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彼得·布拉德肖发表日期:2012年5月21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五星为满分)
肯·洛奇与编剧保罗·莱弗蒂的最新合作是一部温情、有趣、和善的电影。
这是一场自由放纵的社会现实主义闹剧——超凡脱俗,有时甚至像孩子一样天真。
在我看来,洛奇已经找到了一种快乐的喜剧模式——我认为比他的《寻找埃里克》更快乐——而且是一种没有愤世嫉俗、没有讽刺的喜剧。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他这段时间以来最轻松、最成功的银幕作品。
《天使的一份》可以看作是洛奇的《甜蜜十六岁》甚至是他早期的经典《小孩与鹰》的姊妹篇。
当然,它也借鉴了麦肯德里克的《荒岛酒池》:一部表面温和的喜剧,却更有批判性。
又一次,洛奇使用了非职业演员和新手:他的男主是新人保罗·布兰尼根,饰演罗比,一个被控袭击罪的、暴力的、年轻的格拉斯哥罪犯,由于他即将成为一名父亲,他在法庭上得到了最后一次机会,他的律师认为他已经改过自新。
罗比被判社区服务刑,而不用进监狱,他和一群违法的笨蛋和呆子一起重新粉刷社区中心:莫、犀牛和愚蠢至极的艾伯特,他们的古怪言论让人满腹狐疑地大笑。
主管哈利是个善良的灵魂,他对威士忌有着鉴赏家般的热情,出于善意,他带着他们去了一家酿酒厂。
神奇的是,罗比竟有一种未经训练的辨别威士忌的能力,也许就像比利在《小孩与鹰》中训练红隼的能力一样,尽管罗比对他的技能没有那么重视。
他对蒸发到空气中的威士忌很感兴趣:即所谓的“天使的一份”。
考虑到有些威士忌售价高达数十万英镑,他内心顽固的罪犯想知道如何才能得到他自己的那一份。
洛奇经常以一种温和的、几乎是最安静的方式来上演场景,当然,是与当代电视剧相比。
有些人可能会偶尔觉得故事的结构有点松散,但对我来说,洛奇和莱弗蒂是在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戏剧性声音说话。
一个关键的场景是罗比被叫到“盲品会”的台上,并被要求鉴别一种威士忌。
如果是朗·霍华德来导演的话,人们会对罗比工人阶级的外表更加不满,而对他雨人般的才华更加惊叹。
洛奇带给我们的则更低调、更真实。
戏剧性的高潮带有一丝欢快的不真实感,它不得不被放纵一下,但一如既往,喜剧中的人文主义和乐观主义取得了胜利,消除了罗比试图糊涂地超越的残暴。
哈利作为父亲的角色表现得非常好,他尽力向他的孩子们展示了一种找到更好的自我的方式。
对于没能认出爱丁堡城堡的倒霉的艾伯特,他感到困惑。
“你家里没有酥饼吗?
”他问道。
将《天使的一份》的结局与《小孩与鹰》的结局进行比较会是多么奇怪。
我只想说,世界观有点不一样,也许时代也不一样。
这部电影似乎没有出路——但是,尽管它没有对2012年的长期的青年失业问题抱有幻想,它还是找到了一些光芒,或者说,也许它在尝试用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罗比和他的小伙伴们并非天使:但这部电影找到了一种方法,给予他们某种现实生活不能或不会给予的东西:一次机会。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绝对的励志电影,满篇皆是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单纯的爱与恨,简单的犯罪动机。
据我观察,大多数英国电影都是以“热爱生活独立自由”为基础,平实、自然、人性;而我们的却充满了“对权力与金钱的崇拜”,虚伪、做作、兽性。
《天使的一份》(2012)是由英国导演肯·洛奇(Ken Loach)执导的、以对濒临失业的青年工人自我救赎之路的写实描写而闻名的电影。
标题“天使的份额”(Angels' Share)是威士忌在橡木桶中陈酿的过程中,因蒸发而损失的部分的术语(来自女解说员“每年损耗大约2%的酒,就这么消失了,蒸发进空气里,永远消失了,这就叫作‘天使的一份’”)。
在故事结尾,它被顺畅地转化为一种肯·洛奇式的道德哲学的表达:对于角色罗比(Robbie)试图做出的改变而言,提炼和酒精蒸发的过程作为隐喻,就像他们人性的善良部分被耗损;不过,既然是“天使”的行为(当然,考虑到《石雨》《吉米的舞厅》中对天主教神父的揶揄,洛奇显然是在无神论的意义上使用了这个词的象征意义),这份耗损也是工人阶级人性完善或“升华”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影片第30分钟,主人公罗比和自己的朋友到一个酒厂参观,首次接触麦芽汁到酒的工艺流程,女解说员展示了酿酒厂的内部空间,包括蒸馏间,我们首次注意到酒其实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题——从工人酗酒者、酿酒工艺到后来喜剧性的名酒拍卖和“偷酒”。
酒的制作是一个精确的过程,要考虑木桶的成色、体积、形状、产地等,就像人本身,也是因为不同的“遗传”环境而造成了向善的原始本能在不同空间场域的不同表达。
洛奇的奇妙调性使偷窃这个“违法”行为被喜剧化和轻松化了。
本篇影评也将重点分析,洛奇如何通过“偷窃”来展示一种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人生活伦理,从而将自己心中的“光”分享给他镜头下的社会底层。
这份关于“蒸馏”和“升华”的道德寓言,涉及肯·洛奇作品越到后期越加直接的“幽默”或“轻松”,以及工人阶级在自身位置上跟生活与宿命的和解。
主人公罗比是一个陷入家庭困境的格拉斯哥男孩,躲过牢狱之灾后,面对儿子的出生以及岳父、妻子等人对他做“父亲”能力的指认与否认,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拼命想找到一条出路,然而发现自己举步维艰,尤其是始终无法摆脱之前与之打架斗殴的街头混混的骚扰。
在社区服务时,他遇到了瑞诺(Rhino)、阿尔伯特(Albert)和莫(Mo),跟他们组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在对工人社区有机关系的强调方面,这延续了洛奇一贯的思路)。
罗比没想到的是,一次偶然的“品酒”,可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
他在嗅觉上的敏感,最初仅仅是朋友闲聊之中夹杂着污言秽语和嘲弄的笑谈,不被重视,就像如下台词暗示的:“现在我们能根据我们原始的本能嗅到空气中一百万分之一的酒精气味,回到我们祖先贴地爬行时的嗅觉(有些人从来没有进化,是不是?
)”由于偶然的机会,他被一位知名的威士忌收藏家确认为有辨别优质威士忌的“天赋”,但他仍不以为然,不知道能用这“天赋”做什么。
直到后来,迫于改变生活和“向善”无门的压力,他带领伙伴们前往苏格兰高地的酿酒厂,进行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赌博……在故事后半段,情节的走向越发接近犯罪片、情节剧与喜剧的融合。
这跟洛奇早期冷峻的写实主义纪录片是显著不同的。
洛奇的早期电影从属于“厨房水槽剧”(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传统,他从法国新浪潮那里学习了跳轴等先锋的拍摄方法,从意大利现实主义那里学习了业余演员、自然光等技术,首次把英国电影的视野聚焦于工薪家庭的分裂、工人阶级青少年的教育、失业、酗酒、妇女堕胎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并以其犀利而多产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某种意义上使电影成为为工人谋福利的政治斗争的利器。
和《天使的一份》一样,他的好几部工人阶级题材电影都是以萧条的工业城市格拉斯哥为背景的,具有相对重复的主题。
比如《我的名字是乔》《甜蜜十六岁》,都讲述了工人阶级在自己酗酒、吸毒、家庭暴力、街头斗殴的弱点中的恶性循环及“重新做人”的困难性。
这不仅属于英国的“厨房水槽剧”,而且有点左拉式的自然主义特征。
洛奇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手持摄影机、未经训练的演员和他们自己的口音(经常需要面向英格兰观众添加字幕),对工人阶级粗鄙的语言和他们特有的面容进行精准捕捉,实现了一种对现实的迷人复刻。
这种高度的现实感,使我们对中心人物产生一种心甘情愿的同情,并在观看电影时营造出非常真实的紧张。
比如,在台球室,罗比意外地再次遭遇前对手的攻击,经过朋友的帮助逃出室外,闹事者一直追到街上,有一段肯·洛奇经典的追赶镜头,伴随着紧张的音乐,摄影机像凶手一样寻找、跟踪、追逐、纪录着罗比慌不择路的神情,直到他被开车来的马特(罗比的岳父)搭救。
马特说:“已经太晚了,就算是你想改变,他们也不会让你改变的。
”这时,伴随着追赶镜头的音乐也准确地停止,为观众带来相应的“逃脱”感。
细究起来,这份同情和认同,来自于他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沉重中所具有的情节剧和喜剧元素。
比如,有一个场景,罗比在和妻子出门之后,再次发现旧时对手的跟踪车辆,他让妻子先走,之后用匕首威胁对方不得再次干扰自己的生活,在得到肯定的允诺、放手离开后,罗比踢碎了路边的摩托车(误以为是跟踪者的),却发现那是陌生人的。
或者影片中一些只有在“文盲”身上才会发生的对话:“这就跟把蒙娜丽莎搬你家差不多。
”“蒙娜who?
”……“爱因斯坦是谁?
”“爱因斯坦是蒙娜丽莎的朋友,还记得蒙娜吗?
”(第63分钟)或者旅行途中关于反穿苏格兰裙的玩笑,或者“就算我们得到了酒,谁肯从我们这群渣渣手上买呢?
”这份来自社会底层的“清醒”。
总体而言,洛奇电影中的幽默、喜剧性,不仅是一种拍摄风格和叙事方式的结果,而且来自洛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工人位置的真实体认,这份在20世纪后期大失败后渐渐消逝的光,在洛奇的电影中反而随着他年岁渐长而更加明亮,使他在众多关注会批判题材的导演中脱颖而出。
就像学者戴锦华所说的:“与肯·洛奇同时的多重实践,都可以与现实主义产生关联,但它们都不是原原本本的现实主义,比如达内兄弟、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以及今天支撑美国电影的墨西哥三杰的现实主义……我们很容易看到《罗塞塔》《特写》不是肯·洛奇,当然,《荒野猎人》——我们的下一个议题——肯定也不是肯·洛奇。
尽管在跟现实主义相关的实践中,我们能够在这些人中看到某些共享的因素,比如对历史表象之下的真实的追问,比如对边缘人群的悲悯,比如对历史被掩盖的深层的关注,这方面,《特写》《荒野猎人》都是一样的……但肯·洛奇的例外在于,他在20世纪仍然大胆无畏地展现内在的光,非常准确、有节制地传递他的价值追求。
”比如,洛奇影片的一个特点是,突出了一群工人的团结和幽默感,无论是在《航海者》《甜蜜十六岁》中,还是在《寻找埃里克》《面包与玫瑰》《吉米的舞厅》等作品中,主要人物与其所生活的社区之间的有机连接,导向了一种以游行、集体斗争、罢工、欢送为标志的戏剧性高潮,这也是为《天使的一份》所分享的。
同样,尽管肯·洛奇的影片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经常是“违法”的,他们却似乎有一颗善良的心,非常富有同情心,有对家庭的亲情、对朋友关系的执念。
在《甜蜜十六岁》中,利亚姆想要让他的母亲远离过去的生活并提供一个新的开始,然而发现重建新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自己成为毒贩。
在《天使的一份》中,罗比为了证明自己是合格的“父亲”,必须通过再一次铤而走险——通过偷盗来实现目的。
这甚至可以说是洛奇作品的“俗套”:偷窃是洛奇许多电影的主人公共有的行为。
在《雨石》中,失业工人从保守党俱乐部的保龄球场偷了草皮;在《我的名字是乔》中,一群失业青年从一辆面包车上偷走足球衫和短裤;在《面包与玫瑰》中,玛雅抢劫了一个加油站;在每种情况下,这些越轨行为都是为了更加道德的动机。
洛奇显然同意 19 世纪法国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的“财产就是盗窃”。
当然,另一个来自电影的直接影响也许是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
需要注意的是,洛奇如何通过在影片不同人物之间精确地分配道德,从而把“光”聚集在“典型形象”罗比的身上:在偷取“天使的一份”这个主意之前,莫(Mo)在他们参观过的品酒室内偷走了几瓶酒,上车前被罗比发现。
他在试图制止对方的行为时提示说,同行的人可能为此丢掉工作。
同样地,是莫(Mo)提出了从威士忌收藏家提供的情报中赚一把的建议,且起初被罗比拒绝了。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罗比运用监狱中听到的关于偷运驴子的寓言,组织一个像模像样的团队在老板面前晃悠,请求拍照留念,以及类似的一系列决策过程,凸显了罗比区别于“猪队友”的组织能力和智慧。
在藏酒室,罗比听到的收藏家和安格斯的对话,也涉及偷窃或兑换,这使罗比的“偷窃”被相对化了,至少不再是“工人阶级的恶习”。
拍卖会上被众多媒体环绕的品酒过程,变成了资产阶级自我欺骗、真假难辨、丑态百出的奇观——当罗比再次出现,是在拍卖场,在上次他消失的位置,作为知道“真相”的人,看着已经是勾兑的酒,被以115万的高价卖出。
和收藏家的对话也显示出他无意欺骗:“(这酒你有多少?
)一瓶收藏,一瓶交换,一瓶和朋友喝。
”罗比以证明自己非法来源的方式,验证了酒的纯正性。
反过来说,他“诚实的卖主”身份的代价,是表露了作为自己人生第一桶金的“资本积累”的原始性。
在结尾,为了暗示罗比并非贪婪的无耻之徒,而是只取了自己所需的特定“份额”,影片还让罗比把其中一瓶酒赠送给自己的“朋友”。
在影片开头,通过法庭判决,已交代清楚了酗酒、失业的家庭环境,以及社区对一个犯过微小过失的人进行惩罚对个体可能产生的影响。
就像影片中人物所说的:“你爹是个混蛋,你哥是个混蛋,你也是个混蛋,到你这停下了,你不准接触你的孩子和他的母亲莱奥妮。
”或者罗比自己向莱奥妮解释的:“他爸上学时和我爸打架,我上学时和他打架,我的儿子将来也要和他的儿子打架,只是为了虚荣,怕在对方面前丢脸。
”但洛奇对这种由家族和社区“遗传”的酗酒、暴力行为进行了一种和自然主义的“遗传决定论”相反的理解。
他观察到了主人公罗比“长大成人”过程中自我净化的驱动力。
通过闪回,我们看到他在街头的暴力行为导致一个无辜者的眼球脱落,但是通过罗比重新见到受伤者时无声的忏悔,影片也捕捉到了他的自省:通过对儿子这个“天使”的责任,他意识到一个人可能对另一个人的生命产生的影响。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洛奇是典型的左翼电影人,但这并没有对他的工作造成限制,他的作品没有预先确定的理论框架或伦理准则。
角色的行为是根据对环境的反应来决定的,而不是根据习得的道德来决定的。
《甜蜜十六岁》中的人们并没有被定位在电影构想中不存在的善恶尺度上,而是在环境、机会(或缺乏)以及它们的关系中不断地改变的。
洛奇展示了绝望的个人如何在解决失业和社区侵蚀等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的同时,诉诸非法的赚钱方法,例如轻微犯罪和毒品交易。
不可否认,他对展现一种公认的、符合阶级斗争原理的世界观很感兴趣(就像在《风吹麦浪》《吉米的舞厅》中),但他的作品主要是人道主义的,甚至是人文主义的;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个人故事,而不是构建一个个同一化的政治寓言。
因此,尽管电影《天使的一份》呈现了一个不妥协的、严峻的现实,但也有一些短暂的幽默和温柔,而洛奇的特点是同情地对待他的主人公,并把20世纪社会现实主义中罕见的光赋予他们,而我们在1950-1960年代的“厨房水槽现实主义”中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天使的一份》中,罗比的方法可能是非法和不道德的,但他的动机是体面而富有人情味的,和《甜蜜十六岁》中想让母亲过上更好生活的利亚姆一样,他对新生儿子和妻子的爱显而易见,这使他的带有一定的道德瑕疵的行为被重新定义为“天使”的行为——是导向人生升华和更高境界的必要手段。
与早期接近纪录片的洛奇作品如《凯西回家》等相比,《天使的一份》更具有情节剧的特性,几乎不再有纪录片的性质。
尽管业余演员、刻意粗糙的镜头运动仍然保留着,为他的电影赋予一种直接的生活感。
但是故事的情节性更强,在紧张的部分使用了大量配乐(尽管也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且拥有近乎机械降神的结尾。
在经历了一次“闪失”——警察找茬、两个酒瓶被“猪队友”打碎之后,罗比就像狄更斯的奥利弗一样,终于得到了一笔“巨款”和一份工作,并渐渐走上跟对自己产生败坏的邻居不一样的道路。
熟悉“厨房水槽剧”或左拉式自然主义的观众肯定会明白这里洛奇给故事带来的变化有多么显著。
对工人“人性”中善良方面的强调、对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的“争取”,甚至结局的“圆满”,这些对尖锐现实问题的想象性的解决,使洛奇作品中的工人身上有更多的“光”。
当然,洛奇的稳定性而非断裂性在于,就像他的早期电影《凯西回家》等被批评为在纪录片中添加过多的“虚构”内容一样,他的近期电影可能会被认为在情节剧中过于强调“纪录性”的内容。
实际上他只是忠于自己,在现实与虚构、纪录片与情节剧之间寻求着理想的平衡。
总之,与他的许多其他早期作品相比,《天使的一份》这部作品没有那么严峻,有很多喜剧(和一些犯罪情景)来减轻现实主义的沉闷。
潜在的幽默,即使是在极度绝望的情况下,不仅是一种戏剧手段,而且是洛奇更加坚定的工人阶级体认的产物,这使他区别于和他同期的现实主义导演。
猪脚(原谅我刚刚经历关于批判现今大家擅自简化用词和不敬传统文化用语的有关考试还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行 跪求宽恕 ⊙﹏⊙)永远可以被原谅关于劳改犯 我想我也要自我检讨一番 不断告诫自己不可先入为主 不可有色眼镜的自己也是不免会在最初遇到的时候心里多少带有戒备 作为承受者该是不好受的吧 当然这部电影里人们都是天使的一份 都是可爱的 尤其是harry 你在做天使的工作 让我那么感动 robbie 你开始让我好担忧 真正是为你捏着冷汗 你美丽善良的妻子和超萌的BB我很担心他们的期望与坚定的信念是否能与那些不安分子所抗衡Albert 之所以用你做题目 是因为在开篇你如此生活化的傻B至极让我不能够淡定了 你精彩绝伦的外形和大跌眼镜的言语让我时刻抱着“你真的是演员吗 还是大人您本来如此”的疑惑 然后我发现你其实是智者 总在恨你入骨之际一语惊人 你 碉堡了好想拥抱大家 是那么辛苦 但人生确实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robbie决定不成功便成仁 你们选择醉酒把言欢 我最近也在抉择 我已经知道结果了 ‘放下’ 对我来说有点难啊 可是我该做到了 我需要这么去做很想说 harry看到你拿着桌上的malt mill很想哭 那意义非凡 真的 不只包含你的善良 你的一切 robbie的各种不容易与努力、忍耐 沉稳 最重要的 还有看似不重要Leonie、Rhino 有缘相遇的你们可以顺利实施这项计划 不只是因为导演让你们这样做的 是因为你们的善良 4个人 不小的团队 出卖 不信任 不合作 甚至夺取性命似乎是那么会发生的事儿 果然人性多么无可救药 社会多么恶俗不堪 美好善良还是永存的 没有能耐根除之人 多是选择视而不见的人 有时候 我也会看不到 我错了 我会改 请爱人们协助我 有幸拥有你们为什么只有7.3的分数 虽然从始至末我都没有流泪 我觉得这是经典的治愈系 推荐想看到美好的你
整体感觉很不错,剧情紧凑、逻辑清晰。
励志片看过一些,一般都是主人公凭借某项特殊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本片让人有些意外,主角通过偷酒掀开了自己新的人生。
如果放到天朝,这部片子的剧情估计会是这样,主人公凭借天生的灵敏嗅觉+不懈努力+一点运气,最终获得成功。
个人对通过偷窃达到改过自新目的的方式还是有一些看法的,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恰当的方法,他们要改的是一种思维模式,遇到困难解决的方法有非法的也有合法的,而对他们来说那扇非法的大门是打开的,需要改变的正是关上这扇门。
而且,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眼前的事,对于过去的我们无法改变,对于将来的我们无法预料,只有告诫自己现在不再范过去的错误,而不是只偷这一次,以后一定会改过的,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一直热心帮助他们的社区管理员(忘了叫什么了),在他拿到主角给他留下的酒时,反应也有些出人意料,只是说了句“这些小子"且会心一笑,我有些不太明白,难道这样一个人真的会因为一瓶酒,看着他所关心的人从小偷变成大盗而开心么,除非酒在其心中更加重要,这个推论却有些让人心寒了。
或许有人要笑我天真了,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小混子混于市井,大混子混于朝野,我也只能报以一笑,并不能为己辩白。
不管怎么说电影是不错的,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许影片中的方法才更加适用于现实社会,毕竟,合法非法有时不过是不同阶级的立场罢了
苏格兰英语,大约和四川话有同样的功效吧:本身就具有无敌的喜感。
反过来,喜剧而说起了苏格兰英语,无论剧情,自当所向披靡。
就像主人公的闻香识酒的鼻子,与生俱来,只待伯乐在风尘中相识。
对于我等,天生一只煤气泄漏都闻不到的鼻子,该片喜则喜尔,无励志功效。
原以为既然被目之为“励志喜剧”,讲的自然是丑小鸭闻鸡起舞终于曲项向天歌的故事。
其实不然,这是一堂经济学普及课程。
1。
在需求为刚性的前提下,供给越少,产品市场价格越高。
片中前资本主义的卢瑟们只是偶然领悟了供求曲线的奥秘,危机年代的职业资本家将根据这一原理将白花花的牛奶倒满曼哈顿河。
2。
在人对产品内容的认知上,包装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汽水瓶装的陈酿依然是汽水,古色古香的木桶里的假酒依然“exquisite”。
消费者的知识不解决问题。
无论品酒人是否内行,包装的心理暗示还是魔高一丈。
3。
包装对产品的美化不是无限度的,根据产品本身的品质特点,扬长避短至关重要。
一枚卢瑟穿上西服后像要出庭候审,穿上苏格兰裙则我见犹怜,大内禁中出入无阻。
4。
垄断(无论买方还是买方垄断)是滋生黑市、腐败及其他灰色经济行为的温床。
市而成其黑者,奉行的规则也是黑社会式的,具体操作规则:用我的见不得光的秘密换你见不得光的秘密,我们一起洗白,然后可以相忘于江湖。
Robbie最终并没有洗心革面呵,他只是把在暴力江湖中积攒的经验点成功兑换成了生意场中的硬通货,最后,像令狐大侠一样,辞别一帮旁门左道朋友,携美人退隐江湖了。
好吧,我想说,这何尝不是一部,说着苏格兰方言的武侠片。
利申: 不是影評, 只係睇過記錄低. 歡迎採用在其他媒體, 如真嘅俾面用了, 無言感激. 大笑話!弄幾天, 我不是忘密碼, 是把帳號和昵稱弄混了, 帳號錯, 密碼如何都錯. 就是人生大哲理, 一個方向錯了, 後面怎麼搞都錯, 這樣講太簡單粗暴, 用作金句王就行.現實是方向對, 沒密碼還是錯, 象新看電影 天使的一份, 沒有天使給的一份運氣就成不了啊.....電影票請參看相冊.電影 林肯中他跟同黨友力推廢奴的議員也講類同哲理, 指南針對的, 但一路艱難險阻.急風暴雨.深溝沼澤要跨過去, 披荊斬棘, 沒有一些手段, 心計, 不可能順利跟少年PI一樣到達彼岸, 也要有理查帕克.混成一團了, 電影名 是指 每開一桶威士忌酒, 會有 2%蒸發了, 說是被天使喝了, 所謂天使的一份.小混混被判社會服務令, 監管員就是天使, 看他剛有了孩子, 又被人打傷, 帶他回家請喝威士忌, 再帶他去參加威士忌品酒會, 新手爸發現了新出路, 自己有品酒天份, 機緣巧合, 英國草根名導 堅盧治把故事娓娓道來, 夾雜大量F字, 大把英式幽默, 四大癲王聯手, 反轉酒莊, 在天使幫助下......不劇透了, 新時代, 年青人的出路, 滿街都大學生, 一技之長那里可以發揮, 需要的應該就是天使一點小魔法, 無怪乎 魔法電影一部一部......
我將這部片排為截至目前今年看過最喜歡的作品。
並非它有多麼曲折的情節、突出的演技、感人的配樂,而是肯洛區有將任何平凡的故事說好的能力。
事實上,本片的劇情大概在看簡介時就可以猜完:蘇格蘭的小混混要當爸了,想要洗心革面遠離過去的生活卻苦無辦法,這時他發現自己在鑑賞威士忌上頗有天份,因緣際會與朋友合夥一樁”盜酒”行動…。
完全可以推測出全劇的走向與結局,然而為什麼在觀看的過程中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喜悅、感動與驚喜?
這就是肯洛區,他在掌握敘事的節奏、安排情節的流動到達了相當的高度。
他不賣弄任何花巧、不過份炫耀導演個人的觀點、不刻意營造誇張的搞笑,而你依然會喜歡他的作品。
肯洛區被譽為「英國的良心」,而從本片裡你可以感受到他想帶給觀眾的那份真誠,他關心生活周遭、每天會遇到的小人物。
他不用有頭有臉的演員、不追求詩意的淒美的戲劇性的歌頌,只是質樸的,將故事講的完整、有趣、感人。
整體來說The Angels' Share只是一個小品故事,不需要靠好萊塢或任何成熟電影工業也能完成。
然而一個小品故事為何能拿下坎城大獎?
原因絕對不是因為「肯洛區」這個招牌。
身為一個創作者經常也會糾結於形式、手法、吸不吸引人等各種疑惑,而流俗與脫俗的界定更是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
即使是許多出道已久的導演仍然會在他們的作品裡透露出猶豫、徬徨或造作、討好、或是極度刻意的不討好,或是瘋狂執著於追求某種自溺的情境。
然而在肯洛區近幾年的作品裡你很少看到這種情況,擁有的卻是做為一個敘事者最誠懇而坦然的態度。
脫去誇張的表演、繽紛的特效、精巧的配樂後,乍看之下容易的事物要如何吸人目光、使人發笑又兼有戲而不謔的幽默?
創作者應自我反思,因為回歸根本時經常才會面對最困難的部分。
这部充满精彩的反转、悲哀的喜剧,以指控被告扰乱社会秩序罪行,法官予以审判的情节开篇。
对于,醉酒后违反轨道站台管理规定的-阿尔伯特-、醉酒吸毒后破坏公共建筑雕像的-里诺-、偷宠物店金刚鹦鹉被警察发现后出言不逊的-莫-,被宿敌克兰西等人挑衅后暴力回击超出正当防卫范畴的-罗比-来说,“社区服务”的判决貌似是这个社会对这些罪行累累的惯犯莫大的宽容与机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温暖。
像罗比这样被视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边缘人群履历上的污点让他们得不到任何工作机会,脸上斗殴留下的伤疤让旁人避之不及,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固定住所……他们似乎也在漠视与鄙弃中放弃了人生,但生活总会降临一些天赐礼物让人重燃希望与梦想。
比如罗比与女友莱奥尼的儿子降生,让罗比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他想要改变自己,改变生活,但是他的宿敌、他的岳父、他所在的这个社会并不想给予他这样的机会。
当然,这个世界真的有天使般的存在,老社工哈利就是发自真心地给予这些改造对象们关心与关爱。
他给无家可归的罗比提供临时住处,鼓励罗比肩负起丈夫与父亲的责任,周末带领罗比和其他受罚对象去参观酒窖……在酒窖参观时罗比发现了自己对鉴酒知识的兴趣和天赋。
“不能从一本书的标价判断它的价值”,罗比超常的嗅觉甚至引起了收藏家的注意,一份鉴酒的工作仿佛在像罗比招手……如果剧情就此发展,将成就一部中规中矩的真情召唤、浪子回头类的温情影片。
然而,影片安排了罗比发现被宿敌监视女友和新生儿子行踪震怒不已的情节。
随着罗比对安稳平静生活的梦想破灭,随后剧情开始大反转。
罗比、阿尔伯特、里诺、莫合伙抓住机会,依靠骗术、偷技、以及名流富豪的虚荣傲娇,成功在荐酒会上潜入酒窖,用天使一份的理论,用其他酒桶里的藏酒置换出天价酒,并卖给贪婪的收藏家。
“社会渣渣”靠本事逆袭,实力打脸“上层名流”,搞笑的剧情竟传递出一种悲哀甚至绝望的腔调。
不是为被欺骗高价买了杂酒的土豪悲哀;而是为“顺从并接受这个社会的规则并不会让被压制在最底层的人们就此过上安稳的生活”而悲哀。
影片结尾,出现在老社工哈利桌上的那份麦芽酒庄天价酒是对这个天使般善良之人的感恩,也是与冷漠世事中对温暖的褒奖。
然而我认为“天使一份”的含义并不止于此,正如影片一样并不止如此温暖:“每年因蒸发而损耗的酒大约有百分之二,这部分就叫天使的那一份。
而每年摆脱般歧视、像从密闭的酒桶中蒸发一样,从社会底层摸爬出来的边缘人是否有百分之二那么多呢?
对于他们是否也有逃逸出酒桶的天使那一份的幸运呢?
”
说到格拉斯哥,你会想到什么?
苏格兰首府?
英国第四大城市?
苏超豪门球队?
我想到了酗酒鬼父亲和家庭暴力:戈登拉姆齐和《足球英杰》里主人公莫不如此。
《天使的一份》故事围绕着格拉斯哥街头的几个精神小伙展开,电影前半部分这些苏格兰小混混深陷泥沼般的生活:喝酒、嗑药、随意殴打路人、被仇人追踪、被法院判刑、不让看望自己的儿子、想改变自己但仇人不放过。
目睹如此残酷的生活让观众心痛;见证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这就是悲剧。
所幸,他们遇到了一个天使——社区服务的组织者“大光头”。
大光头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还在假期带领他们去参观酿酒厂、参加品酒会,正是这些酒的活动给这些小伙们改变人生的机会。
在大光头的引导下,男主发现自己天赋异禀:能够精确识别威士忌的香型、口感、原料、储存橡木种类等等。
在品酒会上,男主知道了将要举行的名酒拍卖,他意识到偷几瓶酒换来的财富就足够翻身了。
最后他成功了。
电影名称Angel's Share有多种解释:1 酿酒厂讲解员说“储存在酒桶里的威士忌每年都会有2%的损失,行业里把这些损失叫做天使的那一份”
2 男主最后偷了三瓶酒,一瓶损失,一瓶卖掉,一瓶送给了大光头。
大光头获得的那瓶酒是天使的那一份。
3 一桶名酒拍卖价格超过了上百万英镑,这是富人的奢侈游戏。
男主偷了三瓶,一瓶酒换来的钱就足够这些底层人改变人生。
酒桶2%的损失献给天使,富人2%的损失改善穷人。
关于劫富济贫的说法,有“打土豪、分田地”、“一鲸落、万物生”等,但这些说法都太直接太暴力了,说难听点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
相比之下,天使的一份( Angel's Share)要强太多了。
男主是小混混,前期真是很坏,无理由把人殴打致左眼失明且产生心理阴影。
最后,他的行为也是违法犯罪,通过盗窃才获得了让自己改变生活的财富。
可是这部电影依旧是个很温暖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则寒门无孝子”。
其实,所有的善都是论心不论迹,男主无善迹,但已有善心,足矣。
天使的一份,让我了解了苏格兰威士忌
令人感觉舒适的电影,可能前段有点纷乱,但整体有趣畅然的风格很温暖。导演作品一如既往的苏格兰口音真是亲切有爱
这样一个看上去没什么意思的片子,肯洛奇却拍的一点都不沉闷。
看半天 原来是威士忌的宣传片.......
就是看不进去
很励志也很值得年轻人去看,去品
多想来一杯Malt Mill。也被电影的名字逗了一下。即便早知结局如此,却还是在结尾被触动了一下。却不是因为改邪归正的Robbie,而是给他重生的Harry。听到500 miles还蛮意外的。温情而不煽情,冷不丁来一下的英式冷幽默,大风和田园风光,都看的人暖洋洋的。苏格兰口音真是太萌了~
非常温馨的小品,天使的一份成了馈赠给穷人们的礼物,片子整体还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比如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都是真实难解的,但后面肯·洛奇安排了一次理想化的转折来表达他的善意,其实就是资本再分配的指代,演员们表演得都很自然。
销魂的苏格兰口音,The Angels' Share,美妙的诠释!
正儿八经的苏格兰总会给出一种绝地求生有希望的答案,就像猜火车一样,虽然腐烂却长出了新芽,电影很好,但哥拉斯歌???唉,暴力混乱的城市,难忘痛心的记忆
苏格兰口音的英语怎么听着像法语啊……
有天赋的问题少年浪子回头
好喜欢啊!还是英式幽默适合我的笑点。。。。
虽然风格清新诙谐,还加上点人生励志式心灵鸡汤,但对这片观念上的割裂有点摸不着头脑,一个为人还算靠谱的歧途青年一直努力改过自新却遭瓶颈时,不是什么人生导师或者挫折奇遇来扭转局面反而是靠重操旧业的小偷小摸小聪明,前后跳转太不合逻辑了,这样改头换面好难接受。
很温暖的片子,穿苏格兰短裙被警察查那段太逗了
没有预期的好,看的昏昏欲睡,甚至晕头转向!
三星半。后半段的转折很赞!
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和寻找埃里克差不多,肯罗奇真是越老越治愈。结尾前罗比署名的那张卡片,看见Angels' Share字样的时候,被击中泪点了。苏格兰口音太该死了。四星。
难道可以拿重新做人的理由去偷一把???这个励志吗???
warm trainspot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