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是老牌的发达国家,比起我们,他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有更真实更深刻的感受,也对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之策更为迫切。
动漫的创作,其内容或多或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因而日本动漫界会出现为数众多的机器人题材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伴随经济高度发达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晚婚晚育和少子化,这在日本越来越普遍,并且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也只能从管中窥豹的角度浅表一二。
随处充斥着的钢筋混凝土像一堵无形的墙,隔绝了人们之间本来的联系,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让人们疏于充分的情感交流。
此外生活成本的上升也难辞其咎,让人们不得不在对待购房和育儿等方面的问题上显得更为谨慎。
我并不完全否认进化论,同时我也不排斥神创论,我认为人类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神创和进化缺一不可。
我想,造物主最初创造人类的时候,钦定的生活状态应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带有田园色彩的男耕女织生活,六、七十岁的自然寿命,对于繁殖下一代并将其养育至独立显得绰绰有余。
然而,社会的经济越发达,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也越高。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且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迭着的社会,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立足,除了十数载的寒窗苦读,就业后也需要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淘汰。
当你做好这一切回头一看,发现人生已经到了三十多岁的当口。
有个表面很正能量的概念,终生学习,可是这里面又有多少是出于兴趣,多少是迫于无奈呢。
如果造物主能听到发自亿万人类内心的声音,是否可以修改人类的基因,让我们的寿命适当延长,好适应这样的一个社会呢。
话题回到少子化和机器人的关系上。
物以稀为贵,少子化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人力成本的增长,很自然的一个诉求就是大量引入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来节约成本。
此外,少子化的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退休后身边无子女陪伴,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得不到感情的慰藉,孤苦伶仃地日复一日。
好可怕。
情感型机器人的研制呼之欲出。
设想一下,孤独的老人如果有这样一台机器人陪伴,即使无子女承欢膝下,每天的生活也定会是有滋有味。
剧中Giftia每9年就要消除记忆和人格,重置系统的设定,无疑是最具争议,被喷的最多的一点。
反方的观点很明确,一部剧,尤其是心目中神剧候补作品,从人设到剧情的展开等各个方面都要足够严谨,要能自圆其说,不能存在逻辑和情理上的硬伤,不能都合主义…不一而足。
正方呢,认为动漫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淡其形而重其神,与其拘泥于其是否忠实于现实,不如把重点放在其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上。
追这部剧,感动过,哭过,就足够了,何必纠结于旁枝末节。
感谢造物主赋予了我们记忆和情感,正是这些才让我们感受到爱上一个人是多么的美好,也正是这些让我们体验到失去和离别是如此的痛苦。
如果说爱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向爱道别的豁达则是后天习得的。
感谢经历让我们成长,能让我们在如白驹过隙般的生命历程中来得及参透“舍”字的真谛,纵使离别时有万分的痛苦,也要义无反顾的付出情感给自己所爱的人,离别时那满满的回忆就是对对方最好的告别。
还记得剧中那一朵朵烟花在夜空中璀璨绽放的一幕幕吗,短如昙花却美若梦幻,能与爱人相伴终老当然再幸福不过,但只要全身心投入了,短些又何妨,再长的永恒也只不过是短暂的片段的重复。
以上是从感性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设定,下面我想谈一个严肃的话题,从技术角度说一说我对这个设定的看法。
如果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实现了机器的自主意识甚至自我组装,那在这之前无论如何也要逾越的鸿沟,我认为是实现情感系统。
人体系统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想要模仿式的实现它,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都难到不可想象。
虽然还很不深入,但是现代生命学的发展已经渐渐为我们揭开记忆这一神秘面纱的一角。
外界的感官信号会激活体内的某些化学物质,它们一般是某种蛋白质,这些被激活的化学物质又会进一步激活某些与记忆形成有关的基因,在这些化学物质与基因的共同作用下,连接细胞的突触的形状和功能会有所改变,这些改变最终通过某些蛋白质得以强化。
这个过程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至今人们对它的细节和机理了解仍是少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笼统上讲,人的记忆就是在基因和蛋白质的作用下,细胞间突触形成的某种特定的连接方式。
这一实现记忆的独特形式,让情感的产生变得顺理成章。
人的记忆的精妙之处,在于记忆是通过改变细胞间的连接方式而形成,这种模式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对于相同的外界感官信号,具有不同记忆的人处理起来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谓的“结果”,从无意识的角度而言,是人体对这一信号产生的一系列化学物质和一系列连锁反应;从我们主观角度而言,就是对其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足够强烈,就可以理解为情绪或者情感。
让我们换个角度,用CS术语把上面的系统重新描述一下:具有情感的机器,它的CPU需要具有为数众多的分散的ALU(算数逻辑运算)单元,这些ALU单元同时具有指令执行及数据存储功能,指令执行的结果不仅取决于输入的指令,还取决于ALU中存储的信息。
外界指令的输入是并行的传给每个ALU单元的,如果足够多的ALU单元存储了具有某种相同倾向性的信息的话,那么这条指令的计算就会相应的集体表现出某种相同倾向性的结果。
从整体上看,这种类似表决式的计算结果就是所谓的情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这台机器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而其灵魂就是无数的ALU单元的存储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动态的互动。
可以想象,以目前CS的理念和水平,要实现这种动态的大规模并行计算,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并且很可能最终会采用与现在完全不同的革命性的架构来实现,比如类似FPGA那样的执行部分的电气结构实时随存储单元内容来改变的设计。
所以不难想象,这么远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的某个阶段很可能会产生类似于Giftia这样并不完善的产物。
因为ALU的电气连接在不断的自我修改,时间久了,很可能会出现bug,这个时候只能通过清零重置来消除bug。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番剧,《星之梦》,同样的人机恋,同样的催泪结局。
最后有个情节是女主(情感型智能机器人)临“死”前,将自己的存储芯片取出交给了男主,那上面记载了她所有的记忆和人格,只要找到相同型号的机器人,将芯片插入,就能将她“复活”,从而能与男主再次相逢。
我想说的是,只要是实现了情感的机器人,那么它的记忆必然是分散的存储于各个存储单元的,很难用一张存储芯片完全拷贝出来;而其之所以成为她而不是别人的“人格”,更是一种动态的实时的各ALU单元之间的互动状态,就更不可能用一张存储芯片来拷贝了。
总而言之,情感型智能机器人的记忆和人格是难以甚至是不能复制的(很悲观的结论啊),但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人类科技的发展能将其变为现实(貌似这是后话中的后话了)。
这个结论也与《可塑性记忆》剧中女主艾拉的记忆和人格不能拷贝出来的设定不谋而合。
跳出机器人的圈子,看看我们人类本身,貌似也能找到很有说服力的证据。
从古至今,寻求长生不老、返老还童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然而,造物主并不允许这样的存在,这一点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从世界各大古文明的创世著作里也不难窥到蛛丝马迹。
现代生命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不断变老并最终死亡很可能是由染色体上端粒的长短决定的,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变短一些,而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活性,随着端粒的逐渐变短,细胞便渐渐失去活性,最终不能再分裂,人也就慢慢衰老并走向死亡了。
然而,我们要看到,真正能享受到这种寿终正寝自然死亡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除去那些意外致死的事故,最能把我们带往死神怀抱的往往是那些不治之症,首当其冲的便是各种癌症。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并不是造物主的锅,很难想象造物主为了限制我们寿命而选择了更易让我们生病这样残酷的方式,那么剩下的一个可能的合理解释只能是:这是生命体本身的特性而造成的天生缺陷。
古言有云,积郁成疾;常识告诉我们,过重的压力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让人更易于患病;研究表明,身居公司低位者更容易患病,这些看似玄幻却又无比真实的例子不一而足。
生命体这套记忆和情感系统的本身,是一个不断反馈的动态系统,当前的状态(记忆、情感)会作用于身体,而身体的变化会驱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又会反过来影响系统的运行。
所以只要是具有这样系统的生命体,就不可避免的会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其结果是导致情感系统出bug(心理疾病)或身体系统出bug(身体疾病)。
虽然具有情感的机器人Giftia只是一台机器,但因为其采用了这套系统,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同样的bug。
总而言之,片中的9年清零重置的设定看似牵强,实则非常合理。
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体的构成基于碳基,可以想象未来的情感型机器人很可能是基于硅基的,然而碳基也好,硅基也罢,只要具有情感(和繁殖及自我组装能力),可以说他/她就是活的生命,就可以带给我们不输于人的情感体验。
真若如此,当他/她要先你而去,那生死离别的场面又怎么不会让人潸然泪下,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情感型机器人的发明,其意义是否一如当初…
本作可谓是一部相当具有争议的动画了 逛了逛评论区 有将其捧上神坛的 也有对其不屑一顾的 且这对立的双方阵营还都有不少成员 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 嘛 这样的作品往往也会比较有研究一下的价值 所以原本只打算图个乐呵的我也想参与进入讨论的大军 与各位交流一下我个人对这部作品的看法 说到本作 不得不提当时我本是冲着藤原佳幸的导演和菊池爱的人设补的番 在人设方面 对比两位合作的前作《未确认进行式》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 不过我本也相当喜欢《未确认进行式》的人设 所以对于本作自然是十分满意 不过本作在画面表现上也还是有槽点 本作从整体上看氛围还是比较压抑的 然而个人感觉是不是后期摄影将整体画面处理得......怎么说?
偏油偏亮了 有点不契合全篇的情感主基调 对比ED画面 个人认为将正片的画面风格向ED的画面风格方向偏移一点会比较合适 至于本作的剧情 这就需要重点地来谈一谈了 说实话我对本片的观感不是很好 看到评论区里也有不少与我感受相似的观众 而且其中许多人在吐槽时提到了一个词——“设定”说本片观感差主要是由于剧情设定上漏洞百出 还列举了本片许多设定上不合理的地方 嘛 有一定道理 但我感觉这些还不足以能够说服我 个人认为本片让我观感差的原因还另有其它 不过具体是什么还感觉模模糊糊 没有个比较的对象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因而也在此做个标记 待日后阅片量上去以后 若突然有所感悟 再来补全全文
我承认,我看这部番是来找虐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好番,因为特别喜欢然后熬夜看完了,但是可能是因为太困有些细节没有注意到,只有一点想要泪目的感觉,那时候感觉这部番挺不错的,不过作为催泪番,还是差了一点悲剧感,第二天推荐给我的视频就是艾拉酱和司离别的时候,配上BGM,一下子我在课堂上哭成狗,太难受了,然后回去认认真真的刷了第二遍,最后的画面是司和(疑似)艾拉的人握手,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艾拉是永远不能再回来了,这也就是我觉得这部催泪番的最后一棵稻草,有点沉重,也在知乎上面看过关于可塑性记忆的回答,有人说,最后那个握手的女生肯定是艾拉,我不否认,但是绝对不会是最初的艾拉酱,如果说,艾拉被复活了,那么复活机器人这项技术为什么不推向大众,第一集的小萝莉和奶奶难道不是爱吗,难道说那个逃跑的小男孩和他修车的爷爷(叔叔?)不是爱吗,凭什么只有男主能得到这项技术所带来的艾拉的爱呢?
我觉得比较难受的地方,就是男主司签下回收艾拉酱的同意书的时候,就好比,签下你最爱的人的死亡通知书一样,很难过。
明明都知道了,这注定是悲剧结尾,可是还是要用喜剧开场吗,开始的时候笑的有多开心,结束的时候就有多么难受,这就是这部番沉重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了所以在你们看来美好的初遇在我看来就是悲剧的开始,如果早知道是这样他们会不会都不愿跟对方跳这支定情的舞呢?
最后,愿你们都能和自己最重要的人重逢
石头门编剧的作品,因为剧情太过类似韩剧所以刚开始没打算追。
这部剧和石头门的相同点就是慢热,不过可塑性从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
同时石头门虽然胸针和助手的感情戏非常感人,但剧情的跌宕起伏和层层推进让人有拨云见日越看越沉迷的趋势。
可塑性记忆更像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体验而写的相对轻松故事集,虽然故事本身没啥大毛病,甚至有点虐恋,但是看完能留下印象的画面情节真的过少了。
看看艾拉卖萌什么的还是蛮有趣的,世界观设定有很多地方值得吐槽,不过这部剧主打的也不是严谨的剧情。
结局最后和AB有点相似,回到原点未尝不是好事。
看了好多批评这部动漫的,无非是说什么漏洞多之类的,剧情做作什么的。
那么,都有些什么漏洞呢?
剧情哪里又做作呢?
你真的认真看了吗?
你确定你不是因为不适合这种类型动漫而产生偏见的吗?
有人说giftia到底有什么用,你说没看出来我真的以为你是个白痴了。
从完全仿人而又力大无穷这点便可以看出他们既可作为生活里的亲人又可作为工作中的同伴,这样的存在你和我说没有用?
至于暴走这点很可能就是技术不完善造成的缺陷呗。
唯一值得吐槽的无非就是隐藏危险的东西却流入市场什么的。
但司的公司不就是因此存在的吗。
这点纠结真的很没意思。
还有人说自己觉得并没有感动,个人认为你们是被弹幕搞烦了→_→,前几集来说除了第一集有点味道其他的确实没什么可觉得虐的,只是正常的剧情发展,你们拿他当虐的情节看当然没反应了其他所谓的漏洞我就不说了,欢迎指出。
希望是我不能想出反驳点的漏洞。
嘛,欣赏作品干嘛不谦逊点,若因为自己所恶所好而去强找漏洞,真的是很没意思的事情
“时光流转 愿你与珍爱之人能够再度重逢”好虐啊啊啊啊啊 太纯爱了 虽然讲的是爱情但是透露出的内容真的很励志 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内尽力地做更多事 我们虽然比Giftia的寿命长 但是也是有尽头的 在我们能自由掌控的时间里 不要让自己都留下悔恨的回忆 不要害怕结果不好就不去经历这个过程 不一直坚持下去结果如何谁都不知道会怎样 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多珍贵的回忆 去更加珍视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好了扯远了 真的太好哭了啊啊啊啊 我自认现在泪点变高了些 但是前两集的回收日常也真的让人泪目了 就像我们养的小宠物一般 明知道他们不能一直陪伴着我们 终有逝去的一天 但是还是毅然决然选择和他们一起度过 分别总是让人痛苦的 离去却是无法避免的 司和艾拉最后的日常真的真的很温馨很纯爱 两个人都是单单纯纯爱着对方的人 想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 简简单单认认真真度过每一天 喜欢一个人就是逐渐爱上他的缺点直到缺点在自己眼中也会变成优点 两个人都特别特别可爱 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好的两个小天使T^T还是第三分部的大家 每一个人都特别特别好 都相互珍爱着对方 大家都是特别特别特别好的家人 知道艾拉时间所剩不多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能做的去帮助这么一对小情侣 特别特别感动呜呜呜呜还有最后最后 虽然没有明说 但是我感觉暗示了艾拉回来了 哪怕没有了当初的记忆 但是我们能再创那段属于我们的美好时光 算是刀子中的一点安慰呜呜反正我感觉这番里的每一个都是天使 每一个都特别好哭 每一个都让人好爱T^T
可塑性记忆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样的动漫,对于这样一个包容的时代,依旧有人指责纯爱与恋爱脑的故事,我当然得在事后好好写一篇长篇来平反,(不过实时豆瓣8.1分是值得的),我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我只需真实地表达我的感受(同一性表达)。
电梯里的艾拉从第一集就能刀我的剧,只有德剧《暗黑》系列,因为关于记忆杀的剧情,我一般都没有抵抗力。
《暗黑》在第一季的开头,就已经交代了男女主对彼此产生的既视感,有关母体错误的命题,那个时候我就隐隐约约感受到了时间和命运的轨迹,我们是天生一对,我喜欢这样的暗示。
而在我第一天接触《可塑性记忆》的时候,我被电梯里的循环既视感给捕获,我真希望自己美美睡上一觉后,醒来接着往下看,怎么会失望呢?
共度最后一天《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逆向相遇30天),同样是记忆杀,那种被我们视为直白的逆向时空,依旧传达着许多人的心声,相遇重逢与轮回,在《向阳处的她》里,也必须承受这样的苦难。
而《可塑性记忆》整整13集仿佛只在说同一件事,请好好珍惜这最后的一个月。
人们总有一种勇气,无论是面对西西弗斯的困境,还是记忆的不可塑性,都能够毅然决然地坚持下去,哪怕知道一切的意义终将毁灭,这也就是为什么人间“情”字如此妙曼,有的人害怕花谢,于是避免种花,而有的人直面死亡,才懂的向死而生,为爱而存在(阿贝尔·加缪的例子)。
人类的记忆机制“寿命结束了,自己的人格和记忆都会消失。
我好害怕,与其这样的话,不如没有回忆就好了,回忆不要累加起来,而是作为一个程序而活着,是有多么轻松”。
这是女主一直以来的逃避方式,避免产生回忆。
《可塑性记忆》的命题正是对抗记忆的不可塑性,是爱和勇气让记忆变得柔软,变得仿佛可塑,所以最后的时光里,女主和男主能勇敢地面对分离,勇敢地塑造新的记忆,是我们人类的乐观之处。
希望平凡的艾拉不知道何时,我们开始接纳事实,司所展现出的悲伤的微笑,实在令人窒息,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越是感到悲伤,我们越是努力微笑(仿佛绞刑架上的微笑)。
大家都在关系的开端彼此生疏,然后慢慢看清彼此,从而戒备。
但爱不是冷漠的双眼,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是即便见过你的悲伤,无助,弱小,恐惧,依旧为ta的存在感到幸福。
我喜欢上你的地方,居然是那些平平无奇的细节,所以在最后分离的时候,他们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让爱沾染离别的气息,而是尽量维持日常,让一切就好像发生在不知不觉中,这是多么小心翼翼的失落,多么深沉的爱意。
“果然还是像往常一样生活吧,今天这样的日子,偶尔就好”。
摩天轮转完一周,希望你能和你爱的人重逢。
温柔的祝福,人们需要许愿&祝福。
自认为的对他好特此点名第十集的“对ta好”悖论,让我再次泪腺崩坏。
“这样子对我们都好”,这个议题也是对亲密关系的老生常谈了,这种为对方好的结局有很多,《爱乐之城》中的牺牲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但一定是真理吗?
我想《可塑性记忆》有自己的回答,“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子做对谁都没有好处,你现在选择离开司,那个家伙只会留下痛苦的回忆,人就是这样,不断的后悔,一直责备自己,你觉得这样做好吗”,所谓为ta好,为了彼此好的决定,何尝不是一种“自认为”,所以有一部分人坚持着“不要以自己认为的为他人好来强加到他人身上,或许他们觉得的好并不是这样”。
我觉得委屈,是因为自己认为的“好”,在别人的眼中永远是“坏”的事情。
不对等的回忆“对太宗来说真的是幸福吗?
幸福美丽的回忆,不一定是救赎,回忆越是美丽,有时也越痛苦,有时也会害怕,对离开的一方来说,对于留下的那一方来说,这样我会伤心的。
”爱得越深,痛的越深。
无论是被爱的人,亦或是先离开的人,都将美好的回忆留给了另外一方,而对于痴情和专情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永恒的无声的痛苦。
像是在《人鬼情未了》《一天》里的阴阳两隔,重复的日历,一次次的回溯。
重逢的祝福最后点名神片《暖暖内含光》,记忆杀的帮主,虽然《可塑性记忆》里提到,GIFTIA的新OS系统和人类的失忆症不同,遗忘就等于完全的零件更换,是不可能因环境诱导而重拾往昔的。
相比之下人的大脑更为复杂,无论是记忆手术还是失忆症,亦或是阿尔兹海默症,《暖暖内含光》还是《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亦或是《我脑中的橡皮擦》《恋恋笔记本》,你呼唤终有回响。
但是GIFTIA没有回响,他们知道自己的结局,或不舍或克制,他们在听到那句“希望你能和你爱的人重逢”时,都会释然地离开。
对于那些GIFTIA的所有者,他们会为了记忆中的那份不舍,选择一次次更换OS系统,“哪怕灵魂不同了,我也会把她当做自己的孩子。
”,爱而不舍的例子有很多,无法走出的阴霾会更多,像《迷魂记》里的冒牌女主,《黑镜》里的仿生机器人男友,我们会以外貌取代灵魂,继而弥补心中无法空缺的感情。
现在是这一瞬“明年我不会来这个嘉年华了,然后和安迪一起去别的地方玩,不是和安迪共享奥利维亚的记忆,而是今后要制造新的回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对奥利维亚,对安迪都很不礼貌。
呐,小司,能制造回忆的只有现在,现在,只有这一瞬间哦,现在这一瞬间”。
存在主义式的纯爱战神,把握当下,不畏将来,不过度思考,只要开心就好。
更多唯美截图:
相遇
牵手
烟火
告白
留念
平凡
膝枕
同床
耳语
游园
回收
祝愿
誓约
从刚开始看到最后一集,我有句感想一开始就有且贯穿始终并通过故事发展不断强化:情之一字,伤人至深;机器拥有情感本就违背天理(违反天道,当“天诛地灭”),必然不结善果(没好下场)。
从第一场悲剧就苦苦寻思,为何好端端的要经历这生死离别之苦?
很快,“机器能拥有情感本就违背天理啊?
”这一念头浮现,得到安慰并豁然开朗,至此已无甚好说多了,机器既然破戒有了情感(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本就荒诞不经”),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代价。
至此已无甚好说多了,也想着结合实际,从回收制度的悲哀本身去分析,不过还是上一段那样来得直接,毕竟就算是永久的也一定还有大把大把的悲剧发生方式,机器终归是机器。
一开始老太太几次将司和艾拉拒之门外到最后因她自己的giftia一番劝说重拾之间的默契,向命运妥协,倒不如说是和解,能在一个如此看开了的状态下进行回收已是非常欣慰,不过仍因“本可更好”“为何一定得如此”等而倍感揪心,就在此时闪过了“机器拥有情感即是罪过”的遥远念头,也就至少对此与往后的悲剧有了理性上的默认。
之后那个小男孩很明显是接受不了玛莎寿限将至的事实,而开始无能的逃避,否认有关玛莎的一切,通俗点就是丧失自我,这是文学作品制造悲剧的常用手段。
虽然通过上面的结论得以理解,但真正到了男主那一枪与事后的道歉时还是感到万分沉重(这很难直接去描述,因为是长期铺垫下形成的厚重感的爆发),不过眼泪与上一段的老太婆之事一样还是在眼眶里打转未流下来,或许也是我看任何视频都有调2倍速的缘故,只有少数的剧情高潮会先有预见调回单倍。
至于有关机器的思考我想真正有效的是从第八集艾露对奥利维也不再执着对司讲出的那番话开始。
不再妄想将奥利维亚附加到安迪身上,否则这是对2人的不尊重,很简单,单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可解释。
断开重来,创造新的回忆,艾露这应是既定条件下最高的觉悟的吧?
同样创造回忆作为最为实在的“止损方式”,也是后面司与艾拉步入正轨后一直做的事。
也许艾露以及其他回收任务主角的心路历程已是在为后面2人做的十足的铺垫。
也是一开始为了避免互相伤害这一“卑劣”的理由而选择逃避(艾拉),司等来表白后又被拆散搭档关系(贯穿着心痛与无奈),后因“与喜欢之人在一起”这一强烈的执念(“真理”),并与艾拉做好余下时间就来创造更多回忆的觉悟,两人达成默契与信任,开始发糖,然而每个观众都知道在等着被虐(时不时又透露出阴影仍在的事实与强颜欢笑的举动)。
最后一集可以说是非常神奇,全程没有任何意外,真正的理所当然,且全部内容几乎是在观众得知艾拉寿命时就想得到,全程清欢、温暖又有淡淡的悲凉(上摩天轮前),直到看到他们准备上摩天轮之时,我的身体好似也跟剧情一样都是预备好的,心里听到一句“准备了”,他们还未开始作告别谈话,泪水就自动地盈满眼眶并不可节制地溢出,好生神奇,我的泪腺似乎冥冥之中早有约定,条件反射似的留下眼泪。
这仅是高潮的前奏而已,也至少证明一点,结局的泪点绝不在于那一小会的煽情,而是长期以来堆积的,一起相伴走到最后了的伤心?
感动?
可又感觉像个神圣的仪式一样,哭,是约定俗称的。
最后更是神奇,全局的最高潮,沉浸的最深时,竟是没有配乐(同样没有歇斯底里与情绪强烈的对白)!
哪怕从未刻意关注的bgm的我也颇为震惊,也确实完美诠释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由于铺垫之久,读者早已心知肚明,也无需刻意去渲染什么了(准备下摩天轮之时响起的bgm倒像是一切结束后的释怀)。
一切看上去多么安详,必然,还带有美好的祝福,但必然内心深处仍有被逃避掉却从未消失的不甘(司的那连续六七下“也许是吧”)。
总之,哪怕到最后也依然无法逃脱开头那个结论,但这么想未免太无趣,本想着可以借着人工智能的题材去思辨一下,没想到万变不离其宗,依旧是人的感情,但这样未必不好。
这部动漫,是我在没人推荐下,找的第一部动漫,对我的感触也算比较深吧。
看到评论区的评价如此不堪,但我觉得并不后悔成为我第一部动漫。
说句难听点的,就是去年看了,现在也依旧十分深刻。
我也并不是说推荐什么的,因为现在好看的动漫真的太多了,完全凭借个人的感受。
还有你们说的一些槽点啊,确实,我回想的时候也是有那么一丝别扭,还有我觉得吧,这个剧情好像看着十分的拖沓,东拼西凑,但是结束的又莫名其妙。
当然,你如果说用一种特别高的眼光,就是以那种神作的眼光去看它的话,就会觉得有很多不足。
但这并不能证明它就是一部烂作,首先看这个动漫的时候,我觉得你最重要的是要清楚他的这个内涵到底是什么,或者说看完它,我们能获得怎样的感受?
先说一下设定吧,就别的不说,人家确实是这样设定的,就比如别人只知道2+2=4,却不知道1+1=2,这确实是不合理,但人家就是这样设定的。
还有什么卖肉卖萌啊,我觉得这些都并不是什么槽点?
首先,虽然13集很少,但他确实挺无聊的,加了这一些只是增加了一些新奇罢了,二次元十有八九都是这样,这能算槽点的话,我真的就无话可说。
它的亮点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男主与女主的恩爱,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
你或许会说男主的设定太过糟糕,但他不是别的男主,他没有命运之神的保佑,也不是什么天选之子!
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即使是现在这个年代,仍有像男主这种性格的人,这点不可否认。
即使是这个性格,他也努力着改变自己,同时不断地向周边的人寻求帮助。
你或许认为整部剧就是他在不断的讨好艾拉,但是他知道艾拉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要被回收的时候,仍然坚持下去……永远想着都是换来一个微笑。
你可能很难体会到一个如此软弱的人,却一直鼓起勇气去表白,以及做一些喜欢的事,你可以否认他,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努力过。
整部剧给我的感受就是,抓住眼前的机会不要放弃,即使自己是真的很软弱,但也要做很多勇敢的事,也要去尝试。
最后就是,即使命运注定,也要在短暂的期间内书写一个完美的故事,这样才不留遗憾!
自古以来,大多名著以悲剧结尾,为什么要这样,似乎只有悲剧才能让整个内涵升华。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当我们在高兴时,是在为什么而高兴?
有时候仅仅是不出现悲伤的结局而已。
观众想看戏,是要冲着非平凡结局去的,如果演了12集索然无味的日常,最后一天还是索然无味的日常,这戏谁想看呢?
那非平凡的结局大概简单划分成悲剧和喜剧,观众为何为这两种结局买账?
一是悲剧,例如影片中出现虐心的情节,有些带有m属性的观众会代入受害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一类“我是受害者”的满足感,这一满足感在最后一段解释吧。
另一方面,在看到结局时,观众只要想到:“这是假的”,就能得到一丝安慰。
在生活中,没人愿意看到身边人落得悲剧下场,而悲剧影片却总有受众,这就是因为只有假悲剧,才能让人得到0成本的满足。
又或许,悲剧对于人来说,就像是醉酒、吃辣椒一样,直白的来看只有负面的感觉,但人们总是想要沉溺于其中,有人沉溺在醉酒中,有人沉溺在漫无边际的悲伤中,似乎只要被悲伤的麻木吞没,生活中一些令人绝望的,一些无能为力,一些怨恨的,就都离我而去了。
二是喜剧,喜剧之所以为喜剧,就在于他的结局不是悲剧,仅此而已吧。
可塑性记忆看到了第十集,男主人设无话可说,骨子里的温柔,吾等可能只有下辈子才能表现出这样,帅气,温柔,体贴。
他不仅对艾拉这样,对别人也是这样。
女主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想要保护她的欲望从心底而起。
在大三也遇到过这样的女生,不喜欢吃早饭,很瘦,拉她手的时候很冰凉,还全是手汗。
当时心甘情愿为她买早饭,她说想吃甜玉米我就到处看哪个食堂有。
保护欲这东西,或许是“劝风尘女子从良”一样的感受吧。
为什么代入受害者会获得满足感呢?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会想有得到关注的欲望,或许是早上踏入班级那一刻,希望有人看到你,或许是有人问你晚上吃什么。
但又有很多人得不到这类关注。
代入受害者,本能的会认为受害者理应会得到大部分人的关注,于是乎就可以获得关注感了——我好惨啊,大家都会同情我的吧,一定会!
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也会同情如此遭遇之人!
这样,只要小小的代入,就能获得来自自己的同情,在寂寞的独居时,一点同情也会给人很大的鼓舞。
后三集,等我有女朋友了,在和她一起看吧。
现在大四了,碰到一个女生,有往恋人发展的趋势,见了一面,我说为了毕业分开不痛苦,还是不要在一起了。
其实只是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如果真喜欢,就算是生死两隔,也要在一起的。
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将鸡蛋抬高二十厘米,能让人凭空做功的力量。
第一集就被虐哭
如果记忆被弄丢了,那他还是他吗…
第一集就泪崩了ヾ(。`Д´。)
一秒出戏
整体味道太GAL了,不太喜欢。但故事架构本身我认为是挺不错的,就是只有1季,剧情太赶,且角色设定略微单薄。加上这个题材又是科幻老梗,在没给出更多新意而只是打温情悲情爱情牌的情况下显得故事空洞,而且有劲使不上。
90分钟就可以讲完的故事一定拖要260分钟才能结束
其实是「职场恋爱」番,大部分剧情都着笔于两个人扭捏的小世界,基本没有对「Giftia」机器人的设定进行深挖,也没有透过他们的职业视角,带领观众领略更多的、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故事,实在是有些浪费,可惜了。不过倒是有点好处,就是把恋爱这件事讲的很清楚、仔细了,最后一话的离别戏还是挺感人的。虽然机器人是可以回收的,但机器人10年的寿命,和人类更多的寿命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灵魂的、没有了记忆的躯体都是一具空壳,大脑先于心脏死亡,是最残酷的事。
奔着设定去看的,但是没发挥好,尤其是机器人的设定,槽点实在太多了。男女主的爱情也是莫名其妙,就算两人谈恋爱也是磨磨唧唧,看到第十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第一话就被感动了,很好的sf,可惜后面变成普通的生活片了。
还可以
先发糖再发刀
非常的,非常的,乱。宛如一个已到中年的男人穿着拖鞋在公路上时走时奔,浑身难受想回家洗个澡睡一觉但是打车的话还颇为不舍,骗自己说不是因为没钱,是自己想在路上有个命运的邂逅。。。
真应了阿虚的那句话: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这句话送给评论里的部分人。
补分,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我绝对看不下去的番,但初中时的我看得泪流满面…质量三星,情怀给四星。
愿你和重要的人能再次相遇
一开始的时候很棒,看到后面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评价比较两极,细腻的同时日常过多
不是很懂为什么评论里大家对日漫的要求都那么高呢,而且本来也不是面向全年龄段的动漫,只要能产生触及内心的共鸣,那它就是一部足以让我推荐给朋友的作品
你能想到的作者也能想到 每次总有人这个那个的提出bug 如果这些都不存在那么各位还看个屁?
愿你有一天,能和重要的人,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