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为了什么?我一直在想, 从很小开始, 以前以这个问题为骄傲,后来以这个问题为愚钝.为了爱活着,为了爱的人快乐.为了女儿活着,为了女儿幸福,健康, 富有.为了享受活着,为了自己的自由与放纵.拖着病体看汤姆`汉克斯的达芬奇密码,有这么多人为信仰去存活, 再紧密的合作只是为解开一个又一个的迷,有那么执着而痴狂的信徒, 为一个历史而活着.活着的问题, 我以前以为是信仰问题, 因为中国近现代没有很强的宗教影响,人们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而为人准则迷惑,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不同境遇, 会不断改变, 不断升华.不同时候我们对活着的理解就是那个阶段我们要得到活着想得到, 活着还未得到的.我们因为自己意念中要求的事情没有实现而忧伤痛苦,我们因为一切尽在掌控中而愉快, 自在.寂寞并不是我们痛苦的初衷, 初初的缘由还是我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就像那个谜面已经出现自己却破译不了, 陷入思考的深渊,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必须自己独自面对这个活着的漩涡,不能有同盟者, 不能有伴侣, 人生是你的人生, 你的问题总是最后留给你自己.我活着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我只能用探求来回答,我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常理解为自己缺乏勇气, 活着缺乏能力和知识, 我也许应该有更多体验才能很好的知道自己怎么去独自寻找答案, 怎么去独自面对答案.也许, 我们未知的世界充满血腥和贫乏,但谁说世界不是因为悲惨而更生动的呢.我不喜欢电影改编的剧情, 比较美式的线索, 我喜欢他像讲故事一样,一点点似乎散乱却又系统的描绘, 那样才会记忆犹新.
知道这本书,还是两年前,俺一同学借阅了一个学期,也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该书的阅读工作.鉴于此俺放弃了,因为对国外的作品本来就不太爱好.如今,看完影片,看了几位的评论,俺庆幸俺没读过原著.单从电影角度来讲,觉得不错,至少很吸引我看下去,也不是我讨厌的恐怖电影,也许很多同学喜欢的就是书中营造的那份恐怖.我不是电影工作者,我也不是影评人,我不会从导演,配乐这些方面上去细化,去点评,我只是仅从娱乐的角度来看,汤姆汉克斯我还比较喜欢,情节发展也有些意外,比较紧凑,比较有味道,这就可以了,电影不就是要达到一个娱乐大众的效果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和原著相比较.至于涉及到的宗教问题,其实就像兰顿说的"你相信谁?"是人或是神,重要的是在心里你相信谁.我不信上帝,我是无神论者,所以我更倾向于耶酥人性化的推论,佩服作者拥有这样的思维.我喜欢这句话:[圣经]不是上帝传真给我们的,它是人编的.
前天和晓娇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我想看多半是冲着原著和奥黛丽.朵图去的。
1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对于我们这些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基本上就是在回顾小说并且找出电影与小说的差距。
也许是电影容量与叙事要求的关系,电影只强调了兰登与苏菲这条线索,而将其他的线索大大弱化了,比如主教与塞拉斯,导师,还有雷诺演的警长,处理的都不清不楚,可能没读过原著的都会摸不清头脑。
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不同目的追逐着圣杯的下落,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对整个故事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影片在角色处理方面我觉得不是很充实,尤其是雷诺,让他失去了足够的表现空间。
信仰执著却可悲的赛拉斯的塑造算是比较成功的。
对千年来树立起来的宗教信仰是该维护、摧毁还是重建?
我们虽不是基督徒,但也足够能感受到这场信仰危机带给人们的震撼。
小说融进了畅销小说应具备的几乎所有元素:宗教、艺术、推理、悬疑、凶杀、感情……我认为这是丹布朗最好的一部小说。
电影既然要忠于原著那么观众在观看时便没有了悬念,能做的就是把每一个镜头去与书中进行比较,可这又是这类电影最害怕的事情。
其实撇开原著, 电影应该还算不错,不枉费电影票的价钱,何况还送了一张电影书签。
尽管我在事前知道,对一部电影所抱的希望越大,往往看完以后的失望也就越大,我也知道,评论界对于“达芬奇密码”的看法即使在还没有上映的时候就已经是贬多褒少,主要是角色的选择,故事的演绎等等问题,我还知道,中国天主教界前几天还闹出了抵制影片的闹剧,不过,为了我读过的这本精彩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还是很有兴趣的看了这部电影,并且在走出电影院以后很久都不能平复激动的情绪——这绝对是我在一年以来,准确的说,是我在看完“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以来,最爽的一次观影经历。
先来说说缺点。
在我心目中,这部电影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短了。
对于电影来说,两个半小时不算短暂,但是对于由一部情节如此出彩,涉及知识如此广泛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说,两个半小时实在是太短了。
我恨不得电影延长到24个小时,将每一个情节娓娓道来,将每一个推理的细节都梳理清楚,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地更加深刻一点。
这是一部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电影,而不是人物推动故事发展,所以如何讲故事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霍华德是位非常优秀的导演,他也尽力而为了,但是时间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情节的修改和交代不清,还有节奏上的发展过快。
从电影结束后大部分观众的反应来看,大概90%以上的观众根本没有看明白或者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如果没有读过小说,外加有一定的对于宗教的了解,确实会让本来就距离上帝很远的中国人困扰不已。
我暗自希望以后能有一部美剧,上中下三集就足够了,好好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除了这个缺点和这个缺点引发的那些小问题,整部影片作为商业片来说完美无暇。
汉克斯这样的好演员扮演兰登驾轻就熟,中年略发福的他梳着背头,很有学者的风采;托图还是天使那样的可爱样子;塞拉斯的每一次出场都让旁边的两位女士吓了一跳;伊安的提彬教授虽然是反派,却因为不俗的谈吐,引来最多的笑声;雷诺仍然强壮,可靠的警察形象;就连扮演主教的演员,也是非常到位,后来我才想起来,这不是“蜘蛛侠2”当中的章鱼博士吗?
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和我脑海中的形象对上了号,我现在的思维完全处在一个满足的限定之中,没有能力去想像还有更加适合的演员阵容,不可想像。
整个观影的过程不但是欣赏,更是印证。
印证是一种乐趣,一种和带着悬念观影完全不同的乐趣。
结局都在脑海当中,想知道的只是导演怎么通过他的画面来和我脑海中的画面产生共鸣。
每一个场景出现,我都会想,这个和书里的那一段是否能够符合,和我脑海中想像的是否差不多。
我会理解导演对于某些情节的简化——比如密码筒从两层看成了一层,还有某些情节的改变——比如利用手机去查询关键词,我会赞叹导演对于《最后的晚餐》的解读方式,还有Smart,路虎的表现,我也会对某些地方的仓促处理以及更改感到遗憾。
不管怎样,当最后兰登顿悟,跑出宾馆,沿着玫瑰线,来到玻璃金字塔前,发现了圣杯的真正所在的时候,那个时候,基默大师的配乐响起,那个时候,我被感动。
我感谢导演和演员,完成了我的一个梦想,有朝一日,我们去罗马,我们会循着“罗马假日”的路线游览罗马;有朝一日,我们去巴黎和伦敦,我们也一定会去寻找传说中的圣杯,去看看卢浮宫,《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玻璃金字塔,玫瑰线,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圣殿教堂,牛顿墓,罗斯林教堂,去感受一下真假难辨的世界。
“以往,我们和历史之间隔着一层叫做时间的玻璃,而现在,我们就在历史当中,我们在创造历史”
看了电影《达芬奇密码》,总体感觉是,好看但不出色。
整部电影2个小时,较一般电影长,但仍未能涵盖小说中的全部内容,做了大量的删改。
比如对达芬奇另外两幅作品《岩间圣母》和《维特鲁威人》的介绍、《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手势的介绍、徇山隐修会的神秘仪式等等,这些在阅读中最为吸引我另我着迷的部分,都没有在电影中得到体现。
再比如小说中兰登和奈芙到英国国家图书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查找埋葬牛顿的“a pope”,场面描写得格外壮观,而在电影中则修改为在公共汽车上“打劫”了一位小哥的手机上网查找,当时的感觉就是“咣当”一下。
另外,很多解迷的过程都被简化,甚至被删改,使悬念大打折扣。
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并非必要,对于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起不到关键的作用,可是这个故事因为缺少血肉,只剩下干瘪的身体而显得逊色不少。
虽然电影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删改,以缩短电影的长度,但整部电影还是显得仓促。
说明性部分被一带而过,不由得观众放慢思路消化吸收一下,就有新的内容涌进大脑,就好像填鸭似的灌输。
电影场景的切换比较忠实原著,快速地在几行人之间切换,以此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
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由于每个段落都比较短,有的时候一段音乐还没有播完,就嘎然而短,转去了另外的场景,这之间通常没有匠心独到的画面转换,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受。
相比来说,我认为电视剧《反恐24小时》在场景切换方面做得更出色一些。
而且在相同题材影片中,也认为《国家宝藏》更胜一筹。
说了半天不足之处,再说说好的地方。
我喜欢电影中经常把古代的景物和现代地景物跌价在一起,一方面表现出人物对过去的回忆,一方面也表现出身处现代的主人公寻着历史地足迹一步步地解释迷题,很好地缓解了时间仓促的问题,又意外地使观众获得了好的感受。
除此之外,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看到、听到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事情,颇觉开阔了眼界。
至于这部电影应不应该推荐,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不曾看过原著,那么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已经看过原著,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如果你依然对它意尤未尽,不妨把原著找出来再读一遍。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引起的风波可是不小,有评论这样说“畅销小说年年有,但《达芬奇密码》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反对者与支持者一样多。
”,“因为这部作品及其争议涉及了大量的宗教典故和欧洲历史事件”,因此“不管电影拍得怎样,《达·芬奇密码》已经成了一个现象,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抵制《达·芬奇密码》事件,更让这部电影超出了电影和书的范畴,成了一个社会话题。
”这样看来,不管是否有落俗的嫌疑,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不管你是谁,《达芬奇密码》有着让你不能拒绝的理由。
非常喜欢宗教类型的片子,可能是不同于土生土长的佛教文化,觉得圣经故事非常神秘,充满好奇。
原著相当颠覆传统,导致影片上映的时候被宗教人士铺天盖地的抵制,使影片更加蒙上神秘色彩. 影片是将圣杯描写为抹大拉玛丽亚,教会制度的阴谋,达芬奇等大师的隐写术,以及最神秘的郇山隐修会一系列仿佛与圣经有关,但又凌驾于世人熟知的圣经的故事让人总有窥探秘密的快感!
电影中雅克·索尼埃映射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索尼埃神父,而这位神父声称发现的圣殿骑士的“秘密”更加为达芬奇密码制造了神秘的光环. 宗教文化本就从古书幻想中来,我们在这些故事中竭尽全力的挖掘着神迹来寄托对现世的不满和来世的希望,而达芬奇密码用一个个“旁门左道”但又“头头是道”的证据来挑战这个操纵西方世界千年的教廷,拨动着信徒们本就虚弱的信仰,这部影片对我这种无神论的人来说简直不要太开心.
黑暗中,我身边的那位女士不断地发出惊叫,而银幕上是以神之名的杀戮、自虐、追逐等等血肉模糊刺激神经的场面,我借着影片难得的明亮镜头瞥了那女士一眼,嗯,陌生人真好。
据说这是一部忠于原著的改编电影,当然,在原著小说全球畅销三千万册的压力下,哪个导演有气魄有胆量做“个性发挥”?
而2.24亿美元的全球首映票房,排名历史第二,也充分证明了这种策略的合理性。
试想一下,像中国这种信仰淡薄杀佛弑神的唯物主义国度,居然也贡献了超过四千万人民币的首映票房,一群无神论者在黑暗中忍受两个多小时的宗教辩论,在诸如郇山隐修会、事工会、圣殿骑士团、圣杯之类的名词概念间纠缠不清,如果不是奔着小说去的,那还真是今夕何夕,不好解释。
朗•霍华干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这活儿换了谁也一样。
《达芬奇密码》的火一是靠宗教题材的话题性,二是悬疑解谜式的情节设置。
宗教题材就不展开说了,那边厢教会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号召信众要“多做祈祷,坚定信仰,驱除诱惑”,一副大敌当前的阵势。
而悬念小说讲究的是暗度陈仓、柳暗花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捉迷藏式的智力游戏,文字铺陈上的匠心与技巧转换为视觉呈现,必定有得有失,这又不得不涉及到两种媒介各自的长短。
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电影应当属于 热媒介,这意味着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而相对应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的文本小说便当是冷媒介了。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暂停、凝视、沉思或者翻回前页再次拾捡细节线索,节奏和方向是可以自由掌控的,推理的乐趣便在其中,而在电影院中,胶片飞转,逝者如斯,观看的时空向度是被固定的,你无法回到三秒前的一个镜头,或者在一幅关键帧稍事停歇,你的感官只能不停地追赶着银幕上的光影变化,情感上的冲击超过了智力上的判断,这就是说,并不是随便一部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朗•霍华出动了他在奥斯卡获奖片《美丽心灵》中使过的招数,但在破解斐波纳契数列以及相关的换位法密码时仍然捉襟见肘,几个发亮的字母就能代替复杂的思考推理过程吗,未免把观众都当成约翰•纳什了。
类似的无厘头场面还有密码筒的解密,那简直跟具有中国特色的“拍脑袋”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最后的结果就是,信息过度,悬疑全无,动作老套,推理不足,沦为一部靠大腕、视效和惊吓来补救的二流动作片。
当然,错不在朗•霍华,他毕竟让我们看到了汇聚了《蜘蛛侠》的章鱼博士、《蝙蝠侠》的面具人、《X战警》的万磁王这般华丽的配角阵容,他毕竟让我们见识了商业时代的文化奇迹,也领略了全球化语境下符号学在市场博弈中的强大威力。
欧洲是文明的,富裕的,人本的;艺术是高尚的,尊贵的,智慧的;那科学是什么?
信仰呢?
我是在说房地产广告吗?
电影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画作,使电影存在一种浓厚的年代感与古典感,且电影以兰登与苏菲对历史的一步步揭秘为引子,插入了在这一历史地点或历史时刻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悬念的步步紧逼,也是历史的时候步步靠近,难以想象我们曾经与历史靠的那么近,近到只要轻轻伸手拨动它的齿轮,我们就可以改变它运行的轨迹。
可是兰登与苏菲并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了沉默与守护,不做历史中的留名者,去保护,保护的是世界上所有有着共同信仰的人类,以及他们所捍卫的理念。
不得不说,这一选择是何其伟大。
随着剧情的展开,卢浮宫那诡异扭曲的尸体,那隐晦的暗示,警察的介入,气氛越来越凝重。
气质美女奥黛丽塔图的出现是一抹亮色,虽然身材娇小,不过自带俏皮可人的气质。
从卢浮宫逃脱,然后倒着开自己的mini,虽然俗套,不过却是本片的最大动作场面,这个就有点悲剧了。
然后就是在银行找到藏秘筒,这个用醋的设计还是挺新颖。
初中时候看过书,当时觉得没看懂,最终也没有读完,其实没看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本书涉及到问题是在太大,以初中生的心智确实是过于深奥了。
很多人说没有看懂这个电影讲了什么,如果不是当年看过书了解故事的发展,我想我也早在前三十分钟就退场了。
而现在则不然,这部电影看的我惊叹不已!!
实话!!
人固有的认知一旦被颠覆你该怎么样面对这个世界?
举个例子,你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什么事都懂了,有一天你知道你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你是什么感情?
我想对于一些人来讲,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便是这么一种感情,甚至是这种感情放大数倍。
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引起无数争议与批判便在于此。
整个电影其实就想说明一件事:尽管受到万众敬仰,但是耶稣是人,而不是神。
故事要从基督问世以前开始讲起:在基督问世以前的数个世纪,世界上自然是没有基督教的,但彼时人们不乏自己的信仰。
到了罗马康士坦丁时,基督教兴起吸引了无数人信奉,罗马皇帝康士坦丁本来信奉其他宗教(后来被称为异教),但是迫于大势,才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康士坦丁终身都是异教徒,人们以为他是基督教徒实际上只是一个误解,康士坦丁仅仅是把基督教作为一个统治国家的工具而已。
因为要用基督教来统治人们的思想,所以基督必须为神,但是实际上基督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也是事情发生分歧的开始。
圣殿骑士团在守卫所罗门圣殿时发现了基督的秘密,从此得到了无上的权利(可能是因为以此来逼迫教会所以才得到了权利,仅仅为猜测),并把这个秘密永久的保留下来。
当初教会为了消灭基督是人的证据而保证基督神的地位对圣殿骑士团进行了严酷的镇压,但是仍然有个别人存活下来并把这个秘密一直传递了几个世纪,后来负责保守秘密的就是郇山隐修会,连牛顿,雨果都是郇山隐修会的成员。
直到我们所处的今天,教会依然想彻底铲除圣殿骑士团的后人,也就是郇山隐修会成员,彻底把耶稣是人的秘密抹平,从而高枕无忧。
小说,电影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
整个故事中充满了对宗教的讽刺意味:塞拉尔,手染鲜血的杀人犯,自虐的行径让人以为他心里不正常,而他是主最忠诚的信徒,法希,自己为判断兰登绝对是杀人凶手,不过是主教,主的化身手里的一枚棋子。
加上影片中大段对圣杯线索的分析,让人不由自主的以为基督教就是一个天大的骗局,骗了无数的人,骗了长达数个世纪。
然而,也许是作者并不想对含义极端处理,才有了兰登幽闭症的描写。
兰登在影片的最后说的话非常让人值得思考:如果全世界人知道了这个秘密,那么会因此而放弃信仰吗?
我当年如果不是因为想着心里有主,我不是一个人在忍受着黑暗与井水,我也活不下来。
所以你看,信仰这东西,让无数人获得了力量,也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本篇全为流水帐,并没有对行为结构做什么设计,甚至题目也是瞬间的感觉:如果你跳出地球看上面的人类,你会觉得这是一群不可思议的生物,智慧,牛逼到无以附加的地步。
在原本我们能看到物质空间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无限的精神领域的空间。
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人类永远在探索质疑解释,永远在大幅前进着,却又永远都看不透自己。
特为抗议天主教会,昨天下午老子去看了《达芬奇密码》,说不上好看,也不难看,不过既然出于道德目的,好看与否也就没所谓了。
对于其历史背景我知之甚少,没权力评论,不过仅从逻辑上讲,如果真有抹大拉是耶稣之妻的记录,那么作为一个文艺作品,这片子有采用这背景的权利,如果此事完全是杜撰,那么也不过是一个猜想而已,但凡天主教会有那么一点儿自信心的话,也没必要像中X部一样下什么禁令。
所谓尊重与否的问题,我想只有当人们面对一个具体的人的时候才有意义,无论这个人是不是宗教信徒;而当有人宣扬对一种宗教的经书的尊重时,逻辑就出问题了,因为那往往意味着他们要求你尊重他们对它的解释权的垄断。
当一个男人要求你尊重他的女朋友时,并不是说请你为她拉开椅子,而是警告你不要触碰她的身体,宗教人士所谓的对宗教尊重,与此庶几相同。
显而易见的是,天主教的历史上出了很多品德高尚的人,但非天主教的历史上同样出了很多品德高尚的人。
如果说在品德方面天主教会有什么明显的作为的话,那么就是他们架起火刑架、抓捕女巫、发起对异教徒的战争,制造了文明倒退的中世纪。
如此恶行累累的团体,直到今日仍不顾廉耻利用信众,我只能说体现了历史最复杂的一面:最黑暗的事物在最文明的时代仍有余澜。
余/杰等人最近觐见小布什,以中国一亿地/下/教/徒的代言人身份要求布什像里根解放东欧一样解放他们。
即便我是个对美国大有好感的人,对此也难免深感恶心。
我也喜欢美国,但是我曾问过自己为什么。
我喜欢的是民主自由和文明,是人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是阳光照耀在每个年轻人脸上,是无拘无束,是心地单纯,甚至是美国梦——如果说这些事与宗教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就是它们完全是宗教的反面。
一个中国人拥抱宗教可能是桩很自然的事情,甚至比美国人皈依天主还要自然,有人寻求麻醉,有人寻求一个温和的价值观,有人想给如此空洞沉闷的此生一个解释,可是最终,人们无非给自己套上了新枷锁,以忘掉旧监牢。
我尊重每一个倾心于任何一种宗教的人,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不欺骗自己是更好的选择。
在电影中,汤姆.汉克斯最终还让女主角自己选择是改变历史还是维持现状,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尾。
作者自己大概也无法做出选择,至少不是那么敢于明确说出。
如果是我们自己获知了达芬奇们保守的秘密,恐怕也很难做出选择。
历史太强大了,以致汉克斯同学最终也跪在了星空下,我想最合理的解释是,他是在体会一个单独生命突然直面整个人类生活时的极度震惊之情。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最高尚的事情就是做一个人,关于宗教我能接受的底线是,你可以信,但不要试图传教,因为它极其显然的是一个谬种流传的谎言,更不要利用宗教谋得任何一点儿俗世利益。
最后一句话:以终极真理之名行恶,2000年前不新鲜,在当代中国更不新鲜,对抗这种鸡巴事很难,但是不信这种事很容易,只需要用黄豆那么大一块儿脑子想一下就行了。
还是看小说 好一点
不好看
跟书一样,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其实我觉得,还不错了。
过于复杂的剧情毁了这部电影
不如原著.
喜欢女主演而已
由于看过原著的缘故吧。。。
远没有小说精彩~
小说好看得多
还好我看过原著。信息量太巨大了,导演、演员都驾驭不住啊。
一直都搞不懂,为什么大家都信基督,但是却要分成那么多不同的派别,最大的区别也就是对圣经的解释不同,却要互相找出证据证实对方的不对,为什么不和手找到事实真相呢?难道还要愚弄教徒几百几千年?
重看,比多年前印象略好:感觉霍华德也是接了个苦差事:一来电影不比小说,过多的陈述性对白很影响观感;二来原作却又满是宗教阴谋神秘符号这些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内容,不解释透更影响观感......
应该更好才是··哪里都还成哪里又都欠了一点
书也好看
高考结束一起看的
烂
亵渎
看了十几分钟就放弃了,有时间不如看小说~~
节奏拖拉,演员的演技都只有皮毛的展现,至于那些看过原著的朋友,我能理解你们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