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说实话看第一部的时候我是觉得被这个设定惊艳到的,这种全世界静悄悄的恐怖感渲染得很到位。
到最后女孩发现特殊频率的音波可以克制怪物的时候可以说是剧情爆点。
在那一瞬间我特么脑子里都蹦出了一万种通过陷阱引怪屠杀的剧情了。
想来这也没什么必要拍续集了吧,毕竟这种怪物失去了无敌的外衣之后随便一个民兵组织都可以虐杀。
万万没想到竟然出第二集了,还这么尼玛拉胯。
我是真觉得要么导演脑子里美国农村人人均智商250。
怪物不会游泳这,而且看结构大概率不会飞海陆空哪怕陆军真的打不过海军总还有吧?
这还不够你们搞战略反攻???
但凡是条狗都不至于呗团灭吧。
后期女孩想通过广播消灭所有怪物,这思想很正确啊,难道导演没看过那部经典外星人电影《玩转火星人》吗,怪物怕特定音频直接全世界广播啊,男孩和大叔还反对????
真的是失了智了。
作为一部恐怖片最忌讳的是什么?
是智障操作。
别以为搞什么亲情小孩什么的就可以糊弄过去,其他什么的顺哎呀都感动哭了,吓哭了的我只能说你们小时候数理化肯定没及格………
看宣传挺不错的,看完挺失望的。
说说个人感觉最大的三个槽点:第一,美式圣母。
女主被男主救了之后,还责怪男的没有早点救他们。
住着别人家,吃着别人的饭,最后还让别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自己的娃,太圣母了,换我都没脸开口。
第二,花式作死。
妹妹(不确定是妹妹还是姐姐)幻想自己拯救大家,一个人跑出去找避难所,要不是男的及时相救,早早就挂了。
在这之后,间接害死了船上的一群人(不管这群人是好是坏),又把灾难带给了岛上的一帮人。
弟弟也不遑多让,好好的家不待,非要跑出去作,结果害的一个庇护所被拆,差点也害死一家人。
第三,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姐弟俩就知道怪物的弱点,但是上岛之后居然不及时和岛上的人分享信息,做好防护准备,结果等到岛上的人死伤惨重,最后才开主角挂弄死怪物。
综合来看,片子题材不错,但是逻辑硬伤太多,依然延续美式靠作死推动剧情的老套路。
《寂静之地》第一部电影无声的设定剧情上就槽点很多,这部《寂静之地2》更上一层楼。
先聊聊本片的剧情: 本片讲述了延续着父亲为了保护家人牺牲后,母亲带着一家人另找住所,大儿子受伤,老友相救带一家人到地下避难处,却不愿意留住。
一条线索女儿发现广播的秘密,想利用助听器对付怪物,自己独自一人出行寻找源头,老友前来帮忙,两人夜间来到码头却被码头人类袭击,二人机智逃生。
另一条线索母亲出去给儿子找药,大儿子好奇心过重也出来查看,却被怪物逼到密闭仓中和弟弟吸氧,母亲及时回来与怪物斗智斗勇,拿到氧气瓶救两个儿子。
女儿和老友乘船来到小岛发现了这里的人过着平静的生活,原因怪物怕水,但一只怪物随船而来突袭了小岛,村长带着二人来到广播站,村长不幸遇难,女儿利用助听器通过广播的扩散杀死了怪物,另一边大儿子听到广播的声音也杀死怪物,一家人获救。
谈谈本片的槽点:1.怪物怕水为什么军队不利用这点对付他,军队都干什么去了 2.老友一开始不留一家人,母亲激将法就搞定了他也是没谁 3.大儿子更是表现的很白痴,扔下弟弟一瘸一拐的玩起了好奇害死猫 。
4.一家人走路不穿鞋,但老友走路不仅穿鞋而且还说起话来让人搞不懂。
另外本片的惊悚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一种没有声音但突然很惊悚的感觉。
《寂静之地2》海报,比较喜欢的一款恐惧,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面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暴力的恐惧,面对死亡的恐惧。
在《哈利波特》中,老师在一面镜子前告诉孩子们,只有克服了你最害怕的东西,你才能长大,直面恐惧,是蜕变的第一课。
《寂静之地》第一部我是在电影院看的,面对它的设定,在刚开始看的时候始终有个疑问,如果不能发声,那么这部电影该如何完成呢?
难道是个默片吗?
那些通过声效来达到惊悚的效果该如何处理呢?
这也是这部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那就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定:未知物种攻占地球,它们没有眼睛,只能通过声音辨别敌人,当人们发出尖叫声时,它们就攻击人类,将其撕碎吞噬。
声音几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手段之一。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第一声啼哭预示着生命的开始;当我们高兴的时候,用放声大笑来表达我们的幸福之情;当我们疼痛的时候,用放声大哭来表达我们肉体或是精神上的痛苦;当我们需要求救的时候,我们也要喊“救命”。
可是,因为这些表达人类情绪情感和需求的声音都不能发出,本是用来求救的信号反而成了致命的原由,所以我们就失去了表达的功能,就像断了手和脚一样无法前行。
儿子腿被捕兽夹夹伤了,妈妈的第一反应是“你别喊”编剧和导演在想出这个设定的同时,还要赋予主角们另外的生存技巧。
比如在第一部中,父亲铺了沙子的路来消音,全家只能用手语沟通,脱掉鞋子赤脚走路,还有照明系统也可以沟通。
女儿这个角色正好也是一个听力障碍患者,所以用手语交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但是小儿子的出生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孩子饿了就会哭,尿了也会哭,小孩子是无法控制的。
看电影的过程,就像一个大型野外生存挑战游戏,你随时随地都在担心主角们会因为发出声音而丧命。
保持安静,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办法。
《寂静之地2》在原来设定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处理,现在,已经是外来物种侵袭地球的第474天,过去了一年,幸存下来的人所剩无几。
女主一家在第一部中就死了父亲和一个孩子,现在女主妈妈要带着女儿、儿子还有一个小婴儿突出重围,原来的家已经不能再呆下去了。
他们赤脚走在路上,一开始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赤脚,那么疼还跑不快要流血,后来才恍然大悟,是为了不让鞋子发出声音,还记得第一部中女主角的脚被钉子刺穿的那一幕,那种疼痛感似乎还留在我自己的体内。
妈妈受伤的脚还缠着纱布(感觉演员挺遭罪的)女主一家大包小包地上路了,还做了一个可以供小婴儿藏匿的小箱子,这个箱子需要氧气的供给来维持小婴儿的生命,如果它开始哭闹,就要把它放进箱子里吸氧,这样才能避开外来物种的追杀。
所以在第二部中,“氧气”是非常重要的道具。
另外,无线电依然是这部剧中最重要的武器。
在第一部中,患有听力障碍的女儿发现可以用大分贝的无线电声波来对付外来物种,它们害怕这种声音,也给人类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射杀它们,第二部中,女儿依然带了两部无线电上路。
救命的无线电
赤脚走在路上,大包小包《寂静之地2》在结构上做了相当精细的处理。
从女主一家上路开始,两条线并行,到中间发展到三条线,然后又并作两条线。
这两条线是女主一家和她的朋友埃蒙特。
埃蒙特是一个丧妻又丧子的孤家寡人,他一个人离开城市躲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他利用隔离声场的金属圆桶来躲避外来物种的追杀。
但是女主一家到来之后彻底打破了他的平静,首先是物资的缺乏,原来一个人可以过活的食物、水还要分给女主一家。
在生存面前,埃蒙特也差点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人,然而,女主的眼泪唤醒了埃蒙特的良知,最后,他还是帮助女主去寻找她的女儿。
丧妻丧子的埃蒙特自此,镜头剪辑就变成了双线并行,而且还有呼应。
比如这里正在紧张地和怪物较量,那边也陷入了危机,这里缺氧,那里也被绳子套住了脖子,这里开枪,那里也用棍棒还击。
中间女主因为要给孩子找药和氧气瓶,剪辑变成了三线并行,紧张而又过瘾。
突如其来的声效也很好地完成了惊悚片的“吓人”环节,整个过程都有点“一惊一乍”的。
前面刚刚突出重围,下一秒又陷入了危机之中。
男女主角就像要升级打怪一样,一路披荆斩棘,活下去,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这一部最大的亮点,还不是如何战胜怪物,而是将重点放在两个孩子如何保护大人的过程。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人总是负责保护年幼的孩子,因为大人代表了成熟、稳重和勇敢,而孩子总是那个被保护的对象,在孩子的眼中,大人也是永远不会战败的。
在这部电影中,一开始女主角和埃蒙特都在战斗,哪怕女主角已经精疲力竭伤横累累,但她还没有倒下;埃蒙特也是去寻找和保护女主角的女儿的,但是,当孩子发现大人也不是万能的时候,大人也会受伤也会流血的时候,他们没有坐以待毙,跨出了勇敢的那一步,拿起枪、拿起棍棒,和怪物战斗到底。
第一部中失去了一个孩子,只能在路中间立了一个十字架
坚强的妈妈而电影,就在女儿坚定的眼神中嘎然而止了,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内心一个声音响起:“什么?
结束了?
”肯定还有下一部吧!
在期待《寂静之地3》的同时,我们也抛出了诸多的疑问,比如关于这个外来生物,还是一头雾水,它从哪里来,为什么攻击人类?
人类该何去何从?
希望在下一部中,观众能找到答案。
女儿拯救了大家
第一部时有被惊艳到无声却充满了惊悚元素每次影片中的人疼得忍不住发出声 又要拼命忍住的时候 我也跟着觉得疼死人了看第二部时 已经知道了怪兽的恐怖和弱点 反而更加期待起剧情来可以说 这一部 人的元素多了起来 信任还是背叛、勇气还是懦弱在随时可能丧命的氛围里 有些人在想怎么活下去 有些人在想 怎么让大家都活下去我反问自己 你会怎么选在看着小女孩的勇气时 我对自己说 要选择勇敢与相信啊也许在真的面临选择时 我会犹豫 会胆小 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永远记得看电影时的心情 提醒自己做出更勇敢的选择最后 永远不要小瞧孩子的勇敢 就像 永远不要小瞧你自己的能量
当时看完第一部我特别想吐槽普通散弹枪就能解决的玩意你美国居然被它搞沦陷了可还行...这个疑点在第二部我想通了,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怪物他有两个血条,第一个很厚,第二个很薄。
怪物的弱点在头部,要使用音波攻击才能让怪物把弱点暴露出来,让玩家无视一个血条直接打第二个,于是我们就见到了第一部里霰弹枪单杀怪物以至于引发了无数吐槽的名场景。
那为什么第二部我觉得还是有逻辑问题,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部分角色的选择,一个是怪物的特性。
先讲剧情。
在第一部中,主角一家由于怪物的破坏据点被水淹没,只能带上家当去找新的居住地。
剧情开头介绍了一下怪物的由来,天降系,并展示了本作男主和主角一家的关系——孩子一起打棒球的朋友。
影片开头女主带着三个娃(有一个是婴儿)启程来到了本作男主的据点,男主注意到了她们,也注意到女主家儿子踩中自己的捕兽夹腿差点没了,反正自己就挂机围观。
尽管女主反应很快捂住了儿子的嘴巴,但还是引来了两只怪物,一行人迅速跑进废弃的工厂开始躲避,此时男主现身帮助他们一起躲怪物。
男主带着这帮子人进入了自己的隐藏点,没想到被女主认出来自己是谁,他本来想让女主赶紧离开他不想收留他们,但女主展示了自己新生的那个小孩,男主心软了。
晚上,女儿和儿子听电台解谜,女儿成功破案发现电台播放的内容确实指引着某个地点是有幸存者集群的。
她希望儿子和自己一块去说服大家一起出发,但儿子觉得现在安全活着挺好的,电台这个随机性太强,不去。
女儿也是个犟脾气,自己带齐装备就出发了。
第二天女主发现女儿没了,央求男主去救她女儿,自己和儿子要留在家里照顾新生儿,男主又心软了。
女儿在半路上差点被怪物neng死,好在男主赶来的及时。
两人按照女儿解出来的线索来到了一个码头,但是被住在那的狗b们埋伏把装备和物资都抢走了。
男主急中生智利用自己和女儿的默契成功引来了两只怪物把码头的人反杀,自己和女儿则跳进水中逃脱。
这里揭示了怪物第二个弱点,不能入水。
碰到是没啥关系,但是怪物掉水里就必死,这玩意不会游泳。
但是暂时没有揭示怪物是因为缺氧溺死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按照线索,两人乘船前往一座小岛,抵达后发现这地儿简直就是桃花源,每个人都欢声笑语完全不担忧怪物。
两人恍然大悟这里就是躲避怪物的最佳地点,反正怪物又不能游泳。
岛上的人也在不断地对外发出电台信号,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找到这里一起避难。
男主和岛上的村长处得很快乐,他让女儿留在这,自己准备坐船回去接剩下的女主一行人,但却无意中发现还有另外一艘船,他瞬间便意识到是当时在码头追杀自己的怪物在另一艘船上漂流过来了。
男主跑回村里通知大家赶紧跑,但是怪物来得很及时,一通乱杀。
男主带上女儿和村长开着汽车狂按喇叭把怪物引到小岛的电台处,牺牲了一个村长后男主与女儿成功进入广播站。
怪物紧随其后,女儿利用广播高频播放音波,趁怪物脑浆炸裂的时候一铁钎戳死了它。
另一边,女主一行人也快被怪物逼死的时候儿子打开收音机播放广播,也利用音波攻击把怪物neng死,皆大欢喜。
现在说回我觉得有疑问的地方,先说部分角色的选择,主要是男主和女儿。
女儿历经了很多事情之后,我觉得不能把女儿当成一个普通的十几岁的少女看待,尤其在父亲死亡后,女儿成熟的速度飞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定自己一个人去找救援真的令我很莫名,是白皮都有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吗?
一家人都对付不了的怪物自己一个人出远门就没事?
她的选择在我看来很不符合逻辑的一点就是明明她已经很成熟了,做出来的决定还是如此不负责任。
找救援的解法不是只有跟着电台走一种,你们一家人原来做了各种警报措施不也过得很好吗?
甚至还生了个小孩,怎么现在就你女儿突然开始走极端了?
平静的日子被打破就一定要出去找救援这个转变实在是有点突兀,而且还是跟着一个广播电台的解谜找,你有没有考虑过在这种末世的情况下这甚至可能是一个饵?
就让我感觉自己在看一个二极管,很怪。
男主男主的点不在于他心软,而在于他被说服的理由两次都让我觉得很怪。
一个是女主央求留下来的时候,他一开始不乐意,看到新生儿之后就愿意了。
不是我就不明白,你对婴幼儿有特殊情节?
旁边还有两个未成年你就无视了?
咋的你是还有选择性心软吗?
必须得1岁以下的才能触发你的心软机制?
这一点上我完全没看出来男主的挣扎和困难在哪里。
影片里提到过男主一直很想念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但是被怪物杀死了),他或许可能触景生情才把女主一行人留下,但是你这个触景也不对啊...这标的都不是一个年纪的,你要是看到女主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妻子那我是可以理解,看到婴儿我真是搞不懂。
另一个是女主央求男主去救自己女儿时,女主的理由是如果我老公还活着他一定会告诉你他的女儿非常值得被拯救。
你们看看上面我对女儿的选择产生质疑的点,再听听女主说的这句话。
我要是男主你老公过来说你女儿值得被拯救,我首先就有两个问题:你女儿一声不吭自己拿了稀缺的物资跑出去找除了儿子以外其他人听都没听过的“救援”,这种人我救回来干嘛?
等着第二次拿了物资跑吗?
你以为我这里是什么刷新点吗拿了一波东西还能自己刷新的?
你跟我说你女儿值得被拯救,那你自己去啊?
让我去干嘛?
你自己女儿你自己不救跑过来跟我说她很值得被拯救,so what?
好好好我知道了,我知道她很值得,但是——关?
我?
屁?
事?
你吃我的喝我的住我的把怪拉我家里让我A了现在女儿跑了还要我去救,你返祖得有点彻底啊盎撒杂种。
但影片表现的就是男主还真就去了。
我仍然可以找到合理解释,比如男主可能曾经因为没有及时救下儿子和妻子所以现在全身心都是负罪感,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消减自己的负罪感;比如他一个人过了很久了,可能累了,救不了就干脆死在路上得了。
但是影片没有很详细地表现出这两点,这是我自己猜的,那我还能怎么办呢?
只能说你很怪,但不能说你有问题了。
说完了角色的选择,接下来说怪物的特性带来的疑问。
怪物在第一部里的设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速度极快、力大无穷、听声辨位、主要依靠两条巨大且带有锋刃的前肢杀人。
具体可以参考战锤泰伦虫族的扈从(当然扈从不完全靠这个杀人)↓
怪物目前具备的处于人类认知范围中的感知器官仅有听觉和触觉,主要依靠听觉。
怪物可以在十几里外听到异响(指除自然声音外的各类其他声音),所以在第一部里主角一家可以依靠大量水流的声音来掩盖自己的行动,或者利用声东击西的方式引开怪物。
无论在第一部还是在第二部,都没有直接表现军队或者说重火力对怪物的效果如何,仅有居民自己依靠猎枪、霰弹枪或者手枪以及冷兵器和怪物进行抗衡的场景。
所以我只知道普通枪械对怪物没有效果,其他一概不知。
第一部里给出了怪物第一个弱点,音波抗性弱。
即由于怪物听觉异常灵敏,在受到某个频率的音波影响时会放开头部的装甲,此时可使用普通枪械或冷兵器直击弱点将其杀死。
当时为什么很多人吐槽,包括我也吐槽这玩意一发霰弹就能搞死为什么会搞得整个美国跟灭亡了一样。
后边我想通了是因为怪物没暴露弱点的时候别说一发霰弹,你就是兰博都打不穿他的装甲。
不过影片并没有给出美国整体如何的相关讯息,就好比玩家只探了10%不到的地图,入眼之处满是疮痍不代表剩下的90%都是如此。
第二部里给出怪物第二个弱点:不能下水。
码头那段戏展示了怪物是如何被淹死以及如何恐惧掉入水中(不影响站在岸上戳死水里的人),我看到后边小岛那段我的疑问就油然而生了——那帮在码头埋伏的人显然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为什么他们遇到怪物时会四散逃窜,而不是跳入水中?
我第一反应其实是觉得不太合理,因为这就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跳入水中的人得救,留在岸上的人被杀,剩下的人肯定都知道入水能活了。
主角被绑上一身铃铛的时候,他或许是第一个因为想要主动诱发怪物前来杀人自己趁乱逃生而弄响铃铛的勇敢者,但我不相信他是第一个弄响铃铛的人。
在过去劫道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会出现这种意外,而后怪物也或多或少一定会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不知道怪物怕水?
这是第一个疑点,接下来有第二个疑点:小岛为什么要广播让人去找他们而不是广播怪物怕水?
这也是我非常奇怪的一个点:你们既然能广播的话就告诉大家怪物的弱点啊,让人来找你们和让人在自己所在地附近找临近湖河海的区域显然后者更方便吧?
这一点我一开始是这么解释给自己听的:岛上的人已经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所以他们为了保证基因的多样性,必须不停吸引外人过来。
如果直接告诉了大家怪物的弱点,那么很可能就会减少一大部分的潜在人口来源。
但是这一点我又自己反驳自己:实际上像小岛这种绝佳的地理条件真的不多,哪怕住在临水区域,也很可能无法规避怪物的猎杀(怪物运动能力很强,水不够深或者不够宽很可能入水了还是会被干掉),所以他们播报小岛的存在仍然还是能吸引到不少人。
于是这个问题又回归到了最初的那一点:为什么小岛上的人不告诉大家怪物的弱点?
影片中有一段提到,村长说大家都不相信外面有人还活着,都快放弃了。
那我就觉得更更更更奇怪了,你们一开始就应该去广播怪物的弱点,这样活下来的人才多,才能来岛上啊?
何况你们是二极管吗?
放了歌就不能放弱点?
两个一起放不行嘛?
这真的太怪了。
里面村长也还说了,其实国民警卫早就发现怪物不能游泳了,于是才让大家上船去岛上。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就是国家力量实际上已经发现怪物不能游泳了,但是实施到基层就变成了每个人都想活,于是最后死了一大堆。
你看,知道弱点的又不是只有这个岛上的人,国民警卫早就知道了啊,为什么搞得好像只有一小撮人知道一样?
所以我真的挺迷惑的。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虽然是在讲怪物很恐怖,但在我看来寂静之地中的这个国家(反正是不是美国我不知道,他也妹说)的运行之懈怠、应对之不力比什么怪物恐怖多了。
就拿这次疫情举例,怪物能杀多少个人?
处理不力的国家能死多少个人?
明显不是一个量级的。
我再脑洞联想一下,所谓的寂静之地表层是指大家不要发出声音惊动怪物,但实际上里层是否可能指的是发生了灾害后不及时救人及时通知大家反制措施,反而保持沉默的这个庞然大物呢?
就酱,这片子还行,能看,以上。
恐怖/惊悚片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成两个派别,一为体验派,一为社会派。
近年来尤其以社会派居多,如《遗传厄运》《小丑回魂》《逃出绝命镇》《女巫》《灯塔》……这类电影不单以“吓人”为目的,而是借一个惊悚的外壳,包裹严肃的内核。
它们的野心在于探讨某个社会议题,而类型只是手段而已。
像《遗传厄运》,表面看是一部驱魔片,讲一个家庭遭到恶灵的入侵,但实际上它要探讨的是亲密关系破裂后导致的“亲密伤害”,将如何从内部瓦解一个家庭。
至于体验派的恐怖/惊悚片,近年来已日渐式微。
因为制造惊吓的手段太过陈旧,已使观众产生严重的审“恐”疲劳。
近些年,在我看过的恐怖/惊悚片里,只有唯二两部在视听体验上做出了突破性的创新。
一部是2015年的《它在身后》,这部电影创新于“视觉”,它以360度环形调度的拍摄方式,营造出危机四伏的紧张感;另一部,准确说是一个系列,就是今天我们要着重探讨的《寂静之地》系列,它的创新瞄准“听觉”,自第一部开始,它就建立了一种以“声音”为主导的惊悚体验,到了第二部,这一创意得以发扬光大。
我们总说电影是视听艺术,但实际上,声音往往被我们忽略。
因为画面太抢眼了,也太强势了,使得声音只得退居其后,沦为背景或点缀物。
而《寂静之地》系列把“声音”抬到了最高优先级,这是它最大的亮点,但同时也使得这一亮点过于隐性。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把它拿到台面上好好说一说。
看过第一部的人,一定记忆犹新。
《寂静之地》的核心创意是一个高概念,即“不许出声”。
它讲述的是地球遭到不明怪兽的入侵,这种怪兽没有眼睛,却对声音极其敏感。
所以片中的一家人要想活命,就得时刻保持安静。
全片就是围绕这个高概念展开剧情的。
为什么说这个高概念非常奏效?
我们都知道希区柯克提出过一个“炸弹理论”,大致意思是说,桌子下埋了一颗炸弹,一种做法是事先不告诉观众,等炸弹突然爆炸,吓观众一跳;另一种做法是早早就告诉观众,而炸弹迟迟不引爆,让观众始终提心吊胆。
两者相比,显然后者营造的恐怖感更为持久。
借助这一理论,你就明白,《寂静之地》实际是把“炸弹时间”拖到了无限长。
因为怪兽(即炸弹)无处不在,而发出声音的可能(即引爆炸弹的方式)又俯拾皆是(如物品落地、玻璃破碎、喊叫声等等),所以观影过程中,你会始终揪着心,一刻也不敢放松。
通过这种方法,影片营造出了一种奇妙的观感,即:越安静,越恐怖,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也极大区别于以往那些“过度剥削音效”的惊悚片。
到了《寂静之地2》,这种“无声胜有声”的风格得以延续。
且在此之上,新作进一步扩展了整个IP的世界观。
具体说,第一部本质上是一部小格局的“鬼屋”电影,讲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一家人与怪兽周旋。
到了第二部,影片开启了并行的两条叙事线,一条是母亲伊芙琳带着马库斯和婴儿躲进密封仓里避险;另一条线是女儿瑞根外出寻找其他幸存者。
很显然,导演在故意打破鬼屋模式。
于是在第一条线中,他将空间进一步压缩,使得主角们只能栖身于狭小的密封舱中,那里不仅外有怪兽,内部氧气也在迅速下降,构成对生命的双重威胁;而在第二条线中,导演则将空间拉到极大,以一种类公路片的模式,展开了瑞根与大叔艾莫特的冒险之旅。
且在这条线中,同样存在着怪兽之外的威胁,即在末世刺激下发狂的人类,他们的危险性甚至不亚于怪兽。
正是在这样“一内一外、一小一大”的双线结构支撑下,《寂静之地2》完成了叙事时空与格局的升级。
除此之外,《寂静之地2》在声音设计上也有新亮点。
最突出的一点是,这次影片大量使用了人物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之间的视点切换。
当然这不是什么新鲜方式,关键在于怎么运用。
片中的女儿瑞根是一个聋哑人,这种切换方式用在她身上就有不凡的效果。
比如影片的开场大戏,时间回到怪兽降临的那天,相当于整个系列的一个小前传。
街道上,父亲的车因遭到怪兽袭击而报废,见此情景,不明所以的瑞根从母亲的车冲了出去,这时镜头带我们进入瑞根的主观世界,环境音瞬间消失,四周变得无比宁静,母亲的呼喊也成了空喊,正当瑞根即将跑到父亲车前时,视角重新拉回到客观世界,伴随着巨大的响声,怪兽咆哮着从拐角处冲出,从瑞根眼前飞奔而过。
这一连串调度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进入瑞根主观视角后,声音信息被完全遮蔽,再到突然切回客观视角,声音信息被瞬间释放,如此一张一弛,才形成了震撼的视听效果。
在随后的影片中,类似调度还会反复出现。
特别是瑞根独自外出后,每当进入瑞根的主观世界,环境音消失时,观众都会格外紧张。
因为那一刻,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一个聋哑人的艰难,这种艰难不仅在于她失去了“耳朵”这一捕捉信息更灵敏、范围也更广的器官,从而对环境缺乏掌握;更致命的影响在于,由于听力缺失,她甚至连自己是否发出响声引来了怪兽都不知道。
而导演正是反复利用这一点做戏,挑动观众紧张的神经。
比如让梅根位于前景,后景虚焦处怪兽突然现身,而瑞根对此毫不知情;再比如瑞根翻身进入广播室的那场戏,只见她的手脚与易碎的玻璃杯、倒放的喷雾剂等等物件擦身而过,一旦犯错,随时致命……从这个角度讲,《寂静之地2》是最典型的那种体验型惊悚片。
导演的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如何构建出步步惊心的紧张氛围上,好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恐惧。
甚至可以说,它实际追求的是《1917》那样的观影体验,只不过《1917》是通过长镜头来勾连紧张感,而《寂静之地2》是通过“不许出声”这一贯穿全片的高概念。
当然,说回剧情,这部电影确实存在瑕疵。
如果放在第一部的话,我觉得也不算问题,因为第一部本身就是一个小格局的鬼屋片,它只需提供设定,然后围绕设定去做局,把困局做足,把视听体验做到位,就ok了。
但到了第二部,可以看出,导演的野心还是很大的,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要给观众呈现一个末日世界的景象。
那么这时候,当影片走出鬼屋,试图构建一个更完整的世界时,把一个更宏大的世界观呈现出来,把人物成长、故事发展的脉络解释清楚,就显得更为重要。
这部电影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够。
我们能看出的是,片中的儿子、女儿各自经历了一番冒险后,分别继承了父亲的部分精神,他们很可能会成为这个系列的新主角,我也期待导演会在下一部中把更完整的世界观构建出来,真正把这个系列带上新阶段。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寂静之地》系列的。
因为在我看来,对电影而言,视听体验是比故事更本质的要素。
所有还愿意在视听层面做出新探索的导演、作品,在我这里,都会高看一眼。
更不用说,因为这部电影的特殊设定,所有观众在观看时屏气凝神,不发一言,这样的观影体验简直不要太好。
借用豆瓣上一位友邻的话说就是:请在国内每家影院每个影厅养一只这样的怪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端木胥】纪念第一次在影院看恐怖片。
三幕式戏剧结构,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的戏剧理论,即戏剧应包含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部分。
著名编剧悉德·菲尔德则对这一理论加以扩充和具象化,他的概念模式放在电影剧本中,可分为以下三幕:第一幕是铺陈,占电影的四分之一。
目的在于为整部电影的叙述架构基本的框架,交代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和事件,介绍主要的人物关系;第二幕是冲突,占电影的一半。
这一阶段通过冲突的演变推动剧情的发展,同时逐渐增加主角对抗障碍而生的张力;第三幕是解决,占电影的四分之一。
主要是将冲突高潮戏剧化,并最终给出一个形式上的完结。
上述模式对于现实主义或形式主义的影片进行分析并不适用,但对于从1910年以来的以情绪、冲突推进剧情发展的剧情片,基本上契合,并且由于菲尔德所著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广为流传,使得三幕式结构成为了最常见的剧作模式,尤其是在好莱坞。
2018年派拉蒙影业推出的高概念恐怖片《寂静之地》,以1700万美元的成本在全球狂卷了近3亿美元票房,因此顺理成章出了续集《寂静之地2》,并在今年上映。
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是续集目前也已经拿到了将近2亿美元的票房,第三部指日可待。
影片卖座的原因自然与其“不能发出声音”的高概念密不可分,但支撑着这个概念推进剧情发展的,依然是上述经典的三幕式剧作手法。
一、故事的铺陈影片剧情部分时长88分钟,第一幕时长约19分钟。
这里有必要对第一部的剧情做个大致介绍。
伊芙琳一家总共五口人,包括李、伊芙琳夫妇和大女儿瑞根、儿子马库斯和小儿子博,其中瑞根是名聋哑人,因此全家都会手语,这也让他们在怪物降临时便于沟通。
在怪物降临后,每天晚上邻居之间都很有默契得会在楼顶点燃篝火,证明自己还活着。
伊芙琳一家也幸存了下来,有次他们去超市取生活用品时,小儿子博拿了一个会发出声音的玩具,于是被怪物杀死。
后来伊芙琳怀孕,在去地下室时踩到了钉子意外打翻了手上的相框而引来了怪物,伊芙琳一家便于怪物展开了搏斗,李为了救瑞根和马库斯选择牺牲,伊芙琳也顺利产下一个孩子,而最后瑞根发现怪物对她佩戴的助听器的高频声反应巨大,能使其暴露出被硬壳包裹的最脆弱的头部,伊芙琳便配合着开枪将怪物杀死,第一部结束。
不同于第一部开门见山直接展示了后怪物时期的生活,这一部则是先介绍了怪物的来源。
怪物来自外太空,人们在逃难时发现其没有视力,但是听觉敏锐,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它的警觉,并对发出声音者进行杀戮,手段残忍且行动迅速。
这一幕也交代了主要的人物关系,伊芙琳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同时也引进了一位新的角色艾莫特,是他们的邻居兼好友。
之后剧情便跳到了第一部结束的地方,伊芙琳收拾残局,带着瑞根和马库斯以及刚出生的孩子往一处篝火的方向走去,第一幕结束。
二、冲突的发展第二幕从影片的第19分钟一直到第68分钟。
这一幕中主要围绕着制造冲突-冲突发展-解决冲突的模式推动剧情发展,并且不断循环这个模式来控制影片节奏,让观众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从而激发观众继续观看的欲望,这一幕中比较突出的冲突点一共有五处。
第一处冲突是伊芙琳一家进入了有篝火的一幢废弃建筑中,但因为不知道谁布置的机关而造出声响,马库斯也因踩到野猪夹大叫,此时画面中出现了用狙击枪对准伊芙琳一家的镜头。
这样便制造了两个小冲突,一个是马库斯的大叫将引来怪物,另一个是布置机关以及拿狙击枪的人是谁?
但因为掌握了怪物的弱点,伊芙琳一家娴熟得用助听器的频率和霰弹枪杀死了赶来的怪物,可是却引来了更多的怪物,好在被一个神秘人救下,来到了地下室一处相对密封的空间。
这时两个冲突同时解决,伊芙琳一家得救,而布置机关的神秘人正是他们的好友艾莫特。
第二处冲突发生在当天夜里,马库斯偶然听到了一个电台在放歌,瑞根认为这是有人在发信号,可是艾莫特认为外面的世界已经没有安全的地方,双方就此产生分歧,矛盾凸显。
夜间更具冒险精神的瑞根在与马库斯说了前往放歌电台地点的计划,却没得到支持,于是选择一个人出发,矛盾加剧。
最后在伊芙琳的央求下,艾莫特出门寻找瑞根,矛盾解决。
这一个冲突没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气氛营造,主要是为了平稳推动剧情,以及使影片从单线叙事转变为双线叙事,自此艾莫特和瑞根同一路,其他人则继续待在艾莫特的藏身处,等待艾莫特回来,而后两边剧情同时发展,双线叙事,交叉剪辑,增加影片的可看性。
先看伊芙琳和马库斯这条线。
在艾莫特出门寻找瑞根后,伊芙琳也准备去镇上药店拿几罐氧气瓶回来给刚出生的小孩供氧(因为刚出生的小孩容易吵闹,因此伊芙琳将小孩放在一个木箱中,通过氧气瓶供氧让小孩呼吸)。
第三处冲突发生在伊芙琳出门后。
见母亲迟迟不回来,马库斯便出了地下室,在废弃建筑中“探险”,但是当他看到已经成为干尸的艾莫特的妻子后被吓得打翻了身边的物品,制造出了不小的声响,必将引来怪物,冲突出现;于是马库斯急忙跑回地下室,将小孩一起带进了完全密闭的防空洞中,可是却将门完全锁上,只有从外面才能将门打开,而里面的氧气只够呼吸几分钟,冲突加剧;这时母亲赶了回来,制造爆炸使自动喷水灭火器工作,混淆怪物的听觉,从而来到地下室,打开了被锁住的门救回了马库斯和小孩,冲突解决。
再看艾莫特和瑞根这边。
第四处冲突是瑞根在路上看见一辆废弃的火车,想要拿车上的急救包傍身,却意外招来一只怪物,冲突出现;随后使用高频让怪物暴露脆弱的头部,可是瑞根第一枪并没有将怪物打死,并且霰弹枪卡壳了,冲突加剧;眼看怪物就要走到跟前,艾莫特及时赶到,一枪爆头打死怪物,冲突解决。
第五处冲突是艾莫特同意与瑞根一同前往放歌电台的地点,在一个港湾时遇上了一群幸存下来的人,可他们为了抢夺随身物品,将挂满瓶子的渔网绑在了艾莫特身上,只要他一动就会发出声响,从而引来怪物,冲突出现;这群人不仅将瑞根背的包抢走,还拿走了能够对抗怪物的助听器,冲突加剧;随后在艾莫特的暗示下,瑞根跳进了河中逃脱,艾莫特也发出声响引来怪物,在怪物袭来的一刻跳进河中并将渔网解开,最后两人坐上小船去往放歌电台的地点,冲突解决。
第二幕也伴随着艾莫特和瑞根远行的船只而结束。
三、剧情的完结第三幕从影片的第68分钟一直到第88分钟正片结束。
在这一幕中会将剧情推向最高潮,并对影片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合理的解决。
艾莫特和瑞根终于到达了放歌电台所在的小岛上,令人惊喜的是,岛上真的有人类居住,他们发现怪物不会游泳,不会从对岸到岛上,因此在这里是十分安全的。
可是第二天艾莫特在岛上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艘载着怪物的小船也停在了岛岸。
此时影片进入到最高潮,毫无防备的人们突然受到了来自乘船到岛上的怪物的攻击,而另一边伊芙琳在出去拿药品的时候遭到了怪物的袭击,两边同时制造了冲突,并且导演通过交叉剪辑将这种冲突最大化,让观众为两边的形势都屏住一口气。
最后瑞根将助听器放置于广播站的麦克风上,让高频声音能传播出去阻止岛上大杀四方的怪物,同时马库斯也通过收音机听到了电台传来的高频声音,便将收音机外放,于是两边同时用高频声音抑制住了怪物的行动,瑞根和马库斯也同时走向了怪物,并且同时使用武器将怪物击杀。
第三幕结束,影片也随之结束。
当然,这一幕不算典型的谢幕,一般来说正常的第三幕结束会有一个给观众在剧情高潮后的缓冲时间,比如两边都杀死怪物之后终于团聚,或者各自收拾行囊准备出发下一程云云,而不是像影片这样戛然而止,会让观众不尽兴。
不过这样处理也情有可原,可以给下一部做足铺垫,也许下一部的第一幕就是交代两边团聚的背景。
总而言之,影片中规中矩,很多观众在第一部中已经接受了无法发出声音的设定,因此这一部中无声的设定对观众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
也许导演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影片其他方面做足了功夫,相比第一部,这一部用多个地点丰富空间,用双线叙事丰满情节,用交叉剪辑控制节奏。
而在剧本创作上,则是经典且标准的三幕式结构。
1.其实这个电影有个设定上的优势,就是不能发出声音,这个对电影氛围感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直给人一种紧张的气氛,这是一种相对高级一点的恐怖感,有点温子仁电影的感觉,让你感觉怪物不在但是离你又不远心里始终悬着。
2.小女孩解谜音乐广播想要拯救一家子,这里面犯了一个我不能接受的错误就是,越不让你做你就一意孤行偏要做,俗称作死。
其实电影里交代了自从怪兽出现她们活了400多天,作为一个“团队”最重要的就是步调一致听指挥,这里导演明显就是强行推动剧情。
3.关于为什么在广播里放音乐而不是直接告诉幸存者这里很安全,我觉得就是害怕把那些罪犯招过来,不过细较真的话,如果坏人解了谜,过来把小岛占领,一切也没有什么意义,这个点也没必要深究了。
4.大儿子一意孤行不听指挥擅自作主爬上来,看到这段就更无语了,妈妈明明严肃交代过。
我觉得这段导演想和小岛沦陷那块剪辑剪到一起双线叙事,但导演因为这段脑残剧情出现明显搞砸了。
这剧情推动的简直太生硬了。
不过整体来看,节奏不拖沓,算是行云流水,及格分吧
各种经典要素都凑齐了,强大的母爱、不听话的女儿以及一定要找到出路的心,每个关键镜头都能够揪着观众的心。
虽然无过,但也无功,整体看完后并没有很明显的记忆点。
虽然我知道在这类题材电影中讲智商、讲逻辑是比较困难,但还是忍不住吐槽,为什么三波人要分开出发,其实一同前往或者说沟通交流后 分批前往 ,出现牺牲的几率会更小,而且也更容易达到目标,但也好在他塑造的氛围感并不差,勉勉强强及格。
这部拍的绝了!!剧情密集度比1高很多,男主换成了墨菲不得不说导演太懂了……主题也完成了父母保护孩子>>>孩子保护父母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人的升华,很多场景可以说是美末2的100%复刻,对于刚看完扎导粪作的我来说真是心灵治愈……(看了一下卡司居然还有卖拷贝监制?)
突出的地方依旧突出,但本该精简的地方都多了太多无用的台词。另一个致命伤是,人们在必须静音的世界里活了一年多,却还是喜欢互相捂嘴拍背吓着玩,桌上还满是瓶瓶罐罐。这已经不是逻辑不逻辑的问题了,而是导演到底相不相信自己设计的世界、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的问题。
三星半。没有多余杂质,纯惊悚片、纯B级片的魅力复苏,近在耳畔的人兽呼吸声及千钧一发的屏息时刻,再度论证了影院的观影优势。续集让孩子从大人手中接过猎枪,用新主角规避相似感,用更少的废话、更简洁的剧情、更极致的音效处理来强化核心竞争力,平行剪辑亦是加分项,总之是聪明的续集。现实中,我们习惯了不能随意发声,已经快忘了万马齐喑的时代有多可哀。
2024上海国际电影节观影收尾作。很适合Dolby视听的一部影片,虽然知道“要来了要来了”,还是会被jump scare吓到,音效轰鸣影院仿佛都在震动。整体2比1拍得好,后半双线叙事感觉像在看怪奇物语+寄生兽hh
为什么上岛之后第一时间不去广播室,果然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
全程面无表情,感觉看了个寂寞。没有任何“恐怖”元素,love&peace啦~
最大的快乐来自全程安静一有动静就互相嘘的观众
思前想去还是决定放弃看多啦a梦看寂静之地2,原因还是我太喜欢恐怖求生题材,有多想不开自己单身去看大雄结婚?这片剪辑师水平一流,故事框架二流,90分钟但也干净利落,故事不拖泥带水,熊孩子拯救大人并没有坑爹坑妈挺带感的,虽然故事整体没有什么大的逻辑问题,但是也有几点小的瑕疵需要指出来:1.女主角和自己的儿女拖家带口逃亡一路居然不穿鞋,你说你有柏油路还行,这攀山越岭搁着脚不疼吗?别说穿鞋会有声音,走500米遇见玻璃渣怎么办?2.都TM末日了,所有的人类不能发出声音,居然还有人想内斗,通过绑架路人这种蹩脚的伎俩来打劫。如果任何人随口一嗓子一喊,大家一起玩完。3.声波摧毁怪物,熊孩子发现了这个弱点,全世界砖家没有发现,看来砖家也不靠谱呀,活该政府被怪物团灭。
还行吧,对比上一部算作是无功无过无进步,甚至还没有上一集踩钉子那样印象深刻的桥段。
充满了只属于电影,只属于电影院的表达。在别的屏幕上看都亏了。上一部还是18年的片子,当时大家的想法是:就这?就这?弱点如此明显的怪物,一个弱女子带着孩子都能搞定,人类搞不定?2020年一过,看到人类表现出的种种,好像真的搞不定。这部瞬间感觉合理多了。
太烂了……逻辑一窍不通……刺激倒是挺刺激
对比寂1,有很大提升
个人觉得比第一部好看点,至少场景能看出来有钱了,很喜欢站台和列车那场戏的设计。平行剪辑的节奏拿捏得也还不错。就是很想求求编剧能带剧本写脑子,不要再靠弱智来推动剧情了谢谢。
编剧没让人失望,孩子们都长大了
比1强那么一点
突然想到孟浩军课上的一句话“静音在某些情况下是最强大的一种视听语言,往往容易被创作者所忽视。”
可能有第一部珠玉在前,这部不免就会提高些期待,但是熊孩子不听话,专门出幺蛾子给父母trouble这个剧情太老了……
【🍅94%🍿️90%】➖:噤声的压迫感不如前作;音效与配乐顾此失彼;没有进一步完善概念设定,或者没有足够的亮点让我忽略细节漏洞;结尾戛然而止。➕:幸存者活动范围扩大,末日景象符合预期;喜闻乐见美国片女子力初具规模,轮到儿童战力提升,姐弟异地同步双杀营造张力,作为“传承”强调了该系列的家庭属性;小聋女的总体表现(尤其是最后的飒爽)让我能够容忍她前期的愚勇。
不错,孩子们成长了,独当一面了。屏住呼吸的惊吓感真的很棒,希望赶紧把第三部出了,然后就此打住吧,这个创意拍个三部曲足够了。
延续上一部的故事,一家人没了父亲和小弟之后艰难地上路,但还是没走多远,从母亲回去桥上哀思,药房取药就知道范围有限~最后还是女儿企图找到岛上的幸存者,通过电台广播声波噪音打败怪物,可是设定怪物不会游泳,又怎么跟着小船上的岛?难不成会潜伏?这和怪物的狂暴属性不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