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焦焦应该很少和它的伙伴们轮班。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身体放松不下来,是在和理疗师会诊的时候。
当时我的颈椎出现问题,左胳膊已经疼得举不起来了。
理疗师捏着我的脖子说:你的脖子真紧。
她说完这句话以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脖子有着异常的紧绷感,由于这种焦虑紧绷的状态在此之前已经与我常伴了太长时间,导致我一直以为脖子的感觉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理疗师不停地说:你的肩颈太紧张了,要放松下来。
他越是鼓励我放松,我就越焦虑、身体就越是紧张,脖子和肩已经完全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而大脑又破罐破摔开始胡思乱想,我想到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把背挺起来。
一般她这样说的时候,还会伸出一双手,把我内扣的肩膀往外掰直,把我前倾的脖子归位到与身体垂直的地方。
如果我放松肩颈,那我就会驼背;但如果我驼背,长期以往就会加重我的仪态和颈椎问题。
此时此刻我的脖子和肩膀都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向前缩就是放松且堕落的人生,向后挺就是健康且优雅的康庄大道。
我好想对理疗师说:我的肩颈这辈子都没有放松过,放松是什么感觉?
我不知道。
《头脑特工队2》延续了第一部里的故事,主要讲了女主角莱莉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多元情绪的处理方式以后,又面临了青春期的到来。
她的情绪变得更复杂、更热烈、甚至经常会失控。
自我认可的自信心从最高点一下子坠入到了最低点。
一方面心底里还是一个喜欢看幼教动画的小孩,一方面又憧憬挑染头发的学姐,把自己伪装成和学姐一样酷。
焦虑和自卑占据了生活的全部,焦虑自己不够优秀不能被老师赏识、焦虑自己不够酷融不进小圈子、焦虑自己能力有限,连兴趣爱好都做不好。
这样的青春期谁没有经历过呢?
看到莱莉下巴长出第一颗青春痘,回想到了我的青春期:青春痘在脸上种下了一片花海,朋友说她如果失明了,只要把每个人的额头都摸一遍,就能辨认出那个士力架般崎岖不平的手感一定是我的额头。
而我的肩颈第一次擅自离岗也是青春期的时候。
作为班上为数不多提早发育的女生,我穿衣服就像麦当娜在演唱会上穿尖锥胸罩。
我觉得怪异、害怕被别人嘲笑,为了把那两个尴尬的尖锥藏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下意识地含胸,前倾出去的脖子从此就再也没有收回来过——和莱莉一样,我的焦焦、尬尬、厌厌、慕慕也是伴随青春期到来的。
下巴和脸颊上青春痘的细节我猜它们的控制台一定被设计在一个和我脖子一样前倾的眺台上,从眺台往下望去,是漂浮着青春期尴尬回忆的长河。
可惜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期比莱莉的还要辛苦,不知不觉就被设计成了焦虑的宿主。
美国小孩还在开学前夕焦虑自己能不能融入酷女孩圈子的时候,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焦虑九年以后能不能考上985和211了。
这种焦虑在每周的周测验中被一次一次地刷新,厌厌甚至还没来得及在触控板上点几下,焦焦就又掌控了控制台的手柄。
焦虑让我们伏在书桌前,日日夜夜地写题,脖子时时刻刻朝着未来的不明方向前倾。
长大以后,书桌换成了办公桌,作业换成了电脑屏幕,脖子还是一如既往地前倾在屏幕面前。
国外有很多人喜欢科普如何分辨亚洲人,其实根本不用从妆容穿搭发型和身高入手,那些脖子最前倾的通常都是我们。
这部电影太写实:你在焦虑的时候,好像七情六欲都不能出现,连哭都是一种错。
在焦虑占据上风的时候,只能条件反射地把自己的七情六欲隐藏起来,唯独赶不走忧忧,它的小手轻触控制台就是想哭的时候,但很快又被焦虑夺走控制权。
越是焦虑,就越是忙得团团转,时而彻底躺倒在沙发上摆烂不干,两者在大脑中一唱一和。
还记得胡适日记吗?
7月4号还在焦虑中激励自己要下苦功、读莎士比亚的书。
连着打了三天牌,随即又焦焦上身,在日记里狠骂自己堕落,隔了一天又开始打牌。
这种玩乐甚至都不会真的体验到快乐,像书桌上摆着空白的暑假作业过了两个月的暑假,每一天都带着忧虑度过。
这也是我:时而焦、时而厌,焦虑的时候赶紧卷一下、没过多久就又躺下摆烂了。
像一台摩托罗拉翻盖手机做仰卧起坐。
焦虑太久,甚至忘了自己当孩子的时候曾经拥有过纯粹的快乐。
乐乐在电影里面委屈地说:我懂了,长大就是越来越不需要快乐。
一方面是快乐的阈值变高了——快乐好像在自己青春期装酷小孩的那一刻起就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要假装自己已经舍弃了孩童时期的快乐源泉,融入大孩子的生活圈,学大人一样喝咖啡品尝生活的苦,久而久之装得连自己都忘了原本的快乐是什么感觉;另一方面是,纯粹的快乐变得过于奢侈,好好享受快乐反而会让人觉得罪恶。
焦虑和快乐一起如影随形,美食带来快乐的同时会让人又想起减肥的焦虑、休假的快乐伴随着节后返工的焦虑、爱情的快乐又摆脱不了现实的焦虑。
电影里的焦焦有一块屏幕,可以投射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糟糕事,而焦虑正是因为想了太多这些负面的事情,才变得越来越焦虑的。
总是有人说,要关注当下,不要乱想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可也正是因为焦虑,才让我们有动力去努力生活、改变生活。
焦焦的形象设计很妙,从外观上看起来就已经焦虑得疯到一定程度了,但又总是想做好事。
作为这部片子的小反派,让人讨厌不起来因为焦虑脖子前倾影响形象和工作效率,报了健身房练背。
背练好了,脖子也不疼了,更有力气上班了。
上班上多了,脖子又前倾了。
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焦虑在我的脖子上织了一条隐形围脖,大显身手卡脖子技术。
作为电影人物,莱莉始终比现实中的人要幸福得多。
电影用一场冰球比赛就帮助莱莉找回了自我,而我的自我直到青春期结束、荷尔蒙分泌趋于正常、经历了更多人生起伏以后才回归到控制室。
电影里多种自我的呈现,在我这里更像是我对自我个性的一种妥协、对命运放弃抵抗了——我就是这样的人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电影最后,九种情绪终于妥协,共享了控制室的使用权,莱莉在青春期后的情绪变化更加微妙和丰富起来。
它意味着人在长大、有了更多自我意识以后,也变得越来越善于处理过去的那些喜怒哀乐的情绪。
可惜影片结尾的部分,莱莉脑海里那些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秘密牢笼里的秘密们没有最后返场。
人在直面自我以后,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更加愿意接纳自己以前的羞耻之物。
Pouchy或许就是这部电影主创团队里的某一个人以小时候爱看的《爱探险的朵拉》为原型创作的,谁看到Lance不会联想到自己曾经喜欢过的《最终幻想》长发男?
这两处复古动漫和游戏的异次元画风设计,一出场就让整个电影院的人都笑出了声,它们也奠定了这部动画电影的受众基调:像《头脑特工队1》一样,它不仅是一部给孩子看的动画,更是一部献给已经直面自我、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焦虑的大人们看的。
这篇文章本来应该叫《被颈椎支配的一生》,我在数个月前颈椎酸痛的某个夜晚就已经把标题敲了下去。
今天晚上坐在电影院里,脖子左方贴着肌肉镇定贴,自欺欺人地觉得自己颈椎感觉良好,看到焦焦在控制台前想自己掌控所有局面但又焦虑到失控,眼泪还是忍不住留下来。
我想,我脑海里的控制台前的橘色小人,它应该已经很累很累了。
你的颈椎还好吗?
祝你的颈椎可以慢慢不要再承担那么多的负担。
看完《头脑特工队2》,我觉得如果还要拍续集,也别搞啥少女青春期校园谈朋友的励志鸡血故事了,不如就拍一部打工人的一天。
我的一天:起床,已经是周六了,但还是要上班,昨天加班到半夜,迷瞪着洗脸刷牙吃早餐焦虑+丧不过这周终于快完了,项目的节点也快到了,后面大概能稍微轻松一丁点,今晚还能看《头脑特工队2》开心连下了几天的雨悲伤+丧走路去地铁时被车溅起的水淋湿了裤脚愤怒+丧+尴尬地铁上挤满了人丧地铁上刷手机,看到知乎人均收入百万/豆瓣友邻又在评价某电影节新片/小红薯上姐妹去国外旅游嫉妒+焦虑然后看到了一张吊图,点击保存收下开心来到公司,因为下雨所以行路偏慢,没赶上早餐,只能用之前买的饼干垫吧一下丧+悲伤来到工位,打开电脑,昨晚到现在共有11个群451条消息,其中4个群@了我,小心翼翼地查看发现并没有需要我背的锅,然后打开邮箱,处理日常垃圾邮件焦虑+害怕花十分钟定下了每日目标焦虑团队领导开始每日敏捷早会,其中提到团队燃尽图不甚理想,交付节奏不达预期,故障泄露高于平均,加班时长尚属下游焦虑+恶心先处理昨天剩余的尾巴,然后根据目标开始编写代码,才写了半行,测试发消息让我看故障焦虑+恶心看了两眼,觉得大概率不是我的问题,扔给别的组,自己继续开始回到刚才的工作,但是没过两分钟,就突然被拉入一个小组会议焦虑+愤怒+丧会议听了几下,是关于提交代码部署ai走查工具的实践,挂在后台当背景音,然后继续一心二用地写代码焦虑一小段代码完成,编译报warning,调整解决后编译出软件版本开心运行版本,进程直接异常退出焦虑+害怕正打算定位问题,一通电话过来和我沟通某个需求细节,核对半天接口,然后写了讨论纪要记录在电脑工作页面,安排下个迭代开发焦虑回过头来看,刚才讨论时间太久,饭点已经到了,赶忙赶去食堂,发现去晚了要排很久的队丧+悲伤终于到了我,刷工卡付钱时发现余额不足,临时充了点钱才付款成功尴尬找到团队成员吃饭的位置,他们已经快吃完了,但还是听到他们说起团队的一个同事打算下周提离职申请的事情,具体原因自然不会透露,但显然是找到了更心仪的工作。
嫉妒+悲伤然后听说团队短期不会补人,工作量不会减少愤怒+丧+恶心+焦虑吃完饭回到工位,展开床,因为昨天没睡好所以理应多休息一会儿的,但是还是刷到了一张吊图保存下来焦虑+开心下午醒来,发现上午甩出去的问题又回来了,和其他团队成员开始互相甩锅,怒呛半小时愤怒最后争执无果,登记上升讨论,下周一开会,我知道自己在这个故障上稍有理亏,大概率是我的问题,但态度不能软下来焦虑+愤怒+害怕这个时候又接到临时任务,交付节点代码工具审查结果新鲜出炉,需要今天下班前完成确认或整改焦虑+丧折腾半天终于完成处理,这才想起上午进程异常退出的问题,看了半天原来是一个逻辑错误导致必现的踩内存问题,低级错误耽误好久悲伤+焦虑快到下班了,今天周六不用加班,赶紧提交代码,结果新加的ai走查提醒我有魔法数字不给过,这个蠢货愤怒+焦虑赶紧改了重新提交,这才通过,联系团队同事简单走查提交,然后拎包赶地铁,已经晚了一会儿,希望电影不要误点焦虑晚上随便对付了点东西,给爸妈打了个电话,妈妈说今天和同小区的王阿姨提起孩子,人家孩子在华为工作,每年好几十万收入。
焦虑+嫉妒挂了电话,赶到电影院,取票进场,电影刚开始放迪士尼的片头,公司的同事打电话焦虑结果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愤怒+恶心草草了解后,回来赶上了电影标题,把手机设为飞行模式,不会再有人打扰了,一直看完,但也时不时担心会有人打电话没接到开心+焦虑看了一部好电影,心情好了一些,回家时心情也开心了一点,我突然想着把自己的一日心情记录下来,看看里面各种情绪的占比几何。
看起来,似乎成年打工人很容易焦虑,经常垂头丧气,遇到问题又如此易怒,开心时刻也有,无外乎做成自己喜欢的事,工作完成阶段性的小目标,或是看到了一两张吊图。
原来我的快乐如此简单,但也如此之少,我被如许多的焦虑占去自己情绪的小半空间,被焦虑掌控的人生或许也只能复读默念我做得还不够好,我不是完美的人。
工作,工资,同事,社会的焦虑压在每个人身上,将大家积压成为身不由己又不敢随意退出的人生,看看电影里那个可以放声欢笑,不用忧心太多的小女孩,觉得我与她的距离真的如此之远,仿佛隔了一条嘲讽大峡谷。
9年前的首集是皮克斯進入10世代後最強的原創作品,相隔9年續集歸來,作為皮克斯繼《玩具總動員4》後最令人期待的新作,所幸9年的等待不負期待,在首集的驚人創意下擴充大腦世界觀,延伸出更多情緒探索,毫無疑問是疫情後皮克斯完整重振雄風的大銀幕回歸作。
首集側重親情,藉搬家到異地的陌生感開啟一連串的腦內風暴,續集從親情轉為友情,藉3天的曲棍球集訓營開啟一連串新舊朋友來回抉擇的青春焦慮期探索,年齡設定從首集的11歲來到續集的13歲,本以為續集會是連戀愛都探討的校園電影,殊不知編導將格局縮的很小,只聚焦於友情的探索,在極短的時間跨度中穩健地將友情這個命題結合邁入青春期的同儕焦慮玩轉出更加豐富的元素。
焦焦、廢廢、慕慕、羞羞四種新情緒的加入,都是青春的躁動中不可或缺的情緒,焦焦作為本次踏入青春期的頭號主角,代表著未雨綢繆的焦慮,有著危機處理專家(甚至過於矯枉過正)的設定;廢廢代表著厭世的頹喪感;慕慕代表著青春躁動中羨慕同儕的情緒;羞羞代表著害羞的情緒,這四種情緒的加入,在極短篇幅中便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以及迥異的外型成功塑造出來。
此次在青春的躁動中加入新的情緒、擴充大腦世界觀的建構(諸如拋諸腦後、內心深層秘密、意識河流、深層信念灌溉地等),並新增「深植人心」的信念設定,讓萊莉在同儕的汰舊換新拉扯中,產生信念的動搖,並在不斷動搖的信念當中,產生對自我的懷疑,繼而產生自我定位的焦慮,我是好人嗎?
是我還不夠好嗎?
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我?
焦慮的主宰、信念的迷失與自我的懷疑,構成這次的腦內大風暴,在首集的五種情緒下繼續延伸,續集將主線任務設為在拋之腦後的垃圾堆中找回信念,在青春焦慮中找尋自我的定位,若首集的年齡是「本我」的探討中混著一點自我的摸索,那續集邁入青春期儼然是更加著重於「自我」的探索,在年齡層日益升高的同儕中如何與舊團體告別,如何與新團體融入,如何在交友過程中摸索出全新的自我定位,便是本集以友情為命題的主軸。
正如同首集將憂憂塑造為麻煩精,卻又沒明確妖魔化成反派般,續集的麻煩對象換成了危機處理專家焦焦,看似能在未雨綢繆中單獨處理好一切,殊不知只是讓情況更加每況愈下。
能懂為何編導會說《原鑽》是啟發他們製作續集的種子,本片的台詞量以及情緒確實不斷遊走在如同《原鑽》般的話勞焦慮中,首集的幻想樂園到了續集變成危機預想團隊,焦焦在第三幕的焦慮崩潰如同《閃電俠》第三幕不斷修正錯誤中矯枉過正逐步迷失的過程,終究得所有情緒一起扛才能緩解當下情緒,讓萊莉產生正向思考才能放下焦慮。
在交友過程中為了阿諛旁人所產生的自我定位改變的轉換焦慮,雖然早已脫離青春期,但這遲來的續集在設定上依舊讓人看的相當有感,彷彿又再次重溫青春期的躁動般,文本上與2年前的《青春養成記》一樣都著重於青春的焦慮,只不過本片是褪去親情以及亞洲家庭色彩的探討,因焦慮產生的自我認知崩潰,在暖心同儕的不計前嫌下擁抱自我的不完美,產生與自我的和解,繼而接納各式各樣的自我,不管是哪種情緒產生的回憶,都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無法割捨也不必割捨。
整體來說《腦筋急轉彎2》在首集打下的雄厚基礎下繼續以腦力激盪延伸出不少驚人的創意,導演從彼得達克特換成新人凱爾西曼恩接班,如同《玩具總動員4》換成新人導演接班一樣,原創性也許不如上集,但成片質量依舊是優秀的,在角色更多的情況下,敘事不僅沒亂了方寸,還依舊在短暫的時長中有條不紊地講好整個成長故事。
哭點設計上也許不如第一集的小彬彬犧牲賺人熱淚,但是情感上依舊能讓人產生高度共鳴,青春的嬌羞與躁動,在具象化的情緒演繹下,情節設計也許過於極端有些扣分,但是在極端背後的焦慮刻畫是極其真實的,情緒之間的共生共存課題,結合自我的定位摸索、信念磨合、自我和解,形塑出全新的自我,若一集一種情感為主題的話,下一集的主題估計就是「愛情」了,在續集也如此成功的情況下,希望下一集能不用再讓人等9年,甚至看好本系列能與《玩具總動員》一樣伴隨角色成長成為長青系列。
PS:在內心的深層秘密牢房中出現的2D角色,一個想起了《無敵破壞王》,另一個想起了Dora中會說話的包包,能跟電玩角色與2D人物角色進行結合,非常有創意,瞬間都以為自己在看卡通了🤣🤣。
PS:這次的續集麥可吉亞奇諾也將作曲的任務交給長年培養的徒弟接班了。
PS:念舊奶奶作為打醬油登場的情緒角色,未來伴隨角色年齡增長估計會越來越常看到🤣。
★★★★☆#腦筋急轉彎2#InsideOut2 #凱爾西曼恩#彼得達克特 #瑪雅霍克#Pixar #皮克斯動畫
文|梅雪风【本文独家首发于peliplat https://www.peliplat.com】一《头脑特工队》 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一个视觉化的方式来展现我们丰富的内心活动。
这一视觉化,让平庸平常的日常生活也有惊涛骇浪般的起伏。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有着远比我们想像的丰富得多的内心世界,只不过生活让我们学会忽视和漠视它们。
它有着一种属于心理学家的透彻和精准,让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混沌的情绪变得透明,它也有着一颗真正的童心,所有的微小表情微小情感波动,在它的眼里,都像一个个奇迹般让人激动。
《头脑特工队2》继承了第一集的那种洞察力,这一次它讲述的是青春期,它引入了四个新的情绪。
这四个情绪,可以说是对青春期的一个相当精准的解读。
这四个情绪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焦虑和颓废,一组是羡慕和尴尬。
焦虑是对未来的过份渴望,以及同此生发出的深深担扰。
颓废则是对焦虑的本能性对抗和消解,当未来所带来的压力过大时,也就是面对未知的不能承受之重时,我们会本能地自暴自弃,来化解那种压力,它通过否认所有价值的方式,来为自己减负。
而羡慕和尴尬,则是一组更为微妙的情绪组合。
羡慕是我们渴望成为他人,而尴尬,则是在这种渴望的同时意识到自身,在有缺陷的自身和完美的他人的对照之中,生出一种自卑的情绪。
这两组情绪,都来源于我们意识到他者。
青春期,就是真正意识到他者存在的时候,而真正意识到他者,也就前所未有的意识到自己。
意识到更美好的他者,于是自卑。
意识到并不强大的自我,于是开始防卫性的自尊。
意识到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值得追寻的东西,于是焦虑。
而意识到自己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于是颓废。
这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裂缝,导致的是一种无法排遣的孤独。
这种孤独感,以及由此一定要与他者产生联结的热望,最终让青春期的情绪变得脆弱而又激烈。
青春期的孩子们,就在这种极端情绪中摇摆震荡。
这部影片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拍出了震荡情绪驱使下的那些用力过猛、那些过犹不及、那些煞有介事、那些弄巧成拙、那些欲盖弥彰,而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融入,不过是为了抵抗孤独。
每一个事后看起来都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在当时看来都是世界即将倾覆的前兆。
可笑又辛酸,是这个故事的基本底色。
片中女主角,她学习她羡慕的高中女生的走姿,却找不到其中的诀窍,只能把手放在兜里隐藏她的尴尬。
她试图理解她们的笑话却不得其法,只能假装跟着笑,却又笑得突兀,反而让她们向她投来异样的目光。
她隐瞒甚至嘲讽自己的音乐偏好,她们的笑声就是对她最大的奖赏。
这里面的最辛酸的地方在于,她觉得她什么都没有,于是她将最珍贵的自我变成了礼物,以一种看似矜持实则卑微的方式去乞讨对方的友谊。
这种不停地对自我的否定、扭曲甚至是出卖,最终带来的却不是她想要的结果,而是自我的最终损毁。
对自我的极度不确定,与对外界的极度渴望,这两者的对撞,让她陷入一种无头苍蝇般的迷乱之中。
影片中,代表焦虑的焦焦崩溃,整个操作台成为一个风暴中心,他想停下来却停不来,一滴泪从眼角沁出,这是影片中最为动人的一幕:我们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方式,来讨好这个世界,这种讨好,是以自我毁灭作为代价的,而更让人悲伤的是,这种自我毁灭,我们司空见惯,以至于习以为常。
最终的解决之道,仍然只能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脆弱,承认自己的自私,说到底就是与自我的和解。
这当然并不是个什么新鲜的论断,但当这种成长的隐痛,那种心里面最隐密的挣扎与崩溃,被影片视觉化地表现出来,却仍然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它让我们第一次真正物理意义上的与自己面对面,这种感觉奇妙而又安慰。
因为有人懂你,总是这个世界最为幸福的事情。
二当然如果要与《头脑特工队》第一集比较,第二部显然是比不上的。
第一个原因:就像所有的续集电影一样,所有的最核心创意,已经在第一集被合盘托出。
后面的续集再精致,都只是对那个核心创意的用心临摹。
第二点,则在于第一集讲述的儿童向少年的转变。
它其实是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向一个社会意义的人的转变,也就是从零向一的转变过程。
而第二集则是少年向青年的转变,它更像是从一向一百的进化。
前者是一种质变,而后者可以看作一种量变。
有前者中,那种转变过程,像是我们向伊甸园的告别,我们第一次意识到我们人生不可能是永恒的快乐,我们必须要接受悲伤也是人生的底色。
我们要开始学会接受逝去,也因为这种对逝去的认识,再快乐的事情上面,都会被抹上淡淡的忧伤。
那种对于生命本质懵懂却明确的认知,如此日常,却又天然带着某种形而上的意味。
而后者,也就是青春期,则是我们人生复杂性的加强和加码,就如同影片中增加的四种情绪。
它是人意识到人的孤独,以及随之而来的想要融入一个更大的集体的渴望和努力。
它的痛苦指数也许更高,但它永远不会像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痛苦一样惊心动魄。
第三点,则在于第一部有冰棒这个角色。
它既是我们童年爆棚想像力的产物,也是我们自足的精神世界一个隐喻。
我们在我们内心建构了一个奇妙和美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自洽而又幸福地活着。
而影片最后冰棒帮乐乐逃出遗忘的深渊,然后自己消亡的场景,则是与童年决别的一个决定性瞬间:我们必须得从幻想里走出来,从这甜美却空幻的梦中走出来,来到那个充满悲伤却实在的世界。
这个角色,是童年心态的一个绝佳象征。
它举重若轻地指出了童年的本质,却又不带一丝说教。
同等重要的是,冰棒这个人物,其实是游离于整个主叙事之外的。
它的存在,与片中女主角在雨中嬉戏等生活细节,一起构成了主戏剧冲突之外的另一重非戏剧空间。
这个与剧情并无强烈联系的人物,以及那些丰富与戏剧冲突并无直接关系的生命体验,让整部电影有了一种空灵和余韵,而非只是一个故事那么简单。
而与之相比,第二部,则既缺乏冰棒那样的准确却又另辟蹊径的喻体,也缺乏那种显得松弛的生活细节,它就像一根上紧的发条,在主要矛盾的驱使下,向着结局狂奔。
它继随着了第一部那种丝丝入扣的对人类心理的解析,它足够细腻,却又处处都在意料之中。
从某种程度,第二部有些过满,甚至是过分紧张,以至于显得有些干躁。
而第一部,则有着一种紧张与松驰交织的悠游。
它留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回味那些生命的跃动,回味那些生命里无法言说的瞬间,那种无法言说,让生命的成长有了 一种无法言喻的诗意。
但它又在我们最意想不到剧情关键点,给了我们温柔却又沉重的一击,让我们流下忧伤却又感激的眼泪。
皮克斯真是无敌,既有想象力又有情怀还说得一手好故事,不服不行。
先说结论吧,和第一集一样,这部续集依旧是五星好评。
没有一个情绪是“坏的”、“不好的”、“负面的”,无论是第一集的忧忧(忧伤)还是第二集的焦焦(焦虑),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有其意义。
或许它们的行为并不总是那么明智和讨喜,但它们的初心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主人好。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如没人喜欢被别人粗暴地评判一样,情绪们也不喜欢被人为地分类别和贴标签,更不喜欢被压抑、被排挤、被关在瓶子里。
所以,对每一个出现的情绪,我们都应该看到它们,接纳它们,尊重它们,理解它们,拥抱它们,爱它们。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是看见自己,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理解自己,拥抱自己,爱自己——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无条件地爱每一个情绪吧,就像它们无条件地爱你那样。
《头脑特工队2》观后感是:有人看电影,有人照镜子,有人照着镜子号啕大哭。
嗯,我就是那个大哭的。
现在每个人都会说:爱自己是最重要的;爱人不如爱己;你要爱自己别人才会来爱你;没有别人不重要自己爱自己最重要……诸如此类吧。
这些话多么正确,永远不出错,对谁说都能彰显出自己的领悟多么成熟,多么独立。
可是问问自己,直面自己的时候,能够真正做到爱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事。
甚至,大多数人连爱自己的前提都做不到:真正了解自己。
不只是了解自己的美好、善良、聪明、勇敢、无私等等好的一面,还有自己的浅薄、愚蠢、幼稚、自私、阴暗等等不好的一面。
了解真正的自己,接受所有的好与不好,并且不在自己内心去批判它,不以世俗标准去衡量它,不为它们分好坏,真心接纳它们客观存在。
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更多的人,会在各种各样的时刻,讨厌自己吧。
——《头脑特工队2》延续了前作设定,但我们的主人公莱利迎来了13岁的teenage,于是头脑总部里多了几位更为复杂的情绪小伙伴:焦虑、嫉妒、尴尬、无聊。
焦虑一来就掌控全局,拔掉由快乐主导成长出的“我是一个好人”人格,将原本的几个“简单的”情绪驱逐出境。
然后一步步引导莱利全新的人格成长,以为是为她规划未来,人格却失控成为“我不够好”的自我怀疑。
于是焦虑也失控了。
莱利即将崩溃。
当然最终被驱逐的情绪们都回来了,大家拯救了危机,快乐和焦虑也都明白了,它们无权决定莱利成为怎么样的人,无权筛选怎样的回忆成为有影响力的部分。
最终,莱利崭新的人格长大,她千姿百态,有自信的也有自卑的,有勇敢的也有怯懦的,有善良的也有阴暗的,她成为真正的她。
情绪们拥抱着她那棵五彩斑斓的人格树,说,“我们爱莱利的每一面”。
我在荧幕前暴风哭泣。
——渴望被爱的人啊,每一天都在期待,这世上有人能够无条件爱你,爱真正的完整的全部的你,永远无条件站在你身边,永远不会离开你。
然而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不可能的。
唯有学会真正爱自己,才能明白——能够做到爱自己的每一面,永远爱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为什么哭呢。
因为我知道这是正确的答案。
我也知道,这有多难。
——ps:影院现在不准备3d眼镜,也不售卖,而是搞了个租赁机器,这算不算也不太合法啊?
看完《头脑特工队2》出来,我五岁的小孩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那个拿着手机瘫沙发上的蓝灰色情绪小人叫什么?
我很奇怪,为什么他的关注点不在“大反派”焦焦身上,反而是“那个拿着手机”的Ennui。
Ennui,法语里的意思更接近无聊、厌倦, 电影里的形象其实是一副“不要理我”的无所谓,像极了我们青少年时期身上常见的不满和矛盾。
“你没发现吗?
莱莉和新朋友聊天,谈到喜欢的乐队时,焦焦和尬尬他们差点就控制不住场面,这时候是Ennui突然出现,一下子就解决了。
” 大概看出我在疑惑,我的话痨期小孩忙着跟我解释。
说实话,我一开始的关注点完全不在这位Ennui身上,因为他在整个故事里的戏份实在太少了。
到了《头脑特工队 2》,主角莱利已经13 岁,步入青春期,她原有的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突然被焦虑、尴尬、嫉妒和无聊取代——这四种新情绪里,焦虑成了最大的反派,他风风火火地囚禁了原来的五种情绪,试图以一己之力帮莱莉塑造全新的人生。
而Ennui,可以说是最不起眼的新团队成员。
他一直“潜伏”在沙发里,浑身散发着一种青少年毫不在意的态度。
甚至连控制情绪面板,都是通过手机下载一个app完成操作,粘在沙发上一步路都懒得走。
他对焦焦的抓狂和戏剧性反应,只有最低限度的叹息、打哈欠、翻白眼、或者讽刺的俏皮话和奚落。
然而到关键时刻,他却会猛地站出来宣布:“我一直等待这一刻。
”然后通过降低其他情绪的强度,来保护莱利的情感体验——莱利担心别人如何看待她,Ennui就通过大量讽刺来抵消,起到保护盾的作用。
当焦虑和尴尬压力过大时,Ennui通过控制这些情绪,帮助缓和青少年生活中的情绪强度。
可以说,在其他五种原始情感受困时,控制台边真正能够保护莱莉的,其实是这懒到不愿挪步的Ennui。
它的出现完整了莱莉的成长——无聊和冷漠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部分。
从童年过渡到青少年,为什么无聊感会加重?
不同于《头脑特工队2》里的剧情设定,无聊实际从童年时期就存在。
“我太无聊了!
”——这种孩子央求着让父母陪玩解闷的场景,大多数父母都经历过。
很多时候,我们会无视小孩的无聊,把这当作他们的问题,事实上,把无聊当作小事,或者建议孩子做些别的事来驱散无聊,主要因为我们没有完全理解——无聊并非因为无事可做。
无聊的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他们也想做些什么来满足自己。
让他们苦恼的是“如何做”。
他们要求我们帮他们解决问题,这可能恰恰反映了他们的真实处境。
作为父母,通常只有在孩子因为生病哭泣时,由催产素引发的同情心才会上升。
当父母认为他们号啕大哭是由于无聊时,催产素水平不会变化,内心不为所动。
结果是,10岁以下儿童的无聊问题很少得到关注。
先锋心理学家詹姆斯·但科特和约翰·D·伊斯特伍德的《我们为何无聊?
》中,谈到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三、四年级儿童的无聊体验,并将其与他们的数学和阅读能力联系起来。
研究发现,无聊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尤其显著。
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呈现较低的无聊水平。
这主要因为,阅读需要想象力,需要把文字转化为图像,把场景转化为大脑中的现实。
因而,好的阅读技能可能反映了更高水平的想象力,而更高水平的想象力反过来又强化与阅读文本的联结。
能投入这个过程的孩子,更有能力规避“无聊”。
但又正如《头脑特工队2》里莱莉的经历,青春期确实是小孩表达无聊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里,都有跟青春期相关的仪式:在北巴芬岛,男孩长到十一二岁时,就要跟随父亲前往荒野,锻炼打猎技能。
在瓦努阿图岛,七八岁的男孩,需要在脚上绑一根不怎么像蹦极绳的藤蔓,从接近三十米高的塔上跳下,庆祝成年。
在广东潮汕,无论男孩女孩,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有个“出花园”的仪式,家里父母会准备各种花果食物供奉神灵,孩子要在浸有12种不同鲜花的水中沐浴,然后穿上新衣裳,吃汤圆和面条等,代表长大成人,神明保佑,一生平安。
这些传统仪式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从文化上标示,一个人从儿童期进入青少年期的转变。
这种转变,也意味着更复杂的认知能力在逐渐成形。
刚刚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仅情绪强度和复杂性在增加,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提升。
但是,情绪和认知的发展速度并不相同:一方面,由于荷尔蒙的激增,情绪相关的大脑网络迅速在变化。
另一方面,与认知和推理相关的脑区,需要到青春期以后十年里才会发展到完全成熟的状态。
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罗纳德·达尔(RonaldDahl)认为,青春期类似于“由一个不熟练的司机来启动引擎”。
这时的青少年像走进一个复杂迷宫。
他们会有强烈的动力,想要表达自己和探索世界,但又不能理性地收敛和控制自己强烈的情绪,会不断地与成年人已经定好的规则和限制起正面冲突。
青少年必须要按时上课,他们的课外活动、与朋友玩耍的时间和上网娱乐的时间大部分由父母来定。
这些限制与青少年心中强烈的独立和自我决定的愿望相抵。
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写道:“无聊—一种对欲望的渴望”。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无聊”代表了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实现的时刻。
能感觉自己能力在提升,又得不到充分发挥。
青少年在缺少可供行动的选项时,无聊就会滋生。
这似乎是个残酷的玩笑:当我们越有能力向这个世界施加影响,我们也越是向无聊敞开大门。
无聊取决于:你现在是渔人,还是软木塞?
无聊,事实上也是一种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对此,心理学家詹姆斯·丹科特灵巧地比喻道:“一只漂浮在海上、被潮水推来推去的软木塞并不是施动者。
逆流划船、想要靠岸的渔人才是施动者。
软木塞并不能决定自身的运动,而渔人可以。
软木塞没有意图,而渔人有上岸的目标。
无聊来临时,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已变成了一只软木塞。
控制我们的思想,选择专注的事物,然后成功地把我们的认知能力投入所选择的任务上,这才是能动性的基础。
如果想要改变无聊的状态,夺回我们的能动性是关键所在。
我们不能继续做一只软木塞,而要变成那个渔人。
无聊是对行动的召唤。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祖先满足于现状,并不想要取得精神上的满足,没有探索、创造和求知的动力,每天就在丛林里闲逛,那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无聊和疼痛相似,他们的目的不是引起伤害,而是向我们发出信号:要行动起来了。
如果人类不能感受到“无聊”,也就不会有将我们的认知付诸实践的动力,也就意识不到自己的潜力。
18世纪早期,有一位门阀操作员——可怜的老汉弗莱·波特,他的工作是在正确的时间点反复开关阀门,操作纽科门蒸汽机。
单调乏味都不足以概括这份工作。
汉弗莱讨厌这个任务,太无聊了。
不像他其他循规蹈矩的同事,汉弗莱决定摆脱无聊,这驱动他去寻找解决方案。
他注意到,只有当机器运转到特定位置时,阀门才会被打开。
所以汉弗莱发明了一种绳索装置,能够一劳永逸地代替他开关阀门。
他成功了!
无聊的工作终于结束,汉弗莱现在可以启动机关,让它代替自己工作,自己则能陪孩子玩耍。
面临极度无聊的汉弗莱,发明了制动片,为蒸汽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把这个装置命名为“溜索”,“溜”这个词甚至变成了18世纪“旷工”的代名词。
类似无聊的极致的创造,还有吉他手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的故事:入选摇滚名人堂的保罗·巴特菲尔德蓝调乐团,有一位成员叫迈克·布卢姆菲尔德(Mike Bloomfield),他曾被一名吉他手的天才技艺震惊到:这位吉他手用左手弹奏芬达牌电吉他,为了配合自己左撇子的弹奏习惯,他将琴弦从第一弦到第六弦全部反过来安装。
演出结束后,迈克·布卢姆菲尔德把吉他手吉米·亨德里克斯逼到角落,问他:“你以前都躲在哪儿呢,伙计?
”亨德里克斯答道:“我一直在奇特林巡回舞台表演啊,我快无聊死了。
都没看到其他吉他手有什么新东西,我无聊透了。
”亨德里克斯的回答,暗示着无聊到极致的益处——创造力。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不安于现状的亨德里克斯永远地改变了吉他演奏的世界。
从这个层面看,无聊是一种创造的动力,也是一种功能性、适应性的信号,提醒着人类不要浪费自己的才华。
这在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主题语境里,也是研究的关键。
像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辛西娅·布雷齐尔(Cynthia Breazeal)制造的机器“天命”(Kismet),皮特哈的作品CAIA,都被刻意注入一种拟人化的无聊感受,因为无聊和动力密不可分。
在艾玛·斯通主演的美剧《疯子》里,负责心理治疗人工智能GRTA,就是厌倦了日复一日,大同小异的心理治疗。
无奈的它出于“好意”,生长出一个全新的想法——制造出幻景,将痛苦的受试者们的心智,永远困在电脑制造的幻像里,让他们现实中的痛苦,在电脑里烟消云散,从此过上公主王子美好的生活。
这种从重复无聊到自主创造的过程,或许有一天真的会在人工智能上实现。
无聊里隐藏的自毁倾向:为了有事可做,人类有多拼人们越是感到无聊,就越会选择那些快速简单的奖赏,来摆脱无聊。
无聊如今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体公司的目标。
他们努力巩固“感到无聊”和使用数字设备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手机常被宣传为消除无聊的工具,无论何时何地。
但事实上,我们越多地使用智能手机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越有可能变得无聊。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简·腾格(Jean Twenge)表示,与前几代人相比,今天的青少年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更少,用手机的时间更多。
可是,与那些花更多时间与朋友相处和运动的青少年相比,那些花更多时间上网、玩游戏或深度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的幸福感也较低。
他们虽然在线,却与社会脱节。
最近一些关于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表明,即使放弃Facebook短短两周,也能提高幸福感。
躲进社交媒体兔子洞,给了我们一种有事可做的忙碌假象,却永远不会满足我们自我决定和创造价值的深层需求。
日益增加的无聊感,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人类的自毁倾向离不开“无聊”的助力。
人们甚至宁愿自我伤害,也不想沉浸在无聊里——许多人抽烟、喝酒,甚至使用毒品,这些明显自我残害的事情——当被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会说自己是出于无聊。
也正是这个人群,他们比那些不使用有害物质的人更常感到无聊。
在一项由布鲁克大学埃琳·夏普(Erin Sharpe)博士及其同事主导的针对美国和南非的青少年的研究中,被试对象无聊水平的小幅增加,与饮酒的可能性的小幅上升(14%)相关。
无聊也增加了吸烟的可能性(23%)和吸食大麻的可能性(26%)。
夏普还发现,当人感到无聊时,似乎会把吃作为一种让自己有事可做、排解无聊的方法——把东西塞进嘴里的行为本身,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正在做着什么。
实际上,无聊也可能尤其具有威胁性,因为它扼杀了自主决定能力,让人看不到困境的出路,于是无聊会蔓延成绝望和愤怒。
当一个人陷入绝望,他就想要向这个世界发泄。
这些人可以是流水线工人,可以是校园霸凌的施暴者,也可以是困在秒表倒计时里压力爆表Manner咖啡师。
神学家奈尔斯·F.S.费尔(Nels F. S. Ferre)敏锐地指出:“一个在生活中没有真正满足感的人,是不想要和平的。
人们追求战争是为了逃避无意义和无聊,为了摆脱恐惧和沮丧。
”其实人最终想要的,是能感觉到与这个世界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当我们积极地参与世界时,充分利用认知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掌控周围的环境,来让这个系统运转起来。
相反,无聊意味着一种脱节的状态,长期停滞会更容易遭遇问题。
在无聊的正反面之间,我们如何寻找意义?
世界到处充满着解释。
眼前的指示牌,耳朵里的鸣笛声,触摸到桌子的质感,闻到电梯里陌生人的香水味,我们会在不自觉中赋予一切意义。
与此相对的,缺乏人生意义会导致无聊。
杜肯大学的理查德·巴格迪尔(Richard Bargdill)认为,在重要的人生计划上做出妥协是造成长期无聊的关键原因。
他深入采访了那些经常感到无聊的人,发现他们始终对自己曾放弃过一些重大的人生计划而耿耿于怀。
他们声称是其他人和人生境遇(比如遇到糟糕的老师,或意外的疾病)阻碍了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但在更深的层面,他们也对自己放弃人生计划而感到愤怒。
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中,因为他们没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此外,他们对未来生活满意度的前景也会变得悲观。
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更加消极、防备和畏缩。
园林设计里的隐趣(miegakure),正是利用这种意义的追寻,来制造吸引力。
隐趣是一种隐藏与显露的艺术,让你觉得总有更多的东西在等着你。
庭园内不存在某个可以让你将整个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的有利位置。
相反,只有观赏者一步步穿过整个花园,才能一点点发现和揭示全部的景色。
然而矛盾的是,今天我们过量的信息已经形成噪声,虚假的意义掩盖了内心真实的追寻——信息茧房的同质内容24小时不停滚动,微博微信的言论真假难辨,手机让世界仿佛透明得触手可及,却又无比遥远。
在网络中“消磨时间”的做法,与监狱犯人对“打发时间”的描述并无二致,就是一种没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可做的感觉。
不难理解为什么吉姆·贾木许在电影《唯爱永生》里,要借两个活了上千年的吸血鬼,痛斥如今人类是丧失灵魂的僵尸。
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想象未来的问题,本身就处在无聊和焦虑的裹挟下,这类噪音显然干扰更大。
或许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像《头脑特工队2》里莱莉那样,接纳自我的所有情绪吧。
只有认识到无聊也可以是种有益的能力。
它虽然是一种警示,但也只有将之转化为动力,付诸行动,才有可能真正从无聊的漩涡里挣脱出来。
我们到底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如何动起来,投入其中。
[参考资料]Danckert, James, and John D. Eastwood. Out of my skull: The psychology of boredo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0.Bench, Shane W., and Heather C. Lench. "On the function of boredom." Behavioral sciences 3.3 (2013): 459-472.
期待许久,终于和《头脑特工队2》见面。
刷完之后,却有不少的惊喜,“爱自己,接纳自我,拥抱所有的经历与情绪”看似老生常谈的社会话题,皮克斯却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突如其来的夏日里,给予你那瞬间的清凉拥抱,是一种轻柔、挑着的快意。
《头脑特工队2》中的莱莉进入了青春期,身体情绪表现更为复杂和多元。
对应这种变化,新加入4个情绪元素,包括焦虑(焦焦)、羡慕(慕慕)、丧气(丧丧)和尴尬(尬尬)。
其中,一头橘色炸毛,精力无限充沛,仿佛可以干倒一切的焦焦,作为影片的主角,闪亮登场。
为什么把焦焦作为头2叙事的主情绪?
青春期的莱莉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一方面昔日亲密的伙伴即将与她分开,友情给予她的习惯性安全感,猝不及防在崩塌。
另一方面,她渴望快速地在一个新的环境,重新建立安全感,并再次确认“我在哪都能很受欢迎”的自我意识。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对自我价值、控制欲和不安全感的需求作用之下,环境变化与情绪放大产生化学反应,焦虑成为这一时期莱莉需要面对的主要情绪。
焦虑让莱莉在与新朋友逐渐了解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对自己的诸多怀疑,当然,这些怀疑大多只是存在莱莉的想象里。
剖析来看,焦虑的一层表现,是我们的大脑利用想象作用伤害自己。
它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对无法掌控一切的恐惧,它有内耗的一面。
但焦虑,实际也让莱莉在问题困境里表现得更为积极,那些极度活跃的情绪因子为解决问题开启最大引擎,这无疑也在一方面,环境逼迫莱莉必须做出改变,提高莱莉承压力阈值,扩大了人生的可能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深陷在焦虑的情绪内,也为了摆脱焦虑,穷思竭虑。
影片对焦虑的分解和辩证呈现,给了观众一次冷静凝视“焦虑”的机会。
焦虑只有负面作用吗?
即便是焦虑,对于我们来讲,都是有用的情绪,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有正向作用。
情绪没有对错,对情绪掌握的信念力,决定了情绪是滋养我们的养分,还是折磨我们的怪物。
那决定情绪走向的向心力是什么呢?
此时,影片叙事引向了更为宏观哲学的主题。
内外刺激威胁自我的焦虑感下,对情绪引导有作用的信念力如何构成?
过去,莱莉的信念感都是围绕我很好、我很善良、我能赢等绝对正向情绪记忆组成。
实际上,现实生活里,莱莉也不断地面对着,我还不够好、我完成不了目标、我不是完美的、我会有缺点的瞬间。
什么是真正的我?
既是那个“我很好”的我,也是那个“还不够好”的我。
不因为我很好而仰视我,也不因为我不够好而俯视我。
那个很好的我,我们为她高兴。
那个不够好的我,我们找到根源,实事求是,补缺漏洞,和解接受。
认识我,接纳我,打破我,长出一个新的我。
人的成长,就是我有能力重建破碎的自己。
不断地打碎重组的过程中,我们也就成为了有力量的大人。
莱莉信念树才开始萌芽,大树长大的过程,需要多元的养分,有阳光,有雨露,也会有暴雨和狂风。
信念的种子只有扎在真实的土壤里,才能落地有根、强壮有力、拥抱阳光,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长远的为低谷困境中的自己遮风挡雨。
最后莱莉是否加入到训练队?
影片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
因为在“我很好”和“我不够好”的拉扯对抗里,莱莉已经认识到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在那个真实强大的自我面前,莱莉已不惧怕任何答案。
这是一部后劲很大的影片,坐在电影院里嘻嘻哈哈的100分钟,(不光是笑,其实我还哭了一小会哈),结果到第二天我脑子还在想着电影里的各种情节,感觉很多东西都隐隐浮现出更加深刻的意义,关于长大、关于纷杂的感情,关于大脑逻辑、还关于心中那个小孩般的简单快乐……我猜:如果我的大脑内部也有一小队情绪小人在工作的话,现在正在千丝万缕的跑来跑去吧?
试试看我能不能把我想说的整理清楚哈。
1,成长意味着什么?
成长意味着我们从简单变得复杂,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简单!
上一部电影里,我是特别喜欢结局里的一个细节,就是那个多色记忆球。
乐乐认知到忧忧的力量的重要性,最终让忧忧释放出自己的力量,小女主在痛哭中释放了负能量后,做出了理智的决定,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喜忧参半的复杂情绪记忆球。
第二部一上来就出现了这些复杂的记忆球。
随着小女主的成长,她的每一段历程也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交杂在一起。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姗姗学步到青春年少,我们的独立人格开始慢慢呈现出来,在不自信中慢慢开始寻求自我,希望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这个时候更敏感、更怕孤独,也更自卑。
在这个过程中焦虑、羡慕、尴尬以及丧等情绪,在喜怒哀乐的基础情绪中慢慢衍生而来。
这些情绪更加复杂,也更加高级。
影片中有一段乐乐痛苦并且几乎要放弃的情节,那个时候乐乐心中最大的恐惧是:也许她长大了就不再需要我们了。
那……是不是长大了……我们每个人就真的不再需要简单的情绪了?
我们经常会说谁谁谁“笑的像个孩子”,当我们长大了,不再会像小孩那样直白的表达情绪,不会轻易的开怀大笑或者放声大哭。
因为情感变得复杂而高级,我们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变得不露声色。
但影片中同样有这样一个情节,最后一局比赛中,控制台呼唤着乐乐。
小女主发自内心的喜爱这项运动,因为她在打球的时候感到快乐,简单的快乐!
用一句有点烂俗的成语“不忘初心”倒是挺合适的。
其实我们都需要这种初心的快乐,最初体会到某种东西的简单快乐,慢慢有点进步的成就感和满足,那一份因为最原始的喜欢才会坚持下去一直做的感情,才是最终也是最持久的原动力!
即便我们长大了,(不管长的多大)都不要压抑心中那份最简单最原始的快乐!
2、焦虑是“大反派”吗?
或者说焦虑这种情绪本身是坏的吗?
“焦虑”和“害怕”都让人不太好受,但其实都是保护情绪。
焦虑更像是害怕衍生出来的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情绪。
仔细想想,如果情绪有时态的话,害怕更像是“过去时”的总结和“现在进行时”避免,而焦虑则是考虑到“将来”的各种可能性而让“现在”的你害怕,在展开行动保护自己。
我们常常说:焦虑是压力过大产生的情绪。
但……适当的压力(或者说适当的焦虑)是必要的。
焦虑刚开始掌控大局的时候,莱莉早起独自训练,
因为焦虑可以让人想象出一个又一个的不愿出现的局面,然后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产生积极展开行动。
特别喜欢这个焦焦开始行动的画面。
(这个很符合焦虑的工作原理)他迫使漫画工作室的豆子画手们,拼命画出一个又一个不愿意面对的未来画面,各种负面未来走马灯一样出现在眼前,越想就越睡不着。
当我们从小孩开始慢慢长大,面对考试,面对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儿的时候,就有了这种“焦虑”的睡不着的样子了。
这很多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也一样!
而这个部分的转折就是乐乐(甚至怒怒都开始)画出温馨快乐的画面最终让女主能够安心睡觉。
也许当我们面对无法控制的焦虑睡不着的时候,可以试试乐乐这种方法,想点没关系的事情,温暖的,让人有安心感的事情,把焦焦从控制面板里“请”出来,就能睡着了。
虽然电影里是焦焦失控后,最后自愿放手的,但失控的情绪在现实中并不那么好说话,所以慢慢长大的我们才更需要学习如何控制好每一种情绪。
3、人格之花不停涌入中心湖的记忆片段水晶球所形成的自我认知回路,最终汇聚在一起,在大脑控制台中成“人格之花”。
乐乐藏起那些不怎么开心的记忆水晶球,就是为了让他们不要进入长期记忆的图书馆,女主的人格之花呈现的是“我是个好人”,后来焦焦的影响力下的橘红色荆棘形人格之花变成了“我不够好”。
可见人的性格会在我们曾经遇到和做过的事情中由我们的记忆来沉淀出不同的人格,人格会因为新的经历而发生改变,这个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乐乐藏起的那些水晶球,都是不怎么好的,人的思维模式里就是有“避免回忆伤痛”这个习惯,我们会不经意的把不好的经历弱化,尽量让自己忘掉、尽量忽视自己的不好,甚至否认自己做错了某些事……当所有的水晶球都涌入中心湖,所有的好的和坏的记忆都正确的呈现出来,才是一个全面且真实的自我。
花朵一会儿变得“我很自私”,一会儿变得“我很善良”……每一片记忆都在塑造我们的完善人格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更合理也更健康的人格,在所有的好与坏都充分认知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正确的面对自己,接受自己,才能爱自己。
当所有的情绪小人真心去拥抱那个变化多端的人格花朵时,我一下子就哭了,但真的很感动。
也很开心……到哭。
(我猜这一瞬间我脑子中的小蓝人肯定也按了一下控制面板)无论如何,我们都是被这些内心的情绪关爱着的,拥抱着!
所以不管自己是美是丑,是优秀还是还是不够好,都去好好接受那些水晶球,然后接受自己再好好爱自己,才会有自信,也才会有魅力。
这一点正是“皮克斯”这家工作室的魅力特点,更是他通过电影来表达的意思!
4、“皮克斯”就是“皮克斯”皮克斯的动画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特别的有魅力。
这种魅力并不来自于世俗意义上的审美,而是具有内心撒发出来的本体气质,所以才更加吸引我。
比如这次新登场的形象中,我超喜欢这两个:
丧丧。
看啥都无聊、就盯着手机,袜子也没穿好,没事就往沙发上一倒,和日常生活中躺在家里无聊刷手机,刷手机却更无聊的我们就是如出一辙。
还有那个尬尬。
每次都把自己往帽子里一藏,再转身把后背对向你的动作,真的就是和“有个地缝我都想钻进去”的尴尬情绪结合的淋漓尽致。
皮克斯的故事也是这样,并不是光用来“逗小孩”的,貌似简单的卡通片其实掺杂着成人才能懂得的复杂而深刻的情绪,但又不妨碍让你笑得的像小孩一样开心。
只是最后对字幕后的彩蛋有点不过瘾,要是改成多几个“怀旧奶奶“那样的未来要出现的新感情角色预告什么的就好了!
不过话说回来,能够把大脑思维逻辑、感情因素以及心理学上很多复杂的原理……这么多复杂而抽象的东西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里表达得的清晰而且可爱,我心目中也就只有皮克斯能做到这一点!
而且前一部电影已经是站在巅峰阶段了,没想到这次的2居然又向上飞起一大段,真的了不起。
发自内心给皮克斯鼓掌叫好!
期待九年的《Inside Out 2》终于上映了,作为一个整天都在胡思乱想的高敏感星人,这个系列“将大脑打开给你看”的大开脑洞可是“骗”了我不少笑声和眼泪。
从来没有一部影片,能够将我们大脑中那些活跃繁忙的工作状态呈现得如此立体又有趣。
越成熟,越意识到,情绪管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课题。
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面对情绪的起起伏伏。
如果不去了解自己的情绪,不去学会如何掌控它们,就只能陷入被情绪掌控的局面。
我曾以为那只是小孩子需要学习的课程,但自己现在都人到中年了,也依旧面临情绪的困扰,并经常见到巨婴式的成年人。
这说明,我们从来没有从情绪这堂课中毕业过。
那就跟随皮克斯这部动画片,一起来补个课吧。
情绪就是情绪,没有正负之分影视行业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各种看得见的题材都拍遍了。
但人的大脑(或者说中国人所谓的“心”)里面到底有什么?
每天在发生什么?
我们虽然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文学表达,却没有电影真正把内在呈现出来过。
如若打开,这可是浩瀚如宇宙的一片天地啊。
比起《头脑特工队》,我更喜欢英文原名《Inside Out》,有一种把内在翻出来给你看的赤裸裸。
前几年为了一个艺术项目,我调研过情绪这个议题。
人类的情绪其实十分复杂,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不过是最基本的几种,公认的能够被命名的情绪大约有27种,但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微妙的情绪没有被明确定义,更没有被命名。
而情绪的成因更是极其复杂,与神经系统、激素、外界刺激等各种因素相关,目前应该也没有定论。
而这部动画就很巧妙地避开了脑科学和心理学中复杂的部分,将外显的情绪简化为几个小人,同时也呈现了它们背后那深不可测的大脑工作空间。
情绪可以说是习得的。
幼儿只能理解和区分少数几种基本情绪,所以莱莉刚出生时只有快乐,这也是这个乐观开朗的小女孩的主控情绪。
随着她一天天长大,悲伤、恐惧、愤怒、厌恶等其他情绪陆续挤进大脑总部,开始控制她的行为和表现。
而当青春期警报拉响,她开始习得更多复杂情绪,开始变得敏感,这其实也是她情绪变得更加丰富的表现。
掌握更多的情绪并不是坏事,婴儿面对大部分事件只有快乐、悲伤、愤怒等几种反应,而越成熟的人,越会使用不同的情绪去应对各种事件。
达尔文在1872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感情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中表示,情绪帮助动物适应环境,表达情绪和表现动物的身体特点有同样的作用。
因此他认为,情绪大多有目的性,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比如,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探索环境,于是发展出“好奇”;为了防止被毒死,人类会吐出不小心吃下的异物,从而产生“恶心”;为了互助和繁衍,我们发展出“爱”;为了重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我们需要“快乐”;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我们需要“愤怒”;为了避免伤害,我们需要“恐惧”……每一种情绪都是百万年中无数次自然选择留下的结果,没有全然无用或负面的情绪。
就和我们现在说“垃圾都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一样,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也都是没有被看到价值的情绪。
《Inside Out》系列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好,它没有试图去解释那些科学家也解释不清的工作原理,只是想呈现给大众,尤其是一直在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想要展现积极面向的现代人:你究竟对你的大脑(还有你孩子的大脑)做了什么!
为什么现代人总是觉得累?
因为我们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以外,还要付出情绪劳动。
什么是情绪劳动?
就是我们为了工作或社会上的要求而压抑或改变自己的真实感受,让情绪也变成了一种劳动。
在第一集中,由于乐乐一直在压制忧忧,导致莱莉的悲伤情绪无法被表达,从而也无法获得父母的同情和支持,独自承受的莱莉差点离家出走,酿成大祸。
即使是所谓的“正面情绪”,如果被用在不恰当的情境中,也会引起反面效果。
第二集中,当乐乐非要让莱莉在教练面前假装开心时,反而被教练认为在藐视她,从而招致训斥。
剧中这种值得深究的细节非常多,对于情绪敏感星人来说可谓彩蛋不断。
最大的惊喜,来自“自我意识”或许是为了不要让太多的外在因素干扰“情绪”这个主题,编剧给莱莉安排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原生家庭:经济不愁的中产之家,恩爱的父母不仅爱她,也懂得如何爱护和支持她。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全家的宝贝,也必将面临由于生理和外界变化所带来的情绪战争。
第二集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莱莉的大脑总部中增加了四位新成员:焦焦(Anxiety,焦虑)、慕慕(Envy,羡慕)、尬尬(Embarrassment,尴尬)和丧丧(Ennui,丧气)。
这四种情绪,想必大家不仅青春期经历过,如今也还时常会见到它们吧?
(PS:丧丧不仅拥有法语名,连外形举止都和法国人一模一样,还操一口流利的法语,法国人真的会谢哈哈哈)沿袭第一集的传统,这四种情绪在本剧中也同样各有功用,对莱莉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实在是第一集珠玉在前,熟悉了它的模式和套路,第二集的前一小时略显无聊。
直到焦焦悉心培养的第二个自我养成,它说出的那句带着哭腔的话彻底震撼了我:I’m not good enough.(我不够好)焦焦这个无敌卷王,劳心劳力,培养出了一个既不快乐、也不自信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每一种情绪都深爱着莱莉,都想让她拥有美好的人生,即使委屈或牺牲自己都无所谓。
但乐乐和焦焦费尽心力培养出来的自我,都有一个致命问题:过于单一片面。
相较而言,乐乐培养出来的“I’m a good person”似乎比焦焦培养出来的“I’m not good enough”要好很多,这应该也是大部分父母的愿望。
但单一的自我是容易被摧毁的。
在电影中,看似是情绪小人摧毁了“自我”,但在实际生活中,明明是我们自己,在一次次纠结彷徨后做出的违心决定摧毁了它啊!
和情绪一样,没有绝对正面的自我,也没有绝对负面的自我。
我们可以是坚强的、软弱的、正直的、虚伪的、善良的、残忍的、雄心勃勃的、自我贬低的、乐于助人的、落井下石的……我们共享人类的所有优点和所有缺点,只是成分不同而已。
摧毁—重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只有一次次打破自我,在废墟上重生,成长才会发生。
也唯有那个不断被升级、被修正、粗粗壮壮、疤痕累累的“自我”,才能抵御外界的冲击和自我的背叛。
这个从“情绪”到“自我”的升级,才是本集的高潮。
而下一集(如果有的话),我期待的是“自我”对“情绪”的反攻、再到和平共处。
到目前为止,莱莉都仿佛一个被情绪小人操纵的机器人。
但随着她的自我意识的萌发,我很期待她能够成长为掌控情绪和人生的成人。
这堂青少年的必修课,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毕业啊。
丧丧完全打酱油,删掉也毫无影响。
一般,不如第一部远甚,这一部剧情都很好猜。
比第一部更戳我,可能少年成长的迷茫和困扰更有共鸣吧。新情绪焦虑蛮扎心的,尴尬和羡慕很可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成长,有被治愈到。有皮克斯陪伴的孩子真的幸福,它有在认真教会每个大朋友小朋友好好长大。
Inside out 2一般,一方面这就是个生活在北美的白人女孩故事,那些拟人的感情角色拟得也是很北美,第二点它失去了第一部的悬念感,主人公没有第一部时真正进入谷底,内心和外在没有真正产生冲突,他人无法进入主人公内心,而友谊、家人也不及自己的内分泌系统。Inside out 2的另一个方面问题是对社会关系的否认,其中友谊是功能性,对人物产生压力从而推动故事,友谊是情商提升的战利品,人格成为了记忆的产物而不是社会经验的产物,自由主义逻辑很清晰地编织其中。
3D电影能不能滚出地球?
焦虑好让东亚女共情,但是焦虑真的没那么好对付吧,电影的简单反衬出人生的艰难——于是更加焦虑了
很显然 这个冰球队里没有直女
在电影院里看到女主焦虑发作和那句一直重复的“我不够好”默默流眼泪,最后看到她在湾区读高中发现小丑原来是我自己
拥抱每一个情绪,它们构成了我们
整个故事相对来说低幼了一些,最有趣的是秘密金库的部分。
套用盎撒人文学科的烂梗,什么叫占支配地位的心灵模型和认知范式,这就是
Joy学着接纳全部的自己的时候,我整个人在电影院哭成狗。原来大家都这样,有时觉得自己很自私,有时又想要做个好人,有时对一切都感到好奇,有时又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够好。原来大家都是这样的自爱又自恨的矛盾体。自我是有经历以及我们对经历的阐释产生的。成熟就是,我们变得更自知,但也学会curb自己的焦虑。每种情绪都有其作用,焦虑和羡慕使人想要进步、更有计划性。但过度焦虑和嫉妒使人们成为亦步亦趋的空心人、讨好者。作为一个晚熟者,我好像最近几年才开始对自己情感的起承转合有了一些认知,也开始好奇他人的状态。好像每个人的大脑都很拼命地想对自己好,虽然方式不一定对,就好像爱我们却不知道如何正确爱我们的家长一般。想到这里,其实还是欣慰的。
记忆形成观念,观念形成自我认知和价值,皮克斯的具象化太牛逼了,叙事效率高到离谱
一方面是同样的设定再看一遍不觉得新鲜了,另一方面是剧本无法像上一部刻画忧忧一样刻画新角色焦焦,以至于我看完片子都仍然很讨厌这个角色。可能主创们也很讨厌焦虑情绪吧。
长大后快乐就不再是你人生的主宰,悲伤也不是,焦虑,自我否定,肯定自己,轮流在你的人生中掌舵,你辛苦建立起来的“我是个好人”的自我意识,轻易就被复杂的成人世界摧毁了。成人世界是复杂的,千头万绪,酸甜苦辣,直到老年,又回到相对简单的世界。
皮克斯这几年换班底了吧,好无聊的美国普世价值观和幼齿高中生成长故事
都2024了怎么还有这么俗套的故事…角色的设置也挺割裂的…
乱糟糟
整个立意就很拧巴,把很多理智等不属于情绪的东西强行用情绪去替代,把盲目的乐观(我很好)和过度的焦虑(我不好)很粗暴得对立起来,不再有第一部那种灵气了
3.5 始终缺少强烈到能真正触及内心的那点感性 新登场的情绪也有点干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