都要好一点。
只有90分钟,飞车戏却比速激系列前几部密集,打戏也更有想法,满满当当,斧子、棍子、绳索各式兵器,思路、设计肯定比强森范迪塞尔那种光头对着肉搏丰富太多了。
唯独男主开着摩托艇冲上岸,一个飞身窜进反派车里那个画面我是看笑了。
想法很好,但拍得太假,男主直挺挺的跟具尸体一样滑进车里,太抽象了。
总的来说,设计虽好,但本片男主没有动作功底,实际打起来软绵绵的,观感一般。
尤其最后一战,在山顶一点道具都没有,两人纯靠肉搏战,节奏一下子就掉下来了,还不如老老实实拍一场飞车戏收尾,你毕竟叫《玩命速递》啊。
另外一点思考,是这种只管爽的动作片,其实重点要放在个体的情绪宣泄上,别一言不合就要拯救世界or讨论人类的终极价值。
本片、疾速追杀都是如此。
这样的话,一来观众默认你是爽片,剧本稍微薄弱一点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否则一旦你把“故事”这件事放大,让人开始过于注意情节,观众就会发现这种纯爽片的情节实在太粗暴了。
二来,这种明显不是A级制作,经费不够顶的电影,着力点肯定是有巧思和创意的飞车戏、动作戏,少扯一些太宏大的东西,没有大爆炸大场面才能让人接受。
其实这两点就是速激很多部差一口气的原因,动不动拯救世界,但你想认真代入,就发现故事无聊透顶,只靠大场面硬撑。
可除了温子仁,其他导演偏偏三幕戏里顶多拍出一幕优秀的大场面,另外两幕也不知道是脑细胞死完了还是经费不足,中途就开始拉胯。
法国的欧罗巴影业是欧洲大陆的一支奇葩,不拍欧洲影人推崇的高逼格艺术片,专攻美式特技+港式武打的低成本都市动作片,在教主吕克•贝松的统领下,自成一路,横扫全球。
欧罗巴作品商业匠气十足,从不在乎深度,也不在乎自我重复,加上编剧名单里常有吕胖子的名字,他们拍续集的趋势,看多了就能条件反射般猜出来。
比如《飓风营救》系列,当老特工救家人形成惯例,第三部就得开始救自己。
《玩命速递》一贯是押运人自己惹上麻烦,所以这次就牵连亲人,还是两次。
这老爸前情报人员出身,反应和身手也不算差,却在一部片就持平了《飓风营救》中女儿三部曲的被绑纪录,要不是欧罗巴很少来结局意外这一套,真怀疑他才是幕后终极波士。
这次的押运人换成了《冰与火之歌》扬名立万的艾德•斯克林,让很多怀念杰森•斯坦森的影迷哭天抢地。
要我说,秃子年近五十,饶了他吧,多去《敢死队》当当副队长,拍几部文艺片攒点年货钱,有何不可。
新人要出头,未必不是好事,也可以让系列更长寿。
斯克林的角色设定有点像《007皇家赌场》的丹尼尔•克雷格,年纪较轻,技艺还比较生疏,动手时会挨打,比较狼狈,没法像前辈一样一酷到底,发现硬打不住,开始学着用手边的各种道具和环境来四两拨千斤,算是为正传的格斗风格提供了渊源,可以看到他在游艇上的肉搏,已将这招用的得心应手。
影迷吐槽最厉害的是这部的情节,这个得承认,问题确实不小。
不过他们说“情节等于没有”,我是不同意的,虽然起承转合比较随心所欲,对于一部以炫耀车技和拳脚为卖点的爆米花片也算马马虎虎。
最让人没有好感的地方在于,弗兰克•马丁同学在这一部里的存在感极低,说难听一点,沦为一只被牵着鼻子四处咬人的狗,而且到最后一刻也没能挣脱缰绳。
这电影不该叫《玩命速递》,它的主角是美女三剑客,为了完成复仇计划,雇佣了一个能掐架又能飙车的忠犬打手来助攻,仅此而已。
甚至连屌气十足的嘴皮子他也占不到上风,他说“我不是第一次被人拿枪指了”,对方立刻回一句“但这是第一次对方会开枪”。
预算是《玩命速递》一贯的短板,惊心动魄的飞车竞速往往需要海量金钱支撑,于是快递员总是倾向于拿车玩杂耍来掩盖毁车不够猛,比如当年秃子曾经用飞车卸炸弹。
这次的新花招是开消防水龙头和开到候机大厅里,虽没什么惊喜倒也足够吸引眼球。
另外,吕克•贝松是多喜欢拿汽车追飞机,《玩命速递2》用过一次,《飓风营救3》用过一次,如今还来。
其实这种桥段效果并不好,因为片子成本不高,大家知道剧组没钱拍飞机坠毁的大场面,无形中削弱了悬念刺激,还不如多在飞车特技上玩点花样。
整个片子里,快递员马丁一行除了差点让一架飞机和无辜的飞行员机毁人亡之外,还搞烂了十几辆警车和摩托车,大概又有人要抱怨草菅人命。
要我说,真是大惊小怪,三观不正是欧罗巴一贯的传统了。
去年的《飓风营救3》,大叔为了摆脱追捕,大马路上弄翻集装箱碾压过路车无数,又把车开进电梯里爆炸,这么一比较,间接把十几名警察送进医院,报销法国政府天文数字财产的马丁小哥,真该戴上圣人光环。
翻拍和续集的先天劣势,在于观众会不自觉地比较。
曾经拍出过好的,便不允许有差的。
这部《快递员加了个油》无论比电影三部曲,还是比两季电视剧,都属于大幅度倒退,哪怕给奥迪车长脸也拍得像国产山寨版,炫耀到过犹不及,令人反感,属于失败的植入广告。
好在有个前传的噱头,最起码可以解释主角的各种不专业和不靠谱,毕竟早早定下要拍新三部曲的,吕胖子还是有节操,总不至于搞得跟国产《四大名捕》似的。
再说,这一部多少还是有正面意义的:开车时请不要接电话,共同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文/方聿南)
没事别重启,有事也别换人重启,这不是007那种标志角色文化形象,这飙车佬就是斯坦森撑起来的个人IP,怎么老分不清重点呢。
大长腿大长腿
剧情跟不上,奥迪来救场。奥迪真棒!
全程觉得车是最帅的。然后是“老爸”不错,最后男猪脚是个“龅牙苏”~~~
奥迪的存在感太强了一点吧!!!搞得我都没兴致专心看妹子了~杰森斯坦森不在,看的真tmd没意思!
audi s8宣传片
贝松为了彻底娱乐大众,已经更彻底的放弃了艺术追求。
作为动作片拍的这么烂给一星都嫌多
电影虽说绝对的圈钱之作,但至少妹子都很不错。。。但是毕竟郭达版弗兰克·马丁太过于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者实在是难以超越。。马马虎虎的及格作品啦
是我偏心吗?我觉得男主比坦森差3800倍啊,坦森的男主除了硬汉和动作之外,有一种无奈的喜感。
奥迪算是开心够了,不管男主怎么换车,始终没有换出奥迪的四个圈。这部的男主加起来运了四个妹子,比杰森斯坦森运了三部加在一起都多,不知杰森知道了会是啥感想。粗枝大叶的打斗厮杀,没有细节也不用顾忌细节,看打戏就够了。
娱乐好片。
花架子男主,做作的女主,拖油瓶老爹,看完之后更加说明坦森的无可替代!
大写的奥迪苹果广告啊!动作这些还可以,俊男靓女酷酷的。大叔很帅气!
片子太一般,就是演员肉体和颜都不错。奥迪S8太商务,飙车戏就像肉欲女拍清纯戏一样让人很无感。
不得不说,虽然男主有点装x但各种赛车游戏还是看得赏心悦目
此类题材审美疲劳
好多美女,一个帅哥,除了耍酷,还有什么呢?帅哥的眼神一直在表达,他会没事的,哪有一点的入戏呢?还有豪车,奥迪,真的是好车,简直是神车啊。好奇怪的剧情,这么神的逻辑线条,真是佩服,天才的编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到最后,男主角永远没事,美女死了一堆,哈。
和原系列差距很大!
同样的配方,片子倒是全程战斗不休没有冷场,但新弗兰克魅力远不及杰森斯坦森的弗兰克,所以后续就难以为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