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式上放了宣传片和剪辑的花絮,还有采访的许许多多北漂人士的讲话,每句话都满含真诚,令人不得不动容。
当时在心中一直祝福这是一部好电影,可以取得票房上的成功。
但看完电影后,真的只能说,如果不是宣传片中那些北漂人士那么真诚动人的话语,我只会给一颗星。
想拍一部描述北漂族生活的电影,这个想法很好,也很得人心。
导演也足够的真诚。
但一部电影光有情感是不够的,还要理智的控制。
故事的主线,是一个剧照师对女儿撒谎说自己是个大导演,结果女儿突然来到北京,剧照师为了不露馅而四处找人帮忙。
明明是一个非常明确简单的故事,只要在剧照师找人帮忙的过程中加入北漂的心酸和不易,这个故事其实就成了。
但导演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片中似乎一个劲的在表现北漂族的种种心酸和窘境,甚至动不动就有长达五分钟的闪回。
而剧照师为了女儿找人帮忙这件事反而被推倒了展现心酸之后了。
作为一部故事片,只可能是用故事来表达自己,把自己想发达的东西放入故事之中,而永远不可能把自我表达放在故事之前。
到2012年底北京已拥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其中将近一半为外来人口,他们在这个城市寻梦、造梦,拼搏着,有失败也有成功,凭着个人的努力不断试图拉近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他们是北漂者,他们原本不属于这个城市,却又跟这个城市紧密相连,难分难割。
即将上映的电影《北漂鱼》,通过对几个北漂人漂在北京生活的追踪和放大,在嬉笑眼泪中完成千万北漂人对曾经艰辛生活的集体回忆。
剧中导演并没有将“北漂”概念化、笼统化,而是以40岁北漂寻梦人余小宝(姜峰饰)毅然离开家乡来到北京闯荡作为起始点,通过女儿突然要来北京看已自成自己是著名导演的余小宝为矛盾焦点,余小宝寻求身边北漂朋友的帮助,如何有惊无险的完成女儿看爸爸拍电影心愿,成为故事的核心,电影从这里徐徐展开的是诸多北漂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有情感纠葛,有喜怒哀乐。
电影笑点密集却又毫不刻意,余小宝追债时跑坏了鞋,帮人看地摊时被城管抓,卖明星照时和娱记动手,看似是趣味十足的各色笑料,真正尝过漂泊苦楚的北漂人泪腺定然会被触动。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余小宝坐在狭小的合租屋里梦想着导演梦实现时的喜悦,被现实中房东催逼着讨要为数不多的房租而击的粉碎。
在他身边同样为着理想而饱受现实摧残的北漂族大有人在,他们住地下室,吃最便宜盒饭,期望某一日能跃过龙门,所有的疲惫和艰辛落在身上,无处诉说,只有坚持。
细节永远是故事的生命线,本片许多细节都细腻真实又感人心怀,导演必是对此下足了功夫,在此不详述,观众且可在观影中细致体味。
诸多配角的北漂轨迹用黑白片段闪回的手法,简洁明了的道出人物之间关系及相识的缘由,角色们所有摊开的生活经历,会有更多后继者不断重复,像鱼一样密集的北漂人都在找属于自己的龙门。
多少人曾站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里困惑,城市很大,大到让人迷路,城市很小,小到无处安家。
无疑余小宝的质朴、纯真、善良又执着不屈感动了戏里戏外的很多人,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情味和良好品质给这部原本话题沉重的电影带来了更多色彩。
窃以为本片也以质朴写实风格见长,见惯华丽花哨,这反而更使人沉寂回味。
很多北漂人选择了北漂这条路,坚持是主动力,就算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就算路途艰辛前路未明,仍一步步从现实跨向梦想,当曾经在地下通道里唱歌的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走入大众视野,发生在他们的不是传奇,是漫长坚持之后的梦想成真。
对于北漂的你我来说,现实距离梦想究竟有多远,《北漂鱼》并未也无法给出答案,它给的是淡淡又暖暖的力量,给的是一束柔光,表达的是一种理念:北京就在这里,舞台就在这里,梦想在手心,现实在脚下!
以电影圈小人物为题材的喜剧,都绕不开《喜剧之王》,卑微的现实与虔诚的梦想两相碰撞,总是让人笑中带泪,《北漂鱼》又是如此,而且更卑微,更现实,也不再奢望所谓的追求和艺术,而是用哈哈镜式的夸张、变形的喜剧手法,演绎实实在在的北漂人生,并以此激励出一份默默向上游的生存信念。
《北漂鱼》展现的是主创团队最熟悉的一群人,主要人物大部分都是曾经在北影厂门口执着寻梦,一天为二三十块钱和一盒盒饭而奋斗的群演,他们的生活简单、贫困但并不乏味。
剧照师余小宝的女儿不请自来,和同学登上北京的火车上,一群北漂伙伴为了把“爸爸是导演”这个美丽的谎言维护下去,开始振作被现实摧残得所剩无几的斗志,竭尽所能只为维护一个北漂伙伴的尊严。
故事情节紧凑,一点一滴都真实可信,那些看似荒诞的细节,释放出的都是真情实感,那些坎坷人生中从无可奈何到奋力一搏的坚韧气质触人心灵,因此,即便全片几乎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明星,没有任何华丽的包装和营销,仍然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尽管全片满是北漂人的辛酸泪,但《北漂鱼》对影视圈的展示是善意且温暖的,片中的北漂们从未在现实的诱惑中丧失人性,包括财势强大对女演员图谋不轨的古董、拖欠酬金无耻赖帐的贾制片人,正处于离婚危机的孟导,虚荣拜金的当红明星范菲菲,曾经骗群演当苦力的群头老六,以及由穷大学生变成狠心白领的基金推销员,一心想挖丑闻出名的摄影记者,这些人物都有曾经底层打拼的经历,都有善良的本性,当影片用各种夸张和戏谑揭开他们的柔软的内心世界,银幕上暖意弥漫。
作为一部喜剧片,《北漂鱼》的喜剧桥段设计很见功底,每一个段子,每一个包袱都能和主题融为一体,这些从生存困境,行业怪象中提取的笑料都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让影片由始至终保持着生活的质感。
有句口号喊得好:革命分工不分贵贱,一个相声说得更好:画家和扫大街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
不过都只是说得好,在现实中,人和人绝不一样,有些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起跑线上就赢了,还有些人含着吐坷垃出生,操劳一生也是两手空空,钱和势这两种事物,把这世上的人清晰的划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
不能否认能力、态度和机遇可以改变或决定一个人的“层分”,但那或许是另一种不切实际的口号,一天是北漂,半辈子都是北漂,身在底层的艰辛和温馨都永萦绕半生的记忆。
《北漂鱼》把镜头投向北京几百上千万北漂的生存境态,放大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品尝身为北漂的酸甜苦辣、人生悲喜剧,这样的创作,就像扎根于泥土一样,就着接不完的地气儿,迟早会喷发出蓬勃的活力。
6月18日在标放看的首映。
首映式搞得热热闹闹,又是武龙又是跃龙门的。
导演的片前阐述也颇有诚意。
但有诚意并不代表这就是好片子——一部落魄北漂青年要骗她的女儿自己的导演的故事本身是挺好的,但故事从始至终都没怎么表现骗女儿的过程。
而是把大量的笔墨分散在六七个配角身上。
而导演又试图让每个人的前史都讲清楚,不时就运用闪回、慢动作、变调色这样的技法来抽取配角们的前史,这让人分不清故事的主次。
每一场戏都拍得不错,但场与场之间的联系则实在是太弱了。
于是观众只看到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在瞎忙活,主角自身在整个片子里根本就没起什么作用,全是他的朋友作为外部力量推动故事的前进。
甚至到最后主角找不到女儿,居然也啥事情没干,就被那女的拉上车直接拉走了。
而前面苦苦营造的骗小女孩的坏人瞬间又变成了老好人,顿时失去了戏剧张力。
至于笑料方面则更是乏善可陈了。
这种沉重的话题要配上合适的喜剧元素确实不太容易。
但导演营造的笑点还停留在上世纪的闹剧的水平,让人踩遥控车滑到,骑自行车掉进下水道,拍戏掉进水里这种所谓的疼痛喜剧元素通篇都是。
这让片子沉重不起来,又轻松不出去。
而片尾更是全面崩坏的节奏。
导演剪到最后估计是兴奋了,忘记了他要讲的是一个爸爸要伪装自己是导演的故事,最后大伙儿来到片场——然后就一块吃饭了——说好的拍戏没了影。
然后突然又插入了一个跟剧情毫无关系的长镜头,斯坦尼康倒是玩得很溜,充满了恶搞的成分,可这种氛围和前面辛苦营造的感觉完全不搭,让人不明所以。
估计是现场突发奇想想拍的,然后又不舍得剪,就给剪辑进去了。
可另一方面片子又用两个镜头告诉观众,小女孩已经在一张纸上知道了爸爸不是导演的秘密,然后小女孩在火车上若有所思。
可小女孩知道爸爸的秘密这是剧作上一个很关键的点啊,怎么能在片尾区区用两个镜头就交代过去了呢?
既然女孩都知道了,那前面九十分钟大家辛辛苦苦营造的东西不都是白费了么?
到底女孩是知道了但是原谅她爸爸了呢?
还是会觉得很失望呢?
导演通通都没有交代。
最后一组琐碎的镜头让人看着很迷糊,拍得像恶搞花絮,但又作为 正片的结尾出现,这让片子看起来没有结尾。
全片倒是最后出片尾字幕时旁边那些真实的北漂最为感动我,毕竟那是真实的我们身边的人,而不是生编硬造的故事。
引:“北漂有鱼,其名小宝。
小宝之大,不过破剧照师也。
化而为名鸟,其名为导演。
导演之背,不知其几万斤也;怒而飞,其翼若趴地之虫。
是名鸟也,海运则徙于京城。
京城者,北漂也。
”《北漂鱼》者,北漂人的故事也。
影片讲述一个在京城剧组底层混得穷困潦倒的剧照师,只能靠谎称经当上导演来安慰远在家乡的女儿,谁想女儿带着同学突然杀到北京欲睹导演风采,为圆这个弥天大谎,男主人公穷其所能调动各方资源,结果整出各种哭笑不得的闹剧。
然影片故事的重心并不在父亲如何哄骗孩子上,而在于圆谎的过程中一一展露的各色北漂辛酸史。
与彰显“成功学”的《中国合伙人》比,《北漂鱼》几乎是“失败学”的经典。
片中除了姜峰饰演的剧照师余小宝穷困潦倒,尼玛颂宋饰演的三流小演员、林子聪饰演的抠门星生活制片、戚云鹏饰演的邪门群头老六、还有沦为猩猩保姆的前戏剧团台柱子等,无不是漂在北京,混在剧组的底层人。
他们或抱着摇曳的理想来到京都,或抱着王宝强二世的白日梦混迹影视圈,打拼多年,依旧离成功十万八千里。
甚至一如邪门的群头老六,以隐蔽拍摄为名,靠忽悠群众演员到工地搬砖头来讨口饭吃。
他们加在一起,就是不折不扣的北漂“失败学”案例集锦。
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中国合伙人》那样扬眉吐气的人生,而无视踩在他们脚下的莹莹众生。
“成功学”固然好,但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的金字塔尖底下,谁又会在乎那些默默无闻的砖瓦。
时值又一季高考完毕,孩子们趋之若鹜地向精英的渡口泅渡,以至于不折手段,作弊不成反殴打监考官。
我们在交口作乱者时,又有多少人叩问这罪恶的根源?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只有一根筋,都奔着成功的精英分子而去,殊不知如果没有更多庸碌无为的存在,又何来精英?
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资源都奔着精英而去,留下高考路上尸横遍野,无人问津。
一个有人文关怀的世界,应该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权衡社会的天枰,而不是倾其所有为那么些个精英服务。
精英固然好,但非精英人群才是社会的大多数,如果不顾及这些社会的大多数,社会的天平失衡,那么社会的大厦必然倾斜。
梦想是摇曳的,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了《北漂鱼》中“各阶层”。
他们中的少数,一如赞助商,北漂成了老板,骨子里依泛着土腥味;一如大明星范菲菲,人前人后两层皮,疲倦时总流露出山妹子的本性。
他们算是北漂族中的突围军,但离《中国合伙人》式的“成功”尚还遥远。
他们中的一小撮,如剧照师余小宝、三流明星李晶晶和生活制片力哥,都成为塔基的垫脚石。
他们精疲力尽,迷失在都市丛林。
他们中还有更卑微的存在,比如余小宝的二房东,不仅经营各种情趣用品,还要接客营生;比如娱记大鹏,为了八卦照片不择手段,基本的人格尊严都丧尽;再比如贾主任,和老六一样过度透支信用,沦为大伙口中的“假”主任;还有前边提及的群头老六,他们被生活挤压成了畸形儿,沦为北漂族中的“人渣层”。
《北漂鱼》由余治林执导,看得出影片倾注了创作团队一番心血,也能体会到这些心血皆来自他们的青春奋斗史,是这些人用他们埋葬在京城雾霾中的梦想浇筑的,创作诚意甚至超越了大多数商业大片。
但是,电影艺术与北漂梦想一样残酷,并不是诚意到了就一定能拍出佳作,《北漂鱼》在构架故事和表现手法上均稍显稚嫩。
《北漂鱼》最出色的是它的几款海报,其诉求、定位、风格和喜感俱佳,在国产小片海报中属上乘设计。
【完】
北漂五年,冲着题目进的电影院一颗星给结尾冒出来的北漂采访,那个真的有打动我。。。
一颗星给说“我妈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小胖妞,每次看见她我就想乐。。。
不知道那孩子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那表情一颗星给“旭日阳刚”中的王旭演唱的主题曲。。。
电影,怎么说呢,还成,没有想象中好,闪回闪得我脖子都快断了。。
但也能感觉出导演的用心和诚意。
《屌丝男士》里的大鹏在里面挺逗得还有那个余小妮是不是就是《温州一家人》里面的小姑娘啊?
结尾忽然发现女一号居然叫尼玛颂宋。。。
乐死我了,查了下才知道人家是藏族人我也不经常进电影院,看了题目想着这些年的打拼才进去的,本来想好好大笑一场,“笑”果一般,最后的采访有哭点。。。
不过,我的确想多看到这样的一些题材。
现在不是古装就是警匪,还是希望有人关注现实的题材。
拍出好故事。
很多人为了电影梦来到北京,因为这里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集散地,最大或者最小的电影公司几乎都集中在北京,想拍电影,北京基本就是不二之选。
但拍电影和当导演的梦想可能每个影迷都怀揣着,只是谁能最后鲤鱼跳龙门,抑或是有几人能实现这个遥远梦想,现实给予了最为残酷的答案。
即便是现实残酷,但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不停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北漂鱼》就展现了一群草根电影的北漂生活,有喜有悲,有笑有泪。
喜剧片《北漂鱼》由余治林执导,这是他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他的导演处女作是《炫舞天鹅》,同样是一部带有励志色彩的故事片。
但《炫舞天鹅》是拍摄别人的生活经历,《北漂鱼》中的点滴喜怒哀乐显然是来自于余治林导演的切身体会,不能说片中人物余小宝就是导演本人,但可以看出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注入了很丰富的情感,所以余小宝这个角色才能打动观众。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漂在北京的电影人余小宝(姜峰饰)始终一事无成,但是他对老家的妻子女儿说自己已经是电影导演了,影片中,余小宝在电话这头凄凉务必,电话那头的女儿却听得暖洋洋的,为了梦想,余小宝只能编织一个个善意的谎言不让家里担忧。
可以,谎言总有面对残酷现实的一天,女儿来北京了,要看看余小宝怎么拍电影,为了把这个谎话圆的美满,余小宝不得不请来一个草台班子,为女儿和自己实现一下导演梦想。
《北漂鱼》将镜头对准的是一群人,这是一幅在北京生活打拼的草根电影人,他们为了梦想在默默奋斗,为了一个微小的角色而努力着,他们的生活也许看不到未来,也许他们有自己梦想的未来,只是现在一时找不到未来前进的方向。
生活就是漂着,谁也说不好能坚持多久,这种漂泊的状态不仅仅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等中国的大都市中,漂泊的人何止千万?
余治林导演的这部影片是以小见大,从一个人和一个群体来折射出当代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虽然社会经济高速发达,大都市里也建起了入云的大厦,可是很多人的离梦想却越来越遥远。
梦想是很虚的事情,对于自己而言,梦想是无比珍贵的;对于他人而言,你的梦想不过是笑谈。
片中的余小宝在外人眼中看来像是个傻子,但是成就梦想的人,在成功之前有多少不被人误解呢?
坚持游下去,就总会有理想的出口。
《北漂鱼》是献给所有电影人的作品,尤其是怀揣电影梦的年轻人,这部电影会激励大家继续坚持下去。
《北漂鱼》:那是北漂族都有过的梦想文、言成 近年来,随着“北漂”一词日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诸如大热的《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许多影视剧也将目标锁定这一群体,将许多怀揣着各种梦想离开故土来到北京创业生活的男男女女们的酸甜苦辣的奋斗故事,通过电影这个载体展现出来,引发各种关注。
毫无疑问,草根疯狂喜剧电影《北漂鱼》所展现出的北漂故事显然更加现实而本质,因为展现的是一个为了追去电影梦想而来京奋斗的故事。
片中,男主角余小宝是一个相对大龄的北漂青年,为了实现电影梦想,为了隐瞒了自己拮据苦闷的生活现状,他在老家的女儿面前谎称自己已经做了导演。
当女儿坐北上的火车来看望传说中的“导演爸爸”事,为了不在女儿面前露馅,一段猝不及防、啼笑皆非又温情感人的“圆梦”故事就此展开。
而帮助他圆梦的正是同为北漂一族的苦逼朋友们,他们中有穷困潦倒的制片人、龙套小演员、不知名摄影等等,感同身受的他们不计一切代价组成一个“剧组”,只为在女儿面前拍摄一场余小宝导演的电影。
电影《北漂鱼》的故事与主题都相对简单,没有太多的故弄玄虚,矫揉造作,而是直达现象本质,所以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在通过描写小人物奋斗、追梦、漂泊的过程中,摈弃了许多彰显正能量电影一贯的浮夸说教路线,而是更加现实接地气,并且在轻松诙谐、嬉笑娱乐中还参杂了浓浓的温情与感动,对这些社会边缘人群给予了更多的真切关怀,从而上升到了更大众更具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让许多怀揣着电影梦想的人感同身受,而且还让许多在大城市中追梦打拼的年轻人产生共鸣。
可以让观众跟人物的遭遇一起不自觉的欢笑与流泪,所有苦楚或幸福,都不过是百态人生,电影想要传达的,无非就是让观众可以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正确的价值观,片中不断出现的北影厂大门、群众演员等戏等诸如此类的这些固有存在又十分具有特色的现象构成了北京社会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所以如何将这些现象通过电影这种载体展现出来,同样也是许多有梦想有想法有责任感导演应该做的,可喜的余治林做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许多“戏中戏”设计极为巧妙,将众多人物串联在一起,也集中额展现出北漂群体的众生相。
只要是北漂无论外表多么光鲜,他的背后一定也有难言的心酸与无奈。
生活中如此,电影圈更是如此,可以说,《北漂鱼》展现的又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电影行业,更是再现了各行各业奋斗人的真实境遇。
作为时下最受欢迎的喜剧题材电影,《北漂鱼》密集笑点的巧妙安排奠定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友情与亲情的彰显则让该片的人文情怀贯穿全片,这种装饰着喜剧元素外表却充满内涵的电影与今年大卖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他们分别彰显的是爱情、青春以及励志的故事。
《北漂鱼》中除了有着共同奋斗经历的老友们的无私帮助,还有护送余女坐火车见爸爸余下宝,而全片的高潮则在女儿目睹整个“拍戏过程”后,却无意中发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善意的谎言背后,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无尽的关怀与爱护,同时也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真切的理解与崇敬。
不得不说的是,该片在演员的选择与搭配上也独具匠心,不仅集结了实力派演员姜峰、香港喜剧明星林子聪、网络红人大鹏和电影新人尼玛颂宋等豪华班底,更有人气组合“旭日阳刚”中的李旭为影片配唱主题曲,让该剧在质量上增添保障之余还加大了极大的关注与话题,令人充满无尽的期待。
看《北漂鱼》,你会无意中有很多感受,那种笑中带泪的感动,那种没有大雅只有小俗的接地气轻松喜剧,不仅仅是在解读北漂演员的大梦想和小梦想,更多的时候,能够诠释出北漂一代人的辛酸泪。
很多在北影厂门口等待角色的那些临时演员们,都有当“王宝强”的梦想,因为只要努力,就会有机会成为一个好演员。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当然,即使你有了这样的机会,也有可能因为像“范菲菲”那样的三流演员,也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活的并不舒心,成名就没有了自我,更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影片讲述了一个为了追逐电影梦想的大龄北漂余小宝隐瞒了自己拮据苦闷的生活现状,在老家的女儿面前描述自己已经做了导演。
女儿带着几个同学突然坐上北京的火车“看望导演爸爸”,让刚刚才当上剧照师的余小宝猝不及防。
为了不让女儿在同学们的眼里变成“骗子”,余小宝必须在女儿乘坐的火车到达北京之前,想尽一切办法成为“导演”。
最终,在北漂朋友们的帮助下,圆了女儿的一个梦。
其实,故事本身是质朴的,恰恰通过这样的质朴讲述,让人看到了很多北漂人的骨子里还是比较脆弱的,他们不愿意向家人真实的讲述现在的生活,更希望有一天在大城市里变成老家人心目中的英雄。
同样,正因为北漂人骨子里的脆弱,才让他们更加的团结,真诚待人,通过编织一个更大的梦来实现小女孩的梦。
既圆了女儿的梦,也圆了父亲的梦,也圆了很多人的梦。
电影不仅对大龄北漂余小宝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同样,也对贪小便宜的生活制片力哥、三流小演员李晶晶、迷失方向的前戏剧团台柱大圣以及亦正亦邪的群头老六等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解读,其实,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一类人,都属于北漂人群众中的一个形象,为了生存,他们有的丢掉了最初的梦想,为了演戏,他们有可能活的并不像个人样,但恰恰就是这样一群鲜活的人物,让北漂人的群体更加的丰富立体,正因为每个角色的不同角色,才让这部戏更有了十足的看点,因为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十足的笑点,让人在笑中体会到漂的不易,在笑中感受到那些鲜为人知的辛酸。
没有大牌演员,只有鲜活的角色和人物,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人觉得整部戏充满正能量。
无论再小的人物也是一个社会的个体,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都是在诠释着精彩的人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觉得这种励志变得更加笑中带泪。
而这些北漂中的“非成功者”决定想尽一切办法建一个“剧组”,拍摄一场由余小宝导演的“电影”。
而这就是他们梦想中要做的事,事实上,他们已经做到了,而且很精彩。
导演:余治林 主演:姜峰 尼玛颂宋 林子聪本片将视角对准北漂一族,讲述他们的心酸现实,背井离乡的人似乎都用大同小异的悲惨往事,暮然回首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没饿死也没路由冻死骨,充其量也就是人生地不熟有些难言之隐,这年头谁活着都不容易,再苦大仇深的卖弄一遍不但很难博得同情,而且很难打动观众。
一群小人的经历,苦中作乐直面现实,按理说这样的题材在中国电影浮躁的大环境下应该鼓励才是,但是本片却并不讨喜,电影开篇从小人物的事件客观引入故事,现实感强的故事很有代入感,但观众情绪从影片开始到结尾一直呈现下坡趋势,直到中后段一发不可收拾的陷入了做作生硬的剧情,实难令观众感同身受。
本身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导演却不高明的在剧情上加入了十分夸张的设计,在人物造型和剧情对话上越来越失真的表现完全令本片的基调改变,导演意在本片中加入喜剧元素,可从头到尾也没有让观众笑出来。
请不是观众缺乏同情心,但面对如此的电影,很难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导演所安排的剧情明显是在卖弄这份苦难力求博得观众的眼泪,但生硬的煽情毫无意义,而且这种不高明的卖弄实在算不上高尚,别说谈不上感动甚至看起来有些难堪。
本片导演用力过猛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拍得更真诚些一定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从本片来看中国电影浮躁的气氛影响了本片的创作心态,整部电影哗众取宠的痕迹令人大失所望。
名字很好,剧情一塌糊涂。三星给结尾北漂人的话语。
北漂,总是一个心酸的话题,有的人实现了梦想,退一步何尝不是海阔天空呢
这不算我看过的最难看的电影。
感动。也许给现在90后了解,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艰辛。
现实与梦想的碰撞!
清理硬盘所看。说实在的片子真心粗糙,基本没有什么优点,甚至如此粗糙的片子还用黄段子做笑点。叙事剪辑都很凌乱,导演能力太差,不过至少主线故事简简单单的算是说明白了。有过北漂的人看片尾应该感触很深。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导演诚意有了,能力不足。
影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吧
题材不错
挺艰辛的
为什么我没看下去的片子,我的领导看了后说超级好看呢?我已经开始怀疑我的人生观了。。。
没去过北京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泥马
题材不错。
太简单了,喜剧不该是这样的。
在我看来比小时代之类强很多!
很励志
你们看过疯狂的导演么?这两部是一个物种。
人需要积累人品。
“北漂”是挺好的好题,可故事没讲好。
有个一闪而过的高潮,但是总体还是太不精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