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一直都存在,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妥协了,大概就像《海边的曼切斯特》一样。
做七就是为逝去的人好好悼念,同样也是向过去的人好好告别,可是为什么却是忘不掉呢,脑子里一遍遍的想起你的身影。
我一直在想,怀念的大概都是对你而言很美好的人吧,那你很讨厌的人还会不会想念呢?
在纽西兰农场雨后,那些羊的毛会吸收雨水,变得很重,他们很可能会倒在地上起不来,就会有人从直升飞机上下来,帮助他们,去摇他们的雨水。
听起来既傻又有趣。
那那些倒在地上的羊没有被发现怎么办呐?
大概太阳出来了,就会没事啦。
他们多快才会没事啊?
取决于太阳有多大。
向爱的人告别真的是太刻骨铭心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好好的。
她和他分手了。
回到家,看到他换下来的衬衣还没带走,习惯性地就扔到洗衣筒里。
涡轮一直在转,和心里深深浅浅的往事一样……衣服晾干了,她不由自主地拿起来,放在脸旁,好像要留住什幺似的。
——即使是XX洗衣机,也洗不掉记忆的味道。
这是我从前刚进广告行业时,接触到的一支台湾电视广告。
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
视频找不到,只能用文字大致描述。
我个人喜欢的台湾电影大多也是如此风格。
不张扬、不狗血、不人为高潮,只是不疾不徐,低吟浅说,尽力还原生活的底色。
偶有暗流,但观影者唯有真正沉下去,才能一窥其汹涌。
今天要安利给你们的这部《百日告别》亦如此。
林心敏(林嘉欣饰)与未婚夫仁佑面对繁琐的婚礼准备工作;同一个城市中,张育伟(五月天吉他手-石头饰)和妻子晓雯喜迎即将出生的小孩。
一场连环车祸,心敏、育伟失去了亲密的另一半。
平淡贴身的如常,一瞬间成遥不可及的幸福。
曾执导过《九降风》、《星空》的导演林书宇于2012年失去妻子后,经历了一段很长的低潮期。
就是在这个慢慢走出来的过程当中,有了影片故事的构思,给了林书宇莫大的温暖和抚慰。
林书宇认为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拍出来可以给到其他人同样的温暖和抚慰,而且这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告别仪式。
而我最爱的林嘉欣,在片中的表演,不仅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
她静默、她隐忍;她握紧拳头、她无语凝咽;她哀而不伤、她抽而不离;她在笑与哭、木然和生动之间的切换自如, 均给出了教科书般的表演。
十几年前,邂逅她的电影处女作《男人四十》,她笑起来连眉梢和嘴角都弯弯的样子,让我第一眼就上了瘾。
而现在她已为人母,青春不再,我却发现,不仅她的笑,连她的悲伤或者平静,都同样让我上瘾。
在我印象中,最近几年的台湾电影女性角色里,只有2012凭《女朋友、男朋友》同样获得金马影后的桂纶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电影以传统法事的行进为时间轴,从头七到百日。
故事的两个主角除了法会上会相遇,没有太多交集。
两条线分开叙事。
石头沉浸在丧妻的大恸中,像一块随时迸发的火山岩。
他查到仁佑的电话号码,想打过去发泄,不料仁佑的妈妈在电话那端的悲伤让他顿时失去了发力点,因为他无法再向一个丧子的母亲去抱怨什么。
他将妻子生前弹奏的钢琴推进储藏室眼不见为净;向晓雯生前的教友咆哮;跟其他女性上床寻求短暂的安全感;在风中狂奔呼喊……而心敏自疗的方式则更加收敛和克制。
她在每个人面前强装镇定。
面对妹妹的担心说着“没事啦”;即使在患有严重老年痴呆,根本记不住上一分钟的事情的父亲面前,也只是像说别人的故事一样,淡淡的说出“仁佑走了”这四个字,淡得让屏幕外的我心碎。
只有独自一个人时,她才不用掩饰悲伤。
看着仁佑最喜欢的漫画书,笑着笑着就哭了;照着他留下的食谱做菜,也不知嚼在嘴里是什么滋味;去独自完成两个人没来得及实现的蜜月美食之旅;酒店check in时递上两个人的护照;用另一床被子堆成人的形状,假装可以抱着仁佑入睡;跟着那本他精心DIY的美食攻略一家家去寻找;还像完成作业似的认真地给每家店打星;直到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攻略的最后一页。
回家后,将仁佑的衣物整理好送到他弟弟家。
看到他在屋里偷偷穿上哥哥留下的衣服,再也忍不住,两人紧紧抱着一起,让眼泪畅快地流,但仍然是安静而无声的……最终,石头选择了以坚持和延续来自愈。
他去听晓雯生前学生的钢琴演奏会;一家家找上门,去偿还妻子离世后完成不了的课程多出来的学费;还把藏起来的钢琴又推了出来……那张甜美的脸,两人在琴前偎依着的温暖,还是时常在梦中浮现。
但好好活下去,应该才是她最想看到的吧。
而心敏还是做不到放下。
还是忘不了仁佑那厚实而有力的怀抱。
于是安静淡然的用安眠药甚至杀虫剂做调料,为自己做了一顿最后的晚餐。
但或许还没到结束的时候,她最终死而复生了。
收拾好心情,她去到高雄,探望仁佑的国中老师。
听着老师讲他过去调皮捣蛋的点滴,她会心地笑;但看到仁佑年少时为了安慰老师失去女儿写下的卡片,还是忍不住大滴大滴地流泪。
当年他用幼稚的笔触写下的“花开花谢终有时”,好像冥冥中注定,在多年后也用来解开爱人的心结。
百日终于到了。
全黑的画面上打出几行白得耀眼的字:此日为卒哭祭至此之后 不能再哭而接下来那两行字,也似乎在喻示着什么:如光在影之中 如喜在哀之中做完最后一场法事,下山的车上,两人又坐到了一起。
或许彻底走出伤痛,还要很久很久,但阳光塞进车窗,打在脸上。
我们知道,那一天,终将来到。
悲伤的词人林夕曾写下了这样的无可奈何:相聚离开 都有时候没有什幺会永垂不朽不止死别, 生离亦如是。
PS:电影中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暗喻。
一则是关于澳洲绵羊的故事;一则是冲绳老奶奶爬坡时跟心敏说的话。
这里就不剧透了,等你们自己去发现。
“死去的是你 还是留着的我 活着的 是你 还是被带走的我”很棒的细节,白描,隐晦。
但是经历过失去的人,都能读得懂。
因为有共鸣啊完成逝者最后的愿望,走完最后这段路。
看完才发现青峰写的歌十分对应的唱出这个故事。
再听的时候 每一句 对应的情节再敲打在心里花开花谢有时尽这不是一部每个人都能共鸣的故事我在经历失去之前,一直也以为自己是冷漠的人但是没当被触动伤口依然会很痛林书宇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完成这个故事的呢敲下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是否也如同一个告别的仪式呢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告别真实的伤口会有愈合的时候而心灵的伤口呢?
不知道但是会有的随着下山的巴士曲折前进随着又一个百日告别
电影《百日告别》是一部关于告别与重生的深刻之作,它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带领观众走进两个因车祸失去挚爱的人的内心世界。
育伟和心敏,这两位原本陌生的男女,因命运的无情交织在一起,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面对着失去爱人的痛苦。
育伟选择了酒精来麻痹自己,心敏则通过料理来缅怀未婚夫,两人都在努力寻找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影片没有刻意营造悲伤的氛围,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和心理变化。
林嘉欣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将心敏的坚韧与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荣誉。
石锦航饰演的育伟则通过其沉默和颓废的外表,让观众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挣扎。
音乐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打绿的主题曲《百日告别》不仅旋律动人,歌词也深刻表达了失去爱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音乐成为了情感的载体,让观众在视听的双重冲击下更深刻地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情感。
《百日告别》不仅是一部关于失去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哲学和人生的智慧。
它教会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失去,都是新生命和新开始的孕育。
在生与死的交织中,我们找到了爱的真谛,在悲伤与失落中,我们找到了生活的力量。
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时间会带走一切,唯独爱不会变。
去年八月的某天,从旗津开回高雄的轮船上,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主动跟我攀谈,亲切又疏离,试探又胆怯,最终还是把手头天主教的传教单递给了我,她知道我是大陆过来的游客,参加活动的可操作性几乎为零。
其实,不止这一次,短短七天,我参观了一个无比安静的佛院,路过了数不过来的小教堂和妈祖庙。
大约是生平第一次真正地踏进有大面积宗教信仰的土壤,的确令我短暂错愕,却又立刻折服。
在我讶异于传说变为眼见的时候,我也很自然地过渡到一种早已具备的接受心理中去了。
因此,半年过去后的现在,电影里的仪式感竟是那样立体鲜活。
世人都说红白喜事,所以葬礼办得那样像婚礼。
只是话语从你好变成了永别。
整部电影都在嘲笑和驳斥着“感同身受”却又在奋力证明和回溯着“感同身受”。
人始终是独行的,又始终是渴求着同类的。
林嘉欣是从小喜欢的女演员,但她和石头的表演却都不太令我满意。
但却几乎无损于这部电影本身的感染力。
那些看来多少有些刻意的举手投足,与主角生活中突然飞来的难以下咽的巨大告别似乎已经浑然一体了。
时空被逼着前行,而脚步却太难迈动。
(逼着自己写评论。
肯定不大好,还是不要当作参考。
)1.这是一部克制的电影,始终天然旁观视角,既是陪伴又是观望,看完两人从悲恸到开始放下的全程。
我喜欢这种默不作声地记录,聆听,观察。
故事本身已够动人。
被默默记录下来的全程本身就给人力量,像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我也陪着他俩走过,看他俩终于开始新生活,我也有一种淡淡的欣慰,为他们开心。
2.仪式感,百日告别,我在想是谁想出的百日告别的方法,一次次来跟亡人告别,给我们为逝者做事的机会。
精心挑选水果也好,认真念经也好,在仪式里安放无处可去的情绪。
让留下的人有事可做。
终于情绪有了出口,终于我们一点点释然。
3,它描述了一整个告别的过程,《百日告别》那首歌也一样。
从一开始疯狂激烈的情绪,每一物每一景都带着逝者的影子,到后来混乱分不清现实,在最后,愿意接受,开始告别。
我尤其喜欢歌词的后三句“然后继续完成/趴在思念上聆听/浇灌以告别”像是最后终于开始释然,终于,愿意告别。
却又始终在心中存着思念,带着亡人的一部分继续往前走。
问题:同时讲述两个人的故事和只讲一个人的故事相比,有哪些优点?
情节平淡 暗藏起伏规律 即 从一点点沉浸悲痛到悲痛的顶端(甚至自杀)再到和解而对应的情节因男主女主稍有分别是 不愿告别(男主逃避抗拒 将钢琴推进一个屋子锁起来 任何与老婆相关的不见 不联系;女主独自蜜月 将枕头当作逝去的恋人相拥而眠)--面对告别(男主处理老婆的遗留事务 退还学生学费;女主卖掉婚房 差点在这所房子里自杀 剂量不够而幸免于死 大概也要真正开始一个人正常的生活)男主跟老婆的朋友上床聊以自慰 或许可以拍成一部略显黑色的特殊告别女主的独自旅行 可以感同身受 可是不得不说 这样很蠢 确实 悲伤是和蠢连接的石头太用力 第二次咆哮可以避免吧 林嘉欣清清淡淡 与片子气息甚合这两人没有一个是强作欢颜的强人个性 都是在悲苦的大风里兜转的树叶 连跟大风搏斗的意志都不见可能是作者太作者意识了
你在破碎里消失我在生的这端咽下所有苦泪第七天,你有没有回望我不敢在门外洒下石灰,怕你不来冲绳的美食我已照着攻略尝完蜜月套房我抱着枕头凹成的你沉默睡去人生那么长为何你在半路就丢下我为什么是你为什么不能是我所以我要去寻你你是不是已走太远我在晨曦里醒来还是徒留在没有你的世界年少的你劝解失去挚女的老师你说:花谢花开终有时我摩挲着你早年写下的字迹仿佛透过年轮告诉我我已去,你安好第一百天,终于要与你告别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好不知道前路没有你陪伴我会不会走得踉跄但你要我放手,放你离去,放我生路我仍留在这世间带着褶进心底的你一起看完生命的景象你要好好地我也好好地电影铺子的影评里有这样一段话:台湾作家骆以军说:我觉得台湾人在亲人死去后,「做七」的仪式非常美,好像死去的亡灵不愿离开,不舍离去。
每七天回来一次——像不断回望,眷恋这个他曾活在其中的时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一直到百日……好像是这依依不舍的送行,终于到此时,阴阳两隔。
「你必须好好地去,我也会在人世好好替你看生命的景象。
」
在影片的最后,写在卡片上的这句话“花开花落总有时”,大概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看到最后说是献给某某的,心想大概影片是表达了导演的心声了吧。
真的是很缓慢,很闷的电影呢。
正巧近来频频告别亲人,看到头七、断七什么的,原来台湾也有这样的习俗呢。
觉得床戏拍得不够唯美啊。
而且一直分辨不清床戏女主到底是不是男主的老婆,原谅我脸盲,外加她们发型都差不多T T不知道,如果是我失去至亲至爱的人,会怎么样呢。
人就是会刻意回避吧?
那些害怕的事情最好永远都不要发生,所以会害怕就医,害怕得知什么不好是真相,觉得也许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所以因为害怕最终的告别,不愿意生发太多的感情和牵绊吧。
什么时候才能变得更有担当呢?
不知所云的以上。
也许有着同样的一种经历,导演在执笔“百日告别”的剧本时或许更多的是在写自己内心对于过去的经历中两种不同的状态,分别体现在男女主角的身上。
与其说是在创作,倒不如说是在写给自己的一段日记,表现着作者的内心独白,带给自己,也带给他人。
一场车祸分支为两条主线,男女主人公的爱人也是同时的成为了这场车祸的遇难者。
一边是男主角无法面对失去爱人的事实。
在开篇的时候,男主角有几场情绪爆发戏,导演对于男主角的设定更多的是表达自己面对伤痛手足无措的状态,这是人们一向惯有的状态,自己深爱的人在遇难中死去,幸免的人面对空荡的周遭,情绪的发泄在所难免。
亲戚的到来,面对同事的慰藉,学生的来访,或许愤怒,或许自忍,或许释放,或许麻痹,人总会在这一刻特定的时期有着不同于往常的行为。
一边是女主角面对事实极力克制伤痛。
导演将这个角色设定为一种真正内心的效应,比起男主角的选择释放,心敏(女主角)的情绪把控力就显得相当的隐忍,她并非他名义上的亲人,所以连亲自送行的机会都没有名正言顺,心敏选择了自己进行之前制定好的蜜月旅行,代替逝去的爱人一起完成。
在将行李送往弟弟家的这场戏,弟弟穿上爱人的衣服让按捺已久的悲伤迸发。
在自杀失败后,她选择接受。
虽然没有过度的悲伤场面,但是从她的整个状态当中我感受到无限放大的悲伤情绪。
故事进行的很巧妙,整片运用了佛教中的头七到七七的整个时间流程,纪念亡者的灵魂,生者的告别仪式,佛堂参拜的几场戏都有抓到表达时间的治愈方式,从遇难的发生到接受的心里波动,时间是缓解悲痛的良药。
草草的几场对手戏却丝毫没有将两位主人公拉开距离,两种不同的情绪表现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主人公身上同时延伸,除了结尾的相遇,几乎没有男女主角火花的故事发生,也许恰恰是这样的交织,才显得这个剧本整体的艺术升华。
生者认为的离开,都不曾离开。
关于生死离别的电影很多,大多数情况下导演都会选择运用常见的爆发表演来表现主人公在失去挚爱后痛不欲生的状态。
有别于常见的手法,百日告别的手法选择了很温和的方式来呈现,包括整个布景的干净,手持拍摄的行动感,整部影片都是在一种淡淡的凄美中完成。
“百日告别”这部电影的成功,除了剧本的完整度很高之外,不得不说林嘉欣确实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演员,关注到她还要从之前的“怪物”“绑架”“男人四十”中说起,极少有女演员会尝试自毁形象的角色,起初看“怪物”时穿插中间的小片段才知道原来这是林嘉欣这个漂亮女生扮演的,非常具有个性的一个演员,她总是给我一种随性,无拘无束,但又深情深邃的一种感觉,虽然在“百日告别”中戏份不算多,但是她几乎抓住了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绪。
纽西兰被雨水淋湿的羊群,等待直升机的巡逻将它们扶起。冲绳的坡道上步履蹒跚的老人喃喃自语,手里攥着年轻时爱人送的糖果。高雄的钢琴课不再弹奏肖邦的练习曲,往者留下的痕迹在百日的悼念之后迎来新的光明。(W杯 休日,弹窗解除,BoT/1.1GB)
双线故事,一弱一强,林嘉欣的部分完美。
导演自己的经历是为了告别妻子去庙里做佛事,见到了一个同时出现的女子,认定都是差不多时段失去了亲人,并将其作为心中暂时的依靠,这是合理的。电影里男女主角的故事都很好,但交错进行不免会有疑问:他们之间、他们的告别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结果发现并没有关系。这样恐怕就不能成为一部电影了。
仍记得在kubrick看完《星空》,有缘见了导演一面,被悲痛蒙住了双眼,阻碍了片子的发挥,希望导演早日走出悲伤
羊群被雨淋湿后会因为太重而直不起身,多数人都只会把它当奇闻异事笑一下,只有深处困顿的人会去想它们要怎样站起来。直接从告别开始,百日告别,状态很真实,但似乎只是在命题里规矩地走。
Lost in sorrow
1.爱之名镌刻在死亡里;2.花开花落终有时;3.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活着的时间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4.我想,挚爱之人离开后,我也是如此状态。
有点闷 本来以为题材会拍的不错 可能是期望太高了
「花開花落終有時」明明是很平凡常見的一句啊怎麼就催淚了。
再见了,我的爱人。
淡出毛
着眼挚爱之人骤然离去以后,活着的那个人将如何开展新生活?对这个巧思的故事一直很感兴趣。情绪是饱满的,个别标志性情节的安排略显刻意(也是很台湾电影特色)。拍出了孤独,拍出人性的多面,拍出了需要被治愈的地方~
用一个预告片基本可以讲完的事
一部让人哀伤的爱情文艺片,林嘉欣很适合这样的角色,演得动人
花开花落终有别,有点戳泪。林嘉欣终于凭此片封后了
星空的时候特别期待,因为喜欢九降风。于是带着失望而回,回忆起来只有五月天的主题曲。而这次则奔着林嘉欣。虽说悲伤一直蔓延,可是百日而告别的渲染还是很好的,即使石头的故事没有林嘉欣的好。而当“花开花谢终有时”这句话出现的时候,情绪终于溢出来,舔着咸咸的眼泪感受着导演的心情。#in89
太伤感了。
情感基調單一 悲傷再大也只有當事人明白 旁人的安慰和陪伴 看起來反倒是一種冷漠
花开,花谢,终有时。
真的很一般,期待了这么久的电影,看起来却觉得没什么意思。但是有一点很喜欢,就是这里面没有狗血的巧遇,也没有最终完美的结局,拍出了平凡人失去亲人的悲痛,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