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剛摘得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的《團圓》,不期然令我想到當年李安的成名作《喜宴》,故事內容上當然沒什麽相似的地方,不過它們都不約而同觸及到,大家庭,甚至大國情,在上一輩中國人的愛情有何其大的影響力,而更有趣的是逆其道而行的愛,更見可貴。
話説一個國民黨退伍老兵前往上海尋找失散多年的妻子,並盼望重逢後帶她回台灣生活,卻為妻子在上海的家庭帶來動蕩,晚了數十年的重逢,讓妻子重拾共偕連理的冀盼,愛得義無反顧,又不忍家庭團圓的苦衷,三個「老戲骨」(特別是飾演妻子的盧燕及上海丈夫的演員)多場對戲都演得精彩,正是全片亮點所在。
这部电影是今天想听上海话才搜出来看的,所以在看的时候对于刘燕生镜头的出现总是感觉不自在。
他包裹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中,包裹在曾经的妻子之中,却像是个从外地来探亲的亲戚。
开场老陆在泡脚,跟他讲我们上海人是一定要泡脚才能睡着的。
他也只是笑笑。
玉娥为他铺好了床,他看着屋里灯灭,却依旧不肯躺下休息。
在这个故事里,老陆,玉娥,刘燕生,这三个人都是主角。
他们三个人有着各自难以言说的台词,有难以琢磨的心思,更有难以承受的压力。
没有谁是对是错,只有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命运错综复杂的安排。
年迈旧情人的重逢与“私奔”由于在某表演综艺看过片段,所以剧情先入为主给了印象,打7分。
是平淡细腻的生活剧,题材也比较新。
聚焦在祖辈的情感问题上,年轻人看了会有种疏离感。
开头对燕生回来的讨论,紧接着一系列对他热情的款待有一种过分虚假的礼貌了。
到老陆买螃蟹以及笑着接受燕生带玉娥走,我的眼泪一直在打转。
这个老人家太好了,但是又气他好的卑微。
到后面老陆玉娥去办结婚证,酒席上酒后吐真言。
我才笑着想,原来这小老头也是有自己的盘算的,他不甘心委屈,想留住玉娥。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点是,摊牌以后当着子女的面,玉娥说和老陆是恩情,和燕生是感情。
老太太拎得可真清,夫妻相处久了,哪里分的清什么亲情爱情。
依赖,需要,默契,离不开或许更重要。
燕生走的时候玉娥哭的很伤心,一瞬间像是回到他们年轻时小情侣分别的场景。
或许整部片子在说孩子们不要觉得自己年轻时飞蛾扑火的爱你死我活的爱有多么了不起,爷爷奶奶们也年轻过。
人物上,老戏骨的演技真是深刻。
燕生标准的普通话和其他人的上海话一下子就形成了对比。
外来者和其乐融融的一家子的对比。
玉娥的外孙女,在片中属于一个中立旁观者的地位,开头让她念信,后面燕生来以后她也一直在招待。
起着一个在剧中联系辈与辈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
总体来说她对这个外来的外公辈的人物是好奇接纳的。
后面也受其影响决定结婚等男朋友出国回来。
子女从长辈的情感悲剧中得到了启示。
我对这部片子的感受,大概和玉娥外孙女的情感相一致。
别说是外祖父母那一辈了,父母这一辈都让我感觉到夫妻之间是没有什么真切的爱情的。
可能就是因为青春期的好感就在一起了。
而外祖父母那一辈完全就是包办婚姻,他们一样相守一生,很和谐。
要说没有爱而觉得遗憾的话倒也不必,现在年轻人的婚姻中有几对能像以前包办婚姻那样的。
如果不是有缘分的人,要一起过一辈子也是很难的。
玉娥很幸运,到有孙女的年纪还可以回首爱,相信爱。
很动人
局外人对于刘燕生来说,在上海陆家他就是个局外人,虽然他和玉娥育有一个孩子,并彼此记挂对方。
1949年,刘燕生随蒋介石部队撤退台湾,阴差阳错和妻子玉娥分开,一别就是几十年,彼时,他和玉娥已有孩子。
在台湾的刘燕生被派镇守金门,故土虽一江之隔却归期遥遥,遂娶妻生子。
刘燕生没料到还能回大陆,已为鳏夫的他想起了大陆那头曾经的沧海。
可沧海已是桑田,玉娥和老陆已相伴多年,育有二女。
刘燕生的到来打破了这个上海小弄堂里小家庭的平静,也揭开了尘封几十年特殊历史下的往事。
“我和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有感情。
”刘燕生很庆幸,玉娥对自己念念不忘,他和她执手相伴,回忆往昔,在众人异样的眼光和指点下。
刘燕生要带走玉娥,老陆同意了,酒席上的一番话却道出他的委屈:我这生第一次拍结婚照是为了离婚,荒唐,荒唐......”“我想不通啊,我们这几十年又算什么?
”玉娥用好人来评价老陆,这个人因为娶她断送了自己大好的前程,被批斗被侮辱,仿佛他活着就是为了她,可玉娥没有好好去了解这个守护了她一辈子的男子。
刘燕生终究没有和玉娥一起走,他对老陆说他带不走她。
是那一锅佛跳墙让玉娥清醒了吧,此时站在他面前的刘燕生已然不是那个纯良的人,他的记忆中有另一个女人的影子,生活中有另一个女人的气息,当这个女人逝去,刘燕生才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
是老陆的中风让他清醒了吧,可能与老陆最初的结合是被现实逼迫,可几十年的被爱已不自觉地把两人融为一体,熟悉得好像左手与右手,亏欠也好,补偿也罢,玉娥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照顾老陆。
刘燕生的告别宴突遇一场暴雨,只身躲在檐下的他和陆家人格格不入,从一开始,那突兀的国语已让刘燕生变成了陌生人。
对于陆家他只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这片故土也已然是回不去的故乡,物是人非,当年的人事不会在原地等他。
把这段记忆酿成酒喝下吧,当成歌吟唱吧,不要试图去唤醒,命运就像那一天的天气,谁也说不清到底是雨是闪是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其实我也放下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理解一个想带走,一个想跟着走的不合常理的任性。
这种上了年纪的任性,大约是我辈年轻人幼时听了街坊邻居无数类似的故事,才能意识到的真实性,局部重叠性太高了。
它是那样让人愤愤不平,大家也都为老陆打着抱不平。
可从玉娥眼里,同样看得出当年丈夫离开带来的打击有多大,人是有应激反应的,遇到的打击越大越难以放下,越难以忘怀,越难忘越容易误以为那就是爱,而且终其一生都要补偿。
实际是自己在巨大打击下出现应激障碍。
当时没得到缓解便被压制进了潜意识。
所以整个故事更像是对几位老人昔日恩怨的一次心理疏导。
前夫谈论前妻的那段,与其说成了玉娥心里一根刺,不如说是导演和编剧用心理学的解释和辅助,悄悄弥合了可怜的玉娥心灵上的成年旧伤。
只有这么说,她才能真的放下,无怨无悔无忆无念地放下。
转而真正接纳陪伴了她四十年的老陆。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老陆忍辱负重的心疼、歌颂与报答。
另外导演设计很巧妙,借子女的嘴骂出了我们旁观者想骂的心声,爽。
可是爽完发现,一个局中人,一个旁观者,这又是一个隐藏的巨大命题——父母与子女。
心境的不同,记忆的不同,选择自然不同,作为年轻人,没有老人们的记忆,眼里更多是“对错”和“真理”。
你说子女的话错了?
没有。
重了,也没有。
只不过老人们不看的恰恰就是那些对错。
而留给子女的“顺与孝”,又在多少个家庭里书写着“两难全”。
一场时代悲剧,两个异乡家庭,三个到了瓜熟蒂落年纪的老人。
——这是足足三代人的记忆,当我们曾经听着类似故事的小辈都成了中年人,历史也在新鲜血液的补充下慢慢尘封起了记忆。
一部老戏。
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戏骨,在平淡生活里埋伏的旧情,地道的中国古式伦理……戏叫作《团圆》,聚齐了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分分钟用有心无意的违和唐突每一个观者。
是上海侬腔里横冲直撞的台湾普通话,是颤颤巍巍的老太太站起来介绍家人时的窘状,也是片末家宴,下了一场雨,刘燕生尴尬地站在一家人的旁边躲雨……在别人的故事里,复习了一下自己对标题这两个字的见地,内心横冲直撞地入戏。
所有一切的不合情理,不过仗着“我爱你”——令人失控的,正是不受理性控制的七情六欲,那种垂老最后的念想,和那颗热了又凉,凉了再暖,暖了再沉,终于生硬而迟钝的心。
我发觉自己开始贪恋这种年迈演绎的爱情,厚度堆积,层次波澜,然后在一种“我会像这样终老吗?
”的心态推你向前,在来自朋友的规劝里,像是敲开了一层壳,去思考父辈,甚至是祖辈的立场。
乔玉娥最开始的决定并没有犹疑。
为一个家和众多子女辛苦大半辈子,却觉得三十年来仅仅是活着(翻译用了survive),突然想给自己一次任性。
“我跟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我们有感情。
”可是最后,这依然是不够的。
无论是出于对“家不能散”的认知,还是对于“不公平”的感知,以及后续带来的一系列补偿的牵扯,都没有那一碗佛跳墙的冲击强烈。
我不知道那个情节设定的缘由,但我和其他姑娘一样,在老陆回忆死了的台湾老婆的当下,替乔玉娥死了心。
“这个佛跳墙,还是我台湾的老婆教我的。
她在天上,要是知道我把这么好吃的东西做给你吃,一定会生气的。
她啊,是个爱吃醋的女人。
”当下我眉心一跳,觉得乔玉娥绝对不会跟他走了。
因为她不能不想,这真爱究竟重有几分。
在鳏居之前,没有被想起的旧时记忆,关于城,关于人,以至于自问,飞蛾扑火,是不是一场自作多情。
倘若只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念想倒不无不可,但一个女人为之的奋不顾身,的确值得更好的理由。
譬如,仅仅只是旁观,都会心疼的那句:“我这一辈子,一没有钱,也没有本事。
既不懂情,也不懂爱。
”可若不是情爱两字傍身,一个背景极好未来光明的军人,又何苦为国民党“遗孀”做了一辈子的电焊工,在文革时间面对抓捕,记忆里却是哭得滔天的她和孩子。
这漫长的柔情,捆住了她的手脚。
受一个人的好,的确是需要背负的。
人的本能,和植物一样,趋向光和热。
可内心还是会焦灼,不知好歹地享用,但内心却像苦行僧一样,需要日夜压抑那些隐秘而庞大的渴望,直到把自己渡成佛陀,把一百天当一天去过,把一天,当作一百天去消磨。
内心平静安逸甚至自在,可是死水一潭,甚是犯懒,不想起波——每一颗石子,都只能认命且惜命地接纳,在内心深处日日葬花。
刘燕生说自己不带走也带不走乔玉娥的时候,请求老路允许,和她合唱一首歌。
老陆说:“啊呀那个我知道的,我也会唱。
”乔玉娥惊讶地否认,说他不会的吧。
他说,会的,但你从来没提过唱歌的事。
又何止是唱歌的事呢。
连自己都会规避的,打过的趣儿,吃食里飘出的饭香,第一次见面的小饭店,喜好一直一直一直记得,然后一直一直一直,用规避冒充着掩埋。
年前的时候,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叫用一句古诗来写“我不爱你了”。
记得很多姑娘赞的那句来自鱼玄机的《赠邻女》,却不是最广为人知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而是尾联——“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翻译过来,大体就是既有才貌,那么主动争取,便是宋玉这样的才子也能求得的,又何必怨恨王昌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呢?
不恨,也就是不爱。
但说来轻巧的,永远是刀刀溅血,入骸三分,即便给了一打宋玉,她也只是那个被送上道观自诩看破的红尘中人。
心又比谁多一窍?
唯自己,救不了。
从小到大在合唱团里唱的歌,最喜欢的是小学时候一首古律,由一群尚连年轻都不能称谓的小姑娘,羊角辫、白布鞋、没有装饰的连衣白裙,咿咿呀呀,只要想想就感到战栗:“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定不负相思意。
再美也跟着如上的条件状语。
大约我看的是87分钟删节版的缘故吧,我想问王导演的是:这叫什么事啊,结婚仅相处一年的原配男人(在台湾老婆死后)几十年后突然冒了出来,竟然开口提出来要带走原配女人,而这子孙满堂、老公和祥的原配女人竟也与之眉来眼去的,老手摸摸弄弄的,一口答应跟着走……这叫什么事啊,导演你差了给我们必要的铺垫: 比如:女人一直记挂着男人,但迫于孤儿寡母的无奈,或在政治压力下,再选择了一场不情愿的婚姻,并且,婚后,因为后来男人的粗暴,虽是子孙满堂,但始终念着破瓜男人;或那男人冰清玉洁一直挂念着女人和孩子,而在台湾不娶几十年,就为等着两岸融冰的一天…… 那如此,我们还好理解一些,认为他们是真爱,是大时代造成的悲剧,而反之,我们倒认为老太太的轻浮,歪嘴老头子贪心(毕竟台湾老婆才死没多久吧,你就急吼吼地带大陆老婆来向台湾子女“示威”?
)总之,看来看去,就是一对狗男女为了自私的自己而对周围所有人的伤害…… 诚然,照导演现有所展示的, 确也是时代弄人形成的悲剧,但几十年的岁月难道还不足以冲淡年轻时的懵懂“爱情”或干柴烈火?
继而不敌几十年来相濡以沫、共度难关的涓涓“亲情”吗?
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认为维持现状是最好的对策,不是吗,最不济,也可以原配男人(照他的说法)既然在台了无牵挂,大可选择定居在魔都,借老陆的不排斥,继续在沪上的“ 三人行”?!
码头的一场戏拍得尤其莫名,找那么多僵尸装的打酱油拖行李鬼,有意思吗且不说,(这么多人还未上船,怎么广播就叫最后一遍催促了?
)、单说那卢燕老阿姨哭得梨花带雨还与歪嘴凌峰头顶着一副“悲痛欲绝我欲随君去”状,当自己还小啊,当自己是大学生在暑期火车站的吻别啊?
有意思吗?
美吗?
会感动到人吗?
俗话说:君子之交,发乎情而止乎礼,王全安还是国学素养太差,硬要拍上这一段,也可以处理成卢燕虽是不舍内心澎湃但外表不显山不露水仍尽在不言中的含蓄而内敛来,(同时,反衬了时代的无奈与某组织当年的恶之花),岂不是令人愉悦些啊,王导导?
另外,要吐槽的是,可否不要让莫小棋讲上海咸话,太难听了,我们有马晓晴姐姐的听听就蛮好了……
电影《团圆》导演 : 王全安编剧 : 王全安/金娜英文片名 :
)只看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刘燕山回上海...乔玉娥与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孩子们讨论:刘燕山准备偕同乔玉娥一起回台湾的想法...---> 上海人‘典型’的‘唯利[钱]是图’或孩子们的‘尖锐’的‘批评’乔玉娥/刘燕山/陆善民“一妻二夫”的可耻/荒唐...(除了 X建国;他尊重母亲乔玉娥的选择) 完全展示...[例如: 大女儿的‘刻薄’攻击母亲乔玉娥与‘同母异父’的大哥:X建国]孩子们彼此之间的互相攻击/揭家丑...[例如: X建国的好赌/败坏家门...二女儿与她丈夫的互骂: 女:“怀疑男的有外遇”...男骂女:“十三点”...]...最后陆善民决定与乔玉娥‘离婚’...以成全刘燕山...刘燕山在某饭店款待乔玉娥与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孩子们:---> 感谢陆善民同意与乔玉娥离婚---成全刘燕山/乔玉娥...陆善民‘藉机’发挥...透过‘酒疯’...暗骂乔玉娥/刘燕山...最后,因过火的‘大声喧哗’得罪邻桌...一阵推拉叫骂后...陆善民‘昏倒’(轻微‘脑梗塞/出血’)...刘的妻子乔玉娥与她的丈夫陆善民在上海的家庭外(巷子内)设宴欢送刘燕山(一人回台湾)...---〉一切又回到‘原点’(除了陆善民的‘行动不良’)...刘燕山‘有所感触’的唱了<毛毛雨>...结果,饭才吃到五分之一...就倾盆大雨...电影结束前(刘燕山回台湾后的一年后的旧暦新年)已搬到新居的乔玉娥与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外孙女娜娜一共三人吃‘团圆’饭...(其他孩子们皆无故‘缺席’; 娜娜的男友去美国...)...电影进行到第34分钟歌声(女声)..."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 今朝最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飘荡在窗外......当刘燕山/乔玉娥在当年见面的小旅馆内...商量如何与陆善民‘善后’...之后的场景是编导安排幼儿园的一群小孩唱起歌曲:<送别>...随后的‘荒謬’场景是乔玉娥/陆善民两人当初是无‘结婚证’的婚姻...两人要离婚...得先‘结婚’---两人得 拿到‘结婚证’后才能办理‘离婚’...-电影的高潮戏是电影进行到第70分钟刘燕山/乔玉娥/陆善民三人的‘摊牌’宴席...‘民国38年’(刘燕山说起往事...)---> "1949年" (陆善民‘立刻’纠正...)‘...那天很冷,下着大雨...‘国民党大军撤退’...’??? (乔玉娥/陆善民皆怀疑刘燕山‘记错’了...)"1949年2月14日"...陆善民说起他的‘记忆’:"“解放军”开进上海"..."占领了码头,那天出了个大太阳...".....乔玉娥更不解了...看着刘燕山...“(约好)...那天在十六铺码头见面...”...“(国民党部队撤退)在吴淞码头...那天我[乔玉娥]记得...是天上是打雷打闪呀(上海话)...”===> 个人的‘口述’往事 ...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何况是‘正史’!
......接着...刘燕山开始唱歌(台湾的背景)...更‘妙’的是乔玉娥也唱起(周璇)<天涯歌女>...“觅呀觅知音”(看着陆善民...并与他碰杯饮酒...)..."小妹妹唱歌郎弹琴"(看着刘燕山...并与他碰杯饮酒...)...‘郎呀...咱们是一条心’(先看着陆善民...再看着刘燕山...三人饮酒...)...“郎呀...患难之交恩情深...”(看着陆善民...并与他碰杯...看着刘燕山...并与他碰杯...饮酒...)...接着...刘燕山说出(对着陆善民)...“...我不打算带玉娥走了...”......刘燕山(只有一个最后的愿望)请求陆善民允许他与乔玉娥合唱一首<香槟酒满场飞>[他/她第一次见面时...的歌]...(结果...陆善民也会唱...)...刘燕山/乔玉娥/陆善民三人一起高声场唱着<香槟酒满场飞>...“香槟酒气满场飞,钗光鬓影晃来回,爵士乐声响,对对满场飞。
嗨!… …”[---> 石挥在《大马戏团》演出的慕容天锡...曾手舞足蹈地唱起了“香槟酒满场飞”来......]电影进行到第91分钟歌声(<月圆花好> [周璇 唱])"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 今朝最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红裳翠盖 并蒂莲开双双对对 恩恩爱爱这园风儿向着好花吹柔情蜜意满人间"再度响起......电影内的‘旁观者’: 外孙女娜娜[莫小奇 饰演]在上海一直陪同老(男)人刘燕生...似乎带领观众们...看着一连串的团圆‘梦’起‘梦’灭..."并包畜养,无异细钜""斥遣浮华,好此绨纻"2013年2月16日 观影2013年2月18日 整理---卢燕 饰演 乔玉娥徐才根 饰演 陆善民凌峰 饰演 刘燕生郁百杨 饰演 大儿子 X建国马晓晴 饰演 大女儿 陆爱华莫小奇 饰演 外孙女娜娜金娜 饰演 二女儿 陆新华薛国平 饰演 女婿 李麒-在1938年,百代唱片公司就出版了一张唱片《满场飞》,流行于灯红酒绿的上海滩。
歌中唱道:“香槟酒气满场飞,钗光鬓影晃来回;爵士乐声响,跳伦巴才够味;你这样乱摆我这样随,你这样美貌我这样醉……” 《满场飞》的演唱者为张帆,曲作者为黎锦光(笔名金钢)——他后来的代表作有李香兰唱红的《夜来香》、欧阳飞莺唱红的《香格里拉》。
《满场飞》定位于“舞蹈歌曲”,旋律吸收了伦巴舞曲的欢快节奏。
http://baike.baidu.com/view/5796541.htm
人的感情真是久的很,几十年的分离,让刘燕生失落了母语上海话,却没能磨灭他对少时爱人玉娥的感情。
对玉娥来说,跟老陆几十年的恩情还是抵不过跟刘燕生只有一年的感情。
我们会觉得奇怪吗?
不,正如玉娥说的,跟老陆的几十年不过是为了过日子、养孩子,不过是为了活而活,当机会到来的时候,她断然选择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活。
玉娥的现任丈夫老陆自始至终没有反对玉娥跟刘燕生走,甚至主动提出去打离婚证,只要玉娥开心。
但他的内心又很矛盾,对于那一辈人来说,能像他那样牺牲自己的前途跟玉娥在一起,事事为她着想,不就是感情么?
玉娥将他们的几十年归为恩情,第一次跟他结婚却是为了打离婚证,老陆的委屈和爆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个老人,其实都没有错。
刘燕生要把全副身家补偿给老陆,玉娥不过是想跟结发丈夫再续前缘,老陆只是因为几十年付出化作泡影而心有不甘。
三个老人都是重情重义的善良人,而且有意思的是,刘燕生的国军撤退的那天,也正是老陆的共军进上海城的那天,曾经的不共戴天之敌,几十年之后却把酒言欢,令人感慨沧海桑田。
令人寒心的反而是这帮子女。
建国作为刘燕生的亲生子,却对父亲最为冷漠,他把那个时代的无奈记成父亲的过错。
女儿和女婿对母亲玉娥和刘燕生竞相指责,嘲笑刘燕生带来的十万块太少,在最后的送别宴上打断了刘燕生的歌声,他们压根不理解也不在乎两位老人。
而刘燕生走后一年的团圆饭,这些口口声声在乎父亲老陆感受的子女没有一个人来。
至此,玉娥放弃跟刘燕生团圆的机会,选择跟老陆和子女团圆,却终成缺憾。
设想玉娥跟刘燕生走了的话,对老陆和子女的牵挂同样会让她感到缺憾。
在这道双选题里,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最优解。
片名‘团圆’,对三位老人来说,实际上是反语,甚至是诅咒。
孙女在这个家庭中对三位老人最为客观,她不卑不亢地陪刘燕生观光、买食材,也是最后唯一陪玉娥和老陆吃团圆饭的那个,但她也要嫁人了,而且对方要去美国两年。
世事轮回,玉娥经历过的分离之苦和不确定,也要发生在孙女身上。
影片直到最后也没有给予观众想要的慰藉,而是波澜不惊地预示了下一代人的命运,残酷而真实。
观看《图雅的婚事》时,我就深深感受到王全安导演人物塑造的能力之强。
《团圆》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要将三位老人的经历、形象和情感勾勒得如此生动难忘,而又不插入回忆的画面,这要求导演在情节、台词的安排上必须巧妙圆融。
例如三位老人一起唱歌喝酒、回忆往事的那一段,观众仿佛亲身见证了1949年2月14日那改变命运的一天。
方言一直是中国现代电影的短板,但《团圆》做的很好。
成就之高如谢晋导演,《芙蓉镇》中也是清一色的标准普通话。
近年来为数不多的方言电影,也大多是北方官话。
《团圆》以上海话为主要语言,十分难得,与上海老房子场景以及往事话题相得益彰。
在电影行业日益学院派、流水线化的时代,这部在语言上的强烈个性值得敬佩。
总体而言是部不错的电影,拍摄技巧、演员表演都十分到位。
但关于人性情感,个人觉得有点过于理想主义,一是玉娥和老刘只在一起一年即分开,四十年后等回来一个糟老头,怎么还会有那么深的感情,愿意抛弃一家人去台湾,现实中四年不见,心中也就再无波澜,难道真会有永恒的爱情?
二是老陆表现的太过大度,无法理解,爱情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将爱人拱手相送,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辛辛苦苦四十年,忍受各种不公待遇,最后说一句话就要走,这让人怎么接受,难道真会有那么无私的爱情?
也许电影就是想歌颂这种永恒无私的爱情吧。
那些冲突和挣扎都没有营造 一上来就已经是顺理成章 不够让人信服…所以显得剧本非常有问题…本来是可以拍出很好的如暗涌一般细微的片子 结果是不了了之 就像电影最后那场雨…更不喜欢这部电影背后隐含的政治二元对立的寓言…
很有彩的本子,还算没糟蹋。
更像一部话剧,很多戏都在狭小空间内发生,游弋的长镜头,几个老戏骨的精彩发挥,特别是徐才根。最好卢燕没有去台湾政治正确还有利于剧作,码头离别不够克制,减一星。弱弱问一句,领证不是九块钱么?上海要百元大钞?
电影《团圆》讲诉的是1949年因国家内战,大部分国民党兵人跟随蒋介石到台湾,其中男主角刘燕生上了前往台湾的船,本以为只是短暂的别离,却与妻子儿女分开几十年。
一个是咱们俩是一条心,一个是患难之交恩爱深。一桌吃不完的饭,一场突如其来的雨。
同样有意无意地用聚餐这件事来承载或推动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悲欢,但做得并不出色。跳跃式的剧情发展,以全盖偏的视角使得这部影片总有种夹生饭的感觉。
555上海话的闹,万象电影节开幕式
编剧讨巧,如同大家所说有些做作,戏骨支撑,诚而不精。
故事假,感情浮誇,導演功力不行。白鹿原拍那麼爛很正常。
用一頓頓飯串起的故事,每一頓飯在片中的作用卻絕無重複,每一次幾個人圍坐在擺滿用心烹飪的菜餚的餐桌旁時,內心的情感就會被挑動,或感動,或無奈,或傷感。結尾上演祖孫二人愛情的宿命重演,距離也許能讓人分離,但是在心裡留一個位置、在桌上留一雙碗筷,就是團圓。
淡淡的,很真挚~
为什么还不如当年SHE那个MV动人=。=
如果可以打0星,也许是我的选择。真是对电影的侮辱!
摸到四星了。整体上还是比较克制的,演老陆的徐才根把握的最好,运镜上整体风格比较统一,调度还是可以的,有人物,有情怀,有塑造,有造型,比较完整。79分
为何我觉得演技差极了,就算群众演员也稍微讲究点好嘛。每当情绪快到那个点时却破了。故事是好故事却给拍砸了,上海话说的很奇怪有没有! 说到这两难的抉择,2014年的我并不觉得难,几十年前的你弄丢了我,我不会把现在的他给抛弃!
很不到位。剧情有基本漏洞 上海话也就那样
不尽渲染克制到家
总有离岸的船,靠不了岸;总有想家的人,回不了头。
说不上剧本和卢燕女士的表演哪个更烂。歌词唱到毛毛雨,天空立刻下雨,全家人置饭菜不顾奔向屋内,再特写雨中饭菜,《恶魔在身边》都不敢这么拍。
不够克制不够沉稳,浮夸那么一点感情基调都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