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明天会更好

Jutro bedzie lepiej,Tomorrow Will Be Better

主演:Oleg Ryba,Jewgienij Ryba,Akhmed Sardalov,Stanislaw Sojka,Kinga Walenkiewicz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俄语年份:2010

《明天会更好》剧照

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1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2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3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4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5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6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13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14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15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16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17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18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19明天会更好 剧照 NO.20

《明天会更好》剧情介绍

明天会更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三个无家可归的男孩,两个兄弟,他们是好朋友,住在俄罗斯的铁路车站。有一天,他们决定去在寻找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他们想越过边界偷偷进入波兰,寻找他们想要的一切,可是孩子们还没有家庭,朋友,幸福... ... Dorota Kędzierzawska's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three homeless Russian boys who travel to Poland for a better life, with the hope that l ife is different and better somewhere else. The boys wanted to change something in their life.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家不打烊外星+人2龙咁威2谜之大厦金手套社区主任班长大人溏心风暴2:家好月圆拉玛斯终末的火车前往何方?带泪梨花之美丽重生东坡醉颜红尘天空之城叶问前传天下太平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史上最糟糕的室友第一季纳妾记第三季硫磺岛的来信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东海异闻录神探修尔之洛桐的神秘力量乡里人家铠甲勇士捕王看见爱后菜鸟的灿烂时代太阳后裔的保镖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假期约会应用

《明天会更好》长篇影评

 1 ) 东德硬生生把一个个平民逼成了科学家

影片以极具冲击感的方式展开,一边是东德的一所学校,学生唱着“我们的祖国是大草原上的青草,是农田里的稻谷,人们热爱美丽的祖国”,校长在台上领导大家向东德宣誓效忠;另一边,是边防军人乱枪打死一个个企图越过边境的百姓。

说好的祖国是大草原上的青草呢?

如果这个国家真有那么好,人们为什么要逃走?

 2 ) 《气球》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细思极恐的细节,已经有几位网友补充过了。

军人因未及时发现气球而被审查,上街买布会被举报,从儿童口中说出来的“叛徒”,路上看到一辆小车会被拉去盘问,秘密警察喜欢看西德电视节目,大使馆附近的各种秘密警察,。。。

补充一些细节:①晚上在朋友家待到太晚会被怀疑;②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③从东德到西德是可行的,如果是朝鲜脱北,那主角面临的将会是膝盖穿刺;

 3 ) 气球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期间,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皮特(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身处东德统治者的铁腕政权之下,虽然被限制了行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利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策划了一起惊天大逃亡。

两人动用了手边一切能够得到的资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他们打算用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家人逃往西德。

然而,就在一行人即将越过边境之际,热气球却因为意外而坠毁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秘密警察的注意,针对他们的追捕很快展开了。

一边躲避追兵,冈特和皮特还要一边想方设法制作新的热气球,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开始了。

 4 ) 隐形的气球和长城第三

2018年的德国电影《气球》是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1979年身居东德的两家人克服重重险阻最终通过乘坐自制热气球成功逃往西德的故事。

该片豆瓣评分8.4,获豆瓣的“年度冷门佳片”提名。

故事本身情节并不复杂,而影片胜在情节紧张,节奏把控极其到位。

尤其是热气球翻墙这一创意也让不少观众大呼佩服——纯手工打造一套能容纳四名成人和两名儿童的热气球飞行器,这可不只是用缝纫机把帆布缝起来那么简单。

吊篮、燃烧器、鼓风机,还有飞行方案设计、时机的把控、如何掩人耳目……整个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统一啊。

屡败屡试的不懈坚持终于让这两家人获得了自由。

十年后,当柏林墙倒掉的时候,真的难以想象,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的他们会是怎样一种心境呢?

在东德人民可歌可泣的翻墙史中,其实还有很多令人折服的天才创意,无论从技术含量还是紧张刺激的程度来说都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心生敬畏。

让我们先从柏林墙的前世今生说起——二战结束后,德国被一分为二。

随着苏联和美国,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一道铁幕在欧洲徐徐降下。

柏林因为被英法美苏划分为四块占领区,自然也分属不同的体制。

于是,从1945年起,大量东德人逃往西德,仅从柏林逃亡的总计150万人,所谓用脚投票,也不过如此。

为了阻止这一势头,东德在1961年8月,仅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在东西柏林间修筑了40多公里的一道由铁丝网和水泥板构成的界墙,随后通过不断进行加固,增加一些辅助设施(塔楼、暗堡、电网、路障等),逐渐形成了了一道170多公里的高墙。

一墙之隔,自由和极权,冰火两重天。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墙在修筑时的工程代号竟然是“中国长城第二”!

好吧,我想我应该知道“中国长城第三”在哪里了。

从1961年起,勤劳智慧的东德人民就开始了他们从未间断的翻墙壮举。

先说简单直接的,大家很容易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头戴钢盔身着东德军服的士兵,背着一把步枪,纵身一跃,从东德跳到西德。

这是一张真实的新闻照片:照片中的士兵叫舒曼,19岁,他是参与柏林墙建造行动的一员,趁着柏林墙即将完工,眼看铁丝网马上就要封闭,他抓住最后的机会,投奔西德。

当时在西德一侧的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抓拍到了这一经典画面。

另外,在柏林墙彻底建成后,直接破墙是最简单且大胆的方式。

在1961年当年就有火车驾驶员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乘客驾火车强行冲关,成功解救数十人。

挖地道应该算是最流行的一种逃亡方式。

据统计,1961年起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掉,28年里德国人民总共挖了70多条地道。

之所以说是“德国人民”而不仅是“东德人民”,是因为这些地道不只是从东德挖往西德,还有从西德挖往东德的——西德人民主动出手解救自己的同胞。

比如,用半年时间挖出一百多米长的地道,一次性把数十名东德人解救出来。

一条这样长度的地道,除了耗费巨大的人力外,精密的设计和计算,组织协调和施工的艰辛都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

还有更厉害的——弹射装置:使用该装置从东柏林的一座高楼起跳,向西柏林方向发射,在空中打开自制降落伞落地。

空中滑轨:用弓箭发射钓鱼线到西柏林大楼,接上缆绳,利用滑轮飞跃直达。

我最爱的是这个——潜水艇:1968年,一位东德工程师凭借自己精湛的工艺,手工打造了一艘单人潜水艇,在水下航行5个小时后成功在西德上岸。

此人后来被西德一家公司高薪聘用。

逃亡的旅程也是展示个人才艺的过程,有这门手艺,哥到哪都是金饭碗啊。

史料表明,柏林墙建成后直至1989年,为了投奔自由,有数百人在逃离东德时被当场打死,约7万人被捕并遭监禁,成功越墙的不到一万人。

极权国家哪怕通过虚伪的宣传机器把自己吹到天花乱坠,终究挡不住追求自由的脚步——哪怕脚下是鲜血铺就的泥泞,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中国长城第一”其实是抵御外敌入侵所筑,中国后来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无形的墙,比如“不许片帆下海”的闭关锁国,其结果有目共睹。

我们的国界上已经不再有有形的墙,所以也没有偷渡的热气球。

当今之世,我们的身体已经可以不受约束的走出国门,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想象,在心中构想那些隐形的气球:它们升腾在虚无的空间,无影无形,却满载我们求真的希望,来去倏忽之间。

最后,借用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柏林墙建成后访问西德时一次演讲中的句子:“民主虽并不完美,但我们从未垒起一堵墙,把人民挡在其中,阻止他们逃离我们。

”我想引申一下——“民主国家也没有阻止他们的人民向墙外张望。

 5 ) 逃离东德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二战结束后,再次沦为战败国的德国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

1949年 5月23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故事就发生在东德边境小镇,然而令人好奇的是,男主一家看似家境富裕,幸福美满,可为何却依然一心逃离,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促使他们做出如此以身试险的选择?

这就要从东德和西德的分化开始。

在世界形成以苏联、美国为首的两极对抗政治格局的历史条件下,德国一分为二分别隶属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尖锐对的政治制度。

不愧是一个产生过歌德、巴赫、贝多芬、马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莱布尼茨、海德格尔、韦伯、爱因斯坦等的国度,战后仅仅几年时间,东、西德国分别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先看东德:在德国统一社会党(战后德国共产党和德国民主社会党合并而成)的领导下,战后不到五年,即1950年,工业便恢复到战前水平。

其中,1950——1970年的生产性国民收入持续翻两番,年平均增长7.2%,一度跻身世界十大工业强国,成为东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民众生活质量最高的国家。

一个人口不足1700万的国家创造了如此奇迹,举世赞叹。

因而曾被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称为“社会主义的橱窗”。

前来东德参观的“兄弟国家”代表团的同志们眼看如此现代化的厂房、壮观的流水线、高精尖的设备,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如果一个中国大陆人在20世纪70年代到了东德,一定会惊叹这就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德的国民经济和国民收入虽然开始出现负增长,但世界银行《198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民主德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562亿美元,人均400美元,居世界第89位,居社会主义国家第1位。

再看西德(联邦德国):同样不到五年时间,即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同样超过战前的水平。

1950年到1965年,累计投资2281亿美元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保持15年的“莱茵奇迹”。

1950至1965年,年平均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3.3%和15.8%。

1965年的贸易额是1950年的8倍。

20世纪60年代初,西德国民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68年开始被日本取代成世界老四)。

1971年,西德的外汇储备达到186.5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仅从单纯的经济发展统计数字上而言,东、西德的差距其实并不大(因为东德国土不及西德一半,人口不及西德1/3)。

但如果比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自的社会财富增长了多少,国民从中得到多少实惠,优劣就极为明显了。

——同时在战后一片战争废墟上建立的东、西德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为应付严重的困难,东、西德国在战后都实行配给制。

但极短时间里就出现了巨大悬殊:联邦德国成立后不久,国内市场很快出现了繁荣景象,大小商场雨后春笋般涌现,消费十分旺盛。

1950年开始,西德政府便取消了配给制;而东德到1958年仍不符合取消配给制条件。

只为顾及“社会主义橱窗”的面子,东德政府在这年打肿脸皮充胖子宣布取消配给制。

然而取消配给制后,商品匮乏和单一的局面依旧。

吃饭、穿衣,甚至日用品都要凭票供给。

东德表面的辉煌难于掩盖现实的暗淡。

究其原因,一是它沿袭了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在统一社会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接受了苏联提出的带有浓厚军事命令色彩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计划,并把它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过于偏重重工业、军工企业和国家面子工程的投入和建设,农业以及与国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产业被严重忽视,国民经济一直畸形发展。

同时,它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先是打压个体经济,后是不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甚至不允许个人购买汽车),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劳动报酬制度(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收入都差不多),导致国民生产积极性和思维创新能力因此严重受挫,劳动、产生效率与官方的统计数字和漂亮的面子工程反差太大。

为在与西德的竞赛中获胜,东德政府极尽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先是提出“只有生产好才能生活好”的口号,开动宣传机器鼓舞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不断在国民中大搞类似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无偿劳动,后来见成效低微,于是不顾民众日益不满的怨气,用制度化的形式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并最终引发大规模流血抗争运动——1953年6月17日,东柏林大批工人举行示威活动,抗议当局提高劳动定额和时间却不涨工资,东德当局开枪镇压,酿成血案,成为冷战时期整个“东欧”第一起大规模民众抗争事件,也是后来民众大逃亡、政府不得不建起柏林墙圈禁民众的一个重要缘由。

而西德却完全是另一番风景:从阿登纳总理领导下的第一届政府开始,便致力建立一个既能发挥市场竞争活力,又兼顾社会平等和福利保障的“社会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体制。

与东德的“只有产生好才生活好”相反,阿登纳政府提出了“只有生活好才能生产好”的口号。

从五十年代开始,短短二十年间,国民便建立了一个世界上花费最大、设计得很周详的社会保障体制。

——1977至1978年度中,举国全年社会福利金额总计达3000 亿马克(约合1,250 亿美元),即平均每个居民享用社会福利金2015美元。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东、西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以1988年为例,东德人均GDP仅为西德的1/4,劳动生产率仅为西德的30%,进出口贸易为西德的1/10,科技水平落后于西德20年。

东德工人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1270东德马克,而联邦德国为3850西德马克,按照1: 1的比率计算,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只及联邦德国的三分之一。

至1989年,东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为联邦德国的33%。

并欠下210亿美元的外债(那时的210亿美元,绝不是现在210亿美元!

)。

诚然,西德的持续辉煌,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政府首脑和其内阁成员个人能力有多强,制度和政策才是最关键因素。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判断社会制度的优劣,不用进行意识形态论证,看同一个民族建立的两个国家,人们往哪里跑,就一清二楚了。

”尼克松上述话语并非先知式的预言,而是对东、西德当时的现实有感而发——上世纪50年代始,就在东、西德的经济在世人啧啧称奇声中快速腾飞之时,一宗令人预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出现了:东德建国后,每年有十几万、几十万国民越过还没有封闭的边界逃向西德。

整个五十年代,人口不足1700万的东德,竟有270万左右的民众逃向西德。

其中精英人才和技术骨干占据不小比例:大概有6000名医生、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

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巨大损失。

如此严重的逃亡潮不但对东德的“软实力”造成巨大损失,对唯一的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二战后由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而成)及其领导的政府合法性构成极大冲击,也使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脸上无光。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的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不得不警告时任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乌布利希:“我们不能以开放的边界与资本主义竞争了!

”于是,1961年8月开始,东西德之间快速矗立起一道高3.6米、宽1.2米全长155公里,配备了铁丝网、瞭望塔、堑壕的钢筋水泥墙。

这就是著称于世、存活了28年的“柏林墙”。

而故事的背景就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开始时奋力奔跑却被击毙,主人公一家第一次飞行未曾越过的,就是著名的“柏林墙”。

柏林墙建成后,东德国民的逃亡史便成为一部血泪斑斑的逃亡史——人们不顾危险,采用游泳、挖地道、跳高楼、用重型汽车硬撞、自造潜水艇、热气球、滑翔机、弹射器等手段逃亡西德。

在此不得不感叹,德国人的知识素养,工业水平,动手能力在电影中充分体现,谁家能自己造出一个热气球,甚至滑翔机…(注意,电影中男配说过,造飞机不是问题,只是限制于跑道因素)。

话说回来,东德的失败是必然。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府犯错并不可怕,怕的是明知犯错(甚至是致命错误),却不敢正视。

甚至一再寻找各种借口、理由予之掩饰和遮丑。

在纪念柏林墙建立20周年的时候,时任东德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的昂纳克大言不惭、自欺欺人地告诉世界:“由于构筑了‘反法西斯防卫墙',我们才捍卫住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成就”。

所谓“捍卫住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成就”,诚然是一句恬不知耻的谎言。

但柏林墙的构筑,确实有力地阻止了东德民众的大规模逃亡。

——从建墙前每年十几万、几十万人逃亡,到建墙后1961-1980年只有17.7万人成功逃离,每年约为八九千人。

建立在乌托邦虚幻信仰的政党一旦面临挫折,便极易滑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极端之中。

1962年,面对两难的抉择,东德统一社会党领导最高层想出了一个遗臭万年、并最终促使该党被人民彻底唾弃的馊主意:用政治犯换马克。

并派人与西德政府协商。

东德提出赎金的标准是:一个普通工人3万马克;教师4万-5万马克;医生要付出15万到18万马克;经讨价还价,最后双方同意用平均每人4万马克的赎金达成这笔交易。

之后,每年不断地重复着这种交易。

到1989年秋天柏林墙倒塌,共有33755名政治囚犯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了自由。

这些人的家属则多达25万人随之迁往西德。

僵死的意识形态和极为刻板的官僚思维定势,又常常让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的政府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蠢事——二战后,美国不分意识形态,实行旨在帮助欧洲走出战后经济危机的“马歇尔计划”。

西德从马歇尔计划中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

而仰苏联鼻息的东德党政领导人却视马歇尔计划为美国资本主义统治扩张到全欧洲的一项战略,将这一援助拒之门外。

中国有句古训,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西德的富足与繁华,其实并非东德民众大逃亡,并最终“亡党亡国”的最主要诱因。

严重的社会不公、官僚阶层的特权和腐败、令人窒息的政治高压,看不到前途和出路等,才是最重要因素——东德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中获利的只是少数的党政官员。

尤其是以第一书记为首的主要高干,享受着各种合法的特权:可以在商店买到老百姓见不到的、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商品;享受特殊的医疗服务;周末和节假日可以到别墅去度假。

而权为上级所授的官僚体制,不但导致溜须拍马、贿赂盛行、贪污腐败成风,还导致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之风的阶级固化局面。

而最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国家恐怖主义威胁。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50年代下旬,东德统一社会党领袖乌布利按斯大林肃杀模式进行了“清党”,有151000名党员被整肃(当时东德总人口不足1700万)。

通过大规模清洗,党政权力高度集中在个人手里,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特权阶层。

比“肃杀”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秘密警察对国人密不透风的监督——东德并入西德之前,东德秘密警察达9.1万人。

而间接充当线人、密探工作的总人数则接近50万。

在柏林墙倒塌前约30年里,平均每天有8位东德人以“破坏国家安全”的罪名遭逮捕。

如果算上线民,平均每66名东德公民中就有一人常年为秘密警察工作,对比于盖世太保(1:2000)和克格勃(1:5830),这个比例可谓高的离谱。

前东德仅有的1800万人口中,有600多万人被建立了秘密档案,也就是说,每3个东德人中就有一人曾处于秘密警察的监控之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东德人民的忍耐性已到了临界点。

从1986年开始,不少民众冒着危险上街游行示威,要求拆除柏林墙、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要民主、人权、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公民基本权利。

然而,以昂纳克为首的东德政府此时不但不反省、检讨过失,反色厉内荏把国人的正当批评说成是“极端主义分子的诋毁”;把民众的意愿和诉求说成是“外来的危险和少数人的挑动”。

并警告“要提防来自帝国主义方面的危险”——造孽沉重难于自拔的昂纳克自恃有“老大哥”苏联撑腰,危机四伏之时仍心怀侥幸。

就在柏林墙被推倒前10个月的1989年1月,他仍强打信心声称:“当年导致筑墙的条件存在多久,这座反法西斯的护墙就存在多久,50年和100年后它也必定还巍然屹立。

”昂纳克的声色俱厉更增加了人民的对立和愤怒情绪,更多的国人加入反抗行列。

1989年5月7日,莱比锡民众举行游行示威,昂纳克政府派军警镇压抓捕了一百多人。

并对世界宣称:“无论是公牛还是驴子都没办法阻止社会主义前进。

”昂纳克的残暴顽固更激起了国民的反抗,1989年10月2日,莱比锡2万示威者上街游行抗议。

10月9日,又有7万人上街,游行民众喊出“我们是人民”的口号,向统治者表达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

最终,在周边国家不断的资本主义浪潮,苏联解体的大环境中,东德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工业4.0的民主德国成了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中坚力量。

 6 ) 能力

无论什么年代,看来都只有聪明且有才能的人才有资格活下去。

古今中外,无论是悬疑片,战争片还是灾难片,剧中人物要么有着精明的头脑,要么有着生存的必要本领。

在陷入绝境中才能够凭借一套本领让他们摆脱困境。

《误杀瞒天记》里男主角看了1000多部电影,并且会多国语言。

《后天》男主角杰克是气候学家,儿子精通物理。

这些不是有种一套本领吗?

当真的陷入困境,那么,自身能力真的很重要。

 7 ) 庆祝自由

柏林墙修筑当天上午,西德人纷纷涌向柏林墙,向墙那边的同胞投掷自己的通行证和口身份证件。

到苏联军队能够阻止这一举动前,数以千计的证件已经被扔到到了东德同胞手里,大批东德人借机混在其中返回西柏林的西德人中间,通过了柏林墙。

以后,各式各样的“翻墙”场景就不断在柏林上演,直到柏林墙倒塌的那一天。

8月13日拉起铁丝网的当天下午,第一个强行穿越封锁线的人就出现了。

当时一个青年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铁丝网,三名东德警察追上了他,将他打倒在地,但被打倒的青年迅速站了起来,并夺过警察的枪,一边举枪威胁,一边继续向西柏林飞奔。

尽职的警察不顾一切,冲上去和他扭打成一团,并且一刀刺中这个青年的膝盖。

此刻他们已经越过了铁丝网,围观的西德民众大声怒吼,“这里是西柏林”。

于是,惊慌失措的警察扔下青年跑回东柏林一侧。

其实他们当时并没有越界。

因为铁丝网(以及后来的柏林墙)不是架在分界线上,而是在东柏林界内。

最终,这个青年拖着流血的伤腿,一边呼救一边爬到了西柏林。

8 月 22 日,东德政府发布了三条新的命令:(1)西柏林居民不能再以持有有效的身份证单独进人东柏林,而必须得到特殊的允许方可:(2)通道口的数量从12个减少至7个;(3)所有西柏林的居民必须要远离边界100米,作为缓冲地带。

到此时在东、西柏林的边界上,有形的“铁幕”才算真正落下了。

但是 1961 修建好的柏林墙只是一个初步的工程。

之后柏林墙一直在被不断地进行加固与修缮。

并且东德民众的出逃方法变得更力加多样,有开车强行冲过边界的、有伪装成苏联军官过界的,还有通过下大水道,甚至自行挖地道来越界的,还有人驾船强渡到西柏林的,有的还自告制载人气球飞渡边界,还有的更为胆大,借助西德的一些领导人在边界西传则停留的机会,冲出封锁,民主德国的士兵因怕误伤西德要人而不敢开枪这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甚至更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不得得不让人感慨,柏林墙只是从外力上阻止了民主德国的民众越界出逃,但是无法阻止他们对于西方的向往与追求。

 8 ) 因为我信任你,你也可以信任我们,我们没跟你说实情是为了保护你,你了解吗?

只要你过得好,你妈就会笑得很开心,所以你务必让自己快乐,这是爱你的人最大的心愿。

你快乐吗?

我当然快乐。

我有一间小房子,一个小院子,我有你妈,有你们,我就只有这些心愿,但你的心愿不必跟我一样,你还有大好人生。

千万别跟你妈说。

你从来没说过这种话。

你不会再听到了。

你们在干嘛?

这就是惊喜。

我还以为我们要去露营。

这比露营还要好玩,我们要去西德。

被军人打下来怎么办?

到了西德,我就给你买脚踏车。

真的?

我保证。

再有2百公尺就到西德了,他们一定气死了。

不如就让他们去吧,既然他们觉得在西德生活比较开心。

中尉,你都不会纳闷吗?

中校,说实话?

不会。

问问无妨吧?

全面阻止越过边界,必要就开枪。

对,我清楚命令。

我只想知道我们是做了什么事,让他们想犯下重罪。

我们只想替全体人民追求公平,多点友爱,让世界更好,我们该感激社会主义的敌人想离开,摆脱这些人渣岂不更好?

这是认真的问题吗?

对。

你当然有你的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

看吧,不容易吧,我们没有边界可该怎么办。

边界确立我们,侵犯边界的人就是侵犯我们,侵犯你跟我。

东柏林有个婆婆跟一名警官说,她要找“原则”百货公司,他说那里没有“原则”百货公司,婆婆说,你们起码有一间,因为国务院主席何内克说过,“原则”上你什么都买得到,被有心人听到这种笑话可不得了。

但我跟你说了,因为我信任你,你也可以信任我们,我们没跟你说实情是为了保护你,你了解吗?

 9 ) 《气球》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斯塔西到幼儿园问家庭情况军人没有及时发现逃亡者而遭到整肃主角之一无法上大学去学习物理完全是因为他爸在他五岁时逃往西德酒店大堂的斯塔西美国领事馆门囗的警察毕业生宣誓爱国而校长要继续管教他们布行职员要报警精神分裂的秘密警察一方面忠于职守一方面又要看西德电视人们的恶梦

 10 ) 惊心动魄的自由逃亡记

无法置信的边境历史。

1945年纳粹投降,东德在苏联管辖范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西德被英国、法国、美国分区占领,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苏联在东德实现的共产主义及激进的计划经济导致东德经济远不如西德,东德人出逃西德。

最严重的便是人才的流失,东德便开始严格边境,因此,柏林成了唯一可以互通东西的通道,到了60年代,超过300万人逃离东德,1961年7月,开始建立“柏林墙”。

这不仅是德国分裂的象征,更是美苏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影片一开始,便是枪击强行翻越“柏林墙”青年的画面,德国首都被一条1600公里的柏林墙一分为二,柏林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严密的军事设施之一,除了厚厚的墙体,还遍布铁丝网、碉堡、暸望塔、巡逻道、反坦克拒马、士兵及猎犬。

当时出逃西德除了挖地道、驾驶飞机汽车、潜水、假护照,还有本片“热气球逃离”案例。

逃离东德难度之大。

影片《窃听风暴》也描绘了这样的时代,从本片《气球》中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例如冈特一家的隔壁邻居;大使馆周边无处不在的眼线;购买热气球大量布匹被告知上级;幼儿园老师见缝插针式询问家庭情况等,都说明了在东德生活隐私的无处遁形。

柏林墙推翻了,东西的壁垒却未消除。

随着东德公民日益高涨的出境情绪,1989年11月9日,沙博夫斯基将开放柏林墙误理解为即时,于是全柏林人蜂拥墙边开始跨越拆除。

虽然柏林墙拆除了,但是东西部经济差距、心理差距、思想差距的鸿沟却无法填补。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归统一。

《明天会更好》短评

儿戏了点吧,对于大多数埋葬在那个年代的尸骨

6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对于自由,需要渴望,更需要勇气。前年欧盟影展有一部类似的偷渡题材电影《三傻西行记》的台词是说“你感觉到冷是因为我们正在穿越铁幕”。那这里就是“你感觉到燃烧是因为我们正在贴近希望”。大时代背景下动人的家庭与友谊史诗,布、药、发动机的层层紧扣,以及于明于暗的追逐,流畅又紧张。

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为了逃往西德,东德两家人合伙做了一个热气球。真人真事。这就是那种,从历史的缝隙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好故事。为了扣人心弦,编剧做了一些庸俗化处理,略可惜。

10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又是老一套的从东往西,多么“高大上”的逃离,多么“伟大正确”的奇迹。这就是以人为本并且掌握舆论的重要性。

13分钟前
  • 潇傲江湖
  • 较差

影片只是把背景设定在东西德分治时期的逃脱剧情片,至于前因后果以及生死攸关时的推动力是匮乏的。

17分钟前
  • 最幻想
  • 还行

德国幼儿园老师这么靠谱难怪人家会腾飞呀!国旗质量太差倒是全球一样。

19分钟前
  • 疏影
  • 力荐

一般吧,没啥看点

24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较差

7分。想要逃亡西德的东德两家人,颇具创意的想用热气球穿越边境。电影一开始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热气球坠落。不过这两家人决定再造一个热气球逃跑,因为第一次使用的热气球没有回收,留在了原地。一边是这两家人日以继夜地赶制新的热气球,一边是东德警察全国抓捕他们。东德警察的线索越来越多,指向他们的证据越来越明显,留给这些人制作热气球的时间越来越少。更何况,要逃往西德,必须等待并不常见的北风。他们能成功吗?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紧张的氛围营造得特别好,看到后面特别替角色着急。奔向西德是搏命般的冒险,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而且抛弃东德的一切,特别是亲人,是非常不舍的事情。

27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判断社会制度的优劣,不用进行意识形态论证,看同一个民族建立的两个国家,人们往哪里跑,就一清二楚了。”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 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在乌云厚重的苍穹之下,热气球的微弱火光仿佛可以刺破黑暗一样,给人以希望。

30分钟前
  • 吼哈
  • 推荐

美帝核心价值观下的德语样板戏。什么玩意儿。。

35分钟前
  • 南门铜锅
  • 很差

除了稍微有点用力过猛,其他都不错

38分钟前
  • pizzali死胖子
  • 还行

看三年前发布的某评论说“现在移民很自由,想去哪去哪。”不知其今夕是何感受,不办护照,不允许因私出境,不允许投资移民……哈哈时间会来打脸

43分钟前
  • 今日不吃鱼
  • 推荐

刻意营造惊悚,反而是下乘,这题材其实挺有料的

45分钟前
  • Fenice
  • 较差

又一个整部电影被结尾一小段真实事件影像打败的例子。那段历史的紧张感,此刻正弥漫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就不需要这种好莱坞桥段再来渲染了。

48分钟前
  • 57
  • 较差

很一般,主要在于讲故事的方式太普通,完全平铺直叙,不能吸引人。配乐太多太吵。

51分钟前
  • 存在的锅锅
  • 较差

二刷:四星变五星。奔向自由,让人鼓舞和感动。个人对抗/逃离极权统治永不过时

54分钟前
  • z先森
  • 力荐

一场125分钟的猫鼠游戏,鼠是制作热气球逃离西德的东德两家人,猫却无处不在,即使柏林墙倒下。

5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3.5星。没有想象中好。在节奏上,中间部分开始拖慢了。但是感觉非常硬核,热气球就能跨国了。可见德国是多小。

60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推荐

只不过从一个围城跳进另一个围城。。。。

1小时前
  • 泥莲君
  • 较差

用恐怖片的镜头语言和配乐营造高压气氛,着实让人胆寒。缜密高效又带有魄力的追捕者的形象,让人佩服向往的同时更是惊恐到难以想象。如果事先不知道这几个人最终的结局,不到最后一秒真的猜不到他们逃不逃得了,因为真的是太难逃了。。你可以告诉一个人,“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是谎言;你可以尽全力,去让一个人去过上你认为最好的生活。但是你不能建上一堵墙不让他去看。不过即使是德国人也不能每一部都拍出《窃听风暴》那样的水准啊。。

1小时前
  • 丑嘴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