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这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惨痛地失恋过。
惨痛的倒不是失恋这件事本身有多么的曲折,而是因为失恋而引起的一系列的情绪。
那段时间非常的伤感。
是早上刚刚醒来,还没有睁开眼睛,眼泪就先流下来了。
是那种坐在公交车上,突然泪崩只好下车在路边痛哭。
是坐在办公桌前对自己说,要撑过这四个小时,却无论如何都撑不住,跑到厕所里无声的掉眼泪。
是不能和任何人谈论起这件事情或与此相关的一切。
自然那段时间身体状况很差,无论行动或者说话,声音都是很细微的。
因为身体的虚弱,所以感官特别敏感,能够捕捉到周围环境一切细微的变化。
感觉每一天都太过漫长,而在这种伤感之下的时间每一分钟都被扩大。
你只希望今天赶快过去,这种心痛的感觉赶快过去。
如果可以,愿意付出一切换一个人生的快进键。
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自己才慢慢地从这种情绪里走出来。
你瞧,你的生活未必多么好,你每天还在为生存而奔波,没有人在等待你,也没有人在接近你,一切都还处于生活之下,可是你如此伤心。
并不是因为不能够独自一个人生活,并不是因为无法忍受孤独。
只是在原来的生活之中,你得到了你真正想要的关系。
不是为了生存,不是生活的必需,只是它让你快乐。
它让你最为平静的快乐。
你不再每天疑惑生活的意义,你不再像浮萍一样漂浮无依。
这段关系将让你稳稳地站在尘世生活之中,从未如此踏实,从未如此平静,可你失去了它。
失去比未得到还要痛苦。
当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不能使你快乐的时候,当你能拥有的一切都不能使你平静的时候,你只想睡去,沉沉睡去。
幸好时间能带走一切,可惜人总是会复原。
慢慢的,生活会治愈你,你会认识新的人,因此得到一段新的关系。
那些艰难到无法呼吸的时刻已经离你远去,当你偶然回想起,也只是发出一声长长的长长的叹息。
Tom Ford!!!!!!! 捡回老本行 很惊艳美版王家卫?
有时候觉得Tom他是不是也爱王家卫 连音乐都相似镜头很唯美 可能过分华丽却显得感情空荡 大概是拍惯了时尚大片的过 有时候真的在怀疑COLLIN的衬衣到底被浆了多少次 还有Tom大叔是不是拍摄中走火入魔突然给自己做起了广告始终没有一部片子能像春光乍泄那样平静而细腻的叙述两个男人的爱情 卑微,被动 愿付出一切 但是但是 还是要推荐 COLLIN太棒了 男女配角们也相当的华丽 晒黑了的Nicholas让人着实小惊艳了一把 虽然演技一般 我怎么就不能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呢 比如在海边裸泳时Nicholas看到晒得不匀称的屁股 还是忍不住放声大笑 这这样唯美而严肃的时刻 真是罪过话说回来 有些镜头真的美得让人窒息 COLLIN痛失所爱 无数次想象自己在深海中漫无目的的游荡 拒绝温暖氧气 隔绝回忆 所有爱与痛 禁锢在短暂的冰冷与瞬间的窒息与失忆中 一种对自己严肃的审视 在生与死之间挣扎与抉择 又扯远了 忽略所有消极因素 还是值得一看
记得去年夏天有个朋友来北京,说他在798和Tom Ford吃晚饭。
其实到现在我都对此事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不过这个朋友是个俊男。
这一点毋庸置疑。
没想到TF做了导演,一出手启用的还是戏精级别的演员。
而且拿到了重要奖项的侧目。
全片非常符合TF作为世界一级时尚先驱的风范,复古,华美,洁净,从服装,人物造型到家居摆设,一丝不苟,简直像能拿皮尺量测般精准典雅。
处处透出设计师量体裁衣般的细致入微和高尚风雅。
镜头干净得仿佛吹落纤尘,空灵极致,像茶般静谧难测。
每个场景都装帧如画,打上了顶级时尚设计师的标签。
故事情节首尾呼应,简简单单。
仅仅就是一个孤独男人孤独求死的一天。
全因他失去了挚爱——一个相伴16年的男人。
Colin Firth的演出精到老练。
两代英伦俊男缠绵相依的镜头,令人有点小小意外。
TF选择的四位男演员均为美之代言人,包括CF偶遇的西班牙男模和他青涩的学生。
而MG在片中的零星亮相浅尝即止,唯有最后一袭黑衣惊艳了观者。
至于唯一的女角JM,基本也是友情捧场,六十年代的造型,华艳绝对盖过了她在The Hours中的扮相。
同性之爱,衷心痛心。
这是一出CF的独角戏,起落转合,却别有一番韵味。
近期颇为纠结,大喜大悲大起大落。
多年以来,认识的不少人一再地和我说到同一个话题:生活就是这样子,你别想那些奢望得不到的东西。
一再重复又一再重复,比我年长的人怒斥“你怎么可能成为一个老板”,比我年幼的人轻松地在QQ上丢来一句“我只想找份养活自己的工作过日子”,我一再地沉默,大量地写作,绘画,创造角色与角色间的对话。
或许更多人认为那些是无意义的,的确,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有意义,但我们在别人眼中就是无意义的,好吧,我扯远了。
Tom Ford的电影处女作,Colin Firth,Julianne Moore,Nicholas Hoult,Matthew Goode...说实话,他们的名字对我都陌生,不过看电影的这个时间段对我而言有了更多意义。
开篇50秒就抓住了我的心,看起来蔓延无边的水下,干净得如同溺水浮动的人体,小提琴,一再重复。
George安静,内敛,眼神干净而细腻,冰雪之中他走向Jim,Jim的眼睛蓝得如同海水冻结,周遭的一切颜色鲜艳,有淡淡的风。
8分钟时,George听着电话那一端,回答,那一刹那内心被轻轻触动,连眼眶都不由自主地湿润。
George的爱人Jim有温顺然而直接的眼睛,微笑起来世界都随之柔软,小可爱小调侃,宽容而让人直觉呆在他身边一定异常舒适。
然而一生之中,让人难以忍受的不是永远得不到,而是得到了之后再失去,谁能忍受每日相对微笑之外,面对安静的,无法安眠的夜晚。
那种令人想要告别这个世界的渴求,我相信每个人一生中都曾面对过。
生活很美,色彩从灰黑转变为鲜艳,有声音,有活力,有香气。
有交谈,George最后一天的课程,他说到不同,说到我们内心的恐惧,台下年轻女子抽着一根烟,与旧爱Charly那么相似,连眼神都是。
年轻的Kenny专注看他,关心,靠近,交谈,小礼物,喝酒与游泳,直接而漂亮的眼睛与略略羞涩的表情,没人能不动容,生命本身太美,有阳光有颜色,有温度,还有每个人的微笑。
Charly的眼睛有着中年的沧桑,精致生活也掩不去那股孤独,我常常会想我们都如此孤独,挣扎着想要一些亲近,亲密感,可以了解你说话恰到好处喝些酒跳个舞,吵架又和好。
但George说你认为Jim只是真正爱情的替代?
那一瞬间不能说不是酸涩入骨,那些相对微笑的安静的时刻,Jim说这一刻可以死去,因为太幸福了。
两个人窝在沙发里各自看一本书,两只狗懒懒地躺在地上,为了谁去换唱片互相调侃,这是整部片子里极为打动我的场景之一,现实生活中,这种场景可遇不可求,夫妻之间尚且极难有此情景,而gay之间或许多些,大概是夫妻之间总有账单,孩子,双方老人以及工作生活种种琐事,而gay的相遇到相守,很多时候是出于爱,去掉了许多琐碎之后,留下的只是本质的东西。
当然,不是说gay之间就没有那些生活碎片与麻烦,只是在这摇摇欲坠的世界里,能够鼓起勇气承认自我,并选择在一起,爱的成分要更多些。
不够爱的话,连承认的勇气都不会有……我想是这样。
至少我是如此。
一生之中能有这样清澈的几秒钟,一切都是值得的。
但哀伤到了最后,看到每个角落都会想起对方,依然年轻的Kenny,野性的西班牙男子,球场年轻的身体,老照片。
Kenny的直接与干净藏在最后的那把枪上,所以George微笑。
我想他依然会为新闯入的Kenny再度燃起生命与爱情,就像那个西班牙男人说的,爱就像巴士,你总会遇到下一个。
所以我在最后一幕,看到Jim安静走来,西装完美像影片之初的George,给他一个吻,有温润的安静的眼神,他微笑着,于是George也微笑了。
而我怅然若失。
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死亡,George仔细思量自杀与细节,安排一切,依然每天保持如常态度工作生活,心里的世界倾斜,却还要挺过这一天。
我想很多人,在某些时候会有这些感触,灵魂分崩离析,然而还不得不保持如常微笑,心里千疮百孔生生疼痛,撑着那缓慢磨人的一分一秒直到夜幕降临,又是一天,想着时间总能治愈一切伤痛,然而很多如同刻在皮肤上的伤疤,不是经年累月不能消融。
而那些时间都不能消融的,生生将人拖进边缘地带的东西,唯有死亡才能安息。
很多时候死亡才是安息。
我常常会想,很多人选择死亡,不是因为生命不够美好,爱情不够真挚,而是从未得到的绝望,以及得到最为美好的,内心安宁的时刻,然后失去它们。
谁能抵抗那种灵魂被抽空大块的空虚感。
片子如此细腻精致,看完后我找了找Tom Ford的资料,那样一个时尚先锋,大胆而出位,内心如此浪漫而轻柔。
我想那些美好的东西之下,依然是内心易碎的恐惧与绝望。
本想说更多影片相关的东西,但我的心情一如那绵延不绝的海水,溺死在蓝色里,所以就这样吧。
From FoxChristy
1 本届南非世界杯的FIFA小姐、瑞典美女名模Victoria Silvstedt (维多利亚-希斯特德)曾在09年参加“单身男子”的试镜。
2 最初Colin Firth没有档期,但影片为他调整了拍摄计划。
在2010年2月21日英国奥斯卡(BAFTA)授予他最佳男演员奖时,Colin Firth提到,他曾打算弃演该片,甚至给导演Tom Ford的拒绝邮件就躺在发件箱里正要发出。
但一个技工上门来为他修冰箱,在这期间Colin重新做出了决定。
他在颁奖致辞中特别感谢这位“冰箱男”。
3 Tom Ford提过Kenny的角色本来要给一个更有名的演员(E!
在线证实,该演员就是以处女作“Billy Elliot”动容全欧洲的Jamie Bell)但在开拍前5天,Jamie Bell仍然没有赶到剧组试穿戏服。
Ford在那个时候才翻出Nicholas Hoult的试镜录影带重新考虑他的。
4 在片中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Jim表哥Hank Acherley,是鼎鼎大名的美剧“广告狂人”(Mad Men)男主角Jon Hamm配的音。
Jon Hamm凭借Mad Men获得过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男演员。
5 原著作者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同性伴侣Don Bachardy在片中有露脸。
Colin Firth走进英语系办公室时,Don Bachardy就坐在沙发上,脚上穿着一双幸运红的袜子,这双袜子属于Isherwood本人。
另外作为著名艺术家、画家,Bachardy的一幅大型绘画出现在了女配角Charlie家的墙上。
6 在原著中George从头到尾只出现了名,没有姓。
Tom Ford在剧本中补全了名字:George Carlyle Falconer。
其中Carlyle是Tom Ford本人的中间姓,而Falconer既是Tom Ford的初恋——插画家Ian Falconer的姓氏,也是Tom Ford旗下公司生产的太阳眼镜品牌名称。
7 片中Nicholas Hoult的裸泳部分使用的是Sean Talor作为替身,因此最后的剧组名单注明了Kenny一角存在Body Double。
没看片之前,担心50岁的科林费斯会像吉姆凯瑞在《我爱你莫里斯》里面一样,老得让人忍不住出戏。
后来发现担心是多余的。
科林-费斯饰演的乔治教授是个鬓角微微花白的鳏夫,他松弛的面颊、不再灵活的躯体确实不美,他是美在一种从容自若的雍容神色,永远不慌不忙的笃定态度。
在共同生活16年的同性爱人吉姆死后,乔治决定自杀。
他对镜自勉:“挺过这一天。
”在最后一天,倒数的时钟慢下来,人间偏要像个勉力留客的好主人,谄媚似的将自家宝贝都捧出来。
看看这打开的珠宝盒里耀人眼目的——球场上健硕男人挥汗如雨的裸身,花苞儿样的邻家女孩,严妆靓服、明眸善睐的邻家太太,乖巧的狗儿,邂逅的西班俊男,热情的老友,冰雪聪明的男学生……各式各样的美态。
属于老男人的镜头,总是灰黑色调,除他之外,则全是美人如玉、美眷如花。
生命的焰火在那些眉梢眼角迸现,好像释放出无数条惑人的蛛丝,要拖住他直往死地踏去的脚步,像一场无声的角力。
在银行大厅里,乔治坐下在皮包里找东西,手枪就在手边。
角度逐渐变为垂直式俯瞰,在乔治眼前光可鉴人的地板上,闯进一条模糊的影子,只能看到影子主人的一对果绿色皮鞋的纤足和雪白的袜子。
在画面里,鞋子的颜色倏地鲜艳了,就像一盏灯燃起来。
跟着乔治的视线向上看去:生着处子绒毛的小腿、鲜蓝的裙摆、平坦的稚女的胸脯(身子爱娇地轻轻晃动)、金黄的辫稍、花瓣似的脸颊。
借着青春的辉光,老男人灰黄的脸上忽然又映射出红晕。
然后,那粉嫩的双唇开合,吐出问话来。
但乔治只是沉静地凝视(镜头无数次强调他的凝视),半冷半温、半悲半喜地微笑,沉着应对,不为所动。
乔治与同性爱人吉姆的十六年生活,闪回了四段:庭院中的蜜吻,烈日下的岩上裸裎相对,静谧斗室中对坐读书,酒吧里的初识与暗许。
饰演吉姆的是马修古迪,当然,他是个美人儿,奇特的是美得出众,却又出众得熨帖;那对剑眉下藏着的星目,聪敏而温和,无端便有情万种,最适合脉脉相对,虽然偶有点促狭的意思,却教人相信他掏出来的是最真挚的心意。
在《故园风雨后》中,他和本韦肖在牛津的湖边靠着老树坐着,在夕阳的余晖里为每杯香槟赋予一句诗,着实倾城。
在本片中,他与乔治的相遇倾心,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在沙发上读书调笑,又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这样的日子,一旦有过,就难以忍受不再有。
这世界成为一座可怕的哀悼他的纪念馆,每处都是要人命的遗迹。
乔治甚至不被允许参加爱人的葬礼。
因此他持续梦到大雪中的永别,在死寂的天地里,走向那双玻璃珠一样失掉光泽的眼睛,亲吻冰冷的嘴唇。
他并没在吉姆死的时候立即赴死。
但彻骨哀伤像钻进果实中央的蛀虫,逐渐将生趣啃噬殆尽。
他并非不爱这生活——从他留字在自备的殓服上“请给我打一个温莎结”就能看出。
实在是哀毁过甚,没有法子坚持下去。
乔治在停车场偶遇的白T恤男子,俊得原始,像一头才长成的豹,在紫灰的暮光中吸一支烟也是美的;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学生肯尼,在衬衣外套着一件白毛衣,毛衣的软绒令他浑体笼着光圈,酷肖天使;而朱莉安-摩尔饰演的他的老友夏洛特,在这片子里出奇的冶艳,大有好莱坞黄金时代那些尤物的派头。
最后一个夜晚,乔治与曾经爱过的女人夏洛特小酌。
私筵之上,食物精致,器具闪亮,音乐柔靡,老酒香醇,老友识趣。
谈得入港,乔治也能随着大笑,也能应邀起舞。
一切都彰示生命仍可是场欢宴。
我想,在长久了无生趣之后,决定自戕的乔治终于轻松下来,用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身周,反而能发见那些回光返照似的神采。
可惜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最终让他迟疑的是他的美少年学生肯尼。
肯尼是一直默默关注他的。
打听他,尾随他,想帮他排遣忧思,含情脉脉地注视他,邀他跳进深夜的大海,略显羞涩地露出姣好胴体,把他的手枪藏在被子下面。
有这样的倾慕者,乔治也难以不被打动。
然而结局是《警察与赞美诗》式的:乔治烧掉留给好友的信,把手枪放回抽屉,打算振奋精神,忽然心脏病发,倒数的人生与时钟一起碎裂一地,就此终结。
这里,有一个与那个小姑娘出现同个样式的镜头:乔治仰躺在地上,已至弥留,一双黑皮鞋踱入画面,爱人吉姆微笑前来,在他唇上一吻,又隐没在黑暗中。
因为这个,我相信乔治最后一刻是满快活的。
在《西雅图夜未眠》之中,汤姆曾说:“我打算每天清晨,起床,呼吸,再过一阵子,我就不必再提醒自己,起床,呼吸,再过一阵子,我就不会再想起过去的甜蜜。
”在《唐山大地震》中,丈夫死在地震中的女人李元妮,始终独身一个过清苦的生活。
在烧纸钱的时候,她把新家的地址告诉丈夫,嘱咐“别走岔了”。
三毛是在1979年失掉荷西的,恩爱逾恒,她却没有与他同死,而在1991年自经。
我揣想她确非因病厌世,是多年寡居,生命力着实磨蚀光了。
据说,曾有一个人被雷击中过七次,都大难不死,然而失恋之后他自杀了。
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在自己的极限之内,接近那样言笑自若、实则痛不欲生的时期。
幼稚肤浅的心灵能感受到的伤害,不比深邃睿智的灵魂来得浅,就像小蚁举起饼干渣与奥运选手举起杠铃是一样壮观的。
我曾经有过两回这样的体验。
第一回在八岁,你想象得到,八岁小女孩是怎样依恋痴爱母亲。
然而母亲那年消失了一个月,她生病住院了,是重病。
我被交由姥姥照管。
一月中我竭力克制,照原样上学放学,背书考试,课间跟女伴跳皮筋、丢沙包。
但我清楚地记得心底挥之不去的毁灭性恐慌。
一衣一镜一枕一箸,母亲的馨香与手泽俯拾即是,我不知道今后是否只能靠这些来过活。
十几年后,一位很要紧的某君离我而去。
我再次感受到世界危如累卵;不过,还得暗暗攥紧拳,命令这具躯壳在图书馆呆到铃响,参加院系联谊会、与邻座男生互留电话号码……然时时惝恍,眼前会忽然一花,出现某君的笑眼白牙;又像蹑足走在绝壁边沿,就算自持不向深渊看去,也真切感到寒气砭人肌骨。
而前路隐没在雾霭中。
某友人父亲突然重病,他回去照料。
不到两个月后,他在病床边埋首小睡的清晨,父亲去世了,半句话也未留下。
他回来后其实我们都有点恐惧,不知怎样面对,笑乎?
不笑乎?
然而他竟能若无其事,说笑如常,我们讶异佩服之余也轻松下来。
然而某天聊天忘形了,谈论父亲节云云,忽听门一响,他悄悄走了出去。
我们自恨失言,相对讷讷。
我忽然说:“他朝吾辈也相同。
”每位挚爱迟早会离去;早早晚晚的,每人都有份,去领取命定的悲恸(我想,死在爱人之前是种福分)。
除非压根不去爱任何人。
不过,只要不死,总会活下去。
因此我后来依然能吃能睡,在超市里头一个冲进突然开通的付款通道,或者狂奔过两个红绿灯终于赶上末班公车,或者突然发现想看的新电影有了高清下载,或者突然发现爱吃的薯片买二送一……还是会狂喜得在手心里嘿嘿乱笑。
不过,你永远不知道那些言笑晏晏的人们,内里是不是一副破碎过后勉强缀补起来的肺腑;那些睡着了的人,在梦里,是哭着还是笑着呢?
这电影的瑕疵,就是一切都美得过分,缺少粗砺的元气,容易受到“太形式化”的批评。
当然,电影啊,电影,你不就是一场幻景。
不就是导演汤姆叔叔心中的小屋。
曾另有某君,在他的电脑上示我以休-格兰特主演的《About a boy》,当小男孩霍尔特亮相,他叹道:“你看这孩子的眼睛,太美了!
”如今某君不知在天涯何处,霍尔特已出落成声名日隆的玉面郎君了。
史上最佳男同电影如何炮制?
首先,原著小说作者要是gay,编剧要是gay,导演得是gay,主演最好也要是gay,或者是有gay气质的。
《单身男子》(A Single Man)这部电影正好符合以上标准,而导演汤姆福德恰好又是顶级服装设计师出身的gay帅哥(为什么帅哥型男都是gay? 愤怒+叹息!
),更是让电影好上加好。
所以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男同电影。
其实,我看过的不多不少,《王尔德》、《春光乍泄》、《蓝宇》、《米尔克》、《断背山》到最近看过的两部《我爱你莫里斯》和《单身男子》。
故事很简单:1962的美国加州,文学教授乔治法克纳得知共同生活16年的伴侣吉姆和爱犬车祸身亡,挣扎了一个星期之后,决定去死。
他在人世的最后一天是这么度过的:开车去学校上课,给学生讲赫胥黎的小说《天鹅死于多年后的夏日》,讲恐惧,一边不断回忆16年来和吉姆一起的珍贵片段。
他收拾好办公室,去银行处理好帐户,给手枪配好子弹,开车回家准备举枪自尽,不过还是先去老友家吃了晚饭,返回家中仍然无法下决心扣动扳机,于是跑到当年邂逅吉姆的酒吧去借酒消愁,偶遇班上一位男学生,感觉又找到了心灵上的慰藉,正决定抛弃自杀的念头,重新开始生活的时候,心脏病发作,撒手而去。
说这部片子好,并非只是结尾出人意料,这种余味深长的反讽(irony)总是能让我震撼,就像多年前读凯特肖邦的短篇The Story of An Hour一样。
反讽是治疗媚俗(kitsch)的良方,是消解一切甜腻腻、亮晶晶、暖烘烘的虚伪矫情的灵丹,是领悟这世界真实本质之唯一可能的渠道;它能让乐观者停止聒噪,让悲观者继续沉默,让文艺青年、文艺中年、文艺老年“腐”得更加彻底。
这电影选角好,男同一定要由英国人来演,或者说演得好的男同都是英伦“腐”男,比如说男主角Colin Firth,我就是冲着他去找这部片的,09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惜败于Jeff Bridges;还有《王尔德》的主演Stephen Fry和Jude Law,《我爱你莫里斯》里的Ewan McGreggor,明显比演对手戏的喜剧之王金凯利要更有gay的气场。
摄影也很棒,尤其是色彩的不停变化,从黑白到彩色,从清淡到浓烈,将男主角不断变化的心情以及动情的回忆诠释得细腻而到位。
片中男主角的女友一角也被朱丽安摩尔诠释得非常到位,最后的晚餐那场戏的几段对话堪称经典,很有戏剧张力。
你爱他,他却爱他,你愤怒,你指责,你质疑他们之间的爱,遭他反唇相讥。
你从伦敦追到加州,住在他家隔壁,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你离他这么近,却始终无法占据他的心。
因此,女人爱上男同志,大概是这世界上最辛辣最苦涩的反讽吧。
如果非要在结尾处画龙点睛一下,那么,就是我的一个重大发现:此片原著小说作者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导演兼编剧汤姆福德再加上饰演男主角的科林佛斯全是处女座。
这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典型处女座小说+电影,浓郁化不开的精致艺术氛围,细节绝对到位的服装、场景和化妆,最令人赞叹的是男主角决定举枪自尽之前,将死后葬礼上准备穿着的西服、衬衫、领带、皮鞋一一整齐的放置在书桌上,还留了张纸条:领带请打温莎结。
天!
这不是处女座是什么?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不注意细节,不完美会死的处女座。
Colin Firth这个演员呢,无论出现在哪里,我都忍不住——尽管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他本人应该不喜欢——叫他Mr.Darcy,与他的演技与型无关,科大叔是非常百变非常百搭的,只是我这种对于现实与虚幻之分不甚明朗的人在每声呼唤中感到那个书本中的人是真真存在的。
所以请让我再叫你一次,我保证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众:汗!
科大叔听到这句会高兴吗?
),亲爱的Mr.DarcyColin Firth这个男人呢,无论跟任何人在一起,我都觉得——尽管作为一个父亲来说他本人应该也不喜欢——他还是适合单身,与他的绯闻与过去无关,科大叔是非常浪漫非常有女人缘的,只是我这种喜欢怪ka的人每每都莫名从他身上闻到一股落落不群的气味,一种难驯的气味,一种难以靠近的气味。
所以想拜托你,不要在屏幕上演太圆满的中产阶级,你这个愤渣Colin Firth这个人类呢,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我都以为——作为一个人类来说他本人应该对此没有意见罢——很容易肖想推倒的。
虽然他也不算很帅,但种种因素加起来,就是很有种迷人的氛围。
是以,这次没事我的事了,但Tom Ford(指ing),你老实交待,你是想把科大叔当成你的私人芭比娃娃(or应该说是肯尼)肖想很久了?!
你梦里面有笑醒过吧!
我恨你啊因为……我也想玩啊,宽海带泪ing(众:呃)总而言之呢,Colin Firth加上他身上仿如给Gucci走专场秀似脱下换上的衬衣、休闲服、常服、礼服,甚至睡袍,眼镜,皮鞋,袖扣,钥匙扣,皮夹,etc,在这部电影里可以占到一点五星到两星,看到他第一个背影,那个西装那个合身啊,那个衬衣的领子和袖子露出来的比例那个合适啊,那个裤子那个剪裁啊,我当场就high了(众:你G点长在视网膜上么)。
汤叔——也不知道是满足私欲呢还是服务观众(某:我猜两者皆是,哼!
众:应该是你自己本身是这种会在拍电影时占这种便宜的人吧),还很大方的把他的芭比or肯尼剥出来示众。
没想到科叔,原来你衣服底下是长这样子的啊(摸下巴ing),看来当年Darcy湿身那一场诸多小姑娘们的口水没有白流啊,我于是又high了,决定科叔一个人身加上他的行头,值三星!
(科叔,你记得把那些西装啊什么的都带回家啊。
最好以后出席什么颁奖典礼什么的都交给Gucci办好了)科叔侬焕发第二春了,这、这、这……我一辈子都没想过自己能讲这句话,但是,侬这一打扮真当比Darcy那会儿更有味道了啊。
汤叔除了把芭比or肯尼·Firth打扮得很闪亮之外,最大的热衷我看就是ps了。
这部电影色调之饱和<——>不饱和的转换已经到把无聊当有趣的地步了。
如果时不间中的来两个还蛮有新意蛮迷人的,全剧都这样就一个字——假!
尤其是里面这些人全都皮鞋光可鉴人,车子都亮可作镜,室内装饰都像从什么杂志里剪出来的样板屋,西装衬衣裙子发型全都怀旧得来又充满时尚气息,连小孩子的打扮都蓝成一套还很呼应刚刚上片的Alice,这本来简直已经就一点烟火人间气息都没有了,还非要频繁地从灰到失真过渡至饱和到失真,就等于一直在提醒观众“这是电影啊,这是不真的啊”,所以故事铺陈得好,演员演技过人,总归是空虚,觉得这群人是在那儿没事无病呻吟,戳不到像我们这种每天只求穿着整齐,家里乱成一团,忙到不要说养狗,连逗狗玩的心情都没有的人的痛处啊。
这种死之前还要穿得漂漂亮亮去上最后一堂课,还记得有这样那样没做,还要把衣服摆得好像Gucci橱窗展一样的人,我老早知道他自杀不成的。
真正会自杀的人是那种走到地铁旁边,一想“哦哟,下个月的房租交不出来”,或者爬到哪层楼上,一望天“嘿呀,人生直是无聊”,然后就往外跳的人。
更加不要说还格外会注意到秘书的香水,网球男孩的胸肌,小狗身上特有的气味,还约了前任女友+现任姐妹淘喝酒聊天跳舞,还想着要抽烟,还会对着前男友的照片回忆过往种种美好,还这样还那样的人。
什么“活在当下”,要我说就是Tom同学中年危机大爆发了——还好,不甚严重。
套用主角的话说,人生就是一个怕字,劈开就是两件事,一是怕什么都没有,二是怕什么都有了。
Tom同学显然是后者,名与利,大车大房大把票子自然不用说了,伊感情世界么我不晓得——但估计不坏吧,不然这部电影就不是这股“幸福易逝”的调调了,然后呢……就跟Charley一样,一女人住那么大所房子,每天没事可干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多少人的梦想啊,然而什么都有了,就去想老公走了,儿子长大了,自己呢连份工作都没有,无聊。
就跟男主一样,一男人住那么舒服的房子,每天开着大奔去大学上课,多少人的梦想啊,然而什么都有了,就去想男友死了,他家人还不让自己参加告别式,以后要孤独终老,可怜。
这就叫吃饱了撑的(我不是说男主不可怜,不过因为这电影这种拍法就显得他有点“作”)。
饱暖思淫欲,淫欲完了就开始伤春悲秋,伤悲完了还是淫欲。
今天跟老板坐在日式餐厅里叼着寿司喝着清酒抱怨自己最近好不顺啊之类的,老板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有些人活得比我们好些,有些人活得比我们差些,而后者还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
我们应当感到幸运”,所以我也想跟Tom同学说,如果对未来有所迷惘,如果中年危机的话,脱掉你那身合身到让人愤慨的西装,走去农村里吃两顿咸菜馒头,干半年一年的体力活儿接受一下再教育,保证你立马觉得原来的生活那个en rose啊。
前几天有个在综艺节目上看到金士杰说他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穷”,我当场笑倒,可惜没有早生二十年啊,不然这一记找到我灵魂之伴侣了。
金老师太可爱了,每天用一场谈话去挨家换饭吃是多么的欢乐啊,自己也省得做的功夫,还可以每天都吃不一样的。
衣服也不用买,就收人家不要的……那人生中烦心的事少好多。
跟老师一起混一定很有趣。
像金老师这种人,就永远不会捏把枪往嘴巴里塞一塞,又去乔乔枕头的角度,再塞一塞,又觉得姿势不好看这样吃饱又不会撑到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啊PS:Tom同学有恋眼癖吧。
话说Matthew Goode的眼睛长得真邪门的好看鸟。
PS又PS:Julianne Moore是金发吗?
我怎么记得她是红发啊?
而且她红发更有气质。
Jennifer Ehle才是天生的金发,Charley这个角色要是叫她来演就……好诡异的了(众:你原来也晓得这样诡异啊!
)最后的PS:我倒是很喜欢男主跟他男友一起坐在沙发上看书那一场,感觉很cozy
去年的这部《单身男子》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风光无限,科林菲斯和朱利安摩尔的加盟也让我大为期待,在苦苦等待了一年后,终于不久前才看到了电影本身。
初执导筒的著名时尚品牌Gucci传奇老板汤姆福特所赋予影片浓浓的英伦情怀和复古气息绝对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本片是根据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同名小说改编,而小说诞生在充斥着躁动,反叛和不安的20世纪60年代初,在那个全世界都在为导弹危机人人自危的时候,乔治的全部都被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所占满,也因为此这部沉静悲怆的小说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也被人们称为“最美的同性恋文学”在那个变幻莫测的十年中,不光只有嬉皮士,动荡的政治局势,而那些曾经处在社会阴暗面的酷儿们也第一次开始大规模的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性取向,声讨自己恋爱和结婚的权利,继而涌现出了诸如哈维米尔克这样的斗士,虽然小说并没有描写这场运动(只是在乔治那段关于少数民族的的谈话中影射到了同性恋这个别样的群体)但主人公乔治同样是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角色。
而在小说出版20年后,时值二十岁的汤姆福特读到了这部书,尚处在懵懂期的他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那种十几年的“同性之爱”,但书中的文字依旧打动了他,正如福特自己所说:“我当时已经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同志,但是还没有一个恋人,我也没有公开宣扬这件事。
正好是在那段时间我看到了这本小说,小说中的苦闷、悲观和彷徨的情绪打动了我。
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和消极的情愫真真切切地写出了我的感受。
我渴望找到自己的爱情,但是又无处开口,就像小说里的乔治一样,我甚至想过自杀。
”影片讲述了一位在洛杉矶的大学里教书的英国教授乔治,与他相恋16年的同性恋人突然遭遇车祸与世长辞,在经历了八个月的人生低谷期后的某一天,伤心欲绝的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电影就描绘了乔治这一生中最长的二十四小时所发生的一切。
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1962年的南加州,身为文学教授的乔治在平日里风度翩翩,举手投足间都极具绅士风范。
在学校里,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同事们也对其很为尊敬;在生活中他则是一个待人和善的男子。
在乔治起床后的那段戏中,那些叠放整齐的衣物,穿衣镜前的精心打理再配以科林菲斯优雅的英国腔,甚至连给佣人的钱都仔细包在一个信封里,这所有的细节就将一个温文儒雅的中年男子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
面对如此精致的男人,我想是没有人会希望他受到伤害,但事与愿违,那段长达十多年的爱情在乔治心里留下了太重的印迹,以至于他每天早晨都是在噩梦中惊醒,虽是如此,乔治可能更希望永远都不要醒过来,因为只在梦里面,他才能与吉米相遇,而梦醒时分的那份强烈的内心孤寂却是让他难以承受的,当他行走于和恋人曾经共同生活过的房子里,每一寸空间都会让乔治触景生情,继而重重的失落感包围着他,就像台词中说的那样“感觉自己身体在水中下沉,渐渐被水淹没,无法呼吸”也就是在这样的情感折磨中,乔治度过了黑暗的八个月,以至每天都要通过在镜子前给自己打气来获得自己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但终究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值得一提的是,科林菲斯对角色的诠释无疑是无比成功的,也因为精湛的演技而得到了威尼斯影帝的垂青,单是在乔治在接到噩耗的那场戏里,短短的几分钟,那种巨大的感情落差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手中紧攥着的眼镜,还有强忍的伤感都让观者能懂得这份爱在乔治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别在雨中悲恸之情的彻底爆发,更是让人不禁想给予这个可怜人一个供其宣泄泪水的温暖怀抱,送上自己的安慰。
片名虽然是a single man,但影片中孤独的人并不只有乔治一个,同样独守空房的还有夏洛特,这个乔治出柜前的英国旧情人,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独身了九年的她渴望能有一个人的呵护来填充内心的情感空白,和自己曾经相爱过的乔治成了她心中最为理想的人选,于是她精心准备了一顿晚餐,并且邀请了乔治前去赴宴。
高档的红酒,摇曳的烛光,还有风情依旧的夏洛特,在如此罗曼蒂克的场景中,让和乔治一样被忧郁浸润到骨子里的我能有了片刻的愉悦,看着这两位可人儿在原汁原味爵士乐的伴奏下相拥并翩翩起舞,的确很有疗伤的意味。
当两人玩的疲倦了,双双躺在地板上时,乔治又极为绅士的为夏洛特垫上了一个枕头,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许正是夏洛特所急需的,于是她决定向乔治表达自己的爱意,但没想到换来的是却是乔治的歇斯底里,夏洛特也借着酒劲向乔治吐诉心中的苦闷,尽管不欢而散并没有成为最终的结局,可那扇徐徐在屏幕前掩上的门又似乎暗示了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将不再有下文。
虽然朱利安摩尔饰演的夏洛特在影片中的戏份并不多,表演也算中规中矩,但她依旧让这个生活在看似幸福的虚假表象之下的女人在观者心中产生怜悯之情。
对于一个教授而言,与学生的关系是他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影片中肯尼的出现让乔治本就错综复杂的感情世界愈发凌乱,而对于肯尼真实性取向的猜测是观看本片后人们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但在我看来,肯尼的同性恋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决定了他无法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所以观者看到了一个尽管想尽办法亲近乔治,可又和女性相伴左右作为掩饰的肯尼,而这种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你是绝不会在《断背山》中看到的。
当然肯尼的作用不简简单单是个追求者,他可以说对于乔治的情感转折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从两人在乔治和吉米当年邂逅的酒吧“偶遇”到共同戏水,再至他俩共同来到乔治那所在他心中如同爱情见证的大房子,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可以窥见乔治的细微变化,从最初的拒之千里到慢慢的接纳肯尼进驻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屋子里,肯尼当着乔治的面赤裸了全身,暧昧之情不言而喻,还有后来肯尼为乔治细心的处理伤口,此时电影的叙事也如同回到了1962年,含蓄且注重细节。
直至最后当乔治发现了肯尼将自己自杀用的手枪藏在怀中,在看到肯尼梦中露出的安心微笑后,乔治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要知道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拾生活下去的自信,要做出多大的努力,当然并不是这个简单的举动瞬间扭转了一切,只不过在那个非同寻常的时刻让乔治领悟到了不光只有吉米而是全世界都在乎他。
但悲剧并未因此戛然而止,上帝和乔治开了个玩笑,让他死于了心脏病突发,在临死前的一刻,他见到了故去的情人,那深情的一吻也和开篇乔治梦中给予吉米的吻形成了呼应,让乔治生命的最后一天在一个完美的循环中结束。
而在影片中,汤姆福特对美的追求可谓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连演员的选取也是极为养眼,汇聚了老中青三代的漂亮脸蛋儿,即使是作为路人甲的拉丁美男也是全身凸显着偶像特质,以至于影片的每一个剧照都足以登上时尚杂志的封面。
作为时尚领域佼佼者的汤姆福特,对于影片的艺术感处理同样挥洒自如,他将大部分的画面做灰色处理,吻合了乔治郁郁寡欢的情绪,而在一些细节点上又上了浓烈的色彩,一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又很好的体现了乔治的情感波动,让观者能通过乔治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还有时间感的着重描绘也在影片中处处展现,最直观的当属对表的特写,还有指针的滴答声,甚至在背景音乐中也将这些滴答声体现出来,这些都间接表达出主人公并非对生命没有一丝留恋,还无形中将时间的流逝变慢。
在情感戏中,身为同性恋的汤姆,更能将书中和自己的共鸣发挥的感人至深,有时候甚至会让人忘却这是部题材特殊的电影。
影片的OST同样是张精品,波兰配乐大师Abel Korzeniowski的音乐恰到好处的渲染出了自始至终那淡淡的忧伤,而那几首纯正的爵士则仿佛将人们置于了60年代的美国。
而这所有的精心设计最终就让影片像一件经过时光浸泡过的精致标本,供人细细品味其中的美不胜收。
本以为又是这类题材惯用切入点,描绘同性的感情在社会标准的压迫下扭曲,纠结和挣扎。
但冲着奥斯卡提名看了,没想到完全给我一个惊喜。
电影远远超越了同性异性这些物质形态,而是向虚空里大胆探究一种更深刻动人的东西——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
主角George是大学教授,有得体的工作,但孤零零地住在一栋设计精致的房子里。
通透敞亮的落地玻璃,掩映在草地和绿树中。
他在车祸中失去了和他一起生活了16年的Jim。
熟悉的回廊里,他总反反复复见到Jim的身影。
可能是那如同断手断臂的痛苦,终于让George觉得无法忍受。
于是他准备选择死亡。
整个电影也就是演了他从早晨起床的一天,和他在这天里遇到的人,发生的对话。
Kenny是他的学生,亮晶晶的蓝眼睛充满年轻和活力。
他也就在这最后一天里,努力走入了George的生活。
Kenny尾随George来到酒吧,两个人的一番对话我觉得是这部电影里闪亮点。
演员Colin Firth的表演简直就是丝丝入扣,捕捉住了主人公每个复杂又缥缈的情绪。
年轻的小演员,把那种不羁和内心的火焰,也表演得淋漓尽致。
Kenny说了如下一番话,给我触动很大:“大部分时间,我都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
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死去。
我们被完全密封进了这个肉体。
那种感觉很奇怪,也很可怕。
在这个肉体里,只能通过偏颇的意识,去间接捉摸和感受外面的世界。
谁又知道你真正的样子是什么,我能看到的也只是你在我意识里的投影。
”这个被局限在肉体里,通过有限的感官和影像里去看世界的描述,是对我近期个人感受认识一个非常精准的总结。
《道德经》里有类似的描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就是在有眼而盲,有耳却聋的状态下进行的。
世界并非我们所看我们所感。
如同你在驾驶一部车窗玻璃浑浊,后视镜缺失的汽车。
外面一片混沌,身边也没有任何人……George的一句回答,也是让人回味:"让所有一切有意义的就是那几个零星瞬间,我感受到能真正和另外一个人联结在了一起。
" 这句话似乎也点破了爱的本质。
爱情其实本来没有那么圣洁那么伟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内心深处爱一个人,需要和一个人融合的渴望,其实只不过是为了逃匿那种被隔离被封闭后产生的空虚和孤独。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我们在一起,因为拥抱里可以规避孤独。
这里面本就没有什么伟大可言。
但是爱情里,藏着伟大的种子。
发芽还是不能发芽,需要的是一种灵性。
两人在深夜里冲进大海,自由地在月光下和海浪搏击自由游泳的一幕,竟让人觉得一种莫名的感动。
最后Kenny用年轻的生命力,终于让George的笑容里重新出现了温暖。
望着熟睡中充满青春的Kenny, George做了收场独白:“在我生命中的几次,我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绝对清澈。
倏忽的几秒中,宁静漫没了嘈杂,我也不再用大脑思考,却是发自内心而感受。
那种宁静清澈里,事物变得格外清晰,世界也变得异常鲜活。
可我从来没能延续这种瞬间。
当我努力去抓住它时,它和万事万物一样,快速从我指缝间消逝。
我活着,就是为了那几个瞬间……“这些文字描述了一种无尚的宁静。
在这种宁静里,没有失去,没有痛苦,没有孤独,只有无尽的清澈。
这种宁静也是人们从根本摆脱孤独的终极方式。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为Lee.Pace看的,结果丫总共出场也就一分钟,哭。。。
very beautifully made. too spiritual and surreal for my tea though.
对画面的色调变化印象深刻
即便是cf真爱一生粉,也得说这选剧本的眼光没法恭维。导演究竟想说什么?完全不知所谓,看到结尾我简直蒙了,您是在搞笑吗?导演用了90多分钟,展现的不过是就是自己作为gay的兴趣、审美眼光、品味,他很会撩拨gay的欲望,甚至也不乏自嘲,换句话说就是用剧情在卖腐罢了
我很关心最后他死了没
很喜歡Matthew Goode。。 完全不是Nicholas Hoult能比的。
你不在了,留下我一个人
镜头语言太烦人了 导演的沾沾自喜程度令我不适
inspiring
虽然演员的表演、影片色调不错,但还是欠缺了一点儿感染力。而且由于导演是时尚圈人士的关系,总觉得他把演员们个个调教得不像是在演戏而是在走秀似的,一个个西装笔挺盛装华服,有型有款,pose摆得很不错……
调性、质感、节奏、气氛、慢镜…宛如装在玻璃盒子里的一枚60年代标本,凝视它,时间就慢了下来,甚至退了回去。现在,是与过去的温存。未来亦然。绝佳的原声音乐,恍惚间似是《The Hours》、《The Fountain》与《花样年华》的一个曼妙拼装版。而老中青三代型男云集,眼福吖耳福
一部由时尚大片构成的电影。
调调很高级,导演审美赞,非腐女,但看电影的时候忍不住一直期待男主和他的学生会发生点什么,主要是这种设定太带感了,而且两人皆绝色啊
輸給慾望也要昇華成心靈頓悟嗎真是太虛偽了
我一生中少有这么绝对清澈的时刻,在这倏忽的几秒,寂静沉寂了杂音,我用感觉,而不用思考,事物是那么鲜明,世界是那么清新,一切充满存在感。-------我记住了这句。而整部电影画面美得可随时按下暂停荡漾半天。
全靠型男达西先生撑着了。文学讨论课上说赫胥黎“反犹主义”的那个提问也莫名其妙。总之都很斧凿套路化。慢镜用那么多好刻意。
美,连这美都像是空壳子,都像是在炫耀
较高的评分或多或少勾引了我的好奇心
乔治对学生肯尼说,再去拿瓶啤酒,被反问这是命令吗?他恍惚了片刻,这才意识到,终于再无一个人可以那般被他使唤去换唱片,带着嗔怒和推托,愿意永远当一个老人家。无论偶遇到英俊的西班牙男孩、相识经年不忘的伦敦女友、飘荡街头只想见他的沉郁少年,他毕生的爱业已耗尽。心如死灰,亦无法再被点燃。
越是华丽越是掩饰不住内核的苍白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