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持这距离,不是因为做作。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我爱你。
我对你的爱建立在幻想之上,潮涌,在我的心里引起空洞但慑人心魄的回响。
这个世界生长和消解的速度一样快。
所以我不要我们的情感活在这样的空气里,染上被遗忘的病症。
感情经不住近距离地凝望。
近,感情燃烧,燃烧的尽头是冷却,留下灰烬或什么都没有留下。
起初香气怡人,然后就被风稀释掉。
然后世界沾染上别的味道,我们嗅觉麻木。
看着远处的烟囱里的轻烟,看着水珠蒸发的过程。
我们从来不曾拥有什么,但我永远拥有那个你,那个与我擦肩而过的你。
然后我微笑。
那淡淡的微笑如星光闪烁。
如你的眼神。
我以为我会忘记,但它就在那里,每次它升上来时,我心雀跃。
但我始终在和你交谈。
清醒时,我和你讨论严肃的问题,同一个问题,一天可以被讨论数十遍。
我不厌倦,你也就不会。
睡着的时候,我们一同出门,有时我们牵手,有时你如小鸟,在我肩头。
我看见什么,你就歌唱什么。
在远处,我方可让我的幻想自由生长;自信你的灵魂是我想象中的模样;而你的一言一行都拥有着我发挥的意义。
那才是永恒。
每次反刍,都衍生新意。
当我想起你时,你在我想象的空间里驰骋。
而你的心是否如此宽广,容我呼啸着来,再呼啸着去。
你在这里,在此刻,在天明和天暗的时间。
这一刻,跟别人不交接,跟时光变迁无关。
37路改线,害我差点迟到上次来和平还是电影节看椿三十郎一部颇具生命质感的电影,典型的法国电影的感觉,爱情、欢乐、神秘、隐忍,还会拿候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来插科打诨。
文艺气十足而又引人入胜,是法国电影的优秀传统不清楚上次的法国电影周是否就是这个胶片,简体内嵌字幕,翻译质量颇佳,也没有手工的时间轴偏差问题,看起来相当舒服《英国病人》的凯瑟琳已经一老如斯,令人唏嘘,不过演技已比当年精进许多
冒雨赶到国泰看了《爱你已久》,差一点就迟到了。
影厅还是不时有手机发生声响,更有观众在影院里大声讲着电话。
同他们相比,迟到的观众就罪小很多了。
之前对国泰印象颇佳,没想到今天国泰“搞笑”了。
影片竟然在放映过程中突然“黑屏”了……在等待了几秒钟之后,才重新接上,估计是放映员的问题。
没有观众鼓掌,但是有不少影迷看完了所有的字幕。
出影厅,发现2号厅也在放《爱你已久》。
哦,原来是加场了,《萨冈》更是加了两场。
在法国影展的最后一天,我好想再看一部,但我还是忍住了。
因为还有来年,希望到时观众能更可爱一些,影院也更专业一点。
9.4.19晚写于402
一部地道法国片起了个韩国名字。
以为是悲情爱情片,看了才知道原来是部讲亲情的。
很深厚的一部电影。
仍然是法式标准不紧不慢的腔调,小细节的刻画很仔细,记录几个打动我的情节。
1.朱丽叶刚出狱时对身边人的冷淡,默然,Kristin表现得很到位。
她刚到妹妹家里参观妹妹家的时候不小心打开了书房的门,卢卡因中风而失语的爸爸在里面看书。
她就关上门出去了。
这时候的她对周围的一切都还防范,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到后来,她主动敲开书房的门,跟卢卡说她也爱阅读。
2.“我一直深爱着你 从不曾将你忘记”。
姐妹俩游泳的时候,朱丽叶对妹妹说,你已经不记得当年的那个我了。
而莉却拿出了那几年的记事本,几个字母加数字,足以表明她对朱丽叶的思念。
我想,朱丽叶被冰冻了的心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融化的吧3。
莉带朱丽叶去见他们已经失忆的妈妈。
而母亲已经谁都不认识了。
却突然在某一个瞬间认出了朱丽叶,只是还停留在朱丽叶小的时候,她跟她讲英文,以为她放学回家,要亲亲要抱抱。
其实母亲也是很想念她的,在她内心深处,朱丽叶是她永远的女儿。
4.莉去找她的医生朋友鉴定小pierre的报告,是个伊拉克人,刚有了小女儿。
他拿着工作台上的一张全家福说,他们就是我的生命,战争算什么,不可能磨灭人的心。
5.最后,莉知道了化验单的结果,她怪朱丽叶为什么不跟家人商量,她想帮朱丽叶分担一些些困难。
而朱丽叶深知面对pierre的病痛的折磨,其他人什么都做不了,她作为一个母亲,能做的只有帮儿子早日结束他的病痛,而她因此陷入最深最深的痛苦里。
她说,一个孩子的死是最深最深的牢狱,永远别想出来。。
结局我个人很喜欢,一切都水落石出,窗外下着大雨,寓意雨后就是天晴,而此时,michel也来到朱丽叶家呼唤她。
朱丽叶的雨季过了,生活走过低谷,也该翻开新的篇章迎接阳光了。
总让人不禁想象她的老公是怎样的人,她的小孩儿该多么聪颖,天使般的小孩儿,6岁的小诗人。
这样的小孩儿,要怎样的妈妈才配她呀。
但是,她配,几乎是耗尽生命地在爱她。
她的妹妹明显不是她的同等级。
力量小很多,esprit窄很多,所以,她的老公是那样的,她的小孩儿是那样的。
她和Mischel的相遇,给人两条深海鱼相遇的感觉。
在外人眼里,他们都是mysthère般的人,但,他们pensée的相汇,呈现在一幅画那里,呈现在对监狱的感受,呈现在对人的深层次理解上,所以,他们才会是有力量去哪里的人。
略带男性化的她,毫无矫饰,换上女性化的装束时,又是如此的女人。
所以,她吸引人,吸引一般人吸引不了的人。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看片名会认为是一部爱情片,其实不然,影片是关于亲情和道德伦理的。
这部电影曾荣获2009英国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奖、2008柏林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2008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推荐一看。
因为爱你,我惩罚自己。
抱着悬疑心态看的,但却一直没有让人感受到紧张,全片一直带着一个问题就是她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日常生活为单一线来讲述主人公的故事。
看完整个骗子的感觉,就像片尾曲一样。
也许,爱从来都很平淡。
我已经开始苍老,因为爱过了你,你甚至不用知道爱你的我是谁,爱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就是一生,时光都已经不再,你比我更永恒,亲爱的没有了你就没有任何人。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一部电影以如《我一直深爱着你》这样的译名是容易让人误解的,以为这又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实际上,这也反映着我们如今的思维定式,一提到“爱”就想到男女间的爱情。
而实际上,比之于后发性的爱情来说,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那种真挚的母爱常常是不事张扬的更广泛的,更深沉的爱,而这部在2008年颇受好评的电影,就向我们表现了一种让人矛盾的母爱和令人感动的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到和解的情感之旅。
对于本片,或许可以定义一种片种叫“情感悬疑片”,这部电影确实以一个悬念贯穿,一开始便是朱丽叶特经历15年牢狱生涯后释放,来到妹妹莉家中,同时寻找工作,准备重新开始生活。
从莉的丈夫卢克的闪烁的言谈中,可以看出朱丽叶特的罪行有特别之处,而她与丈夫离婚,父母与她断绝关系的举动更加深了这一疑惑,究竟是什么罪行让她被除妹妹以外的家人抛弃?
而事后,当朱丽叶特去找工作时,面对雇主的疑惑,朱丽叶特说出了杀死自己6岁的孩子的事实,这时,一切疑惑仿佛都解开了,为什么家人将她抛弃,为什么卢克对她住在自己家中有些不满,为什么当雇主听到这一事实后让她“滚出去”。
同时,更大的悬念产生了,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母亲会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贯穿朱丽叶特杀子之谜的其实又是一场疗伤之旅,她需要修补与家人的关系,与旁人的关系,包括她自己的心灵。
有时候,我们常常执着与一个人的过去,非要搞清个为什么,特别对于一个曾经的“罪犯”,哪怕她已经受过惩罚,哪怕她现在那样孤独无助,过去的错已经在她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她却不去辩白什么,只是自己默默的去体味,去与旁人沟通。
我们可以理解,当卢克看到养子们与朱丽叶特接触时的紧张,可以理解他听说妻子将孩子留给朱丽叶特单独照顾时的震怒,真是因为这些,才让本片最后他与众人为朱丽叶特庆祝生日的场面无比感人,才人他主动请朱丽叶特照顾孩子的举动那么温情,这是这部电影可贵之处,一种不事张扬的沟通、宽容都渗透在生活中,没有过多的煽情。
而朱丽叶特和莉的姐妹之情则是本片最真情的流露,哪怕世界已经将朱丽叶特抛弃,哪怕她做了显的人神共愤的事情,还有莉在她的身边,接纳她,帮助她,这是给予朱丽叶特生活勇气的原动力,正是这样困境中的关怀,孤独中的依靠,让朱丽叶特慢慢走出自责和自闭,重拾生活的信心,而这也让更多人接纳了她,她甚至看到了自己的爱情。
为什么有人选择死?
这是旁观者永远无法理解的问题,片中,一个一直照顾和关心朱丽叶特的警察便突然选择了死亡,他已经没有亲人,几乎视朱丽叶特为沟通的唯一对象,所以很难说这位负责跟进出狱人员状况的警察是在帮助朱丽叶特,还是寻求她的帮助。
他唯一留念的就是南美洲的一条河流,一直计划去那里,而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自杀。
本片没有直接交待原因,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与朱丽叶特命运的交相辉映,朱丽叶特至少还有亲人伴随着疗伤止痛,而这个警察却渐渐对生活感到绝望,他感到痛苦,他感到厌倦,他选择了终结,不论什么原因,他至少自己选择了自我的终结。
而朱丽叶特杀死孩子的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一个更矛盾和纠结的真相,当一个母亲面对被病痛折磨的痛苦不堪的孩子时该如何抉择?
本片最后朱丽叶特向莉独白似的倾诉是本片的高潮之处,朱丽叶特语调低沉,悲怆,又显的节制,慢慢道出那个痛苦的过程,面对病痛,孩子只能哭嚎到虚弱的无力再哭泣,而对一个母亲这是一种莫大的煎熬,所以,她选择了终结孩子的生命,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让他“安乐”。
与其它安乐死不同的是,很多人选择安乐死是一种自我的选择,他或者求助于他人,或者自己找机会了断,而如片中警察的选择正是提出这样一个悖论,他至少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断,而对一个孩子,他没有这样复杂的意识,他只知道在快乐的日子给妈妈写下可爱的小诗,而对于知道他即将走向死亡的朱丽叶特来说,这是更大的痛,所以在“绑架”了孩子之后,在孩子已经虚弱的不能动弹后,她为孩子做出了选择,她选择给孩子永远的宁静,带着深深的爱,而这种给人以死的爱注定无法得到法律和最广泛道德伦理的宽恕。
而她的选择本身也是自我的一次殉难,她没有为自己的罪行狡辩什么,从开始到事后,“不管怎么说,我都罪大恶极,我给了他生命,却又宣告了他的死亡,我没什么好说的,解释,解释什么?
解释给谁听? 解释就是在找借口,死亡没有借口”,她选择了担当自己的罪行,她从不解释什么,因为每一次解释都将是一次回忆,每一次回忆都是又一次痛苦的经历,对于一个母亲,这太过残忍。
一个母亲有权利代孩子选择安乐死吗?
哪怕中间有那么多前提,这也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道德问题,本片没有给出答案,实际上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本片表现的那种亲情,那种宽容与和解,依然是值得每个人珍视的情感,正如比之于孤独的警察,朱丽叶特还拥有的幸运,我们还有亲人,那些常常在我们最无助孤独的时候给予我们最有力臂膀的亲人们。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dec3d9bc54030bdc8eaf438.html
导演克罗代尔把Juliette这个角色置入日常情境之中,并不仅仅是出于电影观念(比如他推崇的候麦),而是他将整部电影把握在Juliette出狱后重新进入生活状态这个“由此及彼”的转换上。
电影的前半部分,Juliette一直都显示出异常警惕。
用她说给Luc父亲的话说,在监狱外面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我”的世界。
“我”的位置被取消了。
这也是她追问妹妹的原因,问是不是爸爸妈妈有意告诉周围的人,他们只有她妹妹这个独生女;妹妹说是的。
还有妹妹在汽车里告诉Juliette,妈妈说她已经不存在了。
即便假释出狱,还是遭受多方面的质疑、猜忌,但谁又说这不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呢?
谁能理解或者接受一个杀死自己6岁大儿子的母亲呢?
在那次和许多人一起的餐桌上,追问之下,Juliette说出了实情,她说她这么多年之所以没出现在妹妹身边,是因为一直在蹲监狱,蹲了15年,她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然后,大家哈哈笑起来,以为她在开玩笑。
更多的时候Juliette不得不面对这份孤独,但是和那位梦想里计划着去看奥利诺科之流的Faure警官不一样的是,Juliette面对的还是一份非罪之罪。
这根母亲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弦,不仅在妹妹的心里面绷着,也在电影之中绷着,导演不紧不慢,既没有去过分渲染其中的惊悚,也没有有意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始终“置入日常情境之中”于是带来一种间离效果或者说出离效果。
包括Juliette和Michel之间的爱情,包括Faure警官的开枪自杀。
给我的感觉是,就像这位龚古尔奖顾主再次在写一篇中短篇小说,假如一个作家和日常情境走得太近,就很容易发现,自己完全失去了剪辑的力量;仿佛小说永远也写不完一样。
而克罗代尔驾轻就熟,只是紧紧地把握住Juliette对自己在生活中的“我”的寻回这一个线索,点到为止,不多不少。
对于第一次执导电影来说,算是不错的了。
影片中Juliette和Michel谈论的那幅画是南锡(也是导演克罗代尔的家乡)本地的一个画家Emile Friant,正如Michel所说,生前出名,死后落寞。
那幅画《La Douleur》,意思是悲痛,同时Douleur一词作为专业名词,还有“痛觉缺乏”的意思。
正像画中那个瘫在墓穴前,形容呆滞的女人一样。
她的面纱已经不知哪儿去了,其余的女人,两边搀扶她的,后面跟从着的,面纱都还在;只有这位在悲痛之中,面朝墓穴的女人,脸容暴露在生与死之间,面前是墓穴,身后是墓园,一个属于死者,一个属于生者。
而悲痛更像是一种越界。
影片中,Juliette对妹妹说,自己杀死儿子所带来的悲痛,才是一座逃不脱的监狱。
尽管说事出有因,然而毕竟还是有罪的。
在悲痛之中,Juliette所面对的困境,从原来的只是由监狱过渡到日常生活状态,又增添了一层困境,就是从自己杀死儿子所带来的悲痛之中解脱出来。
这种解脱并不意味着忘记或者消灭,而是获得支持。
从影片来看,我觉得,这份支持是在妹妹发现小Pierre的照片,还有写在化验单背后的那首诗,从而引发冲突开始的。
因为很显然,既然事出有因,Juliette没必要隐瞒真相,如她妹妹所说,还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她。
但是Juliette觉得其他人都帮助不了什么,小Pierre始终处在疼痛之中。
在疼痛之中,小Pierre请求死亡:“若你有一天终须死去,请在我之后。
”Juliette承担了小Pierre的死亡,也承担了一种别人难以理解所带来的孤独,15年的牢狱之灾,更像是Juliette自己给自己搭建的一个城堡。
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个城堡里,Juliette并不是遭受法律、道义之责罚,而是遭受爱之责罚。
亲手杀死自己儿子的悲痛感,大过了所有形式的孤独。
导演克罗代尔在这个题材上,非常巧妙的借用了圣经里亚伯拉罕拿以撒献祭的典故,为了避免歧义,克罗代尔实施了一种颠倒策略。
在圣经故事里,亚伯拉罕先是应了耶和华的召唤,说,我在这儿;然后才带着以撒去魔利亚山。
而影片中的Juliette,先是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蹲了15年的监狱之后,一番波折,直到影片结束,才说出那句召唤:我在这儿。
本来是她答应Michel的话,但是说出这样一句话后,Juliette像是意味到什么,又重复了一遍:我在这儿。
于是,影片结束。
置于日常情境之中的突然闯入(Juliette假释出狱),慢慢复原,那个之前被隐瞒、被忽略、被取消、被隔绝的“我”,重新回来;对于整部影片节奏,也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收尾,丝毫没有显得突兀。
克罗代尔把他在小说写作中的诗意韵律引入了电影之中,再一次于平实之中见出生命的深刻之处。
没有情节的电影将死亡,没有情感的电影也将死亡。
它应该属于既有情节又有感情的电影。
从一开始,杀人的动机就成为一个悬疑诱惑人们往下看,而朱莉亚特如何开始新生活这条线索也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所以,它不沉闷。
感情而言就更妙了,“寓深情于琐事”“寄真爱于细节”,满满的细节,满满的爱,让人难忘怀。
比如其一,茱莉亚特刚来时对侄女漠不关心,后来熟悉之后,她们互相喜欢起来,她开始教侄女弹钢琴。
她们一边弹一边唱,歌声和着钢琴声,场面很温馨。
其二,外出聚餐,茱莉亚特被迫说出自己的秘密后离开众人,对着篝火默默出神。
而敏感的肖恩迅速意识到她的内心伤痛,他悄悄来到她的身旁向她讲出自己的秘密让难过的朱莉解开了心结。
这个分担痛苦的夜晚也让人印象深刻。
其三,侄女很喜欢朱莉,她喜欢听她讲故事,对姨妈的偶然露出的医术崇拜有加。
有一天晚上,她不停地向妈妈打听姨妈的事情,最后她对妈妈说“我爱姨妈”。
听到童言稚语的这句话,我非常感动。
爱将心靠拢,爱将冰融化,爱带来痛苦,也给予新生。
所以尽管女主角的眼睛.神态无不流露出悲伤,尽管她的生活曾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是整个影片给人的却是和她的神态完全不同的感受:温暖。
和读朱天文的《冬冬的佳期》一样,两部作品有相似之处,都是乍一看其貌不扬,深入之后却久难忘记的佳作,它们显露在外的都是平静的叙事外壳,内里却流淌着温暖的情感河流。
温暖来自于人与人的关爱。
妹妹以及妹妹的同事们,朋友们构成了茱莉亚特生活的世界,他们对突然出现的茱莉都十分友好,在这样的环境里茱莉的心开始复活,她渐渐去掉冷漠,流露出本质。
夜深人静,关上灯,静静的看着,看着看着,心里就渐渐开出了一朵小花。
清新的法国片,看完一直和Thomas学着说Bonjour.里面的姐姐妹妹一起弹的歌,原来就是一直深爱着你。
记得好像尚雯捷在面纱里唱过这首法语歌,找来还真是!
歌词翻译得很美啊。
一直深爱着你,因为深爱,所有的苦痛都微不足道。
喜欢这样的亲情片,而不是死去活来的爱情。
它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妈妈,看到自己未来成为妈妈的样子。
这也叫悬疑,节奏超慢,结局无波澜,原来杀了孩子的原因是孩子快病死了很痛苦
我看到这样一个人,她从黑暗的角落走到阳光下,轻声对所有爱她的人说:我一直深爱着你!
文艺悬疑片,前面铺垫太长了吧~
因为实在是太淡了,淡到看完后面无表情地关掉播放器,慢慢在脑内整理了十分钟,才确定眼眶有点发热。故事让我想到玛姬欧法洛的一本小说。『现在的人似乎什么都知道,却不了解一条河流的源头在哪里』。童年歌谣化为片名,很妙。
枯燥乏味。
哪里有悬疑了?为什么这个电影会在我的片单里啊,完全不适合我的,就这样浪费了两个小时……
解开杀儿子的动机前,整个节奏和感觉都很对。最后那里,有点怪。如果,她很在意儿子死去她就失去了活着的感觉,那对于她的父母呢?导演没能自圆其说,他借女主角的口说:解释就是借口,为什么还要硬解释给我们听。我宁愿没有最后一场戏。
真是好看,雖然主角的情感太過強烈,不是很容易共鳴,但我很喜歡導演對角色們的刻劃和觀注的眼光。
过程中就能预料到结尾的片儿感觉上会打很大折扣,通类型影片各有侧重吧。女主角演的不错。
好棒,视角独特地诠释亲情,姐姐的演绎好棒,妹妹好美丽,我也想做法国大学文学女教师~ 其实很好很好看 @selenesun
8587. 喜欢影片的格调
呵呵,为什么就不能真的塑造一个具有道德瑕疵的母亲呢?
太过沉闷,前面不知所云,或许是我太不会欣赏了。
亲情~常理,歧视,伏笔,最后的揭示一个母亲为何杀害自己的儿子,入狱15年后的回归生活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的细腻,以及温暖浪漫简洁的画面。
Thomas的气质和演技太赞,比英国病人时期还要令人动容,也很喜欢片子的叙事节奏,观影者仍会感觉像在不紧不慢地读着一本小说吧。
喜欢这种慢慢道出实情的方式~ 姐姐从某种角度看确实很美丽..
最终也没能去大银幕看,遗憾。很美,音乐也很好。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Jamais je ne t'oublierai
文艺片,真文艺片,范文艺片
尽管电影借片中人之口怒斥公众对「谋杀犯」的偏见,但事实上本故事中的特例反而是一种偷换概念,伟大的爱可以被误解、被家人宽容、被情感渲染,却并不是编导们想要表达的某种真正「谋杀/犯罪」的讨论,将本片视为一种家庭融合与「母爱」即可,在关于社会问题与价值讨论上却是不合格的。
拧巴矫情,女主全程黑脸,没啥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