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弗里达

Frida,笔姬别恋(港),挥洒烈爱(台),弗莱达

主演:萨尔玛·海耶克,阿尔弗雷德·莫里纳,米娅·麦斯特罗,艾什莉·贾德,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杰弗里·拉什,爱德华·诺顿,瓦莱丽亚·戈利诺,迭戈·卢纳,亚历杭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语言: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年份:2002

《弗里达》剧照

弗里达 剧照 NO.1弗里达 剧照 NO.2弗里达 剧照 NO.3弗里达 剧照 NO.4弗里达 剧照 NO.5弗里达 剧照 NO.6弗里达 剧照 NO.13弗里达 剧照 NO.14弗里达 剧照 NO.15弗里达 剧照 NO.16弗里达 剧照 NO.17弗里达 剧照 NO.18弗里达 剧照 NO.19弗里达 剧照 NO.20

《弗里达》剧情介绍

弗里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弗里达(salma hayek 饰)是墨西哥著名的女画家,18岁之前她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少女,跟其他人一样,享受着爱情的甜蜜。然而18岁的车祸让她遭遇重创,死里逃生的她从此跟病痛伴随一生。原来的小情人也离她而去。躺在病床18个月的她整日与画为伴,她的画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活力与激情。那时候她也真正开始考虑卖画养活自己,她前去请求画家里维拉指导自己的画,对方激赏她的天分。他们也从师生转变成一生的伴侣,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经历了墨西哥最动荡的革命时期,他们狂热地追随着共产主义的脚步,甚至当托洛斯基被斯大林逐出苏联后,他们不畏风险地予以热情接待。弗里达与托洛斯基朦胧的爱恋,以及她的女同性恋情结让她的感情史一样绚烂。 1954年,弗里达离开了这个充满了病痛的世界,但愿离去是幸。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银河英雄传说外传决斗者滨西小镇黎明之眼圣母在上:春萨娜加尔格:十亿分之一爱的使命我的老婆是老公邻家新男孩女孩们都很好4分44秒大有前途弱势角色友崎君危情一日半最佳男友进化论钢铁侠3她们的完美一天重庆狩猎游戏狙击精英:重装上阵诅咒叛逆性百万亚瑟王恋爱小行星欢迎来到日本,精灵小姐。朗·怀特:有点不专业君子盟超能追爱记金猪玉叶我的狗子隐藏的恋情他们可以面对初升的太阳

《弗里达》长篇影评

 1 ) 一切只为自由故

写在前面。

东德与西德的历史背景:东、西德是二战时根据盟军和苏联各自的占领区分的,定为美、法、英、苏四方各占一份。

因为二战结束时英、法元气大伤,而美国实力大增,所以实际上等于是美苏双方占领德国。

战后东欧各国开始采用苏联模式:忽视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工人工资得不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东德人员逃亡西德。

故事梗概。

两个在东德的家庭,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环境,历经艰难自己造了一个热气球,企图越过边界线逃到西德,很德国!

逃亡人的逃亡计划和秘密警察的追踪调查两条线同时展开,节奏紧凑抓人眼球。

全剧唯一的槽点:大儿子居然将自己家人的计划暴露在秘密警察的女儿面前,实属坑爹。

全剧的两处温情:一是秘密警察的女儿并没有出卖他们。

二是幼儿园老师也没有出卖他们。

 2 ) 有车有房的东德中产为何也要冒死逃亡?

有人不理解为何冷战时期东德一些生活宽裕的中产阶级要不顾一切的逃到西德,很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批判性的谈到“那些人,都有车有房了还要背叛祖国,真没有良心。

”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吃过饱饭,他永远无法理解那些宁愿省吃俭用也要去追求文学艺术的人。

因为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有车有房,难道下一步不就应该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了吗?

东德政治、经济高度集权的发展模式必然要通过限定价值取向来限定民众的人生追求,从而确保所有人按照既定轨道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无法对既得利益者构成挑战。

这种模式也许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独立思辨能力的人好使。

但对于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物质上已经得到满足的知识分子群体,无异于剥夺了他们更高层次的追求。

他们逃出东德,不是因为西德有多好,而是因为东德已经提供不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例如,东德哪里都好,但西德允许说不好。

最后,即使东德是苏联东欧阵营里生活水平比较高的,但比西德还是差不少了。

80年代后期,东德中产与西德中产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

 3 ) 包裹着zz和历史的惊悚谍战片

不得不说,导演非常会讲故事。

按一般套路就是先交代一下政治环境,主人公的背景,性格,动机,心理转变,然后开始计划,落实,挫折,最后成功。

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一头一尾两次升空都扣人心弦,两次尝试中间的那些惶恐,惊惧,新的尝试,被追捕,振作,继续逃亡也叙述得很到位。

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一气呵成看了80%,最后实在太晚第二天要上班不得不关了。

第二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补充完整。

换在以前我妥妥得给五星,还会推荐给别人。

可现在看完,总觉得哪里不对,我总觉得五星高了,七点多应该比较合适。

直到我看了一位豆友的影评,我恍然大悟。

如果这电影是在再见列宁和窃听风暴那时拍的,我也会给高分。

这样的电影在如今的语境下很容易得高分,收到表扬,因为首先zz上无比正确。

有追求的导演是不是应该给予更高层面的反思和分析?

所以这部影片就是一个被zz和历史包裹的惊悚谍战片。

 4 ) 故事里ballon升起,现世里家庭坠落

这篇影评很简短,它只想通过一个关于家庭的视角来看待世道的匮乏。

在一个xyz的坐标系统里,一枚升空到1800米的ballon会使得作为第三维的z轴凸显;而人作为三维动物,这是他本身能够进入的维度,因此本片不是科幻。

外头的夜照样是漆黑,但知道自己在更高处的人们,是有希望的人。

东德的反派,尚余基本的人性,而人性渴望从前后左右都受阻的世界里突围。

“不许升空”构成了地球人对地球人的统治,上升就是革命与爱欲。

而发动革命的最小单元是家庭,国安局忙不过来对付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却能随时“升空”的家庭。

同样的道理,《农民宇航员》中的FBI照样不给力,美国对于企图升空的家庭也是毫无办法。

气球升空,火箭腾空,对地上的每一个还没忘记上升的灵魂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希望与鼓舞。

幼儿园老师的选择比所谓的“反派不给力”更微妙地说明了这一点(到这个田地,“和平演变”也就是以10年计了)。

可是,只要家庭被瓦解,只要孩子背离亲爹亲娘,那ballon式的计划就会失败。

于是,家庭被以一种新的方式所瓦解了,当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被学校和各自的手机所瓦解,孩子们不再明白何谓重要,而家庭计划只剩下度假方案、换房规划以及孩子的出国读书的计划……这个时候,人就弄破了气球,不再升空,他们就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维的人”,one-dimensioned man。

没有爱欲,没有革命,没有理想。

如今的气球,都是淘宝同款,它不再来自地下室的缝纫机,而是来自快递送来的纸箱。

父母亲高高兴兴打开纸箱,为里面的气球充气,有些讲究的还专门买了氦气罐。

另外还有些气球,它们被充气后会变成标语:“Happy Birthday”,“Merry Christmas”。

就用这些ballon为孩子的party张灯结彩,GDP稳定增长,一切都很好。

 5 ) 好片子,如果没有画蛇添足,会更好。

整体比较紧张紧凑,热气球这个点子在当时条件下估计是真的可行。

可惜的是,这一家人在电影中真的对逃亡有些儿戏,要不是人人都要作死一发,估计早就安全逃到了。

缝补漏了,割不断绳索,两次感觉没有足量瓦斯,这种儿戏的问题应该出现在这部片子的逻辑里面么。。。。。

儿子的女朋友两次写信,居然还要带女朋友走,这么大人了,他是小学生脑子么??

其实如果没有这些剧情,本片节奏可能反而更加紧凑,深度其实在描写东德的社会状态中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不需要画蛇添足。

否则会因为小家子气的给自己加戏造成有点愚蠢尴尬的感觉。

2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估计会刚刚好。

 6 ) 最硬核的人权

估计90%的中国人看不懂这个片子,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不珍惜,非要冒着巨大的风险逃到国外去,那里的月亮有那么圆吗?

成功者会被鄙夷,失败者直接被唾弃。

中国人逃国从来只有一个理由,没饭吃!

但凡有一口吃的,饿不死,就不会有大逃港。

所以在这片土地上最硬核的人权就是生存权,因为生存权也不是随时都有的。

 7 ) 自由仅在一墙之隔

无意中又重温了一次《气球》,如今才知道他有原型。

“In the East German balloon escape in 1979, two families, with eight members in total, escaped the Eastern bloc country of East Germany by crossing the border to West Germany in a homemade hot air balloon. The escape happened at approximately 2:00 a.m. on 16 September 1979. The plot to accomplish this was carried out over a period of one and a half years, including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hree different balloons, and various modifications until the successful escape occurred. One failed crossing alerted the government to the plot, but the police were not able to identify the suspects before their flight to the west.”——维基百科当气球不再是孩子们快乐的玩具,当气球成为人们所追求自由的载具。

我敬佩他们的勇气,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8 ) 分数真的高得离谱

看完的感觉挺矛盾的,电影有做到想表达的意思,人越是被束缚会越向往自由,但一些情节的设定上真的显得很迷惑,让人紧张不起来(刚刚打这句话的时候去看了导演以前的作品,确实他就是搞喜剧的,那怪不得了)。

对于德国的历史,初高中本来成绩也不好,仅有的记忆现在更忘得差不多,只是隐约记得二战以后,国际上为了避免德国重启战火,把德国拆分成了东西德,西德亲美,东德亲苏,两边的经济差距悬殊,最关键的一点是东德的人没什么自由。

但电影在这一点上给不了我这个感觉,男主一家人,有车有房,随时去旅游,做气球的那堆材料也是说买就买,生活可以说是富足(甚至全片都没看到有谁要去上班),居然还要润,而且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方式离开那个“鬼地方”。

女主一开始留下的带着编号的药,她自己发现的时候紧张到杯子都摔了,因为跟着那个编号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对应的人。

警察在现场也已经发现了“如此明显的线索”,然而电影拍了一大半才重新想起这么关键的点,还要挨家挨户地去找。

真的很难理解,如果编号能直接关联到具体的某个人,应该不存在后面要挨家挨户找的这一幕,那么,如果无法关联到具体的人,只能知道有吃这个药的几百号人这么模糊的关联,那在挨家挨户找的时候警察要怎么询问,难道直接问“是不是你准备坐气球润?

”还有那个脖子上的伤疤,似乎也没有因此而发生过什么。

看起来像是整队警察都不想抓到人,甚至是故意放他们跑的,但如果警察都这样,东德也不至于会那么让人想润了,挺矛盾的。

还有几个地方挖了个坑制造出了紧张的气氛,结果什么事都没发生,这种感觉有点像讲笑话,前面讲了很不错的铺垫,接着跟你说“没了,就这样”,听的人会很难受:那个恋爱脑的儿子,表现出了这么傻了吧唧的行为,甚至都告诉了秘密警察的女儿说要润,啥事没有;一起润的友人,要跑之前都要看一眼父亲,虽然没必要但还算合理,跑到半路被人拦住,明明没有驾驶证警察也放行他迟到了还以为会对升空造成影响,也没有;升空割不断绳子,导致气球被烧破,反弹的钉子弄破头,甚至气球上面有个洞,瓦斯不足,似乎都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这段高潮可以制造出多少紧张的情节,就这样一晃而过说到了西德;男主每次落地都问时间过了多久,第一次飞的时候甚至要“计时”,似乎要求得很精确,但稍微思考一下都会觉得很莫名其妙,看时间他自己看着表不就完了,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精确;话说回来,电影里面有几幕确实凸显出了东德那种没有自由去到哪都被监视的气氛,但也仅仅是烘托出了气氛,完全没有达到那种让人想要疯狂逃离的感觉。

甚至似乎所有人都在帮着他们,有线索的人不交代,或者交代得不清楚,警察也是永远慢一步,整体就是笨贼遇上了傻警察,一点也不惊悚。

三星半最多了,8.4分真的没必要。

 9 ) 时隔40年,这个发生在德国的神奇大逃亡终于有了德国人自己的版本

《气球》翻拍自1981年的老片《偷渡人》。

当年在真实事件发生不到三年之后,迪士尼就将这个奇迹般的逃亡搬上了银幕。

在当时,这部电影被誉为是“迪士尼拍过的最严肃的电影”。

不过,因为由迪士尼筹拍,演员几乎都是英国和美国人,主角也是老牌英国演员约翰·赫特。

直到近30年后,这个发生在德国的神奇大逃亡,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德国版本。

他把11岁时读到的传奇故事搬上银幕1979年,《气球》的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年仅11岁,他在报纸上读到了这则故事,此后一直对其念念不忘。

多年之后,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本土喜剧卖座导演,好几部电影都是德国的年度票房冠军,04年的《梦幻飞船之惊奇号(第一部)》更是德国影史上的第二卖座电影。

但他并不满足于喜剧的领域,反而心心念念地想要将那个儿时的传奇故事再搬上银幕。

《气球》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为此,他首先是大费周章地从迪士尼拿到了这个故事的德语翻拍权:这个过程几经周折,他多次和迪士尼交涉,都以失败告终,身边人也无一支持他的执念。

最后,他还是靠厚着脸皮求助于只见过一面的德国同僚、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的《后天》《独立日》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才终于啃下迪士尼这块硬骨头。

接下来,他花了五年的时间来筹拍这部电影——是的,从2013年之后,这位导演就再没有新作推出了。

对于这样一位更应该讲求商业利益的前·喜剧导演,这也实在是太良心了。

五年的时间里,剧组多次访问故事主人公的两个家族,也凭借着严谨的态度,得到两家人的鼎力支持。

他们掌握了许多第一手史料,包括当时的热气球设计图、缝制热气球的缝纫机,甚至还阅读了东德秘密警察机构对这起事件长达2000页的报告书。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觉得这竟然是一部技术流影片——影片尽可能地还原了他们当时制作气球的过程,也让你感受到了真·理科生·工程师的严谨和浪漫。

这个在1979年成功登空、并且足以容纳8个人(甚至更多)的热气球高达32米,光是布料就重达150公斤,由1245平方米的彩色布料人工缝制而成。

他们为何一定要逃离?

生活在一个重重监视的高压社会,为免引起怀疑,主角们无法随意采购物资。

因此,热气球和吊篮之间的连结,居然是用“四根绕上晾衣绳的长棍”制成。

毫无疑问,登上这样一个简陋的热气球,本身也就是在玩命。

但对于故事的主角们来说,这却是一场必然的赌博。

如果必定一死的话,死在自由的希望里,总好过死在秘密警察的监狱里,就此销声匿迹,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

在电影之外,为了让这场戏足够震撼和真实,导演也做了一个相当疯狂的决定:不使用后期特效,反而比照原本的尺寸,原样复刻当时的热气球,让演员们也登上天空。

有意思的是,本片的男主角,德国演员弗莱德里奇·穆克,居然还患有严重的恐高症,以至于他已经八年没有坐过飞机了。

而在片中他扮演的却是稳重的一家之主,在热气球也一直保持镇定,为恐惧的家人打气。

(回头再看这场戏也不由感慨,真的是所有人玩命在表演。

)当然,也不得不提到,片中另一个观众们更熟悉的演员——曾是《朗读者》的男主角,大卫·克劳斯。

在影片中,他也是让热气球升空的关键人物,将足足1245平方米的彩色布料缝在一起的地表最强·裁缝·大师。

认出来了吗朋友们,这就是《朗读者》的男主角大卫·克劳斯。

一晃眼《朗读者》也是十多年前的电影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气球》这样的电影?

即使在这样一部商业片里,并没有刻意渲染政治高压的黑暗和恐怖,依然可以从各种各样的细节里感受到,生活在东德,你的生活根本没有秘密,危险无处不在。

一墙之隔的邻居就是秘密警察,言谈之间总不无窥探和控制欲。

幼儿园老师会旁敲侧击地从孩子们口中问到父母的近况。

甚至于,孩子们在打闹时也会脱口而出”不准动,叛国贼”这类令人浑身发冷的话。

难以形象,他们会被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成怎样的政治机器。

或许就如片头那段惊心动魄的平行剪辑,一边是孩子们满脸童真地站在舞台上歌颂东德,一边则是秘密警察们在枪杀试图跨过铁丝网的同胞。

东德如何,主义如何,不言自明。

诚然,在当时的东德,人民看似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富足社会,主角们也过着中产阶级生活。

但这依然只是一座精致的牢笼,美好的生活只是幻觉。

除非选择一生都闭眼做个予取予求的傀儡,否则,就随时可能会被构陷、被揭发、被迫消失。

对于那时的人来说,“自由”当然是最珍贵的奢侈品,值得拿命去追寻。

《气球》截图

《浪潮》截图而另一方面,“逃向西德”又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代表着自由,也意味着丢掉过去的一切。

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要变得孑然一身、孤注一掷,甚至是变得铁石心肠。

这部分恰好是影片的一条暗线,虽然只用几个细节草草勾勒而过,但足够引人关注。

因为逃,就意味着要舍弃亲情:抛下自己的老父母,甚至他们还可能遭到连坐的惩罚。

也要舍弃爱情:抛下自己的初恋情人,从此再不相见。

“逃”这件事背后有多残酷,与德国一样遭遇了分裂之苦的朝鲜半岛或许更有发言权:在《我们最幸福》里,一对少年恋人每天夜里偷偷跑出来幽会,在黑暗中手牵手,却不敢告诉彼此,各自的家庭都在密谋脱北。

几十年后,他们才终于在韩国相见。

物是人非,各自受到生活的蹉跎,年少的恋人之间,也只余沉默与尴尬。

在《平壤水族馆》里,男主角在集中营经历十年苦难,求生的本能让他变得冷酷无情,学会了耍诈、偷窃和阳奉阴违。

但正是这份冷酷让他一次次抓住了水中的浮木,最终逃向韩国。

他成功逃出后,亲妹妹也因此被扔进了集中营。

但无论他做了什么、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来换取这份难能可贵的自由,我们这些生在太平盛世的人,都注定无权再苛责这些受害者。

因为,在那样严酷的年代,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不幸。

无论是凭借怎样的文字或者影像,我们永远也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们的痛苦。

今时今日,还有人愿意听这样的故事,挖掘这样一段苦难的历史吗?

这段历史的名字,叫做“自由”。

 10 ) 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袁爷爷喂得太饱

在东德逃往西德的300万人的同时,西德也有100万人逃往东德;逃往西德的人中,有50万因对西德失望,而逃回东德。

很奇怪这部片的评论为何政治因素混杂这么严重?

西方意识形态自我高潮也就算了,咱们跟着吹捧有啥意义?

当然不是在洗白东德时期的暴政,但就事论事,电影本身营造紧张感极其刻意,本来不值得紧张的段落非得强加音乐,放慢镜头,营造一种紧迫感,居然也有人评论全程高能,高能你个鬼哦你怕不是心跳紊乱吧?

9012年了,还有一堆小文艺在底下呼喊“自由诚可贵”,“民主的光芒”,“政治压迫”,“东方某国”,“佩服人家勇气和智慧”。

拜托,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自己能不能长点脑子?

怎么没见小文艺在《红色娘子军》下面这么高潮呢?

都是“真是历史事件改编”呀!

西方拍的就是皿煮滋油,中国拍的就是专制洗脑?

自己想想是不是在玩双标?

西德自古经济超越东德,柏林墙倒塌后,从东德去西德的人更多了。

没暴政了,没专制了,为什么还跑?

还不是混口饭吃。

哪来那么多意识形态挤压出的眼泪,书读的不多,饭吃的倒挺饱。

撑的。

全是袁隆平爷爷喂得太撑了。

《弗里达》短评

以廉价的笔触企图唤起共情,不仅不会令我感动,而会反增厌恶。

6分钟前
  • aof
  • 很差

果然,豆瓣文青看到批判社会主义的电影就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样兴奋,条件反射的无脑舔。一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让他们以为电影中的就是现实中的,但稍微有一点脑子,稍微客观公正的思考一下就知道电影夸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恐怖,一股自由主义高高在上去阴阳怪气社会主义。诚然,东德确实不好,但还没有差到街上处处秘密警察,会为了抓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而出动军队,窃听是给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准备的,就一个无名小卒,你也配被窃听?话说回来,西德就没有窃听了?

9分钟前
  • 鸡头狗蛋龙
  • 较差

看完之后回看片头看到了网飞就知道咋回事了🙃

13分钟前
  • May°
  • 较差

最后的气球很美

15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还行

因为那是工作。你知不知道这句话在十九世纪时,成功让许多连虫子都不敢杀的平庸之人执行了非常残暴的屠杀行为?因为那是工作,纳粹就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因为那是工作,东德边境的警备队就枪杀了要逃到西德的人。因为那是工作。因为那是工作。人不需要成为士兵或亲卫队。所谓的工作,不过是人类拿来麻痹自己良心的藉口。——伊藤计划《虐杀器官》

1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很一般,主要在于讲故事的方式太普通,完全平铺直叙,不能吸引人。配乐太多太吵。

18分钟前
  • 存在的锅锅
  • 较差

技巧够好,在营造紧张感和节奏把握上都是老手,让观众直到最后才松一口气。背后的原因没有深究,甚至人物动机就只是想让孩子生活在自由的地方,因此人物在这部片中都很表面,让我感觉片中都中产水平,也没被压迫,何苦要逃离家乡,把父母留给敌人审问。不知道真人改编了多少,两次都没被抓到,这边境的人真都是吃素的,正常一枪热气球就得废呐。但故事观感还是挺好的,不细想一些合理性的问题感觉会挺好看,

19分钟前
  • HatcherZ
  • 还行

战争带来的结果就是东西德,南北朝这样畸形形态国家的存在,一个国家被分裂,亲人不得不分离,东西德这个又比南北朝更甚,柏林也被一分为二,但柏林又全在东德境内,东德人民进入柏林就能看到隔壁的西德,这肯定让一些人不舒服。关键电影还是真实事件,历史上百万人从东德逃到西德的案例比这更甚的都有,好像还有挖地道,造滑翔机,做小型潜艇的。而历史上多少人因为这个丧命被抓到进监狱。这百万人里有多少是因为想团圆才铤而走险就不得知了。

22分钟前
  • kkkvicky
  • 还行

好仓促

27分钟前
  • laurenⅢ
  • 还行

反抗的故事总是很吸引人的。但全是老套的类型片元素 各种交叉剪辑制造悬疑紧张 导演各种配乐特写 生怕观众去尿尿 人物塑造刻板 在如今还只营造这种二元对立的关系 着实有点糟蹋题材 拍的很一般

32分钟前
  • 吉髙
  • 较差

开头就不吸引人,看不下去

36分钟前
  • 蝴蝶效应
  • 较差

1一开场就愚蠢透顶,玩全家人的命,让人没法认同没法喜欢没法带入呵呵2没有描述铺垫,默认想逃离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电影不是这么写的吧?3父亲对儿子在爱情上的阻挠……自由呢?4一开始的愚蠢让人产生抽离感后,看起来就哪哪都是问题5豆瓣高分=xx正确的产物

40分钟前
  • 炀咩
  • 很差

“没有国家你什么也不是”

44分钟前
  • Warlock
  • 力荐

导演将这起真实历史事件进行了类型化包装,打造成惊悚感十足的悬疑故事。全片节奏紧凑且毫无冷场,导演仅仅只是还原这场真实历史中的大冒险,便足够惊心动魄。尤其是结尾众人合力让热气球升空的场面,实在让人觉得又燃又感动!

47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65/100 除了送上一句羡慕还能说什么呢?

51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看看其他几个国家对这个题材会怎样处理。好莱坞:注重艰难收集材料制作气球的过程;日本:注重登上气球后的空中魔幻之旅;法国:注重来到西德后不同体制下生活的发掘;某国:怎么可能会有气球这回事……

52分钟前
  • 吾以观复
  • 还行

政治惊悚电视电影

53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看三年前发布的某评论说“现在移民很自由,想去哪去哪。”不知其今夕是何感受,不办护照,不允许因私出境,不允许投资移民……哈哈时间会来打脸

55分钟前
  • 今日不吃鱼
  • 推荐

有朝一日,就算没有逃跑的勇气,至少要做那位幼儿园女老师。

57分钟前
  • 一点涟漪
  • 推荐

首先,远离MP4BA,这群人提供的片源质量太差,彩虹纹就算了“掉帧”是怎么回事?其次,跟《再见列宁》相比差了一大截。这几年的电影都喜欢全程加BGM渲染气氛,比如大男孩把写好的信从信箱里取出来的环节,我个人觉得有点过头了。其实这电影还是有些可圈可点的东西的,比如这家人生活条件不错,留下来还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是仍然选择了离开;比如幼儿园老师和药房药剂师的小动作;而且并没有一味的渲染“新生活的美好”,提到了对自己对他人要承受的代价;送烟盒的环节其实嘲讽了一下所谓“自由世界领导人”美国,宣传工作做得好,但是对于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并不会理会(我倾向于认为这么一个烟盒肯定被人发现了但是因为没价值就没人理)。可惜片源质量不行,而且这几年的电影似乎都是一条流水线生产的,有些套路化了,导致观影体验不佳。

59分钟前
  • Uchiha_Sasuk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