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绞刑师作为职业绞刑师是一种职业,和其他任何谋生手段一样,有自己的技术要求,需要精确估算每位囚犯的体型,并量身定制绳索长度;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将处决时间不断压缩,为罪犯带来最后的人道主义关怀。
但绞刑师也有一个最令人诟病的不同,即其行为客体是人之性命而非其他。
而人是否有权利合法地剥夺他人生命?
生命权是每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每个人所有活动的基础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石。
在英美、日本,甚至自杀多算违法,那其他人又有什么权利剥夺他人性命呢?
因此,除了职业之外,绞刑师还是什么?
或许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视为一个独立个体,更应该是国家公权力的延伸,是国家司法的最后环节,是国家暴力合法化的象征。
囚犯的命运本不是由绞刑师决定,司法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绳索。
因此主角也说过:“刑场上不是我。
”他只是一个国家需要的,扳动绞刑索的工具罢了。
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对这个职业感到不解。
虽然绞刑师剥夺生命的权利为国家赋予,但你作为人,完全可以拒绝这份使自己双手沾染鲜血的工作,完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安宁而不是享用剥夺他人生命而得的报酬。
人们肯定会困惑:难道你这样冷酷无情,居然面对鲜活生命在自己手中逝去而感到无动于衷?
事实上,这些困惑,主角何尝未曾思索?
生活中,主角有自己的小确幸,和朋友喝喝酒,酣畅之极时和着钢琴在大家面前高歌一曲——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谁会想象早上给我送牛奶的师傅会是黄泉路口的检票员呢?
只是他用顽强的意志,让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主角为什么选择担任绞刑师?
这个问题在影片中并没有正面给出答案,只是含糊地暗示其父亲和叔叔都曾是有名有姓绞刑师。
或许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并不认为处决死刑犯需要承受道德谴责,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是在帮罪犯偿还罪恶,甚至比起其他工作,这更应该投入耐心和尊严。
影片中,当处死一名犯人,他会小心翼翼地为尸体擦拭清洗,并换上干净的衣物;当政府无法为纳粹尸体提供合适的棺材时,他几乎大发雷霆:“死人已经偿还了他的罪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
(二)死刑之于复仇死刑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借用主人公的原话做了总结“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这在法理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争论。
复仇说是其中之一,即“人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和“以牙还牙”的朴素价值;但有的学者认为,死刑的意义在于警示和预防;也有学者认为,死刑是刑罚的正常延伸,是罪刑相当原则的自然体现。
正如所有社会科学一样,这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提供信服的说明。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亦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现实再现,影片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关于生死的对比,吸引着每位观众的思绪。
第一处对比。
主角曾在处死纳粹战犯时,被亲朋好友视为顶天立地的爱国英雄,但却在“反对死刑”的浪潮下,被人人唾骂和鄙夷。
为什么同样是剥夺他人的生命,群众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纳粹代表着报复和复仇,而普通死刑犯却并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反感。
所以,当死刑成为社会的泄愤工具,当死刑犯与自己毫无瓜葛且只有仇恨,“杀害”就会被披上正义和爱国的袈裟,为群众所拥戴。
但为什么人人都觉得纳粹罪有应得,却对身边的死刑犯保持宽容?
第二处对比中,原本冷静理智,将“绞刑师”视为工作的主角,在处决自己的朋友后,瞬间被自责和负罪感包裹,在声声哀悼中祈求道德的宽恕。
这一瞬间,工作和生活的隔板被主角自己抽离,朋友的死亡在这之间搭建了一条互通的桥梁。
朋友平时善良、热情、开朗的形象,始终无法与眼前死刑犯的罪孽深重相契合。
我想,主角的内心深处肯定响起了这样的声音,“不,他罪不致死!
”。
因为他知道,自己朋友所杀害的,是一位道德底线低下,玩弄男人感情的坏女人。
比起朋友的罪孽,其遭遇可能更值得同情。
然而就是这样的可怜人,今天竟然死在了自己的手里。
这时,他或许明白,所谓的死刑犯,可能也不过是如自己一般的普通人,每天兢兢业业,每天期盼着与家人的团聚和相逢,每天和朋友喝酒吹牛,甚至还是道德模范,但只一念之差酿成大祸而最终被捕入狱。
感情上,这无法让人接受。
这世界很难存在感同身受,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也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时,我们就会开始本能地抗拒死刑对性命的剥夺。
第三处对比。
经历二战之残酷的将军们,面对枪林弹雨而勇往直前的校官们,居然在绞刑架前瑟瑟发抖,被一声声夺命绞索震颤得目瞪口呆。
其中一位上尉说:“扣动枪击和这不同。
他们站在行刑台上,我们面对面注视,都知道将发生什么。
”这令他很不自在。
因为在战场上,人人都相信自己是正当防卫,是公平对决,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较量,因此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但在刑场前,胜利者实施的,是单方面的“屠杀”。
这些人的死亡究竟是否必要?
他们恶贯满盈,他们杀人无数,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在我们面前的都不过手无缚鸡之力,都是尚且拥有无上生命的人类同胞。
正犹豫着,一阵声响,伴随着灵魂的消散,一个个体就这样在现实中失去了意义。
所以,死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正像我所说的,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冲动。
当我们发现对死刑产生怀疑时,或许只是因为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应该有更美好的生活。
(三)电影作为艺术毫无疑问,在今天,“电影是一门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人们对于电影的期待,不再是对现实的复刻,也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往往开始重视电影所传递的美感,希望在电影的时空中得到更强烈的生活表现和对新生活意义的阐释。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整部电影就像一门语言,在表面的故事底下,深藏着可以感觉但又不可捉摸的韵味。
影片色调整体偏暗、偏冷,与主题相契合,透露着死亡的阴影和庄严;仅在某些场景,明亮的灯光可以令人返回现实生活,而这些情节也恰恰凸显了主角的普通和作为市民的幸福。
整部影片并没有对镜头提出过高的要求,却也往往在此之中流露出平淡的细水流长。
老师上课时说,艺术源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或人类生命意识的美感呈现,这在影片中不无体现。
无论是绞刑师作为职业的严谨认真,还是死刑犯生前的最后哀悼,无论是主角故事中的爱恨情仇,还是故事外历史的涓涓细流,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喜悦与死的悲痛——生者,享受当下的片刻安宁;将死之人,企图抓取生命的最后点滴。
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吗?
主角通过细致迅速的工作,以表达对死囚的最后怜悯;用装殓工作的严肃认真,表达其对死者的应有尊重和惋惜。
这些都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诞生。
而这部电影作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唤醒观影者的生命和审美意识。
老师上课曾提及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非有生命的大彻悟不能有大文学大艺术”。
生活中,囿于时空的桎梏,我们无法在不通过其他媒介的情况下,超越自己的生命界限,无法体悟自己之外的人生和世界。
但电影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道德冲突——生死,放到观众面前,放到观众生活,使我们拥有审视自己生命的机会和全新的视角。
对于生命,我们有什么印象呢?
是平平无奇还是应当波澜壮阔?
是庸庸碌碌还是应该奋力拼搏?
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还仅仅只是几个仓促的选择?
电影告诉我们,这些思考或许在死刑面前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行刑架上的圆形绳套,就将是每一位死刑犯人生的句号和终结。
绳子前,是你的一生,充满仇恨与忏悔;绳子后,是对你的宽恕,充满慈祥和宁静。
而站在中间的,是冷静的绞刑师,用严苛精确的动作为你搭建彼岸与此岸的桥梁。
套上头套,只听一声拉栓,这个世界与你的联系就永远存在于过去时。
焦虑、紧张,新仇旧恨、叱咤风云,断壁残垣、姹紫嫣红,都伴随着第二和第三节脊椎的分离而消散在风中。
关于差事。
其实他不是最后的绞刑师,他是最后的绞刑大师。
业精于勤,创下了7秒半的行刑纪录。
被蒙哥马利请到德国,以13人/天的速率处决200名纳粹战犯。
关于生死。
其实也没太多狗血剧情,谁都要过鬼门关,他不过是其中一扇的看门人。
他走进去对他们说,请跟我来——打开地狱的门——然后,独自回来。
在22年的守门生涯中,他送走了608个人。
关于内心。
其实他没有纠结。
面对自己要打发的一个个恩客,他无心了解他们是谁,做过什么。
在他看来,无论他们做过什么,现在都以死洗清了。
他的工作是还他们以清白,让他们死得不及痛苦,留得全尸,干净收殓。
他理智清醒地划分工作与个人的界限,一丝不苟做刑前准备,并小心地将自己留在刑场外面。
关于如果。
如果没有如果,这个世界平整安祥秩序井然。
然而——他亲手绞死了自己的好友。
好友下坠的重量瞬间打通了他多年来严密封锁两个世界的密封门,怀疑的毒气像泄进的阳光一样无法收拾,他三观俱毁,惶惑终日。
我们原以为只要躲在巨大的秩序之下,把谋生当作一门技术,就可以逃开生死诘问这些永远没有答案的烂选择。
却原来,生命,才是不能承受之轻之本尊。
关于电影。
冷感寂然的英国片,灰蓝调子,克制节奏,隐忍不发。
印象最深的是极简——场景、角色、情节、色彩、灯光、表演,都只保留到最少。
这反而给每一样出场的人物道具赋予了一种符号般的凝练。
在生死之门,静寂之巅,世界只有三者,他、她和他们之间的绞索。
(芷宁写于2010年5月5日)近期和影友秘窗、redsun聊到英国影片《最后的绞刑师(The Last Hangman)》,当时看这部典型的英伦影片时,较喜欢它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和思虑空间,于阴冷压抑中不断渗透着多重的人性思考,色调冷寂清冽,处处流露出一丝纯然的历史感和尘封感,其中所要表达的人道关怀也在片中静静诠释,不断交锋的人性冲突也在适时送出,不疾不徐,却发人深省。
影片据真人真事改编,事实上,主角Albert Pierrepoint并不是英国最后一个绞刑师,而是知名度最高的,他的著名来自于他曾处决过纳粹,而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前,按照行规,Albert的职业和行程都是保密的。
Albert之所以被盟军元帅蒙哥马利请去德国执行死刑,是因为他那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他能精准地以7秒结束一个犯人的痛苦,蒙帅受不了美国人拖沓冗长的行刑方式,要搞“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英式行刑,于是Albert临危受命。
而片名之所以定为“最后的绞刑师”,大抵是因这个职业对于最后写了辞职信的Albert而言,已经是最后的。
该片还原了彼时伦敦的街景风貌,天气阴沉,阴雨连绵,四周清寂,并以大气的配乐烘托着影片的历史厚重感,更将几次矛盾冲突和内心焦灼表现得很得要领。
起先,作为绞刑师世家的一员,Albert对待绞刑的态度是极其职业的,他冷静地观察受刑人的身高体重,不愿多知囚犯的其他信息,至于该犯人为何获罪,如何被判,那都不是Albert操心的,他追求的是如何果断有效地完成工作。
蒙眼罩,套绳索,推操作杆……这一气呵成的动作,用时7秒,死刑犯被快速终结,不用忍受长时间的扼杀之苦。
而对死刑犯尸体的清洗、入殓工作,Albert做得十分认真,给予了那具尸体最后的尊严,因为在Albert的观念里,死刑犯已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现在是清白的”。
第一次的微冲突发生在家里,丈夫的职业成为了家庭的隐忧;第二次冲突出现在德国,Albert处理完纳粹尸体后,发现盟军少给了一副棺材,这让他生气,因为这不和他的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第三次的大冲突出现在要求废除死刑的人们对Albert的攻击中,因为处决过纳粹而受到很多国人推崇的Albert骤然间成了一种残忍审判体系的排头兵,一边是由衷的赞誉,一边是犀利的抨击,Albert身处夹缝中;第四次冲突是巨大的也刻骨的,Albert必须给犯事儿的挚友James行刑,熟悉的人,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眼睛,熟悉的声音,熟悉的习性……让避免了解多余信息的Albert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一切,所见窜入思绪,令Albert痛苦不堪……在行刑方面,从古代各种各样残酷的虐刑到近代一些国家废除死刑,人类的确较历史有了人性化的进步,但有时候惩罚不来的雷厉风行又如何规范行为,毕竟人类还远不能集体达到道德精神境界的至高层次。
“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这或许是Albert思虑后的感慨,但作为曾经的从业者,在死刑制度下工作过的人,Albert的7秒处决,瞬息间结束痛苦,已经给出了一个职业者所能给予的最大人性“慰藉”,从这个意义而言,他的7秒在彼时的惩戒环境下,已经具有了相对的人道关怀。
影片主演蒂姆西·斯鲍尔,有人说他长相颇具喜感,又有年少者说他长得阴险狡诈,说阴险狡诈的多是受哈波中那只名为“斑斑”老鼠(小矮星的变身)的影响,不论喜感还是狡诈,蒂姆西·斯鲍尔都是一个好演员,在他的从影生涯中,他以扎实的演技演绎了各种角色,在本片里,他将绞刑师的心境变化、内心波动拿捏得丝丝入扣,观众仿佛能清晰得看到这位特殊职业者的心路历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9447944_d.html
判他死刑的又不是我,是公权力,我只是……对啊,我只是什么呢?
我也详细见证过死刑的出炉过程,但没有去看杀人的那一场,因为赶不上排期。
大家都熟练地说服自己,是法律,是公权力,我只是,嗯……不过,你看不到公权力,你总是看到一个个血肉之躯。
你若不认得那个人,概念很有说服力;你若认得那个人,概念的虚构性就会让你很难受。
他的歌声,他的笑容,他的愚蠢,他的爱情,都让你很难受。
比如最近出名的郭美美,有人喊冤:对公民应当无罪推定,对公权力才应有罪推定。
然而,若不扒光她、凌迟她,怎能揪出那个虚构的公权力?
然而,揪出了那个虚构的公权力,最后仍只能选择某个血肉之躯,扒光他、凌迟他。
杀你的人是我,这世界一直是人与人的赤裸相见,撒谎者躲在概念的后面。
最后那个笑的很美丽的Ruth EllisRuth Ellis,1926-1955,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处决的女犯人,因为被指控谋杀她的爱人。
Ruth114岁辍学做女侍,17岁怀孕,和一个加拿大军人,生下一个儿子。
很自然的,老爸溜了。
Ruth开始在夜店跳脱衣舞,以及做裸体模特。
23岁又一次怀孕,这次是她的一个顾客;这次她堕胎了。
同年,和George Ellis结婚,又一个她的常客。
George是一个粗暴、占有欲强、妒忌的酒鬼,他们分分合合,并在次年因为Ruth产下一女而分居。
2年后她成为一家夜总会的经理,并遇见David Blakely。
David有教养的多,但是也是个酒鬼。
这俩人都瞒着对方出墙,也是很纠结的一对。。
1955年4月10日,晚上大概9点半的时候,David和他的朋友Clive在路上碰到Ruth,Ruth向他打了2次招呼,但是David似乎没听见。
正在David找车钥匙的时候,Ruth拿出一把点38 Smith & Wesson Victory model连发左轮,向David连开5枪。
第一枪射失了,David开始跑,然后第二枪把他撂倒了。
Ruth于是站在他身上向他开了3枪。
Ruth开的第六枪弹射到一个路过的老太身上,使她的拇指受伤。
Ruth站在David的身上,向Clive说道:你会叫警察吗?
然后她立刻被一个过路的警察逮捕了。
被捕后她显得十分的平静,没有丝毫的酒精和药物痕迹,供词也十分的有条理。
David的肝,肠,肺,动脉,气管,全部受伤。
然而,他没有死。
在此后的一系列程序中,Ruth没有被发现任何的精神失常的现象。
最后的审批,Ruth不顾律师的反对,盛装打扮。
然后,在法庭上她说:“我开枪射他,就是为了杀死他。
”审批只花了14分钟。
在行刑前,Ruth解雇了她朋友Desmond Cullen介绍给她的律师,并对她的前律师声称,枪是Cullen给她的,是他指使她杀了David。
然而,当局并没有因此而缓刑。
最后Ruth写了一封信给David的父母:“我一直深爱你们的儿子,一直到我死去也是一样”走上绞刑架前的最后一刻,Ruth帮着系好了自己最后受刑装束的带子,然后对牧师说:“我不是那个杀人凶手,当我看见那把左轮的时候,我已不是我了。
”Ruth一案引起了社会热议,签名请愿的人达50000之多,其中包括著名推理小说家Raymond Chandler的斥责信:“这完全是中世纪流传下来的野蛮刑罚。
”9年后的1964年,英国废除了死刑。
70年代早期,Ruth的前律师向苏格兰场报告,他当年是怎样和Cullen一起隐瞒事实,以及Ruth是怎样在法庭上说谎的。
然而,此事不了了之,Cullen没有任何反应。
直到2007年,仍有人向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提出光复Ruth一案。
http://en.wikipedia.org/wiki/Ruth_Ellis另:Ruth真的是个美人
看惯了美式电影,来看英式片,总感觉有些许沉闷。
但忍过了开头,进入情节就好了。
故事还不错,我看来在讲人性。
Pierrepoint说:“当我走进绞刑室时,便把Pierrepoint留在外面了。
”这句可谓是全片的经典台词。
绞刑手不是个易做的行当。
一直不想提“刽子手”这个词,尽管意思一样,但感情的褒贬一目了然。
绞刑手的工作是杀人,这就使他的良心注定会经历无数次的考验。
不仅是良心,外界舆论也让人很难忽略。
于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不动感情,机械一样高效地去完成,而不是管东管西。
此前,Pierrepoint是可以镇定的,毕竟那都是一个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可以也不需要太动感情。
但当面前是他的好友时(其实这里或许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导演大概会安排他的亲人,而不是朋友),涌动的感情就很难抑制了。
此前他可以用自己的认真负责,用政府做理由,为自己找借口。
而这次不行了。
人性中的罪恶感泛滥出来,使机械的手不再镇定自若而是激烈颤抖。
有些时候,人总是会被迫去做什么事情,虽然不愿意,但做久了,做熟了,也就成了机器,精准而高效。
Pierrepoint的经历,就是人性与机器之间的挣扎。
讲点题外话,英式电影,和美式电影毕竟不同。
感觉演员都有种压抑的表现力,功力很深。
Pierrepoint推下手柄处死好友时,鼻子上分明挂着一滴泪,抬起头来,脸色却一片平静。
很有味道的一部片子,总体来说。
英国《最后的绞刑师》刻刀般地塑造了一个绞刑师的职业生涯,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可以达到的职业高度。
这个腿师,冷静、理智,心理素质好,生活态度正确,因而可以把绞人的活儿干得很绅士干得别人无法超越。
我其实并不艳羡他出神入化的技术,却仰望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仔细清理每具死囚尸体,“他们已经付出了代价,现在是清白的,值得尊重”;即使在菜鸟时代他都冷静自如,却在绞死朋友时慌乱失措,并因此坍塌了价值观;他干了20多年绞刑,退隐后却反对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从技术角度看,这是一部教科书似的传记电影,精巧、凝练,很有价值。
主人公Pierrepoint的工作是一个绞刑师,或者可以说是一部杀人机器,面无表情,干净利落,不多说一句,可以创造7秒解决一个罪犯的记录。
但是,你能说他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杀人犯吗?
就像主人公所言,当他走进绞刑室的时候,他已经把Pierrepoint放在的门外,他在做一份工作而已,并力求工作的专业性。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纳粹时期,按下焚尸炉按钮的工人,对他来说,他的工作只是按下那个按钮,这是他的工作,他有罪吗?
Pierrepoint也是这样在做着他的工作,但是他知道作为一名“刽子手”,特别是对于死者的亲人来说,他才是一个杀人犯,所以他当他的身份公之于众之时,虽然因为处死纳粹而得到群众的欢呼,但他的不安可从一句“这可不是一件好事”看出。
当杀人成为一种职业,能在心底依然保持着那份人性,这或许是Pierrepoint身上最为闪耀的地方。
或许对他而言,将绞刑做的专业速度,为的是减少死者的痛苦。
他会亲自处理死者的尸体,清洁,入殓,就像他所说的“他(罪犯)已经为此付出的代价,这个时候他是清白的。
”这个观点自始至终存在于心,无论是一般的死囚,还是纳粹。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为没有给纳粹死囚准备足够的棺材而动怒。
就算是纳粹,他们的罪恶也已经得到偿还,作为一个最后也应该得到尊重。
但人终究不会是机器,无法做到毫无感情毫无情绪。
无论Pierrepoint如何专业,如何克制自己,在面对需要亲手绞死自己好友的时候,还是崩溃了。
虽然他依然做的专业,依然不多言,但是,拉下手闸的那一刻,他一定比任何人都痛苦,但是却又无法表现出来。
所以,他会把这笔绞刑的工钱全部用光,那是他绞死朋友的收益,他不要;所以,面对自己的妻子的时候,当可以卸下绞刑师的身份的时候,他的痛苦彻底爆发。。
第二次看完《最后的绞刑师》,主演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炯炯有神的双目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电影里每次执行绞刑的情节,和死刑犯双目的对望,看的出他内心的坚定,对工作的纯熟。
我非常欣赏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的演技,这个有着深厚英国舞台剧功底的演员,他的眉宇之间的流露,让他所饰演的Pierrepoint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绞刑师,这个人类社会中的边缘职业,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之一,没有人愿意提起,有人称他们为“送行人”,他们是将死刑犯送往死神的最后执行者,他们的双手沾满鲜血,他们的职业让他们的一生遭受诅咒。
我一直以为绞刑师都是类似侩子手的人,将人吊死后就万事大吉,看完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原来他们还要负责对私人简单的擦洗和着装,他们从事的是一个值得被尊敬的职业。
《最后的绞刑师》用绞刑师的视角,展示了这个有着严格道德规范的职业,让人们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影片最初Pierrepoint是一个初出绞刑行业的新人,虽然他的父亲曾是一个出色的绞刑师,但是这个职业任然不被他的母亲容许,似乎Pierrepoint想要继承什么,他通过应征得到了这份工作。
他出色的绞刑技术很快让他成为了绞刑界里的名人,他们追求完成绞刑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仿佛他们从事的不是绞刑,而是比赛什么的。
身高,体重,身体特征,曾做过的职业等等,都会影响到执行绞刑的时间和能否保存完成遗体的结果,这些都要经过计算和测量,才能让死刑犯在绞刑后胫骨不发生断裂,让他们能够迅速的死去而不遭受痛苦。
Pierrepoint做到了,他让每个经他手执行绞刑的死刑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Pierrepoint说:“我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罪恶肮脏的事情,他们已经用死来偿还这一切了,他们的尸体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是他的职业道德,不乱对待陌生的死刑犯还是影片后端对待他的好朋友。
当Pierrepoint要亲自对自己的好朋友执行绞刑时,他内心中的最后防线,那个试图把真实的自己留在监狱门外的方法失灵了,他克制不住自己对朋友的感情,然而他还是非常职业的,熟练的完成了对朋友的绞刑。
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在这里的表演凌厉精致,面对即将要亲手执行绞刑的朋友,他本来严肃的脸出现了一丝微笑马上又严肃了回去,这一丝微笑是想要让他的老朋友知道这不痛苦,很快就过去了,马上又严肃回去是想要抑制住那个在门外的真是的自己不要进来,这个防线即将被击破。
Pierrepoint在执行朋友绞刑之前,他做到了绞刑师的职业道德,内心痛苦但是不煎熬,朋友死后,他的防线没有了,他从人们视线之外走进大家的视线之内,赤裸裸的被人们评论,指责,这个本应该秘密保护起来的职业,是去了保护它的黑色。
随着反对绞刑的声音越来越大,影片也接近了尾声。
在社会中的任何职业都有它们的职业道德,和做人一样,遵循着道德做事,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同时能够让你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还记得是老师推荐的,把它下载完后,过了很久很久,挑了个静静的下午把它看完了主题本身已经很吸引人,绞刑“据统计,目前(2009年)世界上还有约85个国家保留有死刑,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报告称,绞刑在世界上58个国家之中是合法的刑罚。
绝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枪决或者绞刑的执行方式,有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还相继发明了电椅、毒气窒息、注射药物等新的减少死刑犯痛苦的执行方式。
在美国现在保留有死刑的38个州中,绞刑在华盛顿州与特拉华州还是合法的,自1976年重新实行死刑判罚之后,有3名罪犯被以绞刑处死,其余的都是靠电椅、煤气和注射药物来执行死刑。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在《保障将被处死刑者人权的保护措施》中也要求:对于那些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执行死刑应尽量降低死刑犯遭受痛苦的程度。
也许有关绞刑的去留争议,将会上升到学术争议的层面,但政治上的争议将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摘自 绞刑_百度百科)世界各国均有过绞刑,都可以追溯到十几世纪。
那么作为英国(甚至欧洲)的最后一个绞刑师,不知道他对于这份职业和对自己有什么看法?
又为什么选择绞刑师作为职业呢?
电影的节奏很棒,一开始就是Pierrepoint简短的职业受训毕业(?)过程,展现了他的天分,能迅速且准确的判断出应该以多长的绳子进行绞刑能保证人道的处死犯人,而且比起同期受训的朋友,更多了份寡言的稳重。
然后Pierrepoint就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了,从对话中能发现原来是因为他父亲当年也是优秀的绞刑师。
导演分给了他的妻子不少段落,毕竟她在丈夫背后支持了那么久,是有其过人之处。
从Pierrepoint当初欲语还休想约她出去,支支吾吾还没说完就像放弃,她微笑回答I'd love to就表现了她的善解人意。
看到虫尾是主角是个惊喜,艾迪马森(演Tish)的出场也是个小小惊喜,都让我看到他们演技派的一面,令人难忘。
蒂莫西 斯波不用说,当然是先在哈利波特3里认识的,那时只觉得这人真适合演虫尾啊,那猥琐的样子,不是恶心的大叔,而是就像小说中的虫尾一样,懦弱得像个大男孩又可以很狡猾。
而艾迪马森是在他与英国铁三角的《世界尽头 》里看到的,出演一个懦弱的男人,但是笑起来却很可爱。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也是影片中的高潮--Pierrepoint必须对自己的好友Tosh实行绞刑。
那段真是令人心碎,潸然泪下.......在梦中的相遇是否能说句抱歉,是否能说句I love you.腐女的本质虽然悄悄涌上,这段绝对虐屎人。
这是我第一次萌上两个都称不上好看的男人,但我相信他们的感情是最真挚的,他们的“爱”是绝对与性无关的,Tish是少数理解他,几乎是圈外唯一理解他的人 ,是他最好的朋友,在酒馆一起唱歌喝酒。
Tish虽然因为爱而自我毁灭,但是由自己的好友Pierrepoint来执行他的死刑,对他来说意义很大,与其由陌生人为他套上白头罩并拉动机关,不如由最亲爱的朋友,用最诚挚的心送他走最后一段。
温柔的死神,会在事后轻轻的为他擦拭身体,为他哭泣。
结局可能略显平淡,但毕竟人生的结局就是这样平平淡淡,这部传记电影也在退休的时候画上了美丽的休止符。
Albert Pierrepoint,一生绞刑605人。
温柔的死神。
好冷好静的氛围和故事,甚至比剧情简介还要内敛。
太沉重了
没想象中的好看
拍摄者旨在让观者审视胜利者姿态的英国人冷观自己所称颂和追求“效率和人道”时刽子手姿态,战后笼罩在民众里的白色恐怖作为一个短视的权谋理应在人们逐渐苏醒的人权意识上奔崩离析,反省者的姿态也随之逐步明晰,传播着“若不事斯语,何以成名,各宜自勉,克成令誉”的时代信条。
勉强及格。有人物原型。10年后的《索尔之子》也是这个影像风格:灰暗的影调,大量特写镜头,甚至肩膀后的机位,编导用这种风格来贴合死刑、集中营的题材,我觉得不是个好选择,你想用面部特写去捕捉人类在濒死前的状态,这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太高了,而且观众也清楚都是演的,很难出效果。开场看似用碎片化、跳跃的笔触去写一个绞刑师的生活(他跟女的约会,下次再出现时俩人就变夫妻了),让人想起厨房水槽电影的传统,有些专业细节有趣,比如男主如何锤炼绞刑流程令犯人速死,给悬挂的女死刑犯清洗身体什么的。中段受蒙哥马利指派,去德国执行对战争犯的死刑,以及面对死刑犯亲属求情、废除死刑者的抗议、处死好友等事件,这种行业拔萃者的戏码大体是有趣的,对男主的心理也有一定揭示,你能感到他用严谨凝重的工作状态来压制自己的胡思乱想
他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
废死热潮之下拍出来的电影,故事从行刑师的角度来拍。冗长无聊,为了告诉观众死刑给犯罪家人和行刑师带来的苦恼和恶果,但却避而不拍受害者所遭受的苦难和犯罪给他人带来的伤害。里边出现的几个犯人都给人感觉很脆弱很值得同情的,主角生涯里边处死了六百多人,好像里边罪大恶极的和无可救药的犯人一个都没有。如果现实里边都如电影里边的犯人一样那就不是死刑的错了,而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错了,电影本来想描述死刑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让人怀疑了是司法体系的问题。最后更可笑的是硬生生的把死刑定义为除了复仇没任何意义😂。当废死成为现实的时候,势单力孤的平民百姓在犯罪了之后的确会终身监禁,而对特权阶级来说只不过逃避犯罪的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这是一个纪录片
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从人道主义角度废止死刑意义的讨论,电影最大的优点是对真人改编的绞刑师前期的刻画,作为运转体系最底层的执行者,他必须将自己的人性抽离,说服自己面对的就是一具具已经死去、不会说话的尸体,前期的皮埃尔伯恩特在执行死刑时坚决、冷酷,面目狰狞,他甚至钻研出了如何更有效率的执行绞刑,在业务能力上成为全国第一,可当他面对真正的尸体,却迸发出了人性基本地对生命的敬畏,这个矛盾点非常出色。不过这部电影的故事还是太老套,绞刑师最后的摇摆,还是要对一个铺垫了整部电影的朋友行刑,而前半部优秀的描写后,影片也缺乏对绞刑师更进一步的刻画以及全社会反对死刑意义的辩论,与传统的莎翁戏剧一样,停留在了个人意义上的踌躇。其实影片可以延伸的议题简直不要太多,老练的刽子手真的会摇摆么?平庸之恶又是否应当被审判?
很精彩的传记电影,不过却不是我的菜。因为我极其反感循规蹈矩如齿轮般的人生。如果是我,绝对不吝用最极端的方式拯救我所珍视的人、事、物。别人制定正义、道德、规范,与我何干?正义、道德、规范、社会、世界乃至所有,即是一,一即是我。
平静、严肃,理性,克制。没有夸张,没有煽情,没有渲染,一切客观记录并且点到为止。男猪脚的演技很棒。
唯美主义,电影本身,甚至从开始的字体,肮脏的职业如同舞蹈般优美;手术般精准;工业化的管理和效率。尊重!不论他身前是谁,他的生命为他偿还了所有的债。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他人,不论他是你的朋友还是敌人,在死后一切归零。
在很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说这是一个残忍的惩罚方式,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因为那是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影片中的绞刑师,用一种尊重生命的方式,给了每一个死刑犯获得“自由”的捷径。但在很多人眼中,他仍然是“恶魔”的化身……
根据英国第一职业绞刑师的亲身经历改编,这个题材怎么都能出故事喽,男猪脚演技非凡。
...
以专业看待,皮埃尔珀恩特无疑是优秀的,但其职业的内容又是毁灭性的,死亡是不可逆转的,造成这种结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值得去赞美。就像片尾皮埃尔珀恩特所言“死刑除了复仇外,没有任何意义”。
好似纪实感觉,完完全全被Timothy的演技折服了,第一次看到他还是国王演讲的丘吉尔。
只能说中规中矩吧因为与犯人的经历隔绝,所以能够不迷茫但接触了之后带来的感情那就多了毕竟只是个职业的绞刑师,而不是真正以杀人为乐的人
一开始他觉得很骄傲 后来他终于懂了。是不是人都是这样 一开始是新鲜和兴奋 过后才会明白事情的本质
闭起眼睛,蒙上耳朵,仿佛都可以从空气中嗅到英国片的味道,不同于法国佬融入灵魂的浪漫调,这是独属于不列颠的气场,内敛而曼妙。可问题是,用完全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口吻去讲述一段波澜不惊的历史,实在非我所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