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介绍有俞飞鸿才看,知道俞飞鸿是因为使用兰蔻。
其实不喜欢日本的人、电影、书籍,好多东东。
打三星是因为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小片段打动了我,让我流泪。
惠子的许愿,飞过的鹤……看到介绍有俞飞鸿才看,知道俞飞鸿是因为使用兰蔻。
其实不喜欢日本的人、电影、书籍,好多东东。
打三星是因为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小片段打动了我,让我流泪。
惠子的许愿,飞过的鹤……
回到影片的主旨:女性的成长和心灵救赎之路。
这个出发点很对,只是叙事编排上可能会让观众一头雾水,你本来以为这是一段纯净的跨国恋情,可实际上却在讲母亲与女儿之间纠结的情感关系。
事业成功的服装设计师袁元被梦境干扰,失去灵感,这时突然闯入一个学服装设计的日本女孩惠子,女孩自称是袁元的仰慕者,但结果却是千里寻母的亲生女儿,袁元跟女孩诉说过往,如何放弃家庭寻求自我,女孩和她相处融洽,崇拜有加。
十八年前的选择很难说出对错,人生也很难样样圆满,虽然影片敏感地触摸到现代女性的内心缺角,柔软、独特,带着几分诗意和反省的气质,但一切又都是轻描淡写、清浅飘忽的,甚至是残忍、冰冷的,有点不知所以然的冒仙气却不接地气,就像俞飞鸿在片中的台词一样:“好像被困在半空中,无法飞翔,也无法降落。
故事中的女强人袁元(俞飞鸿 饰)在功成名就之后,午夜梦回,屡屡想起多年前难以释怀的北海道往事。
虽然眼前的生活已然是外人看起来最好的生活了,可谁也不知道常常被奇怪梦境惊醒的袁元内心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的确,生活中不乏很多女强人,表面上风光无限,其实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往往会忆起从前的生活,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事人内心的遗憾和内心的困境也只能自我消化,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自己。
片中的袁元就是看透了这一点,在思虑之后只身前往了北海道,那个20年来在她内心深处都无法忘怀的地方。
但这些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让人们知道了原来人生是可以有选择的,这便足够了。
对我来说,这始终是一部疗伤的电影——在一段追忆之后,俞飞鸿完成了一次成长,填补了成长过程中的一段记忆黑洞。
“过去”该如过去…… 电影舞美摄影融合了中式与日式,传统与现代的画面特质展现得恰到好处。
而来自德国著名音乐人富有张力的配乐,也给电影增色不少。
还有北海道的唯美雪景,更是令人惊艳不已,“每一帧都美到骨子里”,透出浓浓的日本风情和浪漫气息,为导演和幕后团队的用心良苦比心。
愿:票房大买...买
最起码来说,没有粉饰太平已经很好了。
当「如果要抛弃我,当初就不要生下我」成为事实,大家是不是真的过得更好呢。
每个人都有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权利,后不后悔也是他们的权利,决绝得头也不回的同时说两句梦话足够了,「如果那时候我…」这样那样的话语在多年的尘埃落定面前太苍白无力,不如喘口气放过自己罢。
我喜欢俞老师大概有十年了吧,她说她人生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和“9”有关的,从1989到1999到2009到2019。
为写这评论,我今天特地用手机号注册了豆瓣账号。
我的态度是认真的,不管别人看不看得认真或者写不写得认真。
刚看了之前一直还蛮期待的她主演的《在乎你》,但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的作品还是《我爱你 再见》和《爱有来生》。
《在乎你》她只是主演,包括剧本配乐等都不是她所能操控的。
这个在别人吐槽她本人的时候请先考虑下。
我用美式的“三明治”方法来写下自己的感受好了。
先说好的方面。
俞老师的日语是OK的。
我在东京呆过一段时间,也懂基本日语,更一直在看日剧或学日语。
我说的OK,当然是她的发音对于外国人来说已经很好了,毕竟日语不是她母语,也不是她第二外语。
她在那么短时间能做到这个程度,足以说明她的努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语言的能力。
很多人在日本呆了那么多年,照样还不是中式日语。
如果你听过她说英语,你也会意识到她的用词是准确的,包括一些俚语。
当然,俞老师的颜值那就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多超大特写镜头下,你都觉得她很好看,这就不用多解释了。
而且她的表演也是一直在线的,比如和那么多日本演员一起对戏也依然感觉自然。
语言不通情况下,要在适当时间表达适当情绪是和在中文语境下完全不同的难度。
我之前在东京问路,我用英文问日本人,她都不懂我在讲什么,何况你还要对方帮你指清楚路。
你和对方的语言输入输出要自然衔接的难度完全是在一种语境下无法体会的。
还有就是美术摄影很美,的确体现了北海道的皑皑白雪以及日式的Zen美学,即使没有太多色彩,但依然赏心悦目。
现在开始吐槽部分。
总体来说,如果不是俞老师,这电影估计没人看得下去。
从《在乎你》影片整体来说,很多人都在吐槽编剧和剪辑,这个主要还是导演的问题,因为他本身还是主要的编剧。
俞老师曾在一个采访中委婉地吐槽过剧本,因为剧本后来改编到她都想辞演的地步。
所以呢,她作为曾经的《爱有来生》的编剧以及演员不可能不晓得大家吐槽的点。
但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她还是硬着头皮接了。。。
除了这个问题,就是大家说的节奏太慢。
通常来说,比起美剧,日剧小清新电影一般节奏较慢,但《在乎你》的问题在于太慢,慢到了实在是让人失去兴趣往下看。
最后,对于热爱音乐的我来说,还想吐槽配乐。
整整2个多小时的电影,配乐几乎从没中断过,而且大多时候掩盖了真实的情景声音!
怪不得有人直接说相当于看了2个小时的MV。。
拜托,这是爱情或文艺或悬疑电影,不是音乐剧,而且音乐剧也不是要一直不停有背景音乐的。
日本和中国文化里的“留白”在这里完全没有体现。
还有我不喜欢这个爵士乐版的《我只在乎你》。
我喜欢更日系或中式一点的歌曲,比如像日剧《unnatural》里的主题曲《Lemon》,或者是王菲那种更具穿透性的歌曲,而不是爵士这种慵懒的风格。
整个配乐我都不是很喜欢,其实。
但还是要说《在乎你》至少让我再次看到了俞老师在电影里,毕竟她之前拍的一些电视剧或电影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上映。
所以呢,综合评分我还是给了4颗星,主要是给俞老师本人的,而不是《在乎你》这个电影,哈哈。
如果要看她的电影,我觉得《爱有来生》依然值得再看。
我最近重看了下,才意识她在十年前居然拍了一部还蛮“男生”的电影,《爱有来生》其实不少还蛮好看的武打场面的。
《我爱你 再见》是我看过的除了《心动》以外最好的讲述初恋的爱情剧了。
那里面的很多台词都很有启发性,主题曲是她本人唱的,歌词写的也很好。
综合一下,凡是她有操控性的作品,品质都是我喜欢的。
人生真的每一步重大关口的选择都是艰难,有时候按下倒退键,回到那个艰难的痛点徘徊,反复的一再给出自己彼时更多的选择和可能的设想,并不是因为后悔,而是人本身想要事事都求得圆满的求全心理,是人本身的困境带来的问题。
我们大部分人的选择,都不能两全,都会带着一些伤害,要么受委屈伤害自己,要么锐利锋芒伤害别人。
尽管从主观上并不是故意为之,但客观上或多或少我们都曾经做过这样的事。
袁元之所以有这个梦境,就是她曾经为了事业放弃了做母亲的机会,自己母亲的离世,把她再次拉回到了当初放弃掉那个孩子的选择中。
她在梦里又给了自己一种选择,既可以完成当设计师的梦想,又能做母亲,留下那个生命,可最后在梦里她发现这样的选择也做不到完美。
即便她生下了惠子,给了她生命,但也不可能带着孩子独自回国创业,一切从头开始打拼,只能把她留给日本的婆婆照顾抚养,而没有经由自己抚养长大的孩子即便将来与她相认,也只能客气的称呼她一声“袁元小姐”,而她功成名就后想给惠子弥补的一切,惠子也许并不会接受。
这样看来她还是做不好一个母亲,就如梦境中惠子对她说的,还不如不生下她。
袁元曾经因为当初放弃那个孩子,在心里留下了这样一个痛点,她也知道自己隐瞒爱人私自放弃那个孩子是自私,是会给爱的人情感上带来伤害的,但她还是头也不回的做了那样的决定,在当时的处境里,她有一百个那样做的理由支撑她,比如不惜倾家荡产支持她梦想的一直为她付出的母亲在她身上倾注的设计师梦想的心血,比如婆婆对她的事业的不理解,比如日复一日一眼可以望到头的重复静谧的小镇生活,比如强烈地按捺不住的实现自我,做设计师的心愿。
这些因素的驱使下,对于彼时彼境当时的她其实是唯一最符合她本心的选择。
她选择了坚持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也实实在在的因为这种选择给彼时的爱人造成了伤害,但她一直不想面对这个,日子总会过去的,伤痛总会过去的,不去看不去想,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就对了,只要一直不回头这样往前走就对了。
这么多年来,袁元确实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可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近来忽然发现,人对自己做过的不好的事情的记忆比好的要记的更全,更清楚,最近和好友发小会面,想起小时候的争执,不管实际情况当时是谁对谁错,但我仍然会非常清楚的记得自己曾经出口说过的伤害对方的话,那时愤怒的样子和言行。
后来发现这些自己记得特别清楚的事可能别人那里早就过去了,但自己做过的事,是永远会留下痕迹的在内心深处,在记忆里,无法涂改,无法彻底抹掉。
袁元对彼时的爱人撒了一个巨大的谎,自那之后,她就在内心深处带着自己对昔日爱人的伤害在负重前行,她从来没有一刻忘记过她对富哉的伤害,可表面上她永远风平浪静,一直以来她都在靠强大的意念压制着这种歉疚感,用事业上的成就逃避,因为觉得即便再来过一次,她也仍然会这样选择,所以这种歉疚感对她而言其实很无奈。
她既要遵从本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又不想伤害到其他人,照顾到其他人的感受,这种两全于她的处境根本不可能。
而人就是这样,人就喜欢求全,希望万般选择都能不负如来不负卿,袁元也逃不脱,她被这种东西困住了,回到北海道,沉到湖底,她想寻求一种解脱,从那种一直以来困住她的枷锁里挣脱出来。
导演用这样一种外化的仪式感的设计让袁元获得了新生,与留在这里的记忆,过往和情感有个告别,重新面对那些被她一直埋在心底的人和事,对自己一直被压着的歉疚感有个交代。
人总是在很多时候,会设想自己倒退回某一个节点去重新做一次选择,但最终会发现,其实没有哪一种是更好的选择,因为每一个选择又会生出新的岔口,你也不知道下一个选择点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又会不会再生出倒退回去再来一次的想法。
而人性就想要每一次选择都能落得圆满,于是便不断的有人想要回到过去,用时光机或者是梦境。
然后呢?
既然很多选择都实际不会两全,都会造成伤害但又不得不做,那我们就只能与自己和解,宽容自己,原谅彼时彼境无奈的自己,毕竟人生就是这样不得圆满,才总会有对所谓来生和下一世的寄托。
有时候会想是否一代代的人就是这样不断的重复的活,重复的体验,重复的陷入选择的困境,能留下的只有记忆和感受。
另外再刷的时候发现配乐和画面还有故事情绪真的很贴,尤其是袁元回忆自己的母亲,回到儿时住的胡同那段真的想坐在影院一直听下去。
看完片子的都会明白惠子其实是袁元幻想出来的,当年她就已经把孩子打掉了,而这成为了她一直以来被掩埋的心结。
但是就像台词说的,“越是想掩埋,越是证明存在”。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袁元很自私,欺骗富哉没有怀孕,自己偷偷跑回国还把孩子流掉。
但是如果站在当年袁元的立场上想,可能你也会有一丝丝的理解和同情。
年少时去日本留学读设计,家里要供她是很艰难的。
母亲也许正等着她学成归来,望女成凤。
她嫁给了富哉后不但不能开始自己喜欢的设计事业,还要忍受婆婆对她的男尊女卑专注家庭主妇的教育。
加上看到同学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自己却没有自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袁元一开始为了富哉也是默默忍受过的,婆婆不能接受自己的中国文化(不吃她做的中式早餐)和追寻梦想(截了她的包裹和烧掉她的设计稿)其实都没能让她真正下定决心离开。
真正让她选择放弃逃回国内是因为怀孕。
她发现她不想也不能继续这样下去,如果生了孩子,她的下半辈子就真的只能困在那个偏僻的小镇了。
她不甘心,她要放弃一切回去,包括孩子。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选择,她幻想了她另一个选择,那就是把孩子生下来,但结局还是一样,她终究还是会因为很多现实问题而留下孩子自己回到国内。
惠子最后说的那句“既然这样,还不如当初不要生下我”,正是袁元自己内心的想法。
袁元从日本回国后一直努力做设计,中间起起落落,但因自身的实力和搭档的帮助,她最终拥有自己的品牌成为了成功的设计师。
但对富哉和打掉的孩子的愧疚也因为精神支柱母亲的去世、好朋友刘静生子和事业上的瓶颈而彻底爆发出来。
因幻听和幻视出现了她幻想的女儿:惠子。
惠子除了是她幻想出来的女儿外,也是她自己的一个缩影。
她从惠子那里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她不想惠子犯和她一样的错误所以想要用自有的资源培养她、让她多看看世界来改变她因为热恋期而产生的早结婚想法。
很多人可能一开始并没有发现惠子是她想象出来的,但是导演一直都埋有伏笔。
袁元每次都梦到同一个梦,都会说梦话“你去哪儿”。
我理解的是她因为对女儿的愧疚,一直梦到她已经把验孕棒扔进垃圾桶了却又出现在她面前,一直梦到女儿在车站前质问她去哪儿了,是的那次她去把女儿打掉了。
她重复做这个梦就是在变相重复折磨自己,惩罚自己来释放对女儿的愧疚(包括后面沉入水中)。
袁元渴望得到原谅,这促使她第一次出现幻觉:收到已逝母亲的短信。
她把埋在心里的秘密原原本本告诉了母亲,这是她之前不敢当着母亲的面说的。
同样的,她也全部告诉了富哉和她想象出来的惠子。
她渴望得到原谅,特别是惠子的原谅。
可是就像富哉说的,他们可以原谅她,她自己能原谅自己吗?
正因为她一直不能原谅自己,重复的梦、幻想出来的惠子、再回日本等,都是为了自我救赎。
其实婆婆过了这么多年已经释怀了,她一直没有告诉富哉真相,一是怕伤害他,二是她可能意识到自己间接促使了这个悲剧的发生。
她对袁元设计的手套的评价就是对她的认可,最后戴着手套送她走就是已经原谅了她。
富哉一直都是爱着袁元的,为了她不惜和母亲吵架,她离开后也没有再找别人,一直醉心研究袁元外婆酿酒的技术。
“心酒”的心就是变相给袁元表白:他的心一直都在。
他最生气的其实不是因为她把孩子打掉,而是她没有对他坦诚,不肯和他一起面对,而是选择了逃避。
但是因为对袁元的深爱他最终也选择了原谅,他知道,他也要负很大责任,一直以来最不好受的人是袁元,他都没能在她身边。
可是就像袁元说的”我们之间只隔了一片海,却像隔了一辈子”,他们一个要继续在日本经营家族酒窖,一个要回中国继续设计生涯,这辈子都没法相守一生了。
在袁元沉入水中时,她第一次看到了仙鹤,把她从自我惩罚中解救了出来。
惠子最后追着车,喊着妈妈,这也是她第一次喊妈妈,最后那只仙鹤再次飞过,意味着她的惠子原谅了她。
片名《在乎你》这个“你”到底指的谁呢?
其实这不重要,片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乎的那个“你”。
袁元在乎的是惠子,也许最在乎的根本就是她自己,在心结都解开后她还是选择了回国。
如果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她也许还是会那样做。
有心结一定要早点解开,放过自己也是另一种在乎自己的方式。
其实大家都应该在乎自己,如果自己都不在乎自己,那谁还会在乎?
最后说说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幕,两人在拉面馆里面互相用手机开对方的视频给对方看,看的时候真的笑了出来。
那场的台词和表演都很喜欢,这么多年双方真的还是在意彼此,爱着彼此,人虽然不能在一起但是心还是互相牵绊的,这就是”心酒”的名字由来,爱情的味道吧。
“年底我就把女儿接来深圳”“是呀,还是应该把孩子带在身边”“我有一双儿女,但我希望女儿长大后不要太成功”——同事在公司茶水间的闲聊《在乎你》女主角的人生,正是这样一位“太成功的女儿”。
国际一流设计师,留学经历,拥有个人品牌与私家别墅,但膝下无夫无子。
她年轻气盛时,也曾结婚并妊娠,却因婆媳关系,家庭对个人发展的限制而抑郁。
抑郁而愤慨的她,默默做下流产的决定,最终搭上列车回到祖国。
二十年后,功成名就的著名女设计师,袁元,因母亲离世而精神恍惚。
她在自己的艺术展上“看到”一个女孩,这名“女孩”是她的尚未出世的女儿,以幻觉的方式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她向女孩倾诉当年狠心抛弃家儿的缘由。
祈求弥补二十年间的过错,却无济于事,而后女孩消失了。
她却深陷于过去抛弃家庭的痛苦之中。
买上机票,重新回到前夫面前。
多年未见,旧情人有各自的事业与归属,寒暄与离别后,她释怀了。
或许恶梦从此远去,或许睡梦再无呓语。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而这部电影的价值在于,告诉世间的妈妈们,太成功的女儿,各自有各自的活法,各自有各自的追求,母亲不应该在女儿还在探索这个世界时,就对她说不可能。
“为什么希望你女儿长大后不要太成功呀?
”“我觉得这个社会还是男女有别的,女人想成功就要放弃太多,家庭就没有了”“我觉得或许不会,至少我觉得不是所有女人都会这样”本片提供的这样一位故事人物,有事业的欢愉,也有家庭的悲痛。
我认为,所有的人生都是“根据目的地,找路径”,如果达到了自身的追求,就不必管世俗社会的要求,人不能一心二用地活着。
一个人坐在Hilton的餐厅里就着两杯gin and tonic water和一杯白水看完了《在乎你》-2019年我最期待的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
而立之年已过,口腹之欲不减,也是惭愧。
酒很好喝,电影一般。
关于女神的种种俞飞鸿需要靠她的一己之力撑起整部电影,她再也不是《牵手》《喜福会》《爱有来生》里那个从容的俞飞鸿,她表现得很吃力。
而这种吃力是由种种不合理而来的吗?
电影开头其实很不错,袁元刚刚失去了母亲,俞飞鸿的表现极其到位。
她回忆起母亲时那种随时过境迁,却依然隐痛的眼神,让我想起《东方快车谋杀案》里Kenneth Branagh说 “there was someone once.”后那个经典的表情,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那个眼神,所谓“怅惘”,不过如斯。
有一些痛,会过去,比如失恋,再爱一个人,也会淡的;但有些痛,一旦发生,就会伴随一生,每当想起,痛感都是新鲜的,时间越久就越痛,比如失去母亲,比如失去孩子。
对俞飞鸿的身份定位拿捏很准确。
比如俞飞鸿工作完去一家酒店的餐厅就餐,waiter很自然端上茶说:“今天来晚了。
您的茶。
”不知道是不是致敬《爱有来生》里那句:“茶凉了。
我再去给你续上吧。
”一看就是常客了。
一些35到45岁的所谓单身成功女性就是这样的。
每天只去固定的几家餐厅就餐,环境要安静,饮品的质量比菜品重要,通常吃鱼和起司沙拉,每周吃一次红肉,40岁以后尝试吃纯素。
还有,她们有固定的生意伙伴,朋友,和性伴侣,每天生命里来来往往人物众多,但是独处空间广大。
每周去三次健身房,体重长年维持在100斤,内心坚硬,处事身段却柔软,早就从一个艺术家,文人,或者学生变成了一个生意人。
这些,在电影前半个小时里,俞飞鸿统统表现到位。
她的访谈桥段,她都不需要去“演”,真实还原《十三邀》里的实情实景就好了。
虽然用两个爱马仕来撑场面略显没必要。
她应该多用自己品牌的配饰。
Keiko出场后画面依然甜美而平静。
人,在生命中的很多时候,是靠幻想活着的。
小时候幻想身边有一个朋友,长大了幻想身边有一个帅到爆炸却又爱你至死的男人,老了要幻想什么我还不知道。
臆想症不是一种病,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人太清醒,会死。
在臆想里,人们构建的种种细节和台词,往往比现实生活还要生动,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戏剧,而戏剧是那样的打动人。
电影垮下来是从袁元离开北京,来到北海道开始的,按说这是影片进入“揭秘”的高潮部分,就像《爱有来生》里最后女主望向镜子中自己一身嫁衣,哽咽凝泣的样子,前世今生种种,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应该是非常摄人心魄的。
但是《在乎你》糊掉了。
到日本有错吗?
没有。
因为日本的环境太特殊了,它是能把“失去”诠释得刻骨铭心的地方。
2014年11月初,我突然失恋后第二天独自到日本旅行,北海道的树叶已经红了,京都却还可以穿裙子。
从三十三间堂出来是下午5点,天开始下小雨,我不认识回民宿的路,不会坐公交,打不到车,我就在一天中最喧嚣的时候,一个人走在京都的雨里,到一个上坡的十字路口,我看着周围,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叫做天大地大里的孤独,失去生命中第一个深爱的男人的痛排山倒海一样向我涌过来,我眼睛看到的颜色,是我无数次在日本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打了柔光一样的色彩,我真的相信那不是一种技巧,那是真实的存在。
之后去北海道,从小樽去登别,到了登别是刮着台风的夜里10点,在暴风骤雨里等了半个小时冲上去镇上的公交车,车上坐着4个看起来一共240岁,身高都不到1米5的老人,笑得和蔼,尝试和我交流,失败告终。
到了镇上,我下车,司机拿了一把伞追上我用生硬的英文说:“保护自己,下次不要再这样了。
”这不是电影,这是真实的日本。
所以导演把女主的自我救赎安排在北海道是很合适的。
但是当女主见到前夫的一刹那,我有一种“一杯绿茶已经为你准备好”的感觉。
女主在前夫错愕深情的注视中,依然平静款款而笑,仿佛是蓄意回来宣示我就是可以对你招之则来挥之即去,谁让你爱我一样。
这不是绿茶是什么?
两人吃饭时,大泽隆夫笑得无比自然,而女神只是在做表情,尽力让自己的“笑”不显露出自己的皱纹,透过厚厚的粉,这一点也依然很难达到,不如放肆的笑起来就好了。
送给婆婆自己设计的手套也显得极其不礼貌。
婆婆其实是自己追求的反对者,是造成自己所谓成功的歪打正着的因素,像一个胜利者一样送出的拜礼看起来像一种炫耀。
婆婆拿着儿媳妇验孕棒的镜头略让人不适。
女主下水的一场戏本应直击人心扉,却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是在泳池里拍的。
没人能在北海道冬季的水里表现的那样平静,那种受到极度刺激后的战栗女神没有表现出来。
而且女神穿着棉毛裤在水下的各种pose,时而舒展,时而如胎儿般蜷缩,恕我直言,一概不美。
另外,沙扬娜拉已说,成人礼场景只能显得多余,让电影拖沓冗长。
任何一部电影,说完再见,就应再见,不必狗尾续貂。
因此电影没有很好,也没有很不好,就是一般,可是俞飞鸿不应该是一般的。
哪有大龄单身(假)文艺女青年不喜欢俞飞鸿的?
为什么喜欢俞飞鸿?
因为女人们或许永远都不能成为林青霞和张曼玉,因为没有那个颜和命,但是如果你愿意,那么可以活成俞飞鸿。
其实俞飞鸿并不高冷,她只是带着一种性冷淡风,倔强而通透。
从她身上很多女人会明白:快乐是你自己觉得自己快乐,与他人无关,与金钱无关,与爱情无关,与任何除你之外的事情都无关。
多年以来俞飞鸿身上只有四种颜色:黑、白、灰、红。
最惊艳的是她客串的两场戏,一场是《爱出色》中一条小黑裙和陈冲短且平静的对话。
另一场是《过年好》里黑大衣红围巾夹着烟问闫妮要钱时说:“我是专栏作家,不是网络作家。
”真的很飒。
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她身上岁月忽然有情。
还有《太平轮》里的顾太太,戏很少,却像为她量身定制的。
内心欲海翻涛,表面克制隐忍。
要说最喜欢,还是《千年敬祈》里的Yilan,她自己也说Yilan最像她本人,寡淡中让人过目不忘的美。
《在乎你》并没有把俞飞鸿演的这个女人琢磨透。
人生就是不停选择,在选择中获得和失去。
选择了自由,失去了家庭;选择了才华,失去了爱情;选择了独立,失去了牵绊;选择了失去,失去了经历。
但是相信袁元的妈妈一定和她说过:when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你一定会后悔,后悔你失去的,因为你获得的,并不是你想象的。
女人怎能坚硬如斯?
电影或许给了袁元一个选择的机会,电影开头她从洗手间出来,拿着验孕棒一样的东西,想来是她怀了雷明的孩子吧。
就是因为这样,她才对放弃的女儿充满更清晰的愧疚。
如果是这样,那电影还值多一星。
亦舒在她的短篇里表达流产一次再不配做母亲,但是依然希望人生不必如此苛刻。
P. S,从日本回来半年后我们复合,两年后再分手,又赶上我去日本,发现三十三间堂离原来的民宿并不远。
而我为什么喜欢gin and tonic,只有我自己知道。
关于选择的结果至于给两星是不是太苛刻,也不是没纠结。
但是回头再看看La La Land,我觉得如果它值4星,那么《在乎你》是两星定位没有什么不妥。
La La Land这种电影,你说它好也好,坏也罢,你有没有因为某个场景忽然想起某个人?
你有没有坐在影院里不住哭泣?
你有没有想过进到电影里告诉女主她会失去什么的冲动?
我有。
最后一段突然出现的,最一开始看起来突兀,然后催人泪下的,并不存在的录像带,用一种特别粗暴的手段告诉了女主她失去了什么,可是电影也交代得非常清楚,她现实中获得了什么。
告诉观众你们不必痛惜,让她再选一次,结果不会变的,让你们每个人再选一次,结果也不会变的。
La La Land和《在乎你》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用了大片笔墨渲染了年轻时爱情的美好,而《在乎你》只想让观众体会堕胎的痛苦,这个目的通过在日本短短的男女主共处是达不到的,只能显得女主矫情,不懂得珍惜获得的,总想着失去的。
另外对于年轻时的富哉和袁元的感情描述太零碎,更像告诉观众恋爱、结婚、怀孕是个错误,既然是个错误,纠正了错误的女主又何必这么纠结呢?
电影想传达的情感,我懂了,但是没有体会。
最后,《我只在乎你》这首歌真的和电影没有半点关系啊。
电影可以叫《在乎你》并且和《我只在乎你》没有半点关系,何必硬拗呢?
关于男人宽容不等于男人窝囊这个社会对女人和男人一样苛刻,女性从19世纪末开始找寻自己,到现在都处于觉醒阶段,变得更迷茫更复杂更艰难。
在这个过程中,男人们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
明明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却又不敢承认这种强势。
敏感一些会被说成小心眼儿,自由一些就是不负责任,踏实的没情趣,有情趣的一定花,结了婚就油腻,不结婚就是妈宝,比女方强大是大男子主义直男癌,比女方稍内敛就不配活着了,要活得精致还不能娘,有男子汉气概还得兼具绅士风度,加上科学知识普及了之后生男生女生或不生都是男的背锅。
小时候我特郁闷为什么我不是个男生,这样就可以不来大姨妈,轻松跑完1000米,长大了我觉得当个女的真他妈好。
这部电影也是,只问看到这篇影评的男生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前妻年轻的时候为了自己自私的理想,选择抛弃你,不告而别,并且剥夺了你这一生有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做父亲的机会,多年后再见,你会原谅她,拥抱她,甚至依旧爱她吗?
诚然人是贱的,但是也有底线。
这部电影如果让富哉从始至终都选择不原谅袁元,而袁元人这种情况依然最终选择让往事过去,原谅自己,接受事实,那么这电影可以多得两星。
为了烘托富哉的宽容大度和人性中并不存在的伟大,让男人如此“窝囊得”原谅,实在不能理解。
前段时间,和同学一起,在百丽宫影城,观赏了上海路演点映场《在乎你》,放映过后,导演和演员们也来到现场,和观众们做了简短交流。
《在乎你》主要讲述了中国留学生袁元在日本留学,与日籍恋人从相爱到结婚,在面临不同选择时不断成长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尤其是作为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如何取舍,是牺牲家人成全自我,还是牺牲个性维护家庭。
电影《在乎你》由香港新晋导演毕国智执导,是俞飞鸿以女主身份出现在荧幕的回归之作,俞飞鸿饰演中年袁元再合适不过,孑然一身,优雅从容,事业有成,与角色浑然一体。
演员阵容还有实力派演员大泽隆夫、木下彩音、前田公辉和卢洋洋等。
另外,德国著名音乐人Andre Matthias为电影配乐,舒缓清脆,与北海道的美景融为一体;歌手马吟吟为本片献唱了主题曲《我只在乎你》。
01 在家庭与事业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
北海道的皑皑白雪,纯净而迷人。
影片主角袁元与富哉,在这里相爱,也在这里迷失。
袁元出生在北京胡同里的一户普通家庭,从小看母亲用客人剩下的布料为自己剪裁衣服,再加上《上海服装》杂志潜移默化的影响,袁元长大后选择去日本学习服装设计。
在背井离乡的留学生涯中,孤独落寞始终萦绕在袁元心头,直到遇到日本青年森岛富哉,两人相知相爱相守,甜蜜而美好,毕业后,喜结连理。
富哉的父亲病故,富哉带着袁元来到了北海道小镇,接管了家族酒坊,立志要振兴酿酒产业。
顺理成章地,袁元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与严厉苛刻的婆婆朝夕相处。
在中日传统文化差异下,婆媳关系日趋紧张。
婆婆希望媳妇能够安分守己,做一名合格的贤内助;但袁元沦陷于家庭生活得不到肯定,辗转于婆媳关系得不到支援,在异地他乡感受不到一丝温情。
直到在一本服装杂志上,袁元看到昔日的同学功成名就,内心的自我意识萌动了,开始重拾服装设计之路,在好友的鼓励下,设计稿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但是,在寄送稿件时被婆婆发现了,并将其付之一炬。
袁元看到被烧毁的残片,伤心欲绝。
与此同时,袁元发现自己怀孕了,是生,还是不生,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如果说,大学毕业就结婚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么,事业未成就生下孩子是否是错上加错?
02 越是掩埋,越是神圣电影就此展开了双重叙事法,描绘了成功设计师袁元,镇定优雅背后的心理创伤。
在第一重叙事里,袁元生下了孩子,但是却抛弃了她,独自一人回国打拼,成为一名知名设计师。
在一次新品发布会上,一位日本女大学生惠子的来访,打破了袁元平静的生活,紧锁的心结一点点打开,挣扎的梦魇却不曾停歇。
冥冥之中,袁元知道惠子是自己的孩子,在惠子吐露实情后,说道“我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惠子也知道袁元是自己的母亲,但却只叫她“袁元小姐”。
母女相见格外亲,但惠子始终无法理解母亲的决定,在毕业后是否与男友结婚的问题上,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袁元试图从过来人的角度劝导女儿慎重考虑,女儿却直捅母亲心窝谴责她抛夫弃子的事实。
惠子希望父母参加自己的成人礼,最后却不辞而别。
为此,袁元重回北海道小镇。
再次见到惠子时,惠子脸色大变,指责袁元:“既然你会抛下我,为什么还要生下我?
”。
故事讲到这儿,开始切入到第二重叙事,原来惠子只是黄粱一梦,是堕胎后反复出现的梦魇,是袁元内心不可言说的伤。
袁元为了追求事业,放弃了家庭和孩子,成全了自己,却不能原谅自己。
重回北海道,是为了自我救赎。
生而不养,带给孩子难以泯灭的伤;不生不养,留给自己不能原谅的悔。
03 愿再见,不负初见袁元回到北海道,随着参观团一起,与初恋情人邂逅于酒坊,四目相对时似有一股暖流,富哉从青年变成了大叔,不变的是对袁元炽烈的感情,如清酒般醇厚。
两人在一家面馆互诉衷肠,分享手机里收藏着的对方的演讲视频,袁元感慨:“我们只是隔了一条海,却像隔了一辈子”。
当富哉得知袁元怀孕后流产的事情后,懊恼又悲愤:“你还有多少事情瞒着我?
”,爱恨交加的富哉丢下袁元,开车在雪地里狂飙,“即便我们选择了原谅,你能原谅你自己吗?
”。
悲痛到极点的袁元,一步步的走进湖里,沉溺其中,当我们以为会有英雄来救美时,一只仙鹤从天而降,似是惠子的在天之灵,与袁元达成了和解。
这时,富哉走了过来。
其实,婆婆早就知道她堕胎的事情,却一直守着这个秘密,这让袁元很感动,离开的时候,婆婆带着袁元送的手套,出来送行。
最后,袁元参加了成人礼,只是没有看到惠子。
当返程火车徐徐前行时,惠子的影像却跟着跑出来,口中似乎喊着妈妈,而仙鹤则在空中自由翱翔。
当影片接近尾声,我们却疑窦丛生。
《在乎你》中在乎的对象,到底是谁。
是自己,是孩子,还是爱人。
如果是自己,为何人到中年,过去的爱人和孩子却还是念念不忘;如果是家庭,倘若再回到过去,是否还会这样抉择?
《在乎你》备受诟病之处,在于文本的薄弱性,只有粗陋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逻辑链条。
作为中日合拍的爱情片,没有凸显中日文化冲突,核心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留给观众的却是无尽的想象空间。
导演在价值观方面,似乎也没有很坚定的立场,既支持女性追求自我,又让她陷于愧疚和柔弱之中不能自拔。
家庭和事业之间,为什么不能是双赢呢?
婆婆和媳妇之间,为什么一定要对立呢?
如果夫妻间是真爱,为什么不能有一方妥协,或者一点点主动呢?
何必远隔重洋,老死不相往来呢?
我的公众号
学生级匠气
大烂片儿 导演拍广告的吧
我想我能理解到此
静静流淌静静流淌静静流淌。感觉整个人被治愈了。很奇怪会有这么治愈的感觉。镜头 画面 声音 都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我是复读机怎样。 啊心碎了。喜欢到心碎。这是我近年看过最喜欢的文艺片啊!!!!但,怎么这么低评分啊!这好奇怪啊!!!!!
电影一开始就让我感受到满满的伪日系风,人物镜头和空镜头很难不让人想到《情书》🙃而且有些台词和配乐也未免太尬了。。。奔着俞飞鸿看的,可有些地方感觉演的也挺尬的。。。题材主题很好,但拍出来就感觉整个一高仿意识流的尬片(当然又让我落泪的一个点,但我忘了是在哪了😂)
这片别名叫《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能看到的主旨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大时代下女性家庭与职场之间的艰难抉择,女强人内心戏中的坚强与脆弱,我比较倾向的是跨国婚姻的激爱与隔阂。在恋爱的激情中,义无反顾的结合,却并未预料现实和梦幻似幸福其间的相悖。我也在梦醒后忽然想到若有一天我的父母想和日本旦那交流时沟通不来瞬间悲伤,这也大概就是电影中两国演员鸡同鸭讲的违和,说不定...就是刻意的一种设置?
美术和摄影很日式 光打得好滤镜调得好 俞飞鸿日语发音不错 大泽隆夫中规中矩 傻逼片方和宣发翻译配备都不到位还搞什么中日合作 也不怪几场映后见面两位主演都不太营业
不想让女主带走女儿也就是婆婆的孙女,所以才。。。结局有点迷了
原来是一场梦啊……
從佈景、題材到表演、攝像都是一流。也許最終女主男主和男主母親在北海道的相擁是救贖,而惠子是黃粱一夢,只是構想,是美好卻永存的虛幻。惠子存不存在不是關鍵,就像《燃燒》全鐘淑飾演的惠美存不存在一樣,沒有結論,眾說紛紜就好。
故事很俗套且狗血,北海道真的好美阿
节奏太慢,好在捞鱼的颜能撑
十分佩服跟着路演场看了五遍的粉丝团成员们,这么臭的裹脚布都受得下来。
为同款大衣加星
全靠女神的颜在撑。
如果我们把如何科学避孕写进九年义务教育,那么我将省下多少看无病呻吟鬼片的时光。女神每一部片子都是那么徒有其表的空洞无物,我简直要怀疑她是不是本人也是这样了。
男主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太好看了……
看完之后,有2个感受:女神真好看,雪景真美!1个疑问:这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电影啊,剧情,爱情,还是悬疑?这不是我期待的文艺片....
可以理解袁元与自我和解的历程,但是整体上感觉太拖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