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own and out in New York City by James Brown2.Selfish by Little Simz/Cleo Sol3.Yum Yum (Gimme Some) by Fatback Band4.Betaminus by Zoot Sims/Jimmy Raney/Jim Hall5.In a Sentimental Mood by Duke Ellington/John Coltrane6.I Forgot to Be Your Lover by William Bell7.Flor de Azalea by Frankie Reyes8.BOA by Sam Gendel/Sam Wilkes9.Get Rid of Him by Dionne Warwirk10.Wasted by NnamdïOgbonnaya11.Goin’ Home by Archie Shepp12.Liberation by OutKast用歌词讲话,不是什么好梗。
有话就说行吗?
累死个人,白眼翻到要去随地大小便。
但我好喜欢这么把音乐放在电影里。
歌单来自片尾字幕。
创建了歌单,随手整理。
#马尔科姆与玛丽# (Malcolm & Marie) (B+) 看两个人吵架两个小时真的是令人心力憔悴的一件事[允悲] 无论谁看完这部电影的预告都觉得:哇好性感的样子!
可是本片恰恰证明了这个真理:就算两个人再来电,也会被互相埋怨和指责弄得兴致全无。
当你知道这部电影只有一对情侣,故事只发生在一个房子里时,可能会觉得它大概率会向这两个方向发展:要么他们会有激情戏,要么他们会有互殴戏。
可是这部电影并非想满足观众这样感官上的期盼,它确实多次使用近镜头展示两个人的亲密并充分利用了赞达亚的火辣身材去挑逗观众的好奇心,甚至还有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出现来吓唬一下观众。
但最终,它描述的是更为现实和残酷的内容:两个精神都有点问题还非常傲慢的人,不断互相指责和伤害对方,在愤怒时说出令人后悔的话,而且完全找不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头疼的?
男主是一位刚刚作导演但心高气傲的年轻电影人马尔科姆,在处女作品首映后,虽然反响不俗,但回到家里,女友Marie却满脸不高兴。
随着两人的争吵,我们渐渐知道这是因为马尔科姆利用了女友的经历作为灵感去创作这部电影,而女友明明是演员,却没选她作女主角,甚至首映式上都没有感谢她。
女友觉得被利用又被忽视。
而男方虽有道歉,但对女友之前曾嗑 药的过去耿耿于怀,又不喜欢放下傲慢,一直看低她,指责她自己不上进。
观看这部电影像吃一顿五道菜的大餐,前菜还算诱人,之后逐渐变得难以下咽,可是又禁不住看下去,因为总期盼着最后能有点什么惊喜,遗憾的是,到最后只剩下疲惫,什么也没吃到,只吃了一肚子气。
这两人确实互相吸引,很多次,我都觉得他们马上就要干柴烈火来平息愤怒,但每次前戏之后总有一个想要去洗手间或抽烟,等回来之后,可想而知,又开始新一轮的语言伤害[允悲] 就这样从厨房吵到后院,从洗手间吵到客厅,然后又从客厅吵到卧室,到最后又回到后院。。。
很多情侣和夫妻都知道,吵架时因情绪激动可能会说很多并不是真心的气话,甚至故意说一些话去刺激、打击对方,而原本的问题没解决,只能将伤口进一步扩大。
影片正是希望呈现出这种真实生活中令人头痛、难以控制的情绪化争吵,只是有时太过火,观众都有点忍受不了了。
本片的台词是真的好长好多,很多场吵架戏都是一镜到底,对两位演员来说是很大挑战,也确实展示了演技。
约翰·大卫·华盛顿在本片中说的话是他在《信条Tenet》里说的50倍那么多,而且常常不喘气,继承了他老爸的演技,再次让人惊讶于他的潜力。
只不过这些台词里大部分是抱怨和对别人的指责,加脏话,让人听了除了烦躁外,很难找到亮点。
相对来说,赞达亚的角色可以把情绪安抚下来,但却无法停止絮叨,确实展示出大部分女人在与情侣吵架时常犯的错误:有话不直说,总觉得对方能猜透,但又因对方猜不透而更加愤怒。
直到吵到第五轮,男方才意识到过去两个小时吵架的根本原因。
赞达亚在镜头前属于360度没有死角的完美尤物,但同时驾驭台词的能力也让人刮目相看,有趣的是,大部分情侣或夫妻吵架都是因为钱,而本片偏偏不是,而是很明显两个人就是个性不合适。
两个心高气傲、个性难搞的艺术家都希望各自的才华被对方赏识、获得对方重视,但观众可以明显从他们的对话中看出,他们更关心的都是自己。
人生本来就已经很辛苦了,就算找的人再有吸引力,如果每天都要吵架,也不值得浪费光阴。
抛开两人之间的问题,片中确实有两个内容很犀利。
一个是男主角抱怨白人影评人在评价非裔电影人作品时总是往种 族上扯,但非裔电影人更希望他们的作品被平等对待,能看到种族层面以外的内容。
这种问题是存在的,也许正因此本片使用了黑白色,让人不去关注两位演员的肤色,而是角色本身的问题。
换成白人或任何肤色的两个演员演本片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探讨的是艺术家的自负及偏执,还有不良的沟通方式,而不是种 族。
另一方面,男主抱怨一个女影评人指责他电影里的裸 戏没有必要,他对此感到愤怒,并批评这个女影评人什么也不懂,称这是艺术家的个人选择。
但他的女友则同意这位女影评人,同样觉得裸露戏没有必要,如果是女性导演则会更多体会到女观众和女演员的想法。
这也是常常发生在影视界的争论之一,很多男性电影人因为自负,只看到他们的“个人选择”却往往忽视观众和演员的感受及是否真的对讲故事有必要。
事实上,这也是为何本片从头到尾没出现床戏。
因为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段感情没办法走下去,就算来几次激情的 make -up s ex,最终还是会走向分手的结局。
更何况,赞达亚其实不需要裸 露照样在片中很性感,确实任何人看了都会羡慕她的身材。
「even after the hurt the loss the pain the breaking your body is still the only one i want to be undressed under」
3.5没有过亲身经历很难把吵架的台词写的那么真实。
很多时候看爱情片是主观把自己带入,这一部是把我带入。
二人的关系和我现在很像,包括一些人物上的设定也都觉得是自己和女朋友的一面镜子,看到一半非常想去探求答案可惜导演给出的结果丢失了反思性(主观情绪感染,缺少吵架戏份时视角的平衡)。
结局设计感太强没出来感情也没有留白的韵味。
黑白挺必要的,环境没有什么作用,导演的视听给的也很直接,全景切特写,室外切室内……开头第一场来回横移的长镜头能看出演员有即兴的空间。
华盛顿特别好,他的情绪爆发是小孩子气的,但是小表情又是诡异的,这完全符合赞达雅视角中的他。
吵架也是有层次的,从最直接到调动经验到轻微调动音乐(他喜欢的音乐)再到调动电影(这部电影探讨的艺术本体),因电影而起又落回电影,结构相对完整,台词也很棒。
补充,在揭示电影内容的时候如果能和吵架的情绪做互文或许更有趣。
The best film ever.Yeah I know that comment can be controversial. But calling it a TRUE modern film is definitely good.是真的应该看的“婚姻故事”但要是就这么讲它,真的算是侮辱了是,真正的,带着我们现在已经有的思考,做出的something new关于艺术家和他的“muse”关于异性恋关系中的不平衡性别权力关系关于电影制作It's everythingAnd it tackled everything (it can)"muse”真的开口说话了且正面直接地、优秀地表达了这部电影可以和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 每一个艺术里的被只当做muse对待的女性故事,完美联动Calling it the best picture ever is because:它有做到把我们这个时代真的在探讨的东西表达出来,它没有被局限在传统的only父权制思维里Even more beautiful thing is that这部片子的制作,是真正的:独立——由剧组人员出主意出资制作&合作——每个参与制作的人都在真的塑造这部电影&that's some true feminist, queer, anti power oppression, aka MODERN move
情人节倒不妨可以看看这部影片《马尔科姆与玛丽》——不是午夜的浓情巧克力,也不是唯美清新的告白...是黑白影像下一场对白式的关于两性之间的情感控诉和探索白衬衫和干净的棉质白背心/内裤勾勒着男人和女人不同的体态特征性感的jazz背景音乐~还有着午夜碳水满满的奶酪通心粉和抽不完的烟,喝不完的酒精...但是我在想中国当下的两性情感状态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背景/审美下的不同年龄层的两性之间会有着怎么样的情感诉求和人性的真实呈现呢?
这部电影用了黑白色调,表面上模糊了肤色,其实,是加深了对立!
因为非黑即白的世界里,将自我,或者说自私放大到了极致!
而本片的所有对立都让人不得不开始站队,并强迫观众开始思考对方到底是对还是错。
比如男女视角、夫妻关系、电影人作品和影评家误读、白人的“虚伪”与黑人的“敏感”、底层人的挣扎与上层人的“悲悯”,乃至于追求美好与内心不甘的对比,都非常二元对立。
从中,每个人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观点,都能发现对方的“误解”与“胡搅蛮缠”。
站在男主角度,女主就是一幅自暴自弃、妒忌无常、难登大雅之堂的“烂泥”。
为她搭建好了舞台,女友却不敢面试;就是忘了感谢,女友不依不饶;明明是自己的创作,却被女友否定自己的才华,甚至于被贬低为模仿与抄袭;自己拯救了吸毒悲惨的女友,付出所有来帮助女友走出困境,却被认为是默默观察失败者的生活,以此来增加创作灵感。
站在女主一边呢,男主就是心智未开、没有才华、通过“圣母”付出寻求高高在上的“永恒少年”。
明明是自己的故事,却被男友攫取为自己的创作灵感,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在人前收割荣誉;明明是自己对这部电影付出巨大,从创意、剧本、情节等等都有深刻的烙印,却没有被男友认可,没有得到女主角的邀约;男友在新片发不上,感谢了几百个人,连虚构的人物都被感谢了,却独独忘了自己;自己努力戒毒、奋力爬出泥沼,希望能骄傲地站在男友身边,而男友却无视自己的拼搏,独自占有自己变好的成果,仿佛自己全靠男友才能活下去,自己反而成了被救赎的对象。
这些也是我的片面总结,其实,还是有自己的观点带入其中。
尤其是女主的“作”和男主的“躁”,相信每个人都能心有戚戚焉。
不过,也会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大段独白,能走入对方的内心,知道对方到底要什么,到底想要什么,就算歇斯底里,就算无理取闹,都能发觉原本自己的心里话,进而找到共鸣。
最后,不管双方多么恨、多么愤、多么闹,其实,都为了让对方理解自己,走进自己。
那么大段的话,平时谁会说出来,谁会彻彻底底的吐露,这种输出与其是发泄不如说是另类倾诉。
说的越多,对方才会越知道自己想什么,才会找到彼此为什么能相爱并走到一起的本源。
就像本山大叔一句经典台词说的:“说破无毒!
”可是,看破不说破是多少人的座右铭啊,说破可能就是撕破脸。
说破,只能靠爱来兜底,否则,就是摊牌或者说最后的告白。
最后,睁开眼,可能不会在野外找到对方,而是在旁边空枕头上收到离婚协议了!
除了这些内心戏,有两大段男女对影评的吐槽或者说反击,非常给力,这顿密集输出非常解气。
不过,有些内涵需要知道电影相关典故才能看的清楚,我是听得一脸懵逼,慢慢查资料才能略知一二。
建议大家都看看这部电影,找找自己的影子,看看对方的立场,给爱一个洗涤的机会!
《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下大雨,有人打着伞,有人没带伞。
没伞的挨着有伞的,钻到伞底下去躲雨,多少有点掩蔽,可是伞的边缘滔滔流下水来,反而比外面的雨更来得凶。
挤在伞沿下的人,头上游得稀湿。
——张爱玲《雨伞下》 她无法抑压积在心头的气恼,一次次地掀开怒气,灼灼迫人。
而后冒起互责。
或许终而获致分手。
可以有更好的倾吐方式的,我想。
两个人对彼此的评价其实都很合适,所以男方才会忽略女方的感觉,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当他给女方打上了“自毁者”的标签,并保持一贯的自我中心,他当然是看不见女生眼中的细节的。
而女生对男生的评价也恰好就是这样,在男方无往不胜、从不回身看的狂傲中,她的被压制感甚至不能适当地表达。
男人当然是爱女人的,但是这种爱里面的优越感是无法掩饰的,那一大通“我努力所以我有这么多成就”的社达言论简直令人窒息。
所以最后两人只能通过大吵的方式交流倾诉。
电影对男人性情的刻画,在他耿耿于怀女主人公说他“平庸”和咒骂白人女影评的对比中到了极致。
生平最怕别人说自己平庸,自命不凡、厌恶解读又需要别人欣赏,又想要创造完全新颖的一套赞歌来标榜自己的独特与优秀,但最终还是向旧人看,最终自己也在自己最讨厌的地方打转。
而女生呢?
她确实自毁,她确实脆弱,但是她同时是坚韧的,是无法被折断的。
唯一最伤害她的,或许还是那种,“所有的美都已被你呈现,我没有参与,也没有机会在表达中完成自己”的悲伤与绝望,那些自我厌弃像淤泥一样沉积在了她身上,故事却在爱人的镜头下入江河入海一样奔涌流逝,再不能被她自己讲述。
而爱情在哪里呢?
在这么久伤害自己也被对方伤害的过程里,他们谁也没有离开对方,因为知道这是救赎的阴暗面,需要彼此救赎对方,就只能接受这阴暗面,在爆裂中压缩阴暗。
I like it. From a movie's standpoint, it reminds me a lot of Marriage Story. I love the overall delivery, despite the unrealness of some taxing tirades (they don't seem like the way a real couple would argue - no one would do such a long monologue without being interrupted, but again, what do I know lol). I also think despite Zendaya's top-notch performance on the white fur carpet, when a drop of tear fell from her eye, that part was quite unnecessary - she would have let out that difficult question way earlier in the argument because it stood SO CENTRAL in the whole thing. Her performance is so natural and *authentic* throughout the whole movie, we all felt heart-broken and unstable just as she did. I especially like the part when she wanted to express her twisted feelings by playing Dionne Warwick's "Get Rid of Him" to Malcolm. That was so awkward and cute and makes my tummy warm.I blame my dislike of the 30 times of "thank you" speech on Sam Levinson, not her. That was poorly written. But in that mawkish speech, I liked these lines:Your lack of curiosity is merely an extension of your narcissism, your megalomania, your egotistical view of the world. As a result of never doubting yourself, you never stopped to ask yourself, 'How can I be a better partner?' ... The man I'm looking at right now is as good as he's gonna get.John David Washington always looks very pissed to me, his piercing eyes make every glance he gives condescending, almost denigrating. ughhh after watching his Tenet and this, I still can't make my mind up as to whether he is a good actor.Also the cinematography of the movie must be one of my favorite of all times. The perfect black-and-white, perfect degree of grains, those long shots, the clever deft use of mirrors, and music - all played by the characters themselves on their own phones! So fun.Sadly this is one of those movies that you feel so strong of the presence of the director/screenwriter himself that you lose the real point of the movie. Overall I like it, but I won't watch it again because some of the tirades are very stomach-twisting. The most valuable/salable takeaway/lesson learned about black movies (which is what sparked 50% of the arguments): "white critics approaching black art through the lens of importance rather than black art being important in of itself". However, this message has been undercut by the megalomania of the director himself.
Younger version of marriage story.
很Drama的舞台剧
完全可以是话剧好不好?
音乐很棒,增色不少。摄影黑白也很好。演员也不错,不管是身材长相,演技吵架戏也都不错,不出戏,但就很累。一晚上吵这么久也是体力惊人。但没办法一直让我全神贯注精神集中下去。
无聊人演无聊戏
所有的高尚都藏有私心,你以为她看不透,其实不过是因为还对你抱有希望。话痨电影,吵得精彩骂得也精彩,男主看完影评后那一长段痛骂实在是口才了得,精准抨击so called 影评人,听得人神清气爽。
黑白摄影很性感 舞台剧式的室内单一场景和高强度对白赋予作者意志更大的表达空间 但导演显然还是对自己的文本过于自信了 试图效仿卡萨维蒂在106分钟内完成对两性关系、自由主义、电影工业的全面解构 但除了情侣间无休止歇斯底里的咆哮再难读出深意 最后一幕Marie爱人间神秘感和好胜心的解读有点意思 最大败笔是如此倚重表演功底的角色竟然选了这么青涩的两位演员 Zendaya已在她个人平均水平之上 但离角色所需的冷静乖张还是差了一截 另一位就更不值一提
I mean cue卡萨维茨就真的挺过分的还,就像用《无邪》的拉索洛夫去cue《一次别离》的法哈蒂。不管是两性关系、创作/缪斯、种族还是女性,不管是老生常谈还是时事热点,感觉导演对其的理解都很浮皮潦草。still 我感觉这个事儿的重点不应该是玛丽唧唧歪歪马尔科姆有没有在发言时感谢她,我觉得重点难道不是:“老娘的故事我要自己拍我自己的电影”吗?(所以最后玛丽呢一段对着镜头教马尔科姆怎么感谢她的话,就真的还挺尴尬的,如果放在十年前倒也还好,都2021年啦宝贝,这价值观太过时了吧!)要么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包包装自己的故事,要么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故事拍自己的电影,再不济我没有花园,我也坚持种我自己的花。ps.这种极其吃重演员表演的戏,两位演员真的撑不起来,还有请好好说台词,不要一言不合就rap😂
两个演员的室内剧,他们对电影本身有自己的看法,还有这个世界多数夫妻都喜欢对彼此保密的真相。对马尔科姆来说,玛丽既是“缪斯”又是精神医生,也是首席评影评人。赞达亚的表演尤其令人钦佩,视线无法从她身上移开。
虽然有赞姐 我还是觉得被喂💩了...
看看卡萨维蒂和吉娜罗兰兹(或者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的对手戏,就知道这片完全是在靠调度给演员的演技遮丑,小华盛顿这个表演简直就是刚从《信条》片场走出来的状态。
尽管有着那么多噱头,仍然无法掩盖这是一部超无聊的电影。
表演真不行,完全要不流泪要不大吼,太聒噪,黑人男主难道不知道他真的很吵,而且手势夸张吗?调度完全没找见,长镜头太垃圾了,不会用就不要用,完全真的觉得导演就是把这部电影“拍”出来了,就只是“拍”出来了。弄到最后整部电影还要搞成黑白色调装逼,有啥用?
【2.0】论如何把情侣间的吵架变成一场全然装腔作势卖弄格调的木偶秀。“音乐+情景”略有实验味道的剧作构想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情景尺度的拿捏上。这个导演不会写人物对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没有精确揣摩成熟两性心理的能力,男、女主角的相互指控仍旧是青少年式的发展。
全程都在自行脑补男女主角是小李子和肥温。
-0.5 Zendaya really needs more time to develop her acting...
妈蛋两个黑人演的电影 电影还是全黑白的 这从视觉上很难受 看不下去了
妒忌如同我戒断的毒瘾,自负堪比你膨胀的性欲。我是你电影创作的灵感,你说那是单纯的爱。时而是拔刀相见的对手,时而是歇斯底里的仇人,时而是共同面对影评的同伴,时而是攫取电影素材的猎人。在台上忘记感谢我,却在台下吃我煮的奶酪通心粉。毁掉你最高光的夜晚,也变成你生活里不能被替代的女主角。
完全在表演,自我陶醉式的努力表演,至于演了什么反正我是一点没有被吸引到。
黑白影像的舞台对持跟那些经典有啥关系我不知道,因为~~经典的好像没看过~~~~一片空白来看也许也挺好。这场架吵得挺有意思,虽然rap款的我吵不来,但这吵架节操还是蛮真实的,原来情侣们吵架还真的是可以差不多的吗,此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情侣吵架在两性关系的框架下还吵出了不少现实问题,范围还相当广,从电影到影评,到艺术,到政治正确,性别偏见,黑人,好莱坞,装逼~~~~你们懂得,再一顺溜的什么都被喷了遍,虽然仅限于情绪宣泄,但喷得还挺有美感。今年疫情导致了一大堆舞台剧室的内景交互戏,看样子大家被憋得够呛,怼怼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