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9年2月19日)法国影片《我一直深爱着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以深沉素淡的基调、有序递进的故事情节、丰满立体的人物塑造,讲述了一段不离不弃的至深亲情,哪怕此间经历过牢狱之灾,哪怕这对年龄相差悬殊的姐妹已分离了15年之久,哪怕其中一方早年因古希腊式的悲剧禁锢了自己,而另一方曾被人为地阻挠了亲情联络。
这部小成本制作在欧洲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天主教人道奖,影片所洋溢着的恒久真情和所触及的敏感话题——解除无望病患痛苦的安乐死(西班牙影片《深海长眠》曾对此做过深入探讨),则再次发人深思。
全片气质冷峻静谧,叙事简捷流畅,完全不似出自一位首执导筒者之手,对此《名利场》的评价是——“菲利浦·克洛代尔在这部处女作中流露出的才华值得肯定。
”的确,该片在剧情架构、节奏掌控、人物设定、影像风格上,完全没有新手初涉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张驰有度和详略得当。
加之克洛代尔选对了能表现自己意图和意境的摄影师Jerome Alméras,其以略带忧郁沉寂的画面质感,烘托出了故事本身的沉重和压抑,并以大量的人物面部特写,呈现出了角色的复杂心绪,仿佛每个镜头背后都有着充足的潜台词,从而令整部戏直达观众心头,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许是作家出身的缘故,克洛代尔对人类内心世界有着深邃而透彻的观察,叙事手法又不失委婉细致的描写气息,并以平实自然的笔触营造出了人物生命历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拷问,仿佛将主角朱丽叶特(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演)的心流放到了没有尽头的无间,如果说她的悲剧源于母性本能,那么其妹蕾雅(艾尔莎·泽贝斯坦饰演)的羁绊则始终围绕在姐妹亲情上,于是,妹妹的爱和坚信成为姐姐终结流放和期待重新出发的守候港湾。
影片剧情虽简,但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心绪却是繁复的,其中所流露出的姐妹间的诚挚感情和家庭的温暖包容,更是打动了很多孤独的人。
该片重头戏是亲情的重拾和真相的揭露,并以层层迫近的手法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背负着“弑子”罪名的朱丽叶特在即将结束牢狱生涯时,是心存恐慌的,当年案发后,离异的丈夫指控了她,父母则以她为耻,极力否认她生活过的痕迹,甚至想让别人以为家里只有蕾雅一个孩子,父亲在临终时都不能原谅她,母亲更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索性忘记了女儿们。
然而,妹妹的适时来访和友好邀约,终让她那颗冰冻的心温暖了起来,因为记着当年那个8岁小蕾雅的微笑,朱丽叶特终于敢于出现在妹妹家。
姐姐的“罪案”不可避免地对蕾雅产生了影响,成年后的她职业高尚、生活优渥,却始终不肯生育,宁可收养两个越南小女孩,而丈夫吕克起先也对大姨子的到来心存防范和排斥,同事朋友们更是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姐姐好奇之极,于是,想要真正毫无芥蒂地欢迎姐姐暂居似乎还得过心理这关。
因为短期内聚集的情绪压力,一贯和善的蕾雅终于在和学生们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失控了:“……他反对同一世界观,他知道观念是多面复杂的,意向也是复杂的,真相也是……”语气虽激烈,但也透露了一个信息——蕾雅始终坚信姐姐那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真相是复杂的。
影片耐心营造了这对姐妹情感互动的细节,其中不乏动人之处,如当姐姐说“你已经忘记了我”时,妹妹拿出自姐姐离开之日起,每天所做的笔记,她一直深爱着姐姐,从没放弃、割舍和遗忘过。
再如,姐妹俩去疗养院探望母亲,母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言辞,让那曾经的悲痛又一次来袭,令姐妹间的感觉微妙递进。
而那个姐姐教外甥女弹奏当年和妹妹联奏童谣的画面,以及姐妹俩再度联手弹唱童谣的昔日重现,都令那抹亲情在岁月流逝中复苏。
“……解释就是找借口,而死亡没有借口,一个孩子的死亡就是最深罪深的牢狱,你永远也别想出来。
”这段剖白似揭示了除却公审,朱丽叶特对自己做出审判和禁锢的原因。
影片伊始,刚出狱的她面容憔悴、神情没落、眼皮沉重,而那静默的抽烟姿态又让这个明显有故事的女人具有鲜明的观影带入感。
此番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将朱丽叶特这个被放逐的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清晰示人,仿佛可以让观众读到她的心。
一如《影像日报》所言“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这位曾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暗恋过”休·格兰特,又被《英国病人》拉尔夫·费因斯“爱”得死去活来的女星,一直有着以表情和状态来再现人物的特质,只是介于很多角色所限而未能尽现,此次可谓过足了戏瘾,如终于对妹妹讲述真相时,她起先情绪激动,眼泪肆虐,额头狰狞,嘴角抽搐,继而归于沉郁,痛苦述说,此间的表演很有层次感。
艾尔莎·泽贝斯坦的对手戏也十分出彩,将一个孩童时对姐姐充满爱与崇敬,经年后仍留守着这份真情的纯善女人呈现的真切可信。
而让囚禁自己的心长达15年之久的冷漠“局外人”朱丽叶特彻底获得释放的,还有一干配角们,在影片极力营造的家庭氛围中,在其他相关人士的疏导帮助中,朱丽叶特逐渐卸下了桎梏,不论那不能言语的中风老爷爷还是那个最终离去的警察,不论做过狱中辅导的蕾雅同事米歇儿,还是活泼可爱的外甥女,虽然曾经遭遇不幸,但拥有宽容、理解之心的家和朋友的朱丽叶特还是幸运的。
片中有两处音乐的运用较为突出,一处是对那首著名童谣的重新演绎(很多人应该在影片《面纱》中聆听过),另一首便是Jean-Louis Aubert的吉他配乐,甜美温情到令人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576177_d.html
一部电影以如《我一直深爱着你》这样的译名是容易让人误解的,以为这又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实际上,这也反映着我们如今的思维定式,一提到“爱”就想到男女间的爱情。
而实际上,比之于后发性的爱情来说,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那种真挚的母爱常常是不事张扬的更广泛的,更深沉的爱,而这部在2008年颇受好评的电影,就向我们表现了一种让人矛盾的母爱和令人感动的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到和解的情感之旅。
对于本片,或许可以定义一种片种叫“情感悬疑片”,这部电影确实以一个悬念贯穿,一开始便是朱丽叶特经历15年牢狱生涯后释放,来到妹妹莉家中,同时寻找工作,准备重新开始生活。
从莉的丈夫卢克的闪烁的言谈中,可以看出朱丽叶特的罪行有特别之处,而她与丈夫离婚,父母与她断绝关系的举动更加深了这一疑惑,究竟是什么罪行让她被除妹妹以外的家人抛弃?
而事后,当朱丽叶特去找工作时,面对雇主的疑惑,朱丽叶特说出了杀死自己6岁的孩子的事实,这时,一切疑惑仿佛都解开了,为什么家人将她抛弃,为什么卢克对她住在自己家中有些不满,为什么当雇主听到这一事实后让她“滚出去”。
同时,更大的悬念产生了,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母亲会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贯穿朱丽叶特杀子之谜的其实又是一场疗伤之旅,她需要修补与家人的关系,与旁人的关系,包括她自己的心灵。
有时候,我们常常执着与一个人的过去,非要搞清个为什么,特别对于一个曾经的“罪犯”,哪怕她已经受过惩罚,哪怕她现在那样孤独无助,过去的错已经在她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她却不去辩白什么,只是自己默默的去体味,去与旁人沟通。
我们可以理解,当卢克看到养子们与朱丽叶特接触时的紧张,可以理解他听说妻子将孩子留给朱丽叶特单独照顾时的震怒,真是因为这些,才让本片最后他与众人为朱丽叶特庆祝生日的场面无比感人,才人他主动请朱丽叶特照顾孩子的举动那么温情,这是这部电影可贵之处,一种不事张扬的沟通、宽容都渗透在生活中,没有过多的煽情。
而朱丽叶特和莉的姐妹之情则是本片最真情的流露,哪怕世界已经将朱丽叶特抛弃,哪怕她做了显的人神共愤的事情,还有莉在她的身边,接纳她,帮助她,这是给予朱丽叶特生活勇气的原动力,正是这样困境中的关怀,孤独中的依靠,让朱丽叶特慢慢走出自责和自闭,重拾生活的信心,而这也让更多人接纳了她,她甚至看到了自己的爱情。
为什么有人选择死?
这是旁观者永远无法理解的问题,片中,一个一直照顾和关心朱丽叶特的警察便突然选择了死亡,他已经没有亲人,几乎视朱丽叶特为沟通的唯一对象,所以很难说这位负责跟进出狱人员状况的警察是在帮助朱丽叶特,还是寻求她的帮助。
他唯一留念的就是南美洲的一条河流,一直计划去那里,而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自杀。
本片没有直接交待原因,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与朱丽叶特命运的交相辉映,朱丽叶特至少还有亲人伴随着疗伤止痛,而这个警察却渐渐对生活感到绝望,他感到痛苦,他感到厌倦,他选择了终结,不论什么原因,他至少自己选择了自我的终结。
而朱丽叶特杀死孩子的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一个更矛盾和纠结的真相,当一个母亲面对被病痛折磨的痛苦不堪的孩子时该如何抉择?
本片最后朱丽叶特向莉独白似的倾诉是本片的高潮之处,朱丽叶特语调低沉,悲怆,又显的节制,慢慢道出那个痛苦的过程,面对病痛,孩子只能哭嚎到虚弱的无力再哭泣,而对一个母亲这是一种莫大的煎熬,所以,她选择了终结孩子的生命,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让他“安乐”。
与其它安乐死不同的是,很多人选择安乐死是一种自我的选择,他或者求助于他人,或者自己找机会了断,而如片中警察的选择正是提出这样一个悖论,他至少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断,而对一个孩子,他没有这样复杂的意识,他只知道在快乐的日子给妈妈写下可爱的小诗,而对于知道他即将走向死亡的朱丽叶特来说,这是更大的痛,所以在“绑架”了孩子之后,在孩子已经虚弱的不能动弹后,她为孩子做出了选择,她选择给孩子永远的宁静,带着深深的爱,而这种给人以死的爱注定无法得到法律和最广泛道德伦理的宽恕。
而她的选择本身也是自我的一次殉难,她没有为自己的罪行狡辩什么,从开始到事后,“不管怎么说,我都罪大恶极,我给了他生命,却又宣告了他的死亡,我没什么好说的,解释,解释什么?
解释给谁听? 解释就是在找借口,死亡没有借口”,她选择了担当自己的罪行,她从不解释什么,因为每一次解释都将是一次回忆,每一次回忆都是又一次痛苦的经历,对于一个母亲,这太过残忍。
一个母亲有权利代孩子选择安乐死吗?
哪怕中间有那么多前提,这也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道德问题,本片没有给出答案,实际上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本片表现的那种亲情,那种宽容与和解,依然是值得每个人珍视的情感,正如比之于孤独的警察,朱丽叶特还拥有的幸运,我们还有亲人,那些常常在我们最无助孤独的时候给予我们最有力臂膀的亲人们。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dec3d9bc54030bdc8eaf438.html
你在这儿,我在你身边。
隔着15年的时光,回望彼此拥有的模糊记忆,亲情点点滴滴,渗透进此时的生活,我们的心脏流着相同的血,你是永远的姐姐。
你不在的日子,我写满日记本的每一页,密密麻麻,全是个人心情。
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你,你还有我。
你在,我才安心,吃得香,睡得好。
好看的一部电影,没煽情,不做作。
值得大力推荐。
37路改线,害我差点迟到上次来和平还是电影节看椿三十郎一部颇具生命质感的电影,典型的法国电影的感觉,爱情、欢乐、神秘、隐忍,还会拿候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来插科打诨。
文艺气十足而又引人入胜,是法国电影的优秀传统不清楚上次的法国电影周是否就是这个胶片,简体内嵌字幕,翻译质量颇佳,也没有手工的时间轴偏差问题,看起来相当舒服《英国病人》的凯瑟琳已经一老如斯,令人唏嘘,不过演技已比当年精进许多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看片名会认为是一部爱情片,其实不然,影片是关于亲情和道德伦理的。
这部电影曾荣获2009英国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奖、2008柏林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2008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推荐一看。
因为爱你,我惩罚自己。
抱着悬疑心态看的,但却一直没有让人感受到紧张,全片一直带着一个问题就是她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日常生活为单一线来讲述主人公的故事。
看完整个骗子的感觉,就像片尾曲一样。
也许,爱从来都很平淡。
我已经开始苍老,因为爱过了你,你甚至不用知道爱你的我是谁,爱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就是一生,时光都已经不再,你比我更永恒,亲爱的没有了你就没有任何人。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法国片,有点小闷,中文译名是《我一直深爱着你》或者直译《爱你长久》。
女主角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曾经凭借《英国病人》提名奥斯卡影后,这个片子里,她是最大的亮点。
我觉得影片探讨的是救赎与宽恕的问题。
当医生的朱丽叶特不忍心看着罹患(某会同学对本词亦有贡献)绝症的六岁儿子遭受病痛,为他实施了安乐死。
在审判中,朱丽叶特一言不发,不为自己做任何辩解,在监狱里呆了15年。
朱丽叶特没有把真相告诉任何人,最大的惩罚来自内心。
只有自己原谅了自己,才能走出旧日的阴影。
我真喜欢电影里那张充满哀伤的面孔。
她什么都没说,可她什么都说了。
“我一直深爱着你”是太爱情的一句话。
以至于在看电影时,收到电话问我在干什么,答看电影。
什么电影呢?
要将这个片名回答给对方都会不太好意思。
其实这是跟爱情完全没有关系的电影。
好奇心在于这样一个干净冷静的中年女性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要杀死自己六岁的儿子?
因为弑子事件。
她的一生中有15年在监狱中度过。
故事从她出狱讲起。
出狱后她来到了她妹妹家生活。
是的,几乎所有人都对她的突然出现好奇,还有就是没有办法理解她的这一行为,并对她做出这样行为的动机充满了好奇心。
但这是一个封闭的女性。
她拒绝向任何人提起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种封闭对所有的好奇心产生抗体,也让这些有好奇心的人有时候气急败坏。
这些人包括她的妹夫,还有那次家庭聚会上那个自视甚高的大学教授。
可是当她真正说出事实真相时,大家都认为她在开玩笑。
影片中其实花了很多细节在透露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妻子和母亲。
在短暂的时间里,她就和小lily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让小孩变得对她依恋,能很好地操持家务,哪怕是跟家里有脑残的老年人也能有些许交流。
而且她爱读书,应该不至于是一个太偏执或狭隘的人。
究竟是什么让她做出这样令人生畏的事件呢?
而且这一事件带给她无尽的孤独和与这个世界的隔绝。
还带给她的亲人无形的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包括那个记录她离去的这十五年中的每一天的妹妹。
身为大学文学教师的她,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在课堂上谈论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于人类杀弑的困境时,她失控的情绪也表明了她在这一事件上的承担。
她在夫妻都没有任何生育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了不育而是领养孩子。
这些都是她的人生困境。
而所有带来这些事实的真相是,姐姐的儿子因为身患绝症,痛苦不堪,最后作为医生的母亲,选择了让自己的儿子安乐死。
她选择了不做任何辩护,走进监狱。
因为这样至少没有人打扰她的悲伤。
ps:片中讨论侯麦,让我觉得这个电影也很有侯麦电影的细腻和缓慢,还有拿些星星点点的温暖。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元素。
我不想闯进你的生活,也不想你闯进我的内心。
Juliette开始时就告诉Lea并不是自己给她打的电话,并不是自己想住进她的家。
当那个胖女人询问她关于谋杀自己儿子的原因时,也被她粗鲁的顶撞回去,“你觉得我现在会跟你交心么?
”。
对每个人都是淡淡的疏离,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开始和妹妹一家亲近起来,在找到工作之后还被抱怨不愿合同事亲近。
15年的囚禁生活和入狱的原因让她变得孤僻,但决不低头。
就算我有不堪回首的过去,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
Juliette从没有结束生活的念头,她明白生活还是要继续。
虽然并没有竭力争取,但从未放弃。
本就不是残忍邪恶的人,本就拥有着一颗平和善良的心。
只是过去的原因让她变得不好接近。
她依然和警察聊天,和妹妹游泳,参加妹妹朋友的聚会,常常和妹妹丈夫的已经不会说话的爸爸聊天,试着接受喜欢她的人的好意,交妹妹的女儿弹琴。
她原来也一定是个好朋友,好姐姐,好女儿,好爱人,好妈妈。
虽然并未到最后得知真相的时候,但影片已经在悄悄铺垫。
我一直深爱着你。
影片直到非常后面才提到Juliette的儿子,之前除了询问Juliette入狱的原因之外就再没提到过。
但已经有一些暗示,比如Lea的女儿想要给Juliette念自己写的诗时,被她生气的打断。
影片一直都没有提到Juliette对自己儿子的态度,直到看到她藏在枕头底下自己儿子的照片,一切不言而喻。
我一直深深思念着你,日日夜夜。
一个母亲,要多爱自己的孩子,才能因为受不了他痛苦而忍心亲手结果他。
一个母亲,要多爱自己的孩子,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诗歌的细节就被揪起伤心往事。
Juliette可以说出她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是因为她知道她杀死他的原因是出于爱。
而她也明白人们听了上半句就不会再听原因,没有人会。
丈夫的指证,父母断绝关系,让她早已明白这些。
“你们一旦有了仇恨,就只会看见那些表面存在的事实。
”Juliette大吼。
Juliette不辩解,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有罪,她仍然深深责备着自己,虽然就算她不动手儿子将会在痛苦中死去,她希望用15年的时间赎罪。
“解释有什么用?
解释就是借口,死亡没有借口。
”Juliette哭着重复。
影片结尾时,Juliette绝望的冲妹妹大喊大叫,她说你们懂什么,她说用你们有什么用,谁能帮我。
透过其中可以看出Juliette得知自己儿子病了时的绝望心情,没人懂,没人帮她。
Juliette深深压抑自己的感情15年之久,如果不是妹妹的发现,她一定会压抑自己的感情一辈子,并把事实带进坟墓。
我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原谅,不需要理解,因为没人可以。
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爱,还告诉人们你看到的是否就是真相。
你看到的事实之下是否还隐藏着真正原因?
影片故事情节平静中带着暗涌,暗示着接尾时出人意料的高潮,感人却没有带着明显的悲喜和大起大落。
情节细腻,细节处理的很好。
Kristin Scott Thomas的出色表演为影片添色不少,淡漠的神情,不离手的香烟,隐忍的泪水,发红的眼眶,歇斯底里的大吼。
表演细腻,疏离淡漠的态度,平凡中带着优雅。
影片用了《A la claire fontaine》这首歌作为贯穿影片的中心歌曲,它勾起了Juliette和妹妹Lea亲近美好的童年,拉近了Juliette和侄女的距离,同时也一直是Juliette的心声,是她一直对儿子的感情。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I've loved you so long.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到底谁加的悬疑标签??????
几乎一开始就猜到结局了,从女主第一次说出谋杀儿子之后,就一直在等待真相揭露,然而这中间的过程实在太拖沓了,很多意义重复的镜头和场景,光琴都弹多少次了?
而且从姐妹俩谈起母亲,到母亲在医院里第一次出场,中间隔的时间太久了,观众都快忘了还有这么个母亲……还有,哑巴爷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啥,本来以为他会高度参与女主的救赎之路,结果就是帮忙换了个收音机,就这?
就这???
法国电影还是改不掉拖沓的毛病,2个小时的片完全可以压缩到80~90分钟。
另外还有一个毛病,电影里只能看到日常,看不到性格,2小时看下来,只能看出女主的性格比较冷淡疏离理智,其他都没有了,配角更是没有面目的,甚至妹妹这个关键角色,想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只能说温柔善良?
印象比较深的反而是警官这个小角色,他的自杀在我心里划开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孤独很糟糕,上帝造人,不是要让他受孤独的。
”不知道他有没有到达他的奥诺托科河。
摄影,构图,和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有些台词也算有趣:“你要是个男的,到处都有希望。
”“不穿胸罩加四分,打脐环加一分。
”“书的存在能让我安心,好像城墙一样,把我和世界隔绝开来。
”私以为全片最感人的地方不是最后真相揭露(毕竟太好猜了),而是医院里已经老年痴呆的妈妈,第一眼就把女主认成了小时候,并问“你已经放学了呀?
过来让妈妈抱一下。
”
严重剧透透透。。。
一个母亲,为了身患绝症的孩子不继续忍受痛苦,结束了他6岁的生命,并拒绝向法庭陈述理由,因而被判故意谋杀入狱。
电影讲述了在15年监狱生活之后,出狱的母亲怎样面对社会、亲人和过去。
听上去很有意思的题目,可仔细琢磨之下变得有些矫情。
为什么不对法庭陈述理由以争取更短的刑期呢?
是想逃避吧?
逃避面对现实和痛苦。
喜欢沉醉在被惩罚的感觉中自我折磨自我怜悯,真的是一种矫情。
不过对于会讲故事的人来说,只有不好讲的,没有不能讲的,越矫情越激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愈拧巴,愈复杂!
可这就需要更高的驾驭故事的水平,可惜《爱你长久》的导演没有做到。
他试图让一个拧巴的故事表现得轻松平常,结果是找拧巴的人没找到被精神蹂躏的痛快,喜欢轻松淡定的人,在最后揭开答案的时候只想骂人。
不过,有一个情节拍得很美:15年后,妹妹从电话机里第一次听到真相的时候,旁边女儿在小声地读着童话:“天色渐渐变化,我不知道能否赶上?
”王子问道。
他想到魔术师曾说过:“夜晚是你唯一的敌人,当世界被黑暗所笼罩,你就无法分辨阴影与迷雾的差别,只有狼可以分辨得出来,只有狼,但是,你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你那美丽的女友就永远再见了,若是你爱她的话,就赶快!
”因为王子知道,所以心中像是被刺了一下,他想象着她,在黑暗中美丽的脸庞….这大概是最切合主题,且诗意化的一个情节了。
最后,我也是因为遗世独立的克里斯丁,才去找片子看的。
可惜结尾太放了,要是一直闷骚到底就完美了
没剧情,又没有悬疑
出现了好几次《面纱》里那首让我哭崩了的法国童谣,依旧好听。喜欢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就像电影本身的叙事风格一样,冷静内敛真实,只消平常的几句话,比哭天抢地高明太多。
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女主也是相当倔强的一人儿啊,自己一个人背负的太多了,又拒绝做出任何解释,我表示很受震撼,但我并不赞同她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
一个人在下雨天看这个片子,有点小沉闷。这是个描写亲情的故事,虽然一开始我就猜到主角为什么在当年犯下那个“罪”,但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她当时必须要那么做,并让家人一直不知道真相,误解并恨她。我相信世界上没有更坏的事,只是未找到更好的办法。
哪里有悬疑了?为什么这个电影会在我的片单里啊,完全不适合我的,就这样浪费了两个小时……
有啥不能说的,白白坐了15年的牢!家庭关系一团糟!这是爱么?赎罪中的伤害!!
I'm here. Almost cried in a couple scenes. Mom's hug. The reason she killed her own son. Explaining is for excuses. Death is no excuse. "If you say it's complicated, you mean no question asked."
'一个孩子的死就是最深最深的监牢,你永远别想出来',故事老早猜到了,但我就是爱看kristin的眼神和嘴角哇。真是I've loved you so long哇..
最终也没能去大银幕看,遗憾。很美,音乐也很好。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Jamais je ne t'oublierai
确如某些热评所述,有点矫情,有苦衷故意憋着不说,强行自我感动,自我痛苦~
感染力一般吧
演技很好,但是前面铺垫太长了。。。
这么烂的电影里,竟然还有新葡京赌场的广告
讲的是母爱 前面的剧情真的看不太进去…… 我是分成两天才看完的 真正高潮只有后面十分钟 前面的 我都要看睡着了……
这算什么悬疑啊。。坑爹
除卻女主的演技,影片本身并無過多精彩之處~~
编剧到底想表达什么?八岁的孩子到底得的什么病?如果没有真实案例支撑,那完全就是编剧的臆想,为赋新诗强说愁。女二责怪女主不把得病的事告诉大家,所以一个八岁的孩子病到无法行动了,整个家族的人都不知道?然后女主以爱的名义终结了孩子的痛苦,一个人扛下了所有,无论从逻辑还是伦理来说,这母亲不是病态是啥?
這是另一個版本的“愛你愛到殺死你”,細膩,緩慢,溫柔。用點點鋪陳開的敍述耐心,彌補了某些細節上些許的設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