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电影中构建的未来世界令人震撼。
里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飞车,机械与科技交织出繁华盛景。
但在这表面的辉煌下,是残酷的阶级对立。
地上世界纸醉金迷,地下世界却满是劳作的疲惫身影。
而电影通过机器人玛利亚的形象,探讨科技与人性,以及阶层和解的命题。
机械躯壳承载的人性渴望,也引发引发对科技异化的反思。
从电影刚开始就可以看出科波拉这部电影的野心不小,似乎想要以史预今,将古罗马帝国的崩坏和当下现代社会的崩坏相比较。
电影主角使用了凯撒大帝,而凯撒大帝正巧是结束了罗马共和国并建立了罗马帝国的人,这其实预示着共和体制的崩坏和专制主义的重燃,而这一切似乎在当下的美国社会再次发生。
电影从开始的引言,人物到妆造,以及整个剧情的推进都试图将当下美国社会和古罗马帝国相联系起来,这无疑是成功的,电影在前半段毫无疑问塑造了一个魔幻现实版的古罗马社会,同时这个社会中也充斥着现实中美国社会特征,短短半个小时,便让人感受到了古罗马和美国的魔幻社会。
如果电影依旧持续以塑造社会和国家对比,本部作品将成为一部相当有思想的佳作,但科波拉却在后半段将电影逐步转成了以凯撒和各个贵族豪门之间的权势斗争,而展现权势斗争的方式又过于细节,显得电影的格局一下从社会层面沦落到权贵斗争中,宏大的话题变得异常空洞。
在有关于爱的主题上,导演也并没有更好的处理,相较于宏大的爱这样的命题,使用短短只言片语对其进行阐释,只会让人觉得是照本宣科。
而结尾处凯撒的一腔热血似乎让当今现代的美国将不再重蹈古罗马的覆辙-从共和到专制。
然而仅仅剿灭权贵的阴谋,社会就将重回共和么?
这似乎是值得我们所探讨的问题,这样简单的处理也使得凯撒最后的慷慨激昂显得异常单薄。
我个人以为共和是人民的共和,人民往往是发现了问题才企图去颠覆政权,人民不会简单的因为别人的言论就无视了自身的诉求,轻易的更变自己的观点,不解决人民的问题,重回共和谈何容易?
从这点上看科波拉还是一位相当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相信着体制的崩坏还是由小部分人主导着,虽说千里之提溃于蚁穴,但小小的蚁穴也不会直接引发崩塌,而是长年累月的腐蚀,当大厦将倾的一刻,再解决蚁穴也于事无补了,这也是电影结尾异常单薄的原因。
个人评分:6.8分,高深的立意却没有丰富的剧情足以支撑,绚烂的世界也没有足够的爱能够包容。
前半段光怪陆离,精彩纷呈,后半段单薄如水,食之无味。
#Odeon 影片属于对老版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的改编,同样的社会分层,同样的女性两面,同样的呼吁联合,同样的拉手结尾,咱们来看看都改变了什么呢…对,角色。
影片完全拆分了原作女主的两面成为了两个角色,同时以原版的傻白甜男主的塑造完全代替了原版善良女主的塑造,让男主成为了救世主,科技升级的同时也集能力与阶级为一身。
邪恶的一面呢?
抱歉…直接抹杀(剥削咱们都不提了),科波拉真的好厌女。
电影原版的讽刺力度已经很强了,除了对阶级问题的展现同时也很大程度的展现了携手的可能性,除了结尾的“看似联手”会被诟病,其实很达成度达成了一部极强表达的电影。
那本片呢…对于这些完全没有任何改进…结尾甚至是照办,很难想象这是一部2024年作品。
当然光《大都会》致敬怎么能挡住科波拉,影片还给你展现了《影子大亨》的跳楼,费里尼式的马戏团,街上那段儿更是让我想起了金敏的红辣椒。
嗨了后色彩缤纷和多手等设计总让我觉得是《大群》里的质感(当然,大群里也有Aubrey Plaza的出演)。
影片的说教感极重,爹们都有说不完的道理,看个电影我感觉是来听电影给我画饼的,还好的一点是女人上桌了。
政治隐喻也很强,卫星小红帽原版的表现主义结合表演风格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纵观本片…那华丽的背景更如梦幻泡影了,头一次听说把乌托邦直接展现出来的,感觉更多的是反乌托邦做出的讽刺,而本片对于这个未来完全没有犹豫,我刚从ICA看完《科学怪人》出来就钻进了影院看本片,前脚还在感叹人类的自大,创造出了弗兰肯斯坦挑战自然法则同时也非常佩服《科学怪人》中男主要杀死弗兰肯斯坦是的坚决,后脚就踏入了科波拉的自信怪圈,复活算什么…我要改变世界,我要让孩子继续改变世界(能力人传人现象)。
视觉上,整体就是虚浮,看到一半就让我想起了那部《巴比伦》,同样都对窥探上层社会着迷,华丽的讽刺可以理解,但是就是有一种坚定感,你很难说他是不是讽刺。
也让我想起了《论摄影》中的一句对于两个阶级(底层与顶层)以贫困与性的描述,“虽然下层社会与贵族阶层似乎在天平的两个极端恣意繁衍,但是它们都被视为天生的放荡不羁者,而中产者则必须艰苦地发动他们的性革命。
阶级是最高深的神秘:富人和有权势者的耗之不尽的魅力,穷人和被社会遗弃者的谜似的堕落”。
电影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手法,不限于分屏,移动变焦,虚化和定帧等。
其实整体就很疲惫。
听觉上,后配音明显,很多时候都是一个调,那种厚实的感觉你很难感觉到空间的变化。
阿拉伯式的配乐也很诡异。
《大都会》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资产与无产阶级间持中立立场。
影片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繁华背后的残酷真相展现了无产者不思进取和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然而受时代局限,影片将解决之道寄托于宗教认为宗教能成为沟通不同阶级的桥梁,引导人一心向善。
这种观点虽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却也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
Francis似乎认为观众非常熟悉《大都会》这个故事如他自己——剧本的创作者一般,他剪掉了很多他觉得没用的废戏,比如Nush之死,比如卫星的坠落和与Sam相连的海地贫民窟故事线——这些实际上是串联情节的必要。
但这有关系吗?
没有。
相反地,这些看似“正统”的剧情电影的内容被删去后,电影的美学更加统一了。
它的赤诚真挚的能量维系着这部片子作为一个整体,因为Francis同他的男主角一样相信自由的力量。
Adam Driver的Hamlet念得绝赞。
他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戏,我都能看到他的周身散发出强烈的愉悦,哪怕是那些被打、被铐的可怕场景。
他看起来投入自己的全部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的轻佻、乖戾、黑暗、绝望、死亡和爱,在他的黑色斗篷扬起时从里面流动出来。
不是说是什么defining的男主表演,但这正是其创作模式所需的能量:爱与自由,缺一不可。
Francis说当他不知道如何拍一部电影时,就让其本身引导着直觉成形。
这部片也确实是这样。
Francis的本能是:他没有时间了。
这部片就是Francis的《梦》,他急切地向年轻人们展示cinema的更多种可能性,他恳求着他们倾听他的声音——也是因此,此片的剪辑很像Cotton Club前半段,并一直保持那个前半段的节奏:精彩的调度,疯狂地抛出信息,不在乎你有没有注意到,但是很快。
就像Ehrlich说的,是“撞”到下一个场景里去的。
看起很累,不熟悉剧情的人也会一头雾水。
但没有关系,你只听他要说的就好了。
在预告里看起来显得格格不入的表演与特效,在成片里很好地完成了它们的工作。
Francis信奉能把“sincerity”这个核心内容表达出来的唯一方式是团队合作的手作剧场形式,所以演员们都像在先锋舞台剧场(女主角比较差,作为一个打星,她跟不上其他有艺术良心的演员以及多年喜剧功底及舞台经验的演员)手作的背景下——略显失真的特效背景明显是故意而为的,看过Dracula还要质疑Francis是做不出好的特效吗?
他的出身是剧场,他想要集大成并回归本心,当然会选择手作剧场,这也是他对古罗马戏剧形式的致敬——做着他们份内的工作,并且身心皆处于创作的欢愉之中。
Plaza和Shia(删掉那么多key scene还能抢戏到这个地步,真的很厉害)的出挑不需多说,Hunt, Shire和Dustin Hoffman这三人的表演非常好,把散发至很难收场的剧场能量拉回电影、提供轻巧的幽默和柔和的能量,这可需要很强的定力。
以及Jon Voight: 在他这个年龄,能愉快地接受这种表演方式,真的太难得了,太令人惊喜了。
他看起来也很开心,表演像带了电一样,跟Plaza的化学反应也火花四溅。
摒弃传统是要很大的勇气的。
正是这种充满自由与爱的氛围,以及Francis的一片真心,给这部电影注入了令人心痛的甜蜜与温柔。
它像1990年代那种充满阳光的气息的经典大片一样,纵使其形式是前卫的——小情侣在办公室共度美好时光;天才的母亲撒娇似的抱怨儿子未有在讲台感谢自己;温柔的床上云雨;Cesar为不存在的妻子编织发辫;那种绝望而又温柔的暖黄色灯光,在黑色的雨中持续地亮着;叠画与分屏中充满希望与爱的美丽画面;Cesar迷人的低语;Clodio的爱抚(虽然是充满疯狂能量的);Wow的脱线喜剧时刻与女巫行为;演讲时Cesar恳切的双眸与坚定的音色…我已经不记得上次看到这么温暖、可爱、经典的电影是什么时候,每一帧都流动着真挚的血,Francis我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但他把爱融进了每一帧里。
Megalopolis在我看来有点像这个decade的《生命之树》。
不是说风格像马。
是运用蒙太奇的目的,是视剧情为粪土,是其中影人本人融入的质朴的情感。
Francis当然老了,可我不认为他昏聩到不能掌握一部电影。
剪辑和节奏上做的取舍是他大胆的选择和决定,只 speak to 有缘人。
在Path to Paradise一书中,Francis说,拍完Twixt以后,他仿佛一个新生儿一样重新找回了对电影的热爱。
我相信他。
因为Megalopolis就是这个新生的孩童对于他重新爱上的这东西——cinema——的探索过程,仿佛看着他学习走路,但他却有前世伟大得不得了的记忆和早慧的头脑。
他重新发现了20年代的华美,30年代的风趣,40-50年代的光影魅力,60-80年代的文化booming, 并决定把这些东西一股脑儿塞进去。
很好。
他的来路是剧场和B级片,所以他做了。
他对歌舞片怀有最纯洁真挚的梦想,那么也可以做。
他喜欢经典的爱情故事,喜欢表现主义的视听呈现,喜欢古罗马的美学,从典籍之中吸收智慧——那么就去做吧。
他全都做了。
用文明质疑文明,用时间冻结时间。
More is more, simple as that.比起《喀》,Megalopolis确实更像是《玻璃球游戏》。
它是一个老者的求新求异的梦想实现,也是其为后人留下的思想财富。
Francis履行着艺术家沉重伟大的责任,正如克乃西特履行自己的责任一般。
他不断地警告着当局、质疑着文明的现状, 而vocal的大多数认为他是个爹味的白老男,对他袖子上流着血的心脏不屑一顾。
他们没时间思考这些。
抛开致敬《红楼梦》幻妄叙事的结构不谈(我还是更buy这一结局的,但认可Francis的最终愿景及其表达),或许正因为如此,在如此悲观的环境之中,他把原剧本里Cesar在时代广场新年球坠落之际回到灵魂之乡、用《浮士德》的经典台词“停一停,你真美丽!
”将自己和他伟大的爱锁在永恒之中的结局,改成了如今这个通俗但更加充满希望的happy ending. 毕竟,他是为了下一代以及后面的许多代拍这部电影的。
无论有多少恶意冲着他来,他始终相信年轻人。
意外的好看,像是《巴比伦》和《摩天大楼》的混合体,片子说美国就像罗马,也别罗马了,它这把美国直接拍成索多玛了,上层乱伦,人造天火都出来了。
看完这片我更期待《粗野派》了。
说剧情差的其实没必要,他都拍的这么先锋话剧范了。
科波拉其实把这部隐喻资本主义美国灭亡的电影拍成了大号好莱坞,里面腐朽的上层贵族们,市长、银行家、堕落的富二代、有才有志想拯救美国的富二代,他们都像极了娱乐圈的明星,都是自私自恋的自大狂。
这些特质其实是全世界共通的,所有国家的富豪阶层和娱乐圈明星其实都这样,比如男主母亲前脚刚恶狠狠的在晚宴上咒骂了儿子,风波之后就自顾自的教育儿子怎么做人,自己多么爱儿子,突然又扯到弦理论上。
现实中很多富豪就爱标榜自己多有学问,经常装逼装漏,国内外都有。
比如威尔史密斯那个儿子和女儿,又是说自己研究量子力学,又是说自己被吹牛老爹迷奸了三天,又是把自己同龄朋友介绍给亲妈当男朋友,威尔史密斯也是被他老婆PUA到极致了,这也能同意。
片中女明星维斯塔塌房之后公关的选择是承认小错掩盖大错,承认年龄造假否认一夜情,出生地还是印尼,既讽刺了现实中的好莱坞娱乐圈,感觉又讽刺了奥巴马的出生地争议。
最后男主在乌托邦上演讲激情画饼的时候围观群众一水儿的小红帽,直接MAGA了,男主挨了一枪的情节还跟现实中特朗普挨了一枪巧合上了,绝了。
周二,电影半价,但是就算是电影半价,Megalopolis的影厅也就坐了10个人左右,这个影厅其实还挺小的。
因为Megalopolis在今年戛纳上映之初口碑就两级分化,再加上我有些朋友看了以后观感不好,所以我也就降低期待了。
烂番茄新鲜度也不好看完以后,我决定给Megalopolis 3.5星,因为豆瓣不能打3.5,所以我的给分是4星。
这部电影展示了Coppola reckless的一面,非常的reckless,既无畏又鲁莽。
但是因为Adam Driver的加成,我觉得4星给megalopolis也是可以的……这部电影的本身的剧情其实不难理解。
以下是非常混乱的剧透,为什么如此混乱?
因为电影里面分支很多,我想到哪里写哪里。
---我是混乱剧透的分界线-Adam Driver演的Cesar和炸鸡叔演的Cicero是New Rome City的两股政治力量。
Cesar发明了一种万能的材料叫做Megalon,他想要用这种材料创造一个新的New Rome City。
Cicero是保守派的,他希望New Rome City保持现在的样子。
Cicero的女儿Julia对Cesar感兴趣,随即Julia接近Cesar,在Cesar身边工作。
Cesar
Cicero,New Roman City的市长
Julia,Cicero的女儿,后来和Cesar相爱了Julia来到Cesar办公室谈判的时候,Cesar向Julia展示了自己想建造的城市的模型。
那个模型……非常的简陋,我在那个模型里看到了……有几个空的桶装水桶。
Cesar对Julia说:“close your eyes so you can see." (类似这样的话)Well……我感觉这个道具很cheap。
然后主线剧情就到了竞技场。
竞技场是一个New Roman City的重要的活动,Cesar和Cicero等人都参加了。
竞技场这一段给我的观感很惊喜:竞技场这个概念非常蛮荒,是古罗马时期的蛮荒的娱乐,但是Coppola把竞技场放置在了如此现代的背景里面。
这种反差所造成的冲击很新奇。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New Rome City其实就是纽约。
取景也是在纽约。
另一个蛮荒与现代结合的奇观和电影当中的一个偶像Vesta Sweetwater有关。
这个偶像在竞技场那个活动才第一次亮相。
Vesta穿着Cesar用Megalon设计的衣服。
然后她在那次活动中有表演,而在那次表演里面她分身成了两个,三个,好几个……AI在演唱会上的运用。
但是,表演结束以后,很多人开始给Vesta的virginity出价,出价的目的是让Vesta一直保持她的virginity直到嫁人……好蛮荒啊!
真是身在新罗马,脑在中世纪!
Vesta Sweetwater
Vesta Sweetwater然后,在希亚拉博夫饰演的Clodio这个角色的捣乱下,Vesta一演出完,竞技场的大银幕上就出现了Vesta和Cesar上床的视频。
Vesta落荒而逃,Cesar被打得半死,然后还被捕了。
(说句实话,Cesar在电影里面受了不少虐)。
再然后,这个上床视频被证实是deep fake的视频,Vesta也不是之前宣布的是16岁,而是23岁。
(作为某两个经常被爆出黑料的男演员的粉丝,模糊不清的视频爆黑料这一招感觉很常见,没想到在Coppola的电影里面也可以看到,这种视频出来以后但凡按头是谁,然后媒体也按头给谁,谁就在视频里面,真相不重要,真相是被塑造的)。
Cesar从监狱里面出来以后,发现自己没有了定格时间的能力。
说到定格时间的能力,就不得不提电影的第一幕:Cesar登上顶楼然后定格时间。
定格时间的能力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电影里面有借Julia说出:所有艺术家都有定格时间的能力。
我的理解是:艺术家可以把某一个瞬间的东西变成永恒的作品,比如一个画家可以把某个瞬间的场景画下来,这就是把瞬间定格。
伦勃朗的《夜巡》,所记录的是某个时刻的场景,而且这个场景因为被艺术家放在画里所以一直生存到了现在以及未来Julia帮助Cesar恢复了定格时间的能力,两人相爱了。
这条恋爱线挺俗套的,但是两位演员演得都挺好的。
虽然Cesar和Julia两人的感情挺纯爱的,但是Cesar其实是情场老司机(嗯,司机演司机)。
Cesar有个前妻,前妻去世了,但是尸体不见了。
丧妻以后,Cesar和Aubrey Plaza演的记者Wow Platinum(看这名字起的)是情人关系,但是Cesar不爱Wow,Wow很爱很爱很爱很爱Cesar。
Aubrey Plaza演得特别好,她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身材好好Cesar拒绝娶Wow以后,Wow嫁给了年迈的Crassus,Crassus是Cesar的叔叔,Crassus有个孙子Clodio(希亚拉博夫饰演,上面提到过,如果你找不到,可以复制“希亚拉博夫,然后同时按下control键和F键进行搜索),Clodio很不成器,这个角色是影射川普的。
所以,Cesar和Clodio是cousin的关系,也是仇人的关系。
发现没有?
自古cousin出仇敌。
《沙丘》里的Paul和Feyd-Rautha也是仇人的关系。
Clodio和Wow后面就合谋一起谋害Cesar。
Paul和Feyd-Rautha在这个时候,不得不提电影里面和卫星有关的一个分支剧情。
在电影前半段,有新闻说卫星的碎片会掉落在加拿大,因为是在加拿大,所以没人在意。
结果后来,卫星碎片掉落的地点变成了New Roman City。
非常明显是在影射911。
Cesar和Julia两人有了孩子。
Julia想借此缓和Cicero和Cesar的关系(友情提醒:Cicero是Julia的爸爸,我怕你看到这里已经忘了人物关系了)。
但是Cicero还是不愿意和Cesar缓和关系。
Cicero为了让Cesar放过自己女儿告诉Cesar其实他前妻的死和自己有关(这一部分没有看很懂,如果再去看一遍,我会要字幕帮助)。
就在Cesar和Cicero无法团结之际,Clodio找了个小孩,让这个小孩找Cesar要签名,然后借此枪杀Cesar。
电影里的Cesar很喜欢小孩,没有拒绝小孩签名的请求,然后小孩就掏出一把枪,对着Cesar的头开枪了……Cesar还活着,为啥还能活下来呢?
因为Cesar发明的材料Megalon。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我可以给4星有一部分原因是这部电影拍了非常脆弱的战损版本的Adam Driver。
我不得不说,Adam Driver is enjoyable to watch,尤其是那么vulnerable的Adam Driver。
很多Adam driver演的电影如果不是Adam driver演的话,我压根看不下去。
在身受重伤以后,Cesar在病床上醒来,一半的脸缠着绷带……太惨了,我好想抱他……就在这个时候,Cesar还拄着拐杖来到自己叔叔Crassus的家里,因为他的银行账号因为Clodio和Wow的合谋被冻结了……惨啊!!!!
还好Crassus虽然老了,但是对自己的侄子Cesar还是挺好的,一听说他账号被冻结了,立马把问题解决了。
想当年,Adam Driver在星战里面摘下面罩,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当时看到这张脸差点从椅子上掉下去。
没想到,过了这么些年,Adam Driver这张脸变得enjoyable to watch了。
虽然我仍未知道星战为啥选了一张如此文艺的脸Cesar的伤慢慢恢复了。
同时,Clodio煽动起了暴动。
然后,Cicero和Julia坐着地铁去避难了。
那个时候,Julia和Cesar的孩子已经出生了。
Julia抱着孩子对Cicero说:“你不愿意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吗?
”与此同时,Cesar对着暴民发表了一同演讲平息了暴乱,Crassus杀死了Wow,伤到了Clodio。
Clodio被发现是个阴谋家。
然后大家迎来了美好的大结局。
写完了故事梗概之后,我发现这部电影后半段真的挺烂的……非常走马观花,细节交代不够,剧情过的特别快,Cesar突然就好了,然后Cesar发表了一通演讲以后暴民就不愤怒了……我今天早上听一个播客,这个播客是不认同megalopolis的,主持人Sean Fennessey说,不敢相信Coppola居然把那么多不适合电影的东西放进了这部电影里面。
我觉得说的是很对的,这个故事很适合拍成美剧,毕竟副线剧情这么多,一集一集追比较有意思。
但是斗兽场那个部分的剧情还是挺有意思的,挺有cinema的气质的。
牢科,你把大家伙都给整不会了。
老套故事加上一个对于经典的重新解读,纽约披上了罗马的外衣,喀提林和西塞罗的对抗最后变成了皆大欢喜的故事。
看得出来两点,一是科波拉对于新技术和特效的积极尝试与运用、一个是科波拉仍旧心念他的纽约城并拉上了古罗马做表达的工具。
只不过感觉科波拉在试图运用快节奏和高信息表达的过程中反而丧失了年轻时的那种凌厉和遒劲。
借助年轻人凯撒表达的自我显得充满说教与小小的自负。
如果说大都会依旧是科波拉对于一种父权的帝国设想其实也并不完全合适,科波拉对于时间和意识的追求完全超出了人间世的繁华能及,而他本身的底色是带有悲剧色彩的美国梦,但是这一部居然圆满结局。
无论是剧本故事上的平淡无奇还是酷炫短视频特效对于黄粱一梦的描绘,都落入窠臼、可圈点之处甚乏。
很明显的,科波拉有想法、却在努力尝试新技能的过程中,想法渐渐与表达脱节。
从影片中其实可以看出科波拉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或许他对于电影和人生的理解已经步入高堂、但是却只能是上个世纪的电影神话了。
科波拉 + 烂片这俩元素合一起突然想看了(难道我天生就是当吃💩大王的料😨)2024.11.22 23:00看完这是第一部我看完后完全不知道怎么评价的电影,真就是完全不知道怎么评价,它优秀吗?
它是💩吗?
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说,,既然如此,我只能从比较直观的感受上说了。
优点: 画面很美,有油画质感,配乐很精彩,有些镜头颇有超现实主义的感觉,台词引用了很多著作,哲思味很浓 缺点: 背景设定十分不详,叙事稀烂,情节主线模糊,一会这一会那,很多人物十分多余,且人物刻画非常浅薄,比如为什么这么多女的都迷Caesar?
他有啥魅力吗,我没看出来。
再就是台词,虽然优点里也有台词,但也正是因为台词让我觉得这片子装神弄鬼,感觉就是科波拉老爷子使劲输出自己的哲学观点但完全没顾及这是电影本身,没做到平衡,这点很是遗憾。
还有一些槽点,我暂时不能组织较为准确的语言来形容,就把这个当成初评吧也许我就不该现在看这个片子,看得我都有点怀疑人生了,真云里雾里(说不定以后看这个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科波拉的新片又扑了。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79年现代启示录的时候,他跟白兰度的撕逼。
拍完教父后,科波拉得出了马龙白兰度无所不能的结论。
所以当他拍现代启示录完全失控的时候,他迫切的写信给白兰度。
提到 Together we can accomplish anything. 尤其提到在剧本结尾以及科茨上校的塑造上需要白兰度的帮助。
白兰度甚至回信觉得科波拉这种要求没有边界感。
同剧组的丹尼斯霍伯也提到过,白兰度到片场后,他和科波拉坐船远行了两周,回来的时候带回来的剧本。
很明显这两周时间两人是讨论剧本去了。
结果最后电影不理想的时候 科波拉把所有的锅全甩在了白兰度身上。
说是白兰度干预过多,说白兰度到片场时连原著小说都没看过,但是后来两人来往的通信,白兰度标记过笔记的剧本,两人沟通的录音,白兰度事先对现实参考人物做的调查 ,以及白兰度死后,他家里面对传记作家公开的藏书里至少有4本不同版本的黑暗之心,明显说明他充分准备了角色。
科波拉的来往信件也充分表达了他在拍摄电影尤其是科茨上校的塑造,以及对整部电影的一锤定音定调上对白兰度的依赖。
可是为什么拍完电影就翻脸不认人了呢?
我以前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拍出教父的科波拉,他的作品质量会如此不稳定,90年代的时候,我知道他拍了部惊情400年。
之后好像就查无此人的状态。
倒是他女儿到处蹦哒,还弄出点作品出来。
后来了解了他在现代启示录和白兰度的撕逼之后。
就觉得他怎么这么贱呢。
一直拍不出好作品有没有可能就是他水平就只是那样的。
仔细想想,这电影的不多的好处之一是它确实是导演非常真诚的自我表达
一场繁复、华丽又空洞的视觉盛宴,看似想讲很多但呈现出来的大部分都是磨磨叽叽的小情小爱,分屏、特效、妆造的不加节制让我以为在看小时代。昏昏欲睡的时候看到一个人打着手电筒上台,跟银幕里的主角开始对话的电影节体验还是非常有趣的(这场算是德彪西媒体场,不是首映场了)。另一个让我瞬间清醒的是12岁小男孩突然给男主来了个爆头。大导演的境界虽然我跟不上了,但很多小地方还是有意思的。
看得太折磨了,几乎不明所以,但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腐朽气息,科波拉似乎被自己困住了,拼命想要挣扎却最终被自我意识所吞噬。
不知道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最后的大团圆全靠克拉苏箭法准好像也不是讽刺。喀提林和西塞罗的名字纯粹为了引用《反喀提林》,可是演讲对电影的作用又微乎其微,其实整个对人名和事件的借用都一股子璃莹殇安洁莉娜味。科波拉也应该导演奥运开幕式。司机这名导演之路真是太惨了。
相当于无极之与陈凯歌,长城之于国师。
额,至少伊曼努尔今年能评个我个人向年度最佳服装妆造("▔㉨▔)
- 其实远超预期,可以叫做他的白日幻想,当然也可称作是他的野心
像ai寫的話劇
三颗星算是尊重好吧,太沉溺自我了,是直接输出了自己略微潦草编辑的脑电波吗?
9.0 载着老大师最后野心的浮华大梦。#2025-14
诺兰在《信条》上映前建议观众别试图去理解《信条》,而要去感受它。但我估计很少有人能抵御住理清《信条》故事逻辑的诱惑。不过诺兰的建议无疑是进入《大都会》最优的方法。作为一幅肤浅破碎但包罗万象的浮世绘,本片以“超限实”的方式揭露了一位生长在山巅之城的普世主义者的内心。科波拉对独裁者暧昧的态度,对民粹又疑又怜的立场,都集一身于男主所代表的原型——一位孤傲、悔恨、亟需自我救赎的救世主。科波拉胜过诺兰的地方在于他仍然是个正统的古典主义者,那些卖弄的引经据典确确实实完成了对历史的招魂,让一个更广博的世界附身了早已死亡的影像。这种丰富仍然碾压了诺兰的现代式扁平,让影片更类似同为古典主义大师的宫崎骏的《你想活出怎么样的人生》。两者都是已逝去的,如神明生活的原初世界一样叫现代人难以把握,但它的一隅,无比丰饶。
“任何一个有胆量的人,都能颠覆一个衰败的共和国。”耄耋之年的大导,还在思考着关于“乌托邦”“理想国”的故事,还在批判着少数人对权力无限的欲望,而年轻的人们,我的朋友,却认为大导不知所云了。究竟是谁出了问题?“ONE EARTH.INDIVISIBLE”这是85岁的大导留给世人的最后一曲理想主义赞歌!
如果朗的大都会是乌托邦必将破灭,那么科波拉的大都会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乌托邦根本无法建立,哪怕尼采来也得承认人类的堕落与混乱已经无以复加。切掉那个结尾或许能好一点。
他当然是电影王国的皇帝,活在自己孤傲阁楼里传奇,我甚至完全能预期也能容忍他的失败。只是没想到他真的和现世,和人如此脱节。他终究只是一个野心家,但他不是天才,他不是奥逊·威尔斯,《大都会》也不会是《不朽的故事》。
卡拉克斯annette的反面 - 现代技术配上旧好莱坞的对白剪辑 总有些今夕何夕之感 一部真切意识到科波拉老了的电影…愿世人幸福 happy new year! w/ Dani
看了很多差评,今天依然选择去还了科波拉一张《大都会》电影票,普通版非IMAX。对最初版预告片曾带着类黑泽明《梦》的期许,可是科波拉的表达竟然如此过时平庸无聊,还是出乎意料,且有点难过,英国卫报的毒舌深得我心。当年的电影小子都年过八旬了,卢卡斯早早收手,斯科塞斯的花月杀手尚可感动一下,斯皮尔伯格的西区故事和科波拉大都会糟心得可有一比。回想他们四位曾集体支持了八旬黑泽明造梦,却觉得如今他们的梦却不造也罢。
一定程度上我们看到的凯撒就是科波拉本人,一个艺术家,幻想出来的高楼大厦
像一个跟不上时代而不自知、终日步伐未曾离开自己的派对美女舒适圈的文艺老财绝望地试图驾驭一个他不熟悉的类型去尝试讲一个自己都没想清楚的寓言故事
不错
做为一部好电影是不够格的,不是场景多置景贵演员不菲就是电影,就能成为好电影。剧本、剪辑、摄影、表演、对白节奏的问题都那么明显摆在那里。明白强硬施教、大方表示要传自己的老年所得是没什么错。只是多少人愿意买帐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也许有些人越老就越想要留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传宗接代和拍一个脱离真实世界绝对围绕自我的电影都不是什么好方法。人类已经被设计的很功利了,要追求的是真正精神世界。这次,你没能控制住时间……廉颇老矣……心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