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的接触进展的可真的很快呀,这样快闪的人生会不会更加丰富呢?
剧情主要讲述了两个男孩在海边相遇,相识,走过了热恋的美好时光,他们期待、依恋、纵情,然后在6周后,由于一个人的离去而伤痛的故事。
David在一些视角下会很渣吧,可是他也只有不到20岁的年纪,他在这个年纪探索者自己的欢愉,可能他自己都不明白选择的结果导向的,只是随着自己的心,男孩身上会有这样的大心眼和无所谓,以及延宕的不明所以吧,他自信阳光,却也如脱缰之马一般吧;AleXis在相处的中后期,从害羞腼腆到开心不已,相处的大多数时候,动真感情了,把他当做了此时此刻,每时每刻最重要的东西,有句话好像说谁先动感情谁好像就输了,真挚却又心痛。
包括母亲的转变,审判的社区服务,有别于一般的情感电影,在懵懂的年纪,不知道怎样控制好自己的情感,纯粹的刻骨铭心一次吧。
最后他俩的身材真不错,推荐观看。
电影复古的色调、场景、服饰都是我很喜欢的风格,带着浓郁的法国浪漫,前半段的相识相知也让人向往。
从开头的尸体到坟头跳舞都注定这部电影带有死亡艺术气息,两人其实并不完全心意相同,说实话“结束的开始”真的让人匪夷所思,这种转折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尽管前面已经暗示过。
后半段的艺术是我不喜欢的那类,让我感觉不到美,甚至更多的是尴尬。
好像轰轰烈烈但好像又没有那么多爱。
Maybe I loved him. I believe I did. I loved him as much as I understoo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How do you ever know? I always thought I’d know the minute it happened. But all I knew was I couldn’t get enough of him. I wanted to spend every second of my time with him. But when I was with him, that wasn’t enough either. I wanted to look at him, touch him, feel his touch. I wanted us to be together all the time.
如果你爱好死亡 那你一定是疯了为何要浪费时间 我们都是凡人看着那熟睡男孩的脸庞 我理解为何大卫要救他了 也知道那天早上 他为何来救我你应该跟我一起发誓 不管谁先死 另一个人承诺 要在他的坟上起舞不要试着去懂所有事情 有些事情你永远不会懂 承诺就好我承诺 为了你 没有其他理由或许我爱他 我相信是这样 我爱他的程度如同我对这个字的理解 你是如何知道 我总是以为我知道 当那分钟发生之时 但我只知道 我对他的渴望永不满足 我人生的每一秒都想与他共度 但当我和他一起 一切又如此不够 我想要看着他 抚摸他 感受他的抚摸 我想要我们永远在一起 3628000秒 但结束的开始不是个好片刻 它如此琐碎 平庸 如此悲哀 你像丢旧袜子一样对我 让我去停船 好让你去玩你的新玩具 你甩了我 然后假装一切都很好 我想 都是我的错 因为我 他死于愤怒 不 摆脱我他很开心 所以他飙车庆祝 他终于进入他的永恒泡泡 他有梦到吗 他有试着活在自己的梦里吗 我们创造了我们爱的人
开篇镜头 男主Alex旁白+直视镜头打破第四堵墙的独白+紧跟而起的鼓点配乐太有感觉了!!!
这开场太具有好感了!
在大海上,大卫出现的这一幕太救赎了,两个男主角之间的亲密感信任感一下就在观众心里建立了,非常高效的建立了人物关系!
双时空叙事 一边是大卫死后的时空,色调阴暗;一边二人初相识,明媚阳光午后。
爱是老生常谈的“罗生门”比起在爱里的幸运,更在意全身而退的姿态。
如果说《call me by your name》最后留下的是遗憾,《dance on my grave》就像是撕开了一包过期的糖。
凯特说,我们只是爱上了那个自己创造的人。
爱就是一种幻觉,六个星期的发酵,最后奔向无可挽回的无聊之境。
这包过期的糖是说,当你厌烦了异性相吸的crush故事后,那就看看同性之爱里的不堪吧。
事实上,爱总是始于人性,激情消退一如情自心涌般自然。
我们爱的只是爱本身,爱那种眩晕。
在爱里,我们创造,我们自以为。
比起《call me by your name》,这部电影是要现实,也更无助。
没有前者所塑造的理解万岁的“高知父母”;没有乡村度假的治愈慢景;没有爱读书,爱音乐,爱谈论历史的高阶文化群体……有“打工还是读书”的焦虑,有父母愤怒的压迫,有三心二意的搭讪,有醉酒烂人,有破口大骂的警察……可还是无法完全比较,需要治愈的幻想,也需要现实的共鸣。
光是夜晚的音乐和跳舞的片段,光是机车吹过的风,就已经讲完了85年夏天的故事。
服道化的精美,足以每年夏天来回味。
影片最后,艾雷救赎了自己,就是最好的结局。
是我,我也会如此。
经典法式服道化
在David出轨Kate的隔天,Alex质问David并且诉说着当初David如何靠近他等等这些过往,由此引发两人的争执。
David不能对感情与伴侣忠诚而出轨,这无论在感情上还是道德上,都是要被谴责的。
在此之前,David与Alex认识不久的时候,David救了一个喝醉的男生。
在David与Alex告别后,David与这个男生独处。
这其实与之后发生的Kate的事情类似。
所以整个故事的路线是这样的。
在Alex与David相识不久由于那个喝醉酒的男生出现,让David显现了一个特质,而这个特质就是David是会朝秦暮楚的。
而Alex从这件事情开始到隔天,他都是生气的,这说明他不喜欢David的这个特质。
这种情况放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就会断定对方是渣男而和对方断开。
这样的处理其实从根本上隔绝了他/她会进一步被渣男伤害感情的可能。
当然也有人会在对方道歉或者示好的情况下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下去。
而影片中David就是通过给Alex送头盔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David与Kate相遇,二人当天的亲密举动已经让Alex不高兴了,这时Alex的感受其实与之前David和喝醉酒的男生事件相同。
在David和Kate真的发生性关系之前的大半天时间里,Alex生气但是依旧什么都没做,直到第二天才发作。
放在现实世界里,即使第一次选择原谅的人,很多也会在第二次类似的情形出现时意识到对方无可救药所以他们必须要断开。
但是当David说要分开的时候,Alex在示弱求饶。
这说明他依旧不愿意与David分开。
假设David没有因为车祸死亡,可以预见的是,David出轨与Alex选择原谅而继续下去的情节可能会重复上演很长时间。
影片中Alex的眼中只有David,用他的话说,即使每一秒都跟David在一起都觉得不够,所以他的生活都是围绕着David转的。
这可以理解为Alex更爱或者只爱David,他的世界只有David。
当Alex的全世界只有David的时候,David的出轨对他而言或许有被背叛的伤害,但是更大的伤害在于David跟别人相好就意味着David也会出现在别人的世界里,所以David是有离开他的可能的。
Alex对于David会离开他的恐惧超越了一切,所以他会选择原谅以及在对方提出分手后求饶。
只要David不离开他,什么事情都好说。
David作为Alex的全世界,假设David离开了Alex,那就是Alex的世界就空了,或者坍塌了。
所以David对于Alex来说就是维持Alex世界不坍塌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工具,而Alex所喜欢的就是当这个人或者工具在的时候自己世界的稳定祥和以及自己与对方的亲密无间。
从这个角度而言,既然对方这个人有了工具的意味,那么他心中的David是不是真实世界的David 并不重要,甚至那个人是不是David都不重要。
这其实就是Kate说的Alex爱上的并不是David,而是他对于David的想象。
所以才会有在David死后,Alex趴在尸体上这样令人费解的举动,即即使你死了,只要我的想象没有死,你依旧是我心中的那个人或者工具。
既然David是被想象出来的,那他的本体消失了,Alex就得赶紧找一个新的来延续他的想象,这就是他为什么可以快速地搭上新男人。
所以Alex自认为的对David忘我的爱背后其实除了爱之外还有他吞噬一般的占有欲,就是他必须要把对方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心安。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我爱你爱到希望我可以变成你,而这部电影是我爱你爱到希望你变成我的一部分,这就是《请以我的名字呼唤你》。
二者有类似的地方,就是两人合二为一,所以两种情况下都会有异常亲密的快乐时光,但是因为人对于被吞噬有着本能的抗拒和排斥,所以后者总会让人怀疑这种爱是真是假。
其实这部电影的两个男主角都有自己的心理困境,当他们各自的困境没有解决的时候,结果肯定就是通过控制对方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相爱相杀。
这一点其实在异性电影里很常见,但是在同性电影里并不多见,所以电影已经具备了类似于《消失的爱人》的元素,但激情与甜蜜之后的分离悲剧最终只停留在Kate的一句解释上,所以电影就有一点隔靴搔痒的不痛快和狗血。
盛夏,六周,改变男孩的一生。
这里说的并不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下简称CMBYN),而是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85年盛夏》。
尽管同样是关于男孩的盛夏光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爱恨难分,以致于很多观众在看完后希望把《85年盛夏》切割成上下两段。
仅就化学反应而言,《85年盛夏》的前半段比CMBYN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个18岁和16岁的美少年,他们炽热喷薄的爱情如同光芒旭日,照耀得人如痴如醉。
不同于CMBYN中豪华别墅、佣人保姆和高知父母的设定,《85年盛夏》的男孩更贴近你我:他们都出身工薪阶层,会在暑假打工赚钱,会勾肩搭背压马路,在暗暗的电影院亲热缠绵。
当他们在云霄飞车上欢呼高喊的时候,观众只需纵身一跃就能跳进青春熟悉的蓝海。
然而爱情绽放得有多浓烈,凋零来得就有多刺心。
后半段故事急转直下,出轨、争吵、死亡、坟头蹦迪等狗血一盆盆端上来,让人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残忍的浪漫。
对于欧容脑残粉来说,这样的故事走向倒是容易理解:要是能正儿八经拍个男孩跟男孩的甜水片,欧容也就不是欧容了!
毕竟从《干柴烈火》到《八美图》再到《登堂入室》,如顽童般调戏不同题材的欧容一次次证明自己玩弄悬疑的能力,从未放弃对死亡和情感阴暗面的探索。
《85年盛夏》也是一样:1985年夏天,诺曼底小镇男孩亚历克斯因为翻船意外结识了出手搭救的戴维。
两个男孩只相差两岁,一个文静羞怯,一个热情大胆。
他们很快被对方吸引,爱情的火花沿着海岸线熊熊燃烧,从电影院、杂货店、舞厅到波光粼粼的海上小艇,烧出了最热烈的情感,却也炼出了猜忌的心魔。
当一名异国女孩出现后,美妙的夏日恋曲突然走向变调…电影根据艾登·钱伯斯的青少年文学《在我坟上起舞》改编,因此很难说导演应对剧情走向负责。
但欧容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可以让任何题材都带上自己擅长的悬疑烙印,让如火如荼的爱情也能悬念丛生。
电影从一开始就宣布:如果你不想知道一个神采飞扬的男孩是如何变成尸体的,你最好打住,本片不适合你!
之后在两条时间线上不断切换,让滚烫的过去和冰冷的现在交织推进,并且通过亚历克斯的写作将观众牵着鼻子走。
如果说原著只是一本郭敬明体自传(当然不是啦),欧容毫无疑问赋予了电影更多《天才雷普利》的气质。
而就在你为剧情郁闷的时候,导演又掺入一些冷幽默,让人生出“谁的青春不傻逼”的啼笑皆非感...电影里有不少欧容对自己前作致敬的元素。
譬如亚历克斯男扮女装前往停尸房探视、结果骑着自行车落跑的画面,像极了欧容早期短片《夏日吊带裙》,甚至连角色穿的裙式都惊人的相似。
而老师与学生探讨写作来推动叙事的手法又有《登堂入室》的影子。
《干柴烈火》中用异性撼动同性、结果异性倒戈(?
)的设定,也出现在戴维和亚历克斯的对抗中。
当然欧容电影也许变化万千,不变的永远是法兰西美少年。
男孩们青春的肉体在银幕上散发着诱惑气息,举手投足都有春光流转。
由于电影拍摄的是85年的法国,自然少不了八十年代流行元素。
观众可以听到由治疗乐队和罗德·斯图尔特等创作的多首金曲,更可以欣赏到16毫米胶片呈现的惊人复古质感。
有趣的是本片最初叫《84年盛夏》,后来改名《85年盛夏》也是为了精准还原时代:治疗乐队主唱罗伯特·史密斯跟欧容说,乐队成名曲《Inbetween Days》发行于1985年,如果欧容非要使用84年作为片名,那么他将拒绝授权——因为歌曲不能乘坐时光机!
欧容回复说他愿意为了这首歌把电影名改为《85年盛夏》,只是能不能版权费少收点...(呃导演你的节操呢!
)喜欢欧容的影迷不会对《85年盛夏》感到失望,哪怕它最后狗血得一塌糊涂。
它讲述的不只是同性情谊,还有青春期的彷徨和生死对立。
欧容希望他的男主在最美好的年纪沐浴生的光芒和死的阴影,完成追寻自我的狂乱之旅。
观众会发现,所有发生其实都“非始非终”,而是漫长经历的一个短暂瞬间。
“所谓的成长,就是努力专注于眼前的每一瞬,在一瞬又一瞬的发生中,成长为当下的自己。
”电影结尾,亚力克西很快又遇见了一个男孩,一个跟他和戴维有过交集的男孩。
从结束到开始,才过了一个夏天。
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青春,因为青春就是用来挥霍、试错、跌倒爬起向前。
我敢说,如果是在少年时代看这部电影,我一定会以找个戴维这样的男友为己任。
——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啊!
只有光芒而狗血的走过青春,人生才会不留遗憾!
搭配歌曲《sailing》—— Rod Steward食用更佳。
1984年的夏末,大概就是八月份的时候,我遇到了他。
那天我划着船航行在海中,突然就变了天,雷声四起。
慌乱的我不小心打翻了船,掉进海里。
在我挣扎的时候,他的船向我开过来,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他的头发在风中飘舞着,很好看。
于是,我被他救了,上了他的船,被他带回了家。
顺理成章我们成了朋友。
他让我在他家吃饭,邀请我去看电影,还说要带着我坐摩托车兜风。
真是太热情了啊,我心想。
他很好看,很漂亮,我知道这样形容男孩子不太合适,但我就是感觉只能用beautiful来形容他了。
他的发丝,他的嘴唇,他脖上戴着狼牙项链,都是那么的性感。
那天晚上,他开着摩托车带我兜风,我坐在后面紧紧地抱着他,头靠在他的肩膀上。
我们回去已经很晚了,我就住在了他家,跟他睡在同一张床上。
那个晚上,是我度过的最快乐的一个晚上。
发生了什么我想你们都很清楚了。
早上醒来,我躺在他的胸膛上,抚摸着他,看着眼前这个刚认识不到一个星期的男人,我想,这下可不仅仅是朋友了啊。
他醒了,亲了亲我,我很开心。
后来我们就聊到了死亡,聊到了他死去的爸爸。
他对我说,我要是死了,你要在我坟前跳舞,这是我们的誓言。
我有点生气,什么死亡,坟墓的…我对他说你能活到九十岁。
他却很严肃的重复他的话,说要我做出承诺,无奈,就答应了他。
心里却想,你一定会活很久的……对了,插上一段,是他跟我一起在酒吧跳舞,他给我戴上耳机,歌曲萦绕在耳边……“I am sailingI am sailingHome again'Cross the seaI am sailing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我沉浸在音乐中,看着眼前这个人,眼神净是宠溺。
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就剩下我们两个,我也意识到,我爱上了他,无可救药。
插曲发生在我爱上他的大概四个星期左右,那天我们准备去划艇,在沙滩上发现了前一段时间我偶然遇到的英国女生,我们暂且称她为k吧。
她很热情地邀请k跟我们一起去玩。
于是,本来两个人的游戏,现在成了三个人。
慢慢地,我发现他在跟k暧昧。
我很生气,本来他一直那么爱我,我们那么快乐,为什么他要做这种事,我不理解。
于是,我去质问他。
他说,我已经疲倦了,对你感到疲倦,之前我们很快乐的,可是现在不是了。
什么叫你对我疲倦了,你先开的头,你先调的情,你先拿着我的衣服把玩,你先追的我,现在我爱上你了,你却又跟别人搞一起了……我已经,有点哽咽了。
他说,我以为你跟我一样,我是不会属于任何一个人的,我害怕被一个人拥有,所以,我不可能会永远爱你。
原来我爱上了这么一个人啊。
我眼神狠狠地盯着他,看着这个我爱着的人说着这些话,泪水已经不知不觉留了出来。
他可能是心疼了?
说,好了,现在我又开始追你了,我们和好吧。
我觉得不可理喻,跟他吵了起来,说不可能和好的,他真的就没把我们的感情当回事。
他也有点怒了,说,有些话说出口就不能收回去了。
他想让我收回那句话,接受他那玩笑般的道歉,可是,愤怒的我怎么可能会同意。
于是,我带着一腔愤怒冲出门外。
怎想,这居然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他骑摩托车在路上出了车祸,这还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看到消息的我有点害怕,我承认,那一刻我还是为他担心,生怕他出什么事。
我赶紧冲去他家,他妈妈很伤心,却不愿再见我,她说都是因为我,要不是他追着我出去,想把我追回来,怎么可能出车祸……追我……是为了追我才出的事吗?
那一刻,心跳仿佛停滞了,我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无法接受自己爱的人就这么死去,而且还是在我们争吵之后,我们一句温柔的话没有多说,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
最令我愧疚的是,有可能他是因为自己而出的事。
我反复地想,要是那天答应他,不跟他吵……明明他说的他不可能完全属于一个的,明明他说他很无情,明明他说他对我厌倦了,既然这样,为何要去追啊……你是不是也早已爱上了我。
他爱不爱我,我不得而知。
他死后的每一天,我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想他,想他的发,他的唇,他的吻,他的声音,他的指尖那温柔的触感……我找到了他的坟墓,我扑在上面,不停地抓挠着上面的土,我不知道自己在挖什么,或许是想他活过来,质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去追我,为什么不戴头盔,你脑子呢?
是太着急想见我吗……我哭了,疯狂捶打着他的坟墓,似乎就是在打他。
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有多爱他。
“I am flyingI am flyingLike a bird'Cross the skyI am flyingPassing high cloudsTo be with youTo be free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Through the dark night far awayI am dying forever cryingTo be with you who can say”我带上耳机,站在他坟前,身体随着歌声舞动着,这是独属于我们俩的誓言,他让我保证过。
我来付诺了,你能看到吗?
“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歌声也是我的呐喊声。
“Oh Lord to be near you to be free”我爱上这个人就只有六个星期,却仿佛过了一辈子。
跟他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用来回味,却还是不够。
我爱的人,死在了1985年的秋初,大概也就是在九月份。
他说不会永远爱我,到最后却也只能爱我一个。
And yes, there has to be a sea to make the moive perfect. 真坟头蹦迪。
在海边发生的,法国浪漫故事,节奏舒服,故事单纯美好的像一个,夕阳里海边做的一个梦。
那个不想属于任何人的戈曼,那个对死亡很着迷的艾雷。
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
法国人的浪漫弥漫在整个故事里,故事讲述细腻柔软舒适,很适合下着小雨的晚上一个人看。
重新爱上了法国电影,触动心弦思考人生深信爱情的意义,和现在消费主义横行全然不同的夏日气息,那一切遥远的感觉,全回来了。
看前三分之一我就在想:无论他怎么把他杀死的我都要给这片儿三星——因为实在撩得太没有想象力了,两人在一起的过程换算成异性恋,简直就是个甜宠片,俗气齁甜的糖水。没想到后三分之一回忆和现实接轨后的部分才让这个片子有意思起来,真正走入了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也让这种回忆和现实交替的叙事有了意义,悬念做得很好。复古感挺有意思,虽然也有点标签化,不过配上精致的色彩显得很高级和讨人喜欢。
39th 也未必太狗血了,好几个情节真实笑出声。法文中心庆祝517反恐同日特别放映🎥电影院真的能放大电影的魅力,在电脑上看只觉得中二莫名其妙,但是电影院放大了人物情绪让人感同身受并且试图理解。
想拍性向流动状态下的青春,显见的源头是短片《夏日吊带裙》(商店里David指的那件几乎就是短片同款),加上《登堂入室》的结构,可惜都流于表面,坟头sailing的浪漫也被毁了。
實在太有失歐容的水準,實在二流
由影片引出一个长久的疑问:如果你喜欢上一个“我就是无法长期和一个人相爱的人(如David)”,该作何处理?
小说原著改编
两男主的脸都有点奇怪,剧情真的法式狗血元素和台词一个都不缺,有好几处都特别喜感,我忍不住笑出声,尤其最后连着几段剧情效果惊人,一边的阿姨也不知道是笑得很大声还是哭得很大声。床戏开小黑屋模式始料未及,最后男主火速搭上新男人也是始料未及,也许这就是青春吧!其实还不错,比某些拍的真善美又假大空的同类题材片子好看。
补标
上次看到俩男孩演出如胶似漆感觉的是1/4世纪前的beautiful thing. 这个卡门式的故事做到了让我无论把哪个角色换成女性都完全成立。所以,这终于不是一个“同志”电影,它是一个纯粹的关于青春,爱情,妒忌的俗套故事,它俗套得终于无关性别了。
欧容的选角带有一点my own private idaho的影子,从奇情到狗血,但看得出来拍摄过程简单清新愉快。
“让我们成为两个孩子,两位青年,无从迷恋,惊艳万物,苍白地躺在成荫树下,未知万物皆已原谅他们”我迷恋本杰明·瓦赞的颜,迷恋他的右眼,迷恋他和Alexis乘着帆船在海洋徜徉。迷恋欧容镜头里法式爱情的色调,迷恋海滩边五颜六色的屋顶,迷恋巨大落地窗外浅蓝的天空和浅绿的海,迷恋Alexis在David 坟头肆意而悲伤的舞姿,迷恋Rod Stewart 用沙哑的嗓音唱着:I am flying, I am flying, like a bird 'cross the sky, I am flying passing high clouds, to be with u, to be free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我成功逃离了这段与他的历史”一切美好与伤痛终将逝去,我开始庆幸一切曾经发生。
好看和吐槽都会来,这部属于后者。
欧容与多兰在比拼谁更接近郭敬明。
super summer they were walking by the beach they wore comfortable matching clothes
人家85年就喜欢坟头蹦迪了,不过果然坟头蹦迪不好看
欧容这次没拍出什么新东西,无论是写作口吻,还是悬疑倒叙,甚至是那段变装秀,都能看到他自己的影子,他的情感处理始终无法像侯麦那样轻盈,好在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故事,所有看似狗血的经历都能被青春合理化,前脚在旧爱坟头蹦迪,后脚去海边撩新汉,不得不佩服年轻人恋情的更迭速度。
这是什么鬼电影?
这不就是同性地摊文学?
绝望之际你驾着七色云彩将我救起,和我度过了此生最难忘的三十天。为什么你要在离开人世前厌倦了我?我扮成一个姑娘和你告别,像约定的那样在你的坟墓前起舞。再见了我的爱人,感谢你不顾一切地救了真正陪我一生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