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我还没有出生。
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已经开放了开放了开放了)。
英国和阿根廷因为一个小岛的归属权开战。
肖恩的父亲就死在了这场战争之中。
但是一切似乎应该和战争无关。
肖恩为了太过宽大的牛仔裤,杂货店老板不允许他进入杂货店,高年纪的同学找他的麻烦而困扰。
可是一切又似乎和战争有关,肖恩厌恶任何人提起这场战争。
为此不惜与比自己高大的人争斗。
但是肖恩遇到了伍迪这群“光头仔”。
他们哄他开心,带他去打猎。
即使胖子艾达因为肖恩的受宠而愤愤不平,却终是和解。
他们就是这样轻松而快乐的青年。
吸烟,喝酒,抽大麻。
他们穿窄腿裤,格子衬衫,细背带,马丁靴。
简单的生活从康博的出现而改变。
一个暴戾而又热烈的领导者。
他带着从伍迪那里分离出的人追逐他的信仰。
肖恩选择的了康博。
他们抢劫,涂鸦,整晚的狂欢。
一切看起来这样充满着乐趣。
直到康博被洛儿拒绝。
支撑着康博的并非他所谓的信仰,理想国度,民族的骄傲……而是对洛儿执着的爱意。
只是洛儿拒绝了他。
所以当他发现米尔克有着几乎完美的生活的时候,嫉妒心有如蛇踞。
一切就这样不可收拾。
肖恩面对着大海的时刻,一脸迷茫。
他并不了解这个世界。
他扔掉了旗子,带着他曾找到同伴的理想。
这是一部会将你的心一点点揉碎的电影。
所以我分了三次才有勇气将它看完。
对外表的不自信,别人的嘲笑,不被认可,找到同伴的归属感,同伴之间的分歧,失去同伴。
这些十几岁都会有的小伤感,就一点点让你回忆起往昔。
带些快乐地伤感起来。
然后随着美丽的英伦风景一点点的碎掉。
那灰蓝色的大海,将所有的情感都淹没。
你很爱你的父亲。
是的。
但是你失去了他。
……是的。
这个片子基本可以分成两部分,基本上来说是五五开的分配。
前半部所传达的是更包容的世界,老大包容各种被别人欺负看不惯的人。
后半部是民族主义,这部片子的导演显然对这两个世界是有偏好的,他也用很多细节去证明了这点,包括后半段光头的失控,其实也是民族主义走向后期的失控,包括那些打砸,是与他们一开始所宣扬的和平恰恰相反的。
包括那个女儿从那个光头到前半段的老大那里去了,包括最后沉入海底的英格兰棋,导演无容置疑是支持前者的。
但是同时他也表达了那些民族主义者自身的无奈,工作机会被抢,只能怪罪在这些抢了他们工作机会的外来者身上。
同时男主是个小男孩这点选的好,这样才更能表现那种犹豫徘徊,和在不同阵营之间的变化,因为他本身是没有要支持哪一方的,无非是一边接纳了他,另一边唤起了他的荣誉仅此而已,他没有过多地去思考对错。
而其实从片子里去参与的那几个人大部分去参与民族主义的似乎其实都没有太在乎对错这件事,只是一些简单的理由,他抢了我的工作,他帮我出头了,之类的。
2022-6-7看
《This is England》拿了英国独立电影大奖和罗马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尽管这两年在各种电影节得奖的片子大多摆谱而无趣,好在这一部不在其列。
一个12岁的孩子,从醉生梦死的小混混中走出来,义无反顾地加入光头党。
在他看来,Skinhead口中的“This is England”情真意切,马岛战死的父亲需要他以把外籍赶出英伦三岛的形式重获光荣,而真相是,慷慨激昂、义正言辞的虚弱信仰根本不堪一击,所谓的爱国主义只不过给了这群心灵脆弱、失意而满腔愤怒的家伙一个庇护所。
对外族的仇恨其实没有什么真实意义,只是为自己的失意做转嫁罢了,Combo暴打黑人Milky,仅仅出于对他人幸福的嫉妒,战争是借口,圣乔治十字章也是借口,以爱国之名,大家各取所需。
而Shawn自己,小混混也好,光头党也罢,他只想找到一点温情和慰藉罢了——假如这慰藉拥有形而上的意义,就更合适不过。
电影剧情与02年德国的《Führer Ex(前任领袖)》颇为相似,从流氓到极端民族主义者,原来根本没有多少区别,心情不爽、境遇糟糕,想干点什么的时候,爱国主义总是个不错的名头,在一个失意的国度里能够一呼百应。
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外族的“入侵”上,对他们来说是个好主意,比诚实面对自己要来得简单。
而Shane Meadows这部半自传电影从孩童的视角出发,显然比前者更加有趣,也更直白。
Stephen Graham把Combo这样一个满心戾气却脆弱不堪的复杂角色演得十分传神。
结尾太悲伤了 肖恩为了米尔克哭泣 拿着爸爸的照片 希望米尔克好起来 妈妈拉起他的手 他仍走到开始独自一人玩耍的遍布杂草的海滩 拿出不列颠的十字架旗 把它扔进水里 悲伤的不能自持的背景音乐一刻未停 肖恩在搁浅的旧船上发呆 斑驳的废弃的建筑里骑单车 他是个十二岁的小男孩 是个没办法定义青春的年纪 他能很有风度的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说小心脚下为她开门舌吻被称赞专业很有情调的说话并成功的追到业已成年的味儿做女朋友 他开始穿着不合体的喇叭裤被嘲笑然后打架再被惩罚回家寡言少语 他想念牺牲的爸爸 他并不是不爱妈妈 他只是迷惘而又无法逃脱 他的身旁出现了新朋友和更新的朋友 他进入一些无法逃脱的成长和蜕变和环境 他身边的世界被破坏了再被重新构造 然后再次破碎 这是1983年 这是不安的年代 这是一场不安的命运 这是不安的英格兰 不安而迷惘 如何逃脱呢那些不安如同潮湿的海风 遍布英格兰岛 那些莫名极端的政治如此幼稚却振奋着一些不安的人的心灵 让他们以为自己被渗透了以为自己是清醒的以为撒切尔愚弄了他们 那些黄昏般的色调暗暗的 是唱着这个时代的迷茫吗 那些关于政治和战争的场景都不完整 那些战争仅仅被侧面讲述 或电台演讲或电视新闻 告诉我们1983年的英格兰经历着什么样的扭曲 不仅是这个安静的小镇没有方向 英格兰也没有肖恩也没有肖恩巧遇光头党成员 然后成了光头党 肖恩孱弱又单纯 光头党似乎相对是强者且发疯般看待社会 但肖恩却能在康博提起战争和丧命的战士时跳起来拳脚相加 那个没有方向的混乱年代里 伤痛和快乐强大和弱小甚至是非黑白爱和恨都无法表现得汀渭分明 肖恩渴望关怀 于是他对伍迪的善意之手抱着极大的热诚 他更渴望爸爸肯定自己 于是他又抱着更大的热诚投入到康博幼稚的抵制和破坏行动里去 他怎么能知道 表面强悍的康博 竟能在对洛儿表白失败后哭得不像个男人 他需要的是不沉重的友情 不是沉重的政治抱负 不是方向感归属感 他需要的是友情 是不需要定义的可以挥霍的青春然后肖恩做了选择 选择了康博而不是伍迪 他的初衷改变了 不是希望童年多些朋友多些快乐少些孤独寂寞 不是不受人欺负 而是想成为一个男子汉 想当个大人 他开始接受另一种价值观 他重新构造了自己的另一个世界 然后肖恩变了 他辱骂巴基斯坦人 抢劫便利商店 他折射了那个时代的残忍 所有一切美好的初衷从善的转为恶的 那个时代的环境不知不觉如射线般放出影响 于是激烈和残暴的伤痕仿佛受了鼓励一般无知的放纵肖恩的信仰最终还是倒塌了 受伤的米尔克应该会醒过来 破坏无法带来舒适感安慰感 可能快乐来自自己的女朋友味儿 她很简单 她没有害人的思想 她不想影响别人 她贪恋亲吻 她带着真正的安稳感 肖恩郑重的请她做女朋友 拉着她的手时笑是发自于内心 其实爱才能从冰冷中将自己救赎 无论是对父亲的爱还是对女孩的爱 不必恐惧海滩多么萧条国旗慢慢沉没 所有英格兰的腔调1983年的味道虚幻的故事沧桑的寂寞都像是真实可信的 我心里涌动着一张仿佛长大了一点的肖恩的悲伤的脸
最后shaun的眼睛直视我,似乎在说:I Know ,and, you?这个故事里有三个主要人物,WOODY, COMBO, shaun先说我比较好理解的,WOODY这样的人,如果是以前我会很喜欢,因为他就是为行而上这个词出生的(或者说是在片中的作用)从最后看到和他在一起的人,其实是一群准嬉皮(虽然他们也爱破坏,但那是不伤大雅的),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反对暴利反对不平等反对欺压,可是,他们是缺乏行动力的人,他们的关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不危机到自身安危的权衡下做出的帮助,在我看来仅仅是精神层面的开拓者。
用更多自己的“无所谓”来抗衡世界的压榨和秩序 COMBO是看完后一直矛盾的角色,我很爱他,不得不说,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幸的是,导演并不太爱他,把他塑造太过无用,他是社会真正被遗弃的一群人,可是又有勇气起来反抗的人,只是,导演在这里给他太少的情商,让我懊恼,他可以义无反顾的帮助身边受难的人,是什么就是什么,有坚定的思维方式,不会象WOODY般权衡利弊,可是又会有着所有不幸青年所有的毛病,把一切的不幸怪罪与世界的不公,乃至所有幸福的人,走向极端,他们认为他们有权利这样抱怨,有权利破坏,有权利种族歧视,有权利不停的FUCK。
可是他们又是如此的单纯,他们的爱情,需要的关心,有时候只是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了。
SHAUN其实是感觉被惨杂了导演自己的思想,如果只是电影里的SHAUN,那他是个经常被欺负,失去父亲而希望得到依靠温暖的男孩。
他跟着WOODY,因为他帮他骂了打架的harvy,他跟了COMBO是因为他要让他父亲死的光荣,那是因为SHAUN太小,他没有真正完全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要什么,他要受到关注和朋友而已。
可是因为他是主角,他要表达导演的思想,所以他要在最后直视我,那是导演的眼睛!
由加入光头党男孩的灰色成长深刻反映了当时疲态的英国,本片出色的在于尖锐复杂的种族言论、战后感悟等外延内容使影片达到了一个新层次!
活灵活现的人物刻画及精准立体的剪辑,时而抒情时而亢奋,结局让人悲从中来,但却强有力的直指出以爱国名号来进行的非法暴利行为有史以来都是绝对错误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定的政治抗议,可说本片整体是相当全面的时代刻印!
PS:影片首尾一连串纪录片式镜头极具英伦文化的呈现让人印象深刻!
不错,skinhead所宣扬的极端右翼主义被一群看似无辜的电影人不很刻意的放逐。
可在今天世界大同的英国,不只这样的喧嚣有没有人赏识。
我们的时代了已经走到了爱尔兰共和军解体,格拉斯哥宗教足球暴力不再,剑桥市民接受变形女市长的种族主义尽头,那末,这样的一步所谓“民族复辟”的电影还能主持出什莫样的噱头。
不谈电影,此片的政治意义照实明显的很赤裸。
在这个时代宣扬一种早被或正在被时代所杜绝的精神,算得上是该不被欢迎的行为扼杀。
这也是电影能带来的震撼,它不一定就应该是积极的,主流的,前进的思想。
想必这样的主题还是能带来不小的文化地震,尽管不是从我希望看到的角度。
旧船,杂草,海,小镇,年代标志性的发型,画面外的声音有一点平和。
这种平和的场景通常只爆炸出残忍的事件。
英国式的叛逆影子是很深很深的,渗透到shaun的小小世界里,不能忽视。
从一个小孩的视角出发,80年代的英格兰,有着很多不可思议。
战争与死亡,政治与茫然,种族与朋友...在shaun眼里的england有点濒临走火入魔的边缘,有点难以掩饰的逆反,有点常被忽略的悲伤,在他的小小世界里,因为战争的伤亡对家庭的杀伤力是深入到每一个前进步伐中的。
每一个脚印似乎总是踩着许多人的伤口在前进。
同学没心没肺的奚落,声音混杂着,隐约浮出一丝丝不安。
新团体的加入,让他更直接的面对战争引起的慌乱,不只是他被羞辱,而是全员性的一种迷茫。
对政治立场的不赞同,对生活的不如意,光头仔把矛头指向外来移民。
廉价劳动力的大量输入,抢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饭碗。
光头党极端意志的渗透下,他们冲进PAKIES的商店抢劫,殴打PAKIES..这种渗透性的当COMBO把他那可怜的黑人朋友殴打至死,这种极端迈入最高潮,当意识形态引起的仇恨淹没理智的时候,那种失控让COMBO抱头痛哭,浑身颤抖,突然清醒。
也让我惊讶遥远的国度,逝去的80年代,原来他们是这样的慌乱,竟然期待破坏能够带来安全感。
这就是英格兰。
有点轻佻。
有点时尚。
有点速食的性解放。
有点政治狂热。
有点莫名其妙的仇视。
有点愤青很多。
有点重口味式的糜烂。
但更多的是--不安。
越来越多的种族混杂的社会中,在竞争中产生的慌乱。
我们甚至控制不了慌乱到极致时,会遇到怎样复杂残暴的自己。
当这样的见证是用的shaun的视角,折射出来的震惊更残忍。
shaun的眼睛里总是一汪看不见底的蓝,蓝得忧郁。
一开始只是被排挤的忧郁,后来有年纪比他大很多的玩伴了,开心的几乎看不见忧郁的蓝,后来满足于破坏狂带来的力量,让他一度以为这是男子汉的表现,后来慢慢的真的忧郁了,依赖的信仰破碎以后,逐渐沉入海里的国旗诉说着他无法被救赎的失望。
然后,他更忧郁了。
当你被众人奚落却找到真正朋友的那一刻你突然明白我就是这样活着发泄破坏没有人理解的孩子结成群在田野里畅游其实伍迪你们都还是孩子吧幼稚的想法或者说单纯的想法我觉得你们很幸福,至少康博出现之前,是的。
然后然后就分道扬镳吧。
狠不下心做敌人,也不能继续好兄弟。
这只不过是信仰没有的话你们会是好朋友吧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写个影评,虽然没写出个什么玩意儿。
也是第一次认真的看一部电影。
对于友情,我从来认识不清楚我觉得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喜欢我你对我好,我们就是朋友了。
就这么简单。
就算有了分歧可能我们会吵架会生气会冷战但是很多天后我们会想起和对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不是海苔哟)。
对于信仰,我很盲目,不知道我的信仰是什么,或者说我对于我的信仰不明确。
对于这部电影的背景我也不知道一点不知道,我只是就我看到的,说出我想说的。
我知道你们都是好样的。
别哭。
会好的,都会好的。
12岁的时候你有着怎样的仇恨,期待交什么样的朋友,能做些什么如果几十年后回想你最极端的想法,会不会与当时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呢那是在1983年的英国,士兵战死在海外,政客鼓吹着野心,孩子们穿着喇叭裤12岁的Shane思念在马岛战役中去世的父亲,他无法忍受任何对父亲的侮辱他无意中结识了一群年龄大他很多的朋友,他们光头、背带裤、穿着黑色马靴男孩抽着大麻,喝着酒,但是却仍是孩子般放肆地玩闹,并无恶意女孩化着黑色烟熏,五颜六色的彩发想向世人昭示成熟,他们率直热闹地活着Shane成了他们的宠儿,小个子的他在这里找到了友情和归属感,当然还有爱当他吻上那个大他很多的女孩时,她说:你看起来像是4岁,接吻却像40岁一般老练故事总是在最快乐时峰回路转,这时出现了极为危险的人物Combo他是很极端的Skinhead,宣扬种族主义,希望把移民全部赶出英格兰他们叫嚣着失业率和民族精神,这像是现在德国的Neo-Nazi“Auslaender Raus!”Combo利用Shane对父亲的想念,让他加入,整个电影开始让人不安终于,在一系列极端的行动之后,Combo失去了控制,把牙买加裔的伙伴打个半死目睹一切的Shane开始痛哭,他后悔面前所发生的一切,直到他恨恨地把十字旗扔进大海里在德语中祖国是Vaterland,祖国被认为是父亲一样的威严、伟大Skinheads的行为其实就是“因父之名”,一切都打着对民族狂热捍卫的旗号就像是Shane对父亲充满迷惘的想念,用这种方式来证明父亲死得值得突然觉得英国人是很极端的民族,极端的傲慢冷静克制事不关己又是极端的暴力,像是压抑久了之后迸发,惨白的脸在一顿拳脚之后泛起了剧烈的红这是导演12岁时候的亲身经历,这样一部独立制作的影片是他个人的祭奠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反省真希望中国多一些对于6、70年代个人经历的追忆,哪怕锐利一点,让人感到疼
很棒的配乐,可故事打一开始就有点看不懂了…如果导演想表达的是普通民众把生活中的迷茫,挫败情绪转嫁到以爱国主义为名的极端种族主义上,那么为毛一群大人要带一个鸡巴毛都没长全的小学生玩啊,找个热血青年哪怕中学生也比找个孩子合理啊
音乐好。
号称英国的农民是欧洲最粗俗滴~!
安慰
竟如此深刻;还有就是里面有个口音我终于是完全听不懂了。。。发指啊
bloody hell !
之所以能建立影片传达的尴尬情绪,除了那个尴尬的年代背景,更重要的是那些给青春躁动泼冷水的悠长配乐。
fucking fucking fucking fucking fucking fucking fucking fucking......诡异地ship了Rudy(misfits)/Cook(skins)......明明都很酱油啦
过去的我们有多反叛?
4skinhead成長史,作為Dr.marten忠實粉必看。
没意思。
光头帮文化
很好。结尾嫌长
英国制造~现实感浓郁
反抗的青春,残酷的岁月
这电影有什么好深思的.. 当看历史啦 了解一下文化 背景音乐不错
不明白…
有点虎头蛇尾
讲故事简单粗暴,可惜格局太小。
想以偏概全的东西统统都避免不了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