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看过 Benedict 的《菊与刀》中对这一部小说的内容简介,就知道故事本身是很日本的,人物性格、行为也是很日本的,这是特别能表现日本人以“情义”最上而甘愿牺牲一切的一个故事。
如果导演只想用这部电影来赚美国人的钱,那他真是太 low 了,如果改变了原来故事情节的安排,那就是美国式的四十七浪人了,完全谈不上是日本人的故事,为什么要用这名号呢?
还不如自己另编一个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看 Benedict 的原话的中文翻译:[日本真正的民族叙事诗是《四十七士物语》。
它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虽然不高,却无比强烈地扣动日本人的心弦。
每个日本儿童都知道这个故事,不仅知其梗概,而且熟悉其细节。
它不断传播、翻印并被拍成电影而广泛流传。
四十七士的墓地长期成为著名圣地,成千上万的人前往凭吊致祭,凭吊者留下的名片使墓地周围变成一片白色。
《四十七士》主题是以对主君的“情义”为核心。
在日本人心目中,它写的是“情义”与“忠”、“情义”与“正义”的冲突(在这类冲突中,当然是“信义”占胜)以及“单纯情义”与无限“情义”之间的冲突。
故事发生在 1703 年封建制度鼎盛时期,按照近代日本人的想象,那时,男儿都是大丈夫,对“情义”绝不合糊,四十七位勇士为 “情义”而牺牲一切,包括名声、父亲、妻子、妹妹、正义(“義”),最后以自杀殉“忠”。
当时,各地大名定期觐见幕府将军。
幕府任命两位大名主持仪式,浅野侯是其中之一。
这两位司仪官都是地方大名,由于不熟悉仪式,不得不向一位身份很高的在幕府中枢任职的大名言良侯请教。
如果浅野侯家最有才智的家臣大石(故事的主角)在身边,是会帮助主君周密安排的,但恰巧他返回故乡,而浅野不谙世故,没有向那位在幕府中枢的大名赠送重礼。
而另一位大名的家臣则通晓世故,在向吉良请教时不惜重金赠礼。
于是,吉良侯就不屑于指教浅野,故意让他在举行仪式时穿上完全违反仪式的服装。
举行仪式时,浅野侯按照吉良指示穿戴上了,当发现自己受到侮辱,就拔刀而起,砍伤了吉良的前额,后被众人拉开。
从“对名分的情义”来说,他因受辱而向吉良复仇是一种德行;但在将军殿上拔刀动武则属不“忠”。
浅野侯正当地履行了“对名分的情义”,但却必须按照规定“切腹”自杀,否则就不能说是“忠”。
他回到宅邸,换上衣服,作好切腹准备,只等那最有才智、最忠诚的家臣大石回来。
两人见面,久久定睛凝视告别,浅野侯早已如式端坐,乃以刀刺腹, 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死后,没有一位亲属愿意继承这位已故主君的家业,因为他不忠于幕府、受到谴责。
浅野的封地被没收,家臣也成了无主的浪人。
从“情义”的义务来说,浅野家的家臣有义务随其主君一起切腹。
主君切腹是为了“名分的情义”。
如果他们也从对主君的“情义”出发切腹,自然是对吉良所施侮辱的一种抗议。
但是,大石心中暗想,切腹殊不足以表现他们的情义,而应当完成主君未竟之志。
主君因为被其它家臣拉开,未能复仇。
他们就应当杀死吉良,为主君复仇。
但这样作则势必对幕府不忠。
吉良是幕府的近臣,幕府绝不可能批准浪人报仇的行动。
按一般惯例,策划报仇的人必须事先呈报计划,确定行动日期,在期限以前若不能完成报仇,就必须放弃。
这项制度曾使若干幸运者能够调和“忠”与“情义”的矛盾。
大石明白,这条道路对他和他的同志是行不通的。
于是,他把那些曾经是浅野家臣的浪人召集一堂,却只字不提杀死吉良的计划。
这些浪人数达三百人以上。
据 1940 年日本学校所教授的课本说,他们一致同意切腹。
但大石明白,这些人并不都是有无限 “情义”、即日语所谓“讲情义及真诚”的人,因而不是都能信赖对吉良进行报复这种危险大事的人。
为了区别哪些人只讲“单纯情义”,哪些人兼有“信义和真诚”,他向大家提问,应该怎样分配主君的财产。
在日本人看来,这是一种测验,如果他们的家属要获得利益,那么那些人就不是会同意自杀的人。
浪人们对财产分配标准掀起了激烈的争议。
家老在家臣中俸禄最高,以他为首的一派主张按原来的俸禄高低分配。
大石一派则主张平均分配。
这就迅速弄清楚浪人中哪些人只有“单纯情义”,大石随即刻赞成家老的分配方案,并且同意那些获胜的家臣离开同伙。
于是,家老离开了,他因此而获得“武士败类”、“不懂情义的人”、无赖等恶名。
大石这就看清了,只有四十七个人情义坚定,足以共谋报仇计划。
这四十七个人 与大石建立盟约,保证不论信义、爱情、或“义务”,都不能妨碍他们的誓言。
“情义”必须成为他们的最高准则。
于是,四十七士刺滴指血为盟。
他们作的第一项工作是要麻痹吉良,使之丧失警惕。
他们各奔东西,佯装丧尽追求名誉之心。
大石经常沉溺于低级妓院,打架争吵,不讲体面,并假借这种放荡生活与妻子离婚。
这是打算采取违法行动的日本人惯用的、合理的断然步骤,以保证其妻儿不致受最后行动的牵连。
大石的妻子哭哭啼啼地与他分手了,他的儿子则参加了浪人的队伍。
东京(当时称“江户”)城里的人都在猜测他们要报仇。
尊敬浪人的人们都深信他们必将策划杀害吉良。
可是,四十七士矢口否认有任何此类企图。
他们佯装成“不懂情义”的人。
他们的岳父们对他们的可耻行为十分愤慨,把他们赶出家门,取消了婚约。
他们的朋友讽刺他们。
一天,大石的亲密朋友碰到大石喝得酪盯大醉,正在和女人胡闹。
甚至对这位亲密朋友,大石也否认他对主君的“情义”。
他说:“什么,报仇?
真是愚蠢透顶。
人生就应该尽情行乐,哪有比饮酒取乐更好的事。
”那位朋友不相信,就把大石的刀从刀鞘抽出来看,以为刀刃一定会闪闪发光,就足以证明大石讲的不是真话。
可是,刀已经上锈了,于是朋友不得不相信大石说的真心话,便在大街上公开脚踢大石并向这个醉汉吐了唾沫。
有位浪人为了筹集参加复仇的资金,竟把自己的妻子卖去当妓女。
这位妻子的兄长也是浪人之一,得知复仇的秘密已被妹妹知道,竟准备用自己的刀杀死妹妹以证明自己的忠诚,使大石同意他参加报仇行动。
另一位浪人杀死了岳父。
还有一个浪人把自己的妹妹送进吉良侯家当女仆兼侍妄,以便从内部通报消息确定何时动手。
这项行动使她在完成复仇之后不得不自杀,因为,尽管是伪装侍候吉良,她也必须以死来洗刷这一污点。
12 月 24 日雪夜,吉良大摆酒宴,警卫的武土喝得酩酊大醉。
浪人们袭击了防守坚固的吉良府第,杀死警卫,径直冲进了吉良侯的卧室。
但吉良并不在那里,而被褥还有余温。
浪人们由此知道他就藏在府内。
终于,他们发现有一个人龟缩在存放木炭的小屋里。
一个浪人隔着小屋的墙壁刺进长矛,拔出来时矛尖上却没有血。
长矛确实刺中了吉良,但吉良在长矛拔出时,竟用衣袖拭去了污血。
他这种小动作毫无用处。
浪士们把他拽了出来。
他说他不是吉良,只是家老。
这时,四十七士中的一个人想起浅野侯曾在殿堂上砍伤吉良,肯定会留有伤疤。
根据这个伤疤,浪人们认定他就是吉良,并要他当场切腹。
他拒绝了——这当然证明他是个怕死鬼。
于是,浪人们用他们的主君浅野侯切腹时使用的刀砍下了他的首级,按照惯例把它洗净,实现了夙愿。
他们带着两度染血的刀和被割下的首级,列队走向浅野的墓地。
浪人们的行动震撼了整个东京(江户)。
曾经怀疑过浪人们的家属及岳父们争先恐后地前来和浪人们拥抱,向他们表示敬意。
大藩的诸侯沿途热情款待他们。
他们来到墓前,不仅把首级和刀供在墓前,而且还读了奉告亡君的祷文。
祷文至今还保存着,其大意:“四十七士谨拜于主君灵前(中略)。
主君复仇事业未竞之前,实无颜为主君扫墓。
心神焦虑,一日三秋……今将吉良首级供上。
此短刀乃主君去岁所珍用,嘱吾等保管者。
愿主君执此刀再击怨敌首级,永雪遗恨。
谨祷”。
他们报答了“情义”。
但他们还需要尽“忠”。
只有一死才能两全。
他们违犯了未预先呈报就进行复仇的国法。
不过他们并没有背叛“忠”。
凡是以“忠”的名义要求的,他们都必须执行。
幕府命令四十七士切腹。
小学五年级的国语读本是这样写的:“他们为主君报仇,情义坚定,应为永世垂范……于是,幕府经过再三考虑,命令他们切腹,真是一举两全之策。
”也就是说,浪人们由于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对“情义”和“义务”都作了最高的回报。
]故事本身非常好。
特别说明:主角是大石,电影里的混血人简直是生插硬凑出来的怪胎。
浅野受辱而击杀吉良,并且之后切腹自杀,这可以算小高潮。
四十七人也不是随便就定下来的,是经历了考验之后才选出来的,这才更显其重“情义”轻金钱。
这是开始蓄势。
四十七人装疯卖傻,不惜抛妻弃子甚至杀了自己的亲人以证明自己忠诚。
势开始慢慢大起来。
大石喝醉被朋友啐痰可以作为蓄势的最高点,然后就是行动。
刺杀吉良的过程就是整篇的高潮了,其中暗屋中刺杀,却无血迹,很巧妙的一个情节,可以让观众误以为吉良能躲过,然而武士们的聪明,还是让他败露无疑,这一落一升,拍成电影也是很不错的段子。
再来看电影:主角是混血人就不说了,整篇毫无主角感,难道你能看出来他是主角?
还整出了爱情戏,这真是无论什么电影都给你“爱情”一番啊,这个爱情戏最狗血!
日本很重礼仪,所以浅野受辱无可忍恕,击杀吉良合日本情日本理。
编剧你是安排了人物无处可用是罢?
非要用女妖去蛊惑吗?
大石是很行的,只是当时回家了而已,编剧把大石安排到了现场,而且最关键的时候无作为,你是为了把大石安排成男二号才这样的吗?
大石如果是这样的人,后来怎么可能复仇!
四十七人是自动形成的,没有遴选的过程,全是自愿的,大家都是最重“情义”的,这是夸日本人呢还是在贬低日本人?
四十七人只有大石一人做出了牺牲,就是抛弃了老婆,然而他还对老婆说了事实,并且特别叮嘱,这事儿只能你我知道,——编剧,你不知道日本男人看自己的女人很低等吗?
这样的大事怎么可能跟她讲?
而且把日本女人塑造成忍辱负重的形象不合适,这个形象倒是中国女人比较合适。
大石等人为了麻痹吉良,可谓用心良苦受尽侮辱,电影里面基本没有表现。
电影为了表现男一号的牛屄,特意让大石奔驰千里(百里?
)去海里一个小岛上找他,而且还差点被人用枪打死,充分表现了大石以为,没有这个混血娃,我们是成不了事的啊,非他不可。
还在男一号帮他们得到了好刀之后都来表达最初轻贱他的无礼请他原谅云云。
这哪出跟哪出啊。
大石之所以知道吉良的行踪,因为四十七人中的一个把自己的亲生妹妹送去给吉良当侍奴,电影里面变成了一个乡间剧团,而且这个乡间剧团冒着破产和被杀的风险,很轻松就接收他们的强迫了。
我都不明白,明明只有四十七人,电影里面攻城那会儿怎么看怎么不止这个数啊。
而且所有防备的兵都是憨子,吉良也没有一个很聪明的军师,包括那女妖,此时都沉溺在美好的气氛中了呢。
男一号对付女妖化成的龙——为了爱情呢,救女主角,男二号(我们可怜的本该是男一的大石!
)自然去杀吉良去了,而且,都成功了呢。
好在这混血人也是四十七人中的一个,没有坏了电影的名字:四十七浪人,可是,可是,日本的那些个小说版本中压根没有混血人出现好吗?
美国人拍的电影难道一定要有个美国人来当主角吗?
就像美国人拍的《西游记》一样,一定会出现一个救世主,还他妈(请原谅我真忍不住了)一定是美国人演的!!
最后,将军为了将大石的优良血统延续下去,特赦了大石的儿子!
特赦!
总而言之,人物主次设置,情节安排,都与日本流传的版本有很大不同,相比而言,也劣质很多。
说实话,也几乎没有日本风味,除了那些衣服和器具是日本货以外。
失败之作,并从此让我对美国的电影有了一种反胃的感觉,怎么都他妈是救世主啊,怎么一定是美国人啊,怎么最后都是大美好的结局啊。
九月七日。
1.在日本国产古装片萎缩的今天,有这么部片子出来,太好了,虽然服装上各种中日韩混杂什么的。
2.这片子太胡闹了,导演尼玛面壁十年!
还我票钱!
3.哎呀呀,一部上亿美元的大制作,礼聘我影坛群星出演,且将我国传统故事搬上银幕,虽然成分不纯,但值得鼓励与自豪才是嘛!
4.怎么看怎么一股子深作欣二《魔界转生》(1981年出品,千叶真一主演,真田广之、绪形拳出演)和《里见八犬传》的味道。
5.同时提供原声字幕版和日语配音版,原声字幕版的台词那叫一个干涩,配音版大好评!!!!!
6.尼玛跟阿汤哥那部《最后的武士》和伊斯特伍德那部《硫磺岛家书》相比,这片子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细节考证差出五百万光年好不好!!
番外:为啥老美这几年拍了那么多涉日题材?
其实不是这几年,是战后一直有拍摄。
二战前,日本影业通过对美国片场制度和欧洲艺术手段的引入,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影业体系,包括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等人都摸索出一套不同于西片的剪辑和镜头技法。
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共同的电影市场,日本影片也没有进入西方人的视野。
二战后,随着占领了解敌人的需要加上战时的教训,西方诸国开始少量引入日本电影,这一下不得了,一套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技法和截然不同于西洋的世界观,再加上一个相对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一下子树立在西方(包括苏联和东欧)人面前。
日本电影工业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实现了对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大规模出口。
可是接下来,日本电影工业在迎战电视和录像带的挑战的时候,由于产业布局保守,在九十年代濒临崩盘,原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就出现的一些对高技术的应用(如1984年三浦友和主演影片《朱庇特》中对计算机特效技术的应用、对遥控机器人的应用)整个停止,当日本影业在一群靠拍電視劇、拍色情片、做特效撐下來的坚贞的留守者(泷田洋二郎、三池崇史、山崎贵、黑泽清)的努力下救活之后,不得不面对亚洲影业千面开花的事实。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当日本影业陷入危机的时候,却是日本ACG攻入西方的时候,日本人最早是在六七十年代通过电视动画打进了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市场,后来在八十到九十年代开始进入英语市场,当然,随着宅腐萌元素的过于泛滥,日漫在世界市场近两三年现出退潮的势头。
但是被11区各种输出物喂大的一代宅男们成长起来了!
君不见《环太平洋》导演德尔托罗到日本就放话,说你们昭和三十到四十年代出生这波人小时候看过的机器人动画和特摄老子基本都看过!
于是!
于是!
于是!
本片据说改编自江户时代最悲壮复仇事件“忠臣藏”,他们47人都是赤穗藩的藩士。
体现的是为主尽忠的故事。
因为他们的藩主(长矩)因为受高家吉良上野介义央的侮辱而在松之廊下用腰刀将之砍伤,事件发生后,德川五代将军纲吉非常愤怒,独断的裁定即日浅野内匠头切腹,因而内匠头于下午五时在田村右京太夫邸切腹。
这就是元禄赤穗事件的开端。
首席家老大石内藏助良雄带领包括儿子在内的四十七位武士(义盟同志)秘密潜入江户于14日深夜,集结于吉良府邸附近。
15日拂晓4~6时间,讨伐吉良义举开始,义盟同志按照部署攻入吉良府邸。
在激烈的生死战中,躲藏在台所横向堆放柴火部屋中的吉良上野介,被间十次郎用枪突刺后,首级由武林唯七斩去,义举成功。
义士无一人死亡。
其后,在江户泉岳寺的亡主内匠头墓前,义士们奉献上义央的首级,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武士的忠诚,宽慰了亡主的英灵。
二、 他们所处的江户时代是一个封闭锁国的年代,德川将军家害怕这些诸侯有实力造反所以想着法的削弱他们的实力,如诸侯必须在国在京各半年,还要为修佛寺,开山,修路,治水出钱出力。
将军家为他们制订了非常严格苛刻的法定。
规定一国才能有一座城堡,不许做海外贸易,不许拥有2杆帆以上的船(好像是这样说的)。
全国分为几个等级,除贵族、武士外,还有商人、农民和贱民。
贵族、武士自不必说,商人只许呆在城下町。
不许接触武士,农民也只许呆在本村除非有藩主出具的通行证否则不许外出,违令者灭九族。
贱民只能从事屠宰之类的工作。
一本书叫《德川时代史论》里面详细的介绍了整个江户时代的情况。
挺全的。
Ronin,浪人。
浪人,日本独有的一类人。
罗伯特·德尼罗,演过浪人,电影《Ronin》讲的是一个反恐的故事。
基努·里维斯,演过浪人,电影《47 Ronin》讲的是一个为爱献身的故事。
《Ronin》纯属虚构。
《47 Ronin》则是基于真实历史虚构。
一部电影的魅力是故事?
还是演员?
一段历史的价值是真相?
还是歪曲?
认真,你就输了。
喜欢,你就赢了。
无论你喜欢历史,还是演员,喜欢故事,还是真相,喜欢歪曲,还是虚构。
士,为知己者死,喜欢。
女,为悦己者容,喜欢。
也可以,这样喜欢,喜欢,女,为知己者死。
喜欢,士,为悦己者容。
一部电影,尊重、解读、歪曲历史都是为了......讨你喜欢。
So,如果,非要许一个新年的愿望。
我愿,有人讨你喜欢。
如果,没人讨你喜欢,你就去选一个人喜欢。
那个人,别人怎么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喜欢。
喜欢一个人,为她忍辱生;喜欢一个人,为她光荣死。
哪怕人生的全部仅存在于一部电影,那也无悔。
这就是《47 Ronin》的价值。
生命在于运动。
男人活在喜欢。
备注:《四十七浪人》 47 Ronin (2013)
《菊与刀》里讲到四十七浪人的故事,把它说成日本人心中的我大桃园三结义。
但是吧,这个故事传达的三观我深深不能理解和认同。
起因就很小气(浅野侯礼仪出错去劈礼仪老师吉良侯),解决过程又夸张(浅野侯切腹,他手下的武士抛妻弃子蓄谋为他报仇),最后结果我觉得很没有必要(浪人复仇成功,之后全部切腹)。
我想这有可能是因为,西方人表述的不好,不懂得东方的隐忍和一低头的温柔。
这次好莱坞来讲这个故事,我的期待值是,用西方主流价值观,把这个故事讲顺,也是个挺有趣的嫁接产物。
高晓松有一个观点说,“东方脸在好莱坞行不通。
”武打明星另说,演文戏的大明星必须得是白人长相。
黑人也行。
拉丁裔也行。
但反正不能是亚洲人。
能用这个来解释基努里维斯的作用吗。
一定得混点儿血才能是主角。
虽然基努里维斯的角色(魁)并不推动情节发展,但其实他挺重要的,首先他有北美市场号召力。
其次,他的角色串起了“色情、暴力、封建迷信”这吸引成年观众的三大法宝。
没有他美丽的城主女儿跟谁怀春去。
没有他哪儿来的地下城怪兽终极格斗锦标赛。
没有他哪儿来的密林取邪剑。
预告片剪的很好。
有玄妙的东方感。
这要是中国题材拍成这样一定被喷死。
想想看:刘备有个混血的通灵跟班,其实是他在长坂坡吓退了敌军,张飞那是抢他的功劳;关羽的妹妹穿着宇宙感汉服,跟这个跟班情深深雨蒙蒙。
历史剧的度有时很难拿捏,要让现代观众接受,还不能出戏,脱离历史背景太远。
东方故事放到西方来讲,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
迪斯尼的花木兰跟父亲拥抱就被指不懂中国国情,但我觉得主创方要用西方观众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情感,还是可以理解的。
我不知道日本贵千金能不能出席重要外交场合,但我明白她那个和服肯定不对。
和服没有高领。。。
说到最后,我还是不能理解四十七浪人的行为,不理解人们要祭奠他们什么。
本片评价那么差,一个原因就是光顾着色情暴力封建迷信了,人物塑造着力不够,情感无法让人信服。
菊与刀概括很多日本民间故事为“情义”和其他情感的不调和。
重新看故事,吉良侯觊觎土地,用狐仙迷惑浅野侯,造成浅野侯劈人的观感,使后者不得不切腹谢罪,武士们为受冤的主公报仇,算得上合理。
故事中段省略各种卖妻为妓的故事,将注意力转移到基努里维斯的奇幻色彩上。
最终无悬念的大结局——浪人实现了情义,但违背了忠(幕府明令不得复仇),于是全部切腹。
基努里维斯也切腹(我真是替他不值。
比武时候你不算武士,切腹的时候你又是了)。
浅野小姐留下一行清泪,心里默念着郎君最后的话“生生世世,我将人海中寻你”。
戏份的分配导致其他浪人的死就那么回事吧,与观众无关。
唯有基努里维斯值你我扼腕叹息。
这种推主角的方式导致情义(为主君报仇)与忠(遵守幕府的指令)的矛盾变得次要——基努里维斯本不是武士,犯不上一定要去报仇,忠对他也没有太多约束力。
故事核心回归到了骑士斩魔救公主。
你逗小孩啊。
四十七浪人的故事我看完了西洋的版本,倒也是个独特的视角。
东方的故事,做怎样的改变,才让西方的观众接受。
虽然本片评价还是很差吧。。
在大扭腰的街头看多了47浪人的trailer,实在是忍不住想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片子。
虽然说基努蜀黍最近的片子都不怎么样,但是想到开拓东方市场,走亚洲路线还是对他的努力表示支持一下。
整部片子总体来说给我的感想就是:我看过了(。
这么说虽然很口水,但是一部接近两个小时的片子看下来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情感共鸣,虽然,我能说得出剧情,能说得出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但是全片并没有深刻的感触,反而在结尾的时候,老美们不知是否是善意的笑声让我感受到了中西方审美的差距。
总体而言,片子很老套,特效中规中矩,服装不伦不类,算是东方奇幻里中等偏上的制作。
个人认为最出彩的武戏在于kai与僧侣的对决,oishi经受考验和最终战斗,文戏高潮则是46位武士的切腹。
整部片子看下来,感情戏和剧情把握平衡,但可能因为过于平均,两方都让人说得出所以然但着重刻画不明显。
kai与lady asano情起不知所以,oishi对lord asano的忠诚在老美看来估计有点费解,witch威胁lady asano的时候更是引来一片笑声。
我没看过日本方面对于47浪人的评价,北美评价可能在笑声中窥见一斑。
我着重注意了下老美们的笑点,其中witch对lady asano的威胁,kai和lady asano的来世约定,46人切腹和片尾出现笑声最明显。
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日本演员外语的熟练度,凜子姐姐虽然在好莱坞也算熟面孔,环太平洋还是女主角,但是文戏慢下来说台词的时候情绪和口音还是没法统一;柴崎幸大美人台词流畅表情到位,但是底气略显不足;至于kai和lady asano的缘定三生,我想说大概老美真的不能理解「今生无缘来生再续」的概念吧,lady asano在银幕上泪眼朦胧,kai深情约定「I will find you。
we will be together at the next generation」,台下轻慢的笑声不知是善意的表达还是嗤笑;至于切腹一段,我本来想感动一下还是被笑声雷出了戏,场景布置很用心,算最还原的场景了。
从同为东方人的角度看(当然看了那么多新番),片子很符合我所知的日式传说的传统。
再吐槽下基努蜀黍和柴崎幸姐姐的搭配,我觉得基努可能是想蓄胡须修一下脸型,让自己看起来一如当年英姿勃发,但是毛绒绒的汉子和歪脸高圆圆的搭配真的很像忘年恋啊!!!!
噢对了虽然柴崎幸很漂亮而且妆都不错,但是考虑到姐姐嘴巴歪的,下次不要给正面大特写了,侧面流泪多好看不是?
至于造型就不吐槽了,柴姐姐大振袖外头套个风衣就算了,围兜和伊丽莎白领太说不过去了吧?
至于凜子姐姐,我想说她衣服没一次是穿好的(。
不过大白腿也很不错哈哈哈哈。。。
倒数第二段为了我媳妇儿专门说一下赤西仁(。
胖仁在这部片子里面颜肯定在男人里面排第一,但是出演oishi的儿子chikara这个角色,他的作用主要还是在推动剧情发展,比如说向Lady asano汇报战果啊,发现武士中邪了啊,照顾浪人啊,保护爸爸啊,为了爸爸留下来给lady asano打工啊之类的地方有大特写,人物性格并不丰富,也就是传统的「爸爸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公仆」形象,最后连切腹都没切着。
不过镜头给的还是很足的,时不时来个大特写,一会儿正襟危坐一会儿雨夜湿身,尤其骑射部分特别帅气动人(。
最后为了观感,安慰大家一下,日本演员的英语这回真的没那么糟糕,起码我听懂了80%了,大家都很努力了好不好?
最后的最后附送给我记得的全部剧情,不想看的小伙伴们了解下就好~一个在充满恶魔的森林里逃出来的异国少年kai被lady asano出游的时候捡到了,两小无猜的成长岁月中,lady asano对kai的情感愈发深厚,而kai在意识到两人身份差距的时候逐渐疏远了她。
天皇巡游的时候lord kira随同拜访了lord asano的领地,对lady asano百般调戏,武士对决中,lord asano的武士因witch的蛊惑无法出战,chikara和kai发现后,并不是武士的kai代为出战,但是决斗中掉落了头盔,天皇发现后对kai施以杖刑。
随后,witch再次蛊惑了lord asano,使他向lord kira拔刀,后者也因此苦肉计成功陷害了lord asano,使其切腹,并拐走了lady asano作为自己的未婚妻。
天皇不允许武士报仇,最忠诚的oishi也被lord kira囚禁起来。
oishi出狱后决定寻找kai,集结所有武士为lord报仇。
kai则在「解救lady asano」的鼓动下随oishi回到领地参与刺杀。
第一次策划中,由于一个武士受到witch的欺骗将所有人引入了陷阱,所有武士因此失去了武器。
无奈之下kai带领众人回到了他逃往的森林,请求僧侣赐予武器。
经过考验的kai和oishi将武士刀交给众人,而kai也因此得到了武士的认同,获得了武士才有的第二把佩刀。
所有人在血书上签名后,武士们决定在lord kira与lady asano的婚礼上行刺。
乔装成献礼的伶人,一部分武士混入了婚礼现场刺杀,而大部分则在杀掉哨兵后围攻了城堡。
最终,kai与witch的对决和oishi与lord kira的战斗让这场复仇画下了句号。
天皇虽谴责了47人的行为,但是为了尊重武士道的精神,允许他们切腹以示高洁。
kai与lady asano不得不分离,他承诺下一世也要找到lady asano,chikara则因为天皇的怜惜,作为oishi的继承人活下来留在lady asano的身边辅佐其统领。
片尾以lady asano手握kai的遗书,在桥上遥望远方结束。
在欧美玩家拍多了自己的超级英雄,中世纪骑士,终于把魔爪伸向了东方文化,所以我们看到了那样的《花木兰》,那样的《四十七浪人》🙂🙂🙂我心中评分超高的李维斯大帅哥,康斯坦丁给你的滤镜快不够用了……🇯🇵一言不合就切腹的武士道被西方人阉割式拍出来,更是毁三观。
双重文化壁垒,不怪我哈。
女主很漂亮,某个角度很像高圆圆,赤西仁没了刘海一下子没认出来😅😅😅
U1S1,这部剧从演员演技、特效、场景方面来说,总评分4星应该是有的。
至于服装、道具的风格混杂,应该是这部剧做了魔幻效果的处理,倒不是不可以,只是处理的有点狗血。
评分落惨的原因我总结主要有三个: 一是故事本身把“忠诚、勇敢”的品质扭曲化了,仿佛为了这些,生命不值得尊重; 二是剧本改编过于狗血,好人坏人过于分明,坏人太笨,好人过于有主角光环加持,以至于很多剧情环节不合逻辑,还有天狗森林、巫婆的设置,狗血出了一种冰与火之歌夹杂妖猫传的风格; 三是对欧美文化的抬高和对中国文化的恶意贬低,我认为是整个影片在豆瓣评分低最主要的原因。
槽点太多: 剧中一个欧美形象的混血儿从出镜就带有“天赋”“善良”“正义”光环,全程无缺点,主角光环到最后; 日本形象的角色则以偏执(武士们)、容易被蒙蔽(浅野藩主、将军)的印象出现,虽然后期随剧情推进显示出了他们对偏见的纠正,勇士的气质,最终47浪人仍以剖腹自尽为人生结局,仿佛正义白白被伸张,生命不值得被尊重。
当然,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本身我就不大认同。
有生命的延续才能有忠诚、信义、爱等一系列被宣扬的品质,生命结束了,谈何其他。
中国元素则被编剧和导演赋予了邪恶、不可控的内涵,如最开始被杀的“怪物”麒麟,吉田邪魅的妃子真身是一条龙,天狗森林里的宗教神像和群体被扭曲为只信奉死亡的信仰...... 观众不是傻子,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恶意,恕我没办法给好评。
最后再说一句,艺术无国界,它应该是能沟通不同文化、传达真善美,让世界更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借以攻击谁,含沙射影贬低别人借以抬高自己的工具。
2013年《四十七浪人》,依旧是为看 基努·里维斯去的,不过大胡子真不好看,狐狸精的长相。。
纠结。。
天狗纠结。。
不过魔幻片就不说长相了,这个,日本,古代,魔幻,武士电影。。
很蛋疼,最后都死了依旧很蛋疼,不过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还能看看。。。
效果也不错还可以,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
还是女妖精比较有意思啊,女神基本上就是等人来救啊,全程没有什么表情和演技也可以。
相比之下,妖精比较考验演技啊,可以叉腿吃饭,光腿跑路,还能飞檐走壁,幻化变形,当然,最后死了,那又怎样。
不过其实啊其实,女神虽然看起来弱兮兮的样子,内心还是很坚强的,基本上属于外柔内刚型。
长期的养尊处优培养的自尊自信自爱,选择和自己门当户对的,叫本分,选择来路不明的那叫爱情。
生活中自然是,有无数人为她出生入死,她也不需要自己带着刀枪四处拼杀。
只需要有在看台上坐稳的毅力,以及摆出一个漂亮的姿势。
呵呵,女神和女妖精都需要修为的。
看看出身吧,如果不够资格当女神,还是当个女妖精潇洒些。
电影没有要刻意记录土著的一天,交待他们的社区人口、管理政策之类。就是说了查理的老朋友,超市和雨林,垃圾食品和烟、酒,没有房子没有工作想要老婆。孩子出现的很少。也许这部影片只是关于查理,一个不舍得祖先留下的文化,不知道如何是好,也一直不放弃寻找的部落灵魂人物。
隐入尘烟。
21/4/20
喜剧效果不错
挺不错的
题材令人感动,但故事略长,有多处都觉得是结局了结果还在继续。最后原住民还是算是向白人社会妥协了,有点不知道到底算什么结论。停在入狱那里会更震撼。
A land intruded uninvitedly
喜欢这种传统主义的描绘原住民生存状况的影片,影片中有种美好的事物一点点消亡、一点点被征服的感觉,很苦涩!查理这张满面皱纹的老脸真是写满了祖先一代代生活的痕迹,万恶的殖民主义,该死的现代化。最后老查理喃喃着回家的独白,真是回应着<达荷美>开头的喃喃低语
公平是不会站在弱者那边的,文明的字典里,就连怜悯都是不公平的。
从题材上讲,并不新颖,整部影片还是有主题优势,文化冲突是一个卖点;演员的表演非常好,在观影的时候,我丝毫没有去体会演员是职业的还是业余的,完全是将他当成本地人来看,这样,演员的功力就显得比较突出,没有盖过剧中人物,值得称赞;整体情节还是缺少张力,没有能让人从心里感动,始终是局外人
#SIFF26#CGV。有点无聊,开场半个小时有四个观众离场。查理的行为与其说反白人或反外来殖民者,不如说反政府。问题是任何一种政府都有法律,也会管制枪支或其它违禁品?查理自认为的人生高光时刻是在悉尼歌剧院为女王跳舞,but女王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头子吗?如果要说反现代文明就更说不通了,毕竟如果没有医院,查理这条命都没了……
“野蛮的文明人”
中规中矩吧就
简洁明了,查理进城后的一系列遭遇可以更多着墨一点,电影前半段有些情节相比之下倒是可有可无了,结尾的舞蹈还是很令人感慨的。
如果没有妥协,就是满满的无奈
认真的看完了 被感动了 怎么破 每到长镜头都会仔细打量查理 越发的慈祥 想朋友一样
4.5 片子要表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白人对土著居民和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压迫,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展现,叙事只占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让整部片子冗长又没多大意义,如果你那么想要去展示原著民的生活现状,为什么不去拍一部纪录片。
“你不能在草地上坐一整天就管那叫旧生活。”既然回不去,那就送给怀念;既然不想苟同,那就“fuck you”。
查理在森林里自我放逐后,一天拿出皱皱巴巴的照片叨逼叨,,这可能就是他这辈子的高光时刻,联想到自己好像这辈子都没有过这种时刻
最后的民族舞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