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和西蒙是一对双胞胎姐弟。
他们的母亲在一天早上匆匆离世,只留下一份遗嘱,和两封信。
在电影《焦土之城》的开头10分钟,珍妮和西蒙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母亲希望自己能面朝大地下葬,无需棺材,不穿寿衣,不要任何的祷告,甚至连墓碑也不许设立。
除非,珍妮和西蒙能把两封信件,分别送到他们失散多年的亲爸和亲哥手中。
不听母亲遗嘱办事,会遭受非议,自己内心也不好过;听从母亲的安排,找不到亲爸和亲哥,母亲就要以不合理的方式下葬;找到了亲爸和亲哥,珍妮和西蒙原有的生活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不知道亲爸和亲哥是好人还是坏人,会不会来索取钱财,但如果要获得一个完美的结果,母亲能得到安葬,不遭受外人非议,原本破碎的家庭能够重新凝聚,珍妮和西蒙就必须找出真相。
亲爸和亲哥到底是谁?
为什么母亲一直要隐瞒实情?
母亲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往事?
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第一个转折点之前,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开始了他的多线非线性叙事模式。
原本有序完整的故事线被切成了四段。
第一是现在时间,珍妮和西蒙拿到母亲遗嘱,返回故乡找寻亲爸和亲哥的线索;第二是过去时间,母亲在战乱时期,生下那位亲哥之后的遭遇;第三是母亲去世前的时间,母亲不知为何在泳池突然发病,住院后就一病不起。
第四是亲哥在与母亲分离后,加入军阀的少量片段。
由于主剧情更多集中在现在时间和过去时间,一些梗概和评论都把电影说成是两个时空,双线叙事。
观众在跟随珍妮和西蒙探寻真相的同时,可以比姐弟俩更早一步获得关于母亲的信息。
这或许不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焦土之城》的爆点在于亲爸和亲哥的真实身份,这自然是被放置在最后揭晓的一个信息,可以让观众和角色一起遭受心灵暴击。
比角色提前知道更多信息,这就意味着观众可以更容易能猜到结局,尤其是对于观影经验比较多的观众。
母亲不为人知的往事随着过去时间线逐一呈现,真相都指向一个方向,知道珍妮和西蒙的身世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像只是和亲爸亲哥相认而已了。
作为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选IMDb Top250,豆瓣高达8.6分的电影,就只是一场平淡无奇的寻亲之旅而已?
后面一定还有什么神奇的事情才对。
当你像编剧一样思考,怎么才能在结局给观众制造一个超级惊喜呢?
大概就只有在亲爸和亲哥的身份上做文章了。
选择让观众身处“上帝视角”,可能是丹尼斯·维伦纽瓦的个人风格就是如此。
他不喜欢用快节奏,不喜欢有太多的感情渲染,只喜欢冷峻地呈现出故事。
之后拍的《囚徒》、《降临》、《银翼杀手2049》都是如此。
他喜欢让观众思考,用画面提供线索。
只要观众能留意到那个母亲留下的十字架,不用导演再加个字幕提示,标注个时间说明什么的,就能秒懂那个私奔女子就是珍妮和西蒙的母亲了。
如果观众与姐弟俩的信息同步,那观众就不用去思考不同时空之间的联系,只需要根据已知信息推测真相。
由于已知信息是观众跟随角色去获得的,观众始终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
给出角色不知道的信息,可以让观众变被动为主动,这才符合丹尼斯·维伦纽瓦想让观众成为探索者而非只是吃瓜群众的理念。
得知真相后的珍妮和西蒙自然是难以接受的,《焦土之城》是一出悲剧,更准确点说应该是惨剧。
母亲的经历充满着无尽的痛苦,可能很多人看完电影都会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母亲想让儿女知道,自己的痛苦回忆?
让儿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不好吗?
他们知道残酷的真相,那得承受多大的心灵暴击啊。
那位退休的狱卒应该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的为妙。
普通人可能会为了孩子好,选择秘而不宣,或者等孩子再长大一点,才让委托人把密封的,直接写有真相的信件送过去。
但珍妮和西蒙的母亲早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人,她不但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难民,而且是一位战士。
在监狱生活中,她表现出极其顽强的意志品质。
现实再怎么残酷,她都会战斗下去。
潜移默化地,她可能会要求子女也要去面对现实,而不是在“无知的幸福”中不清不楚地度过一生,连自己怎么出生的都不知道。
另外还有同样不明真相的孩子他爸,他哥。
作为父亲的,有责任承担自己的过错;作为哥哥的,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母亲到底是谁。
更重要的一点是,母亲要让她的子女明白,一些宗教仇恨,以及战争所带来的伤害,是永远无法抹除的。
也许子女们明白之后,会投身到类似她之前的反战事业当中也不一定。
而银幕之外的观众,也可以和她的子女一样,获得反战的感悟。
因为造成惨剧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故乡撕裂的社会环境。
《焦土之城》改编自加拿大著名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同名剧作,电影虽然没有明示,但故事的大背景八九不离十是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仅靠叙利亚,是一个充斥着战乱的中东国家。
1975年,巴勒斯坦游击队和基督教长枪党爆发大规模内战。
而在这场内战爆发前,黎巴嫩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就已经是水火不容。
珍妮和西蒙的母亲,年轻的娜瓦尔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动荡的社会当中。
酿成惨剧的第一个诱因就是,基督教对穆斯林的仇恨。
如果不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这种仇恨,娜瓦尔本来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过上平凡幸福的生活。
仇恨杀死了她的爱情,还让她骨肉分离,她才不得不冒着战火去寻找孩子的踪迹。
第二个诱因,是无情的战争让人民颠沛流离。
这使得娜瓦尔无法找到他的孩子,也就是珍妮和西蒙的哥哥。
如果没有战争,她能够顺利在孤儿院找到儿子,那么两人至少可以相依为命过日子,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
第三个诱因,是军阀的残暴不仁。
这是导致整出惨剧的一个关键节点。
娜瓦尔目睹了基督教长枪党军阀泯灭人性地杀人穆斯林平民,这一切点燃了她心中的怒火。
她找不回自己的孩子,又见到长枪党这样滥杀无辜,自己只能束手无策。
怎么办呢?
复仇。
如果不是因为长枪党军阀逼得娜瓦尔加入伊斯兰教的军队,用一场刺杀行动来宣泄怒火,娜瓦尔就不会去到那所监狱。
不去那所监狱,就不会有《焦土之城》的可怕结局。
表现黎巴嫩问题的电影有很多,2009年《黎巴嫩》,2017年《羞辱》,2019年在中国大热的《何以为家》。
《焦土之城》是这批电影当中隐喻性较强的。
故事其实要表达的就是宗教仇恨、战争对娜瓦尔家庭的伤害。
这种伤害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如何,娜瓦尔都不能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
就算娜瓦尔没有去世之前,就把珍妮和西蒙的亲生父亲和哥哥找回来,他们的家庭也难以重新凝聚。
为什么?
看完结局你就能知道了。
动荡撕裂的环境令到千千万万黎巴嫩家庭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
《焦土之城》用一个戏剧化的结果,摆出了一个命题。
充满苦难的个体,要何以成家?
《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黎巴嫩小男孩的童年悲剧,实际上主题更多是在说,在苦难的环境中,如何成为一个人。
《焦土之城》或许才更适合用“何以为家”来作为片名。
被扭曲的娜瓦尔一家,何以为家?
大概就是娜瓦尔遗信中所说的,那点残存的“爱”吧。
作者:罗杰·埃伯特发表日期:2011年4月27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四星为满分)
母亲去世后,她的老板把蒙特利尔的双胞胎叫到他的办公室。
大概20年前,她在逃离了一个类似黎巴嫩的国家的宗派暴力事件后为他工作。
他们得知,她给孩子们留下了两封信。
珍妮被要求将她的信交给他们从未见过的父亲。
西蒙被要求将他的信交给他们从未见过的哥哥。
这确实是惊悚片的情节,丹尼斯·维伦纽瓦的奥斯卡提名《焦土之城》并没有回避这个事实。
但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惊悚片,它成功地展示了因宗教而憎恨他人是多么愚蠢和徒劳。
大多数人并没有选择他们的宗教,而是因出生而被迫选择的,《焦土之城》给我们的教训是,出生的偶然性并不是仇恨的理由。
得出这一结论的女主角是这两封信的作者纳瓦尔,她是这对双胞胎的母亲。
珍妮前往中东,去实现她母亲的愿望。
西蒙则愤愤不平地留在了加拿大,直到故事的后期。
在珍妮的会面和谈话引发的闪回中,我们了解到纳瓦尔的早期生活。
她生为基督徒,爱上了一位穆斯林。
在那个时代和地方,这对他们两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这使她踏上了一段浪漫、宗教和政治的奥德赛之旅,并启发她去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她周围,其他人也做着不可思议的事情。
那些本质上不是杀人犯的人杀害了他人,并以他们的神的名义为自己辩护。
当足够多的人死去时,他们也不再需要他们的神了,因为他们进行的是个人或部落的复仇。
一个季节的谋杀扩大成了多年的复仇。
维伦纽瓦尤其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展示了青少年拿着步枪杀害同龄人的场景,因为两者的年龄都不足以理解生命的馈赠。
《焦土之城》的情节根据瓦吉·穆阿瓦德的戏剧改编,后者被描述为由诗意的独白组成。
维伦纽瓦的剧本以一种更适合电影的方式对剧情进行了重构,在电影中,展示某些东西往往比唤起其精神形象更好。
其中的核心故事只要稍作调整,就可以成为以任何国家为背景的黑色电影,并在人们为谋杀所找的所有可悲的借口中做出选择。
在中东背景下,这部电影具有一种现代感,战争、强奸和酷刑场景简洁而无情。
饰演纳瓦尔的卢巴纳·阿兹巴尔的表演令人信服;她以一种发自肺腑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在这种不幸的情况下,她为什么会这样做。
维伦纽瓦的剧本和导演有效地使可能会变得模糊的事件变得清晰。
他通过隐晦的对话揭示了电影中令人震惊的秘密,这种方式是完美的。
你不会从我这得知电影的结局,其影响是惊人的。
我不确定它是否符合严格的逻辑,但当目的是揭示时,逻辑可以被遗忘。
而当揭示来临时,“正当”谋杀的伤感力和残暴行为的病态将暴露无遗。
看完电影后,你可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母亲把这些信留给孩子们的目的是什么?
是的,他们该知道关于父亲和哥哥的真相。
她本可以告诉他们——要么在生活中,要么在信中。
但她却通过这些信,给他们分配了一个很容易失败的任务。
如果他们没有找到收信人,他们就不会知道真相。
那这些信有什么用呢?
当然,它们为珍妮的旅行提供了动机,后来又为西蒙的旅行提供了动机。
它们本质上是麦高芬。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这种手法并不感到困扰。
麦高芬是一种让故事开始的方式,而《焦土之城》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一个简单又复杂、充满爱又残忍的故事。
当信仰冲突演变成为了排除异己的战争,人性全面退后,暴力迅速补位,个体被裹挟在洪流中,或淹没、或沉坠、或泯灭、或身不由己地向前。
影片中的母亲同样也是个简单又复杂的人,她一生执着于寻找自己跟爱人生的儿子,当偶然发现自己爱的人和自己的仇人竟然是同一个的时候,支撑她度过这艰难一生的那口气砰的一声被吹散,她从一个饱满的气球瞬间变得干瘪、毫无弹性与活力。
但即使这样,她仍然在自己的弥留之际写下了那三封信:我爱你。
至于为什么她不埋藏这些残忍的真相,或是为什么不亲口告诉自己的子女、而非要选择这种更辛苦的方式,有影评写的“这也是一种复仇”,这个我也认可。
似乎人的一生总需要点什么东西来支撑,做事情总需要点什么动力。
未竟的遗憾、痛苦、挣扎和曾经浓烈的爱交织在一起,产生复仇的冲动不得不说也是合理的。
但我个人认为另一些因素占比更重:当苦苦寻找了多年的真相以丑陋的面貌呈现到了她面前,她在痛苦崩溃之后,仍然在挣扎纠结之中选择了把真相也递到子女们的面前。
首先,子女们对自己的身份有知情权(好像东亚人会更倾向于编造一些“善意”的谎言?
);其次,已经发生的就是事实,它不会因任何原因任何力量而改变,除非穿越时空。
与其让它成为埋在地下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的雷,不如把这颗雷和这颗雷的引信亲手交到子女们的手上,让他们亲手清除它;再其次,她让双胞胎儿女亲手找寻这个真相的过程,是希望儿女能亲眼浏览她说不出口的痛苦过去,希望儿女更了解自己,自己不仅是她们的母亲,也是一个被战争和命运反复碾压的可怜人。
大儿子不仅是施暴者,同时也是一个渴望找到母亲的孤儿(没有维护他的意思,只是站在母亲角度分析)。
她反复对他们说,我爱你,我始终爱你。
虽然爱滋生恨,但恨也滋养了爱。
她希望他们对战争和人性的复杂多一些了解,当了解升华成理解、当理解和爱交融在一起,就变成封闭这颗雷的引信。
哎,我总是忍不住感叹:经历了这么多足以摧毁人一生的事情,她仍然能在苦难中保持坚定,仍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化解残忍的真相。
这个人设从头到尾都非常统一啊。
她是在焦土中开出的泣血之花。
是“人之所以为人”最辛酸却有力的诠释。
最后再啰嗦几句,女儿和儿子对母亲遗愿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即使最开始看来遗愿很离谱,女儿也选择充分尊重,她想要看到关于母亲的更多世界。
而儿子无视母亲不想要立碑、想让他们寻找真相的需求,坚持想“让母亲正常下葬”,甚至在女儿找到部分真相、让他加入的时候表示抗拒。
这……尊嘟很写实……不过第一性第二性不是本片表达的重点,就不说更多啦。
只是想为这种细节点赞~很棒根棒~
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一 欧拉公式证明上帝的存在欧拉恒等式被誉为是数学上最优美的公式之一,因为它将自然常数e、圆周率π 、虚数i、自然数0,1和两个基本运算符+,=连接在了一起,从而被认为是上帝写下的音符。
欧拉公式二 地理与宗教黎巴嫩位于中东地区,南邻以色列,东临叙利亚,西临地中海。
由于地处欧洲和亚洲的中部,有漫长的海岸线,自古是文化冲突与地缘交战的前沿。
亚伯拉罕一神教当中,最早出现的是居住在迦南地区的犹太人所信仰的“犹太教”。
公元一世纪,犹太人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建基督教。
由于《圣经··新约》中多处记载的耶稣圣遗迹集中于此地,该地区成为后世基督教多种派别认同的圣地。
黎巴嫩国境内也有被认为耶稣居住过的地方。
自耶稣基督时代起,该地一直有基督徒居住。
伊斯兰教承认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共同祖先。
三教都承认亚伯拉罕/易卜拉辛是唯一神所挑选的信徒。
他与原配妻子一直没有孩子,便与妻子的女仆生下一子,后又与原配妻子生下一子。
在犹太教与基督教中,后子称为以撒,是亚伯拉罕的正统继承人,传承与唯一神的约定。
伊斯兰教称为易司哈格。
在伊斯兰教中,前子称为易斯玛仪,是亚伯拉罕的正统继承人,享受唯一神的庇佑。
犹太教与基督教称之为以实玛利。
7世纪,穆斯林先知默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迅速统一阿拉伯半岛。
新的意识形态统治下,势力逐步扩大,逐步威胁西方的基督世界。
自此,“兄弟”间为了争夺谁是真神唯一的继承人,谁的先知听到真正的神的旨意,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征战。
地缘上,黎巴嫩位于伊斯兰世界内,境内的穆斯林众多。
但由于其北部多山地,往来交通困难,形成了基督徒保留地。
一战后,列强瓜分殖民地,作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黎巴嫩成为基督世界伸向伊斯兰世界的矛刺。
作为该地区最西化的国家,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被誉为中东小巴黎。
二战后,基督世界进一步蚕食伊斯兰世界,借犹太复国运动,在伊斯兰世界建立了以色列国家。
根据《圣经》记载,将以色列国家的地址选在迦南地区。
当年犹太人被迫离开之后的迦南地区,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巴勒斯坦,居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国民。
以色列建国以后,迦南地区爆发了多次武装冲突,大批巴勒斯坦难民四散迁往邻国。
黎巴嫩成为重要的巴勒斯坦难民迁入国家之一。
黎巴嫩境内的两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徒数量几乎相当。
三 黎巴嫩内战二战前后,世界上各被殖民地区先后独立,黎巴嫩也脱离了法国的控制,成为独立国家。
但是,列强的爪牙并没有就此收手。
黎巴嫩的南部邻居以色列,给它带来了4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居住在南部边界地区。
其西部的叙利亚扶持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不断以黎巴嫩南部为大本营,发动对以色列的攻击。
背后有美国的强力支持,以色列拥有中东地区最优越的战斗力。
以色列的报复行动打破黎巴嫩境内势力。
黎巴嫩境内原本平衡的局势是由基督教马龙派与世俗派伊斯兰教共同维持的。
在新的入境伊斯兰信众的支持下,黎巴嫩境内原本的伊斯兰教派开始跃跃欲试。
1975年,巴勒斯坦游击队枪击一座基督教堂。
为报复这一行为,基督教伏击一辆公共汽车,将其乘客全部杀害。
此事开启了15年的内战。
内战迅速将首都贝鲁特变成焦土。
随后虎视眈眈的各路外国势力纷纷进入黎巴嫩,整个国家陷入动乱。
四 《焦土之城》2010年上映的加拿大/法国合拍电影《焦土之城》(Incendies)改编自黎巴嫩裔加拿大籍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Wajdi Mouawad)的同名剧作。
故事讲述居住在加拿大法语区的双胞胎姐弟珍妮和西蒙在单亲母亲的遗嘱中得知,从未谋面的父亲与哥哥尚在人世。
两人需将遗嘱中的两封信分别交到对方手上,然后才能阅读母亲留给自己的最后一封信。
在此之前,母亲拒绝以体面方式下葬,也拒绝在墓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故事以2009年姐弟寻找亲人展开,穿插揭露三十多年前母亲在黎巴嫩内战时期的经历瓦基迪·穆阿瓦德(Wajdi Mouawad)出生于1968年,在黎巴嫩度过了他的童年,在法国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在加拿大魁北克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
他在剧作界具有一定的地位,创办多家艺术公司,担任多家剧院艺术总监、院长等重要职务。
他创作的多部剧作获得成功,其中创作于2003年的《Incendies》被导演丹尼斯·维伦纽(Denis Villeneuve)于2010年改编为电影,在第83届奥斯卡典礼上入选最佳外语片类别。
此外,他为儿童撰写的剧本和故事也大获成功,其创作的小说获得多个奖项。
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演员,他还在多部优秀剧作中扮演角色。
由于孜孜不倦地工作与卓有成效的创作,他获得了许多荣誉。
包括2004年法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发育国家大奖,2006年被授予国家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和和平艺术家称号。
他被授予里昂高等文理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和法国科学院的戏剧大奖。
他的戏剧和小说已被翻译成约20种语言出版,并在世界所有地区上演(他自己的作品和外国艺术家的作品)。
本片导演同样不同凡响。
维伦纽瓦是一位多产的导演,能够从事各种类型的工作,是同代加拿大法语国家中最引人注目的导演之一。
他与1967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南部,最初对科学感兴趣,后来决定追求对电影的热爱。
毕业于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后,于20多岁开始了电影生涯。
早期的小型成功让他能够展开独立项目,多部短片的成功使得他开始尝试长片。
两部长篇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加拿大电影最高奖项——精灵奖的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
2009年自编自导的《理工学院》(Polytechnique)横扫精灵奖七个主要奖项。
第二年,导演推出本片。
这部电影除了在加拿大境内获奖外,也得到了国际认可,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更多电影节奖项。
随后,导演全面进入好莱坞,推出多部佳作。
其中,影片《降临》改编自著名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大获成功,获得了八项奥斯卡提名。
随后,导演拍摄的《银翼杀手2049》(2017年)与《沙丘》(2021)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成功。
五 故事分析不难看出,电影故事的核心来自于原著作者本人对于自己祖国内战的观察与感悟。
原著名Incendies,在法语中本意为“火焰”,引申义为“煽动、鼓动”。
此名既能够描述内战导致国内多处地区战火弥漫的景象,又像一只箭头,指向了内战爆发的诱因为多方势力的煽动。
故事围绕一个黎巴嫩家庭内成员的组建、相互伤害与分离展开。
5位家庭成员就像欧拉公式中最基本的5个符号,组成相互制约的函数关系。
正如数学是真实世界的模型,这个5个家庭成员也分别映射了黎巴嫩内战时期及战后的各方势力。
5位家庭成员分别是:父、母、父兄、姐、弟。
父-母生活在黎巴嫩基督教村落的少女与巴勒斯坦难民相爱,遭到家人村族的反对,冲突中父被母的家人枪杀。
40万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与当地国民争夺土地等生存资源,诱发了严重的冲突。
两教冲突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基督教马龙派分化出的基督教民族主义右翼派系长枪党与境内穆斯林产生武装冲突,导致内战爆发。
母亲的哥哥既是该党在故事函数中的映射。
母-父兄(长子)黎巴嫩境内的基督教主体是分属于天主教的马龙派。
基督教内部分化为三个主要派别: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有别于目前流行于西欧和北美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教义保守,教制等级分明。
教义保守,视堕胎、私生子为罪恶。
怀有敌人私生子的基督徒母亲被家族视为耻辱,产下的男婴被偷偷送走。
为了日后相认,男婴的脚跟上被纹上三个墨点。
《俄狄浦斯王》是欧洲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
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焦》故事中的男婴被报复性烧毁基督村落中的孤儿院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培养成为狙击枪手,丧失人性,无差别射击平民,被长枪党俘虏后投降,成为关押政治犯的监狱牢头。
他的父亲是被突如其来的暴力枪杀而死,而他自己成为了暴力的帮凶。
并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性侵了自己的母亲。
俄狄浦斯的字面意思是“肿胀的脚”,脚的意象同样发生在《焦》中长子的身上。
而烧毁孤儿院的事件又是现实内战中巴勒斯坦游击队报复性烧毁基督教堂事件的映射。
涉及家国情怀的故事中,母亲、妻子等女性形象常常成为土地和国家的喻体。
长子是基督和穆斯林的孩子,从母亲身体中来,又与母亲诞下后代,同时极力伤害母亲。
这个关系的现实映射也很明显。
内战时期的暴徒双方都是来自迦南美地先民的后代,受到同一个神的感召,却用极力的残暴破坏这个国家,使得黎巴嫩从乐土变为人间炼狱。
母亲写给同一个人的两封信中,一封充斥着控诉和仇恨,另一封则饱含爱意。
这位母亲孤身刺杀长枪党魁的举动,并不是因为她站在巴勒斯坦游击队的一方,也不是为了与党魁政敌换取逃走的资源,而是为了在内战中死去的无辜之人伸冤。
似乎想要表达在现实中,作为国家的黎巴嫩爱好和平,滋养子孙;嫉恶如仇,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甚至不惜以暴制暴。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长枪党人屠杀伊斯兰平民乘客的事件,在真实内战时间线中占有重要一环。
母-双胞胎遭受蹂躏的母亲生下双胞胎,被长枪党魁的敌人安排逃往加拿大。
她并没有将仇恨转移到孩子身上,反而给予无私的母爱。
母亲得知长子就在加拿大时,并没有直接告知子女真相,而是以墓志为要挟,勒令子女自己寻找。
她像一张拉满的弓,将黎巴嫩的孩子们送往历史的真相。
她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而是给予孩子们自己判断的机会。
根据原著作者的简历,想必他自己便是逃离战火中黎巴嫩的孩子之一。
黎巴嫩就是那位饱受蹂躏的母亲,战火平息后依旧承接子民的未来。
任何一个黎巴嫩的后代,不管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抑或是二者的混血,都将从内战的教训中获得智慧。
面对母亲的遗嘱,两个孩子的反应截然不同。
女儿毅然决然地回到故土,探求过往的足迹;儿子只想要给母亲办一个符合加拿大法语区社会规范的葬礼,继续过着西方世界的安宁生活。
黎巴嫩内战结束十几年后,超过百万国民奔走他乡。
想必移民他乡的黎巴嫩后代,也面临着类似的选择。
父兄-双胞胎同样的一个人,既是大哥,又是父亲,这是此片被贴上乱伦标签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设定其实并不算狗血。
在亚伯拉罕一神教的世界中,有许多乱伦故事。
事实上,在人类个体数量很少,种族难以延续的时候,伦理的桎梏自然会被瓦解,以期最大限度释放生育资源。
作为大哥,他是穆斯林的儿子。
伊斯兰教尊亚伯拉罕长子为祖先。
作为父亲,他是以基督教长枪党人的身份与母亲媾和,次子成为了基督徒后人,正与《圣经》相符。
双胞胎作为一对男女,代表了战后黎巴嫩全部的后代。
他们同时使穆斯林与基督徒的后代,生活在同一片国土。
故事中的双胞胎得知真相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直面父兄,正如黎巴嫩的后人们直面自己的内战历史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即母亲的遗嘱委托人兼老板。
这个人物来自黎巴嫩,在加拿大运营产业,与黎巴嫩的故交保持紧密的联系,在双胞胎的调查陷入困境时出手,协助解开迷雾。
而次子尝试接触巴勒斯坦游击队高层时,此人不知去向。
甚至早在母亲去世前,就因代笔三封信件而了解真相。
在黎巴嫩内战中,西方势力的作用不容小觑。
原著作者并没有在回忆过去的桥段中直接展现这方面内容,而是借这个人物进行暗示。
内战中,基督教派得到黎巴嫩军政府的支持。
站在黎巴嫩军政府背后的是来自西方势力。
从宗教源头上讲,西方宗教也同样来自迦南地区。
黎巴嫩军政府对抗的巴勒斯坦游击队背后的支持力量是叙利亚,叙利亚的行为代表了伊斯兰世界对以色列建国的排斥。
故事中支援母亲刺杀长枪党魁的人,很容易理所当然地被认作巴勒斯坦游击队。
但当母亲出狱后,帮她出国的人并没有安排她前往叙利亚,或者其他中东伊斯兰国家,而是加拿大法语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长枪党魁实际上是可更换的傀儡,黎巴嫩内战的煽动者就是是谁。
六 结论笔者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正值2022年3月俄乌冲突态势紧张。
眼见同气连枝的斯拉夫人攻打斯拉夫人,东正教徒袭击东正教徒,基辅罗斯的后代相互射击,反法西斯战友的后代彼此仇恨,内心甚感凄凉。
乌克兰同样地处西方与另一大势力中间的重要地缘地带,历史悠久,物产丰富。
执政党魁受到外国迷惑,战火内引,无辜民众遭受无妄之灾。
不知将来的乌克兰后代又会如何揭开煽动者的面纱?
母亲两枪杀了国民党的头头,为何没被卫兵当场乱枪打成筛子?
因为母亲手中还持有危险的枪,不知会否再枪击他人?
这时的卫兵会追求“活捉”?
即使当场不打死,卫兵活捉了母亲,拖到了一车的后尾箱处,作势不是要“行刑”吗?
何以悬崖勒了马,而把母亲交由法庭审判,继而判了有期的“15年”?
,而引发了后面的人伦故事?
这种时空变换的电影以前也看过一些,最近的好象是《燃烧的平原》,片段的不断闪回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类型片的特点了,不过还是看的有点累刚开始看电影,就想知道故事发生地——Daresh到底是在哪里,可惜当时没上网,手机上网半天也查不到这个地名,好在后来看到了豆友的提示——黎巴嫩。
中东的地区是几大宗教的发源地,宗教冲突自然也闹的凶,这些宗教其实很多都是宣扬从善的,不过总是容不下异教徒。
突然想到自己还买了一部《黎巴嫩》,坦克手的故事,改天好好看看跑题了,继续说这部电影。
最令我感动的情节1:双胞胎的妈妈在基督教恐怖分子即将火烧汽车时,试图搭救同行的一个穆斯林小女孩,但被恐怖分子识破,小女孩倒在沙漠之中。
汽车在燃烧,施暴者已然走远,女主角的泪脸在烟雾中忽隐忽现,宗教的仇恨,为什么要强加在弱小者的身上!
情节2:就是最后母亲的两封信送到收信人那里时,母亲对儿子的爱真的让我这个大老爷们泪流满面,即便儿子极其没有人性的侮辱了母亲,使母亲抱恨终生,但母亲对儿子的爱还是超越了一切,儿子刚一出生就母子分离不得相见,Being Together就是母亲最大的幸福,不管儿子做了什么,只要可以Being Together刚刚为人父8个月不到的时间,也许我是个感情细腻的爸爸,但似乎为人父之后,泪点貌似显著降低。
这里再推荐意大利的电影《天伦之旅》,也让我这个新爸爸无比感动。
看着自己的小女儿一点点成长,才能体会出,什么是世界上无所保留的爱!
宗教信仰的冲突可以屠城,却屠不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
《焦土之城》是我看完《沙丘》后补的导演维伦纽瓦的第一个片子,果然没有失望,已经有顶级大师风采,一个黑暗又狗血的故事,被他拍得娓娓道来,又极富戏剧张力。
前面暗涌流动,终蓄势成结局的惊涛骇浪。
城市化为了焦土,而她燃烧自己,献祭给儿子。
故事主要分两条寻觅的线索讲述。
一条是母亲寻找儿子,一条是双胞胎姐弟根据母亲遗嘱寻找父亲和哥哥。
两条寻觅之旅不时交相辉映,剥洋葱般揭开人物血泪交融的命运悲剧。
母亲在战火中奋不顾身地找儿子,终于慢慢走上不归路;双胞胎姐弟在和平年代追寻母亲足迹寻找父亲和哥哥,最终震惊于自己的身世,和1+1=1的人伦惨剧。
很多网友说母亲应该把这个无比惨痛的真相带到棺材里去,不让双胞胎姐弟知道。
但我想认真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
因为女主,也就是片中的母亲,穷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大儿子。
大儿子就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执念。
当她白发苍苍才找到儿子,同时认出儿子是谁时,她立刻崩溃了,随即依然要认下这个儿子。
只是如果就这么直接相认,又会轮到她的双胞胎儿女崩溃。
所以,她留下遗嘱,让他们去寻找这个合二为一的父亲和哥哥。
通过姐弟两人重走她惨烈的来时路,去亲身体验故国的历史伤疤,看清这出人伦悲剧背后个体的手无缚鸡之力。
她没有错,她的大儿子没有错,他们姐弟俩更没有错。
错的是用宗教信仰来发动战火满足私欲的人。
母亲的做法奏效了,最后姐弟俩平静地走到是父亲也是哥哥的男人面前,转交母亲写的信。
“你们俩是在爱里出生的,我爱我的孩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下的错,我愿意去原谅,我爱他也同样爱你们。
”信里字字泣血,也句句是爱。
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剧被一个母亲最赤诚的心消解了。
中东一直是战争与冲突的聚集地之一,而身处于那个地方、那个时代的纳娃·玛文自然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她与信仰异教的青年相爱后怀孕,她的哥哥却当着她的面将青年打死,纳娃生下孩子后却又不得不送往孤儿院。
纳娃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次见到他,只认得他右脚后的三颗小点。
多年后,年老体弱的纳娃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见到了他的儿子,认出了他,他就是当年强暴纳娃的监狱看守。
面对此情此景,任何人都会瞬间崩溃;被自己的儿子强奸后,生下一双儿女,这究竟是历史的苦难还是人性道德的沦丧;当然事情发生时,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从未料想过它的后果。
战争摧毁家园,带走亲人的生命,让整座城市都变成废墟,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事情,而使人丧失最基本的人性和信、望、爱才是它最恐怖的地方。
对纳娃而言,战争让她失去了爱人、儿子,但作为母亲的信念支撑她走过人生大半辈子,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也没有崩溃,只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无奈和悲凉感。
难怪她在遗嘱里说道,“让我裸身下葬,脸朝下,背对世界。
”虽然电影对于中东当时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刻画得不多,但随处可见的荒芜和人心惶惶的景象,无疑不是在暗示这些激烈冲突之后对国家、个人留下的残骸与阴影;纳娃当初由于和信仰异教青年相恋并且未婚先孕这件事情,就使得她变成了家乡所有人眼里的耻辱。
而本来是尊贵的生命在她们眼里根本比不上所谓的“宗教荣誉”,这是战争时代的弊病,也是许多人难以走出的道德荒原。
纳娃在寻找孤儿院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将一辆汽车上的所有乘客都开枪杀光,而她掏出的一根十字架项链竟然轻而易举地救了她的性命;她想救下那个可怜的孩子,而那孩子却因童真和单纯而顷刻丧生。
众人离去,在莫大的荒漠之中,黑烟升起,只剩纳娃躺在地上目睹这一切,无助且绝望。
对于这个丧失理智与人性的时代,她能做什么?
只有用一己之力在这座废墟之城,顽强地抵抗和生存。
影片开始,纳娃托付的委托人将几封信件交给纳娃的孩子珍和西蒙时,就为他们和所有人布下了一个局;我们都迫切地想知道信封里到底掩藏了多少秘密,而最后得知真相的所有人都会为之震惊。
甚至也一度猜想,为什么母亲纳娃要如此残忍地向孩子珍和西蒙道出真相呢?
在纳娃已经知道了儿子尼哈德就是当年强奸她的拷问官阿布塔雷之后,有必要让她的孩子也亲自去触摸那悲痛历史的伤痕吗?
电影最后,那两封给尼哈德的信,纳娃以两种身份给他写了信;既让他想起了当年自己的罪行,说明了作为受害者的心理创伤,也表达了作为母亲的爱意,因为纳娃知道尼哈德肯定也在四处寻找自己的家人。
那一句“能在一起就是最美的”无疑杂糅了一个母亲对于战争的最悲痛诉求和最深沉的爱。
如果纳娃的内心不够坚定,如果她在被关进监狱,被千般折磨时就抵抗不住而丧失了理智,如果纳娃对迟来的真相感到心死,如果纳娃没有勇气将这一切告诉儿女珍和西蒙,告诉既是刽子手又是儿子的尼哈德,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变成绝望的轮回。
没有人会知道掩藏在这座焦土之城里的秘密,没有人会了解这个叫做纳娃的女性所遭受的烈火焚身般的煎熬。
尽管电影的所有都悲重不已,结局还是安上了一个欣慰的尾巴;纳娃终于能够入土为安,因为誓言得以遵守,缄默也不复存在,而她的儿子尼哈德也将长久地伫立于母亲的坟墓前,赎罪。
战争使人痛苦,使人哀嚎,而在受伤之后,纳娃发现命运将仇恨的指针指向了自己最想见的儿子,那她是该怨恨,该痛苦,该庆幸?
纳娃选择了用最后一丝爱来清洗所有的灰尘。
我相信任何一个观众在看完《焦土之城》后都会感到震撼。
这是一个用一名坚韧女人的悲剧命运来抨击战争的故事。
影片不仅有这样好的一个故事,更有一个优秀的叙事方法。
叙事方法从内容上说,影片可以归类为反战片,从叙事上说影片可以归类为侦探片或悬疑片。
为了将影片设计成悬疑片,影片没有采用普通的单线叙事,而是设置了三条情节线。
珍与西蒙的线和纳娃的线是主要两条,尼哈德的线则表现得较少。
其中,珍与西蒙的线是探寻真相的过程,而纳娃的线则是真相。
两条情节线关系密切,影片在讲述纳娃的一段故事后,就会开始讲述珍(与西蒙)找真相的故事。
两个故事相互承接,转换流畅,使影片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具体表现为:影片开始从头讲纳娃的故事,纳娃私奔未遂,生下孩子后,孩子被一个全身黑色包裹的女人送到孤儿院。
同一个场景,一个空镜头之后,珍出现了,时空转换成现在。
原来珍来到了纳娃最早生活的地方,珍找到了纳娃以前读书的学校,于是时间回到纳娃读书的时候。
影片就这样游刃有余地在过去与现在的两个时空转换。
有时两个时空的转场还会达到颠覆观众期待的效果。
例如,西蒙被带去见占西丁的那场戏,上一个镜头我们明明看见西蒙被带上一辆车,而下一个镜头也确实有一辆灰色轿车行驶到另一辆黑车旁边,我们自然会以为这是西蒙去见占西丁,但下车的却是纳娃,是纳娃去见占西丁。
时间自然巧妙地转回了过去。
表现尼哈德的线不多,却总在很恰当的时候出现。
影片就是以尼哈德开场的(当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他是尼哈德)。
一个武装分子在给孩子时的他剃头,镜头为他的脚跟标记做了特写展示。
镜头不断地缓慢地向他推去,景别一直缩小到他的眼睛的特写,而他的眼睛也一直盯着镜头看,此时背景歌曲也进入到了高潮。
以他为开场,不只是为了强调他的重要性,也是为了设置悬念。
在珍与西蒙得知他们俩才是纳娃被强奸所生的孩子,而哥哥尼哈德另有其人后,此时尼哈德的线恰当地顺应观众期待地出现了。
或许是为了使不同时空相互交错的叙事显得更有条理,影片还如同分章节似的给每段加上了小标题。
这些小标题于我们就像是一张张写在便利贴上的线索。
最后我们看到了故事的题眼,也是影片的片名——焦土之城——对影片中所表现的仇恨与杀戮所催生的世界的形象概括。
影片叙事精巧的方面还有一点就是有些事剧中人物不知道,而我们知道。
影片中珍得知母亲曾被强奸过,并生下了孩子,以为那个孩子便是哥哥,而观众在关于纳娃的故事里知道那个孩子绝对不是哥哥,而有可能是珍和西蒙。
这很好地达到影响观众情绪,使观众稳跟剧情的效果。
视听语言复杂的叙事方法是为了营造影片的悬疑特质,那么影片的主题与内容则需要好的视听语言来营造。
影片的色调便很好地衬托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主要用白、黑、蓝、黄、灰等颜色。
纳娃的家乡主要是黄色,呈现压抑、破败之感,尽是战火留下的痕迹。
加拿大主要是蓝、灰,呈现阴郁冷峻之色。
人物也多穿这些颜色的衣服,影片中只有两个人穿过彩色服装,一个是被尼哈德枪杀的小男孩,他身穿红衣绿裤,他可能只是在捡垃圾,却被尼哈德无缘无故的杀害了。
红衣绿裤隐喻他原本鲜活的生命。
影片从色彩上深化了战争与暴力的残忍。
还有一次是纳娃穿上了一件红上衣,她去刺杀基督教民兵组织首领。
她穿着红衣黑裙,手里拿着红包,镜头还一直固定在她的红包上。
这颜色象征着危险与暴力。
影片讲述的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影片的主角除了人物,还有那片焦土之城。
影片有好多表现纳娃的家乡的镜头。
那里的沙石较多的荒野,那里矮层小楼房密集的城市。
有些空镜头起到了转场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其一它们将影片的人物融入环境中,其二表现了那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与导演深深的同情与隐忧。
影片的声音设计也很好地参与了叙事和刻画人物。
影片较多地使用了画外音。
在卡法利亚特时,影片表现纳娃在监狱里等待时,画外传来一名女性惨绝人寰的喊叫声。
影片从侧面表现了私刑的惨无人道,渲染了恐惧的气氛。
在基督教民兵组织残忍地杀害纳娃所坐的车上的其他人,并烧毁了客车时,影片用沉重的音乐声代替了真实音效,这种声音设计是突出了纳娃的心理,表现她当时的绝望和悲愤。
后来民兵又枪杀了纳娃本打算救的孩子,枪的真实真实声响被表现了。
这一声枪响将纳娃彻底推向仇恨的深渊。
宗教矛盾是影片中引发战乱的原因,影片在布景与道具的布置上都不忘带上宗教色彩。
纳娃戴的黑色十字架,纳娃奶奶手握的白色十字架,被占西丁的民兵组织袭击的房子里挂着耶稣受难十字架,玛依卡护士住院的病房里挂着的圣母像,这些使影片沉浸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
概括来说,影片构思精巧缜密,复杂的叙事方法使影片具有极佳的可观性,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到位地表现了影片的内容与主题。
因此《焦土之城》绝对是一部上乘的电影作品。
这部影片讲述了与我印象中伟大母亲不同的形象,母亲在经历了惨痛的过往后,仍然爱自己孩子,但她没有选择将悲惨的过去掩埋,而是告诉了自己三个孩子,哪怕这将带给他们无比的震撼,已经不能确定的后半生,尤其是尼哈德,比起弟弟妹妹他要承担还有愧疚和悔恨。
为什么要这么这么做,将一切掩埋不好吗?
甚至导演也可以将故事改变,纳娃似乎带着不甘离世,儿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异常,进而寻找真相。
看一个可歌可泣的伟大母亲形象,不带半点争议。
而将苦难掩埋,讲述虚假的幸福的过去,或者将过去遗忘,真的是更好的选择吗?
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好坏都有个人的出发点。
真是沉重的故事啊。不过后来两条线发展的有些凌乱……
战争 伦理 奇情。。
沈重無望壓抑的故事和歷史 難道不能用更加吸引人的語言來講嗎
爱就是一加一等于一,爱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所以,哥哥原来是爸爸,苦苦寻找的儿子原来就是强奸自己并让自己怀孕的人。变态的编剧编造了一个变态的故事,猎奇的、重口味的评委给了它奥斯卡奖提名。所以,豆瓣上它会有这样高的一个评分。
最后的3封信,读着真是令人感到一阵阵的窒息感;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在一起。故事很残忍。为何不选择沉默?因为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是幸福的。她爱着她的所有的孩子。
看到1小时15分一下悟到结局,就像拼图骤然清晰。对母亲的动机设置感到难于赞同。真正的爱是沉默与承担,独自吞咽和消化,是我的苦难今日在我身上清算和截止,绝不会强制性的让一双儿女踏上对痛苦抽丝剥茧的继承之旅。如果导演让母亲瞒下惊天真相,带着秘密离世,由儿女主动追寻谜底,结局会更震撼。
这种吊胃口的拍法和狗血的结局只能唬一时,冷静一下也就三星最多了。
结尾完全震惊,望着屏幕扼腕叹息。剧透与不剧透完全是两部不同的电影,从观影感受上说。太富戏剧性了,用这样的一个故事来反映战乱祸民确实有些极端,直有些古希腊悲剧的色彩,所以这更多是一个寓言。对我个人而言,再次感受到追寻父辈足迹的冲动。
最近越来越喜欢看每年的最佳外语片提名的那些作品,不乏佳作。结尾稍微有点弱,但整体非常好!
除了索多玛120的吃屎,乱伦是我无法接受的另一个口味,太重了。把这么极端的事情拍出来表达想要表达的等等等等,有什么意义呢。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本,故事讲的很好,可是故事本身不好。
叙事略显套路,题材略显陈旧,唯一可打动人的就是女性视角。
两代人寻觅的身影叠画成一个爱与黑暗的故事,时空在这片焦土上汇合,她一生的故事,用一生寻找的爱,竟在硝烟中开出荼毒恶之花;用生命保卫的秘密,用死亡消解的罪孽,用尽力气告诉我爱你;得知真相的一刻,如2049木马在手,重温回望如摸索维伦纽瓦风格渐成之路。
想看本片千万别被剧透,也别看任何解说,就耐着性子看下去就行了,当你熬过那些冗长零碎的片段,你会迎来一个超乎意料的结局。首先故事本身是好的,一次令人不安的寻亲之旅,一次漫长而痛苦的人生回溯,当谜底与谜面一同揭晓,难免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但还是要说,维伦纽瓦构建节奏的能力是相对平庸的,即便他是那样擅长藏拙,把戏剧爆点包裹在准确而精致的视听语言之中,可是当那些大大小小的珍珠被穿成一串的时候,我们看见的不是华美的项链,而是让人窒息的麻绳。最让人感到心痛的是,一个宣扬救主文化的国度,人们却因为救赎本身而大开杀戒,他的国不曾降临,他的旨意也无人奉行,战火把一切爱与慈悲全部焚毁,最终所谓的天国在惨叫声中消亡。正如1+1=1的恐怖轮回,一方传递怨恨,一方回应怨恨,愚蠢的教徒自食其果,全能的上帝冷眼观瞧。
导演rio喜欢让主角苦逼 但是对于某教的感触更多 回头看他的特色没变也没进化 这个容易偏激的题材最后还是回归私人感情 不大喜欢 法语区风貌这次好特别。加拿大移民政策太可怕了……
强大的剧作 中东的希腊悲剧
从立意到剧情无不刻意
连续看了两次,还是被种节奏折磨得难以由始至终地坚持。但是故事本身很棒,复杂而意义深重。
我恨,拍得太好。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看完一整部,看你导沾沾自喜地筹谋一场盛大完美的精神强暴,津津乐道地再次完成对女性与母亲的征服和侵略。
太沉重了。
说实话此片不如传闻中那么好,狗血结局不说,节奏上就有很大的问题,本来好好的叙事线条被硬生生切割成三条,其中弟弟那条更是游离于整个剧情之外,严重影响剧情发展,此片的大纲故事要远远好于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