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U是“Police Tactical Unit”的缩写,意思为警察机动部队,俗称“蓝帽子”,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警备力量的一个分支。
他们的职责是处理突发事件、保护公众安全。
杜琪峰在《PTU》这部影片中要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群具有特别身份的警察,核心情节是“寻枪”。
林雪终于熬出头了,坐上了主角的位置。
仔细一想,一个丢失了佩枪的反黑组沙展,从嚣张到紧张到彷徨到绝望,肥沙这个角色跟林雪本人的形象倒是蛮相符的。
影片开始,在小角色面前拽得可以,趾高气昂;被打了以后还死鸭子嘴硬,在同事面前死撑;发现丢枪了,冷汗直冒又可怜巴巴地企求同事的庇护;为找回佩枪,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
是的,不择手段。
就是这个词,让我触摸到了光明背后的黑暗。
曾经有部美剧,叫作《黑暗的公正》,讲的是两面法官的故事。
男主角白天端坐于法庭之上,按照律条作出判决;晚上则将发辨披散开来,让夜风吹起他的不羁,惩处那些连律法也无可奈何的漏网之鱼。
“从此我不再相信这个制度,我开始相信正义”,成为大快人心的一句话。
这部连续剧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在我中规中距的世界里,决没料想过,一个执法者居然会以触犯现行法规的形式去维护正义。
后来,出了一部港片《夜叉》,意思与两面法官差不多,只不过给法官换了一个警员的身份。
古天乐扮演的撤职警员化身为冥界的护法,用私刑惩治那些逃脱法律制裁的罪犯。
无论是法官还是夜叉,在他们的世界中,黑暗与光明,相隔一线。
正义戴上了邪恶的面具,他们是如此接近。
想起这两部片子,主要是因为《PTU》中类似的感觉触动了我。
不同的是,《PTU》中,光明已然隐去,每个人身上都笼罩着沉沉的夜色。
影片中,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故事也拉开了帷幕。
为了找回佩枪,肥沙请求同事们不要把失枪一事上报,给他时间弥补这个过失。
因为,他还想升职。
而要升职就决不允许在这么关键的时候出错。
任达华出演的警官展哥阻止了正要报告指挥中心的琦姐,由邵美琪扮演的琦姐最终也作了妥协。
规章面前有人情可以商量,本来无可厚非。
但对一支纪律部队来说,这也意味着迈向黑暗的第一步。
找枪的这个夜晚,展哥、肥沙分别展开了对马尾手下的追捕行动。
一条线索,展哥率领的小分队利用巡逻之便打探马尾的住处。
被踢掉插头的监视录像,不说二话的耳光,脖子上搓破皮的纹身,构成了游戏室的冷然、肃杀,令人屏息。
暗巷里那场暴打,那场虚惊,让人喘不过气来。
如果,我是说如果。
如果那个小混混的一场无妄之灾演变成死亡,那这部影片是不是会一黑到底?
还是有人胆怯,他们没胆子赶这趟浑水。
只是,展哥依旧那么坚持。
影片并没有着墨表现展哥的坚持是出于何种目的,但看的人不假思索也能理解男人之间的这种情义。
这个细节的处理也别有深味。
三个年轻人站在路灯下面,身上还有些许的光亮。
展哥说着“跟不跟来随便你们”,义无反顾走向黑暗。
最终,他们还是跟了上去,一同隐没于夜色之中。
总觉得这里含着一种隐喻。
因为义气,他们行走在黑暗中。
另一边,肥沙在煎熬中愈发酸楚。
堂堂反黑组的沙展,沦落到窃取现场证物,还被重案组通缉。
为了拿回佩枪,不顾自己警察的身份,帮助黑社会老大制造为子复仇的机会。
正义?
原则?
一边去吧!
自身都保不了的话,原则哪里还有值得坚持的立场?
其实,肥沙和展哥一样,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
也许,这套哲学是灰色的,不那么光亮。
我想,影片并不是为了表露对他们的批判之意,毕竟,这种灰色的处世之道正是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真实表征。
因为真实,我们理解。
因为真实,我们甚至原谅他们对对象的种种粗暴。
同样因为真实,我们会反感张帮办的咄咄逼人。
那个不可一世的女人对卧底警察居然也下黑手,实在叫人心惊。
黑夜啊,何时才能等到黎明?
影片开始和结尾应该是最热闹的两个部分,也是氛围相对轻松的两个部分。
在快餐店,线索不经意间已经展开。
谁能想到肥沙的枪会着落在马尾这群手下身上?
谁又能想到孤身一人的小子会是在背后向马尾出刀的人?
而在电话亭对着的那个路口,所有展开的线索又汇拢到一处,片首被谈论的那几个悍匪最终成全了被一把失枪折磨得心力俱疲的这群警察。
就算这些巧合看起来是那么刻意,我们也会为这个牵强的结局如释重负。
“长官,开两枪吧,回去报告好写一些。
”肥沙的话让人听到一阵快意,布满嘲讽的味道。
这一丝嘲讽,仅仅是针对张帮办么?
车上,几个警官相继编好了说辞,好让他们的报告听起来滴水不漏,并有希望获得上级的表彰。
他们套完辞的时候,天还没亮。
而直到影片结束,天还是没亮。
夜色笼罩着PTU。
黑暗是他们黎明前的脸孔。
明天还会继续。
那一双双又黑又酷的大头靴还要继续走下去。
人生就是这样吧。
你,我,他,都有可能行走在黑暗边缘。
电影中有一条线是讲小孩砸破车窗玻璃,偷取零钱。
这条线一直被我认为是为了最终,将邵美琪一队PTU引致广东道,与任达华、林雪会和,所有人物齐集,大结局。
今日重温发现,这只是很表面的解释,实际上小孩这条线非常重要,特意安排这条线是有用意的!
影片最后的画面,是警察的三辆车远离镜头,而小孩骑着车驶向镜头,这说明什么?
1.小孩偷钱这个行为虽然被邵美琪发现了,但是和劫匪、黑社会老大所犯下的“大恶”相比,砸玻璃偷零钱这种“小恶”又算得了什么呢?
警察最后离开了枪战现场,根本没有追究小孩偷钱的行为。
2.相似的,和PTU行动换来的“大众安宁”或者说“大功”相比,过程中的那些“小出轨”或者说“小错”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两点结合起来看,寓意就很明显了——在肥沙丢枪又找回枪的过程里,一切见不得人的东西都像最后放走的小孩一样,没有人追究了。
结局是光明的,其过程往往被人们忽略。
任达华这么帮林雪,我想“同穿一套制服”是台面上的话,背后的意思和“同坐一条船”差不多况且林雪还说“下个月我升职”本片展现给观众的,是无限接近现实的状况——根本不是PTU报告的那样简单,但也不像很多人胡乱猜想的。
对于PTU的看法,永远是见仁见智的,因为这个高压下的特殊群体,实在包含了数不清的人性之种种
这是影片中最精彩的一场戏,在这场戏中,我们看到,肥沙,马尾,衬衣男呈一个三角形分布,同时不间断地响起电话铃声,但由于三人的电话铃声都是一样的,所以一个人的铃声响起总是引起三个人的反应,最终我们看到,在纷扰的铃声中,马尾被衬衣男捅死。
随着影片循序渐进,我们看到,叙事驱动力从一开始肥沙想找回他的手枪这一点逐渐演变成最后的黑帮大战,而肥沙的手枪戏谑般地出现在他第一次被打的垃圾堆里,于是我们开始回想,这场“闹剧”是怎么演变出来的?
这件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焦点已经形变了?
莱布尼茨杜撰出一个“不可并在性”的概念,他认为,来自可能的,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可并在性,所以过去可以是非真实的。
就像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一般。
因此产生了新的结构,叙事不再是真实的,意即他不再声称是真实的,以便彻底变成虚构的。
这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变性,而是接替和取代真实形式的虚假强力,因为它提出不可并在的现在共时性和无需真实的过去的并存性。
这样一种叙事被“二手描述”充斥,不再被规则与法律规范,而是里面所有的人都可以充当嫌犯,侦探,受害者。
正如雷吉斯所说:某人重复一个从他人处获得的故事,而那个人为了证明自己使用了另一些人的证明,这些人又不是那个以各种方式乔装的第一人……”于是每一个人都在他者身上获得“形变”,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同他一样“虚假的人”。
我们来看下面几场戏:
kat 选择向上级汇报手枪丢失一事,被何文展阻止
肥沙归还(实则无意中掉包)了的马尾的电话,同时在这场戏中出现了叙事中的另一个外部力量,重案组。
肥沙被告知大眼找他,但我们知道他的电话已经被“掉包”,所以无从得知,并获知大眼成了“凶手”。
何文展想call肥沙,但肥沙本人的手机落在重案组手里,于是重案组获知了马尾手机在肥沙身上这一事件。
肥沙被秃头质疑,其勒令肥沙马上找到大眼,并保证会归还枪支
通过电话的传讯,一场使得大眼,秃头,肥沙最后都到场的戏.
重案组最后也到场 最后博弈开始,死伤惨重,而肥沙的枪却在垃圾堆中被找到了,整个事件也没有被如实上报。
在这些情境中,我们看到其中的影片驱动力不再是寻找,而是“讲述”,(同时亦存在一个讲述媒介的形变而导致的述说形变,就是手机被掉包)。
每一个人获取新的新息都是从上一个人的讲述中获取的,每一个人因此在每一次接收中,在看,说,听中建立了一些新的关系。
于是,属于“过去”的枪支丢失事件不再被需要,而是一个个无法并存的“现实”引起了影片的核爆,最终导致黑帮的博弈。
但最后,这场博弈亦没有真实地被上报,这件事情最终终止于在场者的述说。
于是,每一个人都是说谎者,每一个人都是这条造假链条中的共犯。
为什么他们会成为造假者?
因为私欲,因为责任,因为权力……但因此这些情景成为了一些纯粹的情境,演员在听,看,叙述中发现事情的演变。
这些行为不是经验性的,起码不是属于传统破案行为的经验的,而是即刻的,在场的,出于个体主观感受的(私欲),甚至是随着事态发展“随机应变”的。
于是,摄影机得以从一点跳到另一点进行纯描述,叙事与能指也因此受到形变的侵害。
因此,我们不能用传统的叙事方式界定,这是一种隶属于时间,听觉,视觉的存在,是一种更纯粹的“虚假的强力”。
尽管《机动部队》这个片名听上去有点《拆弹专家》的感觉,但它其实是一部杜琪峰版的《两杆大烟枪》。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林雪极为出彩的表演、结构性强的叙事、以及充满美学色彩的构图和光影。
但比起这些,漫长的夜晚,颓废的香港街头,寻枪的阿sir们。
我更喜欢的是这种慵懒、迷幻的气息。
寻枪的过程伴随着大量的黑色幽默,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阿sir们打着手电筒在废弃大楼里找人,训练有素的动作配上听起来有点像《加州旅馆》的摇滚乐,荒诞感十足。
当后半夜来临,主角们决定碰头商量最后的行动时,电影的配乐又开始温和起来。
“去中国冰室,我去那吃宵夜。
”明明是高潮前的铺垫,却让人看得舒适而惬意,甚至想吃宵夜了。
凌晨三点是一个奇妙的时间,该睡的人早就入睡,醒着的人,也注定会留下他的故事。
电影最后,凌晨四点的广东道,所有冲突在此汇集、爆发。
结尾是点睛之笔,不同于《两杆大烟枪》的开放式,多了几分魔幻现实感。
PS: 看了一些影评才知道之前的国语版原本的结尾是被删掉的,我在爱奇艺看的国语版倒是没有,不知道是不是审查变松了。
杜琪峰在银河映像的十年形成了他独特的影像风格,即使过了多少年,你还依然能记得PTU的阿Sir们身穿制服,浪漫地踱步在香港的夜景中。
这种风格一脉相承,和早几年的《枪火》出奇地相似,只是把主角从阿Sir换成了黑帮雇佣的保镖。
即使在多年后,杜琪峰想要摆脱这种风格,寻求一些变化。
但这几年的杜Sir却早就是我心中的巅峰状态了。
如果说《PTU》拥有千禧年后最好的香港夜景影像,一点也不为过。
前两天看到室内滂沱分享修复的蓝光截图,美的不可胜收。
摄影郑兆强和杜琪峰从99年的《枪火》和《暗战》就已经开始合作,影像风格非常合拍。
他们创造了一种夜景中的聚光灯般的效果,黑夜好像是一个舞台,戏中的人物轮番上台舞蹈。
灯光打到他们脸上,观众几乎能感受到角色们的呼吸。
原po:https://www.douban.com/people/ElephantBoy/status/2522561668/配合着安静的黑夜以及远处一点点的白噪音,杜Sir创造了一种迷人的张力。
就像是西部片中决斗的牛仔在拔枪射击前的那个长长的瞬间,你不知道是不是下一秒某一方就要血溅当场,而悬着的心却一直不能放下。
《PTU》中有许多这样曼妙的时刻,不论是任达华一行迈着舞步搜查废楼、马尾和林雪在餐厅相爱相杀、还是结尾处几波人马的最后冲突。
最后释放的时刻已经没那么重要。
也是得益于香港有那么多好演员,杜Sir的群戏导得非常漂亮。
那么多角色需要铺陈在短短的90分钟里,对白不多。
演员们用精确的表情、简短的对白、细微的动作勾勒出许多立体的角色。
这里的人物塑造,不用去告诉观众每个角色的前世今生,而是独独在这个浪漫的夜晚,在这个镜头路过的片段,就已经足够了。
关键词:银河映像 杜琪峰 林雪 任达华 之前未找到片源,终于看过后顿觉相逢恨晚。
个人赶脚是银河和老杜最好的一部。
根据我的怪趣味,王墨镜的重庆森林看后,也是这样迫不及待倒回几个经典片段,仔细玩味。
大出我意料的,警匪斗争完全不是本片想要表达的主题,甚至所谓的暴力美学也不是重点。
私下揣测,杜最想表达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肥沙有没有恶?
当然,开始太过嚣张,关键时又损人自保。
但这终究是小恶,在陋巷被海扁后,因丢枪而受尽折磨后,他的“果”已经报完了。
展警官有没有恶?
当然,见不得光的逼供,徇私罔顾条例。
但说到底也是小恶,可以原谅的小恶。
试问,有几人能称得上真正清白的君子?
而黑社会的一干人,却是大恶,连带警察系统的小恶也不过是相生相克产生的。
冥冥中似有天定,老杜无疑信奉的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的中国朴素道德观,让手上沾满鲜血的恶徒终究倒在自己的肮脏血泊中。
对待大恶与小恶,有怒也有恕,正所谓“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此片从小处着眼却立意甚高。
可贵的是,全片看似节奏缓慢与传统警匪片相悖,却没有一处冗笔。
开头,大排档。
中间,工地楼。
结尾,广东路。
各有精彩之处,不重复,不乏味。
从演员上看,是林雪少有的主演之作,夸张中不失可信,略有些用力过猛不过无伤大雅。
警察丢枪,如同丢魂。
比较丢前丢后复得三段,反差强烈。
不由得想起姜文的“寻枪”。
任影帝的表演收敛中张力十足,确保了演技的高标准。
其他一众配角也可圈可点。
结尾似乎很不银河,没有一黑到底。
而我不这么认为,反而认为冷血之后的一缕温情才是更高境界。
这一点,都是和“夺命金”非常的契合。
包含着对普罗大众的关怀,似一种美好的幻想,终强于彻底绝望。
最近院线片中给我留下最好印象的是杜琪峰的《毒战》,看完之后让我十分的震撼,也让我对导演杜琪峰有了很大的兴趣。
在此之前,我对香港警匪片的感觉还主要停留在吴宇森英雄本色式的情感之中。
现在,我已经沉迷于杜琪峰银河映像之中,不能自拔。
因而陆陆续续看了杜琪峰的一些警匪片(黑帮片)《毒战》《暗战》《暗花》《PTU》《文雀》《黑社会》《黑社会2:以和为贵》,再加上之前看过的《放逐》《枪火》《神探》《夺命金》以及一些其它类型的《阿郎的故事》《单身男女》《审死官》《济公》等等。
一方面,我从中尤其是从警匪片中感觉到了杜琪峰所特有的导演印记,那就是叙事简洁有力,情节峰回路转,黑色幽默与黑暗宿命“双黑”并存。
另一方面,我也不得不感叹,在这个港片日渐没落的年代里,杜琪峰的银河映像依然在大银幕上如一股清风吹过,让人耳目一新。
《PTU》这部电影在杜琪峰所有作品中并不特别突出,如果硬要说与其他影片最大的不同的话,那就可能是杜琪峰唯一一部使用英文缩写作为片名的电影了。
但这部影片却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部,所以对它做一点简单的分析。
《PTU》的故事背景是PTU(Police Tactical Unit,简称PTU,香港警察机动部队,职责是处理突发事件,保护公众安全)的两支小分队因为发生银行劫案而在晚上巡逻。
一方面警察肥沙(林雪 饰)意外丢枪,走投无路只能求助于警官展(任达华 饰)的小分队,警官Kat(邵美琪 饰)则坚持向上级报告,为此警官展只得许诺天亮前一定将枪寻回来阻止Kat。
另一方面CID的Madam张(黄卓玲 饰)则在调查一起黑帮谋杀案(此案又与肥沙有很大关联)。
就这样几组人在香港迷人的夜色中走向了自己未知的命运。
首先从故事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影片采用了典型的多线平行叙事最终各个线索汇聚到结尾高潮的叙事结构(相似的影片还有最近比较火的日本电影《听说桐岛要退部》)。
这种结构的一个特点是能够给与观众“全知的视角”,这里全知的视角指的是让观众知道各个角色故事的一些关键联系,而角色本身则对这些关键一无所知,相反他们可能正在寻找那些关键。
比如CID的Madam张一直在寻找肥沙与黑帮谋杀案有关的证据,而观众对线索的关键是“全知的”。
这种特点能从一定程度给予观众“全知”的优越感(相反有些电影会刻意抹杀这一点,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从而激发观众的兴趣。
这种结构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最后线索汇聚高潮部分,这是我认为非常精彩的一种结局方式,当每个角色都被命运捉弄的山穷水尽的地步时,他们意外的走到一起,然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影片在画面光影上,因为整个故事发生在夜间一晚,所以整个电影中完全没有自然光,所有的光线来自人工光,正因为如此导演得以在光影上大做文章。
整部影片都使用了高反差,高对比的灯光设计,尤其是投影到角色脸上的灯光,常常使用特定的光源位置让角色陷入一光光明一半黑暗的光影之中,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挣扎。
而路灯的灯光大多从上到下照射,PTU很多戏份都是在路灯下的,这种顶光也增加了PTU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另外有几个远景俯拍PTU给了我相当深的印象,里面相隔距离很远的路灯所营造光线让PTU从黑暗走向光明再走向黑暗,也在暗示PTU在整个帮助肥沙的过程中越陷越深,无法脱身。
随着影片中时间流逝,渐入深夜,PTU漫步在愈发黑暗的道路之上,配上空寂且节奏缓慢音乐,仿佛他们正向未知命运前行。
影片在配乐方面基本上使用的都是无声源音乐(即画面中无声源),这样的音乐充分表现了导演想带给观众的他的内心感受。
因为我对音乐不是很精通,所以简单把片中的无声源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角色在追逐戏中使用的快节奏的电子乐,另一种是配合导演慢镜头和PTU漫步时使用的慢节奏的音乐。
前一种在片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十一分钟左右肥沙追逐马尾哥手下马仔时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
后一种的典型是结尾高潮枪战时配合大量慢镜头使用的略迷幻空灵的音乐。
另外在声效方面,除了正常的环境音以外,我个人觉得枪战时的枪声被刻意放大,相信配合激烈的枪战场面能够给影院观众相当大的震撼。
影片的色调方面主要取决于夜间各色灯光的照射,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高亮光和黑暗之中,并不涉及色调,但是有几个场景却很特别的出现了色调。
比如在51分钟左右的时候,PTU冲进马尾手下马仔的藏身之处,在这个场景中导演使用烛光照射下的暖色调,从而营造了PTU在片中少有的比较温情的一段戏。
取景和镜头构思方面,在户外导演拍摄了大量的空旷街景,各种街道的转角。
在室内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镜头发生在影片开头的火锅店场景中,大约在7分半到9分钟的位置。
在这个场景中,红衣无名马仔在前景,穿非常显眼的上衣,马尾哥在画面右侧中景,肥沙在画面中间的远景,整个场景非常有层次感。
前景中的红衣无名马仔在之前并无对白,仿佛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但导演把他放在显眼的前景,加之表情并不自然,我们可以推测他之后还有重要的戏份,果然他之后从背后捅死了马尾哥。
而肥沙身处在远景之中,掌握着整个局势,让红衣无名马仔无法下手,但随后他很快就离开了这个场景。
位于中景的马尾哥因为天花板滴水的问题很自然的挪动了座位,背对镜头,使他对背后的红衣无名马仔无法防备。
再加上三次手机铃响,整个场景的调度非常的符合逻辑,也为剧情发展也埋下了各种伏笔,足以见导演的功力。
在最后导演还不忘黑色幽默一把,让马尾哥说出“妈的,中了”的台词。
影片中也有几点BUG,其中在影片结尾枪战结束后各方口述行动报告时未提及大眼和秃头这两位的下场,应该是死于枪战了。
另外在实际枪战中四名悍匪使用AK这样的长枪应该可以完全压制PTU的左轮小手枪。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CID最后枪战时进入场景时明明有一男警员在驾车,但在之后他却莫名奇妙消失了。
生活在大陆的同胞们一定对PTU这三个英文单词很陌生,而对它有所了解的人可能都是透过《PTU》这部电影。
PTU全名POLICE TACTICAL UNIT,中文为警察机动部队,一般俗称蓝帽子。
在杜琪峰的《PTU》里面,导演将PTU刻画成比黑帮还黑的纪律部队。
在戏里,导演描写了PTU在纪律范围外的做事手法。
例如在后巷殴打街头混混使其提供信息,用冰堵住你大腿内侧,掰断你手指。
有一幕另我印象深刻,就是某个不识时务的混混顶撞了PTU沙展(任达华饰),任达华面不改容地叫那个混混用手擦自己的脖子,而那个混混的脖子上是有纹身的,并且狂向那个混混扇巴掌,最后直到那个混混将自己脖子皮擦出血任达华才停手。
杜琪峰电影的卖点在于他能将黑帮和警察的做事手法搬到荧幕上,让观众能看到这些不为人知另外一面。
听说,杜琪峰以前曾是香港不合法组织的成员,其黑社会的运作方式他都有所了解。
所以他能拍得出那些镜头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不是乱作的。
很多观众看完这部戏会觉得香港警察跟个流氓没什么区别,不像在《警讯》里面那样正气凛然的形象,其实《PTU》里面的警察形象更真实。
虽然他们做事方式越出了警戒,但是只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他们仍然是个好警察。
在这个社会里想彻底根除犯罪是件不可能的事,警察所要做的就是控制犯罪率。
说到底,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找的是枪,演的是人情 舒服,来回几张脸孔却把故事讲好了。
离不开导演编剧演员的有机结合。
而且我看杜sir的电影总能感受到一种黑色幽默式的宿命感,还有江湖味,即使挑大梁的几个演的都是cop。
有几幕很有趣,首先是开场肥沙在火锅店装逼的前置事件,是马尾带着四个小弟装逼赶走了红色花衬衫长发男。
长发被赶了两次,换了两次桌。
本质是一种丛林法则式的权L压迫。
(白>黑>普通人)
3.1.2由于肥沙太串(粤语:嚣张)了导致马尾的小弟忍不住用钥匙去刮他车,引发了一系列事件→门口泊车小弟见势泼了肥沙的车全是油漆(因为前面肥沙串门口泊车小弟让他做俯卧撑)。
由于马尾太串,长发被迫换了一次桌已经心有不满。
肥沙到来,他又被迫换一次桌,不满升级→临走捅了马尾一刀。
(而且从他接电话的语气来看,大概率也是捞偏行的)可谓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肥沙跟马尾属于有特权,且在面对冲突时,不知收敛的类型。
跟他什么身份无关,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对调过来还是会做差不多的事情。
这样的人容易“倒霉”,但说白了都是你心的投射。
吸引来的自然是这种故事情节。
其实任一人,收敛一点点,这个故事都进行不下去。
而这几个角色都如实地做自己,好戏开场。
至此,这一锅浆糊(江湖)开煮。
肥沙绝对是个有小聪明的人,不然也混不到这个位置。
看他买模型枪那段就知道了。
这个急智是可以的但是他绝对又是个粗心大意的蠢猪。
摔掉了枪,手机掉包了没发现。
这个人物很立体。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而展哥,是有厚度的一个角色。
我个人非常喜欢他。
看得清本质,做事也有手段,看得出众人平时是真心服他的。
首先是开篇众人在开死去同僚的玩笑,他严肃制止了。
这个人是有原则有敬畏的。
颇有日本黑道以前还信奉任侠精神的感觉。
他把琦姐准备上报肥沙丢枪的事情按了下来,因为肥沙准备升职了。
就算一半是人情,一半是投资。
他也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其次,他在游戏机厅对付马尾的老表,也是先礼后兵。
假意嫁祸让对方被迫听他的请求,发现对方不紧不慢不上道,就一直 刮小弟巴掌(让他把文身擦掉),既给老表这个大哥留了一丝面子(没有直接打他)也起到了压迫作用。
妙啊,穿着制服却做着最江湖的操作。
展哥属于有特权而自知的类型,也会有限度地使用特权。
本身并不带情感去做这些事情。
这一幕很妙他告诉被盘的黄毛说你是自己哮喘发作的,没明说有把柄,但对方很快心领神会说是是是。
“不想去的,自己决定吧。
天亮前帮不了他,算他倒霉。
”展哥有自己的原则。
人情是很重要的,不然不必要冒这个险。
但是有个限度。
尽人事听天命。
肥沙在冰室跟展哥碰头也有一幕很有趣,就是张帮办派过来监视的小伙子就是个刚入江湖的小孩。
三个人看着他,等他自己坐开。
最后展哥跟肥沙自己走到隔壁桌去聊事。
也不知道他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内心os:醒目点啦喂
内心os:……你老味而后张帮办来冰室找肥沙时,肥沙听到大眼找他时,他赶紧落跑。
展哥的同僚,同是队长的琦姐有一个侧到旁让路给肥沙逃跑的小细节。
真的很妙。
到这里,都是展哥的信用在为肥沙担保着。
也看出琦姐也是“大人”,处处江湖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一切都是谈判,交易,利益,却又不止。
琦姐虽然戏份不算多,但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配角。
而且她真美啊!
虽然我之前认错把她说成了何超仪。
太妙了,这几秒钟
美美美!!!
邵美琪
“我说没拿你的枪你信不信?
”好家伙,秃头不愧是当大哥的,知道肥沙丢枪心急,先糊弄着肥沙帮他去刮仇家出来。
江湖江湖。
认为展哥把他们都拉下水了。
小伙子跟展哥在马路上的争执也体现出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OS:“别搞我啦求求你们”说实话我看到这里真的笑出声音了,太黑色了,太好笑了未免。
不过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你努力拉着,那根线该断还是会断。
结尾一团浆糊过后,肥沙走过去跟被枪战吓坏的张帮办说的话。
可能是一夜之间经历了这种大起大落,但此时他不是坏人。
没有借势踩两脚。
短短两句话,道尽了人情世故。
跟开头的嚣张反衬,这个人物很立体。
“开两枪吧madam,报告好些一点,还会有奖赏”最后肥沙的枪根本没丢,还是那条巷子,那块香蕉皮,又摔了一跤。
开头播报同僚死讯是因为那个劫案,劫案的四个匪徒也在乱战中被击毙了。
衔尾蛇自动闭环了。
其实人觉得自己就是一滴水,在大海里面难以觉察,以至于忘了自己可是江河,小溪,瀑布,冰川,云朵,海洋,浪,海啸。
我们跟宇宙(本源)的关系大抵也是如此的。
它是最黑色幽默的编剧,最有才华的导演,也可以是千变万化的演员。
最重要的是,它是故事本身。
以后遇到糟心事的朋友不妨想想肥沙,想想就释怀了。
马尾让手下去的星河是存在争议的地盘呢,还是单纯的要殴打报复林的暗语?
我TM要完蛋了!
一、问题由来 这片就像是猜谜游戏并让人产生不断重看的兴趣。
刚又重看了1遍,收获是: 1.一直以为杀马尾的长发颓废哥是片尾那个接应劫匪偷渡并不停打电话给女友的短发男,直到今天重看才发现不是。
2.又发现了一个谜题:马尾接完电话和四个手下说“你们去星河看看”,这句怎么也不像是要收拾沙展林雪的暗语,那么“你们去星河看看” 这句话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剧情呢?
二、自我解谜经过一番天马行空不负责任的想象,在下觉得马尾哥说的“去星河看看”背后的故事也许是:1.大眼和秃头是正在争地盘的两帮会首领,标准的香港老炮,作风设定类似美国西部牛仔(从片尾两人开枪决斗的范儿可以看出)。
而林雪是和大眼有利益关系的O记黑警察,而且他看秃头及其儿子、手下不顺眼,也许是在过往的利益纠葛中有了过节。
所以林胖子进到火锅店看到马尾就抢位子挑衅。
不过从停车不缴费也能看出他平常是骄横惯了的。
2.马尾是秃头之子,喜欢去那家火锅店吃饭,大眼的手下在和他在争“星河”的地盘,为此大眼的手下设下一计:在星河找茬调走马尾的四个跟班(红T男、紫发男、划车男、“红T项链墨镜小帅哥”)的同时,电话通知正在火锅店蹲点吃蘑菇的长发颓废哥杀马尾。
林雪玩的抢座位游戏相当于神助攻长发颓废哥完成任务。
3.马尾的四手下刚出火锅店注意到林雪跟出来,于是迅速做了分工(分工方案见4),计划先痛殴林雪一顿。
原因一是刚在火锅店受了气,二是害怕林雪出来是为了跟踪他们去星河。
其实林雪是接到电话去和上司打麻将的。
4.分工方案如下:(1)4人中的3人(红T男、紫发男、划车男)和在店外接应或者是直接从“星河”赶过来的“短发时尚牛仔裤男”殴打林雪;(2)划车男在林雪出门后刮花林雪的车(事先料定林雪骄横无法忍受必然跟来),诱敌深入到街边小巷然后伏击群殴之(3)“红T项链墨镜小帅哥”可能是直接去往“星河”或者去叫更多的同伙,也不排除该小帅哥借故离开了,因为不能排除他“是大眼手下派在马尾身边的卧底”的嫌疑。
5.手下殴打完林雪后,差点被马尾带刀开着的出租车撞到时,应该是奔往“星河”而不是返回火锅店。
去到星河发现上当后报告给秃头,然后返回棉登径旧楼。
刚回去四人就被秃头派人抓走。
经过铁笼讯问,秃头才会作出判断:(1)是大眼或者其手下杀了马尾,我儿子中了调虎离山计。
(2)这事和黑警察林胖子也脱不了干系!
6.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以上皆不成立。
7.因此就会有这样一种最没劲的可能:“红T项链墨镜小帅哥”变成“短发黑T颓废牛仔裤男”根本就是个穿帮镜头。
而所谓“星河”,也许就是马尾哥随口用来暗指“银河”的“彩蛋”型台词。
秃头哥
大眼哥
马尾哥:扑街!
中了!!
长发颓废风骚哥
接应劫匪偷渡并不停打电话给女友的短发男
林胖子玩抢座位游戏
西部牛仔范的决斗,也是宝马VS奔驰
这货真心不是杀马尾的长发颓废风骚哥,而是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铤而走险的的痴情男
殴打林雪时神秘消失的“红T项链墨镜小帅哥”
殴打林雪时神秘出现的“短发时尚牛仔裤男”
马尾撞车前仍在的“短发时尚牛仔裤男”
大眼派中间人告诉林雪:马尾之死是自己手下干的。
但其实相当于承认是自己下的手,因为要真不是他的话,他还有必要费经周折寻求警方的保护吗?
靓仔都在里兜喽,你找他们做咩?!
靓仔,你是有多爱吃蘑菇啊?!
换了2次座位都夹着蘑菇
哥们,你演技太TM好了,让俺误以为你是杀马尾凶手好多年!
HKIFF49 No.19@ AC,7.5,银河粉丝滤镜🈶后升四星|200107首标三星,Internal Screening | 剧作其实比我想象得简单了些,但很从容👌
电视上看的,已经没啥印象了
真的是好多没有剧本灵机一动的点子,不然写不了这么跳跃的剧情,弄的还挺复杂以张冠李戴式的误解来创造剧情,我对这个有点麻了,像乡村爱情任达华演的那个一正一邪的角色很有创意,最后在滑向深渊的过程中又被拉回来,就更有创意了当年看起来或许挺惊艳吧,但是现在有call back做反转、卖点的所谓神作太多了,已经审美疲劳
银河特色,多线,巧合堆砌,节奏、灯光、布线、收合,水准作。
杜琪峰的電影在光影處理上一向有相當的水準,而故事和人物通常除了悶騷耍酷外,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當年Motorola StarTAC手機暢銷到幾乎人手一機,是片中蠻令人玩味的事。
#重看#无论何时重温银河印象都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体量小而叙事高效,极致跌宕的剧情,错综的人际关系,精心打造的视听,御用班底的轮番上场,银河的迷你宇宙。第一场戏,三张桌子三拨人三个手机,话语权掌控的变迁,叙事支线的展开和接拢,节奏马上推进轨道;与此并进的是,各方的内部冲突开始浮现(司法体系的派系和作风都有交代),交织着各种偶然而又必然的误会和错过、宿命般的选择和放弃,事件的失控嵌入命运的荒唐,细节牵动着全局,一切都在走向决定性时刻。楼梯手电接力,配乐绝了,这是杜琪峰独有的浪漫;广东道高潮段落,调度满分,站位虽不如《枪火》花哨,但几方人马的汇聚交锋足见精妙,黑色幽默的苦涩贯穿始终;深夜的顶光如俯瞰众生的视角,好一首城市空间的诗。
最后的战役,回到过去,半岛铁盒瞩目。胖子跑得快跑得快,同样的地方同样摔。你坏有人比你更坏,你嚣张人家更嚣张。黑社会了不起啊,不知道谁才是真正黑社会?邵美琪黄卓玲傻傻分不清,林雪恶人自有恶人磨。任达华义气黑社会,虽然是警察但真的黑。一切都这么巧合,黑社会名存实亡。从2000年一直拍到02年,八度空间都出了。蜗牛部队哪有能力,什么都是意料之外……劫匪战斗力为0,送他们一首分裂(离开)
我记得这个片子有个名字叫寻枪 但查实的时候却叫PTU 实际是对警员来说的一件大事 却是情节处理上的典型小事 本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是让万年龙套林雪咸鱼翻身了一回 小场景最考验灯光师的本事 诚然 达不到《暗花》里那出仓库大战的效果 但小巷中对峙的气氛 确实也凭灯光和剪辑做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推
一流导演与御用编剧的火花
2星给死胖子
白痴故事
香港警察可真暴力。前面一连串事件告诉我们:莫装逼,装逼挨雷劈。虽是一头压一头,结果一幕幕全是以下犯上。那个中刀的马尾自己开车去医院可真凄惨,与小弟擦肩而过就更凄惨。影片啥主题我是没看出来,就感觉被扇嘴巴那个忒惨了点,还有任达华挺讲义气的。
杜琪峰是最懂香港警匪的人,从光影情绪到心思动作都无不标注着香港的独一无二,杜琪峰的独一无二。贪生怕死,欲望隐忍,自负自卑,义气脸面。宛如话剧自作孽般的巧合,人一辈子都在演,不到最后一刻都无法说真的认识自己。警官开两枪吧,报告好写一点。港版结局真心调皮,最爱竟是酱油马尾哥。
一夜寻枪,人生无常。面上波澜不惊,心里七上八下。永远宿命的故事,走向让人应接不暇。警局潜规则,道义摆中间。在这个处处受限的世界里,最好不过畏缩的浪漫主义。把真相收拢,社会才能运作。林雪自带黑色幽默。大师级站位和用光。四点钟广东道上的枪声和血浆。黑暗与光明之间的灰色地带。
瞌睡醒来,好容易盼来了最后决战,没想到一干“悍匪”拔出的居然是烧火棍,打不死人不说,枪响处喷出阵阵浓烟,这是哪国造的劣质枪弹,还能产生Pm2.5重污染哦!小杜同学,你什么时候也开始玩文艺片了?我怎么觉得比看人妖表演还变态。
发现杜琪峰非常喜欢弄三方的对抗,《柔道龙虎榜》当中便是三人之间的相互拉扯,以及在歌厅当中通过三场桌谈将分散的势力都融为一体。《PTU》开场的餐馆戏也是典型的三方对抗,在几乎毫无互动的前提之下进行了一场心理大战。所有看似无用的路人,例如一直被迫换桌的食客、骑车的小孩、打电话的男人,都在对故事的发展进行补充。杜琪峰很好地对香港的空间进行开发,深夜的香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白日是繁荣的商业区,能够去谱写充满幻想的爱情神话,晚上便充满着浓厚的末日感,成为很好的黑色电影的取景地,这都成为杜琪峰创作中两面一体的特性。两派警察的争斗相当于两个时代的争斗,前者会选择利用黑的方法去制黑,黑与白往往交融于一体,而后者便缺乏临场经验,死守纪律,过于坚持正义导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开篇就感觉非常沉闷,差点头晕目眩,还是开了2倍播放,不然直接吐了,看了几分钟,看不下去了
银河式的故事,银河式的黑色幽默
剧本平庸,调度无聊,节奏太慢了
很不喜欢杜琪峰刻意营造出的这种氛围,人物被剧作生拉硬拽到指定位置,呈现出精明的呆板。一切设计和驱动都是我反感的,无解。《枪火》给了三星,这部只能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