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男主的塑造很奇怪,既在人类面前智商低下、小脑不健全(走路摇摇晃晃)、社交障碍,却在鹰人面前善良聪明。
而且其个性特征不鲜明,其实所有角色个性特征都不鲜明。
故事的主线另一个应该是男主爸爸找妈妈,除了爸爸的深情,我也不觉得此线有什么亮点。
我到最后都不知道男主妈妈是什么,我也觉得青蛙女孩好丑。
最后爸爸带男孩逃跑的时候挺温情的。
“变异人”主题并不新鲜,一直被好莱坞的超英片、丧尸片、吸血鬼片等类型电影持续发掘,异化之后的人还是不是“人”,人如何与变异人相处,由此折射着同时期备受关注的种族、民族、传染性疾病等不断引起撕裂的社会问题。
《动物王国》找到了一个小的切口,再次审视这个当下依然无解的忧虑。
未来某时期,神秘症状在人群中扩散,感染者会逐渐变化,骨骼、皮肤、四肢、感官甚至性情都会变成动物性状,原有人类特质将逐步弱化甚至消失,最后变成半人半兽的“怪物”。
不知道这算是“退化”还是“进化”,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治疗”的方法,恐惧不断蔓延,政府开始采取强制措施,“病人”将被统一收押管制。
弗朗索瓦(罗曼·杜里斯 饰)的妻子拉娜不幸患病,被官方收治,治疗地不断转换,弗朗索瓦一直带着儿子艾米尔(保罗·基尔舍 饰)跟着迁移,弗朗索瓦相信,无论变成什么样子,拉娜永远是他的妻子,他不能放弃她。
一次意外导致多名“怪物”失踪,弗朗索瓦决心尽快找到妻子。
社会的态度显而易见,军队的强势介入,墙上的“禁止怪物出现”的标语,在超市出现“怪物”后人们的惊慌失措,青年学生们对“怪物”的厌恶和暴力言语,“正常”的社会已经决定把“怪物”隔离。
艾米尔一开始并不理解父亲的执着,尤其让他不断转校带来的压力,当初把母亲送到医院也是他的想法。
改变发生在他自己的改变。
在学校体育课上,他表现出超出常人的体力,他的脊椎和手指也开始变异。
此时他开始认真与父亲讨论对“怪物”的态度,明白父亲对母亲无限的包容和爱之后,艾米尔才略微放下心来。
艾米尔与父亲共同林中寻人的段落温馨浪漫,父子长谈后,丈夫对妻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儿子内心的焦虑,都得以释放和疏解。
汽车穿梭在丛林中,车上大声播放着父亲与母亲当年的“定情音乐”,两个人对着车窗外交替呼喊,一个喊“拉娜”,一个喊“妈妈”。
“家人”足以让人战胜一切恐惧。
艾米尔在林中被长着翅膀的“怪物”攻击,但“怪物”似乎也觉察到艾米尔的“异常”。
这时艾米尔的变化确实越来越大,他开始对声音极为敏感,甚至舔食自己的血液,当他再次遇到“怪物”菲克斯后,开始和他成为朋友。
他帮他捕猎食物,帮他清理河道,菲克斯正在练习飞翔,但人适应和使用翅膀显然并不容易,菲克斯常常摔得鼻青脸肿。
父亲很快察觉了艾米尔的变化,艾米尔被迫承认,他们决定共同隐瞒,设法遮掩尖牙、尖爪和浓密的毛发。
艾米尔一直在努力融入当地的年轻朋友们,并与女孩妮娜越走越近,他与女孩通电话时,想知道能不能听到彼此的呼喊。
正常人妮娜显然听不到,这只是男孩女孩之间无聊的小游戏,但艾米尔听到了穿过夜空的缥缈的声音,他以为听到了爱情。
坏消息是菲克斯失去了语言能力,好消息是他飞起来了!
这一段穿越林海的飞翔镜头充满新生的喜悦。
危机很快来临,艾米尔参加了同学办的派对,在和妮娜亲热一番后,被妮娜发现了他的异常。
发现怪物的消息很快流传出去,引来周围民众甚至军警的围捕,艾米尔疯狂逃跑,菲克斯前来相助。
他们穿过玉米地,穿越森林,一个天上翱翔,一个地上奔跑,互相呼号,既是同仇敌忾,也是同病相怜。
他们也许都是第一次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感受到真正的接纳和认可。
这一段音乐振奋,镜头飞扬,本是无奈的逃亡,变成彻底的解放。
奔跑中,艾米尔突然来到一个怪物聚集地,也许是避难所,各种各样的怪物正在游荡觅食,他们长着分不清物种的身体,与绿色的大自然和谐一体。
也许这里就是真正的“动物王国”。
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怪物”,也第一次明确自己属于这里,这里既是人的世界,也是动物的王国。
人类为什么如此恐惧“变异人”?
电影中的所谓“怪物”确实长相奇特,但除了为觅食偶有对马、猪等圈养牲畜的袭击之外,没有对人类社会造成任何特别的损害,为什么必须要除之而后快?
电影中除了弗朗索瓦,绝大部分角色都排斥“怪物”,只有女警茱莉亚(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同情,但也仅此而已,就像她不满于军队介入后剥夺警方搜查的职权,个体在面对社会整体的压迫是无力反抗的。
军队从天而降,抓捕驱散怪物,菲克斯被打死,艾米尔也被一同带回,当警官马上要因误抓释放艾米尔时,艾米尔的身份暴露,弗朗索瓦迅速带儿子驾车逃离,身后是紧追不舍的警车。
弗朗索瓦把车开到森林中,告诉艾米尔,快跑。
艾米尔奔驰在无尽的绿色中。
所谓的感同身受,是不是只有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身处其中才能实现?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和“你们”的界限,在“我们”“你们”之间必须“党同伐异”吗?
即使是怪物,有没有生存的权利?
《动物王国》的重点不在于个体与体制的抗争,甚至淡化了“变异人”主题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此类元素,把重心放在“启蒙”,回到“人”本身,从家庭和少年成长的视角再次审视老生常谈的话题——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怪物”,“怪物”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如何看待“怪物”。
当你奔向他的国,你是逃离还是回归?
在回家的火车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电影最开场,男主爸爸喋喋不休劝说男主别吃薯片,二人又因要去看妈妈发生争执。
和电影的结尾呼应,男主和爸爸一边飙车一边故作轻松地说起一家三口过往的快乐时光,然后下一秒警车追来,爸爸往嘴里塞了一把薯片,踩一脚油门,决心要保护好快要兽化的儿子,帮助他逃跑。
一心一意想要寻找妻子,想要保护儿子的父亲,最终含着泪看着儿子跑远。
还有鸟人菲克斯,最开始从关押车挣扎逃出,和男主混乱中对视,后来林中相遇,菲克斯本能攻击男主。
爪子扎进男主身体时,菲克斯一开始是得意和痛快,直到发现男主没有反抗,只有害怕,他发现男主并不像那些强行矫正自己鼻子的可怕人类一样,菲克斯的眼神变得困惑,爪子逐渐松开,男主爸爸正好赶来,带着男主逃走。
后来男主捕鱼送菲克斯,还鼓励他学会飞行,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为了帮助男主逃脱,菲克斯被枪击中坠落。
其实他学会飞行的时候我很开心,我觉得他成为真正自由的鸟了,他在逐渐适应现状越来越好的,可是为了救男主,他翱翔在夜色中像战斗机一般,最终还是被击中坠落。
人好像本能就会对异类有恶意,所以仇恨产生,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开始。
(又联想到网络上一些莫名其妙起来的争吵)也会觉得是不是在讽刺人类对动物的无情屠杀,对自己觉得的异类,就可以随意定义随意处置。
很吸引人。
整个人物关系的建立,主要分为两条线索,父亲的线索和儿子的线索,前半段寻找母亲,后半段接受自我两条线索交融。
人物关系也主要几种在拯救者辅助者,辅助者鸟人是让男孩认清自我变异者之间关联,女友的出现则令男孩无法抑制泄露秘密,导致男孩被发现,所有的人物关系最后还是集中在父亲与儿子上。
男孩与鸟人的关系与女友的关系,以及整个发展的线索也是现实中青春期男孩所可能经历的事件的移植与改写,是基于现实之上的科幻创作。
人与人 人与变异人之间的互相信任 小的细节 音乐的配合 烘托太棒了 人的转变 从恐惧到切身的体会 从毛发 到被欺凌 对于同类人的帮助 食物 互相的拯救 父亲有些暴躁 但却隐藏不住的爱 为了拯救打破规则 父亲对于母亲和儿子的帮助与爱 隐喻和暗示的部分 一开始死去的鸟 墙上的抓痕 一点点信息的释出 儿子举报了母亲 对于声音的使用 两条线索 寻找母亲 儿子接受自我 父亲接受自我 父亲曾经将母亲绑在床上 儿子觉得更难以接受 还想说的是 为什么不能书写爱?!
和《狼的孩子雨和雪》很像,也很难超越,电影的高潮来得太早,以至于后面略显乏力。
父亲对母亲的爱非常坚定,无形中化解了儿子关于自己正慢慢变成动物,担心父亲不接纳自己的内心障碍。
晚上一起寻找时,一开始跟着父亲对着森林大喊母亲的名字“拉娜”,慢慢地喊成“妈妈”,父子关系在无言中拉近。
这个高潮来得太早,应当与鸟人朋友学会飞翔的那个小高潮换一下,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情感上也是层层递进,正好自然地接上父亲带着儿子逃离的结尾。
除了高潮来得太早,同时也缺乏高级的镜头语言,比如《狼的孩子雨和雪》中,一个暗恋雪的男同学,看到雪在随风吹动的窗帘中人狼变换的模样那种细腻、高级、唯美的场景(具体而又枯燥一点的说法就是利用窗帘达到高级调度的效果)。
配乐上也一般,比如前面提到的找母亲的那个夜晚,是个美好的片段,对应《狼的孩子雨和雪》中两个孩子在雪中奔跑,母亲在后面追的其乐融融的一小段交响乐《きときと - 四本足の踊り》,差距太大了。
年前最后一部电影,想看一部较新的爆米花或者悬疑惊悚恐怖推理片来的,奈何选了半天还是没有合适的,就看了这部。
二〇二四,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在超级英雄的宇宙中,与动物沾边的变异人,都是有超能力的正义英雄。
蜘蛛侠、金刚狼、蚁人、蝙蝠侠……无一不是带着点“兽性”,照样圈粉无数。
虽说人兽有别,但好像也没谁觉得哪里不对。
可代入现实,如果你身边的亲人朋友突然变异成“半兽人”,你会如何看待他们?
去年一部法国电影,就从这个角度讲述了变异人回归现实遭受的真实待遇。
不愧是法国片,我愿称之为最文艺的科幻片。
动物王国Le règne animal导演: 托马斯·卡耶编剧: 托马斯·卡耶 / 宝琳·穆尼耶主演: 罗曼·杜里斯 / 保罗·基尔舍 / 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 汤姆·梅西耶类型: 剧情 / 科幻 / 悬疑 / 恐怖 / 冒险上映日期: 2023-05-17(戛纳电影节) / 2023-10-04(法国)片长: 128分钟
《动物王国》讲述的是一种神秘的病症在人类社会悄然传播,感染的人会逐渐长出皮毛、翅膀或尖牙利爪,直至转变为一种充满野性的半兽人,再也无法在人类社会正常生活。
具体变成哪种动物就像开盲盒,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政府抓捕已经兽化的人关在治疗中心,以期医学奇迹的出现能让兽人恢复正常。
电影主角原本是一对平凡父子,却因变异病的影响,命运发生了转折。
父亲富朗索瓦是典型的控制欲爆棚的家长,什么都要管,出发点还都是“为你好”。
儿子艾米尔则是个倔强又内向的青春期少年,正是叛逆期。
父子俩一个碎碎念,一个我行我素,谁都改变不了对方。
影片开头,父子就遇到从旁边救护车中逃出的半兽人,一个长着翅膀的男子与救护人员扭打作一团,可见半兽人是不愿意被强制收治的。
日常生活中,警察满街抓捕半兽人的场面也逐渐变成常态。
普通人对半兽人的态度是避而远之,只有少数人愿意接纳这些异类。
影片主角父子共同的隐痛,是艾米尔的母亲拉娜。
拉娜也变成了兽人,被关在治疗中心,但父亲并没有放弃,他一直期待着妻子能“康复”回家。
艾米尔则因母亲的兽化而羞耻,每当别人问起,他总说母亲已经去世了。
顺便一提,艾米尔的扮演者保罗·基尔舍 (Paul Kircher)现实中的母亲是法国著名女演员伊莲娜·雅各布( Irène Jacob),她曾主演过《蓝白红三部曲之红》和《双生花》。
母子俩的眉眼颇为神似,保罗·基尔舍更是继承了母亲的神演技,在片中表现不俗。
伊莲娜·雅各布 Irène Jacob说回电影,拉娜被转移到南部一家治疗中心,为了离妻子更近,父亲富朗索瓦也带着儿子搬到了这里。
虽然医生的态度很乐观,但并不能安慰到艾米尔。
艾米尔的母亲已经变成了一只半人半熊的兽人。
看着曾经慈爱的母亲变成满脸鬃毛,失去语言能力的野兽,最熟悉的陌生人也不外如此。
艾米尔无法接受这样的母亲,更加无法接受从人到兽的异化。
当初正是他亲自将母亲送进医院的。
然而讽刺的是,艾米尔发现自己身上也在发生奇怪的变化。
先是变得力大无穷,体育课拔河比赛,轻松单挑四五个人。
指尖还长出了野兽一样的利爪,脊椎也像野兽一样凸起,并开始长鬃毛。
他立刻意识到,自己也感染了那种病!
他也会变成半兽人!
艾米尔拒绝这样的变化,他忍痛拔掉兽爪,给自己剃毛。
并且将这件事埋在心里,没有告诉任何人。
但艾米尔的变化终究没能瞒住父亲,因为他的行为举止越来越“不文明”,越来越像野兽。
知道真相的父亲并不震惊也没有嫌弃艾米尔,反而安慰儿子,还叮嘱他千万不要被别人发现。
父亲唯一担心的是,艾米尔如果被抓走,就会像母亲拉娜一样被囚禁起来直到老死。
然而与此同时,母亲拉娜却在转院途中发生车祸,逃走了。
父亲带着儿子在附近森林里寻找母亲拉娜。
在森林中,艾米尔偶遇了鸟人菲克斯。
菲克斯虽然还有语言能力,但性情已经兽化,十分凶猛野蛮。
菲克斯认为既然兽人已经被正常人类抛弃和排斥,他也就没必要对正常人手下留情。
但尴尬的是,他虽然长出了鸟类的翅膀,却不能像鸟一样飞。
也许是自身的转变使艾米尔对菲克斯萌生了同情,他想帮菲克斯学会飞翔。
艾米尔带菲克斯来到河边练习起飞,这样就算失败也只会掉进河里,不会摔伤。
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菲克斯终于学会了如何像鸟一样飞。
他展翅翱翔的一幕是全片最动人的片段。
那一刻的自由和无拘无束,释放了电影前半段的压抑和悬疑气氛,似乎在表达变成动物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能拥有一种人类不具备的能力。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丝熟悉的感觉?
长着翅膀的人在空中飞翔,嗯,这非常宫崎骏,不少影迷认为这是导演在向宫崎骏致敬。
考虑到电影探讨的人与自然的内核,确实有可能。
《哈尔的移动城堡》意味深长的是,学会飞行的菲克斯丧失了语言能力。
似乎只能在人与兽之间做个抉择,想拥有“神奇动物”的能力,就必须放弃人的属性,不能二者兼有。
曾经,我们的祖先智人放弃兽的属性,建立了社会、语言、道德、文明……以此换取种族的壮大和安居乐业。
同时也带来了束缚,劳动、等级制、贫富差异、战争都是副产品。
《动物王国》展现的正是回归自然,也意味着放弃人类文明。
人类称霸地球靠的是智力,但人的身体是脆弱的,任何一种野兽都能轻松碾压人类。
智力又恰恰是烦恼的来源,想得越多越焦虑,回归自然当一个动物是不是会更自由快乐呢?
至少不用卷学习卷工作,也不用买房买车了。
片中有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当艾米尔迷失自我时,在森林中见到了兽化的母亲。
这是观众第一次看清母亲娜拉的样子,是类似熊一样的动物。
当她靠近艾米尔时,眼神中的慈爱一闪而过,决绝地转身离开。
自然界大多数母兽对孩子,都是哺育到成年便分道扬镳。
在人类看来是冷酷无情的,但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则。
每个动物都遵循着各自的生命轨迹,仅此而已。
《动物王国》中深刻的内涵还不止于此,它还隐喻了少数群体在社会上的处境。
而人的天性就是会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
艾米尔的同学对待半兽人的态度,就展现出几种不同的态度。
有人认为应该学会共存,互不干涉。
也有人认为半兽人就是动物,不配享有人权,说不定还能抓来当宠物养。
艾米尔在学校遭遇到阴险的霸凌,与鸟人真挚的友谊形成鲜明对比。
直到菲克斯随着一声枪响坠落死去,人类社会的虚伪和残暴展露无疑。
不仅是肉体上的转变,艾米尔的内心也愈发倾向回归自然。
艾米尔的身体越发兽化,但他已不再抗拒这种变化。
他拥有在林间攀爬的能力、力大无比,还有比人类灵敏百倍的听觉和嗅觉。
这也隐喻了人在青春期时,面对身体发育的变化,从惊愕羞耻到坦然接受。
影片结尾,在警车的追击中,父子俩开着车一路逃亡。
艾米尔认为父亲最终还是会把自己交给警察,他的余生会在治疗中心度过。
因为当初正是他亲手将母亲送进治疗中心,父亲也一定会“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但父亲却将车停在森林边,只对儿子说了一个字:“跑!
”艾米尔的父亲一直是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从不向陈规妥协。
与其在囚禁中孤独终老,不如让儿子回归自然,当一头自由自在的野兽。
哪怕此生再也不能相见。
父子俩长久的隔阂在此刻消融,对儿子的关爱,都在老父亲饱含泪水的眼中。
电影看似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甚至还有几分老套:病毒、变异、怪物、父子……不少电影都表现过,很容易拍成无脑爆米花电影。
但《动物王国》却让人眼前一亮。
片中糅杂的隐喻:人与自然、青春期的困惑、校园霸凌、父子关系、少数群体的处境……每一个点都被巧妙编织进剧情里,让人看完仍回味良久。
同时,《动物王国》本身也像一头奇兽,大大调侃了一回超英电影。
当《X战警》减去超能力,当变异人不是惩恶扬善的英雄,他们的下场竟是被关进治疗中心。
在当今愈发非黑即白的舆论环境中,《动物王国》向观众展现了一种灰色的可能。
它是荒诞令人困惑的,也是深刻值得深思的。
*本文作者:RAMA
人都是动物。
不论是从字面上看,还是从生物学上看。
尽管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一直试图将自己与其他造物区分开来,并凌驾于那些缺乏理性思维的低等生物之上,其实智人与马、鱼或狗之间的区别终究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
然而,从最初的部落村庄到边界严格的民族国家时代,人类对外界征服和改造的本能几乎与我们直立行走的能力一样决定了世间万物的命运。
我们习惯于认为人类才是最完美的生物形态,还致力于始终证明人类对世界统治的合理性——以一种对其他物种的灭亡无动于衷的态度——这使得有些人甚至无法在地球上其他同胞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是一种系统性的设计,任何敢于挑战这种态势的物种要么被杀死,要么被放逐,要么被关进笼子。
在这一原则性问题面前,人类和其他动物都一视同仁。
但如果人类与动物的界限突然模糊到抽象的地步,又会发生什么呢?
结果不言而喻,恐惧和暴力将是我们的第一反应,但如果文明失去了否认其本质的能力,它又将如何看待自己?
换句话说,如果人们开始纷纷变成巨鸟时,究竟哪边才是我们的归宿呢?
这是托马斯·卡耶(Thomas Cailley)《动物王国》的核心问题,它是一部轻巧但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影片在身体恐怖的形象和宫崎骏式的野外幻想之间穿针引线,创造了一个现代寓言,唤起了各种可识别的紧急事件——森林砍伐、流行疾病、全球移民危机及其随之而来的仇外心理等等——来为故事服务,但又拒绝被简化为其中任何一个事件的明确隐喻。
归根结底,卡耶的这部影片对修复社会的兴趣远远小于对社会不愿被修复的兴趣。
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世界》可以被看作是一部类似于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电影,而影片的开头正值一场所有人都假装没有注意到的人体变异大流行,这也为影片的解读提供了佐证。
对于影片的主角焦头烂额的厨师弗朗索瓦(罗曼·杜里斯Romain Duris饰)和他十几岁的儿子埃米尔(保罗·基尔舍Paul Kircher饰)来说,这又是普通的新的一天。
他们坐在巴黎街头堵车的私家车里,争论着垃圾食品的优劣。
但是,停在他们前面的救护车内却发生了一些意外——一个巨大而强壮的鸟人正试图逃离。
最终,随着一声预示着本片与恐惧之间复杂关系的巨响,一只单翼鸟人从救护车里冲了出来,尖叫着冲向街道,飞离了现场。
结束围观后,两人坐在车内惊魂未定,可旁边的路人却投来冷静的目光,还视而不见的说,「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
」其实父子俩人非常理解他的意思。
他们正在前往医院的路上,他们的妻子和母亲自从开始某种缓慢的动物变异过程之后,就一直在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绝症,但托马斯·卡耶小心翼翼地避免让我们认为这种不知名的变异疾病等同于慢性死亡。
当埃米尔不可避免地发现自己的指甲里也长出一些尖爪时,我们认为他身为人类的时日无多了。
他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因为这一发现造就了影片中最温馨也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埃米尔狂躁地脱掉衣服,试图在浴缸里洗去身上的毛发,这时家里的宠物狗也跳进浴缸,用亲吻来安慰受伤的他。
这几乎就像是它在向埃米尔保证,变成动物并没有那么糟糕,它这不也活得好好的。
为了让这种冲突升级,故事的舞台转到了法国南部的乡下,医院的转运救护车突遇事故,埃米尔的母亲也失踪不见了。
父子俩人过上了一边正常工作上学,一边在深夜的森林里寻找家人的日子。
不过故事的主要视角始终集中在埃米尔的身份认同之上。
导演卡耶能够在一部更多时候保持着生物惊悚片的电影里,短暂地绕道进入《阳光小美女》的家庭温馨故事领域,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电影画面色调上的对比,也有效地反映了埃米尔内心的冲突,即他究竟属于这个世界的哪一部分。
不用说,《动物王国》中发生了很多事情,而卡耶不愿让这些事情变成牺牲另一件事的代价,他没有对观众关心的很多问题给出具体明确的答案,因为他清楚现实就是如此不明确,人类并没有现在所有问题的最佳答案。
影片对个体混合身份的追求常常使其面临失去自我意识的风险,但是,随着《动物王国》逐渐淡化其异类特征,影片的不确定性逐渐凝结成一种压倒一切的真理。
它足够美丽和开放,足以将所有的想法凝聚在一起。
正如埃米尔无需选择自己属于哪个世界,因为只有一个世界可供选择,而他一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公众号:DUETS杂志
晚间难得得闲,静坐闲躺皆百无聊赖,深知此等闲暇时光稍纵即逝,虽纷繁争扰不绝于旁,但放松之心神早已自动屏蔽,此中世界如有真意,确已忘言。
查的电影《动物王国》一部,法国获奖影片,个中评论皆可,便把这难得的晚间时光交于这故事,这影像,或可把寂寥的时间变换成深邃的记忆。
电影原名:人类进化综合征。
这个名字反应的更贴近事件本身,但表达不出作者的情感意图。
还是动物王国更有包容性,也更具悠远的遐想。
了不起的作品,更易打动人的抒怀往往不是太宏大的场面和事件,而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或事件中,个人的价值和情感选择,以及真实的经历和接受过程。
本部影片便极成功的借此达到了理想效果。
人类的进化因疾病而突然改变方向,这几乎与X战警相仿,但那是变得超能力,有一种令人艳羡的超越常人的能力,往往令常人惊惧,但终究还是人。
但此影片中,这种进化更合乎看似真实的实际,人的进化或者退化使人已不再称之为人,而是慢慢进化至和动物无异的形态。
最大的绝望是你知道一旦开始,你终究会失去,哪怕这是你最亲近的人,这种失去的可怕之处在于你无能为力,且不为世人所接受。
旁人的冷嘲热讽,甚至要得而灭之的态度,让你知道自己毫无可能再拥有什么。
这对人类的伦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对个人的情感造成了无法接受的冲击。
影片对第一个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和选择,人们的选择是再正常不过的,恐怕作者也无力去探讨这类宏达却也显得无意义的话题。
而对第二个问题,影片给出的选择让人泪目,在温情的对视里里充满了绝望,在看似自由的奔跑里充满了孤独,在森林回荡的啸声里充满了无奈。
希望人类永远不要面临这样的境地,做这样的选择,珍惜你之为人的这一世光阴吧。
《动物王国》,好看,推荐。
有足够丰富的内容但使用了平易近人的表述。
电影描绘了一群人逐渐异化成为动物,被视作“怪人”或“怪物”,这其中一些人与(被视作)非人之间产生的冲突与和解。
不意外地,面对这些长着毛或鳞片的群体,一些人类走了割裂对立的路线,进行病理化和去人格化的羞辱,甚至是物理层面暴力的囚禁、驱逐和攻击。
现实生活中面对少数、弱势和“他者”的例子比比皆是,从第一艘愚人船开始,划分“正常vs.不正常”,以及诸多二元标签,比如“野蛮-文明”,“主体-客体”,“异性恋-非异性恋”,“男性-非男性”。
父亲这个角色特别有意思,他代表着保有正义之心的“文明人”的群体,抨击体系、垃圾食品,偶尔引用文人雅士。
面对妻子的变异他坚信还有“人”的部分保留在兽皮之下,甚至执意认为他们就是“人”,和她用人类语言对话,让儿子叫她母亲。
但是他对“怪物”的维护建立在“它们”必须是他所认同的“人”的基础上,拒绝他们的非人性。
所以当他发现青春期的儿子也开始变异时,第一反应是拔掉他长出的狼爪,剃掉他背上的毛,让他成为一个“正常人”。
他用他的爱与恐惧,维护了他所抨击的“系统”。
可喜可贺的是,父亲后来打翻警察(“系统”),一路狂飙把儿子载到了森林。
在这之前,一次寻妻的过程中,他跌落在森林里,为他的“迷失”而痛哭。
或许正是因为,此前他坚定的人与非人之间那条明确的边界开始动摇,也可能是当人类女军官跌倒在他身上时,此刻与过去、人与兽的差异不可质询地压倒了他。
无论多坚固的“否认”,终究会被“真实”打破而不可持续,那么剩下就是漫长而痛苦的哀悼与接纳。
电影利用一个紧急的抉择加速了这种接纳,所以最后他选择了放手,接受儿子与妻子属于森林。
考虑到我的论文高举着“反语言中心”大旗(反“中心”,不反语言),电影里还有一些描述也很有意思。
比如一个不会飞的鸟人,在彻底“失去”人类语言后,儿子停止了言说,而是给了他一个拥抱。
随后鸟人从高树上俯冲直下,绝地起飞。
另一则是当儿子在森林自我放逐时,遇到了已经全然动物形态的母亲,他们相顾无言,母亲用鼻子把他推回森林里去,示意他不要出来,然后再次消失在森林里。
那段旅程的描述让我想到了康拉德在《黑暗的心》里对刚果河的描述,潮湿,梦幻,混沌之中既是令人恐惧的深不可测,也是全然融合的诱惑。
电影里母亲从头到尾都是沉默的,只有一些镜头给到她在“疾控中心”墙上留下的抓痕,自始自终她也没有以清晰的全貌出现。
这一点我还没想明白用意,但也合理。
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个观点:男性推翻父亲然后成为父亲,女性常是逃离。
(此处所指男女非生理意义,也有“女性”成为了父亲,也有“男性”在逃离。
)我苟同其现实性,但始终觉得不认同,哪怕我自己就是一个身心皆在逃离与回避的人。
成为“当权者”然后去改变,认同这个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但黑皮肤要带上白面具才能成为“人”吗?
“异类”成为彻底的“异类”然后沉默地走进森林等待人类“自然保护主义”觉醒?
我总觉得这不行,还没想好怎么说,但反正不行。
《动物王国》是在看预告片时,我脑海里冒出“这种情节大概又很cliche”的负面预设,却在观影后惊喜到觉得可以列入23年法国院线绝对值得一看的一部片子。
开篇直接切入主题,并且是从一个生活中极易引起代入感的场景:堵车 。
平常中突然震动出的反常,拉开了本片的世界观。
父与子,拥挤吵闹的车道,观者直接被带入车厢中,带入堵车水泄不通烟头燃烧的路怒中,也自然而然的随之带入了这个“法国”与现在生活着的世界微妙又不可忽视的奇异中。
开场方式和Eugene Ionesco的剧本《犀牛》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在以为要直面更多好莱坞式特效溢出屏幕的窒息时, 电影继续在现实又亲密的空间游走,但是以一种相对隐蔽的形式,我们得知了“母亲“角色的存在,以及,她与这个世界的特异性之间的重叠。
视觉语言没有任何触目惊心的画面,含蓄的似乎是要保护“母亲”和父与子的隐私, 但也毫无疑问的摆出事实,“母亲”已是动物,青春期的男孩Emile也难免会在某个时刻突变。
故事前提以非常快的速度交代完成,好像连《蜘蛛侠》的剧本也可以参合进来,剧本的走向本可以无限奇幻未知超级英雄。
然而导演好像就巧妙在这里, 父子两一路寻找母亲,开车来到南法一个靠近Landes森林的小镇。
孩子进入了新的学校,青春期的症状和变异的症状参杂在一起,让本来就需要适应期的新校园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懵懂的爱情和羽毛, 利爪一同来临... 接下来便是代入感极强的,少年Emile的生活细节, 变异的身体特征, 遇到的“正常”同学,以及未来可能的已变异的同伴, 掌握飞翔是否像第一次亲吻拥抱女孩那样奇妙?
失去语言也会忘记人类的情感吗?
片中角色们向着一些非常具体的动物特征变异,飞鸟走兽,只有经历了至亲突变的人似乎还对他们有共情,然而这些“新动物”,谁不是和Emile一样, 从某人的至亲挚爱变化而来?
他们的家人也会在夜晚开着车一路狂飙呐喊,想要把他们带回家吗?
家又是什么呢?
大概不是固定居所,而只是相爱的人刚好都聚集在一起的时空,相聚的时时分分,拥抱温暖过的空间,这些无法抓住的时空把家和爱这两个抽象概念赋予形状。
现实生活中正在学习接受所爱的人的缺点的我自己,扪心自问,难保能做到这样的温柔... 想远一点,一个更多元化的世界,亲人变成数据或者更无实体的存在以后, 爱和情感会变吗?
不敢想。
能拥有就是幸运吧!
不疼不痒,平淡如水
角度不错,但是确实不是一个好故事
正在看……实在看不下去~好无聊的题材……我退场了~不要说什么基因🧬变异,人类是万物之炅,这种人退化成动物的故事,不喜欢。还有,法国人拍电影真的是好便宜的,片子就像是手持摄影机拍出来的东西……就,嗯嗯很不合我的口味吧~
有一些动人的情节,没有想到前半段那么惊悚,把坐我旁边的女生直接吓退场了……
有些画面trigger到我了好恶心
很难相信我误入荷兰语字幕场看完了法语片。感慨法国人拍电影的方式真的很不一样,很“触觉”,从毛发到利爪,从兽类湿热的呼吸到草丛森林的气息。拔出尖利的指甲的时候那种疼痛的幻觉几乎要成为当代法式电影的一种代名词(?),前有《生吃》《钛》和《正发生》,《动物世界》的主题则更家庭与coming-of-age,以及后人类。三星半,值得细品
4.5一个对于“身份”的摧毁与重建的寓言,在“人”的概念里,动物与人类是完全不同的物种,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但当人开始变成动物时,我们会发现,人类虽然从动物进化而来,但也能从人类进化为动物,在寻找“母亲”与“妻子”的前半段,父子之间完全不同的态度,而那头野兽是这两种身份的双重焦虑的体现,病房里挂着的照片和墙上的爪印,当儿子与父亲最终学会理解与接纳后,他们会发现彼此之间终于拥有了自由,所以说电影的核心命题还是回归到个体之上,我们寻找着彼此认同的群体,在社会规训之中生活,情感的纽带才是真正珍贵的,即使相隔天涯也无法斩断,它建立在尊重与包容之上,以自由为基础,电影并没有什么提升意义的段落,却让观众不自觉地去反思文明的狭隘和禁锢,小狼在森林中奔跑着,它失去了儿子、学生、公民的身份,但这些重要吗
3.5.
反思人类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提醒人类是大自然和动物王国的一份子,人类的一些本能和动物本能是息息相通的,只是故事叙述的较啰嗦。
在个体、家庭、社会之间摇摆
主要是因为太不满男主了。野兽脸和白痴脸高度统一,我常常烦躁到闭上眼睛。从对白可以看出的导演的青涩和倔强,这么多的钱,不应该这样浪费。明星演员太过跑龙套,前前后后的都不过是工具人设置。然而,法语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调动感情,渲染情绪,片中几个情绪调动都还算出色,这就是拉赞助的本钱。如果把一切看成是隐喻这电影值得三星,可,并不是。学美国人不容易,加油!!!
Paul kircher大概就是我最喜欢的那类法国男孩子吧,忧郁敏感、锋利又柔软、叛逆但不失可爱
跑吧艾米。父亲说,我不知道我是想要找到她还是害怕找到她。夫妻之间的异化的爱,父与子的控制,母与子的对视,人们相互敌视形成间隔,而鹰少年与狼少年一个拥抱就可以传递爱与关怀。所以当我们的语言不能进行对话,你还会去倾听和理解吗?当我们不再同属一个族群,我们还会选择去爱吗?本infp真的看到男孩回归自然睡在落雨森林的图景直接代入,后半段哭成碱中毒。
3.5
老套的人物和故事设定,想表现的东西也很肤浅
关于人性关于制度关于变化后世人的态度,以及因为对未知恐惧的暴力
虽然一开始不久就想到好莱坞会怎么拍了,但这片儿实在没玩出花来,反套路反到坑里去了,排外排异话题并没处理得很好
联想起《不留痕迹》。虽然题材如此,终究不能像好莱坞那样纯商业操作,小体量更能聚焦于父子关系的描绘,常人与异类之间的敌对与共存也是基于此投放的戏剧冲突,有几幕非常反类型的处理恰巧是非常动人的,人性之外的兽性归属于丛林法则,但兽性又非纯粹的兽性,一切都是自然世界作用下的结果,可谓相当反思的剧作逻辑,陪伴与放手的道理自然显现,情感后劲也因此十分充沛。
黑
哭了,男主演出了动物眼神里的无助和困惑,爸爸太好了,呜呜呜,大概任何哺乳动物家庭都会选择放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