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部分还好,一个女人,不断重复坐一班火车观看着路边风景,人物介绍和情节渐进都不错,线索逐渐清晰之后,一切的逻辑指向女主就是杀人凶手,突然导演来了个180度调头,将已经播放的画面重新再拍一次,直接把凶手指向另外一个人,不明白这样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将女主的失忆更进一步的探讨,引申出多重人格或平行宇宙,再加上时间颠倒穿梭,重新定义因果关系,这样会更加好看。
你不认识她,但是她每天都从车窗里看着你。
整本书以三个女人的日记的形式展开,酗酒逃避现实的瑞秋,缺爱的梅根,活在幸福的泡泡里的安娜,三个人又都和Tom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交纵错杂的情感关系在文章的末尾揭开谜底,看似是女人们的争风吃醋其实的一个个谎言和欺骗。
婚姻是那么的不堪一击,陪伴终究被激情刺激打败,不断出轨的Tom和不断放纵自己的梅根才是文章的暗线,当瑞秋不在酗酒,想起事实的真相,谜底随之揭开。
我一次次为瑞秋的逃避感到难过,难道离开男人就活不下去了吗,要用酒精麻痹自己;而看似幸福的安娜其实也是不幸的,活在Tom编制的谎言的网里,是那么的脆弱;梅根跟不用说了,初恋惨痛的教训也不能警醒她,依旧一次次的背叛,直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婚姻中所有人都是不幸的,悲伤千种万种,不尽相同,人们总是在得到时不珍惜,失去了又悔恨,什么时候才是难得糊涂的时候呢?
印象最深的一条线索是孩子:Richal因为久久不孕开始酗酒,慢慢失去了自我;Miggen意外失去了孩子,导致真爱也无法原谅她,自己也忌惮一生,对再孕迟疑不决;Anna明知丈夫的险恶,却也为了孩子选择自我欺骗。
当新生命形成命题,婚姻与感情便不再是简单两个人之间的事,它使爱情发生质变。
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天生准备好做母亲,每一个女性都在对孩子的思考和孕育中重新对自己进行认识,人生也得到升华。
Rachel求子不得,开始酗酒。
人们往往习惯在极度悲伤的时候,做一些让自己更悲伤的事情,来减轻初始悲伤的痛感。
无子的确是人生很大的缺憾,但并不意味着会毁掉整个人生。
诚然,你如果把自己人生都毁掉了,那这个缺憾就没有那么的锥心刺骨,但那又有何意义。
遇到渣男是客观的,但沉溺于痛苦却是主观的。
他之所以能将所有莫须有的责任推到你身上,是因为你自己先醉的失去意识了。
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Megan一直是个情感闭塞的人,丧兄之痛,让她和哥哥最好的朋友走到一起,和痛感相通的人一起沉迷是疗伤圣药,所以十七岁便未婚生子。
而后就是毫无逻辑的溺死孩子。
这种无法挽回的错误,让她和唯一能分享伤痛的人分道扬镳,从此她不仅带着伤痛,还加上内疚,独自生活。
是她有丈夫,有情人,甚至还有精神出轨的对象。
可她真的爱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吗?
没有。
和Rachel一样的,作贱自己会减轻心理疼痛,大量的裸露,大量的后入,大量的面无表情的性爱。
没有欢愉,那只是一记记抽到心上的鞭子。
Anna小三上位,她爱孩子,不知这和知道Rachel无子导致了婚姻失败是否有关,但自孩子出生,她一心只有孩子,辞了工作,每天只是去做和孩子有关的事情。
因此当他发现丈夫出轨,也并未想要离开,因为孩子更重要。
她不能冒任何失去孩子的风险。
三个女人,一个因没有孩子痛苦,一个因有了孩子而被杀,一个因孩子而失去自我。
一个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就像分出了另一个自我,甚至是更重要的自我。
他的喜怒哀乐的重要更甚于自己。
因此当她全心全意得投注于孩子身上的时候,更需要有人站在她的身后,更小心的呵护她。
本片像是《Gone girl》和《八月:奥色治郡》的组合。
三个普通女人和一个女警探。
猜忌、怀疑、冲突,直至最终的反击和报复,全部重要角色和情节推进都由女人来完成。
而男人相比之下少得多的戏份却无孔不入。
爱情、暴力、理解、背叛,处处都可以看到男性角色主导和欲望的影子。
以女主喝断片儿作为方式隐藏关键剧情,抽丝剥茧的叙述方式几乎是现在悬疑片烂大街的既定模式。
但如此的叙事却和最终的故事揭晓结合的尤其出色。
但除了这种基于小说剧情的精彩之处以外,本片并无任何惊喜。
本篇的时间线乱成渣渣,为悬疑埋下了伏笔,然而有几个细节的处理还是稍微有一些小问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女权向的片子,从剧情的发展到推动,都透露着女权的呼声。
然而,片子里面的所有女性角色都是可悲的。
女主因为孩子被丈夫抛弃,摩根因为孩子的死亡无法面对自己。
然而事实的真相在于,女主的悲剧不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她的前夫就是一个花心的人,摩根的悲剧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在于她在没有办法照顾自己并且被抛弃的情况下,无法昭贵自己的孩子。
所有一切的症结似乎都指向了孩子。
也许女人生而脆弱,是因为要为人母而决定的。
当给了一个生命全部的爱,那么必然有显而易见的软肋。
深陷爱情中的人,都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Tom和Rachel的爱情,Rachel一直都处于劣势,Rachel一直不敢正视Tom,一直都觉得是自己害了他。
最开始的剧情也是如此演绎的,一败涂地的Rachel,每天在火车上观察着megan,注视着megan和她的老公Scot,从最开始两人相识,到后来megan出轨,Rachel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如果不是我知道这剧情是把Rachel当做一个局外人,我可能还会觉得Rachel的神经错乱到把megan当做了自己的妻子(开玩笑)。
片头三个女人的生活穿插的场景一开始让人抓不到头脑,不知道他具体是想说什么,而且各种主人公之间的切换作为一个本来就脸盲的观众来说,看清每一个人的面孔真的很累。
后来就知道Rachel整天酗酒,Anna是Rachel成功上位的小三,而megan是后来整天被Rachel“监视”的人。
后来megan去看心理医生的场景也让人不知所云,但是能从言语中体会到megan在这段感情中很累,其中还会穿插megan自己的回忆,让整个剧情变得诡异起来。
知道有一天,警探找到Rachel。
似乎所有的谜团指向的嫌疑人都是Rachel,Rachel自己也信了,于是拼命的把嫌疑往别人的身上引,到最后居然引火烧身。
整个剧情的翻转,大概就是在Rachel决定戒酒以及Rachel重遇好友。
和自己想象中千差万别的Tom浮出水面,戒酒成功的她也开始一点一点找回记忆,发现最终谋害了megan的就是心口不一的Tom。
而这时Anna也在Tom的物品中发现了本属于megan的手机。
一场殊死搏斗就这样展开。
最终Tom被杀死,Anna为Rachel脱罪,最后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如果没离婚之前的Rachel是你,你会怎么选?
每天喝的烂醉,被Tom欺骗,自以为很爱他,分手之后生活就没有了重心。
我相信Rachel从看到megan的那一刻,就是把megan当做她自己的我,当她看到megan出轨,她内心又开始煎熬,不知道该是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状况。
直到认清楚Tom的真面孔,她才开始真正审视自己之前的生活。
在爱之后,要继续清醒,这样才能走下去,让自己的生活继续。
昨赶着去影院看了电影The Girl on the Train(火车上的女孩)的首映,其实打预告片出来之时就在豆瓣上标记了“想看”。
虽然谈不上阅片无数,时间的沉淀终究也教会了我该如何辨别一部影片。
知道什么样的片能取悦自己,这种后天习得的感知力就好像在人群中看美女,一个眼神就知道她是什么婊,越试越勇且屡试不爽。
在预告片中,电影中女主那恍惚、游离又忧郁不定的眼神,搭配着由深灰深蓝交织的镜头背景色,刹那间便让我安静下来。
喂,等等,这不是惊悚悬疑片吗?
怎么感觉不可怕反而有优雅的味道?
做一点功课便知道这又是一部由热销小说改编制作的电影。
没看过原著是否可以肆无忌惮地讨论电影?
让这样的讨论滚一边去吧。
故事在女主人Rachel的旁白中开始。
每天往返于曼哈顿岛和长岛之间的列车上,Rachel总是望着车窗外的房子。
在那些房子中,她清楚地记得她曾经生活过的房子。
然而,现在它却被另一个女人占据着,也包括那房子的男主人。
是的,我们的女主角就这样以一个怨妇的形象出现了。
拙劣的妆容,糟糕的头发,身体蜷缩在过气的灰色大衣中。
在她熟悉的那幢房子附近,则是女二Megan的房子。
Megan总是若无其事地穿着卫衣敞露着白色乳罩在房间周屋浪荡。
于是,整天游走在列车上的Rachel看见了赤裸的Megan在未拉窗帘的房间里跟老公做爱,看见了娇媚的Megan在家门口篝火前跟老公紧拥相吻。
记忆中她也曾被爱人这样搂抱着,亲吻着,亲热着。
可现在呢?
可怜地Rachel终日买醉,甚至在随身的运动水壶中也装满了烈酒。
整天一副醉醺醺的、魂不守舍的样子,让她看起来像一个怪人,甚至连邻座抱着婴儿的母亲都对她对自己孩子流露出的怜爱表示鄙夷。
终于有一天,Rachel发现Megan站在阳台上与另一个男人抱在一起,然后竟然接吻!
在某一个周五的傍晚,当Rachel在列车上再次看见Megan时,她像着了魔一样冲下列车,想去探个究竟。
她踉踉跄跄地追在深秋铺满枯叶的路上,临近看着Megan穿过隧道,突然,在隧道的另一头射来一束车灯。
车上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前夫。
不知为何,前夫竟略带愤怒地像Rachel冲过来……满脸是血的Rachel在自己租赁的小房间中醒来,浑然不记得昨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查听前夫的语音留言,Rachel发现是他把自己带回家。
内心充满了内疚和悔恨,Rachel决定戒酒来挽回在前夫那里丢下的脸面。
然而,不久Rachel引来警方探员的调查。
因为Megan自从那个周五傍晚之后便失踪了。
究竟在那个周五傍晚发生了什么?
Rachel不断地追问自己。
因为长期酗酒,Rachel的记忆混乱不堪。
她一直认为是自己搞砸了老公前老板老婆的聚会,最终导致老公丢掉工作,她也固执地以为是自己暴脾气砸毁了家中的装饰镜。
可是,她错了。
当她鼓起勇气在列车上跟偶遇的老公前老板老婆道歉时,那位迷人的女士告诉她,她老公被解雇是因为他老公喜欢到处搞女人,跟Rachel在聚会上无关。
而当时在聚会上,Rachel也并没有砸场子,而是身体不舒服静躺在房间里。
这一番对话仿佛晴天霹雳,震醒了Rachel本来该有的记忆。
原来,是前夫常常对她拳脚相加,是他暴戾蛮横,也是他将Rachel在那天傍晚撞向路边。
因此,Rachel推断是她前夫杀了Megan,于是她走向他的住所想要问个究竟……影片一共有三条线索,分别是Rachel,Megan,以及Rachel前夫的现任太太Anna。
并且,三个女人的命运都与同一个男人联系在一起。
男人杀死了情人,前妻和现任最后杀死了前夫。
这样简单粗暴地挖掘故事结构真的很没意思。
不过,假若简单地认为作者是在描绘俗套的都市婚恋同时批判出轨男女,那未免也低估了电影的价值。
电影讲述了一个因不能生育而婚姻陷入危机最后走向离婚失意的老女人的故事,却在电影标题中用girl(女孩)来形容她。
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作者认为没有生育的女人就是女孩。
相反,女孩与女人的界限是心理的,而非生理的。
Rachel就是一个女孩,她任性放纵,借酒消愁,沉溺在过往的选择性美好记忆中不能自拔。
她对家庭对爱情充满渴望,却踌躇不前不知所措。
在列车上,她好奇,她张望,她想象,如同每一个孩子。
影片选择列车作为故事的载体也是极富有象征性的。
查明真相,并敢于直视真相,Rachel已经挣脱了前夫加在她身上令她不能自由的网。
她不再留恋过往的美好,不再沉迷于旧岁月的温存。
而这个过程并不是简简单单、一蹴而就的,相反,它是反复的,如同游走在曼岛和长岛之间的列车,来来回回。
人生那么长,谁不会遇上几个渣男。
可是一遇渣男就得悔终生吗?
No no no, 你看,列车上的女孩。
也许,脱渣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反复,但你要勇敢,因为你已不再是昨天的你。
这两个片子被众多网友比较过了,基本一边倒的说《火车上的女孩》比《消失的爱人》差的太远,这种感官印象是潦草,不太负责任的。
当然,娱乐消遣层面随便说说可以不负责任,但要想中国的电影水平上去,就必须解剖经典,较较真儿。
首先说,我是大卫芬奇的迷,迷了十几年,甚至可以说是因为他,我爱上的电影。
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重复欣赏的。
总的来说《消失的爱人》是大卫芬奇一贯的做事风格,结构排兵布阵缜密、严实,明显是“结构图谱”是一遍遍推演出来的故事。
表演和置景也是明显严格控制的。
也就是说表演和场景无论好坏都是导演的错与对的直接表达,中间应该没有过多的折损。
《消失的爱人》除了它的精彩之外,反复观看也发现了它有些虚假、不合理的设置。
先说《消失的爱人》角色分析和动机。
大卫芬奇犀利观察,提炼生活之细致很厉害,有些情节是从生活来,带有黑色幽默。
片头和片尾镜头设计他一向很在意。
尼克vo:真想知道她的脑子里在想什么?
依附在腿上的艾米突然抬头,盯着看,仿佛有心灵感应的精灵,观众不免一惊——多么精明的女人,她甚至有读心的天赋。
这种设计非常有味道。
《消失的爱人》有个问题尼克在故事开篇时是很漫不经心的,人物意图似乎不够明确,也许导演是刻意要表达他的大咧咧,才会被妻子玩的团团转。
而影片后部分,精明的艾米心理动力依然有同样的问题,或者是更加突出。
她大费周章,最终做功却约等于零。
男主尼克的内心动力。
一个男人,丢了妻子,面对媒体微笑合影,而且多次,这本身不太符合常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是作者生生埋下的悬念,你到底在不在乎妻子,妻子是不是被你杀了?
可以这样埋悬疑,只用警察评价“他蠢”来作解释,岳母责备几句,叙事上未免有些牵强,敷衍。
女主艾米的内心动力。
通常人做事都是走捷径,先用最小的力气去行动。
但女主费尽周折、动用会“影响自己人生的”力量,甚至要杀人(相当于世界大战动用核武器),那她一定要有足够理由的,才会觉得值得,但仅从女主的反应来看——不,足,够。
《消失的爱人》,爱人决定要“消失”的动因是非常关键的,按理说应该着重笔墨。
导演或编剧确实排兵布阵一番,但关键一场戏不知为何却轻描淡写。
这段关键心理铺垫是闪回表现的:夫妻双双失业,尼克情绪低落,为了填补空虚无聊,不经过妻子同意买了一堆游戏、电脑。
这本来是一场重要的铺垫,丈夫懒惰让艾米极度失望的动因。
这之后并没有失望到极致和爆发的场景,更何况这个妻子是个极端精神症患者,而艾米只是简单争执了事。
这与后面大动干戈,以至杀人,有点不吻合。
角色表演上,《消失的爱人》男女主角的活性和表演张力都稍显不够,尤其与《火车上的女孩》里瑞秋的表演对比相差的较远。
两人般配、靓丽、气质佳、外形贴近角色,但这是偶像剧的要求,内心情感张力可以再强化。
《消失的爱人》表演细腻程度两主角都是缺少的,表情单一,该有的爆发和表露没有做到。
我感觉女主在生活中是有冷冷地暴力,如一言不发、气喘如牛破坏东西的细节。
相反,变态前男友,德西的表演几处非常恰到。
约92、93场表演的两处精彩细节:德西把艾米带到自己的别墅,一再地说这里很安全,之后,是退着步离开的,这种方式:是依依不舍,也是仆人对主人的极其尊敬动作。
另一处是,德西第二次看望艾米离开别墅时说:“我期待着与艾米重归于好。
”边说边抚摸门框,那门框已经火热像女人的腰身和屁股沟。
这略带猥琐的动作完全是人物内心的表达,准确,他对艾米依然仰慕,依然yy表露无意。
艾米正是看准这一切,才对这个富家公子实施准确的控制。
剧作场景上《火车上的女孩》许多场景都是完整的一个小故事段落的,有起承转合,有前后呼应,有节奏变化,只可惜被炫技的剪辑剪接零碎。
而《消失的爱人》很多都是平均安插的信息排列,规整简单。
《消失的爱人》甚至有一条线索不知为何没有延展?
出现的BUG是艾米买了把枪。
但后面我们连枪的影子都没看见。
另有几处为了“交代而交代”,比较直接给出信息,明显台词是给观众听的,如下面的几个场景很典型。
例子1 女警察:来吧,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年轻警察低头开始把现场勘察和DNA报告念给女警察听。
于是,年轻警察读了一大段案情信息,这明显是读给观众的。
例子2 约第47场两名警察选择证据,再次来到尼克父亲的旧房子年轻警察不解:都已经可以定案了,抓他就行。
干嘛还折腾呢?
女警察:你要知道没有尸体的案子是多么难结案吗?
女警察四处查看。
年轻警察:你要找什么?
女警察找到地下室入口:尸体,来吧去看看,也许有收获。
没有尸体不能结案是我们看警匪片都知道的常识,警察作为执法者不可能不知道,这里显然是刻意拿出来说给观众的。
例子3 约第66场机场尼克候机,电视里两名主持人对尼克和妹妹说三道四,暗示兄妹关系亲密的特别,相互包庇。
候机旅客干脆来一句,变态乱伦的兄妹吧尼克惊讶地看着旅客。
他从包里拿出棒球帽戴上,低头离开。
很刻意,很直接,还好美国的群演质量高,表演痕迹少没有太刻意,要是国产电视剧就会群演表情更突出做作,甚至笑嘻嘻,手上指指点点,嘴里一直重复台词。
例子4 大概第69场艾米在自己的房间打了911举报电话:我好像听到尼克家的小木屋里有动静。
这举报电话太容易了!
竟然还在自己的住处!
报警电话是那么随便拨打的吗?
警方对认为重要的电话进行追踪,一步步证实。
《消失的爱人》的台词过多。
如开篇尼克与艾米恋爱初识,或开片尼克与妹妹调侃,泛善可陈,没有新意,在言情电视剧中常见,完全缺少芬奇的独到和创新。
影像和剪辑效果都是为了叙事服务的,不能影响观众对叙事的接受效果。
这点上《火车上的女孩》的导演想法可能过于超前了。
他打乱时空交叉叙事,遵照情绪走向的多线叙事,让习惯慢节奏的观众,尤其是心不在焉,边看电影手上做着家务活的观众根本看不下去,以至于直到片尾很多情节不明白,不得不说,这样剪辑叙事《火车上的女孩》得不偿失。
但,不能抹灭的是《火车上的女孩》的剪辑叙事是现代电影可以看到的最复杂、技巧高级的典型之一。
总之,大卫芬奇作品水平一向稳定。
但,凡事比较都会出高低,这里,单从作品来讲《消失的爱人》相对《火车上的女孩》影视语音运用不充分,部分场景处理敷衍,泛泛。
表演也更没有后者精彩。
尤其艾米丽布朗特,这姐演啥像啥,《穿Prada的女魔头》《边境杀手》……再加上《火车上的女孩》,各位自行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来。
《火车上的女孩》是一部严重被低估的影片。
也是一部被复杂的剪辑耽误的影片。
它的表演与影视效果不在《消失的爱人》之下,可惜的是,因为叙事复杂,没有连贯的气氛,在观众面前树立了“高冷”的屏障。
可惜!
“这个世界,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真的你未必看得到。
”,这句台词是小玄儿在叶念琛导演的电影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总是反复想起。
它是对人与现实生活关系的客观描述,同时道出了我们眼见事物的局限性。
而其实电影的影像艺术也是同理,同样应用了视觉与想象的关系,在我们的大脑里制造骗局。
无数的蒙太奇效应就此产生,让我们体会到大荧幕上,戏剧背后的真实性。
这部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畅销小说的电影《火车上的女孩》,运用了同样的手法,将观众带入一个女孩儿、三桩婚姻、一场凶杀案的谜团之中。
倒叙的剧情铺设,女主角在醉酒后的想象与现实世界的不断交错,让观众对叙事中的情节真假难分,从而制造了很多判断障碍和内容空白,让影片有了悬疑片的氛围。
英国女作家:宝拉·霍金斯的这本原著小说,在讲故事的手法上,就以不同人物为切入角度,按照顺序的时间线,讲述了这起犯罪案件的始末。
而美国版的电影,同样采用了不同人物的视角切入,也许是为了制造悬疑效果,将时间线改成了倒叙,前一个小时过于的缓慢铺垫,反而让最后答案的揭晓显得有些短促。
甚至有些观众可能在前期就猜中了凶手是谁,让这部电影即便在女性犯罪和惊悚题材上,常常被媒体拿来与《消失的爱人》相提并论,但是整体给人的悬疑和惊喜程度,似乎还是差那么一点点。
在不剧透的前提下,还是来谈谈这部影片的看点,无论是艾米莉·布朗特的主演,还是令人联想《消失的爱人》的新片,亦或是对与婚姻、女性,以及犯罪悬疑题材的好奇,这部影片都还是值得一看的,与其吹捧影片的故事,不如赞誉影片的氛围打造,相信这也是该片的预告片十分吸引人的关键。
影片的导演:泰特·泰勒,曾在2011年自编自导了电影《相助》,由石头姐:艾玛·斯通主演的这部电影,当年得到了包括最佳影片的四项奥斯卡提名。
近年来,泰特·泰勒的重磅作品不多,69年生人的他,如今也不算新人导演了。
而编剧的部分因为原著作者的参与,也只是找来了一位女性编剧共同完成电影剧本的改编。
从而让这部影片的亮点,更多的体现在了摄影和配乐上。
电影开篇从一位每日朝西独乘火车,往返纽约的问题女孩儿展开。
故事的基调从开始就在真实与想象之间徘徊,由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女孩儿:雷切尔,每天恍惚的看着车窗外,在明媚的阳光下,她的心情却是阴郁的。
影片中大部分的自然光都是白色的,并没有颜色的渲染,同时也衬托了女主角惨白的内心戏。
影片的摄影由去年曾翻拍经典影片《远离尘嚣》的摄影师:Charlotte Bruus Christensen 担当。
Charlotte 对光线和光源的把控常常即到位又出彩。
去年小玄儿曾在《远离尘嚣》的漫谈里,特意截图过结尾的日暮镜头。
这样你就不难想象,《火车上的女孩》中 Charlotte 用自然光雕刻的列车、树林与人物的色调十分柔和,同时塑造出不同的镜头氛围,有迷离的朝雾,也有危险的丛林。
场景中的人物时而无助、时而放肆、时而畏惧。
影片中的三位女性角色:雷切尔、梅根、安娜,在不同光线的塑造下,分别显露出独特的个性魅力:一个茫然脆弱、一个性感善变、一个强硬务实。
女主角:雷切尔在酗酒前倒是受到了怎样的打击?
她经历一切,到底是真是假?
观众在谜题揭晓前,始终都是半盲的。
她每日看着列车窗外,富人社区里的生活图景,想象着他们应有的幸福日常,对他们的过去和未来,都有着自己的想象、描述和期待。
影片不断给人想象与现实的交织感,曾给《五十度灰》进行原创配乐的丹尼·艾夫曼,让影片时刻都散发着谜一样的气息。
实力派女演员:艾米莉·布朗特,这次挑战独角戏,全片中她仅有最后的镜头里是淡妆出镜,回归了美美的形象。
之前的一百分钟里,她几乎都涂着浓重的黑眼圈,两颊泛着村红,整日都是微醺的醉酒状态。
故事中的雷切尔因为婚姻破裂,开始对酒精上瘾,时常记忆断片儿,整日无所事事。
她每天坐着火车往返纽约,晚上寄宿在朋友家。
在列车上,她有意无意的画着素描,打发时间,看着车窗外别人的幸福家庭肆意想象,打发忧郁的心绪。
艾米莉·布朗特无论是演绎焦虑还是尴尬,神色表情都能发挥一种自然的状态,十分入戏。
不出意外的话,年底金球奖的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应该是可以赚到的,在这里可以小赌一下。
另外两位女演员:海莉·贝内特和丽贝卡·弗格森,前者是位89年小姑娘,今年开始进军主流商业片的女主角位置,分别在《硬核亨利》和《豪勇七蛟龙》这两部男性电影中,饰演了戏份不多的女性角色。
后者为83年生人的丽贝卡·弗格森,她的资历就更老练了一些。
2015年曾在汤姆.克鲁斯新片《碟中谍5:神秘国度》中,用一条大长腿,为自己拓宽了在好莱坞的演艺道路,今年还出演了《跑调天后》,主演了《尽管雪落》。
影片中,两位女配角的贡献都十分的抢眼,让影片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展开了有趣的讨论和细腻的呈现。
影片的黑色犯罪主题,有关婚姻、有关男权,也有关女性的自省意识。
影片中的三个男人,在婚姻状态里的丈夫们,都是问题缠身的。
而三位经历过婚姻的女性,也都或多或少有着自身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了她们倾向于自毁或者轻浮的原因。
除了雷切尔之外,梅根和安娜都是更加主动的女性角色,她们会抢夺别人的婚姻,或是需要更多来自外界的安慰,唯有雷切尔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等待着她终于有一天,愿意和自己虚幻的想象抗争,不再活在自己的想象里,而是睁大双眼,用双脚走回现实的生活里。
电影《火车上的女孩》的宣传语用了一句:“What you can see hurt you.”, 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很多原著粉纷纷表示电影不够精彩,但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包袱就减轻了很多。
虽然影片的节奏缓慢,但是跟随着这列通往已婚女性内心的火车,还是可以令你逐渐的感受到,那些被动的、被淹没的,渴望自由和独立的内心起伏。
故事不断的令人窒息,再一次次的令人警醒,惊觉自己的当下,明确自己的未来。
其实像“火车上的女孩”一样承受着现实生活的压力,每日望向车窗外肆意想象的乘客,一定不止一两个,其中也包括你我。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10月18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这锅是可以全部丢给作者的,一脉相承了小说蹩脚的book club主妇口味,阅读时就对一个女性作者对女性角色塑造竟如此局限感到诧异。演员们演得很认真,导致更生气,也大约证明了导演的The Help根本是演员作用。我哥人鱼线抢镜
珍爱生命,远离渣男!!片里安排的时间线挺没劲的。“菲比”在火车上喊得那句“ Rachel” 真是又温暖又出戏啊!
压抑,我喜欢
挺好的
Wow没想到堂堂亚美利加还能看到这种80年代农村妇女般的煤气灯剧情…就这么个家暴PUA出轨滥交下属小保姆的渣男必死的故事用得着三大美女作陪嘛…太唏嘘
这剧情竟然是改编原著,那原著是要有多糟糕?这么糟糕也可以拍成片子?不过EB和其他演员都演得好认真。
女主绝育遭抛弃,小三负疚性泛滥。原配酒醒灭渣男,二奶醒悟补一刀。
渣男!
那些说很好的人 这是你看的第一个电影吗?
看剧情简介还以为是又一部后窗,结果火车上的女孩只是坐过火车的女孩,剧情也有反转,但是真是拍得一点都不悬念不紧张,构图也没用心,白瞎演员了
故事没有很出彩,但非常喜欢这个女演员,她越来越棒了
原著太火,以至看完怀疑人生,好在坚信自己品味[挤眼]电影则更变本加厉,宣传得过了,看完落差大。艾米莉戏路越来越宽,本片表演游刃有余,基本靠她的代入感,跟随剧情走。全片冷色调很对,厌世情绪到位,最后转折有点急、结尾太理想了。这就是个坐通勤车太无聊编造的故事,如果散淡收尾更好。可以看~
拖拖拉拉乱七八糟,而且很好猜
时间线微微有点乱,因为没看过原著也不确定是否原著里就是这样,开场段落(失踪之前)很弱,但气氛还是挺足的,豆瓣评价比我预想的要低不少。三个女人都很好看,很喜欢EmilyBlunt,但Ferguson简直美出新高度。PS短评里有一位用140个字剧透了全片的朋友,在豆瓣这么久了,这么不守则也是够了
3.5=3 stars for emily blunt and half a star for Rebecca Ferguson lol
我他妈……感觉像看一群会讲话的性器官演了俩小时戏(然后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里出现了女权和人性
懒得看小说就直接找电影看了 我只想说do you really think I am that stupid?
我也会远远地想象以及完美化别人的生活就像别人也同样在做的一样。真是又病态又普遍的日常。
悬疑感营造得太差了,浪费了艾米莉·布朗特的演技。演Megan的演员确实很像劳伦斯。
拍得太乱,有新意但是某些地方很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