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故事:两个小青年为了心理学实验和窥私欲,监视了邻居阿伯的生活,并伪造了他家里有鬼的迹象去恐吓他。
后来实验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了阿伯自杀身亡,二人被法庭判刑。
1.亮点1:梗很好。
”三次元的人以观赏二次元人的生活为消遣,最后发现自己在被反监视——二次元人诞生了自我意识,而且一直在伪装,设法弄懂自己生活的真相。
”总结一下,这种梗的中心套路是“主次颠倒”。
影视作品有《楚门的世界》《W两个世界》《变焦》《西部世界》;小说作品很多,多为科幻,如《艾比斯之梦》中的一个短篇故事。
凡是涉及这个题材的作品,多可以给人绚丽的迷离感。
这个题材还没有被彻底开发。
2.亮点2:在现实生活中对不知情的人做心理学实验,这是一个极大的噱头。
心理学实验本身就是噱头。
被实验者不知情,这让我想到《恐吓运动》,这种发展可以很好玩。
另外,这样的题材很容易挖立意,逼格可以很高。
3.缺点1:故事节奏不足。
全片很有戏剧性,但是中间部分反转没有处理好。
①阿伯地下室有秘密,他可能是个杀人犯 ②小青年想企图闯入阿伯家,探寻地下室秘密 ③升级版的冰点实验 ④就是否继续实验这个问题,两个小青年因为道德观而发生分歧——这都是剧烈的高潮,但是没有被重点刻画。
全片中间显得很平,因为观众一直在期待反转,但是导演没有满足观众这种期待感。
4.缺点2:对观众的情绪引导错误。
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过一般创作者不会犯这种错误,反而那些特别有天赋的创作者,最容易在这上面犯错(比如《大护法》的不思凡)。
这部电影的角色分为两组:阿伯组,小青年组。
观众需要一个放置感情的对象,小青年显然不是适合的对象,他们太坏了,而且逼格不够高。
看了20分钟,观众应该已经把感情放在了受害者阿伯身上,他脾气坏,但是很顽强,是个不错的移情对象。
既然观众对他移情了,那他们就会期待他的反杀。
但是没有反杀,阿伯一直在被虐,甚至小青年最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
观众会很不悦。
(最后的反转分量不够。
)①假如就是要用阿伯来做移情对象,参考《屏住呼吸》和《魔屋》,虽然很套路,但是阿伯反杀很必要。
套路有套路存在的原因,因为观众需要自己的移情对象可以反击或者复仇。
假如不存在复仇,那就是《伊甸湖》,虽然很恐怖很压抑,不过够惊悚也可以接受。
②假如移情对象选定小青年,那他们两就要坏得够逼格。
现在这种坏太低级了,更接近无聊的窥私欲。
“坏主角”的刻画可以参考《夜行者》,或者《当你熟睡》也可以。
其实这两个人本来是可以刻画得更好的,“为了心理学实验而泯灭良知的疯狂学者”,这种设定多带感。
而且两个小青年的道德矛盾也是可以深入刻画一下的,会形成不错的冲击。
感觉这个故事雏形很好,改一下就会变成闪闪发亮的剧本。
看过《好邻居》 我的评分:★★★★这居然是一部伪装成惊悚片的爱情片!!!
靠感动啊…尤其是回忆中老人的程诺!
至于两个小畜生……我不想说,公道自在人心。
具体剧情需要自己看吧……重点要说的是恶性质的正版!
这片子国内网络正版只有86分钟对比网络查到的片长,剪了十多分钟肯定忍不了!
就去找下载了,如果仅仅是看下载的我也不会觉得正版可恶。
因为下载的字幕明显是机翻,很垃圾所以我几乎是正版和下载交替看的,大段对白一般不会删减。
重点来了,是结局!
正版对结局进行了大幅的删减!
以至于完全改变了导演想表达的几乎等于完全改了结局!
如果你只看了正版……那么很不幸你是正版受害者……所以谁有优质的字幕麻烦告诉我好么……感谢!
感觉老头对她的妻子心中有愧,所以那些骚扰他的东西他都默默忍受了,是这样吗?
另外说这个电影被删减过,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在哪里可以看到完整版呢。
老头和女护士有出轨吗,那点没看懂,他们说的准备到底是准备什么呢?
感觉老头对她的妻子心中有愧,所以那些骚扰他的东西他都默默忍受了,是这样吗?
另外说这个电影被删减过,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在哪里可以看到完整版呢。
老头和女护士有出轨吗,那点没看懂,他们说的准备到底是准备什么呢?
邻居是一个孤僻的老头,两个熊孩子在老人家装上监控和操控他家门和电器的远程开关,想看看他在发生类似鬼事件之后会有什么反应。
结果发现老人的行为举止怪异,而且常常去地下室一待好几个小时。
于是两个熊孩子愈发的好奇,变本加厉的搞事情。
过程好好看啊,悬疑的节奏掌握得太好了,全程以为老人是什么可怕凶手,等真相揭晓的时候,我只想落泪。
老人反常的砍门窗,是回忆起妻子抱怨过家里的门窗总是合不上,老人听到半夜突然想起的歌声,是因为妻子用这首曲子和他跳过舞,在地下室久久不出,是因为妻子的遗物在里面,他在思念。
最后让他轻生的念头,是因为他送给妻子一个铃铛,这样她生病时候就可以不用大声喊他,而他答应听到铃铛声会排出万难来到她身边。
十几年对妻子的思念让他愈发孤单,看到铃铛在桌子上出现,老人就以为是妻子通过一系列的事情在呼唤他,让他去到她身边,于是在夜晚选择了自杀。
啊好难过呀!
特别结局熊孩子并没有收到严厉的惩罚,让我更加怒不可遏!
令我又想起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和我是传奇,真的好看不得人在孤寂又漫长的岁月中,孤独归去的故事。
太悲伤了😫
在电影中随着剧情的慢慢推开,悬疑都集中到了那个“地下室”,在地下室中有一串镜头,非常好的将观众带去导演想让观众走进的思维“歧路”。
诡异惊悚的主观镜头
预示着“阴谋”或许将被揭穿
老人接下来的意图但是这是一串没有逻辑,没有动机的镜头,不合理,很多余。
只是导演的狡辩镜头。
他不像老人最后开枪的情节,最开始闪前的交代镜头中黑人警察的叙述,以及后面那个孩子持枪进老人屋中,这一切都合乎逻辑,是合理的情节交代。
电影基本来说还是很好看的,从电影的名字“好邻居”,不断闪前的镜头交代,以及电影前部分剧情来看,导演一直制造一种幻觉,孤苦伶仃、不与人交流的老人到底隐藏着什么?
偷窥的镜头,两个年轻人制造的“幽灵”,这一切的悬疑、惊悚效果都让观众深受其引导。
有些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 “一位摄影记者为了消磨时间,于是监视自己的邻居并且偷窥他们每天的生活,并由此识破一起杀妻分尸案的故事 老人房中无故的响声”,相似的感觉。
骤起的音乐,以及门的异常等,一种偷窥以及操纵的上帝快感弥漫其中,不禁让人猜测接下来的剧情或许是两个年轻人发现了一起“惨绝人寰”的谋杀案件,再由其事件达到高潮部分。
很可惜观众都被导演欺骗了。
【——你难道一点也不想知道那下面有什么吗?
人们只能看到你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
我们没杀他,我们什么都没做。
——不,我们做了,那是我们的责任了。
】
勿以恶小而为之——永远不要自以为是,不要用你那愚蠢的直觉自作聪明,仿佛看透了一切,掌握了真理。
事情的表面永远都代表不了真相。
轻易鉴定只会成为他人的“鬼魂”....这是人性惊悚题材里很温柔的一股清流作品导演和编剧很会把控很会误导大部分观众,甚至海报和整体风格都会让人联想到同款相似作品《屏住呼吸》等。
同时这也是“人不可貌相”的高级做法,就如本片内核一般。
满分10分,我打8.9分。
很喜欢里面高潮带来的警世作用和那非常奇妙的“浪漫”手法。
我当时其实有点憋不住了....图中的这段对话也是我最喜欢的,非常讽刺现在的【谣言】【网络暴力】【无中生有】等相关人性社会现象,可谓一针见血,无可奈何..... 等下!
我顺便还联想到童年玩过的一款益智游戏《整蛊邻居》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常思自己过,莫论他人非】——2016《好邻居》电影
一部算的上是”奇妙“的电影。
能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找到各个时期自己的影子。
年轻的主人公一如我们青春时期的叛逆、好奇、无聊、不安分;电影从“窥探”角度的出发,两个躁动不安的年轻人试图监视、整蛊一个孤独的老人。
当他们种种整蛊的把戏,没有得到他们想象中的反应后,他们开始了各种的猜忌、然后在脑海里所设想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变态”想法安插到老人的身上,然后一步步推进电影的节奏。
电影出彩的地方,在于剪辑上面,一步步布垫,让人很有看下去的冲动,此时此刻我们也成了年轻人:窥探!
转到老人自杀的画面,电影开始解释老人自杀原因的时候,一个被一直塑造成很冷酷的老男人,开始展开了温情的一面。
这让我想起的我的另一半,总是那么迁就,总是在很多细节方面让我觉得体贴。
我们俩也有讨论过老了以后谁先走这个问题,记得他说,他希望我先走,他不想留我来承受这份痛苦。
电影此处的情节,满满都get到了内心深处。
除此之外,电影中肖恩对伊桑说的“小艾伯特”的实验就是对整部电影的最好总结:“把握好我们给他留下的阴影程度,现在我们建立起来的东西不是像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可能会造成比你预想更大的伤害”。
这一如蝴蝶效应般的催化作用,促成电影唏嘘的结局。
总结:整个最后的观影体验就是:这是一部可以一看的电影。
如果说让人深思发省的地方就是“小艾伯特”实验警告了。
我承认我就是想看这个老人是一个变态杀手啊!
没错,就是这样,对于他是一个正常的独居老人的事实,我怀着深深的质疑。
因为他拿着大斧头砍烂纱窗的门;因为他对牵着狗路过的邻居恶语相向;因为没有人会在地下室在半夜待七个小时,但他有;因为没有人会碰见诸如此类的灵异事件后毫不害怕。
但我错了。
他是一个很好的丈夫,他深爱着她的妻子。
在妻子得病崩溃,在午夜打开音响跳舞后,无力的倒在沙发上哭泣,他安慰她,体贴的抱着她对她劝解。
在妻子在病床上痛苦不堪时,他为她带来了她想要的礼物——他了解她。
他事无巨细地保留着她妻子的遗物,包括了那块地毯上的红酒渍。
那么我为什么会错呢?
因为在最后一段之前,在老人去世之前。
导演没让我们看到两位坐着的被告,导演也没展示出地下室的物品。
护士姐姐给老人妻子打针的那段刚刚好脱了衣服就下一幕了。
看了这些,怎么还能不让我这观众用恶意推测老人啊?
我有这些思维定性,我看见男女共处一室女的脱了衣服就觉得他们要做爱;我看见一个对旁人恶语相向的人就觉得他道德败坏;我看见一个遮遮掩掩的人就觉得事有蹊跷。
我相信有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谁是变态?
是我和“很多人”,当然还有导演,这个变态,或是深知“变态思维”的人,这个聪明的混蛋。
看这部电影的前两天,恰好看了大热的《屏住呼吸》,同样是无法无天的年轻人擅自闯入独居老人生活的故事,气质却截然不同。
毫无疑问,《屏住呼吸》是一部优秀的惊悚片,故事好看,节奏无敌,旧瓶里装了瓶好新酒。
珠玉在前,我对这部豆瓣评分并不是很高的同类片是没有太大期待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看起来的确就是部平庸的套路片。
熊孩子假心理学实验之名欺负老人、伪纪录片形式、手持摄影、交叉叙事,似乎都是惊悚片的常规套路。
脾气暴躁的独居老人,家中家具老旧、灯光晦暗,一言不合就扬言要杀掉邻居的狗。
熊孩子让老人的纱窗门不停地撞到门框,老人怒气冲冲地抄起斧子就把门劈了。
半夜音乐播放器自动打开,老人迟疑半晌,竟然在常年锁住的地下室待了整夜。
熊孩子设计让老人卧室的窗子玻璃碎掉,老人在寒冷的卧室里呆坐了一夜。
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件事,老人的家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也许是地下室囚禁着什么人,或者是有什么犯罪的证据。
插叙的法庭审判,说明有血案发生。
时不时闪回的女人,似乎暗示了老人的精神疾病。
接下来,熊孩子一定会忍不住下到地下室一探究竟的,然后就是老人和熊孩子惊险刺激的猫鼠游戏,若是节奏把握的好,其实也会是一部不错的惊悚片。
幸好,这部电影还带给了我惊喜。
熊孩子终于闯进了地下室,无意间碰响了铃铛惊醒了老人,顺手就把铃铛放在了门外的桌上,造成物品移动的假象。
老人拿着枪出来,与藏在桌子底下的青年对峙,血腥屠杀一触即发。
然而老人的枪却指向了自己的头。
老人为什么会自杀?
接下来电影给出了答案。
原来,熊孩子们自以为是的闹鬼诡计,另老人误以为是亡妻在召唤自己。
在妻子的病榻前,老人曾送给妻子一个金色的铃铛,并对她说:“我只想要你知道,无论你想要什么,只要摇一摇这个铃铛,我就会来找你,风雨无阻。
”于是,那些自己开关的灯、坏掉的门、夜半响起的圆舞曲、卧室里碎裂的窗户,一切的一切唤起的都是对妻子的回忆与怀念。
当铃声响起,那一定是妻子在召唤自己,独居十二年的老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兑现承诺,去找妻子,风雨无阻。
看到这里,只觉得心里无限心酸,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惊悚片的外衣下,竟然有这样深情款款的温柔内核。
当你离去,我会孤独老去,我不会再快乐,直到听到你的召唤。
也许这就是人世间的真情所指。
熊孩子的恶,在于不知恶,因而无法无天,不计后果。
严格来说,两位主角不能算是孩子了,一个出于给老人一点儿教训的心理,一个也许只是出于单纯的好奇和有趣,毫无疑问他们在实验中已经意识到会造成的后果也许会远远大于想象。
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停不下来。
就像在屏幕外的我们,也忍不住想要知道地下室里到底有什么。
他们无意害死老人,却没想到误会与深情造成了老人的死亡。
这里我不想讨论对他们的量刑是否过轻,只是想说你真的永远无法想象一个小小的恶意的举动,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
所以,你可以穷,可以没志向没本事,可以暴躁、吝啬、懦弱,但请一定要善良。
审判过后,青年走出法院,面前是闻风而动的大批记者,他站在台阶上,环顾四周,你看不出他在愧疚,你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就像你无法看到他的未来。
影片不仅角度选的好,而且结构玩儿的溜。
细节丰富,技巧纯熟,交叉叙事不显凌乱,始终保持了两个悬念吸引人看下去,即地下室里到底有什么?
最后到底谁死了?
虽然无论是手法还是反套路都算不得新鲜,看过后也不会喘不过气或者心潮澎湃,但带来的感动与思考仍然能令人感到非常惊喜。
4星,出乎意料的反套路电影,坏邻居、恶行为,鬼故事是这些年来非常流行的恐怖、惊悚套路。
影片前半段完全照搬这些套路,整体显得比较俗套沉闷,但后期峰回路转,变成了温情故事,其中不乏对恶俗套路的反思与讽刺。
随着这些年惊悚影片的流行,偷窥、猜忌、整蛊等恶趣味也屡见不鲜。
年轻人的丰富想象力也总是往恶性案件上靠,不光是猎奇心理,还有很大部分跟片中两位孩子的想法一样,就是想出名想一夜爆红的恶俗心态。
成了影片温情平淡核心内容最好的反衬对象。
老人太孤独了,那么多事,却一个字都无法对另一个人说
boring
烂透了 浪费时间啥也不是 无聊
小登害老登
《教父》里的詹姆斯·肯恩都这么老了啊。俩小伙监视邻居家的独居孤僻老头,编导可能是想编出点新花样,把老头设定成沉溺在对亡妻思念中的无辜者——如果老头真有问题,那不成了又一版《地狱来的芳邻》了?巧合的很,16年的西南偏南电影节上,这片子和《屏住呼吸》同步亮相,它俩故事很像,但设定是反着来的。片子用了很多监视器和俩主角自拍的角度,跟《隐藏摄像机》《解除好友》之类在形式上一个系统,有点批判技术干扰生活的意思,片尾还让俩小伙走出法庭接受群众的审判,其实我觉得编导的姿态很可疑——你要真觉得这俩人做的不对,那全片营造的紧张气氛又给谁看?核心动机还是出于编个不一样的结局、做个新电影产品罢了。开场部分因俩小伙怂,气氛一直绷着,长发小伙到底出没出事的悬念一直留到了最后,轰趴那段节奏明显垮
电影设定不错,用偷窥实验开局,层层引入悬念。不过剧情并不是常见的惊悚恐怖类型,相当于用悬疑包裹了温情的内核,但又没有执行爽片的套路,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结尾,看着很难过。
东西很少
The Good Neighbor
对自己的小人之心别太自信了
枪响后,我也楞了一下
一点不惊悚,可怜的好邻居爷爷,两个熊孩子!!
这两人应该被虐下
蓝瘦
低成本但有创意的良心之作,两个无聊的熊孩子恶意监控并打扰着邻家孤老的生活,在身临其境的纪实拍摄画面下,观众的偷窥欲一并得到满足,其后一个个异变陡升,充满悬念的讲述手法让一个简单的故事高潮迭起,结尾对人性的审判也颇有发人深省的意味,虽然画面简陋但不乏可看性,总体分值:3星半
😅难看
原来如此
little brother 也能 watching U了,fxxk this world
节奏太烂了…
老爷爷最后的行为太心酸了
不要试图踏入别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