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蓝调

Born to Be Blue,生于蓝调,生而为蓝,生而忧郁

主演:伊桑·霍克,卡门·艾乔戈,考乐姆·吉斯·雷尼,史蒂芬·麦克哈蒂,凯蒂·宝蓝德,托尼·纳波,Tony Nardi,丹·莱特,Joe Condren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生为蓝调》剧照

生为蓝调 剧照 NO.1生为蓝调 剧照 NO.2生为蓝调 剧照 NO.3生为蓝调 剧照 NO.4生为蓝调 剧照 NO.5生为蓝调 剧照 NO.6生为蓝调 剧照 NO.13生为蓝调 剧照 NO.14生为蓝调 剧照 NO.15生为蓝调 剧照 NO.16生为蓝调 剧照 NO.17生为蓝调 剧照 NO.18生为蓝调 剧照 NO.19生为蓝调 剧照 NO.20

《生为蓝调》长篇影评

 1 ) 爱也无法拯救

生为蓝调。

我不懂为什么叫这么一个片名:“生为蓝调”。

好像为了天赋,吸毒也是顺理成章的一样。

之前许多天才传记都带有魔幻色彩,比如说丘吉尔吸毒、希特勒是好学生,带给人们“天才必须带点与众不同”。

这种感觉就像前两天开会,我说“领导喝得醉醺醺出席重要学术活动怕是要成为某高校的传统”,然后学弟评论“闻一多讲楚辞之前也要喝酒”。

我是这么回复的,喝得人很多,能成为闻一多的人很少。

似乎公众总喜欢把天才和瑕疵二者的关系颠倒。

不是因为恶习成为了天才,是因为天才,其身上的恶习才被世人所知。

就算吸毒吸得很多也不见得能成为丘吉尔。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搞不懂。

影片的男主人公就是一个与毒瘾做斗争的人,毒瘾几乎毁了他的生活。

一个女人出现了,改变了他。

我以为是个爱情拯救的老套路,然而最后的最后,为了展现完美的嗓音与追寻昔日的荣光,他又选择了吸毒镇静自己。

这样的选择,我忘了在哪一部电影里看到过,主人公经历一切,最终没有改变,带来的效果还是很震撼的。

(我忘了电影名字,很难受)但那个是性格上的一次扭转,这部电影不是性格导致的,是瘾。

按照影片的路数与发展,如果片尾女主陪伴,完全可以杜绝人物重新回到原来的模样。

(遗憾的是,女主偏偏在男主在关键的时候固执己见,有些故意的似的。

)结果,男主人公还是没有戒掉毒瘾,这样的一次翻转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震撼的效果,反而觉得多此一举,包括最后女主赶来,再出现毫无意义,除了见证一次拯救的失败。

(而且女主是要负责任的。

抛开性别不谈,确实要负责任。

)如果是爱的拯救,主题虽然老套,也是可以打动人。

现在这种选择就一般,看似反常规情节,实际没什么效果。

配上最后那句“生为蓝调”,显得毫无关系。

明明不吸毒也可以形成一种风格啊,影片不是明显的暗示了这一点?

所以可以恶意的揣测:这一切的低谷都是导演的设想,真实的主人公过得很不错,吸毒又快乐。

 2 ) 只写回忆

念初中时第一次听爵士,就是Chet 的My funny valentine, 被慵懒的声线和小号吸引。

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要找爵士的曲子不容易,Chet的曲子一首首的扒拉,曾经还拿Summertime 做铃声。

后来在传记里看到他终归失意,漏风的门牙吹小号。

那年去世,我出生。

想到大学的第一次唱歌比赛,我唱了那首My funny valentine, 我唱的云里雾里,大家也听的云里雾里。

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回忆。

PS:到现在爵士还没算入门,听到Armstrong或Nat King Cole还会傻笑。

买的巴哈的小号,会定期拿出来上油,可到现在,号嘴都没吹响过。

 3 ) 生为蓝调

加拿大新锐导演罗伯特·布德里奥和 《爱在黎明破晓时》男星伊桑·霍克携手合作的《生为蓝调》,跳脱传统传记电影的钻研考究,在虚实互映的构组拼贴中,重现爵士乐手查特·贝克充满传奇色彩的戏剧一生。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4 ) 生为蓝调

1. chet baker.2. 鲍勃·哪都有你·迪伦. 太好笑.

3. 我说男主为何眼熟 而且绝不是因为爱在系列. 终于在下滑作品列表后找到答案. 月光骑士中的反派. 其实原本这条我只是想说 他的扮相神似贝尔 但又差了不少.4. 本来想打 “歌手或许都需落魄 但即使均落魄 伊萨克奥斯卡也更有腔调” 然后就莫名间意识到 月光骑士的两位男对手 都出演了音乐纪录片.5. 说些不相干的 两周里 第二次被人误以为新加坡人 还附带评论 “你说话好温柔”.6. 说老实话 戒欲真的很难 一如我无需避讳自己曾经无法抵抗色欲 也一如我如今无法抵抗酒精.7. 美沙酮: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现此药具有治疗海洛因依赖脱毒和替代维持治疗的药效作用.8. 天气热时 恼人的是温度. 降了温 恼人的是蚊子.9. 电影里的音乐都很不错. 但这种不错都基于爵士乐本身于我之喜爱 而非醉乡民谣那种彻彻底底的惊喜感.10. 莫无 想到 片子用字幕戛然而止. 但也挺好 留给观影者更多私人探索空间.11. 打开网易云 在like someone in love里收尾.12. (记于第二天醒来后)突然意识到 关于chet baker这个名字 最早的出发点应该是纽雨. 也正是因为循环everythings happen to me 才会有后续的推送.

 5 ) born to be in a blue room

There are two melting points.One is when he is singing for Jane My Funny ValentineChet:My funny valentine my dear Jane,you are my fun,and my valentine.All the love letters are in this song ,and are also in my eyes.The air conveys my love to you,as long as you can breathe, as long as your eyes can see,all this gives me to thy.One is when Jane knew the relapse after seeing his touch of face. Disappointment writes on her face.Jane:It's him.My love oh my love.I have to leave this you.My heart shatters when that touch happens.Farewell.

 6 ) West Coast Jazz and Chet Baker

Chet Baker 演奏的音乐是爵士乐,准确来说是西海岸冷爵士,并不是传统蓝调音乐。

影片标题中的「Blue」,更多是用欧美文化中蓝色代表的文化意义——阴郁色彩,作为影片的一个隐喻,这种阴郁弥漫了 Chet Baker 的一生,直到最后。

这部电影是部创新型传记,因爵士乐的流动与千变万化的特性,片中采用黑白电影与现实的虚实交叠的手法,让人时而难以分清梦境与现实,也暗示了 Chet Baker 作为瘾君子一生的精神状态。

虽然 Chet 出名的曲目,并非都是他自己作曲,爵士乐界大家都爱将多年前的老曲目翻来覆去地演绎,但爵士乐很特殊的地方就在于,由于爵士乐的超级灵活性以及即兴演奏的特性,一个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极大程度取决于演奏者/演唱者,以及他们之间的配合。

所以爵士乐是一种流动的音乐。

如何理解即兴与流动呢?

从录制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录普通的歌曲,大可以用「贴唱」的方式,所有配器组成的背景音乐录好了,再请歌手来,耳机里放着背景音乐唱一遍录进去;甚至组成背景音乐的不同乐器之间也可以和「贴唱」一样,一个个来录音室分开录制。

但爵士乐演奏较少这样做,你需要请所有乐手到一间屋子里,他们需要一边演奏,一边看得到对方,用眼神和默契交流,哪里该让渡给你小号 Solo,哪里我钢琴加一段花儿(增加一些装饰性旋律),每一次演奏都不会完全一致,要看着大家的感觉来,感觉对了,就是天作地和。

原曲目的旋律在演绎作品中只抽离出一具骨架,如何填充成一个有血有肉相貌英俊的人,全看表演者的才华。

影片开头是比较压抑的,到中间部分剧情有所转折,男女主角住在一辆非常漂亮的迷你房车里,于海边旅行,练习音乐,女朋友给予了 Chet 温馨的陪伴,经纪人也给予了他极大的理解与支持。

影片的故事体现了人性与命运,有与自律作斗争,在艰难中挣扎,有卓绝争取来的好运降临,也有自身的悲剧。

以他出狱后的晚年生活作为故事主线,讲述他如何在命运的起起伏伏中,坚持打磨着,使他的爵士乐日臻成熟。

影片中有伊桑霍克演绎的 Chet Baker 完整的经典曲目「My Funny Valentine」,「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不得不说伊桑霍克的唱腔简直以假乱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演员去演这个角色了。

Chet 与 Jane 的分歧也在于他们在乎的未来不一样。

Jane 视镜失败,Chet 安慰说很多艺术家太有天赋,他们创作的东西超前了100年,那个时代没有人能懂;Jane 说她在讨论的不是天赋,她只想要一份工作。

Chet 在影片最后说,他想要的不是一份 Career,否则他就继续在加油站打工了,他想要的是回到从前的生活,像以前那样表演他的音乐。

Jane 想要的是一个普通的,充满希望的生活,Chet 离不开的是他的音乐与天赋的释放,哪怕需要以癫狂作为代价。

Chet 是个很自我的人,从来不迁就别人,这从影片很多情节中可以表现出来。

他自私,甚至有点幼稚,他离不开 Jane,处处需要 Jane 寸步不离的照顾和安慰,在两人关系中需要以他的事情为中心,还爱吃醋。

最后在和 Jane 的未来,与音乐、毒品之中,他选择了后面两者;当他在舞台上用歌声向台下的 Jane 阐明了内心后,Jane 不再选择原谅,取下了定婚戒指,选择离开。

Jane 曾在 Chet 最低谷的时候帮助他,所有人都躲着他的时候对他不离不弃,在他堕入深渊时拯救过他,但怀了孩子后的她,不打算再没有期限地拯救他下去了。

Chet 与父亲临别前的一段对话,也非常精彩。

背景故事是,Chet 本出生于音乐世家,但他父亲遇上了那时候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放弃了音乐事业去找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对话中可以看出,这段不欢而散的对话中,父子俩各有各的执念,Chet 更看重的是坚持做一件自己有天赋的事情,父亲更看重的是家庭。

所以即使自己的儿子实现了自己未能完成的音乐事业并大获成功,父亲仍对这个放浪不羁的儿子从心底感到失望。

即使有的观众不了解这位音乐人物,也多听过他演唱的著名的 My Funny Valentine 这首歌。

老友记里,Janice 曾给 Chandler 录制了一盘录音带作为生日礼物,里面就演唱了这首歌。

作为一部创新型人物传记,影片虽有不少演绎成分,但完全还原了美国那个时代的服装、发型,为我们再现美国爵士酒吧里的一切元素,包括经典款的鸡尾酒,和抽雪茄香烟的绅士淑女。

影片中的复古时髦元素,是了解那个时代的复古审美非常好的材料。

其它日记:你从未看过的《老友记前传》我有一个公众号:「梦清的理想国PLATONIC」

 7 ) 【译】Born to be Blue composer David Braid reveals the process behind the Chet Baker film's soundtrack

http://www.cbcmusic.ca/posts/11742/born-to-be-blue-composer-david-braid-reveals-the-p 正在上映的《生为蓝调》,可不是普通的传记片。

影片由Ethan Hawke出演著名的爵士音乐家Chet Baker,Carmen Ejogo演他的一个虚构的恋人。

电影音乐的作曲人David Braid把这叫做『戏说历史』。

影片讲到了Baker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但没有严格按照史实,而更多地把它作为故事的起点。

影片对Baker做出肯定的评价,但观众如果想要看到他一生的忠实的再现,恐怕就要失望了。

Baker一些最知名的作品,比如《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My Funny Valentine》,都出现在影片当中。

来自多伦多的爵士乐手、多伦多大学校友Braid负责围绕电影的故事,对他们进行演绎、再创作。

CBC Music和Braid坐到一起,聊聊他关于这部电影所做的工作,关于怎么和Hawke还有Ejogo合作,以及他在电影中准确地临摹爵士音乐的时候是怎么构想的。

你是怎么加入到这个项目的?

唔,我们导演,Robert Budreau,很多年前在《环球邮报》上面看过一篇写我的文章,然后来多伦多听我的演出。

演出之后,他来跟我握手,问我要不要加入一个电影短片项目。

不久之后,我们给Bravo电视台做了两部短片:《Dream Recording》和《Photographic Fate》。

大概五年前,他又来找我做个新项目。

他说,『我拿到一部讲Chet Baker的片子,非常期待你的加入。

』当然,我答应了,因为跟Rob合作很开心,而且关于音乐的部分显然很棒,还跟我非常贴近。

那么我想你当时该挺迷Chet Baker的吧。

那是。

虽然只是偶然,但我得到的第一张CD,就是Chet Baker的合辑《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CD封面很有他的个人风格,我一看就很想买。

他的音乐情感非常饱满,而且我想直到今天,都有影响到作为乐手的自己。

我接触爵士即兴的时候,会更关注抒情的那一面。

我想这可能就来源于早年跟Chet的这种联系吧。

当你为电影创作音乐的时候,是怎么一步步去做的?

这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我们决定好哪些曲子能配合故事之后,我就开始对Chet Baker的风格做更深入的研究。

这样当我在编曲的时候,才能把精华的部分重现出来。

银幕上的表演必须贴合故事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用Chet Baker的原版音乐。

故事里不需要那么完美的录音棚小号演奏。

而不完美的小号演奏,其实才是故事的重点。

因此,我们必须搞清楚怎么去表达这个不完美,同时也不会让观众觉得不舒服。

这其实很难。

想想你不可能让一个小号手在银幕上一直找不着调,这会搞得大家都很不爽。

但是,如果让这些失误太不明显,大部分的观众又有可能注意不到。

所以这就是电影开拍前的第一阶段?

对,我们的做法不是很普遍,我们在开机之前就完成了全部录音。

这样当演员去表演的时候,真正的原声带就可以在旁边播。

其实这样才对。

因为如果音乐要在电影拍好之后才做,我们就被迫要对着演员的表演卡时间,做很多妥协。

加上要跟演员们的表演同步,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

影片剪辑到最后一版,都还是有些音乐上的调整。

我要改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不过为电影做音乐就是这样嘛。

那么下一个阶段呢?

第二阶段就是给电影写一些新的配乐。

有另外两个作曲人去做一些更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配乐材料。

我挺享受给电影配乐的。

首先是因为我之前没怎么做过这类工作,但我在录音棚里需要在比如配合画面的时候,用上一些更富有创造性的技巧。

然后我最享受的部分,可能是写一些弦乐跟爵士乐的合奏。

那段时间我熬了好多个通宵,因为直到几乎是最后,我才决定要融入弦乐的部分。

我写好20分钟之后就开始录音了。

你有没有最喜欢电影里的哪段音乐?

绝对是电影最后高潮部分的演出。

我在中国刚演奏完《蓝色狂想曲》,就收到导演的邮件,问我要不要回去编排和录制新的东西。

我在酒店里面利用倒时差的时间,连夜做了新的编曲。

房间里没有钢琴,我就快速地一边唱一边写。

我真的是从中国飞过来,一下飞机就直接去到录音棚,然后录完了《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

Ethan的人声部分非常棒,还有Kevin Turcotte的表现也是。

电影里Chet吹奏的音乐就是他负责演奏的。

原版的音乐,是出自电影《红男绿女》,非常轻松,表现刚刚开始的一段爱情。

但放到《生为蓝调》的背景里面,歌词就有一种幽暗的东西,文字的意义变得完全不同。

我在和声上做了部分处理,去反映这种幽暗。

这也是影片结束前最后一段音乐,最后一次我可以触及到观众。

和声部分我稍微让它有一点当代音乐的感觉,这样现在的观众听起来,可能会感觉更加有共鸣。

这种你想要在电影音乐里注入的当代的感觉,你觉得是很重要的元素吗?

导演和制片人非常棒,他们懂得怎么样在爵士乐创作的过程中保持距离。

他们交代我一些必要的东西,其余就让我和其他乐手搞定。

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还有这种合作精神。

这让我可以重现Chet的音乐的灵魂,去表达这个故事,同时对一些跟情节十分相关的歌曲做出调整,去引起更多当代的观众的共鸣。

结尾的这首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为了加州海滩上面那场戏的弦乐而作的。

你从Chet的音乐里面提炼了什么元素,然后又用到了你的作曲当中呢?

他的音乐有着非常独特的东西——抒情、浪漫、简洁——这些都丰富地运用到弦乐的编写里面。

我所写的全部曲子都非常注重旋律,这是最重要的。

你是怎么跟演员在银幕上的表演配合的?

Ethan的话,他想把小号手Kevin Turcotte在录音棚里的表演整个录像,这样他就可以回去研究和模仿。

他还去学吹小号,让自己真的了解肢体上怎么去演奏这种乐器。

Carmen Ejogo,在电影里演Jane。

她来上过一节钢琴课。

我写了一段钢琴谱给她弹,好让上镜比较可信,而且不难学。

Carmen超快地把它学会了。

然后对于制片人,他们非常想做到演奏看起来跟真的一样。

很多电影都做不到。

综合来看,《生为蓝调》里面的音乐演出看起来还是相当可信的。

我觉得这很棒。

像《爆裂鼓手》里面那种准确地演奏爵士乐,你是怎么看的?

我想《爆裂鼓手》是部很成功的剧情片。

但说到它展示出来的爵士乐的教学,还真挺扯的。

我自己经历过爵士乐的教育,所以我没办法抛开我的经历,去认同它的这个部分。

所以你是怎么看《生为蓝调》最终的成品的?

我之前没做过这种规模的电影项目,所以直到在大银幕上面看这部电影,伴随着很大的音量,我才感受到这次制作的恢弘。

Ethan和Carmen很迷人,拍得很美,剧本很感人。

我不想王婆卖瓜,但我觉得音乐也很有魅力!

当我看到所有东西放一起出来的效果,我真的很自豪。

 8 ) 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Chet Baker的文章,开了头,却总不得要领。

对于从大学起就深深迷恋的这位爵士乐手,我竟是到了美国后,才发现他那忧郁的嗓音背后凄绝的身世。

不过,深陷毒瘾的他,飘飘欲仙之时从阳台栽下摔个倒栽葱这样的死法,虽然说是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也是有几分悲剧的可笑。

对Chet的了解更多是其在青年时期的作品-那照片上握着喇叭的英俊小生,黑白布景和身边的美人相伴,真是对爵士乐最为诗情画意的诠释。

这些天偶尔听到了他后期的录音,其声音之苍老让我错愕——再看封面,一张布满褶皱的老猴子般的脸直直向你看过来。

四十岁的壮年,能把自己折磨至此,该是如何地苦痛哪?

但这苍老的声音不知为何,好像比他年轻时令人神魂颠倒的、轻柔而又沉郁的腔调,更加来得迷人。

再说到“折磨”二字,其实对本人而言,也不尽然。

关于Chet的影像资料不多,其本人出演的Let’s get lost纪录片里,看他布满了皱纹的脸却神色淡然的对话,对一生漂泊的不屑感和含糊地搪塞了事,并不让人觉得他怎样可怜。

在返美的飞机上,我看了今年期待已久的关于Chet的新片Born to be blue, 好么,这故事的架构使人变态地感到是一曲关于毒品的颂歌,而表演方式也更倾向于舞台剧式的,我恍恍惚惚地搞不清,这是在演Chet,还是在某个少了门牙的激进分子复归演义?

不过,有几个画面还是令人觉得恰如其分的。

在录音棚里的场景,应该就是本人当年录音的还原,看到那个梳着大背头穿着紧身橘色polo衫的Ethan Hawk,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然而没有毒品,就没有展示自我的信心,才华如他,在捧起小号的时候也始终战战兢兢。

最后一场,Chet复吸了海洛因后那妖艳夺目的演出,“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唱出这句词时,手轻轻斜拂过脸,那迷离的眼神使人感到,他也许天生就是毒品的奴隶。

正因为对毒品的自罢不能,he’ll never be in love.

 9 ) Back to black

虚实交错、黑白和彩色交错、时间线交错的前半部分教人目眩。

这种交错的状态最终呈现出那个复杂和强烈反差的结局——你不知该为他高兴还是难过。

台上一分钟,台下一针筒。

用一瞬间的决定抹去走了那么远的每一步足迹,打回原形。

这种破坏力也是戏剧性的张力。

就当你以为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禁毒教育片,它告诉你别逗了。

和魔鬼做过交易的灵魂,天使也救不了。

霍克叔叔帅惨,一流的口活和手活。

但演活Chetty还是离不开化妆和造型师的牛逼。

打光也是一绝,盒饭当有大鸡腿。

今年观影目前为止最佳视听享受。

某种程度上来说(被人揍,颠沛流离,最后的无力感和坦然拥抱fucked-up)会让你想起醉乡民谣。

不过拍摄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满天风雪满天愁阴郁到底,一个则平衡得多。

用另一种方式概括故事的话,它以Chet Baker想从Miles Davis手中接过火炬失败开场,以Miles的鼓掌告终。

明天Miles的传记片也要上了,意味着两代小喇叭之王在银幕上再次竞技,千载难逢。

至少看海报《Miles Ahead》让人很有想看的欲望,名字起得也有深意。

值得做一次"比较阅读"。

最后,真的好喜欢那辆大猫。

————————在ifc center看这部片的时候看到了《sex and broadcasting》的trailer。

现实版、美国版、无性版的(giving the fact that it 's partially named for sexual innuendo,I feel like “Oh damn,this is the trickiest part".)《海盗电台》。

我觉得值得期待一下。

 10 ) 【读家教练】树读会 | 三分钟塔罗灵读:如果时间和金钱都不是问题,也不需要寻求任何人的同意,你的灵魂真正渴望的经历是什么?

♥ 二万五千本“终身阅读长征” | 第 5,472 本书〖塔罗灵读〗英子 ○|● 读家 ● 如果时间和金钱都不是问题,也不需要寻求任何人的同意,你的灵魂真正渴望的经历是什么?

①影展:《生为蓝调BORN TO BE BLUE》↓②牌阵: 圣杯皇后QUEEN of CUPS↓③歌集:《Everything happens to me》↓④书单:《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① ○ 最近喜欢上一部传记电影,叫《生为蓝调》。

你对工作的定义是什么?

你对职业生涯的定义是什么?

你觉得你拥有成功所需要的东西吗?

世界上最卓越之人没有职业。

他所有的,是知天命。

他就是Chet Baker.他经历坎坷、暂停、开始和减速,但这都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

那些坎坷通常是为了转弯,向使命方向前进的指示牌。

全片感受最深的是两个字:原谅。

原谅是否就像种子发芽一样,不是吹着顿悟的号角气势汹涌而来,而是裹挟着痛苦在寂静的黑夜里破土而出,不发出一丝声响。

有时候,你必须破坏掉你生命的某个部分,才能让下一个美丽的东西进入。

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对职业的追逐,而在于对天命的追寻。

实际上,通常似乎是你的天命找到了你,而不是你找到了你的天命。

↓②○ 今日关键词:天命。

对应的塔罗牌是“圣杯皇后”。

牌中描述了一个人的迷茫,痛苦,漂泊,无依,在时代和命运的激流中,从繁华似锦的皇城流落到孤岛荒度余生。

而哭过后终究释怀,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被夺走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凡历史上为一大事而来的人,无人可以幸免。

牌义隐喻的是在一个人最艰难的抉择中,往往由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决定。

顺从人生的必然以及内心的意愿——此生命定。

可以坦然面对所有困难,时间,生活以及死亡。

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是在自己的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这代表了守护的力量。

↓③并非我自己的力量能够到达此地;天上一位圣女降下来,叫我伴着这个人。

因为你叫我们说明来历,我不能违背你的命令。

这个人还未见到他的最后一刻呢,但因他自己的猖狂,距离也不再远了。

我已说过,我是受着护送他的使命,除现在所取的一条路径以外,是没有旁的路了。

我已经把那些犯罪的人类给他看过,现在我要把你所管理的一班涤罪的灵魂指点给他。

我们的来路已长,无暇细说;总而言之,我得了天上的帮助,才能够到达你的面前。

也许你欢迎他的到达罢,因为他是寻求自由而来的;自由是一件宝物,有不惜牺牲性命而去寻求的呢,这是你所知道的。

——但丁《神曲·Purgatorio.I》I make a date for golf约了高尔夫and you can bet your life it rains我赌会下雨I try to give a party想组织聚会and the guy upstairs complains楼上会抱怨I guess I'll go through life我想这辈子啊just catching colds and missing trains不免感冒和错过火车Everything happens to me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I never miss a thing我都不错过I've had the measles and the mumps我得过麻疹和腮腺炎And every time I play an ace每当我打出ACE球my partner always trumps对手就会状态神勇I guess I'm just a fool我大概是个傻瓜who never looks before he jumps从来不审时度势Everything happens to me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At first,my heart thought you could break this jinx for me开始我认为你会终结厄运That love would turn the trick to end despair爱情会施展把戏停止绝望But now I just can't fool this head that thinks for me可我不能再欺骗自己I've mortgaged all my castles in the air我已经变得一无所有I've telegraphed and phoned and sent an air mail special too我试过电报电话信件Your answer was goodbye and there was even postage due收到欠费的信说再见I fell in love just once我只爱过一次and then it had to be with you就是跟你相爱Everything happens to me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dadada ······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 哒哒哒↓④○ 塔罗牌“圣杯皇后”的能量今天链接到的书,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口述的《我心归处是敦煌》。

○ 树翻全书。

有一段话,感受至深:如果此生找不到自己心灵安顿的地方,如果心灵一直在流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当下就是涅槃,当下就是佛国净土,明白了这一点,莫高窟岂不就是我的佛国,我此生的净土。

心的力量真是无比强大!

而心的强大,就在于正定,在于守一不移。

○ 掩卷反思。

这是书中洞察到的“模仿与创造”:· 模仿临摹到了最神妙处,就仿佛在和几百年前的工匠对话,不仅模仿外在的画面,并且好像进入了画工当时的心境,用笔的习惯,处理的妙意,甚至可以感觉到他呼吸的声音和心跳的节奏,所谓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样的一番体悟吧。

每一个临摹壁画的莫高窟人,都有一种心定神闲的气质,大概和他们常年的修行不无关系,艺术家收藏起自己的个性,忘我的体悟千年前画师们落笔时的心灵节奏,在排除一切杂念和我执之后,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将古人技法运用自如,最后把古人的方法变为自己的创造。

临摹,其实是一场去掉我执和妄念的修行。

壁画修复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智慧和耐力的工作,有时候一天只能修补一小块壁画,工匠的生命就在这样缓慢的注射,粘贴过程中度过,就像敦煌研究院临摹壁画的画家一样,他们每一天就是在模仿古代画工的笔触,以求接近那最准确的真实。

时间一分一秒在缓慢的工作中流走,几十年光阴过去,不知不觉,黑发已经变成白发。

与互联网时代快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完全不同,敦煌的保护工作总是在一寸一寸中推进,要把那在时空中逐渐变得模糊的壁画,一寸一寸的从不可挽回的命运中拯救出来。

洞窟外老一辈莫高窟的人栽下的白杨不知不觉已经高耸入云,而敦煌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还将继续它缓慢的节奏。

但是我想,也许没有了这种慢节奏,整个时代将会变得肤浅。

· 创造敦煌人像画创造了一种线纹的旋律,舞是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

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华而出,而舞可以使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

《反弹琵琶》之所以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它的构图和造型具有有意味的形式,具有可以回味的美的深层底蕴,在审美愉悦中体验时间的流动感。

——————————————〖塔罗灵族〗最顶级的塔罗师总有一张万能牌。

我的这张牌就是书。

书给予的语言,使我拥有超凡的天赋:一种讨论复杂性的方式。

一种让心弦得以保持对爱和美的灵锐感应的方式。

不会玩塔罗牌的咖啡师不是好的选书咨询师英子为你亲手定制的心灵特调接纳完整而非完美的书单人生Ⅰ.心法禅熵:无期望的爱所有,无条件的爱自己○|●玩熵:毫不费力的作为,轻而易举的富足Ⅱ.技法○ 陪伴式深读体系:All Steps in One Story (ASOS)● 游戏化课程设计:All Games in One Dream (AGOD)

《生为蓝调》短评

有的人天生就是毒品的奴隶,但他们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的生活,他们不伤害任何人只伤害自己,所以任何人都拯救不了他们,他们也不想要任何人拯救自己

5分钟前
  • 爱可以说几天?
  • 力荐

对于文艺人来说,可以从中找点感觉。但需要耐心,传记片一般都需要耐心。伊桑霍克真是好坯子。

8分钟前
  • 阿拉蕾
  • 推荐

爵士气息差了点,禁毒宣传片的感觉多了点

13分钟前
  • MrZQ
  • 还行

男神演技过人,其他一般

16分钟前
  • 念辞
  • 还行

到头来大家都是徒劳,born to be blue,所以也不希冀有什么光明结局。也是个套路化的传记电影,整体给人的舒缓柔和的感觉还不错,伊桑的表演是最佳部分。囧,还是接受不来艺术家的作。[C]

19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平整传记 “u look like one of his ex wives “ “I know I have played everyone of them

22分钟前
  • Daydream ☁️
  • 还行

一半小说,一半真实,挺不错,无尿点,好莱坞越来越擅长编剧了。

27分钟前
  • Bo
  • 推荐

感觉要看哭了

31分钟前
  • 圣墟
  • 推荐

牙不漏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36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额 抱歉了 我的ethan 我对于chet baker了解太少了

40分钟前
  • Ethan
  • 较差

伊桑的神演出自己的东西了 3.5

43分钟前
  • 金色狮子
  • 还行

和音乐无关

45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较差

小众题材的电影需要复杂的手法才能保持观众的注意力,好电影但是没有文化共鸣,歌好听,结尾的画面新鲜,可以说是比较出人意料

46分钟前
  • ANT1FLAG
  • 还行

伊森霍克跟察貝克臉型差太多XD ,邁爾士講話太大聲。

50分钟前
  • Nn
  • 还行

或许不是特别好的传记片,但是看到Ethan Hawk在平静中爆发出的演技特别欣慰,我以为Philip Seymour Hoffman去世后,这个时代就不会有这样的演员了。还有还是那句话,Ethan Hawk选片神

53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我真的会被毒狗吓死

54分钟前
  • Colette
  • 较差

4.5 跟家猫Bird一起在wifi名字是Birdland的家中一起看了把Bird(CharlieParker)当偶像的Chet Baker的电影。非常妙。因为伊桑霍克的表演补满分。可以说是他演技巅峰了。甚至连唱腔都几乎复制了Chet Baker. 我是没想到MilesDavis那么坏2333,出现时吓一跳。虚构的人物Jane非常脸谱化,每个天才混蛋都需要一个天使,而天使一定会在他重堕黑暗时离开他,I won’t be dropping my life for you. 非常好,既价值观正确又冷酷美。完美的脸谱人物模版。

59分钟前
  • Kikiko
  • 力荐

“平静且深沉” 简单、平淡的传记故事但是浪漫,浪漫至极

1小时前
  • DunDoke
  • 推荐

还好吧

1小时前
  • 丁丁
  • 较差

女主无私拯救失足音乐天才的故事 音乐很好

1小时前
  • Emmafan
  • 较差