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紫蝴蝶

紫蝴蝶,Purple Butterfly

主演:章子怡,刘烨,仲村亨,冯远征,李冰冰,王凯,谢承颖,姚安濂,Felicia Pullam,Seiichiro Hashimoto,高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日语,越南语年份:2003

《紫蝴蝶》剧照

紫蝴蝶 剧照 NO.1紫蝴蝶 剧照 NO.2紫蝴蝶 剧照 NO.3紫蝴蝶 剧照 NO.4紫蝴蝶 剧照 NO.5紫蝴蝶 剧照 NO.6紫蝴蝶 剧照 NO.13紫蝴蝶 剧照 NO.14紫蝴蝶 剧照 NO.15紫蝴蝶 剧照 NO.16紫蝴蝶 剧照 NO.17紫蝴蝶 剧照 NO.18紫蝴蝶 剧照 NO.19紫蝴蝶 剧照 NO.20

《紫蝴蝶》剧情介绍

紫蝴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8年,伪满洲国的日本翻译伊丹英彦(仲村亨)离开中国情人丁慧(章子怡)返回日本,数年后他再回中国来到上海时,变身高级特务。而此时丁慧已成为地下抗日组织的成员,并与该组织首领谢明(冯远征)相爱。抗日组织去火车站接从外地聘请的暗杀日本情报人员山本的杀手时,误认其为小职员司徒(刘烨),混乱中,丁慧杀死司徒女友依玲(李冰冰),司徒则被伊丹英彦抓获。 对一系列遭遇无比迷惑的司徒被释放后,发誓要为依玲报仇。丁慧与伊丹英彦重逢,成为两股势力互相设局要利用的重要棋子,她本人正为误杀无辜饱受内心折磨。某个日本会所举办的舞会上,伊丹英彦告诉丁慧山本与谢明均已死,丁慧震惊想刺杀伊丹英彦之际,司徒持枪闯进舞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逃出弑命镇赫米娅和海伦娜惊艳一枪风华鉴蛋头人的诅咒我的军中情人密室逃脱飓风奇劫九叔之夜行疯魔成熟点,托尼.菲利普斯噩梦星球测不准原理晚安妈咪待命警察半夜不要照镜子逃离纳粹的魔爪容顺四方馆纽马特奔跑吧,少年家族游戏说你爱我她是拉莫娜军人没有假期悠久持有者:魔法老师涅吉2乙方甲方第二季蜜蜂少女队3古城荆棘王危险水域史前一亿年

《紫蝴蝶》长篇影评

 1 ) 求生欲

在柏林看到的第二个涉及到“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片子。

第一个是洪尚秀的《草叶集》。

柏林版本感觉在技术细节上还需要再处理一下。

作为长篇处女作,古灵精怪的气质真的很可爱。

名为《柔情史》,却冰冷地愤怒地讲述两个女性文字工作者在中国北京生存。

母亲,女儿。

两个自诩文艺工作者的人实为无业游民,过着社会底层的贫穷生活。

她们的生存来源有四个选择,依次为:继续写,等着才华换成钱;找个男人养;出去干体力活;死了算了。

以代表着贫乏生活中的奢侈食物的名称分成看似平行的章节:牛奶,羊蝎子,瓜。

实则有着一条时间线来讲述故事。

母女做的一次次抉择,和一次次关系破裂又重新联手共同生活。

相依为命的她们,除了彼此,世间其他的事物与情感都不值一提。

有点遗憾的是,对于这两个人的的“才华”除了他人的夸赞,片子当中始终没有真正展现母女二人任何一个人的“才华”。

影片最终,女儿写抗战剧的大纲钱暂时“拯救“且麻醉了她们的生活,但这大概离她们的梦想还远得多,但起码是她们第一选择的底线:用自己的文字换成了钱。

观看这个电影的人一定会笑,但内心一定是酸楚的。

人会笑,是因为他人的痛苦。

反观景框之外,大多文字工作者将来面临的就是庸碌的生活。

留在自己对艺术的依恋里,自己脑内产生的多巴胺,能幸福一秒是一秒。

醒来总要去寻找明天的馒头。

 2 ) 就好比给你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逼你和他做爱一样

虽然描写的很真实 但真的很难以下咽啊 就好比给你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逼你和他做爱一样,但是在飞机上播放这个电影 无聊又没办法看别的 看了一个小时有点让人不舒服后来看这帮奇葩真的好想吐 恶心 但也要给三分 因为我要凑够140个字 擦 你说这个影评写的 我的影评处女座 吗蛋居然还是不够140个字 我疯了 直接退了又白写了 可见我在飞机上多无聊啊 因为刚落地所以才能发 如果一直有网络 我才不看这个电影 应该够了 再不够的话 我就直接关掉了

 3 ) 中国式母女关系的写照,柔情与无望同时发生

2018一整年,《柔情史》拿奖拿到手软,不仅入围柏林电影节、西雅图电影节,还获首尔女性影展最佳导演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这是一个女孩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片处女作,剧组大部分成员都是女生。

故事主人公是一对缺乏安全感的母女,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同住一个屋檐下,互相折磨、伤害,看不到出路。

这部电影堪称今年最硬核的国产女性电影,以“令人震惊的真实度”剖析了母女关系的真相,“我的电影当中没有岁月静好的粉饰,我同情女性,也在反思和批判,女人的焦虑是伴随终生的,女性总是更把伤害面向自己”。

自述 杨明明 编辑 陈星

《柔情史》讲的是居住在北京胡同里的一对普通母女,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蜗居在同一屋檐下,互相争吵、折磨的故事。

女儿小雾是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自由编剧,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

意外获得一笔稿费,她在胡同里租了一个小房子独居,继续搞创作。

母亲已经退休,无业,婚姻失败,事业也失败,可以说一个彻头彻尾失败的女性。

她原本和家中老人同住,因为无法忍受与老人相处,女儿租房后便搬去和女儿同住。

女儿小雾是个大龄文艺女青年

母亲无法忍受和家中老人相处她们看上去都是那种很争强好胜、易怒的人,但同时也过度敏感、脆弱、容易受伤。

她们发生最大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她们对于自己经济状况担忧的时刻。

女儿分手,母亲就会陷入极度恐慌,因为失去了金钱的依靠。

矛盾还有一个重要根源,是她们两人对于母女关系不一样的理解。

其实她们两个也许都不太清楚人跟人该怎么相处,这可能是更大层面的社会性的人和人相处的问题。

我当初拍这个电影,也是因为想透过这样一个家庭的亲密关系去看待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

家庭其实蕴含着很多秘密。

最早我是想写一个中国版《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故事。

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会有种人没有人爱?

我们人和人之间的爱到底是什么样子?

吃、吃、吃电影里吃饭的戏特别多。

全片第一场戏,就是母女二人在饭桌上对坐着吃饭。

母亲一边大嚼特嚼,一边絮絮教训着女儿:“你不能相信男人”,“不要让男朋友见到你的母亲,母亲是你的底牌”,“要注意体态,你的屁股又下垂了”……

其实母亲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她没有任何存在感,她唯一能够找到自己存在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生活经验,于是她拿食物当成一个武器。

因为我活得比你长,吃得比你多,那么我在你的生活上,就有发言权。

“吃”象征了母亲的控制欲。

她们两个人长期相处,两个人唯一可以心平气和在一起说话的时刻其实就是在餐桌上。

在餐桌上,母亲就要树立自己的权威。

只要是她看不惯的事情,她都要发泄出来。

整部片子,用“奶、羊蝎子、瓜”三种食物切分了整体的结构。

这是剧本一开始就有的设定。

我就是想把食物跟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食物象征着贫瘠和缺乏,可以体现出生活的苍白。

似乎除了吃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值得投入和讨论。

牛奶,是最便捷、最便宜,又可以补充营养的东西。

外国人肯定没听说过“羊蝎子”是什么东西,但是中国人历史上有很深刻的关于饥饿的记忆,其实吃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改善生活,就是幸福,所以甚至连骨头都会啃得很干净。

最后一段选择瓜,是因为我想留点希望,有点甜的东西在。

两个人都是巨婴母女两个人都有一点巨婴的意思,都不成熟。

可能父母生孩子的时候,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只是要一个孩子。

很多母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没有做好当一个母亲的准备。

而中国社会里代际关系又算是主要关系,夫妻关系其实是居于第二位的。

当父母在社会中受到压力和挫折,或者说遇到生存层面的问题时,很容易就把这个东西强加给下一代。

这就导致人际关系的界限很模糊,很容易受侵犯。

我想呈现一个对仗。

两个人在生活中互相折磨,直到彼此都受不了了,就转而分别去谈恋爱。

恋爱中两人也都失败了,于是不得不又回家,继续折磨对方。

母亲偶然遇到自己的老情人,以为可以焕发“第二春”,结果还是无疾而终,还被骗着买了很多保健用具。

女儿拒绝了男朋友的爱情。

其实她的男朋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背叛,甚至他可能是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但是最后她还是离开了他。

母亲问女儿为什么老是跟男朋友分手,女儿说“他们都太好了,像假的”。

有些观众听了这句台词发笑,他们可能不太懂,其实女儿说这句话,并不是在开玩笑。

她是认为日子就应该坏着过。

她已经习惯了和她母亲在互相伤害中度日,她不相信美好。

她认为世界上不太存在那么好的东西,“好”都是有代价的,都是有目的可图的。

表面上看,这是女性对自己感情的自主选择,其实深处蕴藏着这个家庭一点点很悲剧的东西在里面。

说到底母亲其实并不是一个天生庸俗的人。

她不去跳广场舞,也不像很多大妈一样去聊大天。

她心气很高,梦想自己老年还可以成为一名作家。

她也写点东西,下雨的时候她说牛把草一起吃进去,那一瞬间母亲其实还是展现出了写作天赋的。

但是她最终还是被社会变得市侩而鸡贼。

她很痛苦也没有办法,如果不是经历了那么多伤害——男人的伤害、邻里的伤害、历史的伤害,她是不是有机会变成另外一个不一样的人?

女儿可能觉得自己和母亲不是同一类人。

她厌弃母亲,但是其实她长大了就会变成母亲,继续重复母亲的命运,一个性格导致的家庭悲剧。

电影里面有一张席勒的海报,可以反面理解:孩子是母亲,那个母亲其实是她的孩子,就像一个双生胎。

当你的母亲逐渐衰老的时候,会呈现一种反哺的这样一种状态。

我不粉饰岁月静好片子的英文片名是“Girls Always Happy”,“女孩永远开心”,但是电影里面,她们明明都不太开心,是有一点讽刺的。

这对母女的关系,和我们传统理解的东方式的温情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她们的争吵、她们的世界观,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觉得不太舒服。

有一次女儿终于拿到了一笔稿费,两人去购物。

女儿对母亲说我们要买这个,她是真的想买点东西给她妈妈,结果母亲一问价钱说不买。

理由是买了之后,那些服务员就该高兴了,她不想让别人高兴。

其实这部电影是有一些黑色的东西在里面。

我觉得它其实没有什么情感,很冷血。

很多人看完电影,觉得力度像是男生拍的。

拍这个电影,想表达的一个核心,就是揭开日常家庭生活中岁月静好的假象。

“柔情”肯定不是字面意思,不如说是从日常生活的伤害和绝望中萃取的几滴足以让她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

至于“史”字,是因为她们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状况,都在之前有很多很多的积累,很多细节一点一滴累积所导致的。

不是说帝王将相的历史才是历史,我们这种平凡日常,也可以构成一部个人生活史。

胡同最fashion《柔情史》最开始没有故事,我就只想拍胡同。

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在北京南城长大,5岁时搬进胡同,住到16岁才离开。

有很多在那种环境下发生的故事,街坊邻居的,完全是一个不一样的生存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景观。

拍北京胡同的电影除了谢飞导演的《本命年》之外,其实很难再看到描写胡同里的平民老百姓故事了。

胡同里面的人都很暴露,这里的暴露是指隐私的部分。

四五户人家,挤在一个院子里面,每一家都认识,声音也能听见,隐私是很少的。

但是胡同生活又很神秘。

那个门常年紧闭,不知里面住的是什么人,临时开一下门,短暂地瞥见一下里面,是很富有生活气息、很丰富的一个场所。

影片里选的一些景都是我平时很喜欢去的地方。

西四的白塔,西海、后海的胡同,我都去那里遛弯。

妙音寺白塔,那个塔体积特别大,穿过两条胡同之后就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白塔竖立在胡同里,下面是一个可爱的厕所,很魔幻的感觉。

里面有一个长镜头,小雾骑着滑板车在一个胡同里拐了七个弯。

在胡同里骑滑板车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大王,或者是一个女王的形象。

胡同是她的领地。

女性永远处于焦虑状态《柔情史》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先是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提名,后面在香港、首尔也都拿了奖,我也跟着去展映参赛。

于是过去的一整年我都在环游世界,而且是免费的。

《柔情史》参加各类影展在各种各样的影展上,看到那么多不同肤色、年龄的女性过来和我说,她们的母亲也是这样对待她们的,我自己也很吃惊。

我一开始怕他们对中国式的这种家庭关系看不太懂,但是其实并没有。

我发现世界上所有的母女关系都是一样的,女儿经常跟自己的母亲过不去。

我自己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单亲家庭。

我母亲算是一个职业女性,她对我要求很严格。

我知道她其实不想要孩子,她觉得我中断了她如火如荼的事业。

日常生活中,我自己与母亲也存在某种紧迫感。

《柔情史》其实到现在都不敢给我妈看,我觉得那会颠覆她对自己的认识。

导演杨明明我一直对亲密关系很感兴趣,尤其是对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很有感触。

很多母女关系,包括我自己,有时候是内耗、消耗的。

我觉得要尽量避免那种内耗。

好的母女关系,应该两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追求自己的生活,健康的关系,哪怕是亲情,也应该像朋友一样可以交谈、交流。

我觉得不论是成功的女性,还是失败的女性,她们其实永远处在焦虑的一个状态。

女性的那种焦虑好像更把伤害面向自己,是伴随终生的。

原因很复杂,可能和生理构造有关。

女人可以孕育一个生命,这本身就意味着她可能需要像大地一样,去承受更多的东西。

她受到的压力会更大,承受力需要变得更宽广。

《柔情史》里的这对母女,她们之间到底有没有爱?

肯定还是有的。

到最后女儿其实已经发现了,她没法再向她母亲这个年龄的人去提出任何的要求,或者希望她们改变自己,那种正义、批判都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她们能够彼此接受。

柔情和无望几乎是同时发生,这就是爱的双重含义。

其实我拍电影,是想留住那些人性当中的那些闪光点。

我觉得爱一个人是很难的,所以那些美好的时刻,那些人性很优美的时刻,我都想通过电影这种方式把它记录下来。

 4 ) 文不对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中国文艺作者电影流行起了文不对题。

致敬我喜欢的两部书名《路边野餐 》《地球最后的夜晚》,所以我用来做我电影的名字。

书有扉页,电影最后有感谢。

为什么一定要拿来做题目呢?

《柔情史》导演自己说的:早想好这个题目了,特喜欢这个题目。

那时没剧本,写好了剧本不管什么内容就用这题目。

和《柔情史》同样写一对母女的是《送我上青云》这要吊点书袋了。

取之红楼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是要你入仕途,姚晨好像最后是跳下去自杀了吧。

他就是用了送我上青云的字面意思。

还用了一个中国的梗: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不是说不能说性,这个没什么太高级的表达吧?

对八股的误解太大: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个多少个题相关。

我是刚说过故乡的野菜,还是多吸收点自己文化的东西比较好。

如果像送我上青云一样,那简单点还是煎块牛排我吃吧。

看不惯的多了就是不IN了,老了。

本来以为老去是慢慢的渐进的,其实是一瞬间的事情。

 5 ) 【Sasha短影评】大约只有5%柔情的柔情史

6.5分,6分故事,0.5给导演设计的小心思。

影片是关于一对北京母女,每天在鸡毛蒜皮中相互斗嘴、占人便宜的故事。

先说优点,导演有自己的风格和心思,虽不够成熟,但还是能看出有自己的想法和小幽默,有些场景完成度还可以,如超市买瓜镜头。

但小心思只能当加分项,弥补不了故事本身的不足。

不足一,故事本身没有具体情节和人物目标,全是散碎的事情累加,让观影十分费力。

对此导演以在片中通过台词大方承认,认为毫无问题,并表示决不会考虑观众/别人。

这个态度算做年轻人希望突破传统尚可,但当成生活准则就未免过了(下文论述)。

不足二,全片虽然是关于母女的感情,但主旨主要为讲两点:美不够真实+要找一种不考虑美的表达(片中台词),所以全片都是用最赤裸甚至丑陋的电影语言在创作。

用意也许是好的,但目的实在太明显,从除主人公外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能清楚感受出刻意丑化戏虐的成分。

全片人物互动中唯一真诚的地方是朋友夸女主有才,以及母亲和女主互夸有才,免不了让人觉得有些水仙花的感觉。

导演尝试把女主描绘成一个特立独行,不精于世故且不屑于世俗人情的有才女生,但实际却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全然不去考虑自己的“随性”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例如对门卫、服装销售员和男友。

母女之前的感情,也没有拍出相杀里那份道不清的相爱柔情,而更多是两个非常自我的人在争斗或是以欺负别人为乐。

同时,女主台词也太文了,连吵架都吵得跟红楼梦一样,感觉非常做作。

个人觉得,导演没有分清楚“美化”和“美”的区别,却又非常努力地想要表达态度。

不刻意美化事物,寻求真实是有价值的,但有些事物本就可以美,刻意丑化反而又失去了意义。

并且,社会的确会不公,有时我们会被他人甚至是家人伤害,但那并不是我们肆意再去伤害别人的正当理由,以上。

 6 ) 《柔情史》母女相爱相杀的故事

  看了杨明明导演的《柔情史》,电影大概讲述了一对母女两人的生活故事,和一般电影作品不同的是,这位女导演在其中饰演母女二人中的女儿,或许一般人知道这个情况会觉得这是付不起演员片酬,从而粗制滥造拍摄出来的。

但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因为导演更熟悉自己的影片,演的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的缘故。

  电影被清晰的分成了三个部分“奶,羊蝎子,瓜”,民以食为天,以食物为切入点,更贴近生活,也更加有带入感,在饭桌上吃饭时会为了不同的理念而争论不休,会因为达成共识而和睦相处,会因为担心另一方受到委屈而心安慰,把母女两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平常的闲杂琐事平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电影中的所有桥段,不管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我们有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母女两人对于这些事之间的交谈争吵,确会让人觉得有一种特别的熟悉感.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相似的情景,我们和父母长辈之间也大都因为年龄经历的不同,因为理念的不同,考虑的方向不同,我们争吵,我们哭闹,最后又重归于好。

所以这部电影简单但又值得令人思考,像是触动内心深处的一处阀门,轻轻一碰,记忆中的一幕幕便会涌向全身。

  影片中母亲在女儿倒尿时叫她注意不要洒了,后来又打电话问女儿这个月拉屎情况,甚至具体到屎的状况,后来女儿去厕所她强行叫女儿把纸拿回来,因为不知道爷爷的尿会洒到什么地方,影片这段内容或许显得粗俗不堪,但让人感觉源于生活,我们的母亲也常常提起这些,而女儿对此的反感也让人格外熟悉,因为那和我们平常的生活并没有区别。

庄子说“道在蝼蚁,在杂草,在砖瓦,在屎尿中,道无所不在”。

而影片中母女的相处之道对此非常贴合,平平淡淡的闲杂琐事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大概也只有母亲会与我们谈论这些事情。

  而耐安饰演的母亲,就像是每个人母亲的缩影,会道德绑架,说着生你养你,你应该听从我的意见,然后哭哭啼啼,甚至以死相逼,而女儿也像是曾经叛逆的我们,会对觉得母亲不可理喻,对她冷嘲热讽,可终究血浓于水,本来就是相依为命的母女两人,最后都相互理解安慰重归于好。

  影片中母亲口口声声说着男人不可信,恶心,却还是会在遇见宝钢时陷入爱河,在饺子馆再次遇见宝钢时下意识的撩动头发,以及后来相恋过程中的小女人模样,而后来失恋时的沮丧,就像被耐安老师演出了灵魂,之后女儿对于母亲的安慰,后来女儿失恋母亲反过来安慰女儿,其实她们一直都是以自己特定的方式爱着对方。

  而影片中母女两人,对于要爷爷房产的窥探,想要女儿找个好老公的想法,显得很负能量,但母女两人都有才华想成为一个作家,而这样有思想的两个人,还是在为了生活的更好而努力,可这就是现实,平凡的,出众的人都一样在苦苦挣扎。

  影片最后的片段,母女两人坐上回家的公交车,车上传来售票员要求买票的声音,随后又传来母亲说没钱的声音,然后公交车在路上遇见堵车的情景,以及公交车经过堵车后继续行驶伴随着母女两人朗诵诗结束。

似乎就象征着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的坎坷终究会度过,最后一定会抵达幸福的港湾,这个片段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是蓦然回首往事的柔情,是镌刻在心碑上的史书。

 7 ) 母女镜像

"你和你妈的关系,决定了你跟世界的关系"一个生活在悲苦年代的母亲,丈夫的缺失,人情的冷漠,让他含辛茹苦带大自己的女儿,母亲将自己与社会的膈膜,对自己的束缚与规训都强加在女儿身上,从小的严格,要求的完美,独立与自强将自己的女儿潜意识里变成自己欲望施加或者满足自己的替代品;这不是所有母女关系的体现,但是起码真实的像"这本就是生活",这是母女关系的一种表现。

女儿的任性、刻薄,生活中算计…其实就是母亲的一部分。

母女的镜像关系想互照见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刚柔并济只有"臭味相投",女儿看似压抑着,想挣脱但是他始终也永远不会脱离母亲,因为他们都固执的爱着对方,执拗,刚烈的性格让他们谁都不会低头。

虽然这不代表着大部分人与母亲的关系,但是起码他真实的在很多方面都让人联想起自己的母亲,当然还有审视自己与女主小雾。

提一下在角色的原则上,评论里包括弹幕都在讨论所有出现的女人的相貌——“丑"。

这让我想起宁瀛导演的《无穷动》,同样是“丑角色”,并不像大部分电影中所塑造的美女形象。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学电影》中认为“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 / 男性和被动的 / 女性”,通过对好莱坞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女性形象的塑造多是为了男人,他们将眼光把他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人形体上。

”导演完全是在诉说着对于"凝视"的反抗。

导演极力的避免这种男性的凝视,将女性打造成一种“丑角”,从男性欲望的角度遮蔽女性被看的惯性和集体无意识。

导演杨明明,女性导演,在这一方面上反而抛开了男性"凝视"的目光,角色的塑造其实是一种"反凝视",或许以这种规避男性导演所塑造的美女形象来强调女性的自觉.女主小雾的职业在现在看来就是一种追求自由,自我的放飞状态,一名编剧,他写的剧本不为迎合市场,(虽然他没钱,与母亲挤在漏雨的出租屋内)这让我们想起《春潮》里郭建波-记者职业,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有一定的学识素养同样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是物质上的失败者,但他们起码在精神上追寻着自由与葆有的激情。

不管是白领,小资,自由职业者亦或者是编剧,导演,艺术家,记者……这类职业对女性来说在导演的范畴内被认为在本性上是女性身份的提高,摆脱掉原先的受制于男人的底层状态,受于职业的原因,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能力,魅力上不输男人)另一方面他们带有一种"浪漫的自由追求者”的身份幻想,或许也是女性导演下意识的所想提升的女性意识。

 8 ) 胡同里的母女,让人窒息的唠叨 --- 究竟是爱还是控制?

  上一篇我们讲了最近网络上映的电影《春潮》。

《春潮》编导杨荔钠作为出生在那个疯狂年代的70后,在电影中有不少对母亲一代人苦难的间接描述和反思。

而今天要讲的《柔情史》是由80后的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

对于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来说,世界相对比较平静,所以《柔情史》基本没有挖掘过去。

《柔情史》也不像《春潮》那么沉重压抑,苦大仇深;而是痛并幽默着,还带着几分天真的孩子气。

《柔情史》为我们展现出蜗居在北京胡同里面的一对既有写作才华而又有小市民气息的母女之间的争争吵吵、分分合合的琐碎日常生活。

她们有时候是敌人:互相挑剔,互相伤害;有时候又是战友:互相理解,同病相怜。

女儿小雾父亲早逝,性格敏感有些孤僻。

大学毕业了好几年了,靠在家写作维持紧巴巴的生活。

年龄已经不小的她喜欢骑着滑板车,穿梭在北京的车水马龙,街道胡同。

虽然我本身是上海人,但是我特别喜欢有浓浓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帝都,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北京的胡同其实和我小时候住的上海里弄有类似之处:混搭着市井烟火和历史气息。

但是当曾经的一户一院、独门独户的格局被72家房客分割后,局促的空间,复杂的邻里关系,再加上老旧失修,房外的人看起来好像诗意的居住,房里的人可能已经觉得非常不舒适。

电影里面母女俩的家下雨漏水,经常没电,但是就算是这样的房子也是来之不易。

话说多年前拆迁的时候,小雾母亲拿了拆迁款没有买房,用拆迁款交女儿大学学费和存基金。

随着帝都房价飙涨,后面就再也无力买房,母女俩都成了北京无房土著。

孤身一人的小雾的爷爷在拆迁的时候在北京远一点的地方买了两居室。

小雾母亲照顾爷爷几十年,但是爷爷吝啬也难伺候,对儿媳也没个好脸。

小雾的母亲虽然想着将来他的房子,但是和他天天住在一起过的也难受。

当小雾拿到一大笔稿费够付半年的房租时,就在北京的胡同里面租了这两间老旧的房子,母亲就从爷爷家搬出来和女儿一起住。

和《春潮》一样,房子也是影片的母女争吵背后的重要矛盾,母女如果有条件分开住,甚至一起住的空间大一点,矛盾和冲突可能就会小很多。

一. 争争吵吵、分分合合的死循环 小雾的母亲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唠叨,她对已经成年的女儿处处看不惯、时时挑毛病。

我总结下来她的唠叨有几大主题:一是注意身体养生,比如:睡觉要关wifi会有辐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防癌;二是节省,比如:小雾起的太晚,电饭锅保温早饭浪费电,牛奶要喝的一滴不剩;三是姿态形象,比如:要端着碗吃饭,走路头不能歪,注意坐姿防止屁股下垂;还有摆放盆的先后顺序,先洗锅再洗碗的顺序…….感觉都有点强迫的味道了。

《春潮》里面是单亲妈妈住母亲的房子,而《柔情史》里是母亲住小雾租的房子。

小雾的母亲挑剔女儿相比来说就没有那么气势汹汹,而80后的小雾也不像《春潮》里70后的女儿那样默默隐忍,小雾会时常和和母亲顶几句。

  平时点点滴滴的小矛盾积怨多了就会大爆发。

影片中母女一共有两次剧烈的争吵。

第一次是在母亲唠叨女儿走路姿势后女儿反唇相讥。

小雾嘲讽母亲臭美,过度关注自己皱纹,涂口红还蹭掉一点怕太显眼,其实根本没人注意她……然后母女就吵翻了,小雾搬到男朋友电影学院的张教授的工作室兼家里。

好脾气张教授发微信从中调解,给母女彼此找台阶下。

几天后小雾终于还是接到了母亲主动打来的电话,先是一如既往的灵魂三问:

随后切入正题,母亲催小雾不要忘记定期去看望爷爷。

为了共同的利益爷爷的房子(遗嘱),小雾和母亲开始一起商量怎么讨爷爷欢心……母亲接着继续唠叨,还骂女儿“小畜生”。

接完电话,小雾忍不住头撞墙手捶墙,这让我想起了《春潮》里面的女儿手扎仙人掌。

后来一段时间小雾和男朋友住,母亲偶遇拆迁前的老邻居宝钢陷入热恋,母女之间还算相安无事。

可惜好景不长,小梦和男朋友闹别扭后回胡同住;母亲也失恋了。

两个感情不顺的女人,在影片中第二次大吵起来了。

暴风雨比第一次更猛烈,但是和好的速度却是神奇的快。

母亲给爷爷打电话好长时间没打通,两个刚刚大吵一场的女人又迅速结盟,怀着复杂矛盾的心情一起赶到偏远的爷爷家。

然而只是虚惊一场(空欢喜一场)。

并肩作战让两人再一次冰释前嫌。

随后,小梦终于拿到了抗日剧稿费定金,又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房租,母女两个欢呼雀跃……而我作为旁观者慨叹她们这种争争吵吵、分分合合死循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二. 以爱为名的控制 上一篇讲《春潮》的文章(插入链接)里面我们讨论过究竟什么是母爱。

这次我们继续讨论亲密关系中的控制和以爱为名的控制。

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由女儿的走路姿势和母亲的皱纹口红引发的第一次大吵的后半部分是这样的:回到家后母亲往床上一躺,开始哭哭啼啼地抱怨,指责,诅咒女儿。

“辛辛苦苦的照顾你”这样的话是不是大家很熟悉,好像很多中国母亲(父亲)们都说过类似的话。

在这里母亲1.通过过度付出/不请自来的付出和2.表现出非常无助和可怜,让对方愧疚,从而控制对方。

母亲虽然嘴里说着“你赶我走是吧”,真实的想法也是控制的目的其实是:“不要赶我走、不要抛弃我”。

女儿心里清楚,嘴上也不饶人,犀利地道出了这一真相:

母亲感到丢脸又无法反驳,于是情绪更加失控寻死觅活。

3. 通过歇斯底里让对方觉得内疚和害怕,也是一种控制手段。

一哭二闹三上吊终于奏效了,女儿只能软下来、安慰母亲、对母亲做出承诺:

控制的背后往往是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在这里我们看到母亲恐惧自己被抛弃,没有依靠。

另外,我觉得在这个场景里面,母亲更像一个任性的小孩子“作天作地”;女儿相对情绪稳定一些,还要安慰母亲。

从心理上来说她们的母女关系倒置了。

接着再分析一下前面说过的第二次大吵,又是从母亲的唠叨开始。

我觉得唠叨就是通过完没了的批评或者不请自来建议把别人搞得比较烦,让人觉得自己是无能的,是错的,从而感到羞愧和愤怒。

偶尔提一点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是关心。

4.无休止唠叨就是以爱为名的控制方式。

小雾就是生活在母亲令人窒息的唠叨中,这一次她又是一针见血,针锋相对。

母亲这时候又开始强调自己的过度付出/不请自来的付出。

这段也说明了唠叨背后的恐惧是:母亲害怕小雾做不好家务,照顾不好自己,担心母女身体不好看不起病。

但我觉得前面小雾的话更是触及更深层的本质:母亲潜意识更是害怕小雾能做好。

和前面一样,母亲恐惧女儿抛弃自己,她通过照顾女儿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让女儿依赖自己。

挑剔女儿做不好的潜台词是“你不行,你离不开我”。

随后母女俩继续拌嘴,母亲又一次失控了,大发脾气,把碗摔碎了一地。

在这里5. 发怒也是一种控制手段,让对方害怕。

女儿躲在自己房间默默流泪,还不忘偷偷观察一下母亲的情况。

亲密关系里面为了减少对孤独和被抛弃的恐惧,防止失去对方,往往会控制对方。

控制也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这部影片里母亲的控制不是通过直接控制来强硬地逼女儿做什么事情。

而是通过过度付出、显得无助可怜、歇斯底里、发脾气、唠叨这些手段间接操纵控制。

这种间接隐性控制更加难以察觉和拒绝,而且更加符合文化上女性的角色。

往往很多的控制都是以爱为名,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

我所理解爱和控制的区别是:爱是更多为了对方,控制是更多为了自己。

爱让对方舒服温暖和亲密;控制激起对方很多负面情绪,让对方感觉窒息想要逃离。

为什么明明是“我需要你爱我,你对我好”,反而要打着“我爱你,我对都是为你好”的旗号?

为什么母亲就不能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呢?

一定要通过控制的手段来满足她的需求。

因为一个从小没有被父母无条件爱过、没有被满足过的人,是没有勇气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的,潜意识会觉得自己无价值不配得。

他们害怕提出自己的需求又会被拒绝,再受伤一次,所以要用操控的方式。

既然没有直接提出要求,也就不用面对直接被拒绝的痛苦。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控制的背后其实是恐惧和缺乏安全感。

小雾母亲除了有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房子,看不起病,女儿不要她的恐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要追溯到童年和原生家庭。

《柔情史》中的母亲没有像《春潮》里面的母亲反复痛说革命家史。

影片中唯一的一段间接讲述过去经历是母亲读自己的小说,小说里小主人公凌晨丑时(1时至3时)去山上拾粪的一段。

这个辛酸的故事里面蕴含的情感让我们很容易就想到这就是小雾母亲小时候的亲身经历。

而困苦的童年和早年丧夫独自带大女儿就是母亲强迫式节省和养生唠叨的重要源头。

母亲在电影里面的形象经常就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小女孩,那个凌晨拾牛粪的小孩,那个挨过饿的小孩,一个心理学里说的受伤的内在小孩。

三.母女俩的无疾而终的爱情

小雾的男朋友张教授比小雾大很多,据说离过两次婚。

张教授成熟、包容,处处宠小女朋友,经济上出钱,事业上出力为小雾搭建人脉。

小雾找这样一个中年男人,可能也是想弥补失去的父爱。

张教授一直催小雾结婚,但是小梦恐婚。

我理解是小梦恐惧更深的亲密关系和婚姻承诺。

关系里小雾比较任性,像小孩,和张教授也是分分合合。

最后张教授大概觉得小梦太作了,哄累了,也不知道要等到她什么时候她才愿意结婚,就把小梦的东西都送回小梦胡同的家。

关系里也不可能有一个人一直主要为另一个人付出,一个人永远当成人,另一个人永远当小孩。

小梦的母亲的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恋爱时候就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也不挑剔也不发脾气,而是像一个少女一样甜蜜撒娇。

恋爱初期人总是会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男朋友宝钢是卖保健磁疗产品的,重逢第一次为讨好小梦母亲送了一个磁疗枕和一个磁疗手串,后来也就再没送过东西。

反而是精打细算的小梦母亲用八折买了一屋子的磁疗产品。

可见恋爱中的女人很容易智商为零,不论年龄。

中老年人的恋爱要考虑更多的现实问题。

因为宝钢的女儿不同意,“也没逼着他结婚,也没花他的钱,他还是走了”。

顺便提一下,《柔情史》里面的宝钢和《春潮》里面老周是同一个演员,戏不多但是演技非常好。

这部片子里面没有俊男美女,演母亲的耐安老师更是本色出演,脸上的皱纹斑点非常清晰。

编导借影片中的一句台词说到:“美不重要,真实是重要的”。

剧中所有人物都是不怎么完美,各种各样的毛病和不堪,琐碎计较,甚至丑陋,在艰难和妥协中继续生活。

也许这也就是母女关系和生活本来的面貌。

而《柔情史》(英文名Girl Always Happy),和《都挺好》、《欢乐颂》一样,都有一个美美的名字,也许是一种反讽吧。

Science 杂志去年发表过一篇研究成果,通过对老鼠的实验的研究,说明人所受到的精神创伤会通过改变表观遗传而刻在基因里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在行为和生理方面发生改变,创伤甚至会延续很多代。

我理解这也可以作为佛洛依德的强迫性重复和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的理论在生物物质层面上的解释。

所以下一篇我将继续往前追溯,介绍我非常喜欢一部老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原著是50 后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

让我们一起看看封建压迫下、兵荒马乱中的绝望的母亲们,飘洋过海的移民一代母亲们的那些创伤……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提笔问心书中影(ID:tbwxszy),您的关注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如果需要联系作者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或者添加作者微信(ID :bookreflection)。

注:Science杂志关于创伤的原文:A Painful Legacy 原文网页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0/212

 9 ) 我和我的母亲

看完柔情使后,心里的那片固执的湖泊波动震颤。

剧中的母亲很像我的母亲,天真又市井,怯懦又自以为是,清冷又孤单。

并没有朋友,也不需要朋友。

喜欢和被喜欢已经变得麻木和无所谓。

我无数次怕自己变成着这样,又无法去做出新的改变。

剧中的母亲像极了我的母亲,自以为是生活经验就像主导你的一切。

我的母亲不懂的东西就像剧情最后母亲找寻回家的路一样,她同样也会在孩子面前充当智者。

我的母亲像极了剧中的母亲,不能接受自己孩子不够好,会叽叽喳喳的说些她自己理解的孩子的优秀。

也许,是我和弟弟说的太少。

就像剧中一样,我们的生活有无数次的摩擦,不是和母亲不和,是和时代压抑下的性格的变化。

我的母亲就像很多母亲一样,把所有的都给孩子。

用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辛苦让我无数次的生气。

剧中的那句:你用你的牺牲换来我的内疚。

我的母亲用每顿吃剩菜来换回我和弟弟的良心不安。

每次都会为此争吵,虽觉得这样并不好,已经无法改变母亲的习惯。

我们互相爱着,但又无法和平的对待。

剧中的最后母亲说:你为什么不让我说完,我说完就不说了。

每次吵架都不会等对方说完,是争吵的常态。

我一直在想,等母亲说完,争吵会少很多。

我一直以为我和母亲之间存在一个沟通渠道的线。

等我去发现。

就像女主说的,你无法改变这个年纪的母亲,也无法期待母亲的自我改变,你也无法改变现在的你。

你要接受这样的母亲,毕竟,柔情和无望是爱的双重含义。

 10 ) 要真实不要漂亮

多倫多朋友拉起的中國(紀錄片)電影觀影會第一次活動。

我們看了楊明明導演、主演的《柔情史》。

租住在東四一個破舊四合院裡單親家庭的母女,兩個人之間凶狠暴力,但是每次總會妥協,互相諒解容忍。

兩人都把寫作當作認真的事,之外就是想辦法從一個老爺子那裡哄到繼承遺產(房子)的遺囑。

兩人都有不中用或者不靠譜的朋友。

都是真性情,也都有很冷很狠的一面,但說到底,都是很真實能動真情的人。

女孩大概是天生看透虛假討厭虛假,毫不容忍。

所以她總是不要漂亮,要真實;所以她會對門衛老頭狗仗人勢的使壞不低頭。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她跟他媽說,她的那些男朋友都太好了,也就都太假了!

說得太好了。

她那個露面的男朋友,表現得耐心體貼,會買討人歡心的玩具等等(我們觀影會後幾個女的都喊叫也想買那塑料桶那瘦臉器等等,估計淘寶買的),沒事還自言自語幾句法語——可就是假,那種文藝風流的假!

這點這個女孩讓我佩服,冷臉不買賬這種假,我還要常常對這種假裝不知道看不穿!

影片中到處都是人之間的凶狠暴力算計,太熟悉的中國氣息,但是又有打太極又有妥協和互相哄。

然而如果有選擇,可能這母女也不想活在這樣的世界中。

觀影會中有人說這是北京人的那種惡狠狠,我說上海是另外一種,不這麼表面激烈,歇斯底里也會是一樣的,算計也會更精緻。

房子左右家庭生活其實80年代就開始了,或許更早?

母女爭吵中一個核心話題是孝順。

女兒敢頂嘴嘲諷一句媽,媽就沒臉面了就鬧死鬧活;但是女兒其實也是孝順的,要給媽養老,要說世上只有媽好。

其實還是傳統扭曲後的形態。

生存條件和社會風氣變了,但是人的情感結構倫理結構似乎還是舊的。

這部電影拍得這麼真實,層次豐富,難得可貴。

80後有這麼厲害心理這麼強大的女導演,很贊。

《紫蝴蝶》短评

杨明明刻画细节、捕捉真实的能力还是挺强的。可是不喜欢这毫无柔情,甚至血淋淋的母女关系。耐安、张宪民塑造这俩角色很丰满也很讨厌,只能说很有演绎天赋,要说本色出演我有点接受不了。李勤勤的出现让我有了《无穷动》的错觉,一顶一底,女人总是快乐。

6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和《送我上青云》一样,女性导演自导自编,《柔情史》多了个自演。矫情又激进,但不失为一种女性思想。敢于塑造两个不讨人喜欢的女主角,注定这是一部比较私人的电影。俩戏精投胎做了母女,喜怒无常,互相折磨,台词有种凝练的做作。感想都被王大根说了。

7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看完剧本再看片真的大跌眼镜,咱就不能找个靠谱的班底拍吗?摄影像是大一学生拍的,演员一直在背台词,完全没有调度,像是话剧表演。(突然想起来杨导是国戏导演毕业)剧本里面所有真实性的细节和对话在这种拍摄效果下化为一坨。

10分钟前
  • 沉默鹰
  • 较差

true plots superfacial representation........

11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还行

私心加一星,主要是因为导演做了一件我想做却一直没做的事:她去滑了枫蓝国际的那个长滑梯——还两次!小聪明大过天但是一点都不油腻,惊讶于如此书面的台词、夸张的表演和作天作地的情节竟然能呈现出这么特别的生活质感。耐安很好,导演虽然自己演得不太行,但她的表演确实也是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第三段用任何一个镜头作收尾我都不会觉得奇怪,反倒是导演精心设计的长镜头破了功。正如她自己所说“美好得让人觉得虚假”。张献民老师的角色就差直接把所有导演意图都念出来了(事实上他也确实这么做了),相当于一个导演评论音轨。在电影学院的放映中他以一己之力承担了所有笑点……第三段的政治脚注还是有点用的,毕竟假如光展现这对既可爱又可恨的人,却不展现他们扎根的土壤,最终拍出的难道不会是一座空中楼阁吗?

12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3.5,前面台词太跳了,后边渐入佳境。几场戏真的太有意思了

17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一部现实主义的女性小品。密集滑头又舞台风格的对话与影像割裂得厉害。想要在多种关系内建制一种秩序但显得过于苍白,直到第三幕后半段才稍微放松下来把人物置于环境内透出一些真实感。不过感觉张献民老师好萌hhhhhps:好喜欢u兔小姐姐的映后主持惹!和金劼叔叔并列我最喜欢的现场mc了嘻嘻~

22分钟前
  • 海鸥马步
  • 较差

12.9 世博源保利6.45-8.42

24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还行

表现形式还停留在以前那种动不动歇斯底里砸锅摔碗的形式,不是说这样的家庭不存在,但是占太多时间了。没意思。

25分钟前
  • dikseg
  • 较差

2018 不够诚恳 真实生活细节和个人前史不足以成为自恋的理由 大量说教性台词过于文本化 大量对称构图 虚焦 甩 手持 充斥实验性镜头的杂糅

29分钟前
  • Énora
  • 很差

在無法確保實際表演效果的前提下,女性創作者親自出演自己的電影在何種程度上有助於“如實”傳達影片的價值觀,端賴更充分的美學闡釋,特別是在本片的主詣已由男性教授形象道出的情況下。相比西南雙城和衰敗的東北,作為古往今來政治中心的北京當前已較少晉身大眾文化作品,本片較之《白塔之光》更早地提供了新北京城市影像書寫的文本案例,且較後者對內城地景的呈現更為深入,對城市政治角色的指涉也更顯明——儘管作者對北京作為影像空間的后一層意義往往避而不談,但片中頻繁出現的條幅和監視器出賣了她。相異於滬穗港等南方城市,北京平民的文化形象往往強調其大氣、重義輕利、重視文化資本的一面,本片則提醒,胡同空間擠逼下的當代北京平民也時刻有著市儈和理性算計的“小市民”面向。而片中母女的代際衝突,也意味着舊城平民處世方式的代際變化。

30分钟前
  • Bork
  • 还行

这片子挺生猛的,生猛意味着某种真实。张献民说话端着,像是别人给他配的音似的。女主(导演)眼神挺特别的。部分人物对白,明显偏书面。母女俩的关系,莫名的像一对撕扯的夫妻,又像一个跟自己抱摔的人。能感觉到导演心里拧巴,跟自己较劲。或许,她觉得这个世界都拧巴。挺同情导演的,也佩服她的勇气。

33分钟前
  • 沙里寨的沙里飞
  • 推荐

太没质感了,实在是无感...

37分钟前
  • Luke
  • 较差

很女性的一部电影,女人在这里不再是被观赏的。片中角色一直在强调真实,而影片本身也在有意呈现她们想要的真实,一种略带挑战意味的真实。片子挺一言难尽的,好的地方非常好,很鲜活,也确实有与众不同的真实。不过,台词和表演还是有问题,尤其台词,还是太人为痕迹了,有点和风格本身相悖。不过,母女关系还是挺有趣的,耐安也很不错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山一女性电影节展映。在气质上过于锋芒毕露,有种恨不得把我总结出来的现象和道理都抛给你的感觉。分寸感失衡,让人觉得被轰炸。另外感觉导演对角色缺乏同情心,有种居高临下的批判和讽刺视角,不是特别舒服。总体的创作意识是很强的,也很个人化,也很认同这个创作方向。就是分寸感缺乏,以至于呈现出来的效果有不少显得刻意的地方,反而跟导演一直强调的“真实自然”的重要性相悖。另外主创交流环节导演说想让观众看到并非长镜头堆砌的 对话密集推进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风格目标让片子不太重视喘息和留白的空间,一轮轮对话轰炸看起来会累。当然这跟导演强烈的表达欲和批判欲是相关的。还是期待下一步作品,希望看到更多对角色的同情心和导演更松弛的状态!

42分钟前
  • CMJ
  • 还行

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这部非常私人化的电影要叫《柔情史》而不是《柔情日记》?电影中很多弱化剧情化的处理我很喜欢,最喜欢的是对女儿失恋那一段。但过多的杂碎谈话,毫无意义的穿插场景,很大程度消减了观影的连贯性。不是很喜欢跟政治扯上关系的小细节,有讨好西方观众的嫌疑,最终却弄巧成拙。

46分钟前
  • 我是个气球
  • 还行

我懂这其中想要表现的关系,但表演和对话等等,都太尬了。

48分钟前
  • 海上飞来丘比特
  • 较差

看前很期待,看时很奇怪。似乎想呈现母女(人与人)关系的汗液、斑痕、胶着、黏腻、精明、算计、囹圄、繁芜、深邃、日常,却又摆脱不了想彰显知识分子身份的端着、做作、矫情、拧巴、刻意、扭捏。

50分钟前
  • 不良生
  • 较差

极具个性风格的女性叙事。补录。

51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推荐

文艺母女的矫情生活

53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