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times people just go away."这不是一部每个人都会喜欢的电影可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一部电影看到眼泪多到花了妆明明不是一部爱情电影 台词却浪漫到想倒回去再听一遍很庆幸看它的时候 身边陪着一个不离不弃了十几年的伴不论你的生活精彩或是落魄 都不该忘记为你付出过的人——"I miss him,too."
“真正的人生 是当你能够看着某人的眼睛 然后去感受他的疼痛 ”直戳内心 谁说不是呢 电影结尾的那封信 从dear max开始回望他走过的不曾珍惜的一辈子 我多么希望那些我没说过的话 我没表达的遗憾 都能完完整整的献给你 可惜我回不了头了 这一生已经走到尽头了
影片的质量在三星到四星之间。
读小说的快感是有趣的,而长年累月的写作是枯燥的。
如何让写作的故事动人,主创动了心思,台词考究,矛盾也算集中,只是还不够。
出于个人原因给了五星,大多数电影,都是拍给自己看的。
原先Max不在乎家庭,总想要个儿子,对妻子的戏剧无动于衷,醉心于自己的文字工作。
后来他看见了Tom的爱人,发了疯得让Tom回家。
Tom象征性地抱她,吻她,把她口中的安眠药掰出来,其实无心安慰。
她向Max,这个夺去自己丈夫的男人道歉,转过身,背对着这两个男人站在楼梯前。
门与门的交缝处,Max看到了这个失落孤单绝望的身影,想到自己的妻子。
也就是在这一刻,Max明白了其实本质上自己与Tom一样:那些一路上陪伴自己的人,那些爱自己的人,我又伤害了他们多少?
反观自己,正如反观自己曾经编辑过的所有伟大作品的原始样貌。
也就是在这一刻,他明白了活着的意义——看见痛苦,看见焦灼的等待,看见被认同的渴望,看见浩大城市中那些琐屑的事情,看见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譬如微尘的个体。
很难想象,一个伟大的作家没有同理心。
Tom那么浮夸,那么自大,那么不厌其烦的叙述自己的人生,那么理所当然的伤害那些爱他的人。
他没有同理心吗?
与其说他没有,不如说他不敢承认自己需要。
他从欧洲回国,看着祖国土地上食不果腹的人,说“看,Max,我们的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
实在太没用了。
这些人永远也没有机会读到我的文章,记录我的人生轨迹,并不能帮助到他们,那些人连饭都吃不饱。
”他穿过自己成名前的蜗居,站在天台上,和Max一起肩并肩,在夕阳的余晖中几近哭泣,“每当黄昏时分,我便会上来,俯瞰这座城市,梦想我之后的生活,直到天边显现星星的身影。
夜空中的星星,还有大楼里闪耀的灯光。
所有光亮交织在一起。
还有生命的力量。
”Max说,“你所做的并非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想石器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每到夜晚,都会围坐在火堆前。
狼会在黑夜里嚎叫,好像随时会从周围的草丛里蹦出来。
这时就会有一个人开始讲话。
他会讲一个故事,这样大家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Tom不是不理解他人,他能看透世事,只是对自我或理想抱有太深的执念。
他用他毕生去寻找宏大的意义,被Max用一个传说含蓄地说破,Tom是那种无法活在平淡中,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人。
在此刻,他获得了如同人生知己般莫大的宽慰。
但在寻常,他需要在世俗的泥泞里挣扎。
他必须保持坚强的外壳,用嘲笑他人作为自己自尊心的屏障。
他必须写下去,如果停下笔来,他就不是天才,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他害怕自己不被认可,泯然众人,在无聊的稀松平常和无意义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他那么渴望类似常人的陪伴,但又那么恐惧。
一旦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就意味着自己的怯懦,所以就要做个难看的了断。
在分离的岔路口,写下墓志铭,“感念你所做的一切,是你成就了我,那就再见吧。
”曾经是妻子,现在是Max。
他要永远以独立的姿态,告诉他的父亲,他不需要任何人,他一个人也可以——“我最后一次看见我父亲,是通过火车的车窗。
当时我正准备北上,去上大学。
列车缓缓开启,他的身影却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他完全消失在我的视野中。
那列火车带领我走向自己的未来,翻过千山,趟过万水。
始终不变的是,河流永不停息的流淌。
有时他会背离我的父亲越流越远,而有时,他又会流回他的门前。
我能靠我自己成功,这一点我必须证明。
”
最后他“如己所愿”般独自倒在了沙滩上。
那个曾经装满了文字快要溢出的脑袋,长了数不胜数的肿瘤。
终其一生,他仍然是一个孩子。
直到临死的那刻,他才脱去所有的伪装,将最成熟的面貌展现给让他青史留名的那一个人,他一生唯一的朋友——“我亲爱的麦克斯,我预感到自己的死亡。
所以把这些想对你说的话,写了下来。
我旅行了很长时间,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和死亡面对面。
我不认为我自己有多惧怕他。
但我最想做的事,还是活下去。
我再想和你见一面。
我有好多痛苦,好多抱歉,想要对你说,但我已经没有机会了。
我还有好多想法,没有付诸实践。
这感觉像一扇窗口被打开,你之前的一生在你眼前回放。
如果我能安然度过,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能做到不辜负你的期望。
但最重要的是,我想告诉你,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受都不会改变,都会像11月的那天,当你来码头接我,当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受生命的冷暖、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那样。
”Dear Max, I’ve got a hunch. And I wanted to write these words to you. I’ve made a long voyage and been to a strange country and I’ve seen the dark man very close. And I don’t think I was too much afraid of him. But I want most desperately to live. I want to see you again. For there is such impossible anguish and regret for all I can never say to you, for all the work I have to do. I feel as if a great window has been opened on life. And if I come through this, I hope to God I am a better man and can live up to you. But most of all, I wanted to tell you, no matter what happens, I shall always feel about you the way I did that November day when you met me at the boat and we went 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and all the strangeness and the glory and the power of life were below. Yours always, Tom
毕竟不管如何折腾,如何功成名就,生活本身就是平凡的。
一如每个人都如此孤独,又需要陪伴。
那些褒奖都会像流水般在历史的长河中逝去。
于此生而言,还有什么比与人同行更为有趣呢?
这是一部文艺小清新而又淡然无味的电影,画面优雅复古,叙事手法传统老气。
讲述了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名不见经传典籍的写手托马斯·乌尔夫遇上金牌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他们不断地一起修改作品,从而让作品一度洛阳纸贵,而写手摇身一变成为被街头巷尾誉为“天才”的畅销书作家。
影片并没有什么大的冲突,以至于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影片的名字让人联想到电影《心灵捕手》,两部电影相同的地方在于,《心灵捕手》也讲了天才,也是两个人相知相惜的故事。
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天才捕手》中的金牌编辑一眼就看出了作家的出众之处,而大力扶持他,从而使他在写作路上一路坦途。
当金牌编辑说“我们有意出版你的书”,作家喜极而泣,他在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大喊,“耶!
”而当他拿到一部分稿酬时,在回家的路上,过马路连车都不躲避。
不管是在影片里的那样一个年代,或是现在,大多数写手们的生活都是捉襟见肘的,就像莫言在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版权所在的出版社,几乎要倒闭了。
一个普通的写手是没办法依靠稿费养活自己的,除非成为著名作家。
作为任何一个写作者,写出的文字就像是自己生出的孩子,很难删掉作品中的文字,简直是弑杀亲生般不舍。
但是在金牌编辑的协助下,作家的作品被打磨得越来越精致。
作家问编辑“你觉得我们应该删减多少内容”时,编辑回答“差不多300页左右,一本书最重要的不是写了多少页,而是它本身的内容”。
让人动容的是片中两个人的情谊,那不是爱情,却比爱情久远。
金牌编辑珀金斯有五个女儿却没有儿子,而托马斯·乌尔夫就像是他的儿子一样。
连编辑的妻子都说:“我丈夫一直很想要一个儿子,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但试了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我们放弃了,正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托马斯。
”这种如父如子的感情伴随着配音贯穿了整部电影。
彼时,编辑邀请作家去家中和妻子女儿们一起吃饭,作家与编辑的家人相处融洽,滔滔不绝,夸夸其谈;彼时,他们站在屋顶上观赏城市的风景,像两棵长在一起的树一样相互依偎;彼时,作家对编辑说:“我这辈子,从没交过朋友,直到我遇见了你。
”“我最后一次看见我父亲,是通过火车的车窗。
” 幸运的是作家的妻子伯恩斯坦是个贤妻良母,对作家的书籍出版贡献巨大,如作家所说:“纸和笔都是她帮我买的,打字员的钱也是她帮我付的,她给我提供住的地方,填满我这食量惊人的肚子。
”这让我想起了李安导演。
李安导演在美国纽约大学毕业之后的六年里没有正式工作,全靠他的妻子养活。
我想影片中的作家的妻子也是一个坚强又美丽的女子,在作家穷困潦倒、一无所成之时就爱上他,并且无回报地为他付出一切。
《天使望故乡》大卖,一个月竟然卖出一万五千册。
《时光与河流》的删改过程甚是艰辛,编辑粗算了一下大概需要9个月。
于是他们二人在办公室里删改,走在大街上删改,在酒馆里删改,等车的时候也在删改……删改时伴随着吵架,托马斯对珀金斯大吼“谢天谢地,托尔斯泰当年没遇见你,不然他的小说里,应该就只剩下战争场景了”……“我冥思苦想出来的东西,而你一句不合适,就把我打发了”……他们整整删改了2年,才删掉100页的内容。
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换来了托马斯的妻子伯因斯坦的不满,因为她的话剧首演,托马斯都不能到场,而珀金斯因为不能陪伴四个女儿去度假而大声吼了他的妻子,后来,伯因斯坦甚至往嘴里倒安眠药以求一死。
后来,作家的冷漠让编辑心寒,编辑说作家:“我们认识那么多年,但没想到你竟如此残忍。
” 作家独自去海边,映衬了那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活在自己精心构建的理想世界里。
而作家在海边突然晕倒,到医院一查居然是脑结核。
天妒英才,映衬了影片开头托马斯·乌尔夫在小说中所写的那句话:谁不是生而疏离,至死孑然。
在定格动画《玛丽和马克思》中,玛丽与马克思常年通信,最后,玛丽看到马克思家里的天花板上,粘贴的全都是她写给马克思的信。
那一刻,玛丽泪流满面。
而在《天才捕手》这部电影里,编辑收到作家给他写的临终信件时也流出了眼泪。
不止如此,他还摘下了那顶连吃午饭都不肯摘下的帽子,以示对作家的敬意和缅怀。
而作家的这封信,是他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写下的一封绝笔。
当作家的信没到编辑的办公室之前,编辑还是在修改文章。
就像影片中作家所说的,“我们埋入书堆,将一生献给文字。
” 中规中矩的制作,中规中矩的剧本,中规中矩的表演,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也没什么可称赞的。
总体说来,这部电影没有起伏的高潮,从头至尾流于平淡。
《天才捕手》由约翰·洛根(John Logan)根据A. Scott Berg所著《麦克斯·珀金斯:天才们的编辑》(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一书改编。
片中,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将饰演“麦克斯·珀金斯”,裘德·洛(Jude Law)将饰演“托马斯·沃尔夫”,盖·皮尔斯(Guy Pearce)将饰演“菲茨杰拉德”、多米尼克·威斯特(Dominic West)将饰演“海明威”。
片名说是“Genius”,更多的是天才与伯乐之间微妙的关系,书的创作等同于作家的成长。
伯乐拥有捕捉天才的妙手,天才也仿若“盖茨比的绿光”转瞬即逝。
展现了简单删删减减的魅力,将平凡编辑的工作拍得激情四射。
天才需要平凡的人来承托,而这部电影便在告诉我们这个平凡人和天才一样可贵。
过度表演化,也太过模式化,缺乏灵气。
麦克斯与托马斯之间柏拉图式的情感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诞生,但是《天才捕手》却未展示出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这部分内容都要观众自己脑补。
一个大作家,一个捕捉住天才的编辑之间的关系不会仅止于一个故事。
就像片中珀金斯所说“我们是要一本好书,还只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在这个意义上,这片子弱了。
小品哥迫不及待要给大家推荐一部最近看的电影《Genius》,中文翻译成天才捕手,不是赏金猎人。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脸叔科林·费尔斯饰演的珀金斯,和植发爱好者裘德·洛饰演的沃尔夫——两个英国男人,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扮演1930年代的一对纽约客相爱相杀的故事。
电影主人公铂金斯是个编辑,相当于现在的新媒体小编。
你可以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和海明威你总归听说过吧?
他们三手将美国文学推向巅峰。
而这三个成功男人的后背上,就驮着同一个男人—铂金斯。
麦克斯·珀金斯究竟有多厉害呢?
海明威写 《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他是编辑;菲茨杰拉德写《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他是编辑;托马斯·沃尔夫写 《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他还是编辑。
发现这三个人时,他们都默默无名,是一钱不值的文坛新秀。
毫无疑问,铂金斯是这些网红的幕后推手。
来,小礼物走一走走一走。
菲茨杰拉德甚至称他为“我们共同的父亲”。
铂金斯傲娇地说,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得叫我爸爸。
靠北!
珀金斯十分爱才惜才。
为了推出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他不惜和所有的资深编辑们撕逼;因为海明威吃醋,他放弃了做福克纳的编辑,间接导致后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抱怨过珀金斯对于新秀们的关心:“每次我来办公室,你都不和我说什么,而你和沃尔夫却聊得那么多。
哼,拿小拳拳捶你胸口,大坏蛋!
”细心的读者要问,为什么这些大文豪都哭着喊着拜倒在铂金斯的超短裙下,争先恐后地做他的裙下之臣?
很简单,因为他熟练掌握了人才挖掘和管理能力,善用思维导图,能化腐朽为神奇。
作为一名编辑,珀金斯深度参与每本书的全过程。
他会对那些作家分门别类,各个击破。
菲茨杰拉德的文字没毛病,但他的拖延症是个顽疾,每次到了deadline他都能收到铂金斯的连环夺命call;海明威一人分饰甲乙方文案,每次都要自我否定改改改,改着改着就懵圈了;而沃尔夫就更夸张了,每修改一次,他就会写出更多离题千里的新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书名的选择,人物的出场,伏笔的运用,场景的取舍,章节的增删,关键词的使用,这些都是铂金斯的长处。
除此之外,铂金斯还是个标题党。
要不是他,《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叫《西卵的特里马洛》了;而《天使望故乡》,充其量也就是《噢,迷失!
》了。
他们之间还有着哪些伟大而隐秘的八卦,今天小品哥我就来扒一扒。
菲茨杰拉德第一个被铂金斯宠幸的作家便是大名鼎鼎的菲茨杰拉德。
1919年,哼唱着“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的阿菲成功把富家女老婆拐回到故乡。
他开了个公众号,卯足了劲将处女座《人间天堂》点了发送,一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刷新了无数次,阅读量仍为1。
他开始借酒消愁,一醉方休,见证了无数个凌晨四点的纽约。
躲得过对酒当歌的夜,躲得过四下无人的街,却没躲过铂金斯这个干爹。
很快,珀金斯就顶着出版社的压力,坚持出版了这部作品。
没想到短短几天内第一版就售罄了。
了不起的菲茨杰拉德一炮而红。
朗格里格楞。
凤凰男出名了,总是会飘的,他和老婆开始过着没羞没臊的生活。
要么挥金如土,要么穷困潦倒。
在电影《天才捕手》中出场的菲茨杰拉德,正处于人生中最糟糕的时期。
他的妻子泽尔达因精神分裂症被送入医院,而他自己则沉迷酒精无法写作。
一人我饮酒醉,醉把出家人成双对。
此时唯有铂金斯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不断做他的蚂蚁花呗,对他辅以爱的供养,支撑到他去好莱坞写剧本,直到死去。
爱吃醋的海明威就吐槽说,这是我们这一代天才最大的悲剧。
一个天才就这么陨落了。
小礼物再走一走走一走。
海明威早年,菲茨杰拉德曾寄居巴黎,在17岁的天空下结识了美国驻巴黎记者海明威。
1925年,热心肠的阿菲向珀金斯推荐了海明威,并且信誓旦旦地拍着铂金斯的胸脯说“小威不火,天理难容”。
于是铂金斯开始对海明威爱爱爱不完,时常为他的任性买单。
据说有次海明威突发奇想决定到非洲旅行,珀金斯在海明威下一部作品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就为他预支了大笔稿费作为旅费。
真爱啊朋友们!
但是海明威是一个并不满足的叛逆boy,经常翻脸不认人。
这位硬汉多次公开爆粗,“想让我继续在你这发小说可以,那你就他娘的别给我找茬。
” 对于这样蛮横自大的宣言,珀金斯多半跟没事人一样,一句“别闹”就气得海明威乖乖站那继续写—海明威喜欢站着写作。
沃尔夫托马斯·沃尔夫是个疯子。
薛之谦看了都会说“神经病啊”的那种人。
饰演他的裘德·洛一出场就能告诉你这一点。
他是“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偶像,毫无节制、嗓门大、话痨,喜欢用他那双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皮鞋用力踏着地板打拍子。
咱老百姓啊,今个真高兴。
高兴,高兴,今个今个呀真高兴!
沃尔夫遇到珀金斯的时候,他的第一部原名为《噢,迷失!
(O, Lost!)》的自传体小说正被全纽约的出版社退稿。
只有铂金斯读完了。
也只有珀金斯说,我愿意出版它。
沃尔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鼻子,他欣喜若狂,在人群中呼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原稿太长了。
定稿时被铂金斯删了9万字,但沃尔夫只有服气,一再地表达对他的感谢。
小说出版后大火,即便在那个工人需要在街头排队领取面包和牛奶的年代,依然卖断了货。
沃尔夫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珀金斯的鼓励下,沃尔夫又开始创作第二部小说《时间与河流》。
在1933到1934年撰写这本书最重要的关头,沃尔夫常常把自己关在布鲁克林高地111号的公寓里,一写就是几个星期。
沃尔夫有着无限的创作激情,才思如尿崩。
文字在他笔下倾泻,仿佛永远没有终点。
他只管写,他深爱笔下的人物,他深爱被雷电击中的感觉……他太高了,接近2米的傻大个,只能站着写,而且只能靠着一个电冰箱站着写。
简直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电冰箱广告代言人。
沃尔夫喜欢边写边碎碎念,沃连老奶奶都不扶就扶冰箱。
每写完一张草稿,他就任其飘到地板上,只有一天写作结束时,他才会拾起来整理好。
终稿完成的时候,他把书稿搬去珀金斯的办公室,足足好几箱,打印稿也有5000多页。
铂金斯看到头都大了!
为了完成对《时间与河流》的修改,两人整整9个月几乎是吃住在一起,每天就一个章节、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词的修改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争吵。
两个男人为了《时间与河流》没日没夜地干,珀金斯的太太和沃尔夫的情人只能抱团哀怨。
孔子在评价这段关系的时候很是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啊。
当时的沃尔夫傍上了有夫之妇、舞台设计师爱琳,却又对经营感情一窍不通,就像辜负杜甫的李白,又像不懂爱的法海。
而缺心眼的爱琳放弃了前夫、子女,还有尊严,死心塌地只为眼前这个男人。
一点都不酷。
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男人别提有多痛苦。
小品哥觉得她就是生不逢时,要是生在中国,多看几篇公众号里的“高情商的女人,都是怎样恋爱的”,“他爱不爱你,只看这一点”,“徐静蕾:别管男性怎么看,要活成一匹野马”,立马就释怀了。
还会接着发朋友圈:别低头,皇冠会掉;别流泪,情人会笑。
更让小品哥不理解的是,遇到两个男人都不爱回家,整天腻在一起这种问题,他们三个人为什么不去参加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
话说回来,沃尔夫不仅冷血,还是过河拆桥的高手。
沃尔夫火了之后,别的出版社给出了更高版税的offer. 沃尔夫翅膀硬了,试图证明不靠铂金斯也能闯出一番天地,加上两人之间几年的积怨泛起,删我稿子,改我书名,动我标点,还想咋滴!
你以为你是甲方了不起啊,儿子不伺候了!
他给珀金斯写了封绝交信,友谊的巨轮说翻也就翻了。
珀金斯的职业病实在是太严重了,他边读这封信,还边做笔记。
分手后,铂金斯需要和别人吃饭才能打听到沃尔夫的不明下落。
虽然两人决裂了,但铂金斯一直没有怀恨在心。
沃尔夫陷入官司时,久不来往的珀金斯还是愿意为他出庭作证。
后来沃尔夫也被感化了。
当他一病不起时,他唯一放不下的,是和珀金斯曾经光辉的友情岁月。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基友。
在西雅图,沃尔夫预感到自己快要挂了,他在收到珀金斯的慰问信之后,颤颤抖抖地握着笔给他回了一封信:无论会发生什么——我有过这种“预感”,想过要给你写信告诉你,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无论过去发生什么,我永远会想你,怀念你,正如我永远都会记得三年前的7月4日,你我在船上相见,然后我们登上高楼楼顶,感受下面这座城市和生活的所有奇特、荣耀和力量。
你永远的汤姆翻译一下就是,如果我有一张船票,你要不要跟我走?
铂金斯肯定是不愿意的。
开颅手术之后的第三天,1938年9月15日,沃尔夫就去世了,还差15天就到他38岁。
沃尔夫很念旧情,指定珀金斯作为他的遗产执行人。
又在落葬时,指定他为自己的抬棺人,但铂金斯避开人群,独自在树丛中站着,正如他在沃尔夫生前扮演的角色那样——一个站在作家身后的编辑。
故事要讲完了。
这个一手栽培出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三位巨匠的男人,经常被问起一个同样的问题,“我就纳了闷了,你的写作水平高过这么多大神,你自己咋不写呢,开个公众号呗?”珀金斯的回答,总是高冷又克制:“我是一个编辑。
”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来自自己的公众号巨没有品
豆瓣评分并不高,我想应该是卡司阵容维持了它的口碑,但给出差评的,我想多半是因为看不懂。
好片总会让人纠结,人们喜欢流行大片,多半因为大片会带来一种激情,立即产生,随即消失,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给平淡带来一丝趣味;而文艺片大多是写实的,总可以将生活和思考血淋淋的呈现在你面前,你说无聊看不懂,主要是不愿去想去面对,因为生活总是残酷的。
关于生活。
托马斯是天才,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dreamer”。
他愿意活在梦里,因为现实是残酷的,有人坐在大理石的餐厅里喝香槟,也更有人为了免费的食物在寒风中等待;他举止粗鲁,有话直说,因为他渴望自由,渴望平等与理解。
但当麦克斯告诉他:“生活就是看着他的眼睛,体会他的痛苦。
”时,他沉默了。
生活终究不是乌托邦。
关于故土。
整部电影没有阐述托马斯的身世,也没有单方面的抒情,但贯穿全片的,始终是淡淡的乡愁。
《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故乡,河流,河流从他门前缓缓流过,几经波折又流回到原来的地方。
托马斯时常说到他的父亲,但那好像一个幻影,他想叶落归根,可惜他是浮萍。
当年轻时的激情褪去,只剩孤老一人时,故土成了一种奢望,好像一辈子都为之而救赎,故土即天堂。
不论是柴可夫斯基,还是贝尔纳弗孔都说过:“人的一辈子就是永远的乡愁。
” 关于知己。
简介总容易让人把这部电影想成同志片,可那是一种友情,是另一种《霸王别姬》,另一种《故园风雨后》。
生活可以击碎一切,但知己的情感却是顽强的。
有人把麦克斯和托马斯比作伯乐与千里马,但我更觉得像伯牙与子期。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过着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观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默契,也许这是一种巧合,一种缘分,但你还是会被那句话打动:我想告诉你,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觉都不会改变,都会像十一月的那天,当你来码头接我,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知生命的冷暖、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那样。
生命苦短,知己难觅。
若遇见一个愿为你绝弦的人,人生足矣。
世间最美的不是爱与被爱,而是理解与被理解。
石块,叶片,一处尚未寻到的门,在石块叶片门中,在所有被遗忘的面孔后面,谁曾知悉他的兄弟?
谁曾洞识过他的父亲的内心?
谁不曾被遗忘在永远禁闭的囚牢中?
谁不是生而疏离,至死孑然。
老编辑,天才作者的搭档。
老编辑为艺术负责,天才作者尽管为人混蛋,但是个天才。
这种梗,只有20世纪能演出来。
今天,所有的传统行业都要完蛋了。
出版业摇摇欲坠,更不用说独立的、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出版业,在中国就没有正经发展过。
今天谁要是再指望有什么行业大牛带你一飞冲天,那就是白日做梦。
以前,我们都为理想工作过。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献身于伟大的艺术。
但是今天,谁再这样想,谁就是个混蛋。
根本不存在什么伟大的艺术之神。
你不用心怀全人类,不用为全世界的良知负责。
不用为伟大艺术的历史负责。
首先你应该做为自己负责任的人,其次你应该为家庭的幸福负责;最后,你还应该负责成长成为一个越来越好的人。
再说一遍,不存在什么伟大的艺术之神。
艺术之神是谁?
是这些编辑与作者合作,所为之奉献的那个时代。
在这种戏码里,必须有一个老教父,有一个肯包容、容纳疯子天才的资源所有者,而且他还得为了满足伟大的艺术创作,而迁就这些混蛋天才。
但是,我必须冷酷地指出一点:混蛋天才多得是。
缺一个两个,死一个两个,根本不足为惜。
因为只有活下来的,只有能长久地奉献和输出的人,才能盖棺论定是艺术家。
只有一丁点才华的人太多了。
死了的,糟蹋自己的,自毁到不能输出的人,太多了。
这种人,别管有多少才华,都是坑。
今天我还看见有人在前仆后继地跳这个坑。
为了所谓艺术追求,不惜毁了友谊,家庭。
这种人,就是单纯的自私而已。
撒娇撒够了。
赶紧长大成人吧。
哦对了,片子男主人公Thomas Woolfe可是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
自以为是天才的家伙,有多少真有才华?
豆瓣上天天自以为怀才不遇的文青,有几个人有份正经学历?
我打四星,是为了纪念这些人带来的艺术史。
但是今天,谁再演这些梗,谁再跟我面前扮演伟大艺术家,我就让谁滚蛋。
人生在世,知音难觅。
深知自己是没啥写作天赋,但在前几年,还是有过作家的梦,甚至在某几次的写作作业上动过许多心思,但结果让人失望,自己喜欢的,细细想过的那些语句,在身边的老师同学眼里并没什么惊艳之处。
再后来,直接投奔理科,文学啥的,不在抱有希冀。
也许我是真文笔差,但看了这部电影,突然在想,也许我也只是差一个捕手呢?
当然这也只是想想罢了。
不过到让人有想写点东西的冲动。
不过这是一般看完这种电影的后遗症吧。
但我希望有才华的人都能遇上知音。
有人说这部片子,把两人的关系拍的太过了,但腐腐的我却从这其中过了的关系中体会到两人那可敬的友谊。
人生在世,遇一人欣赏你,给你温暖,遇一人,给你惊喜,让你圆梦,足矣。
导演的手法有些嫩,有这么好的原著基础但是片子本身并没有特别出彩。
不过演员选的太好了,完美的掩盖了片子的各种不足。
我说的这些好演员不止是科林菲斯和裘德劳,也包括永远不会令你失望的劳拉琳尼,演路人丁都无法被忽略的盖皮尔斯。
话说我可能是对妮可有些偏见了,我坚信这个角色换劳拉琳尼必然更出彩。
对于科林菲斯,刚开始时我是有些失望的,觉得他好像演什么都是这么张脸,真是看得有些乏了,但是到后来越来越觉得他好了。
尤其片尾他从一堆信里认出Tom的信,把其他的信放到一边,看了看那封信,又站起来关上门,坐下拆信,读信。
看起来还是那么一副千年不变的脸,但正是那些个极细微的变化表现出他的悲痛。
有了这段温呑的看似平淡实际翻江倒海的情绪的累积,到最后Tom画外音结束时,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而电影恰好就在Max慢慢抹去眼泪的这一刻之后停止,不多一帧,不少一秒。
赞!裘德劳这个Tom演的也不错,但是那个狂傲的劲儿让我想起了他演的教宗。
这两个角色不一样但是有相近之处,他真的不应该再演类似的角色了,不然教宗打开的这么好的前程又得玩完了。
最后说一句,听说Tom本来是想由法鲨来演的。
虽然我也超迷法鲨,但我觉得这个角色真的更适合裘德劳。
法鲨演不了这个劲儿。
看这个电影,因为三个人: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帕金斯。
看这个电影,因为一部电影: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偶然在北京街头,看到本片即将大陆上映的宣传。
百无聊赖的我,拿起手机一搜,看到菲茨杰拉德,看到海明威,立即来了兴趣,心想这是不是又一部午夜巴黎那样的故事?
带我们一起找寻黄金时代?
菲茨杰拉德出现了,还有Trimachio in west egg这个梗,跟他一起出现的还有患病的Zelda。
海明威出现了,依旧像个战士,歌颂真正的勇敢。
然而,这哥俩都是打酱油的,真正的主角是麦克斯-帕金斯和托马斯-伍尔夫,Genius and the editor of Genius。
天才伍尔夫生性不羁爱自由,靠着冰箱边吃边写,作品都得两麻袋的纸那么长。
始终得不到出版商赏识的他通过自己情人的关系,给稿子送到了大编辑帕金斯手里。
让他没想到的是,帕金斯很欣赏他的作品,但是有个条件。
改!
改!
改!
删!
删删!
本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这件事,麦克斯不断的让伍尔夫删删删,伍尔夫不断的想加加加,舍不得删自己的华丽辞藻,声称那最能反映人物的心态。
两人每天晚上彻夜讨论改改改,删删删,都是让美人独守空闺,一心为文学的主(为啥每次都是晚上改改改?
)。
经过几年的痛苦修改,为了这两本书,帕金斯很少回家,圣诞假期都不能陪女儿玩耍。
伍尔夫更是为了写作如痴如醉,基本忽略了除帕金斯之外的所有人。
在如此代价之下,伍尔夫终于在帕金斯的意见影响下,将文章改到合适的长度。
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著作:天使望故乡,以及时间与河流。
这导演是要告诉我们?
文不厌改,千锤百炼吗?
🙄🙉当然不是,个人觉得本片是想通过伍尔夫和帕金斯两个载入文学史册上的名字,表达了作者和出版人之间的相互依靠,却又纠葛不断的复杂情感。
更深层次探讨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对于伍尔夫和帕金斯之间的形同父子的复杂关系,导演刻画的很详细。
但对伍尔夫对世界的冷漠,对他们的忽略,却刻画的不够立体。
最后的转折力度偏弱。
但最重要的是影片大部分都是帕金斯对伍尔夫作品的点拨,较少缺乏对其性格的点拨,如果能处理好两者的平衡,就最好不过了。
最后,裘德洛的表演激情的有点过了火。
科林费斯依旧保持高水准
和@平楚 一起看,看完还碰到@读书敏求 ,果然这场都是同行……看的时候好穿越,一会儿想:“我要认真写小说!”一会儿想:“我要当个好编辑!”不知道能不能分裂成两个少爷啊。。。
麦克斯不仅要对托马斯的作品提出修改和删节建议,还要对他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建设。冷静的麦克斯不仅是托马斯的伯乐还是他的精神依靠,直到他英年早逝都把麦克斯当做一生最重要的知音和朋友。托马斯短暂而闪光的一生没有被时代埋没,也没有被生活葬送,也许正是因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间有挚友。
後面一個老妹兒哭到要斷氣 真是莫名其妙的一部電影啊
沃尔夫狂和躁间的度,Jude Law把握得可以的,甚至偶有丝少年气,面朝大海的最后一刻平静希望他能留住。一板一眼讲完沃尔夫和麦克斯结识深知也分散的半生,他飞扬的才华并非影片的主语,而是麦克斯经营友谊的“才华”。可剧本实在是Logan的老毛病,措辞雅合时代,但缺乏充实情节来切入、丰满角色
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两个主角的关系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紧密,全片缺少击中心灵的东西。结构也很有问题,人物从头到尾没有成长或变化,情节太平,没有设置障碍、起伏,故事性不强
失望 剧本真的平淡无味
哭了 就算我不懂如何生活 但我是真的很爱这个世界啊
我工作了一天,难道我只配看这种浮夸流于表面的片子吗?你们工作累,老子工作不累吗?我恨啊!愿世上再无作精。创作无法被看见,只能靠呈现创作者的生活来让观众共情,而这片子能看到的是,不负责任的男人和疯癫的女人,两个男主之间的关系明显构建不足,让人无法理解他们的link来自哪里,编辑手下有这么多作家,他真的在乎Tom离开吗?如果在乎,为什么,我没看到答案,所以由此生发出来的一切感情都无法让我共情。
改得挺烂的,看完除了裘花奇怪的美国南部口音啥也没记住
不是很喜欢。反反复复修改稿子应该可以引起共鸣,但是太形式化。有机会把《天使,望故乡》看一下,600多页,真的是话唠啊。
两星冲科林叔,再强大的卡司也挽救不了传记片的单调。。。前半场改书,一改改两年,后半场撕逼。。。编辑从业人员被公司组织去看了个编辑片,也是够了。。。
如同嚼蜡
Not that good.故事性不强,情怀也不明显。
回答了《爱乐之城》的疑问:男人就算追求自己的梦想了,不自我牺牲,依然不能去看你的首演。#他们的相爱捱过了春节,捱过了情人节……却总捱不过首演#
比起《天才的编辑》一书,电影不及其十分之一啊。天才捕手,只讲述了捕获伍尔夫的故事,可能他们之间戏剧张力比较强吧,大把爱恨情仇可以描写,可是并没有说清麦克斯身上的动人品格
总觉得一直要爆发,还没有爆发,就忽然结束了,柯林叔读诗和听爵士乐的那段最喜欢,演技有超乎寻常的节制美,裘德洛的表演虽然外放,但总觉得少了一些纯粹,妮可基德曼,抱歉,我只看到了神经质。
大家都在說演員,那我就說兩句導演,給寫長影評的人一點信息。此人是個巨牛的戲劇導演,也許可以解釋片中的戲劇性。他也是基佬,解釋了倆男主的「友誼」⋯⋯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
第一次看到这么灾难的选角
换成约翰洛根来写《理智与情感》就会是《天才捕手》的样子。这部似为传记电影的主题实际上探讨的是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辩证关系,本质上说的仍然是一个硬币的故事。然而可惜,最终他的结论是如此的轻浅:天才都是被另一个天才发现的,天才也都是被另一个天才治愈的。影片主讲克制,但它本身缺乏克制。
看着两个英国人说美式英语就觉得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