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不会从这世上消失,绝对不会。
这世上篡改数据隐瞒问题的企业,全都一个德行,干了第一次,就会干无数次。
从列车座椅数据被篡改那天起,二十年来我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
人类是种愚蠢的动物,特别是日本。
公司内的常识要比社会上的常识来得重要,感觉这一点已深深嵌入了日本人的基因。
为了藩国,不惜自己的生命。
说得好听点,活得就像个武士。
古代是藩国,现代换成了公司。
为了保住公司,人的一条命又怎比得过公司的存亡呢?
西方人听了这话肯定会想,这种公司赶紧辞职得了,换个公司不就行了。
但要是武士脱离了藩,那就意味着完蛋。
忠诚这个词听起来不错,但反过来讲,你也享受到了庇护。
这种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是日本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
我们这个毫无资源的区区岛国,能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这种企业文化功不可没。
它有利,也有弊,但我能确定一点,我们要像小孩吵架那样坚持自己的立场。
错的就是错的,人命高于一切。
假如能做到这点,虽然无法彻底杜绝,但篡改数据隐瞒丑闻这类事情,说不定会少一些吧。
电影把自己定位为池井户润系列的娱乐片,应该说可以给出出一个及格的成绩,毕竟有那么多实力派大牌的出演,也差不到哪里去。
影片还是讨论日本(男)人最关心的问题——公司和社员。
看完电影,细想起来,个人觉得有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情节设置的不合理、不够细致之处1.主人公八角多年以前,因为卖高价商品给年老的“星野”夫妇,结果(直接/间接?
)导致老人之死。
感觉推销商品和老人的死之间的关系没有交代清楚。
八角的负罪感来自何处?这还是挺重要的啊。
2.梨田在二十年前的伪造螺丝强度的先例,导致了今天的再次伪造的事件的发生,即所谓的公司的“体质(体制性)”问题。
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能也真的是根本的原因,但毕竟不是直接原因,放在电影稍显多余。
而且,主人公八角,从一个企业战士,变为一个企业负资产,究竟是因为以上的1.事件,还是2.事件?
还是因为两个?
这两个都没有交代得很清楚的问题纠缠在了一起,让人更觉得理不清,况且,这还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另外,经理部的新田,负责客服的佐野,虽然电影前半段还比较有戏份,特别是新田构成了很多重要情节,但后半段就完全没有他们的事情了。
电影本身长度有限,如此使用方法有点浪费,感觉至少要像坂户那样一直有存在感比较好。
这些可能是小说改编电影会产生的一些必然的问题吧。
就好像这个作品的名字《七个会议》,如果是小说的话,七段故事,读者还能把书翻回去,回看一下,数一数是哪七个;而作为电影,看到最后谁还能记住是七个会议,还是五个会议,还是九个会议呢。
问题二 “野村问题”作为能剧演员的野村万斋,出演电影总是有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能剧表演风格。
如果完全接受,大概不会在意,更何况喜欢这一风格的粉丝也大有人在。
不过,要是无法接受这一风格的话,这部电影估计就要频频出戏,看不下去了。
本人虽然说不上喜欢,但也就把这理解为的野村特色了,不过在电影中的突兀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可以说,电影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小说改编”的感觉,而只有野村的扮演的角色给人的是“漫画改编”的感觉。
即使是加入了香川照之,及川光博,桥爪功,这还是一部野村万斋的电影。
每一个潇洒的姿态,画面外的能剧般的高声大笑,特别是电影结尾时,野村撇开腿坐在椅子上的一阵字正腔圆的论述,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问题三 可以笑吗如果本片想以剧情取胜,那么可能不用追求“笑果”。
不过,电影似乎还是挺想在某些桥段把观众逗笑的,可惜笑点不足,或者说力度不够,也有可能是因为片子的类型有点复杂,观众们不知道该不该在这个还稍显严肃的电影里寻找笑点吧。
以上,水平有限,匆匆写就,还请指正。
本片导演福泽克雄几乎负责了社会派作家池井户润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影视化改编——包括广受好评的《半泽直树》、《罗斯福游戏》等,文本类型和题材也都大同小异:多发生在日本职场中,将企业喻为一个封闭、畸形的特殊社会,再佐以悬疑元素和推理情节,以此来揭露可怖的真相,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②当职场与政治划上等号,那这样的作品或许可被称为“职场惊悚片”(稍微宽泛地说则是“社会惊悚片”)——类比于“政治惊悚片”。
③“忠诚这个词听起来不错,但反过来讲,你也享受到了庇护,这种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是日本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我们这个毫无资源的区区岛国,能够跻身发达强国行列,这种企业文化功不可没。
”
一个小小的没有任何资源的国家,能够成为世界强国,不是没有道理的,非常值得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商品能够卖到全世界,中国人值得学习,在中国遍地造价,不仅是食品,奶粉,就像电影里所说的,如何避免这类事情,八角却说,无法避免,因为人命没有公司命运值钱,有人就会有剥削,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
在职场工作中,人们为了生活都纷纷选择顺从,选择沉默,心理明明不甘心,但也不敢说出口。
一些人,只认为地位和金钱才是最重要的,无关他人生命,这种人比比皆是。
快节奏的城市中看似和平,其实到处都隐藏这黑暗,这不光是日本的事情,全世界都是如此。
哪种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无从知晓。
在这里也引出环保等问题,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任意破坏自然,危害他人健康与生命,人类这样破坏下去,迟早有一天会付出同样的代价。
电影其实把整个日本比喻成了一个公司。
故事里说的事情每天都再日本社会里上演,以前看没感觉,经过这次疫情,日本政府所以的做法都和电影对照上了。
先是为了奥运会全力压制,再到出现病患,被迫的承认疫情开始在日本发酵。
随着人数的增加,没人愿意承担责任,事情迟迟不处理。
奥运会延期后就有了一个表面性的交代。
感染人数每天几百几百涨的情况下,完全不肯采取有效的手段。
现在又为了经济,政府补贴鼓励人民出去旅游。
回忆了下,福岛核事故,也是这样,一开始是小事故,为了不引起麻烦,负责人不想承担责任。
选择了冷处理,瞒报。
到后面变成了大事故。
当日本传统的藩国变成了今天的大公司,武士们对领主的忠诚也就变成了职员与公司的休戚与共,但良心和寻求真理的冲动突破了那层铁幕……于是,世界得救了,尽管大人还是稳坐老板椅;同时,君子们也舒服多了,尽管生活还是糟心。
这是整个故事的主线。
但仔细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叙事中还夹杂了一些构成了背景的声音。
办一个甜甜圈的自动售卖活动,是为了给今天的公司带来一些温暖和凝聚力。
那么,传统的方式恰恰在这方面有它非常独到的地方——作为现代社会(会社)的前身的传统的群体伦理恰恰强有力地向人们提供情感和意义归属。
跟大老板见面的氛围,与其说是开会的气氛,不如说是打boss的气氛,更别说会议室规模之大,大概只有纳粹美学和前苏联美学才有这样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boss果然不愿主持公道,于是主人公诉诸更大的外部世界,还好他找到了(《国家破产之日》中的棒子国就果然是个从经济信用到立国信用都破产了的政府),所以政府果然是可靠的最终守门人?
在八角的回忆中,他曾把不适合的产品以不实诚的产品卖给一位老人家,结果导致了这名消费者的自杀,被奸商欺骗然后郁闷至死?
这个叙事的逻辑强度很差,差到不如“强度不够的螺丝钉等于害命谋财”,但它们其实一起表达了这样的一种信念:如今,商品的消费和生产、销售和购买构成了人的价值中轴——八角的苦乐的核心、是非的标准和因果的原委甚至不系于他的婚姻,在公司里跟有妇之夫的婚外恋似乎也不过是无关要紧的装饰品。
在计算和狡计方面,八角大概是最强的那个,严格地来说,他是边沁和密尔认可的理性至上的一名合格的功利主义者——他所寻求的公正和诚信,恰恰是现代功利主义社会奠基其上的基石。
事实上,现代性充分释放了人的自由天性也带来了霍布斯所担心的人人相互为敌的状态,或者至少是洛克所描述的个人之间的摩擦的问题,这个时候,契约精神、诚信问题、自由的限度的问题就需要有人来守护。
八角正是这样的人。
所以,八角才叫功利主义,而他的老板以及老板的老板等各大老板,却只能叫做功利。
“主义”必须是一以贯之的东西。
但吊诡的是,坚持主义的人,只能做一个股长,只是以“功利”为工具的人,却是一个帝国的统治者。
他们的基本差异当然在于对所谓的“边界、底线”的持守,但这对峙的两人,其实没有根本差异,因为他们都属理性人、现代人,他们只是分别代表着两极分化所形成的两极——这两极分化,是从启蒙运动以来一路倡导现代性并给予充分的论证的各位如雷贯耳的启蒙思想家们始料未及的事,这也成为现代性理论最被人攻击的软肋:都是说的好听,自由人都将充分地在这个新世界里实现自己的幸福?!
实践的结果呢,却是两极分化?
那还谈什么权利?
分明只有强者的逻辑嘛!
嗯,的确,今天,只有强者的逻辑。
表面上看,“知识就是力量”取代了“美德就是力量”,但真相往往是:力量才是美德。
如上所述,能产生那么大的压强的会议室属于君王般的强者。
而强者的台词很有意思,他虽然想知道事实,但他不贯彻理性——他讲道理的程度是有限的;所以当八角最终对着他开始讲道理,他说:“今天的会议不作记录”。
而更强的强者——当利维坦式的政府介入的时候,大boss也就是乖乖配合而已,他会通过讲道理或者通过被讲道理有所行动吗?
不会。
真正讲道理的知识分子——八角这个人物的定位其实是这个,成了两极分化中的代表着弱小一极的那个;当然,还有些并不真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有望给强大者提鞋。
曾经的启蒙思想家们能在他们所在的世俗世界里获得那种声望的那种年代,也早就已经一去不返了……今天的KOL?拜托,那是个营销的概念。
事实上,日本作为私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政府并不算横强横。
奇葩有如:当年,福岛核电站都泄露成那样了,出来发言的人竟然还是供电公司的人而不是国家的人。
为什么这样,也许八角在最后无意中解释了一点,因为在日本,大多数“个人”还是附属于公司的,这就构成了东方集权传统的国家所亟需的稳定面,因此,霓虹国一般不直接由郭嘉把手伸到每个个体人的生活里,这样的设定同时导致了日本的压抑和活力:压抑的方面是,组织和单位变成了“维稳”的主体,其手段和效能比国家有过之而不不及,逼死小弱鸡,活力则在于,组织和单位毕竟在“暴力机关”的意义上不如国家,所以那些果真不怕死的个人,反而在日本能真正活出点个性来,能求一下“真”。
求真的日本人比棒子国多,看看明星们的脸就知道了。
不过,求真若是求理性所见之真相,那在根本上正如本片所昭示的:最多是兜着圈子回到了替现代性辩护的基本面上——就算求真得真,也还是摆脱不了深的失望和迷惑。
因为现代性的问题,正是理性自身的问题,所谓的功利、无信仰、低级趣味、价值相对化和虚无主义……这些东西,都是卓越的脑袋们用理性论证后的行动方案的产品。
据说,世上本没有路,都是走出来的,但太多的路都是殊途同归,真有点不同的路并不多。
酒酣耳热之际,革命党拍拍老板的肩膀:你怎么还不死?
你死了,财产都拿来买军火该有多好。
老板嘿嘿一笑:我不死,可以赚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家伙嘛。
旁边他女儿就不乐意了:爸爸平常省吃俭用支援你们,还盼着他死,什么人嘛。
革命党象征理想主义,为了理想不惜任何代价;老板属于现实主义,女儿代表人情社会。
非常精彩,可惜不是我的原创,我还没有那么伟大——原创是嗜酒如命的棋圣藤泽秀行:
棋圣庆功酒会上,棋圣先干了瓶清酒,聂卫平送他的二锅头干了半斤,喝得左脚打右脚,高朋满座,不发表一点感想不行啊——棋圣望着赞助棋赛的大老板:你怎么还不死?
你死了,钱都拿来推广围棋该有多好。
大老板嘿嘿陪笑,内心相当舒适。
有钱人很多,有几个能与棋圣一起成为传说?
日本是个鸟不生蛋、地震频繁、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要想活下去,唯有合作、抱团,在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洗礼之后更是如此。
因此,在日本“读不懂空气”、没有分寸、给别人添麻烦,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比中国二百五的性质还要严重。
但是,一种文化要避免死水一潭,必须包容异类,保持一种对峙的紧张状态。
日本高级知识分子是不是都像川端康成、阿部知二一样温润如玉、鞠躬如仪?
你想多了。
2011年,西村贤太获得芥川奖,记者会上口无遮拦:本来想去风俗店爽一把(结果接到了获奖电话),幸亏没去。
全场哄堂大笑。
2012年,田中慎弥领取芥川奖纯粹是给评委面子:爷就给你个面子,收下了(原文“もらっといてや?!
”成为日本年度流行语)。
类似藤泽秀行、西村贤太、田中慎弥,日本新片《七个会议》的男主八角股长也是一个异类,在竞争激烈的日本职场随时随地打瞌睡。
日本职场强调的奉献、牺牲、服从、纪律,对于八角来说都是浮云,冲业绩的关键时刻,他要带薪休假,控告上司职场暴力,吃东西不付钱,与上级针尖对麦芒、势不两立,吃公司的饭,砸公司的锅。
女孩为公司卖命多年,除了跟单据打交道,与有妇之夫的同仁偷情释放压力,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八角对日本职场文化的分析十分透彻:社畜对公司的感情就好像武士对藩主的愚忠,这种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但人应该是第一位的,否则,公司就难免弄虚作假。
表现职场的日本电影,此片堪为表率。
韩国是揭露政治黑暗没在怕的,日本是揭露企业黑暗,特别是大企业。
日本的很多男性是在一家企业内完成整个职业生涯的,所以企业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种黑暗看多了觉得非常合理,否则福岛怎么会核泄漏的。
又是批判唯销售业绩引发的罪恶,可是哪里不是呢?
只要有KPI,人的行为就是有指向性的和被调整的。
我总是怀疑单个个人成为英雄揭露挽救一个组织甚至国家的能力,毕竟再强的胳膊能有力到什么程度?
但是无数作品塑造这样的个人,也许真的是存在的,至少是良好的愿望吧。
男性群戏大叔们的演技除了浮夸了点,还是很有看头的
抛开影片中要反映的日本职场问题,这部电影的名字会让人觉得是部沉闷的电影,但稍微看一下,就发现原来是熟悉的中二风格啊。
剧情不算复杂,场景也不多,但整体足够丰满,得益于演员们的演技,尤其是斋叔,第一次看他的电影,看完立刻去搜这个演员,太有日系动漫里搞笑耍酷男的影子了。
嗯,剧情的转换,一些人物OS的呈现,也是恰好吧,看着不累,有时剧情就是不用这么烧脑吧,开心就好。
池井户润的文章都是一个套路,连螺丝的梗都不变。八角的日语读法有两种:1.yasumi 休息 2.hakaku 发觉。 半泽直树原班龙套,安倍晴明现代剧完全不行。
平庸,重复。
最后开会那场戏仿佛在看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一段评论点题了,是日本独特的武士道企业文化造成了这一切。企业如藩国,员工如武士,出了问题,死扛,扛不住就找人切腹。#20190913
这电影脸谱化也太重了,演员演的都很用力的样子
为什么感觉日本人的演技就是无限夸张放大
武士与社畜 藩国与公司 忠君式公司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冲突。好看是好看 但这种演员班底和故事结构的不断冷饭能带给我们什么呢?如果纯粹是为了好看或者票房 那是不是这片子的拍摄和发行本身反倒成了最大的讽刺 成了自己故事所批判的那种只顾及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全然抛弃社会责任?当社会批判成为一种cliche 甚至被变成一种可消费的再生产机制 那还是社会批判吗?把当代的公司文化归咎于日本文化传统是不是也类似于把明珠不行归咎于国民性呢?究竟是在深挖根源还是在寻求不变的借口呢
缺个堺雅人
情节过于单纯了,以电影来说略显单薄,有点舞台剧。其实哪儿用分析那么多,纵然各国文化不一样,放别的国家也就是另一种欺上瞒下,不过是赚起来没够儿而已。不过真是受不了啥主公、驾到、御前这套,放过去还行,现在不过就是金钱交易的关系而已真把自己当爸爸。剧里及川和他豆瓣照简直天差地别啊!冲着晴明多一星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剧情老套,最后的独白和配乐也还行。日本人真是太喜欢反思了。日式的夸张式演技已经自成一派了吗?
一个狂言师两个歌舞伎演员 再加上其他的叔叔 真是一次集结了几乎所有的舞台派浮夸演技
还行,真相里还有真相
是不是去《半泽直树》片场把演员来过来演的?无非是历史上经典的欺上瞒下,被揭发,结果层层包庇的黑暗社会戏码。只不过在我们演的只能是《铁齿铜牙纪晓岚》。影片最后也吐槽,日本人还保留着武士的观念,转化为对企业忠诚来求得庇护。东亚的这种封建意识还是根深蒂固,董事长还把自己整出皇帝的派头了。可惜,现在难以一手遮天了。
本以为会是略有些直白无趣的咆哮到底,最终只是比拼一下谁的叔叔更棒。没想到还挺好看的。八角最后的那番独白甚至升华出了一个高度。选角几乎都没什么挑战性,大魔王香川变吃花达人啊哈哈哈哈。稳健。
在电影院看这个真的看得下去么…分了三次才看完。卡司很🐮的感觉,但表演比典型日剧更夸张。
6.5/10。导演果然很会拍这类很燃的职场剧。浮夸的表演若没有男演员们的个人魅力估计会很尴尬。前期花大量时间铺垫主角人设蛮老派的,后期解密有点无聊。女职员点缀了男人群戏。
集合了一帮老戏骨,就给我看这??剧情平淡如水,毫无新意。。男主也不讨喜。。。这就是企业文化啊。。。
丑闻不会少,道个歉就完事儿了。
深度解构了日本这特殊到病态的企业文化,一开始还挺不适应全民夸张的演技,越到后边越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