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面墙无意中发现的好电影演员王紫逸,刘陆是由张翀、张波导演,虽然票房只有134万。
这部片子被认定城市科幻电影,但我认为他是文艺片一般人可能觉得这是个特别烂特别烂的小成本片。
或者是根本就没必要浪费胶片。
但是我就喜欢这种剧情拖沓,演技在线的片子。
不需要那么多宏大的打斗与美景场面,就两个人面对面对话。
特别平和。
脸上表情一览无余。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女主演用自己的真实名字出现在了电影里。
刘陆一开场就是养鹿,然后各种农活推小车,最后发现42号鹿丢了,然后找师傅,师傅安慰她。
正好大年30。
师傅走后马海来了。
然后开始了经典的对话。
中间一大败笔是刘陆化上妆办新江湖的那一段。
影响到了观看。
对话过程中镜头所有的随景转换。
直接切换。
除了没有一直照人脸之外有一种一经道地的效果,深刻的考验了演员的功底.还是那句话,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虽然他们不是一线,也并不很出名俩人吃小黄鱼一镜到底大约两分钟,最后吃笑了,这种生活式的表演,小鲜肉演不出来吧。
骑摩托那一段骑到了工人俱乐部,首先她带着马海,看着耳朵都冷,然后故意把那几个字去掉了几个偏旁部首,特别应景。
然后俱乐部墙上贴的就是电影标题第四面墙。
进了俱乐部是一个大舞台,聊天中有一句话北京有什么好的?
至少还暖和点。
但是嘴里吐出了很大的哈气。
外部环境那么冷,可能是心里比较暖和吧。
第四面墙就是舞台,有三面墙,我和观众之间有一面看不见墙。
拿着枪被人脱衣服的时候,天气那么冷,他还是把上衣都脱了。
但是额头上有好多汗。
这也许就叫淋漓尽致吧。
还有就是这个骗子没有修图,没有刻意的去美化身材。
米其林两个圈。
人为什么要旅行,看看世界,净化心灵,那我就想苟且呢,你有病吧鹿,不好养,爱攀比,长得不好的容易得自闭症,孤僻厂子效益还凑合,是因为专注不贪结婚了,又离婚了,有个孩子大年三十还见不着,这不就电影吗。
他们将为此而热爱我,而正是那毁灭了我,我梦中的剑,我思辨的尘,我脑中皱褶所酝酿的疾患,每一声的赞美都割去我的一片灵魂。
4.48精神崩溃日子过久了,都会有意外一个表现主义者的抱怨陷在两个傻瓜中间他们一无所知——我总是逍遥已去有些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未来得到宽恕
在最开头的时候,观众可能很难避免地认为“刘陆”矫情,不就是一道无伤大雅的疤嘛,至于这么别扭?
看到最后才发现,这已经是刘陆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一种可能了,那把刀没有伤到小混混,也没有伤到马海,只是伤到了她自己,而且还是不会危及生命的小伤。
她在马海死后一定在深夜里反复咀嚼这段创伤经历,并幻想着其他可能的结局,无论哪种,一定都比马海死了带给她的创伤更小一点。
就像她幻想的那个略坏一点的平行时空,自己结婚又离婚,早年学的舞蹈用在了旅游社的宣传上,在和马海对峙的谈话中哭着接受了这段命运;马海流窜地逃命,最后还杀死了刘陆和自己。
刘在这次幻想的被成为被杀死过程中应该也得到了一些“自己罪有应得”的安慰。
这些幻想都比真实的结局更加“美好”,她反复地想,以至于分不清真实和虚幻,活在给自己带来些许安慰的混乱之中。
也让看到最后的观众恍然。
这种互动,就是好的创作所必需的部分。
人生处处是第四面墙,却也从来没有第四面墙。
东北,四平,大清鹿场。
大年夜,小屋里,灯光昏黄,两个人。
刘陆:你来干什么?
马海:我给你带了点儿吃的。
刘陆:你也不问我愿不愿意。
马海:问你你肯定不愿意。
我是从这里入戏的。
男女主小时候是同学,女生被小流氓围堵,别的同学都吓跑了,男主来救。
可能是男主夺过小流氓的刀,却意外在女主脸颊留下深深的疤痕,从此对女主心中有愧,天长日久,愧变为爱,苦苦追求多年,女主却始终不接受。
也可能是男主夺刀,杀死了小流氓,入狱,出狱,被当作异类,又杀人,从此亡命天涯;而女主嫁人生子又离婚,父母也感情失和,家庭破碎。
她身心俱疲,支离破碎地活在这世上。
而男主耿耿于怀于当年自己是为救人,别人不理解也就罢了,为什么女主也不理解他,疏远他,孤立他。
于是在多年后找到女主,想要找一个答案。
这段故事,犹如舞台剧,女主的台词太过美丽,太过深邃,刺透灵魂,震撼我,以至于我没有来得及记下具体的台词,只觉得被深深震撼。
当然更有可能,是男主在救女主的时候,就被小流氓杀死了,以上一切,都是女主意难平的想象。
她去了他们在中学地理课上讨论过的马达加斯加,寻找男主的痕迹,寻找内心的宁静。
一切都可能是真实发生,一切都可能是想象,是梦幻泡影。
此后漫长的人生,处处是你,却也处处,不是你。
影片意在告诉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一个微小的转弯,都可能造成此后漫长人生的巨大转折。
而无论我们选择了什么,或者说无论生命的长河怎样流淌,那都是我们的人生,真实的人生。
不必耿耿于怀,面对就好。
也许,因为你无论如何愧疚如何不安,如何不甘,对于过往,能改变的,少之又少。
能做的,只有踏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我和马海坐在舞台上,我说着角色最落魄的词,说完台词,导演没有喊停,我环顾了一圈舞台和观众席,空旷的,寂静的,阴森的,突然就联想到很多年前在小剧场演出,人头攒动,笑声,哭声,掌声……落魄的情景让我一下就失控了……这是剧本里没有的,导演什么时候喊停也不记得了,因此就有了那几秒的情绪镜头,感谢导演留下了这一段长镜头~
第二次看《第四面墙》这部电影,这次观看更加细致,怕自己漏掉了哪个细节,也对一些情节有了新的见解。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电影过于抽象,开头很长一段鹿场的镜头有些枯燥,但是第二遍在看的时候,很佩服导演当下可以坚持做自己,才有了开场刘陆接地气却没有一句对白的演绎,更加凸显了这部电影的不同寻常。
映后大家都在说这部电影是平行世界的三个故事,二刷后我觉得,脸上带着伤疤和马海对话的刘陆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马海是自己臆想出来为了救赎自己的,从刘陆早晨被师傅叫醒后收拾桌子时,桌上只有饺子而没有酒和菜可以看出,前一天夜里马海来找刘陆过年这件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
还有,另一个马海在商场门口等另一个刘陆的时候,镜头中出现了一个巨幅广告牌上写着“雌雄同体”,所以我认为马海和刘陆其实是共生的,由于刘陆内心背负不起马海为了救自己而被囊死这个事实,所以才有了自己臆想的另外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马海的刀划到了刘陆脸上,马海平安无事,开了纺织厂,过得挺好,因为内疚和喜欢,一直在刘陆身边陪伴着”;第二个故事,“马海为了救刘陆而捅死了人,但是刘陆没理马海,马海后来又杀了不少人,二十多年一直在外面漂着,回来后杀了刘陆又自杀了”。
从刘陆去纺织厂寻找答案,纺织厂并没有马海这个人的存在,事实是刘陆的母亲曾经在纺织厂工作,这也能看出剧中和马海相关的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唯一真实的就是马海说的似有若无的那句话“那我被囊死了呢”,这才是真相。
刘陆和马海在剧场舞台上的那段对白,带有浓浓的戏剧色彩,尤其是刘陆背对着镜头,说着最后演的舞台剧第四面墙中的大段台词时,看不到刘陆的脸,只能听到她铿锵的话语,融着嘴里吐出来的热气,还叠加着马海重复着刘陆说的话,觉得这一幕很震撼、很有味道,太喜欢这种感觉了。
当刘陆真的认清自己、正面事实以后,丢了的那头鹿回来了,她也踏上了去往马达加斯加的路,她沿路看到了戈壁、雨林、面包树大道、最后到了海边,这是她和马海曾经向往的天堂,“鹿”是刘陆,也是实现自我救赎的“路”。
电影背后的寓意很深刻,值得细细品味,还有刘陆和王紫逸两位演员,演绎得太好了,影片中有很多一镜到底很长时间的镜头,特别能考验演员的演技,不愧是演舞台剧的演员,表演的太有韵味了,非常喜欢,今天第四面墙正式上映了,希望能收获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还记得刚看到海报时,我想过,这也许是讲共生关系的电影?
因为看起来,男女主是用同一把枪同归于尽的状态(后来发现虽则是有这么个含义,却不是我以为的那个样子)。
电影的前三分之二,可以用“离奇”来形容(就不剧透了,这部电影值得你去影院观看),我就一直等着,想看看导演究竟怎么把这不可思议的故事给圆回来。
结果,竟然还真给圆回来了,还圆得不露声色、合情合理、荡气回肠。
在电影的后三分之一部分,我怀着一种被女主的伤痛和自我救赎撞击到的复杂心情,一边流泪,一边在心里大呼“高级”。
据说这部电影入围了两个电影节,可是却没有拿到重要奖项,其实我还挺想问问为什么。
个人觉得它值五颗星,值得普通观众为它去影院。
我甚至认为,导演和主演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究竟创作了一部多么优秀的电影作品。
这里必须得提一句,我其实很少这样夸奖一部电影。
好的电影,一是立意,二是文本,三是技术,然后是表演音乐服化道那些。
有些电影,文本和技术不足以承载好的立意(某名导一直存在这个问题),还有一些电影却是相反,文本和技术都很好,就是立意很一般。
而我认为,这部《第四面墙》,立意,文本,技术,表演,都有了。
我尤其喜欢男演员的表演,在他身上,我看到秦昊早期文艺电影里的影子。
非常棒。
就这部电影扑朔迷离的风格来说,能成就如今的效果,剪辑师功不可没。
这部电影,看起来是讲寻找丢失的真实自我,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事,是讲走出过去的伤痛,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实际上呢,它是在告诉我们:1、人生如梦。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梦,一场可以自编自导自演的梦。
2、真实的生活和梦境之间,也许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区隔。
3、你以为的自己,可能并不是你以为的样子。
4、必要的时候,人的潜意识会迸发无穷的能量,用遗忘、改装、凝缩、象征、意外、疾病等各种方式,只为保护内心世界的完整性,让生活可以继续,让美梦可以继续。
刚开始听这个名字就大概猜到是讲悬疑的当我看完电影之后 原来是讲一个女孩怎么跟自己和解的过程看完脑子里一下就想到了 躁郁症 还有她所以我特别能理解 女主那种说不想给别人添堵都那种感觉 当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内心深处都声音会 跳出来跟我们说话 拷问自己的不开心的事情 给我们无限的焦虑 尤其是在小时候原生家庭不是特别好的时候 这种东西会一遍遍的在脑海里重复 永远也走不出来这其实就是抑郁的前兆 也是主要原因观众说什么平行世界 我觉得导演也并不是想表达这个 因为我们永远也站不到 那些受伤人的 角度去考虑问题 他们其实不想这样 可是在脑海中这些记忆会迫使你去想它 去循环它 不过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吧 很近没看文艺片了 总的来说还是很棒的 比我们认知中的文艺片多了一丝剧情挺有共鸣的。
现实与幻想的颠倒重组,风光镜头的拍摄很像前不久看的《无依之地》,导演们似乎有意模仿一些国外佳作。
故事切入慢,起初以为有疤的女主所在为现实,无疤的女主所在为男主脑中构想之平行世界。
平行世界的讲述设置在舞台上,主角相对而坐,回忆往事,故事逐渐明晰。
前一种可能,男主救女主却误伤之,没坐牢,二人因此心生芥蒂,女主拒绝男主的爱意;第二种可能,男主捅死混混,坐牢,女主害怕被牵连没有说出真相,男主出狱后二人形同陌路,男主由爱生恨复仇。
导演们试图打开第四面墙,让观众在男主的叙述中寻求还原真相,最终给出一个令人意外的真相:男主自己被捅死,女主沉浸负罪伤痛中无法自拔,沉浸在幻想中,男主的出现和以上两种可能都是女主试图挽回悲剧的潜意识流。
前面插入的女主在戈壁、雨林、草原独自旅行的片段,暗示了她才是一直在自我救赎的那个人。
逃走的那只鹿,就是挣脱痛苦囚笼的女主自己。
希望马达加斯加的风光足以抚平女主的伤口,否则在这药厂里养鹿不是办法,拌饲料那里肉眼可见的生疏。
近日看了电影《第四面墙》,非常感慨,虽然整体呈现稍有遗憾,但是故事非常不错,要表达的思想直击人的灵魂。
女主刘陆是一名梅花鹿饲养员,终日与鹿为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的老同学马海等了她很多年,可是刘陆一直放不下过去,放不下脸上那道疤。
说起这道疤的由来,正是本部影片平行世界的交叉点。
刘陆小时候被小流氓围住,同学马海挺身而出,本意拿刀去捅小流氓,不想被刘陆拦下,纠缠之间不小心伤了刘陆并在她脸上留了一道疤。
刘陆一直想,如果自己没有这道疤,生活应该会比现在幸福很多吧。
不想马海却见到了那个在平行世界里没有疤的刘陆。
这个刘陆结婚然后离婚,大年夜还见不到自己的孩子;热爱舞蹈话剧却没有在舞台上发光发热,沦落在旅游公司业务人员商场里跳舞拉客户,生活也没比带疤的刘陆好多少。
影片里提到了刘陆演的一部话剧《第四面墙》。
平行空间里的马海问刘陆,什么是第四面墙。
刘陆告诉马海,舞台有三面墙,第四面墙是一道无形的墙,隔在演员和观众之间。
观众看到的是舞台上的演员,演员看到的舞台下的观众,这两者也从未走进彼此的生活。
其实,这第四面墙也隔在带疤的刘陆和不带疤的刘陆之间。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总是后悔,总是懊恼,如果当时事情不是这样,或许自己的人生或许会大不一样,会比现在好很多吧。
就像影片中的刘陆,听马海描述平行空间中的刘陆,脸上没疤也居然把生活过成那样您,刚开始还感到非常诧异。
人们常常说,如果我小的时候好好学习,或许就能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如果我那时候勇敢一点,或许就抓住了爱情。
但事实是,即使你小时候好好学习,也未必找到一份工作;即使你那时候勇敢一点,也未必会得到爱情,抑或是即使得到爱情也未必过得幸福。
活在当下,活在这个空间,珍惜眼前人。
没有或许,只有现在,这样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
影片开头时看到这个养鹿女孩儿的生活还挺羡慕的,毕竟当下的这个都市社会能与大自然动物生活好像也是现在极少能体验到的。
再来说说人物关系,马海来找刘陆到底是想帮她唤起记忆?
还是说刘陆自己迷失的那段记忆呢?!
我越发看的认真仔细了,慢慢开始跟着剧情的推进分析。
这到底是平行交错的时空里 还是丢失记忆的那个幻象中呢?
环环相扣,虚和实两条线进出转换自由,编剧导演给到的一些小细节能看得出寓意深长,演员表达的情感也是很真实的生活状态。
其实,我们都要面对和释怀过去那个种种不同的自己,能找到真实的自己是个不容易的事儿!!!
特别喜欢编剧导演安排的一些小细节,这些在生活中也能反映出自己的内心状态!
非常棒!
这不是什么大明星的电影,但却能让人刻骨铭心!!!
一部很值得回票价的电影!
优秀!!!
很久之前无意中点开看的,没想到是文艺片,慢慢也看进去了,而且很喜欢,不算悬浮有表达。
人家养鹿的都有年终奖,我那个狗逼公司什么都没有
请放过天涯海角,放过马达加斯加,放过猴面包树,放过梅花鹿。【咪咕视频】
绝了,首映这个厅也太热了提前逃出来,结果在女厕所碰到了刘陆本人。第四个“刘陆”。
纵然有那么多种时空,却没有一个是我们在一起。
男女主演的都不错,最后10多分钟有些啰嗦,总体来说,剧中剧的感觉比较到位。3.5。
就这样
伤疤褪去,失而复得。往事阵痛,僵持愈合。
不好看
#2021.144#星典影城#北京#看完确实有点云里雾里,像散文一样的对话台本。马达加斯加宣传片,私心认为她可能没有真的去过,因为现实往往并不会如此如意,马达加斯加旅行之路更像是刘陆的心灵磨练之路、释怀之路,她最后还是走到了海边,看着玩耍的小孩,笑了出来。另外,喜欢导演送观众的一句话:希望你们能像观众一样看待自己的人生,豁达释然,能与过去和解。
意蕴挺丰富的电影,第四面墙这样的多层次表达早该被书写了。正如在戏剧史上第四面墙被日后的学者打破,人的生命也是打破的过程,儿时我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而长大后我们又被囚禁于自己的心灵枷锁中,刘陆活在自己打造的情感困局中无法割舍,或许是为了未来的救赎。小时候忘不掉,人老了记不起。只可惜演员刘陆的本色出演却未起到实际作用,观众似乎没能打破这面墙。
这是一个看似高概念,实则是个很容易理解的故事。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每个选择的不同可能性是极其复杂并无法预知的,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并和解的过程很关键。故事表达的立意我能感受到。只不过几层时空之间呈现的有些混乱,叙事节奏过于沉闷。除此之外,“第三幕”在马达加斯加的戏份要是能够再多些反差感就完美了。而不得不说两位演员演的非常棒,摄影调度与配乐选择也为此片加料不少。整体而言我只能说是三星半,但还是值得每一位想体验不同叙事逻辑的影迷一看。
东北老铁不只是热爱海南岛,赤道附近的岛都在射程范围内。
前面没有台词的一段看着很爽。
影片仿佛梦境套着梦境,现实和想象的边界被模糊,变成可以互通的平行世界,某些瞬间让人想到与之类似的电影《穆赫兰道》,虽然后者明显更好,但国产片敢于做出这样的尝试,应该被大力支持。
我的理解是,一个女人,因为当年有一个男孩帮自己解围被人捅死了,所以一直内疚在心,放逐自己在穷乡僻壤,当做惩罚与赎罪。但这段心魔一直折磨她,所以她经常性的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而幻想中如果这个男孩不死,那么他就可能逃离死亡有了不同的人生,可她因为自责而总是臆想这个男孩没有好的未来,最后来找自己负责。所以她想象中的伤疤最后不见了,才是现实中的自己。还好到了大海,她与自己和解了。
故弄玄虚,感觉想模仿诺兰的风格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
导演说,第四面墙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物理墙体,也可以是时空上的、时间上的、内心上的、记忆中的,所以我也跳出故事简介的墙体,把这个故事理解为一个梦中梦,就如同盗梦空间一样,第二层梦境中的死亡,会唤醒第一层梦境中的自我。刘陆拼命想忘记某段过去,为了逃避,甚至在第一层梦里描绘出一个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马海,然而她内心深处也是对间接害死马海的自己非常自责,又做了深层的梦境:让马海杀死自己完成解脱。梦做的太久了就会分不清现实与梦境,刘陆最后也幡然醒悟,逃避和做梦是无法结束现状的,只有推翻内心的第四面墙直面过去勇敢追求,才能活在现实且活的充实!个人觉得这部片子没有去迎合当下主流电影元素,但是导演还是非常真诚的。虽是艺术片,但给观众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和理解空间,值得细细品味。
超现实的故事被包裹在丰富的视听里呈现,最终为心理困境提供了发泄的出口,特别好。
3.5,结尾略显拖沓,舞台感略强,故事简单了,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