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前重温Nicolas Cage的《Adaptation》,不住地回想起之前在奥斯卡大爆冷门的《Sideways》。
这两部片有许多相同之处。
同是描写中年失意男子的心路历程。
两个男主角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同是以琐碎的生活为背景。
又都有一些超越琐碎的不平凡。
当然了,最后也都是happy ending。
但其实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这种不同,在我眼里,是一种趋于极端的矛盾。
《Adaptation》里,查理是个倒霉的剧作家,中年肥胖,不受瞩目,不被欢迎,没有女朋友,惨淡营生。
要命的是,孪生弟弟唐纳也来掺一脚,他的低俗恐怖小说剧本和漂亮女友时刻打击着查理可怜的自信。
某次,查理接了个活,改编小说家苏珊的《兰花窃贼》。
该小说以现实为蓝本,讲述兰花大盗Laroche的故事。
查理爱上这部小说,爱上字里行间惊人的洞察力,进而爱上作者苏珊。
爱到他不知从何下笔来改编这个故事。
随着交稿日期的逼近,他失眠,他臆想,他甚至对着扉页照片上苏珊隐秘的微笑自慰。
poor man…… 而此时,另一条平行线上叙述着两年前苏珊与Laroche的故事。
个人不喜欢这对男女,所以略过不提。
总之和所有内心深处寂寞空洞的男女之间的苟且之事没什么两样。
最后查理决定去拜访他心目中的女神苏珊,以期获得改编剧本的灵感。
查理说他在书里读到了苏珊对Laroche的某种超越文字的情感,苏珊礼貌地否认了。
而聪明的唐纳在见到苏珊之后,认为这个女人戴着面具在撒谎,她必定有某些与平静优雅的外表不相符的秘密。
然后兄弟俩跟踪苏珊到迈阿密,到Laroche的花房外。
查理带着一万个紧张潜进去,生平没有做过如此刺激的事。。。
然后,他看到一个天堂!!
一个开满白色幽灵兰——一种美的像幽灵一样的兰花的温室!!
再然后,,他看到一个地狱!!
他心目中的女神像个荡妇一样骑在Laroche身上,and taking drugs。。。
真相大白,美丽的幽灵兰是提炼毒品的原材料,好刺激的事实啊。。。
更刺激的在后面,倒霉的查理被发现了,苏珊惊恐万状,决定kill掉他,于是逼他开车到沼泽边(正是那个Laroche发现幽灵兰的沼泽)。
机灵的唐纳砸晕苏珊带着查理逃进沼泽。
两人躲了一夜,互诉心声。
这段有点感人,唐纳说,他爱那个当年和他调笑但转过身去又取笑他的女生,只是因为他爱,而不是因为对方是什么人。
他爱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的爱情。
看到这里我马上想起张小娴说,“我爱你,这是我的事,与你无关。
”第二天,两人在离开的时候被苏珊发觉,唐纳手臂中弹,仓惶离开的路上兄弟俩车子被撞,一声巨响,亲爱的唐纳当场死亡。
疯狂的苏珊提着枪把查理又一次逼近沼泽,而在沼泽里,Laroche被潜伏的鳄鱼咬死。
噩梦!!
后来,再后来,查理孤身一人回到冷清的公寓。
再再后来,查理终于吻了一个不美丽但善良的姑娘。
最后,在《Happy Together》的欢快歌声里,金黄色的雏菊摇曳在金黄色的阳光下。
The End。
片中,查理抱怨着生活太平凡,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绑架,战争,星光大盗,谋杀……都离我们太遥远。
我们有的,只是繁琐不堪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
就像《Sideways》里,麦尔斯整日与红酒为伴,以及永无止境的未付帐单,琐碎而平凡。
于是需要与色心不改的老男人杰克开着老爷车上路去找乐子。
当然,麦尔斯和杰克最终还是找到了乐子,两个漂亮风骚的女人。。。
这部片给我的感觉,人生,就像一大盘刚刚捞出来的通心粉,索然无味,但可以撒些cheese,撒些胡椒,浇上肉酱,也将就着是盘美味。
就看你就哪一年份的红酒来吃它了。
如果《Adaptation》中查理去纽约朝圣了苏珊,然后回家继续写字赚钱,那故事也就如此,也就是另一段杯酒人生了。
然而,不是的。
车祸里玻璃在巨大冲击力下碎成千万片,鳄鱼无声无息地将Laroche的腿撕得粉碎,这些惨烈的画面强烈撞击了查理本是乏味的生活。
就像对他之前的抱怨的嘲笑。
是啊,战争,艾滋病,恐怖分子,这些时刻在这个星球上发生的悲剧,似乎真的离我们很远。
生活不是电影,哪来那么多戏剧色彩。
可是,谁知道呢?
生活太平凡,太琐碎,太苍白,白得,一点点颜色就足以变成浓墨重彩。
这样的色彩不会很多,但只要一点点,只要一点点就会让生活变得,刺激,惨烈,悲壮,离奇,或者,,,不知道用哪个词来形容,anyway,很戏剧。
片中的幽灵兰(ghost),就像潜藏于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渴望,或者说欲望更贴切一点,不管是对什么的欲望,美丽也好,财富也好,性也好。
它需要我们像Laroche一样,费尽心思,历尽艰难险阻,斗智斗勇地去拥有它。
然而,它的夺人心魄的美的背后,是不可告人的邪恶。
真的是幽灵。
能够毁灭一切的幽灵。
Sideways,令我觉得,它始终强调的是生活的平凡。
就算为了寻找不一样的生活而去旅行,最终还是会回归生活,它在告诉我们,平凡是一种美,人生,就只是一杯酒。
尽管不同的人会在同一杯酒里发现不同的味道。
而Adaptation,它竭力想要展现平凡生活里的戏剧色彩。
就像这部片的布局,即使前3/4都是直线,最后也一定会出现1/4的尖锐的曲线,来狠狠刺穿之前的昏昏欲睡。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Sideways里,这袭袍是由丝绸和虱子织成的,虱子并不可怕,和丝绸一样光滑,它们是一个整体,所以天下是太平的。
Adaptation里,丝绸越是华美,越突出上面星星点点的虱子。
虱子用来反衬丝绸的美。
A cup of wine, or a play book? Anyway, it is life.
对于这部片的译名,我想基本上都是谴责的声音,但不管如何,细细看电影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adaptation应该说的是这个故事的一条明线,编剧考夫曼想拍一部非好莱坞式的电影,脚本是纽约客编辑苏珊的一本关于兰花窃贼的书。
这条线又同时进行着两个故事,一边是考夫曼打破脑袋毫无进展,一边是三年前苏珊写书的经过,最后考夫曼黔驴技穷,只好寄希望于苏珊能否给他帮助,两个故事并成一个进入高潮部分。
如今说起来显得很简单,天知道我看得时候是如此的混乱,直到最后才完全明白来龙去脉。
既然有明线,与之对应的是我感到这片很巧妙的地方,即考夫曼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之间隔阂的最终化解,伴随着考夫曼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所以明确地说这戏是很典型的借花献佛,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imbd上的评论中,很多人认为结尾太草率,donald就这样死去,而考夫曼的剧本也不过如此平淡。
不过,在我看来,双胞胎兄弟其实只是导演的一种手法,donald其实是考夫曼的潜在性格,只不过没有被发掘出来。
在沼泽地上,donald告诉考夫曼“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把考夫曼从束缚和困惑中最终解放出来,也同时完成了角色的任务,所以他的死,意味着考夫曼双重分裂人格的合二为一,也意味着考夫曼获得了新生。
至于,考夫曼剧本的那个结局,正如他自言自语地说,“ Anyway, it's done. And that's something. So: "Kaufman drives off from his encounter with Amelia, fill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hope." I like this. This is good”,而导演本身是否也表达了同样的一种意思呢?
除了尼古拉斯凯奇之外,我说他是那种有好莱坞气质的而非好莱坞式的演员,不能忽略的是奥斯卡最佳配角的获得者,扮演John Laroche的chris cooper,从苏珊书中的描述就知道他是个天才,到他出场的时候,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是围绕着点展开的。
作为一个天才,他是非常自信而且不羁的,总在挑战总在享受挑战的乐趣。
很多奇异的话都从他的口中说,比如,在解释传粉过程时候,他说“By simply doing what they're designed to do, something large and magnificent happens. In this sense they show us how to live - how the only barometer you have is your heart. How, when you spot your flower, you can't let anything get in your way.”而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苏珊被他深深的吸引了。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自己是愿意再看一遍的。
因为之前太注意理清脉络,忽略了很多有意思的对白和细节。
其中有个场景记得特别清楚,那是考夫曼正在着手准备改写剧本的时候,坐在打字机前面,不安无措,尽管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却如此茫然,“To begin... To begin... How to start? I'm hungry. I should get coffee. Coffee would help me think. Maybe I should write something first, then reward myself with coffee. Coffee and a muffin. So I need to establish the themes. Maybe a banana nut. That's a good muffin. ”这个场景如此的熟悉,我不也是经常如此吗,看到一条路却裹足不前。
既然说到这里,我发现明天上口语的材料还没有看,该是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了。
一个肥胖,快要秃顶的神经兮兮爱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编剧,在改编一本书时念叨着这是一个关于花的故事,关于兰花的故事。
可是剧本结束的时候,却是一堆可爱的雏菊随着日出而开,日落而闭的画面,使得看完这部电影的人,脸上会有淡淡的笑意。
就如他爱的那个女孩回头对他说,我也爱你的时候,脸上幸福的表情。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不同的人物口吻之间的转换一点也不显的突兀。
那个看似冷静理智的女记者Susan其实是一个寂寞的人吧。
她常常躺在熟睡的丈夫旁边,自言自语着,想要生活改变些什么,可是当改变突然被那个想知道她内心真实想法的编剧带到她面前时,她却慌乱,企图用杀人来将一切发生的都掩埋,回到以前的生活。
John是个很可爱的人。
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很多角度的描述。
Susan在《兰花贼》里以采访对象的身份,对他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熟识之后的被吸引。
Charlie在决定剧本开场镜头时一遍又一遍念叨的他的样貌和破旧的卡车。
还有Susan和她的朋友在一起谈论他,嘲笑他,而她那是是昧心的,对他丝丝的好感已经产生。
他就是一个没有门牙,总是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爱向她谈起他的收藏品的有各种稀奇古怪爱好的男人。
而那个男人,用鬼兰提炼出的化学物质为那个看上去有点悲伤的女人快乐,为那个女人的想法用枪对准了Charlie,为那个他爱的女人葬身沼泽。
Charlie是个自卑的人,自卑又怯懦。
他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就如他与他弟弟之间的关系,但矛盾却终于归于一体。
他面对陌生女人时会流汗,紧张的不知所措,面对喜欢的女人时,不敢表白,不敢亲吻。
就像电影中说的,他总是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
而与他弟弟在沼泽的一晚,弟弟说的那些话,仿佛开启了他人生从未到过的世界,让他充满希望的走下去。
不得不说,整部电影里面都充满了反讽以及台词的巧妙配合。
嘲笑弟弟用教材中的框架创作的剧本,认为毫无创新,却得到经纪人的赞赏。
讨厌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想创造自己的模式,却在精疲力竭后,求助于曾极其厌恶的所谓大师。
对着封底Susan的照片对她好感百倍而最终发现她真实面目后的反差。
一切的一切,都让这部电影变得吸引人。
p.s.冲着Nicolas Cage看的这部片,看他增肥又秃顶的出卖色相,一人分饰两角,演技又那么到位,实在是更喜欢他了。
主角就是查理·考夫曼,处女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正在拍摄中,美女制片给了他新工作:把小说《兰花贼》改编成电影剧本。
大家都对这个天才编剧寄予厚望,而实际上查理正面临严重的信心危机:感情失败、身材走样、江郎才尽,加上社交障碍,生活像一滩烂泥。
他立志忠于原著,将《兰花贼》改编成一部纯粹以兰花为主角,展现兰花至美的电影,不让好莱坞俗套毁了它。
然而跳脱窠臼并不容易,查理绞尽脑汁却毫无进展,极度痛苦。
更糟的是,长年寄居在查理家的双胞胎弟弟唐纳德,一时兴起也当起了编剧。
游手好闲的唐纳德上了编剧速成班后,将查理最不齿的好莱坞畅销公式一番拼凑,迅速写就一部商业片《三面人》,居然大受欢迎,甚至在查理的上一部戏《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片场上交到了女朋友。
查理痛苦地看着唐纳德凭着粗制滥造的剧本左右逢源,备受煎熬。
随着查理不断翻阅原著《兰花贼》,故事引入了另外两个主要角色:小说作者苏珊·欧莲和兰花贼约翰·劳许。
颇有名气的《纽约客》专栏作家苏珊,因盗窃兰花案的专题采访与劳许结缘。
离经叛道的劳许有苏珊没有的特质:强韧、质朴、自由奔放。
可以说是劳许唤醒了苏珊的内心,令她写就憧憬着美和自由的《兰花贼》。
而查理正是想在改编剧本中表达这种执念,只是苦于无法化为文字。
查理鼓足勇气最后一搏去纽约访问苏珊,临场却再次落荒而逃;他甚至去参加唐纳德推荐的编剧速成班,并私下向讲师麦基请教。
麦基否定了他的全部构想,留给他一句话,“只要结局好,就全部都好,前面再烂都无所谓”。
查理进一步放下面子向弟弟求援。
唐纳德义不容辞来到纽约帮助哥哥。
他冒充查理访问苏珊,回来后一口咬定苏珊和老许间有暧昧关系;然后用望远镜偷窥苏珊,查到她明天要去迈阿密。
查理无法忍受弟弟粗鄙的思考模式,正打算让他退出时,却发现劳许创办的色情网站首页赫然贴着苏珊的裸照!
一段倒叙,劳许盗采兰花竟是为了提炼迷幻药,而他和苏珊也确实有染!
查理和唐纳德追着苏珊来到迈阿密,又一路跟踪她来到劳许家。
查理亲见苏珊跟劳许正边嗑药边嗨。
未及查理平复震惊,他就被苏珊和劳许发现了。
纯朴的劳许毫不介意,而苏珊惟恐自己的名声和前途不保,决定 “杀了他”!
影片已经由文艺片转入了查理曾全盘否定的好莱坞大片。
床戏和毒品之后,开始了追杀、撞车、沼泽遇险……最后在鬼兰生长的沼泽地中,劳许被鳄鱼吞食,唐纳德也撞车身亡。
苏珊崩溃痛哭,下落不明;查理终于完成了剧本,鼓起勇气向心爱的女人表白。
《改编剧本》借一对孪生剧作家讽刺了好莱坞剧作界所代表的现代社会的荒诞,查理在与臆想中人、书中人、现实中人的一番纠缠中,最终“妥协”,“杀死”了自己的另一面唐纳德,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背弃了初衷,用开场立誓坚决不用的好莱坞式俗套结了尾。
很久没看过Nicolas Cage演这么好的片子,看过Ghost Rider之后我几乎对他的电影要绝望了。。。
不过可能这部电影的成功是因为编剧Charlie Kaufman,最近他编剧的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也是大热,非常不错。
有意思的是剧中Nicolas演的那个角色也叫Charlie Kaufman,是一个连自己都讨厌,连最亲近的双胞胎兄弟都无法沟通的电影编剧,工作的瓶颈和感情的失败接踵而来,几乎让他崩溃。
为了把一本平淡无奇,没有结局的书改编成剧本,他陷入了困境,而他的双胞胎兄弟不离不弃地帮助他完成了这个剧本,写出了一个wow them in the end的结局。
这部片子奇特的地方在于,电影本身、Nicolas的剧本、Susan写的书、电影里的现实生活交错进行,看似混乱实则清晰。
电影里还有很多不错的台词,摘了一些:If you'd really loved something, wouldn't a little bit of it linger? Evidently his finishes were downright and absolute. He just moved on. I sometimes wished I could do the same.It's easier for plants. They have no memory. They just move on whatever's next. But for a person, adapting's almost shameful. It's like running away. There are too many ideas and things and people. Too many directions to go. I was starting to believe the reason it matters to care about something is that it whittles the world down to a more manageable size.Life seemed to be filled with things that were just like the ghost orchid. Wonderful to imagine and easy to fall in love with but a little fantastic and fleeting and out of reach.That was her business, not mine.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P.S. Meryl Streep的旁白太好听了,记得大一买过Out of Africa的电影录音磁带,那时就喜欢上了她美妙的声音,呵呵。。。
《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了这首诗。
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一面,和想成为的那一面。
我们就是这样,在自己本来的角色,和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中徘徊和迷失。
Charlie,一个又肥又秃头的生性懦弱的编剧,想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一个不用理会别人想法的人。
Susan,一个有婚外情的嗑药的作者,想成为一个被人尊敬,家庭和睦的好妻子。
因此Charlie人格分裂出了一个Donald的胞弟,因此Susan在真相暴露以后决定干掉Charlie来隐瞒真相。
但是不行,我们最终还是回到现实,真相总会暴露。
就如兰花一样,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总会成为这变幻万物的一份子,随着世界进化,随着时间进展。
就好像开头的这首诗,当初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描写的是爱情,现在才发现更深的一层是作者是对时光流逝和自己尚未达成心愿的感叹,就如庄生梦蝶一样,庄生希望自己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但是到头来只是一场梦。
我们总是向往美好和自由,但是等我们真正接近那分美好的时候,我们却总会被美好后面掩盖的残酷现实的真相所失望。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年轻,现在才理解,只有年轻你才能敢作敢为,不惧一切的去实现理想。
可惜的是,等我明白一切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已经无法去追寻了。
就像John的死,还有Amelia的另结新欢。
人和人的感情,一旦失去了就无法再挽回了。
不管电影中到底哪一部分是剧本,哪一部分是现实,也许真正的编剧Charlie Kaufman只想让我们感受那种现实与梦境交错的感觉,只想让我们体验所爱和失去所爱的情感,只想让我们随着角色,一起哭,一起笑。
看完了这么复杂的剧情和环环相扣的故事,也许我们最后只能记住这么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
也许这才是编剧真正的意图。
扯的有点远了。
无论如何,Charlie还是孤独一人,我也已经老了。
考夫曼每一个编剧的结尾几乎都有一个急转弯,用意料之中的巧合来打破观众想象,在《我想结束这一切》里通过转折的上升,考夫曼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包含着一种上扬的激情的,一种积极但无法完全辨别好坏的模糊的人生缩影(男孩渴望爱情得到爱情而后娶妻生子)。
与《改编剧本》不同的是《我想》中包括了丰富的涣散的联想,我的视线在两人之间摇摆,窗台后的男人是谁,为什么狗一直不停地摇头,为何这个家庭如此诡异?
在这样的猜忌之中唤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各个相似的感受,混合着一些惊异不安,直到在最终学校片段中的舞蹈统统升华为一种笼统的(非贬义)丰沛的感动。
是什么在主宰着我们的人生?
《改编剧本》中的考夫曼在不断自反的剧本结构中迷途,转向和弟弟一起去纽约寻找小说的作者,以及最后遭遇枪杀,车祸,可以说是糟糕的俗套,恐怕连考夫曼自己也清楚,这最终还是一个传统式电影剧本,而非一个可以表达自己的艺术。
技巧是一种懒惰的行为。
我们模仿剧本的结构,模仿名作家写句子的方式,但是情感总是真实的,而在《改编剧本》中考夫曼先是一边讽刺着糟糕的好莱坞剧本风格,讽刺着麦基,另一方面用一种模糊地态度亲近麦基(在剧情上,电影中的考夫曼向麦基求教,在写作上,编剧考夫曼用糟糕的剧本走向)我无法辨析考夫曼真实的态度,他似乎故意让甜美显得虚假,人物的离世虚假,完美的结局也虚假,只有在那些糟糕的自辱,诋毁和懦弱之中才让我们看见他自己的存在。
由此得来《改编剧本》是一部虚伪之作,未尽全力之作。
这样的电影看多了只会让我们对套路更加熟稔,还记得看《盛夏未来》时偶尔迸发的感动吗,那种感觉让我们彼此觉得羞耻,因为我们心里明白但不承认那一切都是符号造成的假象。
Adaptation既有改编的意思,也有适应的意思,标题可谓一语双关。
当一个作家在既定的故事上进行改编,他不得不受到原有情节的种种限制和约束,他的创造力只能谨小慎微地游走,而当他心魂所至,突然觉得被改编的其实不是故事,而是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该片就是着眼于描述这样表面矛盾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过程。
这并不仅仅是改编作家和故事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和世界的互动关系。
我们注定要放弃一些东西,以实现自己所向往的改变,但这样的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剥离呢?
生活并不平淡,缺乏的只是发现,缺乏的只是进行探索的勇气,缺乏的只是应时而动的改变。
当我们不再沉湎于失去的痛苦之中,再睁开眼,世界就不同了。
Adaptation既可以指改编剧本,也可以指对俗套的适应。
影片中反复强调达尔文的进化论,主人公查理也近乎疯魔地想要讲述只关于花的剧本,似乎影片的重点是兰花如何在自然中适者生存下来。
但恰恰相反,影片的故事无关兰花,也无关《兰花贼》,而是一位电影编剧如何去改编文本变成电影的故事。
谈到改编,在当前这个融媒体发展态势下并不陌生,漫改、轻改、网络小说IP改层出不穷。
一般人对改编的关注重点在于文本与影像的符合问题,即使如今改编势头正猛,但绝大多数改编并不令人满意。
因为试图改编的主体并不在于对文本的欣赏,而是看到改编有利可图,这就可能造成改编作品最后成了所谓的同人作品。
影片中的《兰花贼》一书在现实中是确实存在的,现实中的查理·考夫曼也确实面临改编这一任务,但他并不是单纯地依据原著改编,而是通过故事套故事的方式,将文本、电影、现实融入在一起,并借由原著抒发了作为编剧自身的不满。
电影中存在三个查理·考夫曼,第一个是现实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第二个是电影中的编剧,由凯奇饰演的查理·考夫曼,第三个是电影编剧笔下的剧本中的自己。
电影很难找到确实的转换点,让人确信查理已经不是电影中的查理,而是编剧的编剧笔下的查理。
但影片前后风格的突兀却可以让人知道关于原著的纠缠早已结束,剩下的是查理用麦基式的风格进行的出人意料。
考夫曼在影片中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双胞胎弟弟唐纳德·考夫曼,他可以视为影片中查理·考夫曼的对立面,也可以认为是现实中考夫曼的一体两面。
唐纳德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像个寄生虫一样寄住在哥哥的家中,但他通过麦基的课堂却有如天启,通过标准化的流水线模板短期完成了剧本,并受到资本的青睐与夸奖。
而片中的查理虽被誉为天才,但在面临改编剧本的任务时却战战兢兢,他反复观看原著,搜集大量资料,对兰花的知识信手拈来,有在地图上摸索路线,又去展览亲自观看兰花,但始终不能写出心怡的脚本。
他的艰难在于他的纯粹,他试图反好莱坞的生产体系,不愿意将观众当作巴甫洛夫的狗,他面对着一本没有故事的文本,想要写一部关于兰花的剧本却最终无法完成。
因为观影需要人流,吸引注意力需要故事的刺激,他内心拒斥但又给不出资方一份完美的答卷。
于是电影的后期节奏飞快,查理向麦基的故事法则妥协,名人偷情+制毒吸毒+持枪追杀+丛林野兽+车毁人飞+情人死、兄弟逝,一句心灵鸡汤式的台词“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险些将观众蒙骗而过。
如果你沉迷在后半段的叙事中,那么你可能恰好落入考夫曼的反讽,后半段典型的好莱坞式风格并不是考夫曼给改编进行的真正答卷。
那么考夫曼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实际上是他在改编时所遇到整个过程。
影片的结尾考夫曼用了这样一段话:We're all one thing, Lieutenant. That's what I've come to realize. Like cells in a body. 'Cept we can't see the body. The way fish can't see the ocean. and so we envy each other Hurt each other Hate each other. How silly is that? A heart cell hating a lung cell."查理和唐纳德是考夫曼作为编剧的两极,唐纳德在故事的故事中死去,但整个影片的呈现中,唐纳德始终存在着。
查理不应该嫉妒与憎恨唐纳德,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体的,都是属于编剧考夫曼。
而流水线与个人风格之间,本身也应有一个平等的均衡。
《改编剧本》讲述了关于改编的故事,在文本、作者、编剧、环境之外,讲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叙事转换的故事。
2016年元旦晚上,这部在硬盘里沉淀许久的电影被拉了出来,带来的是新一年第一个晚上的第一部电影。
观毕,表示被编剧耍得团团转啊。
情节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导演通过各种摄影手法将观众的焦点不断变化移动,在保持新鲜感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吊链出戏。
在这个角度看来,导演和编剧都是下了很多苦心在电影上,并且能看出深厚的功力在里面。
从一开始,影片将观众的焦点在两条交叉点不多的线索上来回切换:Charlie的失败人生和改编剧本,以及剧本原著人物关系发展。
两条线索各顾各说但拼接很好,直到高潮部分交叉重合回到一个时空,持久的酝酿迸发出更加强烈碰撞冲突,非常畅快淋漓。
最终到了结局部分,才发现,这原来是Charlie的一次自我救赎。
有几个亮点非常不错,值得重新拿出来回味:第一幕看到约翰马尔科维奇的时候,差点以为他就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角色。
马尔科维奇和凯奇?
这个搭配总让人觉得怪怪的。
随后脑海里回放了Malkovich电影里面怪诞的情节和镜头。
后来有一幕,当男主角去了片场,我勒个去,竟然被《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乱入了,而且男女主角都来齐了!
这实在太有趣了,还是那个1/2楼层。
凯奇的表演是这部戏的灵魂支柱!
人物性格在Charlie和Donald直接转换,演得非常棒!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你是施爱的人,谁爱你并不重要。
好像我们都已经习惯于太在意自己的面子与尊严,然后把爱变得卑微低人一等,不敢把它展现出来。
对于一部小成本的剧情电影而言,《改编剧本》的剧情设置是相当不错的,随时在变化随时在转换,意外与冲突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
当你理所当然地以为下一步情节会怎样怎样发展的时候,编剧却不这样认为。
好的电影你总不会想到它剧情怎么发展。
或许这就是我爱电影的原因,像是走进了另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别人的经历,同时也会找到和自己相同的东西,有时可以获得不少启发。
set sail.2016/1/1
按着标准类型格式创作的自我意淫垃圾本子,哪个傻逼投拍的?流量为王呗,吴京主演《逐梦演艺圈》是不是也得溢价到2亿起了?
前半部快把我看睡了,结果原来是一部编剧玩读者的电影。影帝影后玩闷骚。。。
剧情的走向谁知道会是这样呢?找兰花时候的鳄鱼最后真派上用场了。但是我真的不喜欢看秃头的胖子,坚持看完是习惯。
真心对查理·考夫曼不感冒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暖暖内含光都不喜欢 这一部根本就完全看不下去
天马行空,让人啧啧称奇。
看了40分钟看不下去了😅,不知道是里面角色太痛苦还是我看的痛苦,这些文艺无病呻吟的我真的是一点都看不下去,yes里面角色都是大牌明星,但是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纯粹是为了看演技
好多名演员被滥用啊哈哈哈哈。然后,我的感受就是…一个大写的…有病。编剧太把自己当回事的…有病。不好看。
剧作家的幻想与烦恼,考夫曼版[八部半]。1.一部编剧视角的元电影,艺术电影与商业娱乐、真实生活与虚构幻想、失败与成功被并置与解构,在模糊界限的同时引人遐思。2.查理·考夫曼改编剧本的过程与Susan撰写小说的经历交叉剪辑,再间或插入查理的性幻想。3.令人捧腹的辛辣自嘲,考夫曼对手持录音机说出自己对着录音机说出的文字...无限嵌套的剧作契如[持摄影机的人]的终极影中影。4.远古-生物进化-人类社会的主题性蒙太奇,出乎意料地动人。5.尼古拉斯·凯奇一人分饰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演得无可挑剔。6.罗伯特·麦基或成最大赢家?7.片名的三重含义:剧本改编、生物适应自然(进化)、人完全抛弃旧热情,适应新爱好。8.梅姨与克里斯·库珀通过电话一起模仿电话拨号音,有种古怪的喜感。9.[傀儡人生]剧组乱入。10.You are what you love. (9.5/10)
无意中看到央六在播,很后悔看了,糟糕的配音真的很影响观影情绪~
完全不行,无聊的想死
看不下去了,我讨厌凯奇那张欠扁的脸
扯淡,说看的不错的,都是装逼,就是烂片
音乐也不错
7.5,三个问题:最后20分钟以前的苏珊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查理是否是双重性格?梅故是否露了点?
Cage饰演编剧之一,原著小说作者和影片编剧均进入影片之中,更重要的是,三重身份的作者都归于查理考夫曼一身。在结尾处进入麦基式的类型片叙事又对本片的失望提出希望的自反,最后又嵌入一层考夫曼的兄弟的剧本The 3的包装,在精巧的叙事结构方面,已经达到极致。
编剧之神,结构之神,在这一刻灵魂附体。非常经典的当代小说的文学技巧被编剧不着痕迹地运用到了电影的视听叙事中。PS.尼玛这片子的编剧真的是查理·考夫曼。
阵容强大,每个人都有个镜子把另一个自己照出来。不想麦基讲课的结局,结果走入生活发现最刺激的也是这些,情理之中。
有了nicolas和meryl streep这两个超级buzz killer还能看完很难得了
2009-12-11 21:14:11 8/7.9(61964) 真是玩到种境界了,一点也没觉得是在故弄玄虚,估计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