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套通常是为了掩盖疏离感,却加倍表达了疏离感。
但疏离感的下面是亲近的渴望,也或许是没来由的仇恨。
2,客套是言语活动,是用言语去“看”对方,同时假设有另外的人在围观和监视。
3,客套是旨在互相试探的接触活动,一种酷似太极推手的活动。
它从不指向一个固定的方向。
4,客套表现出一种普遍的心理疾病征候。
紧急事件可以缓解它。
5,客套不同于缺乏实用性的那种假货,它是用虚空状态去应对一切的偷懒策略。
6,从虚空的客套走到用客套掩盖真情的旅程中,人类缓缓走过了文明史的长廊。
在俄乌战争胶着、巴以冲突再起,地球再次陷入战乱纷争的时候,来看《摩加迪沙》这样的外交撤侨电影,别有一番滋味堵在胸口。
可以拿来对标的是我们的《万里归途》,今年的韩片《非官方行动》。
《摩加迪沙》有几个特点:简单故事线,刺激类型元素,以及饱满真实的细节。
A. 简单故事线为了同更多的国家建交,以争取到进入联合国的更多支持,韩国外交官韩信盛进入索马里,准备开展外事活动。
结果他很快就被索马里混乱的局势教育得服服帖帖,索马里的政府军和叛军打得不可开交,别说正常的外事活动,能存活下去都是幸运。
一通折腾,好歹在韩国大使馆安顿下来。
不过另外一边的朝鲜大使馆却出事了。
失去了大使馆,朝鲜外交官带着一家老小连夜奔逃,无奈之下,只好到韩国大使馆寻求庇护。
接下来,韩信盛大使开始与同伴一起,保护着全部人开始驾车奔逃,目的是要找到安全的大使馆,登上第二天前来救援的飞机。
过程坎坷曲折,枪林弹雨,生死一线,南北朝鲜在猜忌中接纳,共同的民族血脉,分裂的两个国家,也让两边产生了诸多犹疑和感伤。
结果自然是安全撤退,不过各有死伤,最终各自走向两边的车辆,成为一个民族痛苦的伤痕。
B. 刺激类型元素如果同《万里归途》对比的话,我们的电影更倾向于文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外交智慧,在奔忙纾困的过程中体现团结协作的力量。
《摩加迪沙》自然倾向于展现韩国电影最擅长动作类型片要素,打斗、枪战、飙车,那是一个不能少,枪林弹雨,血流如注,死伤惨重。
还有路口关卡时的命悬一线,冲突堆积到最后一刻圆满解决。
这都是类型片的剧情套路,《摩加迪沙》自然不会少,整体看下来,有《追击者》《黄海》等片的紧张感,全程激烈,配合简单紧凑的故事线,观感自然是比较爽快的。
C. 饱满真实的细节值得一提的是,《摩加迪沙》用了许多细节,来表现人物情绪的转变,南北朝鲜的两国关系,看来颇为引人入胜。
比如不少人提到的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墙上挂着汉城奥运会的旗帜,朝鲜大使馆的孩子进入房间时,他们的母亲把他们的眼睛捂住,不让他们看到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小老虎。
因为朝鲜围绕着这届奥运会有许多迷惑操作,一开始积极联系韩国,希望共同举办本次奥运会,还自告奋勇地修了不少体育场,积极要求承办其中的几项重要运动的赛事。
遭到拒绝后,立马变脸,强烈抵制汉城奥运会,还企图拉拢中国和俄罗斯,结果遭到了拒绝。
所以,当时的集体撤侨,除了面临着索马里战乱,两国的紧张关系也是一大阻碍。
两国人员在韩国大使馆吃的第一顿晚餐,导演就用了许多细节来表现这种微妙关系。
先是放着一桌食物,朝鲜一方都不敢动筷子。
韩国外交官见状,直接抓过对面的一个罐头,吃了一大口,解除了对方顾虑,这才开始正常进食。
然后出现想吃同一块肉,筷子打架;又有韩国女人想分开一块菜,朝鲜女人默默用筷子帮她按住。
就这样在猜忌中悄然融合。
当然还是免不了一场打斗,不打不相识,信任也在伤口和血痕中建立。
然后是最后的奔逃戏,为了抵挡子弹,大家在汽车上缠满了书本、木板,挂起了沙袋。
结果还是未能避开索马里的子弹。
这当然完全是为了视觉效果,稍微想想,就知道这个办法多么不靠谱。
而且最终在片中也并未起到作用。
不过看上去确实精彩刺激了不少,挂着一堆书本和沙袋的汽车,还被投掷燃烧弹,搞成了一辆辆烈火战车。
最终是意大利大使馆解救了他们。
值得一看的类型电影,也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战乱国家的危险与动荡。
就像俄乌战争,就像巴以冲突,我们远远看个热闹就好。
千万不要在自己的国家上演,那就成了彻彻底底的悲剧。
和《特工》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总不免了再润色上将自己讲的更光辉伟岸一点。
但是面临生死危机,面对政治的对立和人性的选择,最终终是摒弃成见站在了一起携手走出摩加迪沙。
其中的人性着实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方都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想着同胞之情,一个从政治出发。
但是终是前者大国后者。
后面建立的生死交情却又迫于政治立场甚至无法回头看一眼。
可惜可叹,也成就了这部电影。
在每一个韩国或者朝鲜人的心中都渴望着统一,渴望曾经的同胞重归于好。
就像我们和台湾那样。
不过与我们不同的是,曾为一家,手足兄弟的韩国和朝鲜,自己的命运却难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被两只大手拆散甚至反目成仇。
这种悲伤和无法统一的无奈,持续不断的对立将一直折磨着他们。
不过也正是因此,才能诞生这么优秀的电影吧。
另一方面那些混乱的国度,无法依靠自己走下去站起来的国度。
孩子们被迫拿起枪,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样的提心吊胆的生活。
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却又如此不公,不甚唏嘘。
这个电影再次触及了韩朝的敏感话题,上一部让我感动得直流泪的是特工,这部虽然没有泪水,但给人更压抑,让情绪得不到释放。
要说韩朝的问题强度甚于我们的T海问题,毕竟几十年都是刺刀顶刺刀,所以在处理矛盾时,两国也是用尽了朝鲜族的智慧,几十年来让其他大国为他们买单,一个成功拥有了核武,一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从这点可以看出鲜族人的团结和狡诈,而本片也深刻的表现了这点。
但让人敬重的是韩国文化和电影的开放程度,一部又一部接触敏感领域,正因为对现实和历史的尊重,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韩国电影都选择直面。
我以前是不看韩剧的,因为10几年前韩剧的影响,感觉太娘,但后来看了一系列的韩国犯罪电影后,发现韩国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快,早就冲出亚洲了。
再看我们的电影,前几年模仿韩罪片的几部还不错的,如暴雪将至那一类的,因为溶入了真实的90年代背景。
再看其他的电影,根本感觉不是在真实的社会,而是在爱丽丝仙境和一系列晚会小品里,因为你感觉不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这个电影说了国家分裂之痛,但给人希望,人性战胜了意识形态,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可美好的东西得保持住,不能丢掉,这可能是2个国家共鸣的部分。
中国擅长拍摄正面的电影,如80年代也有一系列反应台港同胞的电影,虽然略显夸张,但现在看来,感情朴素而真挚,那是发自内心对同胞的热爱,只是表现得比较稚嫩。
我看来,中韩两国对分裂之苦的这类电影题材,其内在是诚恳的,这就是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不同地区的共鸣,得永远保留。
《摩加迪沙》更准确的片名应该叫《逃离摩加迪沙》。
这不是爽片,没有紧张刺激的双方对战,有的是狼狈逃窜,卑微求生,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身在异乡的同胞面对共同的灾难,即使曾经剑拔弩张,也可以互相搀扶摆脱危险。
关于南北韩题材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如《共同戒备区》或《隐秘而伟大》,而《摩加迪沙》因为有着真实事件改编而更让人深有触动。
同样的民族,一样的饮食习惯,相同的语言文化,因为政治,多年来互相仇视彼此敌对,可是当危及生命的灾难来临时,他们都表现出对同胞莫大的同情,大家冒着枪林弹雨同生共死,可惜,个人的惺惺相惜终究左右不了国家的对抗,下了飞机,依旧只能装作不认识。
当相互对视都成了奢望,彼此心底留存的感念,才是最刺痛人心的部分。
本该坐在教室读书的年纪,索马里的小孩却端着枪烧杀抢掠,可是他们佯装开抢杀人的模样明明还是个孩子~残酷的战争,让人性泯灭,让世界灰暗。
世界本就是求同存异的,但和平真好。
在炮火連天、槍聲肆意的摩加迪沙共患難過的我們,在得救後卻要用同一種語言被迫漠然著默然分別。
一刷的時候就感嘆真是一部令人沈浸的好電影,今晚二刷,還是又一次被電影結尾的部分打動。
這種剋制又隱忍地表達著某種民族血液裡在生死攸關之際悄然湧動著的情感,在“分道揚鑣”的一言不發中,我們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在行動上和情感上分別做了眼下最合適的選擇。
作者:我的旁观者 公众号:生活可以在别处 2019年底,全球电影观众随着奉俊昊导演的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而聚焦于韩国电影时,我更被李沧东的同期宝藏电影《燃烧》所折服,两部电影其实都在表达阶层差异带来的矛盾和悲剧,《寄生虫》偏重于故事的构思,而《燃烧》则通过人物生存状态的差异为人物最后的悲剧宣泄做出惊悚但合理的铺陈。
而2021年真正触动到我的除了黑白历史片《兹山鱼谱》,便是这部动作片《摩加迪沙》了。
无论是《兹山鱼谱》还是《摩加迪沙》,相对于《寄生虫》和《燃烧》充满张力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这两部2021年备受青龙电影节肯定的电影,却都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或人物改编,故事的调性平和、朴实,而《摩加迪沙》更是被定性为动作片。
对于动作片并不感冒的我,某天闲来无事,碰巧找到这部有老戏骨金允石、长腿欧巴赵寅成主演的《摩加迪沙》,抱着大不了弃剧的心态,却没想到短短五分钟的开场,我已被彻底惊艳到,只因为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却让人感同身受的真实细节: 故事的地点是1991年非洲的索马里,彼时的韩国和北韩都没有加入联合国,为了争得索马里这个非洲神奇国度支持的一票,韩国和北韩使馆展开了势不两立的缠斗。
--金允石 :开篇,金允石作为韩国驻索马里大使正在索马里国立大学组织开展宣传活动,马上要进入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和与会代表拉着索韩友好的横幅拍照留念。
金允石身着90年代记忆中的大翻领白色衬衣和当年流行的藏青色西装,夹带着非洲大地飞扬的尘土,年代感和地域感瞬间扑面而来,连负责拍照的使馆秘书那身妥妥的90年代商务“碎催”低配装扮(俺91年曾经几乎同款打扮出现在拉哈尔的街头,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和紧锁眉头焦急看表的不安感,还有拍照时蹦出的那两句熟练但满是韩式泡菜味英文(当然,还有后面金大使尤其是赵欧巴那蹩脚的英文),让我顿时穿越,脑海中满是泛黄记忆杀。
--郑满植,印象中大多是硬汉或黑道大佬般的标配,这次扮演韩国驻索马里大使馆书记官。
急匆匆赶到活动现场的他,忙着弯腰去取车后座上放置的标语横幅,一扭身西服被车门铰住, 瞬间那身劣质西服一分为二。
那一刻,作为有过类似工作经历尤其曾经是在那个要啥没啥,但工作偏偏要求你要啥你就得变出啥的非洲大地上,我瞬间读懂了书记官那生无可恋绝望的特写眼神。
那种裹着西服,貌似光鲜却时时刻刻紧张高压的工作场景,伴随着郑满植暗淡无光的眼神,我甚至能感受到那裹在西服里焦躁的汗味和着尘土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久久不息。
--下面一个该帅哥欧巴赵寅成扮演的商务参赞登场了,机场里一个洋妞的珍珠项链被海关人员没收打劫;下一位白人身着西装、手提公务旅行箱,显然是深谙此道的常客,颇有眼色地在护照里夹入了一张美钞;而赵欧巴则身着就是搁现今也毫不违和的米色西服,笔挺且一尘不染,时髦的太阳镜丝毫挡不住他享受外交豁免的傲娇。
真是廖廖几笔,摩加迪沙海关边检的腐败生态、赵欧巴那初来乍到的得瑟劲,隔着屏幕呼之欲出。。。
至此,五分钟的开场,让五分钟前还心猿意马的我居然产生了灵魂共鸣。
鉴别过“动作片”的标签,我开始自我脑补这部剧的走向:电影前辈金允石携赵欧巴于枪林弹雨中解救南北韩使馆人员逃离摩加迪沙的英雄故事。。
枪战、特技、摆平各方势力、金允石大咖掌舵、赵欧巴长腿炫技,一场韩国版《战狼》闪亮登场(《摩加迪沙》与《战狼》的背景设定同款)。。。
但是,但是,后面近2个小时的故事充分证明了我那被深深套路的浅薄。
《摩加迪沙》显然有着更宏大的野心,但因这野心悄无声息地扎根于真实的土壤,无需更多直白的阐释(在这点上平心而论《兹山鱼谱》显得略有些着急,但在文化已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它焦虑的直白仍是瑕不掩瑜的稀缺),在那片土地上无论是树木还是花草生机勃勃并最终在观影者心中开花结果,这算是比较高级的润物细细无声吧。
索马里内战即指索马里从1991年持续至今的武装冲突。
在这块苦难的非洲土地上,各路武装、政治势力层出不穷,导致战乱延绵不断,混乱的局面演变成一场场人道主义灾难。
《摩加迪沙》用近乎写实的手法,把韩国和北韩使馆人员置于摩加迪沙失序混乱的大背景下,他们为了联合国那张选票互相算计、勾心斗角甚至不择手段地贿赂拉拢政府官员,在他们为了各自国家利益,秉持着职业操守或惯性争斗正酣之际,索马里内战爆发了。
影片将国家陷入多方政治、武装势力角斗的残酷现实一一呈现,军队成为权力较量的工具,百姓在各种疯狂、失真的宣传中失去思考和判断能力,麻木或盲从,甚至在杀戮中体验着正常人性无法理解的刺激和快乐。
战争带来的野蛮失序残酷而真实地呈现在观影者面前,更加令人震撼和脊背发凉的是满目疮痍的人心。
关于双方如何被迫摒弃前嫌,联手合作,设法逃出摩加迪沙的过程我不在此一一剧透,不过还是抑制不住要表达下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深度共鸣与思考: 1. 作为两个政治上长期嫌隙甚至对立国家的代表—大使馆工作人员,在事件冲突中本能地选择站队立场并付诸实施,如两位商务参赞(赵欧巴与具教焕)的对立、冲突、甚至互相设置有利于自己政治利益的小把戏、赵欧巴本有靠山支撑但仍被“发配”到索马里的心有不甘、金允石大使在韩国外交部的地位调侃(这么细枝末节的描述简直是外科手术刀般的精准、狠辣,谁不知道国家地位决定着大使在国内的级别。。。
换成驻美国、俄罗斯大使,哪用得着像金大使这样在活动现场亲历亲为,各种狼狈),还有万年不变的大使馆与经商参处、大使与商务参赞那微妙敏感的关系。。。
不用说,你懂得。
2. 开场赵欧巴从韩国带来赠送索马里总统及政府人员的礼品,关于礼品包装的抱怨和责任的相互推诿,还有北韩贿赂索马里总统府的情节,甚至利用当地势力互相使拌,部长从韩国打来电话的噪音搪塞。。。
简直就是工作之日常,无需夸张润色。
看来生活永远比戏剧精彩,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更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3. 赵欧巴策划大使与索马里总统国务秘书见面的情节,堪称经典,他们绞尽脑汁的策划方案,在国务秘书眼中一钱不值,他所关心的是他能从这个交易中得到多少立竿见影的利益。
在这个腐败已深入骨髓的国家,国家利益、政治诉求都是一句口号而已,更别提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利。
本片对于索马里战乱之初的各种乱像以克制的讽刺传递出对生命无言的悲悯。
被总统府国务秘书索要回扣时金大使那张错愕无语的脸 4. 冲出重围的那场戏,那几辆防弹车的造型注定了这是一群普通人死里逃生的纪实,这里没有英雄,只有因为孤立无援不得不抱团取火自我拯救的普通人。
车身上贴着挂着的书籍此刻成为了抵挡子弹的“武器”, 这是一场多么悲凉的文明与野蛮的对抗,别无选择却又那么义无反顾。
5. 战争的血腥,透过政府军与反叛军的残酷杀戮、韩国使馆黑人司机因支持叛军导致其最终丧命、年幼的孩子手持机枪跃跃欲试、哄然大笑等场景而展现,不说荒诞,已是荒诞。
这种血淋淋的真实反讽,我却感受到影片中想要传达的悲悯情怀,人类与野兽、理性与残暴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政治裹挟下理性只能让位于乌合之众的疯狂,并最终演变成自我戕害或互害的悲惨结局。
6. 北韩商务参赞之死以及他的葬礼成为本剧最为悲壮和悲悯时刻,赵欧巴打开车门的瞬间,是立场、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两个人在生命面前的和解。
而他的葬礼在那个安静的晨曦,呈现出本片最美的画面,海岸线上初生的太阳,自由翱翔的海鸥,那是对生命和希望的致敬和礼赞。
7. 最后一幕是本片高光时刻,克制得没有高潮的结束,却突然让我泛起无以名状的情绪,金大使和北韩大使(许峻豪因为这个角色刚刚获得“青龙奖”最佳男配奖)同样面无表情的脸,却是共同经历过生死劫难后内心最波涛汹涌的表达:从此就是陌路,甚至我们从未相识,但此生一定会深深记得。。。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惊心动魄的真实事件从未在韩国和北韩的外交史上有过任何记载,也许真正的历史就是那些封存于亲历者心中的记忆,从未开启,却日久弥新。
1.反叛者的泪与笑一开始南韩方的司机被发现是反叛者,被警方一棒打死,导演给了他眼角的泪一个特写。
那一刻会感觉到他们为了自由与人权抗争的可怜。
中间北韩参谋被学生班暴打时,镜头集中在男孩们的大笑,那不是对于自由的快乐,是属于施暴的快乐。
2.南韩人物性格参谋一开始是被降职才来的(评论区提醒不是降职,我记不得了),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是精英。
可居然不会讲英文,和他看不起的那些同事形成对比,一到紧张时刻就要靠别人翻译。
而韩大使也是努力了二十八年才得到现在的驻非洲机会。
但就是这两个人,参谋在北韩来到南韩大使馆时建议让他们进来,即使警方要求按照人头收费他们付不起时,他也没把北韩赶走以求自己安全。
北韩参谋嘲讽“你们的警卫都跑了,谁保护谁啊!
”南韩参谋“因为按照人头收费,但我们哪付得起。
”那一刻的沉默,是南韩不知是否要赶走北韩,北韩也不知是否要感谢——他们感谢,但不能说。
韩大使深知自己向意大利大使馆、南韩高层撒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他还是谎称北韩外交官叛变来为他们求得飞机位置。
最后两国大使在上车前的犹豫,他们都想了些什么,我不知道。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最新韩影《摩加迪沙》由柳昇完担任导演兼编剧(导演代表作《军舰岛》、《柏林》),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煥主演。
讲述1990年代索马里内战爆发背景下,韩国与朝鲜外交官们为了生存而联手逃出摩加迪沙的故事。
《摩加迪沙》耗资200亿韩元,全片于摩洛哥取景拍摄,在韩国已经突破300万观影人次,成为2021年韩国年度票房冠军,并收获了超高口碑。
目前豆瓣8.4分。
说起近年的韩影年度代表作,2019年看《寄生虫》,2020年有《南山的部长们》,2021年应该要属《摩加迪沙》了。
这部融合了战争、政治、动作的类型片,究竟厉害在哪儿?
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首先,豆瓣简介中一句话似乎有些混乱:“影片将基于一个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改编。
”容易使人误以为是韩国把自己凭空“套入”了本无关的真实历史中。
有必要说明一下,避免误导。
实际上,索马里内战背景下朝韩联手逃生,是真的发生过。
但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被记录在韩国外交史上。
电影中金允石扮演的韩国外交官韩信盛大使也确有其人,原型是姜信盛前大使。
姜信盛仍然记得1990年12月30日,叛军进占首都;91年1月,他与6名大使馆人员试图赴机场离开这个动荡的城市,遇见了朝鲜大使金勇洙(音译)以及13名职员和家属。
结果机场也一片混乱,他们都无法离开。
朝鲜大使馆已遭到袭击,姜信盛提议一起去韩国大使馆等待。
当晚他们对坐用餐的场景,大概就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尴尬而别扭。
不过姜信盛描述当时心境:“感觉像是一家人。
我们试图克服我们的难处,像家庭般团结起来。
那超越了意识形态、国家之分。
”后来,姜信盛向意大利大使求助,意大利大使同意送韩国人撤离,但不愿帮助没有邦交关系的朝鲜人,“我向他抗议,说我怎能抛下那些朝鲜人,要不一起走,要不一起留。
”姜信盛这样说。
这里与电影中试图让朝鲜大使投靠韩国而产生肢体冲突的情节不同。
姜信盛表示从未有过让对方归顺的提议。
改编真实事件的电影,一定会在保留原色的基础上润色,为了戏剧张力而增加冲突。
我认为就影片本身来说,完成度已相当高,尤其体现在导演对复杂题材的掌控,角度的选取,以及尽量克制的观点表达。
异域中孤立,讽刺却悲悯
从影片一开始便强调了“异域”与“孤立”强烈氛围感。
国外取景、异域风配乐增强了可信度,将人物放进陌生、未知的环境中。
开头,赵寅成饰演的韩国参赞因为外交身份而迅速通关,免遭搜刮,其他人则被开箱、贵重物品被扣。
侧面反映了压迫、混乱、不公,矛盾一触即发的状态,为后面的爆发铺垫。
而参赞孤立于这样环境中,他英文不好,看上去还有点“虚势”。
当战争爆发,冠冕堂皇的广播内容与混乱失序的暴力形成了鲜明讽刺。
镜头透过浓浓的烟雾记录了束手无策的平民被暴打的场景,广播声音放着:“家人像朋友一样,朋友像家人一样。
”画面却放着男人被拖行留下的一道血痕、女人捧着一只鞋绝望痛哭······
而此时在大使馆内的参赞仍是孤立于战争的旁观者状态,他在高处亲眼目睹了暴行,镜头拉近,烟雾散开,他震惊的表情暗示着这一场危机从此刻开始,不再与他无关。
与韩国大使馆相熟的司机竟然是反叛者一员,他被打死时流下一滴泪的特写镜头,和高处的俯角镜头,是对战争中个体的悲悯。
导演特别把目光放在了不同境遇下的“孩子们”身上,反叛的孩子们拿着枪发出“突突突”的声音,玩游戏一般,而逃亡中的朝鲜孩子们率先配合地佯装中枪倒地,大人们先是愣在原地,才配合“游戏”,谁知下一秒反叛的孩子仰天疯狂开枪,然后满足地离开了。
年幼的孩子们还不懂得战争、死亡是什么,但他们懂得游戏的暴力,并拿起了真正的武器。
最简单的游戏语言不分国籍即可相通,暴力也是。
被救援后,又拍路边拿枪的孩子们,和车内撤离的孩子们的处境对比,一窗之隔,却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世上有时存在两种真相
《摩加迪沙》野心很大,又讽刺又悲悯,既要拍索马里内战,又要拍朝韩关系,戏剧的张力就藏在这内战中的“内战”。
自相残杀中的“自相残杀”,电影中浓缩成参赞两人之间的冲突。
赵寅成与具教煥分别饰演两方参赞,一开始是水火不容、因为归顺问题而大打出手。
最后朝鲜参赞在车内没能出来,导演偏偏让韩国参赞去开车门,发现了他已经中枪身亡的事实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即使中了枪还是到达后才死,眼睛都没能好好闭上的这段情节,导演并没有故意去煽情,只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大家一起为死者举行了葬礼,这也是全片最唯美的一个画面。
是对死亡的悲悯。
有些事情是不会改变的,死亡与日出都是。
看完仍然记得那句台词:“有时,存在两种真相”,其实全片都是对这句台词的论证与省思。
反叛者眼中的真相跟军队眼中的真相一定是不同的,朝韩两方的真相也不同。
世界上任何对立的两方眼中的真相可能都是截然不同的。
只有暴力、死亡、以及大自然的真相永远相同。
多亏了导演克制而冷峻的表达,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超人般的英雄人物,这点很难得。
没有谁“开挂”拯救全部人,他们只是艰难地互助,因为惧怕死亡而多出了一丝逃生的勇气和蛮劲儿。
直到最后回归安全地带,才回归“现实”,两方在飞机上致谢、握手道别,下了飞机连看对方一眼都不能看,孩子们忍不住看的话,还要捂住他们的双眼。
而大人们是不需捂住双眼就能离别的人,即使对方是过命之交。
这种“现实”还真是冷酷啊。
公众号:霧風誌
每年总会有几部让人大呼赞赏的韩国电影,而今年的韩国口碑电影似乎来得格外迟一些,我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在豆瓣网上,通过韩国以及2021两个关键词去检索本年度的韩国片子,结果总让人失望。
直到昨天我检索出了《摩加迪沙》这部电影,直到我连夜看了它,才觉得今年的观影经验便又完整了些。
电影《摩加迪沙》片名中的四个字,是一个地名,是为非洲国家索马里的首都,片子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事实上,这个片子当初立项时便叫做《逃离》,后才更改为事件聚焦中心的摩加迪沙这个地名。
看电影之前,我并没有对片子的故事背景及内容信息做任何了解,看过后,我会想起两部片子,一部是20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一部是2017年出品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战狼2》,类型上当然不同,侧重点也大相径庭,但故事有相似之处,都是一群人逃离一个突然爆发战乱的国家,同时有站在主角国家视角的一些形而上表达。
电影《摩加迪沙》观感上也类似,片子的故事来自韩国外交史上的一段往事,但这段往事却并未在韩国外交史上被翔实记录。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韩国为争取自己加入联合国的选票,派大使进驻非洲国家外交游说,索马里便是其中之一,为了狙击韩国的计划,朝鲜也同样外派大使来建交,双方明争暗斗,针锋相对,电影的前半段便主要围绕双方的斗争来展开。
直到1990年,故事中的索马里政府发生政变,首都摩加迪沙迅速变成一座地狱之城,混乱、斗争、战火蔓延、尸横遍野,各国大使馆纷纷撤离,而在摩加迪沙话语权相对较少的韩国大使馆、朝鲜大使馆便没那么幸运,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此前对立的韩国及朝鲜大使们,不得不摒弃前嫌相互协作,一起逃离摩加迪沙。
看电影《摩加迪沙》,坦率地说,我总能从片子里看到无数此前韩国电影在南北问题上的相似表达,电影里,金允石和许峻豪所扮演的朝韩双方外交大使,在某些时刻的为难、恻隐、人性复杂情绪,特别似曾相识,想来我曾在《共同警备区》、《高地战》、《特工》这样的电影中,看过无数次,但每一次却依然能够被震撼,那是种什么样的共同点呢?
是某些时刻,人们放下了国家、阵营、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只余下了作为个体的普通的人性之善,是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士兵,是窃听器背后没有名字的HGW XX/7。
在《摩加迪沙》这个片子里,让我肃然起敬的,觉得一下子整部片子被拔高的片段,是电影的结尾,当朝韩双方的大使们终于历经磨难,随意大利的飞机逃离摩加迪沙这座城市后,接机的机场,各国国家的政府人员、媒体林立,朝鲜和韩国双方都派了人,在这胜利时刻,金允石和许峻豪无比默契,他们商量好前后下机,装作互不相识,以免身份的不同给对方及对方的国家造成影响,他们就那样默不作声的走着,不曾撇过头互看一眼,那些一同互帮互助、经历生死的片段,顷刻间成为隐情,成为不能诉说的秘密,变成一段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史上的真实故事。
在整个事件过去30多年后,电影《摩加迪沙》的上映,才让这个故事得以被更多人知道,当年的事件原型人物也浮出水面,时年担任韩国驻索马里的外交大使姜信盛向媒体回忆那段往事,回忆自己与“敌人”一起共赴时艰逃离摩加迪沙的经历,他说:“感觉像是一家人,我们试图克服难处,像家庭般团结起来。
那超越了意识形态、国家之分。
”不出意外的话,《摩加迪沙》会是我今年最喜欢的韩国电影。
封面图:《摩加迪沙》海报你还可以:请对战争多一点“敬畏心”硬汉枪神:我给这部网大打了五星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100部韩国电影推荐:https://mp.weixin.qq.com/s/vRhLM-Vq2QLgUIJAA45V7g
整齐划一的吹捧,整齐划一地恶踩其他影视剧,整齐划一的搞孝,哈哈恶臭豆瓣毒龙钻着实令人咋舌~
说这是“韩国战狼”的,大概是根本没看过。没有俊男靓女,没有上天入地,没有明犯强韩虽远必猪。写实的剧情,复杂的人物,跪着求生的无奈,把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刻画得非常真实。最难忘的段落一是三个叛军小孩与朝鲜大使馆避难人员的“游戏”,二是打白旗被误认枪口,啼笑皆非地引来一场追逐与枪战,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南朝鲜大使馆对索马里示威民众的同情,大约呼应了当时的国内局势。
两个业已分裂国家的外交官在另一个正在分裂的国家体会国家分裂过程的故事。
韩国电影总在北朝鲜和南韩国的政治立场上玩出新花样,但这电影光辉的地方在于,人性正确胜过了各自的政治正确。
是一个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诞生的伟大故事。敦刻尔克之于大英帝国,大兵瑞恩之于好莱坞,战狼之于广电总局,固然能有各自的好,但通通不如这部,索马里的政府军反叛军以及韩国的南边与北边反复交错的比照里,只用四两的力气就掀翻了战争与政治里的千斤虚伪与荒诞。
依旧是纯熟的类型片,大外宣。
二十分钟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讲真,韩国电影的深度已经甩某大国五百条街了。
虚构的故事说成“真实改编”,韩国人的狭隘和不诚实让这部片子成为了玄幻片
纪实不够 搞笑来凑
韩式主旋律,设计性极强不过视听调度稳健,算得上是同类型作品里的翘楚,一看就是颁奖季热门选手。危急存亡之际,抛开政治立场、身份对立、世俗偏见,作为人生存下去才是本能。索马里内乱与南北韩关系互为映衬。同根生,分道去,至此死生不复相见。
赵寅成好出戏
韩国电影太太太强了,羡慕啊。很想了解一下当时的中国大使馆是什么情况
欺负朝鲜不拍电影所以韩国商业片就这样肆无忌惮吗? 看短评仿佛战狼是个贬义词 不是特别理解……可能想讲同宗同源的人性美 但是夹带太多私货 总之不是很舒服……赵寅成还是去演浪漫戏吧,在这种电影里真的好浮于表面的油腻啊
南北统一宣传片,羡慕人家题材的自由度和丰富性,结尾的形同陌路也很伤感。最后居然是意大利大使馆的飞机救了韩国+朝鲜的外交官,这主旋律不行啊哈哈,韩国没有吴京来接他们么?
冷战结束的背景下,苏联势力撤出非洲,造成政治局势的真空,朝韩双方都密谋获取非洲军阀政府的支持自己进入联合国,在此根植自己的势力,互相争斗。这部电影其实可以放在大的时空背景下来拍出具有国际格局的视野,可是“朝韩友谊万岁”的价值观再次恶心到我了。当真小国寡民,就是小家办事?
把朝韩两个弱国的矛盾放在充斥极权与死亡的更弱的索马里国家里,极具戏剧化,也更让人揪心与难过
4.5滿滿respect,韓國電影工業的新標竿又出現了,全片摩洛哥取景,完整打造出國家發生爆動的真實樣貌,製作上太牛了,場面逼真寫實,飛車追逐的調度與戲劇張力,完全讓情緒懸在一根樑上,柳導甚至還用了一顆長鏡頭拍飛車追逐,基本上飛車寫實度已到瘋狂麥斯層級。跟同性質的撤離電影如《亞果出任務》相比,緊湊度更上一層樓,90年代末索馬利亞大暴動,南韓大使與北韓大使就這樣在力求生存的情況下達成了合作,儘管這段不為人知的灰暗歷史有不少編劇憑空杜撰的情節,但結尾立意是好的,跟《北風》有些相似,都是南北韓曾經友好的證明,詼諧地帶的不為人知歷史中寫出稍微魔幻但仍舊寫實的撤離故事,柳昇完導演厲害,跟黃政民合作的《辣手警探》也是好看的要死,摩加迪休在商業與歷史闡述上充分達到教科書層級的敘事結合,暫定今年韓影NO.1
红旗虽值万金,白旗亦可动人…一没想到硬推上去一场追车戏烧钱能烧得挺好看(这戏是不是得拍一个月),二没想到前面也没多精彩但最后分别之时的沉默居然还挺泪目…
三星半,挺写实的,不是爽片,没有过分浮夸和煽情,最后的机场告别,两支车队左右各走一边,大家强忍着装作不认识,不敢望向对方,南北同族就像不能在一起的恋人告别,又像被迫分家的手足,克制的情绪有些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