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首先是一部宗教片,然后才是一部科幻片它解决了宗教教育中的一些常见论述比如,为什么说,神(或空性或其他超验表述)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
因为矿业公司既是Sam Bell生命的给于者,也是其生命的剥夺者,以及其幻象的提供者。
矿业公司的存在就是Sam Bell的一切,但Sam Bell的存在却不是矿业公司的一切。。。。。。
比如,什么是轮回?
就是用同一种的物质造出拥有同样感情的个体,但个体间仍然坚持认为/并且觉得对方不是自己。。。。。。
比如,什么是寿命?
就是把三年分成一百二十份。
比如,什么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参见克隆人制造手册。
比如,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有多大?
人看人 N和人 N+m之间的差别,就和Sam N看自己和Sam N+m 之间的差别一样巨大;超验看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和我们看Sam N和Sam N+m之间的差别一样微小。
以前还有一个片子是说宇航员没有粮食只能制造自己的克隆人来吃,但克隆人被克隆出来时又和自己一样知道面临生存危机,在无数次搏斗之后,当救援人到达时宇航员已经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了。
和这个片互相补充。
基本上就是我们生命的真相米牛曾经问,如果爱邻如己是超验教导我们的,那大自然为什么被设计成狼吃羊,老虎吃梅花鹿等等充满零和的生存竞争?
这不是矛盾吗?
的确,自然主义和神学的争夺有史以来就非常激烈。
正如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我们早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而不要去投身终极问题,并把自利和繁殖当做是自然安排的。
但通过这些科幻片,答案已经非常明了。
狼吃羊和狼吃狼以及狼吃自己没有任何区别。
他杀就和自杀一样(无罪),正如自杀和他杀一样(有罪)。
如果在To时刻存在一个特定物质组成的,具有特定记忆的个体,在To+t时刻仍然存在一个特定物质组成的具有特定记忆的个体,那么不管中间发生了多少残杀,我们是否可以说,没有任何罪行曾被犯下呢?
当然,在观影过程中米牛仍然不停地发表具有米牛特色的雷人影评。
“哎呀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等一下我再去拿1把白瓜子”“所以说这个问题真的是很复杂!
反正你听我的就行了。
”“哎呀那个榨汁机太吓人了!
轰地1下就变成沫沫了、怎么回事嘛?!
”“我们要好好学习啊,不然糊里糊涂过了一辈子就变榨汁机了”“佛陀可能就是那个看到真相的人、后来他就连忙把这个告诉啦别人”“哎呀、我发现我们真的惨了!!
快、赶紧打电话告诉河马!
”
文/caesarphoenix一、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第二个你会怎样?
我们也许都想过这个问题(《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但如果真正遇到了,我们又如何面对彼此,我们会谦让还是争执,和平协作还是掐到不死不休?
这都让人困扰,并且涉及很多社会心理、伦理规范,变量太多。
《月球》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两个“我”不但基因完全相同,连社会记忆(情感、启动时的知识储备)也相同。
环境设定也极为巧妙:与世隔绝的外太空,真相正慢慢揭露,两人之一因为客观条件必须牺牲…… 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是两个人,两个不同的人。
在未启动前所有的克隆人有着一样的生理、心理、情感意识,是近乎完全一致的。
但启动后,第一个山姆经历了三年的月球生活,三年的寂寥、渴望,对其他事物的尝试和学习,使得他和第二个山姆已经是两个不同意义上的人。
他们的相遇,实质上就是不同年龄的自我的会面,是在月球上生活了三年的山姆穿过时间虫洞遇上初来时的自己。
我们可以发现“初来”的山姆更具发现真相的勇气和执着、力量和果敢,“三年后”的山姆沉浸在被植入的愿景中不愿醒来。
同时,“三年后”山姆可以理解“初来”山姆的心情,并最后为他做出了牺牲(虽然设定成他本来就活不了,这个估计是照顾观众情感)。
这两个自我的相互帮助,包括“初来”山姆走前还推倒了干扰通讯装置,为下一个自己创造有利条件,都体现了什么是人和人的意义。
两个“我”没有选择消灭对方、苟延生存,而是共同协作、相互体谅、冲破牢笼、获得新生。
这是人类所有精神中最动人的一项。
二、“人”的终极立场《月球》的主角是两个克隆人和一个机器人,在月球基地不算广阔的空间里,他们展示了人的情感、意志、理性和智慧。
我一直坚信人类要存续于宇宙,奔向太空是唯一的选择,而向宇宙进发的千难万险只有健全的人才能承受度过,本片有着科幻黄金时代的信念和信心。
看《第九区》、《阿凡达》的时候,我们也许会隐约认为它们是有着“反人类”立场的。
但同时我们为“大虾”成功返回家园而喜悦,为纳威人击败地球人而兴奋。
这是为什么?
本片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的终极立场,悖离这个立场便是“反人类”,维护这个立场,才是真正的“人”。
我将其总结如下:人生而平等,不论穷人、富人、黑人、白人、健全人、残疾人、克隆人、原版人、智能机器人、外星人、地球人。
只要其拥有情感、能够思考,便享有“人”的权利,担负“人”的责任。
这是“人”的终极立场。
Duncan Jones,不是David Bowie的儿子吗?
这个故事怎么那么眼熟啊?
好像他的老子Bowie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经唱过这么个华丽的故事。
在那张无比牛逼的华丽专辑
然后游啊游走啊走的,突然有天发现与地面监控站渐渐失去了联络。
老汤姆情急之下发出了最后的讯号,然后消失在茫茫太空中。
有关那个讯号的故事,原版应该是"Tell my wife I love her very much..." 。
但是此后各种传说分沓而至,坊间又怎么能放过这么个精彩的故事呢?
有好事者(Peter Schilling)在歌里唱说,那段遗言原来并没能抵达地球,老汤姆于是指天发誓要回家,但是还是等下辈子吧,原来他并不是因为飞行器失事而失踪的,他是故意不想回家了,当时地球正遭遇核战争的污染,地球人那么自私,他宁可呆在外太空永远游荡。。。
几年以后,因为事业家庭婚姻戒毒等备受失意的Bowie在
Bowie自嘲"英雄汤姆"原来是个废物,高高地飞到了天上,到头来却永远遗忘在无边际的低落里。
歌曲最后还有某位地球妈妈对儿子的告诫:好好干自己的活儿,不要再念叨那个老头子了。。。
真够狠啊,可见当年的老Bowie的确是失意到家了。
关于这个片子嘛,听说Duncan是学哲学的,那种存在啊和虚无啊估计是永恒话题了,不过他老头子当年也是佛学出生,又是尝尽唱遍浮华的主儿哪。。。
不过呢说到底,父亲的传奇由儿子续写,也是理所当然,只是估计老汤姆也好还是他儿子,都变不回当年那个无比华丽的英雄汤姆了。
这篇不算影评吧,回归豆瓣之后总得让主页丰富一点。
挑几个以前看过的片子写写。
该死的矿产公司为了减小人力成本的投入,弄出三年保质期的活人不停地用,要不是一次事故,也不至于让多于一个克隆人同时出现。
飞船里的小机器人也还是很让人感动的,总在是不是的帮助Sam并且是他唯一的陪伴。
电影没有太多角色,甚至没有角色,只是Sam的独角戏和另一个Sam的独角戏。
然而当他们彼此发现的时候却不那么惊讶,他们在各自生命的不同阶段。
给我们的启示是:做坏事之前不要挑战受害者的智商,月能公司其实完全应该销毁每个人的生前录像,以免被影片中Sam这种人破解了看。
当发现其实每个Sam一边咳血一边高兴地钻进焚化炉一心想会地球和未婚妻在一起的时候,心里刀绞一般难受。
尤其是知道了真正的Sam其实早就已经回家。
就不讨论人性的光辉和复杂了。
用别人的目标支撑自己的生命,我和身边的萝卜们就是这么一天天活过去的,最可怜的是这个目标就像金牌,只能有一个人摘走。
你还以为你真的能成为他?
这个片,只要一句话说的不小心,就整个剧透完。
所以,如果你还没被其他没有“公德心”的影评剧透过,请不要再看下去了。
一场精彩的独角戏。
Sam Rockwell自己跟自己演戏。
带着浓重的《2001》气质。
但不像《2001》那样发散。
《月球》有典型的戏剧冲突。
一个特定情境,一段规定的时间,几个角色的互动,产生动人的戏剧。
人虽然很少,少到几乎没有,各自的性格还是很鲜明。
一台亲切的电脑,不像HAL那样吓人。
笑容图案很可爱。
甚至还有流泪的图案。
特技回返前电脑时代。
月球表面的外景是模型拍摄,在看片的时候就觉察出来了。
月球基地内部设计也朴实无华。
《阿凡达》时代的《月球》,就象有私家车却每日心安理得搭巴士上班,让人觉得自信踏实无比。
有人诟病说重力不应该是那样正常的。
我认为基地内部设有人工地球重力。
Sam到基地外面时表现的仍是月球重力。
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毛巾、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针头。。。
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也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
那么,一次性人类,到底有何利弊?
看了《月球》,自己去想。
导演Duncan Jones是David Bowie的儿子。
David Bowie的儿子居然这么正经,真是“不肖”。
幸亏不肖。
结尾最后一句话其实不必要。
公司被揭发与否,受到惩罚与否,其实跟片子的重点没有大关联。
公司其实代表整个人类。
幸好只是一句话,瑕不掩瑜。
好喜欢这部片子。
的确是好片子。
——————————————————————第二天补记:刚刚看了看花絮,发现有些影迷讨论个不休的“三年期限”问题,导演早就给出过官方答案。
影迷们争论的焦点是:克隆人的三年合约为什么是三年?
接近三年的时候,克隆人基本上都出现落发、咳嗽、体弱等现象,是他们的寿命只有三年,还是月球上这份工作有核辐射危害,导致他们只能活三年?
仔细看电影,会发现核辐射这种猜想不成立。
因为真正的Sam后来回去地球,好好地活着呢。
如果有核辐射,那么Sam本尊也会受到危害,回去的小日子就不能过得丁丁当当了。
那么,是不是因为克隆人的身体(基因)有缺陷,使他们只能健康存活三年呢?
有可能。
片中没有给出答案。
然后,哲学出身的导演在NASA的试片会上回答问题时,明确说了:三年合约,是从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来定的。
只定三年,可以让员工觉得这是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应该尽力完成工作。
于是可以发挥最大的生产力。
换言之,可以最大限度地压榨出劳动力的价值。
于是在三年的孤独幽闭辛勤工作的岁月里,一个好好的人就弄坏了。
然后就被处理掉了。
Evil!
虽然我一直不怎么care林若宁但是……这个07年搞出来的词真的穿越了,剧透了,预言帝了,太惊悚了。
没神马影评好写了,这就完全是影评来的。
= =——————————————————————————————月球上的人詞/林若寧無須要快樂 反正你一早枯死如果有眼淚 只不過生理分泌就算淚水多得 可灌溉整片濕地蒲公英不會飛 陵墓裡伴你於一起如果有再會 恐怕已經一世紀回憶哄騙我但凡失去也是美用你一分鐘 都足夠我生醉夢死如懷念也是有它限期 明日我便記不起從未來再見 遺憾舊時不太會戀愛願我永遠記不得我正身處現在從月球觀看 難辨地球相愛跟錯愛三世書不會記載 情繫我這半生的最愛三世書不會記載 誰為某某歎息感慨時空太過大 超脫我的喜與悲能戀愛過後 自然參透到命理就算一雙手 只擁抱你的紀念碑流離在某日某天某地 仍自覺共你一起再見 仍舊未能跟你再戀愛但你與我有過的過去 牽涉後代從未來觀看 潛伏萬年的野史記載不理它小愛與大愛 人類太過渺小的最愛
我曾经看过一个悲惨之极的科幻故事:一个宇航员流落到一个陌生的星球,等待救援,类似于矿难压在地下了,没有食物。
他身边有一部机器,可以很快制造克隆人出来,于是他打算用自己的克隆人作食物。
然而有个问题,就是他的克隆人一出生就拥有他的全部记忆,包括吃人这个记忆,因此出来就是一番厮杀,活着的吃掉死去的。
就这样过了很多天,救援队来了,这个时候,这个宇航员已经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最初的那个自己了。
看《月球》这部影片时我就担心会不会有这样悲惨的情节。
不过显然不是每个作者都这么悲观,这部影片里更多的是希望,是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比如平等意识、比如自我牺牲。
当然这些美好品质都表现在克隆人的身上,甚至是机器人身上。
而人类的代表,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自私和贪婪。
探讨人性,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影片还探索了克隆人的权利问题,如果未来克隆人的出现不可避免,那么他们的权利问题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我们能认同他们是我们的一份子吗?
还是仅仅是工具或别的什么。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从头至尾只有一个演员在表演。
静谧的月球,封闭的基地,孤独的环境完全被烘托出来了,娓娓道来的叙事让影片的上半部分不亚于《荒岛余生》和《我是传奇》,而逻辑缜密的剧本又把下半部分推向高潮。
有场景,有科学,有阴谋,有人性,对于一部小成本科幻片,我们还能够奢望什么?
看的我很伤感,Sam是孤独的,是人类制造的孤独。
这电影也是人类的反思。
一开始的叙述画面仿佛真的这是s的工作生活记忆,他抱着希望能回到地球,可是事故让这些戛然而止,s发现原来自己所知的一切都是假的,他得知自己不是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己的,如果说可以算自己的,那就是这3年在太空里的算是。
所以他最后选择死在唯一属于自己的时空里,让下一个自己寻找真正的自己,其实想想那个自己也只有3年的寿命。
最后的最后
看完之后给你们转一个科幻小说,非常短,胆小者慎入。
为了生存(原文载于1998年第10期《科幻世界》,作者:韩楠)这是一个古老的日本寓言——一条懒惰的蛇饥饿极了,却找不到食物,于是,它吃掉了自己的尾巴。
之后,当它再次感觉到饥饿时,它很快就做出了决定,把自己的下半截吃掉。
又一次饥饿时,它吃掉了自己的上半身……就这样,它把自己整个吃掉了。
我曾以为,这个寓言只是在讲懒惰,并且它和童话一样不真实。
一切都缘于一场不幸的事故。
现在,我只能独自在这颗红色行星上守住电台,等待着四个月后的救援。
其实我应该庆幸我的好运气,至少这里没有恶劣的天气,氧气充足不会让我闷死。
可是周遭却一派死寂,一看就知道,我不可能在这里找到任何食物。
而我当前的任务很简单明确:找到食物,活到救援飞船到来。
我现在仅有少得可怜的一点儿干粮,一把我最喜爱的古老的左轮手枪——如果我不能用它打猎,至少还可以用它来自杀,还有一台克隆机和一些高能燃料。
高能燃料虽然不能当饭吃,至少还可以生火取暖,或烧烤食品——虽然我没有食物。
可克隆机,尽管它完好无缺,如果现在给它高能燃料,再放上一点我的表皮,就会凭空跳出一个我来,但我现在并不急于复制一个“我”来与我谈天说地,并分享我少得可怜的干粮。
最可恼的是干粮无法克隆!
我需要能量来维持我的生命,在这里,我只要找到食物维持四个月就可以了。
可是这却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愿望呀…… 几天后,我木然坐在地上,尽量少消耗能量,我已经吃完那点干粮了。
唔,在没有食物时男人可以支持七天,我抓着那支华丽的手枪,用一半的心思来思考是自杀还是饿死,另一半心思继续考虑食物来源,尽管我已经想了几天也没有头绪,可还是像溺水的人想抓根稻草。
现在,饥饿的感觉在吞噬着我,我已经在想吃自己的那只手臂了。
高能燃料还在炉子里分解成光和热。
我绝望地看着温暖的火苗,不由胡思乱想起来。
一个念头如灵光一闪:克隆机就是我的希望。
我激动万分,把饥饿的感觉化为动力,立刻行动起来,为活下去而努力…… 直到克隆机内的肉块成形后,我才意识到令我垂涎欲滴的那块肉是一个胎儿,实际上,他就是我!
当然,我下意识地放进去的是我的表皮。
可他是我,在几个小时后,他就会长得和我一样大,有和我一样的思维方式和面容,以及我的记忆。
他将从克隆机中走出来,作为我以后许多天的食物。
我害怕了,我无法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但我也没有勇气中止克隆,他是我生存的希望。
我知道,如果要支撑四个月,这个过程不会只有一次,一次复制不可能让我吃四个月。
我在希望与恐惧之间无所适从。
时间,在我的自责与渴望作斗争时悄悄地流走了。
在这几个小时里,我把玩着手枪,考虑着我的选择是“生存还是死亡”。
我给了自己许多活下去的理由:他只是能量的形式而已,既然能量变成的鸡或猪我会毫不犹豫地吃掉它,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吃掉同样是能量产物的人? 终于,我不得不面对他了,这时我才发现我所有的理由在他面前是如此无力。
我能怎么样,先和他讲道理,说服他成为我的午餐?不行。
我已经准备好一言不发就一枪打死他,我以为这样我就会心安一些。
然而,他却先发话了。
他似乎像我还饱食终日时的样子,带着满脸恶意的笑,悠闲地踱过来:“我知道你想干什么。
你是不是希望我不会恨你?当然,我知道你是迫不得已。
”我简直要感动了。
“当然,我是克隆出来的,我比你后出生,你手上有枪,所以是我做午餐而不是你。
对了,不要忘了把我的肠子灌上肉做成香肠,这样不容易变质。
”他幸灾乐祸地说,仿佛一切与他无关。
这个混蛋,他最了解我心灵上的弱点,他知道,他的话会永远在我心中铭刻,成为我一生的噩梦。
他的眼中闪着恶毒的笑。
我开始恨他了,他应是受害者,而我将是杀人者。
他已经决心要用最后的机会加深我的痛苦,这正是我的一贯作风。
我希望他也能尝一下痛苦的滋味,哪怕以我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于是我决定了。
我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你看,我们真是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有相同的机会。
”他沉默不语。
“我们都应该有活下去的机会。
”我知道他无法拒绝,“来,赌一局吧。
”我抓起手枪,塞进一粒子弹,拨了一下转轮。
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赌博,最多在六枪之内,子弹会穿透我们其中一个的头颅,把我们中的一个变成一具尸体,一块肉,一堆食品。
活下去的一个会在良心与人性的夹攻下,承受着痛苦,啃着“自己”的骨头,喝着“自己”的血。
其实我也说不清楚,哪一种结局更好。
他苦笑起来:“好吧,你知道我无法拒绝。
”他走过来,拿起枪,我们四目相对,心灵似乎瞬间经历了许多沧桑。
“我先来,毕竟我是一个克隆人。
”他把手枪顶住太阳穴。
真的,我们都不会知道死亡会在第几枪时发生,会落在谁的头上;但都知道,我们中必须死掉一个。
死亡也许就在第一枪…… 他突然想起了还没有遗言,又说:“如果是我死,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怪你。
吃下去,一切为了生存嘛。
”我回敬道:“如果是我,你可不要浪费呀!
”我们都笑了,只是泪水也都流了下来…… 也许,一个好的故事不一定需要结局,但我希望故事是完整的。
当四个月过去后,我已经记不清有几次这样的赌博,也不知道我究竟还是不是最初的我。
我只知道,外面几个简陋的土堆里埋着许多“我”的残骸。
只知道最初的我在“赌博”中活下来机会是很小的,因为逃过一次,还有第二次在等待。
我只知道一切为了生存是我铭刻在心的信念。
远处,传来了救援飞船的轰鸣。
一个噩梦终于结束了,但我知道,另一个永远的梦魇才刚刚开始……
由于little良把它说成是年度最佳,于是抱着极大地热情去看,很遗憾,我只能说它是年度最佳之一,与某影片并列。
不要以为我会写什么狗屁影评,我只是来打酱油的,顺便说说《moon》跟某影片的十大相同之处:1、事实上的表演者只有一人;2、故事发生之时,女主角实际上已经死亡;3、百分之60的台词对象为男主角自己——即自言自语或者跟自己的克隆人抬杠;4、另有超过百分之30的台词对象为“非人类”——机器或某动物;5、男主角把该“非人类”当作人类对待;6、男主角都接受了某项任务,即与某组织或单位签订了合同;7、对于女主角无比思念,通过某物品——照片或首饰对女主角反复叨念;8、男主角多数时间以惨相示人——垂死或饥寒交迫;9、均出现男主角喷血镜头;10、故事发生之处均有超过100具人体——尸体或未激活的克隆体。。。
闷
为什么克隆人2号会延续克隆人1号的记忆,既然被重新激活,为什么不把记忆初始化到三年前?实在不合逻辑。。
名不副实的科幻片,剧情太烂了。想看一部好的科幻片都得自己脑补
铺陈太长,而且虽然寓意深刻却并不新
so depressing
20分钟时就猜出了整个剧情,还有什么好说。。。科幻?明显不是;生命?那讲得太肤浅了;else,主演差,服装差,场景差,漏洞多。。。 soso。。。
标准丧片,心中一紧
简单到深邃,深厚到纯粹;寂寞常相随,孤老终死去。
述说无尽孤独的片子,毕竟大家都是出差,主人公他丫的出到月球上去了而已
后悔放了这么久才看
只是比较粗糙地讲了一个克隆人的故事,似乎就是想引起利用克隆人工作这件事的探讨。很多细节没有交代,月球生活也很不真实。
搞不懂分这么高?导演想讽刺资本大公司使用克隆人来当工具人就开头和结尾点了一下,也没解释明明可以高级机器就能实现,为什么用克隆人。想表达克隆人找到自我和人性也没表现出来,情感完全没有共情,浪费洛克威尔的好演技。
克隆人,冷冻保存躯体,记忆植入,生命激活VS弱智的人工智能,斤斤计较的开采成本,导演真的不觉得自己很分裂吗?
足够的创意,一波三折。慢慢揭开。惊喜不够大,藏得不够深。没有太大紧张气氛
英国片儿,逆转神马的自然不能期待,其实剧本也不惊艳啦……
。。,,。。
孤独人生
同是太空题材,宇航员回到地球却不如<地心引力>那般有逃出升天的感觉,故事单一不如<星际迷航>题材宽泛令人震撼,情节设置中的“克隆sam”在13年的<遗落战境>当中被“克隆jack”发挥的淋漓尽致,09年的<月亮>这只是思维上的一个创意点,让人初步领会梦醒后真实中的骗局、孤独、恐惧。
看到一半的时候,便想起了银翼杀手和第六日,知道影片仍是在向那传统的克隆人话题致敬
音乐沉重又洗脑,故事简单发展平稳,讲述人性深刻不生硬,可太空设备上的棒子文到底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